CN105093264B - 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93264B
CN105093264B CN201410197221.2A CN201410197221A CN105093264B CN 105093264 B CN105093264 B CN 105093264B CN 201410197221 A CN201410197221 A CN 201410197221A CN 105093264 B CN105093264 B CN 1050932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ctured zone
rock stratum
prediction
attribute
fracture develo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9722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93264A (zh
Inventor
魏水建
贾跃玮
王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41019722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9326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93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32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932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32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及系统。该预测方法包括: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采用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第二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采用叠前地震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二裂缝发育带;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对预测出的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和第二裂缝发育带进行属性聚类分析,预测出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本发明不仅克服了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难以判断裂缝开启性的不足,而且消除了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难以区分裂缝和岩性横向非均质性地震响应差异的缺陷,克服了单一岩层裂缝预测方法的局限性,提高了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的预测精确度。

Description

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具体说,涉及一种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中西部和东部油田存在大量的火山岩油气藏,随着这些油气藏的相继发现和投入开发,火山岩油气藏的研究更加备受关注。
裂缝既是火山岩油气藏的储集空间,又是沟通各种孔隙空间的主要通道,在油气藏开发和井位部署时,通常以火山岩的裂缝发育特征作为开发和部署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准确地预测出裂缝的分布,在火山岩油气藏开发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通常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预测火山岩的裂缝。
第一方面是采用诸如构造应力场、构造相干、构造曲率和构造叠后地震属性(倾角、方位角)等地震形变分析方法,对火山岩的裂缝的分布进行预测。由于很多火山岩的裂缝处于充填状态,为无效裂缝,真正影响油气藏开发的是处于开启状态的有效裂缝的分布。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出裂缝的分布,但是难以判断裂缝的开启状况。
第二方面是采用地震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对火山岩裂缝的分布进行预测。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较为敏感地识别出裂缝的开启状况,但是难以区分裂缝和岩性横向非均质性地震响应差异。换句话说,这种方法虽然可以预测出火山岩的有效裂缝,但是预测出的有效裂缝存在多解性,预测精度不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及系统,以解决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的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包括:
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采用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第二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采用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预测出所述岩层的第二裂缝发育带;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对预测出的所述第一裂缝发育带和所述第二裂缝发育带进行属性聚类分析,预测出所述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裂缝发育带中每一裂缝均对应于至少一个地震形变属性值,所述第二裂缝发育带中每一裂缝均对应于至少一个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值。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中,包括对预测出的所述第一裂缝发育带的地震形变属性和所述第二裂缝发育带的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进行属性聚类分析,预测出所述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中,包括采用构造应力场、构造曲率方法中的至少一种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震形变属性包括应力场属性、曲率属性中的至少一种属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系统,包括: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其用于采用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第二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其用于采用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预测出所述岩层的第二裂缝发育带;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其分别与所述第一裂缝预测装置、所述第二裂缝预测装置连接,用于对预测出的所述第一裂缝发育带和所述第二裂缝发育带进行属性聚类分析,预测出所述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裂缝发育带中每一裂缝均对应于至少一个地震形变属性值,所述第二裂缝发育带中每一裂缝均对应于至少一个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值。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进一步用于对预测出的所述第一裂缝发育带的地震形变属性和所述第二裂缝发育带的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进行属性聚类分析,预测出所述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进一步用于采用构造应力场、构造曲率方法中的至少一种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震形变属性包括应力场属性、曲率属性中的至少一种属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首先采用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采用叠前地震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二裂缝发育带,再对上述第一裂缝发育带和第二裂缝发育带进行属性聚类分析,预测出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不仅克服了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难以判断裂缝开启性的不足,而且消除了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难以区分裂缝和岩性横向非均质性地震响应差异的缺陷,克服了单一岩层裂缝预测方法的局限性,提高了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的预测精确度。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提供的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提供的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系统的电路方框图;
