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1517B - 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1517B
CN105071517B CN201510564771.8A CN201510564771A CN105071517B CN 105071517 B CN105071517 B CN 105071517B CN 201510564771 A CN201510564771 A CN 201510564771A CN 105071517 B CN105071517 B CN 1050715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lectric layer
polymeric dielectric
wearable device
fixing band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6477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1517A (zh
Inventor
朱琳
李文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6477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7151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715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1517A/zh
Priority to US15/112,922 priority patent/US20180175745A1/en
Priority to PCT/CN2016/074644 priority patent/WO2017041451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15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15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00Electrostatic generators or motors using a solid mov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carrier
    • H02N1/04Friction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6Accumulator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harg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31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e.g. gas permeability, size or heat resistance
    • H01M50/136Flexibility or fold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38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adapted for specific cells, e.g. electrochemical cell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2Casings or frames around the primary casing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7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rtable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computers, hand tools or pacemak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属于可穿戴技术领域。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固定带和与所述固定带连接的可穿戴设备本体;所述固定带用于在受力时产生电能;所述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能够传输至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为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能够围成封闭圆环。本发明解决可穿戴设备的电池供电的能力较差,且成本较高的问题,实现了提高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的能力,且降低成本的效果,用于可穿戴设备。

Description

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穿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
现有技术中,可穿戴设备通常包括固定带和可穿戴设备本体,其中,固定带与可穿戴设备本体围成封闭圆环,固定带用于将可穿戴设备穿戴在使用者身上,可穿戴设备本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给可穿戴设备提供电量的电池。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本体的体积越来越小,其内部的电池的体积也越来越小。由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日益强大,用户对电池存储的电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由于可穿戴设备本体内部的电池的体积较小,所以电池存储的电量较少,电池给可穿戴设备提供的电量较少,同时,当电池的电量完全耗尽后,为了使可穿戴设备能够正常工作,还需要重新装配新的电池或采用充电器给电池充电,因此,电池供电的能力较差,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可穿戴设备的电池供电的能力较差,且成本较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固定带和与所述固定带连接的可穿戴设备本体;
所述固定带用于在受力时产生电能;
所述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能够传输至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为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能够围成封闭圆环。
可选的,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上能够与穿戴对象的皮肤接触的位置设置有导电体,所述导电体用于接收所述穿戴对象的皮肤传输的所述固定带产生的电能。
可选的,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连接处设置有导电体,所述固定带通过所述导电体将所述固定带产生的电能传输至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
可选的,所述固定带包括至少一个供电模块,每个所述供电模块包括:
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
在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电极。
可选的,所述固定带包括一个供电模块,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一高分子绝缘层和第二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
所述第一高分子绝缘层能够与所述穿戴对象的皮肤接触;
所述第一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有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层,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层与所述第一高分子绝缘层不接触;
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上形成有第一保护膜。
