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2673A - 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2673A
CN105072673A CN201510407032.8A CN201510407032A CN105072673A CN 105072673 A CN105072673 A CN 105072673A CN 201510407032 A CN201510407032 A CN 201510407032A CN 105072673 A CN105072673 A CN 1050726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time slot
sensor node
channel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070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2673B (zh
Inventor
曾波
王辉
张治学
张各各
孙士保
王利巧
李沛谕
李姗姗
张自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51040703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726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72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26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26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26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采用深度优先遍历算法,以数据汇聚节点Sink为顶点自上而下计算每个传感器节点的负载并建立子节点列表;步骤二、以数据汇聚节点Sink为时隙分配开始节点,逐层往下为数据汇聚树中的所有节点分配时隙;步骤三、多信道分配机制;步骤四、在完成所有传感器节点的时隙分配后,根据时隙分配结果,求得网络中已分配时隙的最大序号tmax,将节点分配的时隙与tmax相减,所得结果即为传感器节点执行数据接收或发送的最终时隙分配方案。本发明减小了传感器节点的能量消耗,通过将干扰传感器节点的时隙安排在相互正交的无线信道上,实现传感器节点间无干扰的数据并发传输,降低了数据汇聚时间或TDMA帧长度。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因其成本低廉、部署灵活、覆盖范围广,在环境感知、入侵检测、战场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当传感器节点部署完毕之后,节点通常采用自组织方式形成多跳数据汇聚树,并由一个数据汇聚节点,即Sink来完成数据汇聚。传感器节点周期性采集传感数据并以单跳或多跳的方式将数据投递至Sink。
对于大多数部署在无人监管的恶劣环境中的传感器网络而言,由于节点采用容量有限的电池提供能量,大部分节点无法进行电池更换或充电,降低节点能量消耗是延长网络寿命的有效手段。
面向传感器网络的TDMA调度算法通过对传感器节点访问信道的时隙进行预先安排,能够有效剔除传感器节点间数据传输冲突与信道竞争,并能够保证常数级的数据传输延迟。通过避免传感器节点空闲侦听,节点能够有效节省能量以延长网络寿命。目前,针对传感器网络能量优化的TDMA调度算法主要有考虑降低空闲时隙内传感器节点活动、降低节点调度过程中数据交换信息量、延长节点休眠间隔等方式来降低能量消耗的机制。另外,跨层优化方案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降低能量消耗的方法。
然而,上述方法并没有考虑到传感器节点在低负载、低功耗的网络环境中其不同工作状态的能量消耗问题。由于数据汇聚树的多跳数据传输特性,树中非Sink与非叶子节点均可能需要接收并转发来自子节点的大小不等的数据量,加上子节点发送时间并不连续,从而导致节点需要多次状态切换才能够完成数据汇聚。节点状态切换指的是将节点从休眠状态唤醒,或者将节点从活动状态切换至休眠状态的过程。我们以Mica2Mote传感器节点为例来证明节点在进行状态切换时的能量是不可忽略的。表1列出了该传感器节点在各状态下的能量消耗情况。图1显示了节点在不同传输速率与负载情况下节点状态切换在一次数据传输过程中所占的百分比P,P采用公式(1)进行计算:
(1)
其中,表示节点状态切换能量消耗,表示传输单个数据包的能量消耗。
表1Mica2Mote节点的能量消耗
参数
数据发送功率 63 mW
数据接收功率 30 mW
节点状态切换功率 30 mW
节点状态切换时间 2.45 ms
从图1中可知,当节点负载与传输速率都较低时(如4Bytes,10KB/s),节点状态切换能量消耗占据了传输一个数据包总能耗的75%,即P=75%。随着传输速率的增大,在相同负载情况下P最终能够达到90%左右。因此,在低负载、低功耗的情况下,优化节点能量消耗可以转化为降低节点状态切换能量消耗问题来加以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传感器节点形成多跳数据汇聚树,并由一个数据汇聚节点Sink来完成数据汇聚。
初始化:采用深度优先遍历算法,以数据汇聚节点Sink为顶点自上而下计算每个传感器节点的负载并建立子节点列表,表项采用二元组表示,其中表示子节点的编号,表示子节点的负载大小。
