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室底板的防渗结构及施工工艺,在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就完全解决底板渗漏问题,使得底板渗水不再影响地下室的正常使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地下室底板的防渗结构,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叠铺的垫层、地下室底板、以及钢筋混凝土面层,在所述的地下室底板与钢筋混凝土面层之间铺设有一层疏水板,在钢筋混凝土面层上开设有若干相互连通的排水沟,疏水板汇集于排水沟。本发明的防渗结构与现有技术最大的区别是在地下室底板与钢筋混凝土面层之间铺设有一层疏水板,通过设置疏水板对地下室的渗水进行疏导、引流,最后通过排水沟汇集到集水坑内,进行统一的处理;通过设置疏水板,不再设置碎石层,由于碎石层的可破坏性很强,而疏水板的结构很稳定、可破坏性差,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而且疏水板不易损坏的结构特点与上下的硬性结构有机结合,更容易形成水流的引导和疏导。
在地下室底板上分布有若干框架柱,在框架柱的底部侧壁至少设置有一条内凹的连接槽,钢筋混凝土面层嵌入该连接槽内与框架柱连接形成整体。申请人发现由于疏水板通道内常年有水,水蒸气易沿框架柱往上,形成柱脚返潮现象,申请人对疏水板进行了调整:将疏水板与框架柱之间预留150~200mm距离,即能保证渗水通道,又能有效抑制水蒸气上移,避免柱脚出现返潮,同时,通过在框架柱表面设置连接槽,混凝土伸入连接槽后与框架柱连接形成整体,连接槽的作用有两个:形成框架柱与钢筋混凝土面层之间的拉结结构;同时增加了弯曲面,使得水蒸气沿缝隙上升的过程边长,方向改变多次,减小了上升的动力,从而解决了返潮的问题。
在地下室底板上分布有若干框架柱,在地下室底板上至少设置有一条环绕框架柱的连接槽,钢筋混凝土面层嵌入该连接槽与地下室底板连接形成整体。通过在地下室底板上设置环绕框架柱的连接槽,可以增加钢筋混凝土面层与地下室底板的连接度,同时也增加了疏水板内侧的水流向框架柱的途径和方向,从而起到较好的密闭效果,减少了渗水流向框架柱的可能性。
在所述框架柱与钢筋混凝土面层之间设置环状的填充槽,在该填充槽内填充油膏形成封闭结构。通过在框架柱与钢筋混凝土面层的上连接处嵌入油膏,可以有效避免连接部位出现界面裂缝,同时对框架柱柱脚返潮也有辅助作用。
所述的疏水板包括板体,在板体的下方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凸体,凸体之间形成疏水通道。疏水板采用板状结构,在其下方设置均匀分布的若干凸体,凸体之间的间隙相互连通形成流水通道,相对于原来的排水管而言,水流的途径大大增加,提高了疏水效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被封堵而不能排水的问题,管道的排水孔被封堵一部分后,基本上不能正常使用,而疏水板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渗水都是从地下室底板裂缝里面渗上来的,基本无杂质,同时排水通道的流经途径无穷多,可以满足排水的需求,不用进行反向冲洗、清理。
所述的疏水板上凸体的高度为10~20mm。对于疏水板的结构而言,并不是所有尺寸的疏水板都能适应工程需求,申请人对疏水板的结构进行了多次的模拟,并进行了反复的理论研究,终于找到了较佳的方案:疏水板上凸体的高度为10~20mm为较好的实施数据。
所述的疏水板上凸体的面积与板体的面积之比为30~35%。申请人发现:疏水板上凸体的面积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凸体的面积比例较小,会影响结构的强度,其易变的性能增加,如果凸体的比例过大,会影响疏水的性能,为了在这两个性能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参数范围,既要满足疏水性能,又要满足建筑结构强度性能,经上万次的模拟实验,经过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的结合,得到了最佳的参数范围:凸体的面积与板体的面积之比为30~35%,在这个范围内,建筑结构的强度不受到实质性的影响,经过实验的数据分析,建筑安全系数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
所述疏水板的耐压力最小值达350KN/㎡,具有抗酸碱性能。申请人发现,疏水板位于地下室底板表面,鉴于地下室使用功能,其耐压力指标尤其重要;同时由于地质条件不同,地下水很难完全呈中性,一般具有一定的酸碱性,经过多次模拟实验后的不断改进发现,疏水板采用原料PE制成,能同时满足各项性能指标要求。