可选的,所述固定带包括至少两个发电模块,所述固定带还包括:
第二保护膜;
所述第二保护膜的一侧形成有所述至少两个发电模块。
可选的,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三高分子绝缘层和第四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二电极;
每个所述发电模块包括:
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
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一侧形成有所述第二电极;
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的一侧的一端形成有所述第四高分子绝缘层;
每个所述发电模块朝向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的中心弯曲呈C形结构,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的C形开口相对且一个发电模块的一端伸入另一发电模块的C形开口中,所述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不接触,且任一发电模块形成所述第四高分子绝缘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保护膜不接触。
可选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之间设置有第五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六高分子绝缘层和第七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每个所述发电模块包括:
所述第三电极;
所述第三电极上形成有所述第六高分子绝缘层;
所述第六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有所述第七高分子绝缘层,所述第七高分子绝缘层和所述第六高分子绝缘层不接触;
所述第七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有所述第四电极。
可选的,所述至少两个发电模块上形成有第一保护膜。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膜上形成有配重层,所述配重层用于向所述第一保护膜施加压力。
可选的,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包括电池和电压处理模块;
所述电压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导电体接收到的电能传输至所述电池;
所述电池用于对所述电能进行存储,并为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
可选的,所述电压处理模块包括:降压子模块、整流子模块和降压电路,所述降压子模块分别与所述导电体和所述整流子模块电连接,所述降压电路分别与所述整流子模块和所述电池电连接;
所述降压子模块用于对所述导电体接收到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降压后的交流电压;
所述整流子模块用于对所述降压后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处理,得到直流电压;
所述降压电路用于对所述直流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降压后的直流电压,并将所述降压后的直流电压传输至所述电池。
可选的,所述降压子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变压器。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制造固定带,所述固定带能够在受力时产生电量;
获取可穿戴设备本体;
将所述固定带和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连接,使所述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能够传输至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为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能够围成封闭圆环。
可选的,在所述获取可穿戴设备本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上能够与穿戴对象的皮肤接触的位置设置导电体,所述导电体能够接收所述穿戴对象的皮肤传输的所述固定带产生的电能。
可选的,在所述获取可穿戴设备本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连接处设置导电体,所述固定带能够通过所述导电体将所述固定带产生的电能传输至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
可选的,所述制造固定带,包括:
制造至少一个供电模块;
其中,制造每个所述供电模块的过程,包括:
形成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
在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至少一个电极。
可选的,所述固定带包括一个供电模块,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一高分子绝缘层和第二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高分子绝缘层能够与所述穿戴对象的皮肤接触,
所述制造固定带,包括:
在所述第一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层,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层与所述第一高分子绝缘层不接触;
在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所述第一电极。
可选的,所述在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所述第一电极之后,所述制造固定带,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形成第一保护膜。
可选的,所述固定带包括至少两个发电模块,所述制造固定带,还包括:
形成第二保护膜;
在所述第二保护膜的一侧形成所述至少两个发电模块。
可选的,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三高分子绝缘层和第四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二电极,
形成每个所述发电模块的过程,包括:
形成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
在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一侧形成所述第二电极;
在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的一侧的一端形成所述第四高分子绝缘层;
所述制造固定带,还包括:
将每个所述发电模块朝向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的中心弯曲呈C形结构,将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的C形开口相对且将一个发电模块的一端伸入另一发电模块的C形开口中;
其中,所述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不接触,且任一发电模块形成所述第四高分子绝缘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保护膜不接触。
可选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之间设置有第五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六高分子绝缘层和第七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
形成每个所述发电模块的过程,包括:
形成所述第三电极;
在所述第三电极上形成所述第六高分子绝缘层;
在所述第六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所述第七高分子绝缘层,所述第七高分子绝缘层和所述第六高分子绝缘层不接触;