步骤二、基于接收端的时隙分配策略:以数据汇聚节点Sink为时隙分配开始节点,逐层往下为多跳数据汇聚树中的所有传感器节点分配时隙;对于网络中具有负载的非叶子传感器节点,假设其子节点列表表示为,则其时隙分配方案为,而其为子节点分配的发送时隙区间为,其中,表示分配给传感器节点的最后一个发送时隙的编号;因此,对于每一个具有负载为的子节点而言,为其分配的发送时隙可表示为,相应的,为子节点所分配的发送时隙即为传感器节点接收来自子节点的数据的接收时隙。
步骤三、多信道分配机制:当所有传感器节点均获得了时隙指派之后,以保证传感器节点间数据能无冲突并发传输为目标,基于式(3)所示的每条信道的时隙占用情况为传感器节点分配正交信道;对任意时隙,应该满足条件:当且仅当信道的时隙列表中没有包含时隙时,时隙才会分配给信道
步骤四、时隙分配调整:在完成所有传感器节点的时隙分配后,根据时隙分配结果,求得网络中已分配时隙的最大序号,将传感器节点分配的时隙与相减,所得结果即为传感器节点执行数据接收或发送的最终时隙分配方案,对于步骤二中的传感器节点,其最终时隙分配为:
所述的步骤三为了降低信道的使用数,仅当从已使用信道序列中无法保证所述步骤二为传感器节点指派的时隙都被分配给已有信道时,才会加入一条新信道,并将无法分配的时隙添加到该信道的时隙列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合了多信道与TDMA调度技术,并实现了两重目标:(1)通过采用基于接收端的时隙分配策略,保证传感器节点的时隙调度是连续的,从而使得传感器节点从开始调度到结束数据汇聚过程能够保持活动状态,将传感器节点状态切换次数降低为2次,减小了节点的能量消耗;(2)通过将干扰传感器节点的时隙安排在相互正交的无线信道上,实现传感器节点间无干扰的数据并发传输,以降低数据汇聚时间或TDMA帧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Mica2Mote节点状态切换能量消耗图。
图2是一个数据汇聚周期内传感器节点状态切换次数比较图。
图3是一个数据汇聚周期内传感器节点状态切换能量消耗结果图。
图4是三种不同的算法得出的TDMA调度长度图。
图5是完成传感器节点状态切换能量优化时的信道数和最大跳数图。
图6是本发明所举例子的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一棵由n个传感器节点,一个数据汇聚节点Sink构成的数据汇聚树T。传感器节点集合表示为。所有传感器节点周期性进行数据采集并将数据发送至Sink。假定传感器节点的有效通信距离为R。当传感器节点之间的距离时,可认为两者之间的通信是可靠的。
对于任意数据汇聚树T,数据汇聚周期内的总能量开销可采用公式(2)进行计算:
(2)
其中,表示传感器节点传输的数据包总数,表示传感器节点的状态切换总次数。由于在基于树的数据汇聚过程中,传感器节点需要转发的数据包数由以为根的子树包含的传感器节点数目决定,即可用表示该子树的大小。由于该子树在一段时间能够维持不变,因此,传感器节点消耗在数据传输上的总能量(即)就成为节点的固定能量开销。根据公式(2)可知,传感器节点状态切换能量消耗决定于其状态切换次数,因此,最小化传感器节点能量消耗问题可以转变为最小化节点状态切换次数
基于上述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通过采用基于接收端的时隙分配策略的TDMA调度机制可实现传感器节点状态切换次数最小化为2。而利用多信道的正交特性,则可实现传感器节点间数据互不干扰的并发传输。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初始化:采用深度优先遍历算法,以数据汇聚节点Sink为顶点自上而下计算每个传感器节点的负载并建立子节点列表,表项采用二元组表示,其中表示子节点的编号,表示子节点的负载大小。
步骤二:基于接收端的时隙分配策略:以数据汇聚节点Sink为时隙分配开始节点,逐层往下为数据汇聚树中的所有传感器节点分配时隙。具体而言,对于网络中具有负载的非叶子节点。假设其子节点列表表示为,则其时隙分配方案为,而其为子节点分配的发送时隙区间为:,其中,表示分配给传感器节点的最后一个发送时隙的编号。因此,对于每一个具有负载为的子节点而言,为其分配的数据发送时隙可表示为。相应的,为子节点所分配的发送时隙即为传感器节点接收来自子节点的数据的接收时隙。
步骤三:多信道分配机制:当所有传感器节点均获得了时隙指派之后,以保证节点间数据能无冲突并发传输为目标,基于式(3)所示的每条信道的时隙占用情况为节点分配正交信道;对任意时隙,应该满足条件:当且仅当信道的时隙列表中没有包含时隙时,时隙才会分配给信道
除此之外,为了降低信道的使用数,仅当从已使用信道序列中无法保证步骤二为传感器节点指派的时隙都被分配给已有信道时,才会加入一条新信道,并将无法分配的时隙添加到该信道的时隙列表。
步骤四:时隙分配调整:由于在步骤二中,非叶子传感器节点为其子节点集分配的发送时隙是以的最后一个发送时隙为起点,这将导致其子节点的发送时隙位于传感器节点之后。因此,为了避免此情况,在完成所有传感器节点的时隙分配之后,将根据时隙分配结果,求得网络中已分配时隙的最大序号。将传感器节点分配的时隙与相减,所得结果即为传感器节点执行数据接收或发送的最终时隙分配方案。因此,对于步骤二中的传感器节点,其最终时隙分配为:
以图6所示的s1为例,其时隙分配过程如下:步骤一、采用深度优先算法收集传感器节点的工作量(以时隙为单位表示)如下:
s1的工作量:T1=Ws1+Ws2+Ws3+Ws4+Ws5=5
s2的工作量:T2=Ws2+Ws3+Ws4=3
s3的工作量:T3=Ws3=1
s4的工作量:T4=Ws4=1
s5的工作量:T5=Ws5=1。
步骤二、为传感器节点划分时隙:
(1)根据T1,s1的时隙分配为:(1,5);
(2)根据s1的时隙与T2,s2的时隙分配为:
(5+1,5+T2)=(6,8);
(3)根据s2的时隙与T3,s3的时隙分配为:
(8+1,8+1)=(9,9);
(4)根据s2的时隙与T4,s4的时隙分配为:
(8+1+T3,8+T3+T4)=(10,10);
(5)根据s1与s2的时隙分配与T2、T5,s5的时隙分配为:
(5+1+T2,5+T2+T5)=(9,9);
步骤三、调整时隙:根据分配的时隙,求得最大的时隙为10。因此,示例中各传感器节点的最终时隙分配为:
s1:(10-5,10-1)=(5,9);
s2:(10-8,10-6)=(2,4);
s3:(10-9,10-9)=(1,1);
s4:(10-10,10-10)=(0,0);
s5:(10-9,10-9)=(1,1);
为了保证TDMA调度的正确执行,每个传感器节点需要维护由信道号,时隙列表构成的传感器节点活动调度表。传感器节点按照该活动调度表,在正确的时隙内,执行数据接收或发送,完成后传感器节点切换至睡眠状态,以节省能量消耗。
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对文中提出的方法性能进行评估,实验平台为Matlab,文中所提出方法命名为EM-TDMA,而用于比较的算法包括集中式TDMA调度算法(命名为Centralized,包含了时隙重用,即reuseon与非重用机制,即reuseoff),支持多跳数据传输的TDMA算法(命名为Multi-TDMA)。在所有实验中,传感器节点部署范围均为100m×100m,节点有效传输范围为10m。网络中传感器节点数在200~1000变化,并且传感器节点部署位置由系统随机生成,其数据汇聚树采用最短路径路由算法生成。实验采用的传感器节点为Mica2Mote节点,其参数如表1所示。
图2展示了一个数据汇聚周期内,传感器节点的状态切换次数比较。从该图中可以看出,与Centralized算法与Multi-TDMA算法相比,利用EM-TDMA方法所产生的传感器节点状态切换次数明显下降。除此之外,传感器节点状态切换次数与传感器节点数成线性关系,即在每个数据汇聚周期内,每个传感器节点均只需要唤醒一次就可完成所有的数据汇聚工作。
图3描述了在一个数据汇聚周期内,传感器节点状态切换能量消耗结果。该实验结果表明:在网络规模相同的情况下,采用EM-EDMA方法的传感器节点状态切换能量消耗较Multi-TDMA算法与Centralized算法较低。而降低了能量消耗的主要原因是采用EM-TDMA算法的传感器节点每个周期内仅需要切换其工作状态2次,即从休眠状态切换至工作状态。当数据汇聚结束后,传感器节点从工作状态切换至休眠状态。
由于在采用Mica2Mote节点的传感器网络中,其典型速率为19.2Kbps,因此在需要长时间低功耗周期性运行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EM-TDMA方法在延长网络寿命方面将获得可观的性能改善。
为了验证多信道技术在优化数据汇聚时间上的性能,本文通过实验比较了三种算法在相同网络规模情况下的TDMA调度长度。图4显示了三种算法得出的TDMA调度时间。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在传感器节点间的时隙重用策略,EM-TDMA和时隙重用的Centralized(reuseon)两种算法能够让多个传感器节点在同一时隙内进行无冲突数据传输,从而降低数据汇聚时间。而在Multi-TDMA与非时隙重用的Centralized算法中,由于时隙无法被多个传感器节点同时使用,数据传输活动无法在传感器节点间并发执行,从而无法缩短数据汇聚时间。
最后,图5显示了完成传感器节点状态切换能量优化对信道数的需求情况,以及相应数据汇聚树的路由跳数。实验结果表明:在网络规模较小(节点数为200~700之间)的情况下,完成能量优化的信道数不超过6条。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加,信道使用数渐增至9条。这表明在大多数网络中,现有无线信道的频谱划分(16个信道)能够满足算法的需求。而树的最大路由跳数实验表明,路由树跳数的变化并不会明显影响算法需求的信道数。文中提出的方法充分利用了无线信道间的无冲突数据并发传输能力与TDMA在消除节点空闲侦听、信道访问竞争的优势,实现了对传感器节点唤醒能量消耗与数据汇聚时间的优化,并通过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文中提出的方法的性能。

Claims (2)

1.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传感器节点形成多跳数据汇聚树,并由一个数据汇聚节点Sink来完成数据汇聚;
初始化:采用深度优先遍历算法,以数据汇聚节点Sink为顶点自上而下计算每个传感器节点的负载并建立子节点列表,表项采用二元组表示,其中表示子节点的编号,表示子节点的负载大小;
步骤二、基于接收端的时隙分配策略:以数据汇聚节点Sink为时隙分配开始节点,逐层往下为多跳数据汇聚树中的所有传感器节点分配时隙;对于网络中具有负载的非叶子传感器节点,假设其子节点列表表示为,则其时隙分配方案为,而其为子节点分配的发送时隙区间为,其中,表示分配给传感器节点的最后一个发送时隙的编号;因此,对于每一个具有负载为的子节点而言,为其分配的发送时隙可表示为,相应的,为子节点所分配的发送时隙即为传感器节点接收来自子节点的数据的接收时隙;
步骤三、多信道分配机制:当所有传感器节点均获得了时隙指派之后,以保证传感器节点间数据能无冲突并发传输为目标,基于式(3)所示的每条信道的时隙占用情况为传感器节点分配正交信道;