一种地下室底板的防渗结构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基坑挖掘后,进行垫层施工,在垫层上进行防水层、防水保护层的施工;
(B)在防水保护层上绑扎钢筋、浇筑地下室底板,地下室底板表面预留环绕框架柱的连接槽,地下室底板浇筑完毕后,拆除模板,并对地下室底板的面层进行找平;
(C)在地下室底板上铺设疏水板,疏水板与框架柱之间预留一定距离;
(D)在疏水板上绑扎钢筋,预留排水沟;
(E)在框架柱的柱脚设置连接槽;
(F)浇筑钢筋混凝土面层,钢筋混凝土面层伸入连接槽,并与框架柱、地下室底板连接成整体,浇筑时预留排水沟。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室底板的防渗结构的施工工艺,在基坑挖掘施工完成后,进行现有技术中的垫层、防水层、防水保护层的施工,然后进行地下室底板的浇筑,然后增加一个疏水板的铺设,疏水板为板状结构,其下表面设置多个相互独立的凸起,疏水板为矩形结构,其连接时分为相互垂直的横向连接和纵向连接,疏水板的横向采用搭接连接,纵向采用热融技术连接,然后在疏水板上设置钢筋混凝土面层,疏水板上的钢筋混凝土面层可代替传统的建筑底板面层,基本不增加成本,提高了性价比。
在步骤(F)浇筑钢筋混凝土面层时,钢筋混凝土面层隔一定距离设置纵、横向收缩缝。通过设置纵、横向的收缩缝,可以减小传统面板的缩缝的问题。
在步骤(F)浇筑钢筋混凝土面层时,在框架柱与钢筋混凝土面层之间预留环状的填充槽,然后在该填充槽内填充油膏形成封闭结构。通过在框架柱与钢筋混凝土面层的上交接处嵌入油膏,可以有效避免连接部位出现界面裂缝,同时对框架柱柱脚返潮也有辅助作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一种地下室底板的防渗结构及施工方法,通过设置疏水板对地下室的渗水进行疏导、引流,最后通过排水沟汇集到集水坑内,进行统一的处理;通过设置疏水板,不再设置碎石层,由于碎石层的可破坏性很强,而疏水板的结构很稳定、可破坏性差,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而且疏水板不易损坏的结构特点与上下的硬性结构有机结合,更容易形成水流的引导和疏导;
2本发明一种地下室底板的防渗结构及施工方法,疏水板采用板状结构,在其下方设置均匀分布的若干凸体,凸体之间的间隙相互连通形成流水通道,相对于原来的排水管而言,水流的途径大大增加,提高了疏水效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被封堵而不能排水的问题,管道的排水孔被封堵一部分后,基本上不能正常使用,而疏水板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3本发明一种地下室底板的防渗结构及施工方法,疏水板上凸体的面积与板体的面积之比为30~35%,在这个范围内,建筑结构的强度不受到实质性的影响,经过实验的数据分析,建筑安全系数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
4本发明一种地下室底板的防渗结构及施工方法,在基坑挖掘施工完成后,进行现有技术中的垫层、防水层、防水保护层的施工,然后进行地下室底板的浇筑,然后增加一个疏水板的铺设,疏水板为板状结构,其下表面设置多个相互独立的凸起,疏水板为矩形结构,其连接时分为相互垂直的横向连接和纵向连接,疏水板的横向采用搭接连接,纵向采用热融技术连接,然后在疏水板上设置钢筋混凝土面层,疏水板上的钢筋混凝土面层可代替传统的建筑底板面层,基本不增加成本,提高了性价比。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地下室底板的防渗结构是按照以下工艺形成的:
(A)基坑挖掘后,进行垫层1施工,在垫层上进行防水层、防水保护层的施工;
(B)在防水保护层上绑扎钢筋、浇筑地下室底板2,地下室底板2表面预留环绕框架柱8的连接槽6,地下室底板2浇筑完毕后,拆除模板,并对地下室底板2的面层进行找平;
(C)在找平后的地下室底板2上铺设疏水板3,疏水板采用原料PE制成,板材本体的厚度为5~6mm,在板材本体的下方设置均匀分布的凸体,凸体的高度为10~20mm,疏水板3与框架柱8之间预留150~200mm的间距;
(D)在疏水板3上绑扎钢筋,预留排水沟5;
(E)在框架柱5的柱脚设置连接槽6;
(F)浇筑钢筋混凝土面层4,该层采用双向双层布筋,然后浇筑纤维混凝土,面层混凝土中掺入纤维,并设置双层双向钢筋可以有效减少裂缝的出现,钢筋混凝土面层4隔一定距离设置纵、横向收缩缝;钢筋混凝土面层4伸入连接槽6,并与框架柱8、地下室底板2连接成整体,浇筑时预留排水沟5,在框架柱8与钢筋混凝土面层4之间预留环状的填充槽,然后在该填充槽内填充油膏7形成封闭结构。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