在所述第七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所述第四电极。
可选的,所述在第二保护膜的一侧形成有所述至少两个发电模块之后,所述制造固定带,还包括:
在所述至少两个发电模块上形成第一保护膜。
可选的,所述制造固定带,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保护膜上形成配重层,所述配重层能够向所述第一保护膜施加压力。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由于该可穿戴设备包括固定带和与固定带连接的可穿戴设备本体,其中,固定带能够在受力时产生电能,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能够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因此,提高了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的能力,且降低了成本。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设置导电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设置导电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固定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再一种固定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又一种固定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压处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造每个供电模块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造固定带的流程图;
图1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形成第二高分子绝缘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形成第一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形成第一保护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造固定带的流程图;
图11-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形成第二保护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1-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形成第一保护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形成配重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制造每个供电模块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1-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形成第三高分子绝缘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形成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形成第四高分子绝缘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制造每个供电模块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1-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形成第三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形成第六高分子绝缘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形成第七高分子绝缘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形成第四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发明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如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包括固定带01和与固定带01连接的可穿戴设备本体02。
其中,固定带01用于在受力时产生电能。
固定带01产生的电能能够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02,为可穿戴设备本体02供电,固定带01与可穿戴设备本体02能够围成封闭圆环,固定带01用于将可穿戴设备穿戴在使用者身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由于该可穿戴设备包括固定带和与固定带连接的可穿戴设备本体,其中,固定带能够在受力时产生电能,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能够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因此,提高了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的能力,且降低了成本。
可选的,如图2所示,可穿戴设备本体02上能够与穿戴对象的皮肤接触的位置设置有导电体021,导电体021用于接收穿戴对象的皮肤03传输的固定带01产生的电能。通过穿戴对象的皮肤和导电体将固定带产生的电能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从而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
可选的,如图3所示,固定带01与可穿戴设备本体02连接处也可以设置有导电体021,固定带01通过导电体021将固定带01产生的电能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02。通过导电体将固定带产生的电能直接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从而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
可选的,固定带包括至少一个供电模块,每个供电模块包括: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在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电极。由于每个供电模块包括高分子绝缘层和电极,因此,当固定带受力时,高分子绝缘层发生变形,高分子绝缘层与电极接触,电极将产生电子,两个电极进而产生电势差,最终,固定带产生电能,固定带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需要说明的是,当供电模块中包括一个电极时,穿戴对象的皮肤可以作为另一个电极。当使用者带着可穿戴设备运动时,固定带会与身体贴近,这样,固定带内的高分子绝缘层会发生形变,接触并诱导电极产生电子,同时由于人体也是导体,所以高分子绝缘层发生变形后还会与皮肤接触,并诱导皮肤产生电子,皮肤产生的电子是从大地传到人体的电子。最终,固定带内的电极和皮肤产生电势差,固定带产生电能,该电能通过设置在可穿戴设备本体上能够与穿戴对象的皮肤接触的位置的导电体,或设置在固定带与可穿戴设备本体连接处的导电体,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其中,高分子绝缘层可以由柔性材料或非柔性材料制成。
图4-1示出了包括一个供电模块的固定带,如图4-1所示,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一高分子绝缘层0111和第二高分子绝缘层0112,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0113。第一高分子绝缘层0111能够与穿戴对象的皮肤接触;第一高分子绝缘层0111上形成有第二高分子绝缘层0112,第二高分子绝缘层0112与第一高分子绝缘层0111不接触;第二高分子绝缘层0112上形成有第一电极0113。示例的,如图4-1所示,可以通过隔垫物00隔离第二高分子绝缘层0112与第一高分子绝缘层0111,使第二高分子绝缘层0112与第一高分子绝缘层0111不接触。
