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59075A - 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59075A
CN105059075A CN201510592518.3A CN201510592518A CN105059075A CN 105059075 A CN105059075 A CN 105059075A CN 201510592518 A CN201510592518 A CN 201510592518A CN 105059075 A CN105059075 A CN 105059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unit
electronic control
tire
electromagnetic valve
air bel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925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59075B (zh
Inventor
祝小元
张辉
李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59251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590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59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59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590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590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包含:气源,提供压缩空气;空气弹簧,设置在车轴上;空气弹簧气路,一端与气源连接,另一端与空气弹簧连接,对空气弹簧充气放气;轮胎气路,一端与气源连接,另一端与轮胎连接,对轮胎充气放气;信号测量单元,测量车身高度、空气弹簧压力及轮胎压力;电子控制单元,与空气弹簧气路、轮胎气路及信号测量单元连接,根据信号测量单元测量的信息,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放气,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充气放气。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本发明通过对空气悬架系统和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的集成,实现对车身高度的灵活控制,并消除系统功能间的冲突,提高车辆系统平顺性和通过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和方法,特别是指一种利用空气弹簧和轮胎对车身高度进行控制的双级调节系统和方法,属于车辆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空气弹簧通过气压的自动调节,可以改变空气弹簧的刚度,从而有效改善车辆的舒适性、操纵稳定性,减小车辆对路面的破坏。这项技术通过电控空气悬架系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也使电控空气悬架成为未来车辆悬架的发展趋势。轮胎通过气压的自动调节,可改变轮胎的刚度以及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可提高车辆的通过性能以及舒适性。这项技术通过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在重型越野车、特种车辆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电控空气悬架系统和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都是单独在车辆上使用,在调节各自相关车辆性能的过程中会使车身高度不可控,影响车辆的动力性。专利CN200910244342.7中提出了一种将空气弹簧内嵌入轮胎中以提高轮胎性能的结构和方法,但其在实际的工业实现上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不便于控制系统的设计,只能算是一种部件间的叠加,不是系统的集成。电控空气悬架系统和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在结构和原理上十分相似,并且有功能互补,因此这两套系统集成的可行性非常高,且具有明显的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和方法,通过对空气悬架系统和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的集成,实现对车身高度的灵活控制,并消除系统功能间的冲突,提高车辆系统平顺性和通过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包含:气源,其提供压缩空气;空气弹簧,其设置在车辆的车轴上;空气弹簧气路,其一端通过三通阀与所述的气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连接,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和放气;轮胎气路,其一端通过三通阀与所述的气源连接,另一端与车辆的轮胎连接,对轮胎进行充气和放气;信号测量单元,其测量车辆的车身高度信息、空气弹簧压力信息以及轮胎压力信息;电子控制单元,其分别与所述的空气弹簧气路、轮胎气路以及信号测量单元连接,根据信号测量单元测量到的信息,该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和放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进行充气和放气。
所述的空气弹簧气路包含:第一电磁阀,其进气端通过三通阀与所述的气源管路连接,出气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管路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磁阀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第二电磁阀,其进气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管路连接,出气端与大气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二电磁阀对空气弹簧进行放气。
所述的轮胎气路包含:第三电磁阀,其进气端通过三通阀与所述的气源管路连接,出气端与所述的轮胎管路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三电磁阀对轮胎进行充气;第四电磁阀,其进气端与所述的轮胎管路连接,出气端与大气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四电磁阀对轮胎进行放气。
所述的信号测量单元包含:车身高度传感器,其设置在车身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路连接,测量车辆当前的车身高度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的空气弹簧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路连接,测量空气弹簧的内部压力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轮胎压力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的轮胎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路连接,测量轮胎的内部压力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
所述的气源与三通阀之间还设置有单向阀。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电子控制单元接收由车身高度传感器、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和轮胎压力传感器分别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空气弹簧的内部压力信息和轮胎的内部压力信息;
S2、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是否低于其预先设定值;如是,通过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充气,以提高当前车身高度;如否,执行S3;
S3、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是否高于其预先设定值;如是,通过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放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放气,以降低当前车身高度;如否,执行S4;
S4、电子控制单元判断当前路况是否需要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当前高度;如是,通过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放气/充气,以及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放气,以维持当前车身高度;如否,结束调节。
所述的S2中,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21、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磁阀通电,气源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电磁阀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
S22、车身高度传感器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磁阀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23;
S23、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测量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继续S24;如否,返回S21;
S24、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磁阀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的充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三电磁阀通电,气源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三电磁阀对轮胎进行充气;