对任意时隙,应该满足条件:当且仅当信道的时隙列表中没有包含时隙时,时隙才会分配给信道
步骤四、时隙分配调整:在完成所有传感器节点的时隙分配后,根据时隙分配结果,求得网络中已分配时隙的最大序号,将传感器节点分配的时隙与相减,所得结果即为传感器节点执行数据接收或发送的最终时隙分配方案,对于步骤二中的传感器节点,其最终时隙分配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三为了降低信道的使用数,仅当从已使用信道序列中无法保证所述步骤二为传感器节点指派的时隙都被分配给已有信道时,才会加入一条新信道,并将无法分配的时隙添加到该信道的时隙列表。
CN201510407032.8A 2015-07-13 2015-07-13 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 Active CN1050726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07032.8A CN105072673B (zh) 2015-07-13 2015-07-13 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07032.8A CN105072673B (zh) 2015-07-13 2015-07-13 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2673A true CN105072673A (zh) 2015-11-18
CN105072673B CN105072673B (zh) 2018-07-27

Family

ID=54501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07032.8A Active CN105072673B (zh) 2015-07-13 2015-07-13 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72673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8305A (zh) * 2016-12-02 2017-01-25 上海谱翱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时隙分配方法
CN108093488A (zh) * 2017-12-07 2018-05-29 东北电力大学 基于能量优先度迭代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显终端回避跨层优化方法
CN108093468A (zh) * 2017-12-22 2018-05-2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自组织网络中基于tdma协议的低功耗时隙调度方法
CN111615203A (zh) * 2020-06-11 2020-09-01 北京印刷学院 面向数据中心的基于任务驱动的联合信道时隙分配方法
CN114025429A (zh) * 2021-11-04 2022-02-08 洛阳师范学院 时间优化的多信道时隙重用调度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18291B (fi) * 2004-12-22 2007-09-14 Timo D Haemaelaeinen Energiatehokas langaton anturiverkko, solmulaitteita sitä varten sekä menetelmä tietoliikenteen järjestämiseksi langattomassa anturiverkossa
CN101977414A (zh) * 2010-11-11 2011-02-16 聂菊根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同传时隙分配方法
CN102833285B (zh) * 2011-06-15 2017-08-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节点休眠方法及装置
CN103179628B (zh) * 2013-02-06 2016-03-16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基于无线传感网节点中间件的分簇路由的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8305A (zh) * 2016-12-02 2017-01-25 上海谱翱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时隙分配方法
CN108093488A (zh) * 2017-12-07 2018-05-29 东北电力大学 基于能量优先度迭代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显终端回避跨层优化方法
CN108093488B (zh) * 2017-12-07 2021-01-01 东北电力大学 基于能量优先度迭代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显终端回避跨层优化方法
CN108093468A (zh) * 2017-12-22 2018-05-2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自组织网络中基于tdma协议的低功耗时隙调度方法