如图4-1所示,第一电极0113上还可以形成有第一保护膜0014。第一保护膜0014用于保护固定带,从而使固定带不易被损坏。此外,第一保护膜0014上还可以形成有配重层0015,配重层0015用于向第一保护膜0014施加压力,使第一高分子绝缘层能够与穿戴对象的皮肤充分接触,第二高分子绝缘层能够与第一电极充分接触,从而使皮肤和第一电极产生更多的电子,提高固定带产生电能的能力,进而提高为可穿戴设备供电的能力。配重层可以是形成在第一保护膜上的一个厚板,示例的,配重层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图4-2示出了包括图4-1所示的固定带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4-2中,0111为第一高分子绝缘层,0112为第二高分子绝缘层,0113为第一电极,0014为第一保护膜,0015为配重层,02为可穿戴设备本体,03为穿戴对象的皮肤。图4-2示出的固定带包括两个带段,实际应用中,该固定带还可以包括一个带段,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提高电量,提高固定带产生电能的能力,使固定带能够更好地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示例的,固定带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发电模块,如图5所示,固定带还可以包括:第二保护膜001;第二保护膜001的一侧形成有至少两个发电模块011。
需要说明的是,图5示出的固定带包括两个发电模块。实际应用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固定带产生电能的能力,固定带还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发电模块。
可选的,图6示出了图5所示的固定带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三高分子绝缘层0114和第四高分子绝缘层0115,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二电极0116。
其中,每个发电模块011包括:第三高分子绝缘层0114;第三高分子绝缘层0114一侧形成有第二电极0116;第二电极0116远离第三高分子绝缘层0114的一侧的一端形成有第四高分子绝缘层0115。每个发电模块011朝向第三高分子绝缘层0114的中心弯曲呈C形结构,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的C形开口相对且一个发电模块的一端伸入另一发电模块的C形开口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不接触,且任一发电模块形成第四高分子绝缘层0115的一端与第二保护膜001不接触。示例的,可以通过隔垫物00隔离相邻的发电模块。图6中开口朝右的发电模块的第二电极可作为一个电极,开口朝左的发电模块的第二电极可作为另一电极,因此,当固定带受力时,开口朝右的发电模块的第三高分子绝缘层0114和第四高分子绝缘层0115发生形变,第三高分子绝缘层0114和第四高分子绝缘层0115分别与第二电极0116接触,第二电极0116产生电子,该第二电极作为电极一;同样,开口朝左的发电模块的第三高分子绝缘层0114和第四高分子绝缘层0115发生形变,第三高分子绝缘层0114和第四高分子绝缘层0115分别与第二电极0114接触,第二电极0114产生电子,将该第二电极作为电极二。这样,两个电极产生电势差,固定带产生电能,固定带为可穿戴设备供电。当图6中包括两个以上的供电模块时,电极一可以包括多个电极,电极二可以包括多个电极,从而使电极一和电极二产生更多的电子,固定带产生电能的能力更高,进而提高了为可穿戴设备供电的能力。
此外,如图6所示,至少两个发电模块上还可以形成有第一保护膜0014。第一保护膜0014用于保护固定带。第一保护膜0014上还可以形成有配重层0015,配重层0015用于向第一保护膜0014施加压力,使第三高分子绝缘层0114和第四高分子绝缘层0115能够与第二电极0114充分接触,从而使第二电极0114产生更多的电子,提高固定带产生电能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的能力。
可选的,图7示出了图5所示的固定带的另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之间设置有第五高分子绝缘层0117,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六高分子绝缘层0118和第七高分子绝缘层0119,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三电极0120和第四电极0121。每个发电模块011包括:第三电极0120;第三电极0120上形成有第六高分子绝缘层0118;第六高分子绝缘层0118上形成有第七高分子绝缘层0119,第七高分子绝缘层0119和第六高分子绝缘层0118不接触;第七高分子绝缘层0119上形成有第四电极0121。示例的,如图7所示,可以通过隔垫物00隔离第七高分子绝缘层0119和第六高分子绝缘层0118,使第七高分子绝缘层0119和第六高分子绝缘层0118不接触。图7中,每个供电模块的第三电极0120可作为一个电极,第四电极0121可作为另一电极,因此,当固定带受力时,第六高分子绝缘层0118和第七高分子绝缘层0119发生形变,第六高分子绝缘层0118与第三电极0120接触,第三电极0120产生电子,第三电极0120作为电极一。同时,第七高分子绝缘层0119与第四电极0121接触,第四电极0121产生电子,第四电极0121作为电极二。其中,第五高分子绝缘层0117也可以与相邻的电极接触,使相邻的电极产生电子。这样,电极一和电极二两个电极产生电势差,固定带产生电能,固定带为可穿戴设备供电。由于电极一包括多个电极,电极二也包括多个电极,所以高分子绝缘层和电极接触后,电极会产生更多的电子,固定带产生电能的能力更高,固定带能够更好地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
此外,如图7所示,至少两个发电模块上还可以形成有第一保护膜0014。第一保护膜0014用于保护固定带,从而使固定带不易被损坏。第一保护膜0014上还可以形成有配重层0015,配重层0015用于向第一保护膜0014施加压力,使第六高分子绝缘层0118能够与第三电极0120充分接触,第七高分子绝缘层0119能够与第四电极0121充分接触,第五高分子绝缘层0117能够与相邻的电极充分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的能力。
如图8所示,可穿戴设备本体02包括电池022和电压处理模块023。其中,电压处理模块023用于将导电体021接收到的电能传输至电池022;电池022用于对电能进行存储,并为可穿戴设备本体02供电。图8所示的导电体设置在可穿戴设备本体上能够与穿戴对象的皮肤接触的位置,此外,导电体也可以设置在固定带与可穿戴设备本体连接处。
由于导电体接收到的输出电压为高压低频形式的电压,所以需要采用电压处理模块对导电体接收到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和整流处理,从而使电池对处理后的电压进行存储,进而通过电池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
可选的,如图9所示,电压处理模块023可以包括:降压子模块0231、整流子模块0232和降压电路0233,降压子模块0231分别与导电体和整流子模块0232电连接,降压电路0233分别与整流子模块0232和电池电连接。
其中,降压子模块0231用于对导电体接收到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降压后的交流电压。降压子模块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变压器,当降压子模块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压器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压器可以并联,从而逐级对导电体接收到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
整流子模块0232用于对降压后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处理,得到直流电压。由于电池给可穿戴设备本体提供的都是直流电压,因此,采用降压子模块对导电体接收到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后,还需要采用整流子模块对降压后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处理,得到直流电压。