图3是采用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的结果示意图;
图4是采用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二裂缝发育带的结果示意图;
图5是采用实施例1中的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预测出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的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发明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1提供的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采用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该地震形变分析方法是指对地震反射界面的形变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上述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中,可以采用诸如构造应力场、构造曲率等至少一种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此外,第一裂缝发育带中每一裂缝均对应于至少一个地震形变属性值,且第二裂缝发育带中每一裂缝均对应于至少一个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值。
在采用构造应力场方法,预测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时,地震形变属性值由应力场属性值表示,岩层的应力场属性值越大,该岩层发育裂缝的可能性越大;在采用构造曲率方法,预测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时,地震形变属性值由曲率属性值表示,岩层的曲率属性值越大,该岩层发育裂缝的可能性越大。在同时采用构造应力场方法和构造曲率方法,预测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时,地震形变属性值由应力场属性值和曲率属性值表示。
S200、第二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采用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二裂缝发育带。
S300、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对步骤S100中预测出的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及步骤S200中预测出的岩层的第二裂缝发育带进行属性聚类分析,预测出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步骤S100即便与步骤S200交换顺序,也不会影响本发明中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的执行。
本发明通过首先采用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采用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二裂缝发育带,再对上述第一裂缝发育带和第二裂缝发育带进行属性聚类分析,预测出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不仅克服了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难以判断裂缝开启性的不足,而且消除了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难以区分裂缝和岩性横向非均质性地震响应差异的缺陷,克服了单一岩层裂缝预测方法的局限性,提高了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的预测精确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0包括:对预测出的第一裂缝发育带的地震形变属性和第二裂缝发育带的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进行属性聚类分析,预测出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当步骤S100中采用构造应力场方法,预测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时,步骤S300包括对预测出的第一裂缝发育带的应力场属性和第二裂缝发育带的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进行属性聚类分析,预测出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具体地,首先,根据构造应力场裂缝预测方法和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分别识别出应力场属性值和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值在各自裂缝发育属性值设定范围内的第一裂缝发育带和第二裂缝发育带;接着,通过聚类分析方法识别出既属于第一裂缝发育带,又属于第二裂缝发育带的交叠裂缝发育带,该交叠裂缝发育带中的裂缝属性值同时符合设定的裂缝发育属性门槛,即同时具有应力场属性值大于其裂缝发育门槛值和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值大于其裂缝发育门槛值;该交叠裂缝发育带即作为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当步骤S100中采用构造曲率方法,预测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时,步骤S300包括对预测出的第一裂缝发育带的曲率属性和第二裂缝发育带的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进行属性聚类分析,预测出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具体地,首先,根据构造曲率裂缝预测方法和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分别识别出曲率属性值和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值在各自裂缝发育属性值设定范围内的第一裂缝发育带和第二裂缝发育带;接着,通过聚类分析方法识别出既属于第一裂缝发育带,又属于第二裂缝发育带的交叠裂缝发育带,该交叠裂缝发育带中的裂缝属性值同时符合设定的裂缝发育属性门槛,即同时具有曲率属性值大于其裂缝发育门槛值和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值大于其裂缝发育门槛值;该交叠裂缝发育带即作为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当步骤S100中同时采用构造应力场方法和构造曲率方法,预测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时,步骤S300包括:对预测出的第一裂缝发育带的应力场属性、曲率属性,以及第二裂缝发育带的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进行属性聚类分析,预测出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具体地,首先,根据构造应力场方法、构造曲率方法和第二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分别识别出应力场属性值、曲率属性值和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值在各自裂缝发育属性值设定范围内的第一裂缝发育带和第二裂缝发育带;接着,通过聚类分析方法识别出既属于第一裂缝发育带,又属于第二裂缝发育带的交叠裂缝发育带,该交叠裂缝发育带中的裂缝属性值同时符合设定的裂缝发育属性门槛,即同时具有应力场属性值和曲率属性值大于其裂缝发育门槛值和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值大于其裂缝发育门槛值;该交叠裂缝发育带即作为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实施例2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2提供的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系统的电路方框图。如图2所示,该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系统包括: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10、第二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20和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30。