CN108093468B (zh) * 2017-12-22 2019-10-2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自组织网络中基于tdma协议的低功耗时隙调度方法
CN111615203A (zh) * 2020-06-11 2020-09-01 北京印刷学院 面向数据中心的基于任务驱动的联合信道时隙分配方法
CN111615203B (zh) * 2020-06-11 2022-03-18 北京印刷学院 面向数据中心的基于任务驱动的联合信道时隙分配方法
CN114025429A (zh) * 2021-11-04 2022-02-08 洛阳师范学院 时间优化的多信道时隙重用调度方法
CN114025429B (zh) * 2021-11-04 2024-04-16 洛阳师范学院 时间优化的多信道时隙重用调度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2673B (zh) 2018-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u et al. On the hybrid using of unicast-broadcast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Ding et al. A multi-layered architecture and protocols for large-sca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N105072673A (zh) 一种基于多信道tdma的高能量效率节点调度方法
US8995380B2 (en) Scheduling in a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
CN103974442B (zh) 一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低延时调度方法
CN103298054A (zh) 一种基于节点深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
Choudhury et al. Beacon synchronization and duty-cycling in IEEE 802.15. 4 cluster-tree networks: A review
CN103415018A (zh)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资源分配方法
CN105357731A (zh) 在电磁干扰环境下的能量有效的wsn路由协议设计方法
Kai et al. Energy-efficient sensor grouping for IEEE 802.11 ah networks with max-min fairness guarantees
CN105575092A (zh) 一种无线传感网的组网方法
CN103987100A (zh) 基于区域划分的传感网节能离取改进方法
CN102098731B (zh) 无线传感网中的基于跳数的流量自适应休眠调度方法
Shah et al. Joint optimization of a protocol stack for sensor networks
CN104185280A (zh) 分布式无线网络中的链路的调度优先级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Deshpande et al. Investigation on imcp based clustering in lte-m communication for smart metering applications
CN104010344A (zh) 一种基于协作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虚拟mimo通信策略
CN103596276A (zh) 一种基于信道间隔的无线网络信道分配策略
US10187285B2 (en) Adaptive time slot allocation to reduce latency and power consumption in a time slotted channel hopp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Zhuang et al. Energy-optimal grid-based clustering in wireless microsensor networks
Patra et al. Energy efficient hybrid multihop clustering algorith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N104754589A (zh) 基于流量感知的动态组网方法
Li et al. Study of power-aware routing protocal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N103327572B (zh) 一种IEEE802.15.4e网络的邻居发现方法
Zhang et al. A distributed framework for low-latency data collection in battery-fre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