降压(BUCK)电路0233用于对直流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降压后的直流电压,并将降压后的直流电压传输至电池。为了做进一步的降压处理,可以采用降压电路对整流子模块得到的直流电压进行降压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带采用薄膜材料即高分子绝缘层和电极之间的接触摩擦作用和静电诱导效应,使高分子绝缘层和电极产生异性电荷,进而使电极产生电子,固定带产生电能,最终,通过固定带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当可穿戴设备本体的电池的电量被耗尽时,主要是采用充电器给电池充电,而本发明实施例采用薄膜材料进行发电,固定带受力时就会产生电能,因此,只要使用者在运动,固定带就会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无需再通过充电器给电池充电,且随着使用者的运动量不断增加,固定带产生的电能会越来越多,电池会随时对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进行存储,被存储的电能便可以一直为可穿戴设备本体进行供电了。而当使用者没有运动,且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被利用完时,可穿戴设备又可以继续利用可穿戴设备本体中的电池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方案可以作为充电器的补充方案,提高了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的能力,降低了供电成本,提高了供电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由于该可穿戴设备包括固定带和与固定带连接的可穿戴设备本体,其中,固定带能够在受力时产生电能,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能够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因此,提高了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的能力,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供电的灵活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制造方法,如图10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制造固定带,固定带能够在受力时产生电量。
步骤102、获取可穿戴设备本体。
步骤103、将固定带和与可穿戴设备本体连接,使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能够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固定带与可穿戴设备本体能够围成封闭圆环。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制造方法,通过制造固定带,获取可穿戴设备本体,再将所述固定带和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连接,使所述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能够传输至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为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因此,提高了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的能力,且降低了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制造方法,如图11-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制造固定带。
该固定带能够在受力时产生电量。
步骤201具体包括:制造至少一个供电模块。
其中,制造每个供电模块的过程,如图11-2所示,包括:
步骤201a、形成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
步骤201b、在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至少一个电极。
由于每个供电模块包括高分子绝缘层和电极,因此,当固定带受力时,高分子绝缘层发生变形,高分子绝缘层与电极接触,电极将产生电子,两个电极进而产生电势差,最终,固定带产生电能,固定带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
可选的,固定带可以包括一个供电模块,步骤201a中的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一高分子绝缘层和第二高分子绝缘层,步骤201b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绝缘层能够与穿戴对象的皮肤接触,相应的,如图11-3所示,步骤201包括:
步骤2011a、在第一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第二高分子绝缘层。
第二高分子绝缘层与第一高分子绝缘层不接触。示例的,可以通过隔垫物隔离第二高分子绝缘层与第一高分子绝缘层,使第二高分子绝缘层与第一高分子绝缘层不接触。如图11-4所示,在第一高分子绝缘层0111上形成第二高分子绝缘层0112,且第二高分子绝缘层0112与第一高分子绝缘层0111不接触。
步骤2011b、在第二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第一电极。
如图11-5所示,在第二高分子绝缘层0112上形成第一电极0113。图11-5中,0111为第一高分子绝缘层。第一电极作为一个电极,穿戴对象的皮肤作为另一个电极,由于人体也是导体,所以高分子绝缘层发生变形后还会与皮肤接触,诱导皮肤产生电子。
步骤2011c、在第一电极上形成第一保护膜。
为了保护固定带,使固定带不易被损坏,如图11-6所示,在第一电极0113上还可以形成第一保护膜0014。图11-6中,0111为第一高分子绝缘层,0112为第二高分子绝缘层。
步骤2011d、在第一保护膜上形成配重层。
为了使高分子绝缘层和皮肤、第一电极充分接触,使皮肤和第一电极能够产生更多的电子,提高固定带产生电能的能力,如图4-1所示,还可以在第一保护膜0014上形成配重层0015。配重层能够向第一保护膜施加压力。示例的,配重层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
为了进一步提高固定带产生电能的能力,使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能够更好地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示例的,固定带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发电模块。可选的,如图11-7所示,步骤201包括:
步骤2011A、形成第二保护膜。
如图11-8所示,先形成第二保护膜001。
步骤2011B、在第二保护膜的一侧形成至少两个发电模块。
如图5所示,在第二保护膜001的一侧形成至少两个发电模块011。
步骤2011C、在至少两个发电模块上形成第一保护膜。
为了保护固定带,使固定带不易被损坏,如图11-9所示,在至少两个发电模块011上还可以形成第一保护膜0014。图11-9中,001为第二保护膜。
步骤2011D、在第一保护膜上形成配重层。
配重层能够向第一保护膜施加压力,使发电模块能够产生更多的电子,提高固定带产生电能的能力,如图11-10所示,在第一保护膜0014上形成配重层0015。图11-10中的其他标号可以参考图11-9中的标号进行说明。
可选的,图6示出了固定带的一种具体结构的示意图,步骤201a中的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三高分子绝缘层和第四高分子绝缘层,步骤201b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二电极。制造如图6所示的固定带时,制造每个供电模块的过程,如图11-11所示,包括:
步骤202a、形成第三高分子绝缘层。
如图11-12所示,先形成第三高分子绝缘层0114。
步骤202b、在第三高分子绝缘层一侧形成第二电极。
如图11-13所示,在第三高分子绝缘层0114一侧形成第二电极0116。
步骤202c、在第二电极远离第三高分子绝缘层的一侧的一端形成第四高分子绝缘层。
如图11-14所示,在第二电极0116远离第三高分子绝缘层0114的一侧的一端形成第四高分子绝缘层0115。