其中,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10采用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第二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20采用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预测出该岩层的第二裂缝发育带;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30,分别与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10、第二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20连接,对预测出的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和第二裂缝发育带进行属性聚类分析,预测出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上述第一裂缝发育带中每一裂缝均对应于至少一个地震形变属性值,且上述第二裂缝发育带中每一裂缝均对应于至少一个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值。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30对预测出的第一裂缝发育带的地震形变属性和第二裂缝发育带的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进行属性聚类分析,预测出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10采用构造应力场、构造曲率方法中的至少一种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与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10中采用的地震形变分析方法相对应,该地震形变属性包括应力场属性、曲率属性中的至少一种属性。
图3示出了采用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的结果示意图,图4示出了采用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二裂缝发育带的结果示意图,图5示出了采用实施例1中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预测出的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的结果示意图。图3和图4中颜色带和线条分别表示各点对应的裂缝方向和强度,图3中预测出的裂缝数量比较多,图4中圆圈所圈定的范围预测的裂缝方位和强度与图3上预测出的裂缝方位和强度存在差异,具有多解性,分析认为是岩性差异所致。图5为本方法确定的有效裂缝发育带,与实钻井成像测井解释结果吻合较好,提高了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的准确度。
虽然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

1.一种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包括:
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采用构造应力场、构造曲率方法中的至少一种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
第二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采用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预测出所述岩层的第二裂缝发育带;以及
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步骤,对预测出的所述第一裂缝发育带的应力场属性、曲率属性中的至少一种地震形变属性和所述第二裂缝发育带的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进行属性聚类分析,识别出应力场属性值、曲率属性值中的至少一个地震形变属性值大于所述第一裂缝发育带的裂缝发育门槛值并且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值大于所述第二裂缝发育带的裂缝发育门槛值的交叠裂缝发育带作为所述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2.一种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其用于采用构造应力场、构造曲率方法中的至少一种地震形变分析方法,预测出岩层的第一裂缝发育带;
第二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其用于采用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预测出所述岩层的第二裂缝发育带;
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其分别与所述第一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所述第二裂缝发育带预测装置连接,用于对预测出的所述第一裂缝发育带的应力场属性、曲率属性中的至少一种地震形变属性和所述第二裂缝发育带的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进行属性聚类分析,识别出应力场属性值、曲率属性值中的至少一个地震形变属性值大于所述第一裂缝发育带的裂缝发育门槛值并且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属性值大于所述第二裂缝发育带的裂缝发育门槛值的交叠裂缝发育带作为所述岩层的有效裂缝发育带。
CN201410197221.2A 2014-05-12 2014-05-12 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50932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97221.2A CN105093264B (zh) 2014-05-12 2014-05-12 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97221.2A CN105093264B (zh) 2014-05-12 2014-05-12 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3264A CN105093264A (zh) 2015-11-25
CN105093264B true CN105093264B (zh) 2018-10-19

Family

ID=54574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97221.2A Active CN105093264B (zh) 2014-05-12 2014-05-12 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932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6581B (zh) * 2015-12-14 2018-06-08 聊城大学 一种反演岩石预制裂隙发育过程的方法
CN106706884B (zh) * 2017-01-11 2018-12-25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确定岩石裂纹发育程度的方法及装置
CN108957527B (zh) * 2017-05-27 2020-06-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岩层网状裂缝的地震预测方法
CN111045082A (zh) * 2020-01-06 2020-04-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微地震事件点构建水力压裂裂缝空间缝网的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994A (zh) * 2012-07-12 2012-11-21 恒泰艾普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层裂缝的确定方法