S25、车身高度传感器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三电磁阀关闭,停止对轮胎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26;
S26、轮胎压力传感器测量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三电磁阀关闭,停止对轮胎的充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提升至所能达到的最高值;如否,返回S24。
所述的S3中,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31、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二电磁阀通电,空气弹簧通过第二电磁阀进行放气;
S32、车身高度传感器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二电磁阀关闭,空气弹簧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33;
S33、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测量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继续S34;如否,返回S31;
S34、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二电磁阀关闭,空气弹簧停止放气,并且同时控制第四电磁阀通电,轮胎通过第四电磁阀进行放气;
S35、车身高度传感器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四电磁阀关闭,轮胎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36;
S36、轮胎压力传感器测量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四电磁阀关闭,轮胎停止放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降低至所能达到的最低值;如否,返回S34。
所述的S4中,当遇到松软路面的路况时,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高度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41、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四电磁阀通电,轮胎通过第四电磁阀进行放气;
S42、轮胎压力传感器测量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继续S43;如否,返回S41;
S43、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四电磁阀关闭,轮胎停止放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一电磁阀通电,气源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电磁阀对空气弹簧进行充气;
S44、车身高度传感器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磁阀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45;
S45、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测量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一电磁阀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的充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维持在与预先设定值最接近的状态;如否,返回S43。
所述的S4中,当遇到硬路面的路况时,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高度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41、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三电磁阀通电,气源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三电磁阀对轮胎进行充气;
S42、轮胎压力传感器测量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轮胎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继续S43;如否,返回S41;
S43、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三电磁阀关闭,停止对轮胎的充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二电磁阀通电,空气弹簧通过第二电磁阀进行放气;
S44、车身高度传感器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二电磁阀关闭,空气弹簧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45;
S45、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测量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比较空气弹簧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第二电磁阀关闭,空气弹簧停止放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维持在与预先设定值最接近的状态;如否,返回S43。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和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1、实现对车身高度的灵活控制,包括车身高度的升高,降低以及维持,并同时实现对车辆系统刚度的调节;2、充分结合空气悬架系统和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的优点,通过制定合适的控制策略,可消除两套系统功能间的冲突,同时提高车辆系统平顺性和通过性能;3、通过对空气悬架系统和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的集成,对管路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简化,有利于车辆系统的安装成本控制以及车辆系统整体的集成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图2,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包含:气源1,其提供具有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空气弹簧5,其设置在车辆的车轴12上;空气弹簧气路,其一端通过三通阀8与所述的气源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5连接,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和放气;轮胎气路,其一端通过三通阀8与所述的气源1连接,另一端与车辆的轮胎6连接,对轮胎6进行充气和放气;信号测量单元,其测量车辆的车身高度信息、空气弹簧压力信息以及轮胎压力信息;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ControlUnit)7,其分别与所述的空气弹簧气路、轮胎气路以及信号测量单元连接,根据信号测量单元测量到的信息,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和放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6进行充气和放气。
所述的气源1为车辆中的主气路系统。
所述的空气弹簧气路包含:第一电磁阀3,其进气端通过三通阀8与所述的气源1管路连接,出气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5管路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第二电磁阀13,其进气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5管路连接,出气端与大气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对空气弹簧5进行放气。
所述的轮胎气路包含:第三电磁阀4,其进气端通过三通阀8与所述的气源1管路连接,出气端与所述的轮胎6管路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对轮胎6进行充气;第四电磁阀14,其进气端与所述的轮胎6管路连接,出气端与大气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对轮胎6进行放气。
所述的信号测量单元包含:车身高度传感器9,其设置在车身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测量车辆当前的车身高度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其设置在所述的空气弹簧5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测量空气弹簧5的内部压力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轮胎压力传感器11,其设置在所述的轮胎6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测量轮胎6的内部压力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
所述的气源1与三通阀8之间还设置有单向阀2,用于防止压缩空气的回流。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电子控制单元7接收由车身高度传感器9、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和轮胎压力传感器11分别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空气弹簧5的内部压力信息和轮胎6的内部压力信息;
S2、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是否低于其预先设定值;如是,通过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充气,以提高当前车身高度;如否,执行S3;