进一步的,制造如图6所示的固定带时,步骤201具体包括:将每个发电模块即图11-14所示的发电模块朝向第三高分子绝缘层的中心弯曲呈C形结构,如图11-15所示,图11-15中的标号可以参考图11-14中的标号进行说明。再将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的C形开口相对且将一个发电模块的一端伸入另一发电模块的C形开口中。其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不接触,且任一发电模块形成第四高分子绝缘层的一端与第二保护膜不接触,形成的固定带的结构如图6所示。
可选的,图7示出了固定带的另一种具体结构的示意图,该固定带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之间设置有第五高分子绝缘层。步骤201a中的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六高分子绝缘层和第七高分子绝缘层,步骤201b中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制造如图7所示的固定带时,制造每个供电模块的过程,如图11-16所示,包括:
步骤203a、形成第三电极。
如图11-17所示,先形成第三电极0120。
步骤203b、在第三电极上形成第六高分子绝缘层。
如图11-18所示,在第三电极0120上形成第六高分子绝缘层0118。
步骤203c、在第六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第七高分子绝缘层。
第七高分子绝缘层和第六高分子绝缘层不接触。示例的,可以通过隔垫物隔离第七高分子绝缘层和第六高分子绝缘层,使第七高分子绝缘层和第六高分子绝缘层不接触。如图11-19所示,在第六高分子绝缘层0118上形成第七高分子绝缘层0119,第七高分子绝缘层0119和第六高分子绝缘层0118不接触。图11-19中的0120为第三电极。
步骤203d、在第七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第四电极。
如图11-20所示,在第七高分子绝缘层0119上形成第四电极0121。图11-20中的其他标号可以参考图11-19中的标号进行说明。
步骤202、获取可穿戴设备本体。
获取的可穿戴设备本体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任一可穿戴设备本体。示例的,该可穿戴设备本体可以是手表的表盘。
步骤203、设置导电体。
一方面,步骤203可以包括:在可穿戴设备本体上能够与穿戴对象的皮肤接触的位置设置导电体,如图2所示。导电体能够接收穿戴对象的皮肤传输的固定带产生的电能。通过穿戴对象的皮肤和导电体将固定带产生的电能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从而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
另一方面,步骤203可以包括:在固定带与可穿戴设备本体连接处设置导电体,如图3所示。固定带能够通过导电体将固定带产生的电能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通过导电体将固定带产生的电能直接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从而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
步骤204、将固定带和与可穿戴设备本体连接,使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能够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
固定带与可穿戴设备本体能够围成封闭圆环。制造好了固定带之后,将固定带和获取到的可穿戴设备本体进行连接。这样,当使用者将可穿戴设备戴在身上时,固定带能够在受力时产生电能,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能够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制造方法,通过制造固定带,获取可穿戴设备本体,再将固定带和与可穿戴设备本体连接,使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能够传输至可穿戴设备本体,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因此,提高了为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的能力,且降低了成本。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方法实施例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考前述装置实施例中的对应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5)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固定带和与所述固定带连接的可穿戴设备本体;
所述固定带用于在受力时产生电能;
所述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能够传输至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为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能够围成封闭圆环;
其中,所述固定带包括高分子绝缘层,所述固定带能够利用高分子绝缘层和电极之间的接触摩擦作用和静电诱导效应,使高分子绝缘层和电极产生异性电荷,进而产生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上能够与穿戴对象的皮肤接触的位置设置有导电体,所述导电体用于接收所述穿戴对象的皮肤传输的所述固定带产生的电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连接处设置有导电体,所述固定带通过所述导电体将所述固定带产生的电能传输至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包括至少一个供电模块,每个所述供电模块包括:
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
在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包括一个供电模块,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一高分子绝缘层和第二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
所述第一高分子绝缘层能够与穿戴对象的皮肤接触;
所述第一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有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层,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层与所述第一高分子绝缘层不接触;
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上形成有第一保护膜。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包括至少两个发电模块,所述固定带还包括:
第二保护膜;
所述第二保护膜的一侧形成有所述至少两个发电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三高分子绝缘层和第四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二电极;
每个所述发电模块包括:
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
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一侧形成有所述第二电极;
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的一侧的一端形成有所述第四高分子绝缘层;
每个所述发电模块朝向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的中心弯曲呈C形结构,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的C形开口相对且一个发电模块的一端伸入另一发电模块的C形开口中,所述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不接触,且任一发电模块形成所述第四高分子绝缘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保护膜不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之间设置有第五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六高分子绝缘层和第七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每个所述发电模块包括:
所述第三电极;
所述第三电极上形成有所述第六高分子绝缘层;
所述第六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有所述第七高分子绝缘层,所述第七高分子绝缘层和所述第六高分子绝缘层不接触;
所述第七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有所述第四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发电模块上形成有第一保护膜。
11.根据权利要求6或10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护膜上形成有配重层,所述配重层用于向所述第一保护膜施加压力。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包括电池和电压处理模块;
所述电压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导电体接收到的电能传输至所述电池;
所述电池用于对所述电能进行存储,并为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处理模块包括:降压子模块、整流子模块和降压电路,所述降压子模块分别与所述导电体和所述整流子模块电连接,所述降压电路分别与所述整流子模块和所述电池电连接;
所述降压子模块用于对所述导电体接收到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降压后的交流电压;
所述整流子模块用于对所述降压后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处理,得到直流电压;
所述降压电路用于对所述直流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降压后的直流电压,并将所述降压后的直流电压传输至所述电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子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变压器。
15.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制造固定带,所述固定带能够在受力时产生电量;
获取可穿戴设备本体;
将所述固定带和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连接,使所述固定带产生的电能能够传输至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为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供电,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能够围成封闭圆环;
其中,所述固定带包括高分子绝缘层,所述固定带能够利用高分子绝缘层和电极之间的接触摩擦作用和静电诱导效应,使高分子绝缘层和电极产生异性电荷,进而产生电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可穿戴设备本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上能够与穿戴对象的皮肤接触的位置设置导电体,所述导电体能够接收所述穿戴对象的皮肤传输的所述固定带产生的电能。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可穿戴设备本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固定带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连接处设置导电体,所述固定带能够通过所述导电体将所述固定带产生的电能传输至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固定带,包括:
制造至少一个供电模块;
其中,制造每个所述供电模块的过程,包括:
形成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
在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至少一个电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包括一个供电模块,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一高分子绝缘层和第二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高分子绝缘层能够与穿戴对象的皮肤接触,
所述制造固定带,包括:
在所述第一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层,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层与所述第一高分子绝缘层不接触;
在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所述第一电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所述第一电极之后,所述制造固定带,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形成第一保护膜。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包括至少两个发电模块,所述制造固定带,还包括:
形成第二保护膜;
在所述第二保护膜的一侧形成所述至少两个发电模块。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三高分子绝缘层和第四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二电极,
形成每个所述发电模块的过程,包括:
形成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
在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一侧形成所述第二电极;
在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的一侧的一端形成所述第四高分子绝缘层;
所述制造固定带,还包括:
将每个所述发电模块朝向所述第三高分子绝缘层的中心弯曲呈C形结构,将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的C形开口相对且将一个发电模块的一端伸入另一发电模块的C形开口中;
其中,所述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不接触,且任一发电模块形成所述第四高分子绝缘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保护膜不接触。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的发电模块之间设置有第五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两层高分子绝缘层包括第六高分子绝缘层和第七高分子绝缘层,所述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
形成每个所述发电模块的过程,包括:
形成所述第三电极;
在所述第三电极上形成所述第六高分子绝缘层;
在所述第六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所述第七高分子绝缘层,所述第七高分子绝缘层和所述第六高分子绝缘层不接触;
在所述第七高分子绝缘层上形成所述第四电极。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二保护膜的一侧形成有所述至少两个发电模块之后,所述制造固定带,还包括:
在所述至少两个发电模块上形成第一保护膜。
25.根据权利要求20或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固定带,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保护膜上形成配重层,所述配重层能够向所述第一保护膜施加压力。