CN102879817A (zh) * 2012-07-23 2013-01-16 北京多分量地震技术研究院 基于地面地震数据获取地下裂缝信息的控制方法
CN103149589A (zh) * 2013-02-22 2013-06-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火成岩油气勘探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994A (zh) * 2012-07-12 2012-11-21 恒泰艾普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层裂缝的确定方法
CN102879817A (zh) * 2012-07-23 2013-01-16 北京多分量地震技术研究院 基于地面地震数据获取地下裂缝信息的控制方法
CN103149589A (zh) * 2013-02-22 2013-06-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火成岩油气勘探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塔中地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地球物理预测方法;卫平生 等;《天然气工业》;20090331;第29卷(第3期);第38-40页 *
应用地震纵波波方位各向异性预测火山岩裂缝;贾跃玮 等;《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0131(第1(2014年)期);摘要,第24页左栏第1段 *
碳酸盐岩油气藏构造裂缝分布预测及定量参数场形成初步研究;彭红利;《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基础科学辑》;20060415(第04期);第26页第3.1.5节,第27页第3.2节,第28页第3.2.1节,第30页第3.2.3节,第34页第3.2.6节 *
缝洞储层的综合预测;文晓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 基础科学辑》;20030915(第03期);第1-86页 *
裂缝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方晨 等;《天然气工业》;20070930;第27卷(第增刊A期);第443-44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3264A (zh) 2015-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Investigat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complexity in naturally fractured rock masses using fully coupled multiscale numerical modeling
Vermylen et al. Hydraulic fracturing, microseismic magnitudes, and stress evolution in the Barnett Shale, Texas, USA
Tamagawa et al. Fracture permeability created by perturbed stress fields around active faults in a fractured basement reservoir
Du et al. A workflow for integrated Barnett Shale gas reservoi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CN105093264B (zh) 岩层有效裂缝发育带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04950327B (zh) 确定地面微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器的位置的方法
Ta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multiple hydraulic fractures evolution and well performance in lacustrine shale oil reservoirs considering stress heterogeneity
CN104977617A (zh) 储层裂缝识别方法和成像测井储层裂缝识别方法
Cook et al. Unconventional asset development work flow in the Eagle Ford Shale
Ouenes et al. Using geomechanical modeling to quantify the impact of natural fractures on well performance and microseismicity: Application to the Wolfcamp, Permian Basin, Reagan County, Texas
Neuhaus et al. Integrated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for field optimization in the Marcellus Shale-A case study
Liang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x multiscale natural fracture systems of the Silurian LongMaXi Gas Shale in the Sichuan Basin, China
Pankaj et al. Determining optimal well spacing in the Marcellus shale: A case study using an integrated workflow
Pankaj et al. Hydraulic fracture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for determining optimal well spacing in the Marcellus Shale
Pankaj et al. Integrated well interference modeling reveals optimized well completion and spacing in the Marcellus shale
CN106772612A (zh) 一种深水浅层地质灾害模拟系统
WO2016187048A1 (en) Prospect assessment using structural frameworks
Williams-Stroud et al. Temporal evolution of stress states from hydraulic fracturing source mechanisms in the Marcellus Shale
Shekhar et al. Review of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different types of fault & fracture systems in a giant offshore carbonate reservoir, UAE
Cruz et al. Influence of Faults and Natural Fractures on Fracture Stimulation in the Vaca Muerta Formation Using Full 3D Modeling
Maity et al. Novel Proppant Logging Technique for Infill Drilling of Unconventional Shale Wells
Zhang et al. Using geomechanics to reveal the productio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tectonically stressed Jurassic tight gas reservoir in western China
Noufal et al. Sealing faults: A bamboozling problem in Abu Dhabi fields
Grazulis Analysis of stress and geo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the Niobrara Formation of Wattenberg Field, Colorado, USA
Joseph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Candidate Mechanisms for Hydraulic Fracture Swarming through High-Fidelity Numerical Model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