S3、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是否高于其预先设定值;如是,通过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放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放气,以降低当前车身高度;如否,执行S4;
S4、电子控制单元7判断当前路况是否需要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当前高度;如是,通过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放气/充气,以及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放气,以维持当前车身高度;如否,结束调节。
所述的S2中,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2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电磁阀3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
S22、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23;
S23、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继续S24;如否,返回S21;
S24、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三电磁阀4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三电磁阀4对轮胎6进行充气;
S25、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关闭,停止对轮胎6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26;
S26、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关闭,停止对轮胎6的充气,结束调节;虽然此时未能将车身高度提升至其预先设定值,但是仍然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提升至所能达到的最高值;如否,返回S24。
所述的S3中,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3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通电,空气弹簧5通过第二电磁阀13进行放气;
S32、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33;
S33、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继续S34;如否,返回S31;
S34、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并且同时控制第四电磁阀14通电,轮胎6通过第四电磁阀14进行放气;
S35、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关闭,轮胎6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36;
S36、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关闭,轮胎6停止放气,结束调节;虽然此时未能将车身高度降低至其预先设定值,但是仍然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降低至所能达到的最低值;如否,返回S34。
所述的S4中,当遇到松软路面的路况时,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高度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4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通电,轮胎6通过第四电磁阀14进行放气;
S42、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继续S43;如否,返回S41;
S43、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关闭,轮胎6停止放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一电磁阀3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电磁阀3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
S44、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45;
S45、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结束调节;虽然此时未能将车身高度维持在其预先设定值,但是仍然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维持在与预先设定值最接近的状态;如否,返回S43。
所述的S4中,当遇到硬路面的路况时,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高度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4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三电磁阀4对轮胎6进行充气;
S42、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继续S43;如否,返回S41;
S43、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关闭,停止对轮胎6的充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二电磁阀13通电,空气弹簧5通过第二电磁阀13进行放气;
S44、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45;
S45、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结束调节;虽然此时未能将车身高度维持在其预先设定值,但是仍然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维持在与预先设定值最接近的状态;如否,返回S43。
也就是说,轮胎6和空气弹簧5可执行各自相应的功能,而不对车身高度造成影响。当车身高度由于轮胎6或者空气弹簧5的压力调节发生改变时,电子控制单元7则能够根据车身高度传感器测量到的当前车身高度信号,控制空气弹簧5或者轮胎6相应电磁阀的通断,对空气弹簧5或者轮胎6进行充气/放气操作,补偿由轮胎6或者空气弹簧5的压力变化而带来的车身高度的变化。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和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1、实现对车身高度的灵活控制,包括车身高度的升高,降低以及维持,并同时实现对车辆系统刚度的调节;2、充分结合空气悬架系统和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的优点,通过制定合适的控制策略,可消除两套系统功能间的冲突,同时提高车辆系统平顺性和通过性能;3、通过对空气悬架系统和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的集成,对管路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简化,有利于车辆系统的安装成本控制以及车辆系统整体的集成控制。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气源(1),其提供压缩空气;
空气弹簧(5),其设置在车辆的车轴(12)上;
空气弹簧气路,其一端通过三通阀(8)与所述的气源(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5)连接,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和放气;
轮胎气路,其一端通过三通阀(8)与所述的气源(1)连接,另一端与车辆的轮胎(6)连接,对轮胎(6)进行充气和放气;
信号测量单元,其测量车辆的车身高度信息、空气弹簧压力信息以及轮胎压力信息;
电子控制单元(7),其分别与所述的空气弹簧气路、轮胎气路以及信号测量单元连接,根据信号测量单元测量到的信息,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和放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6)进行充气和放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气弹簧气路包含:
第一电磁阀(3),其进气端通过三通阀(8)与所述的气源(1)管路连接,出气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5)管路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
第二电磁阀(13),其进气端与所述的空气弹簧(5)管路连接,出气端与大气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对空气弹簧(5)进行放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胎气路包含:
第三电磁阀(4),其进气端通过三通阀(8)与所述的气源(1)管路连接,出气端与所述的轮胎(6)管路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对轮胎(6)进行充气;
第四电磁阀(14),其进气端与所述的轮胎(6)管路连接,出气端与大气连接,开关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由该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对轮胎(6)进行放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信号测量单元包含:
车身高度传感器(9),其设置在车身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测量车辆当前的车身高度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
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其设置在所述的空气弹簧(5)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测量空气弹簧(5)的内部压力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