CN201510564771.8A 2015-09-07 2015-09-07 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0715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4771.8A CN105071517B (zh) 2015-09-07 2015-09-07 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US15/112,922 US20180175745A1 (en) 2015-09-07 2016-02-26 Wearabl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PCT/CN2016/074644 WO2017041451A1 (zh) 2015-09-07 2016-02-26 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4771.8A CN105071517B (zh) 2015-09-07 2015-09-07 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1517A CN105071517A (zh) 2015-11-18
CN105071517B true CN105071517B (zh) 2017-09-15

Family

ID=54500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64771.8A Active CN105071517B (zh) 2015-09-07 2015-09-07 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175745A1 (zh)
CN (1) CN105071517B (zh)
WO (1) WO20170414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1517B (zh) * 2015-09-07 2017-09-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5897035B (zh) * 2016-04-25 2018-05-29 北京大学 可拉伸的摩擦式能量采集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6707730A (zh) * 2016-12-05 2017-05-24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手表及基于智能手表与皮肤摩擦生电的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3573A (zh) * 2012-05-09 2012-09-19 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纳米发电机、纳米发电机组及其自供电系统
CN104814746A (zh) * 2014-01-31 2015-08-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生物信息测定装置及生物信息测定方法
CN204905981U (zh) * 2015-09-07 2015-12-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21618B2 (en) * 2009-10-28 2012-02-21 Digimarc Corporation Intuitive computing methods and systems
CN102868319B (zh) * 2012-09-12 2016-03-09 北京工业大学 基于人体运动能量的能量回收及利用装置
CN104426412B (zh) * 2013-08-20 2019-02-05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一种基于皮肤的电信号输出装置和电信号输出方法
CN104811089A (zh) * 2015-05-19 2015-07-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摩擦生电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和可穿戴设备
CN105071517B (zh) * 2015-09-07 2017-09-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3573A (zh) * 2012-05-09 2012-09-19 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纳米发电机、纳米发电机组及其自供电系统
CN104814746A (zh) * 2014-01-31 2015-08-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生物信息测定装置及生物信息测定方法
CN204905981U (zh) * 2015-09-07 2015-12-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41451A1 (zh) 2017-03-16
US20180175745A1 (en) 2018-06-21
CN105071517A (zh) 2015-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hi et al.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and hybridized systems for enabling next-generation IoT applications
Pu et al. Toward wearable self‐charging power systems: the integration of energy‐harvesting and storage devices
Chen et al. Self-powered smart active RFID tag integrated with wearable hybrid nanogenerator
CN108027589A (zh) 在带上安装有柔性半导体封装的可穿戴智能设备
CN105071517B (zh) 可穿戴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6360895B (zh) 一种智能戒指
Zhang et al. Ultra-endurance coaxial-fiber stretchable sensing systems fully powered by sunlight
CN203663246U (zh) 一种心脏起搏器
CN102723752B (zh) 压电充电式移动终端
CN110336353A (zh) 电池、电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
MY160323A (en) A charge transfer zero loss power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Li et al. Miura folding based charge-excitation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or portable power supply
CN108233507A (zh) 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9243830A (zh) 一种自供电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
CN106716762B (zh) 受电器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CN106684955B (zh) 充电器、电子设备及充电方法
CN110336068A (zh) 头戴式显示设备
CN105515437A (zh) 摩擦发电机和应用该摩擦发电机发电的方法
CN204905981U (zh) 可穿戴设备
WO2023124966A1 (zh)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装置、接收装置及其系统
CN108306397A (zh) 一种能量均衡电路及能量均衡装置
CN109889081A (zh) 一种单电极模式的可拉伸摩擦纳米发电机及制备方法
CN205693451U (zh) 一种电子通信设备无线充电装置
Yang et al. 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Wearabl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Sensor by β-Phase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olarization
CN206820496U (zh) 多功能线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