轮胎压力传感器(11),其设置在所述的轮胎(6)上,且与所述的电子控制单元(7)电路连接,测量轮胎(6)的内部压力信息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源(1)与三通阀(8)之间还设置有单向阀(2)。
6.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S1、电子控制单元(7)接收由车身高度传感器(9)、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和轮胎压力传感器(11)分别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空气弹簧(5)的内部压力信息和轮胎(6)的内部压力信息;
S2、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是否低于其预先设定值;如是,通过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充气,以提高当前车身高度;如否,执行S3;
S3、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信息是否高于其预先设定值;如是,通过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放气,以及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放气,以降低当前车身高度;如否,执行S4;
S4、电子控制单元(7)判断当前路况是否需要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当前高度;如是,通过控制轮胎气路对轮胎放气/充气,以及控制空气弹簧气路对空气弹簧充气/放气,以维持当前车身高度;如否,结束调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2中,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2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电磁阀(3)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
S22、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23;
S23、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继续S24;如否,返回S21;
S24、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三电磁阀(4)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三电磁阀(4)对轮胎(6)进行充气;
S25、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关闭,停止对轮胎(6)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26;
S26、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关闭,停止对轮胎(6)的充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提升至所能达到的最高值;如否,返回S24。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3中,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S3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通电,空气弹簧(5)通过第二电磁阀(13)进行放气;
S32、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33;
S33、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继续S34;如否,返回S31;
S34、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并且同时控制第四电磁阀(14)通电,轮胎(6)通过第四电磁阀(14)进行放气;
S35、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关闭,轮胎(6)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36;
S36、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关闭,轮胎(6)停止放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降低至所能达到的最低值;如否,返回S34。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4中,当遇到松软路面的路况时,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高度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4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通电,轮胎(6)通过第四电磁阀(14)进行放气;
S42、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继续S43;如否,返回S41;
S43、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四电磁阀(14)关闭,轮胎(6)停止放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一电磁阀(3)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电磁阀(3)对空气弹簧(5)进行充气;
S44、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45;
S45、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高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一电磁阀(3)关闭,停止对空气弹簧(5)的充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维持在与预先设定值最接近的状态;如否,返回S43。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4中,当遇到硬路面的路况时,调节胎压并维持车身高度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41、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通电,气源(1)中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三电磁阀(4)对轮胎(6)进行充气;
S42、轮胎压力传感器(11)测量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轮胎(6)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继续S43;如否,返回S41;
S43、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三电磁阀(4)关闭,停止对轮胎(6)的充气,并且同时控制第二电磁阀(13)通电,空气弹簧(5)通过第二电磁阀(13)进行放气;
S44、车身高度传感器(9)测量车身当前高度,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当前测量到的车身高度是否达到其预先设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结束调节;如否,继续S45;
S45、空气弹簧压力传感器(10)测量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并传送至电子控制单元(7);电子控制单元(7)比较空气弹簧(5)的当前内部压力是否达到其最低额定值;如是,电子控制单元(7)控制第二电磁阀(13)关闭,空气弹簧(5)停止放气,结束调节,最大限度的将车身高度维持在与预先设定值最接近的状态;如否,返回S43。
CN201510592518.3A 2015-09-17 2015-09-17 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 Active CN1050590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92518.3A CN105059075B (zh) 2015-09-17 2015-09-17 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92518.3A CN105059075B (zh) 2015-09-17 2015-09-17 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59075A true CN105059075A (zh) 2015-11-18
CN105059075B CN105059075B (zh) 2017-03-15

Family

ID=54488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92518.3A Active CN105059075B (zh) 2015-09-17 2015-09-17 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59075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1421A (zh) * 2015-11-19 2016-02-24 成都九十度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油气悬挂装置
CN105539056A (zh) * 2015-12-25 2016-05-04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用于起重机的空气悬架控制系统、方法和起重机
WO2017138970A1 (en) * 2016-02-09 2017-08-17 Hendrickson Usa, L.L.C. User selected settings for vehicle with pneumatic suspension and tire inflation system
CN109070680A (zh) * 2016-06-17 2018-12-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高度控制系统
CN109094305A (zh) * 2018-08-27 2018-12-28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车用供气组件及其供气方法、配置有该供气组件的车辆
CN109591522A (zh) * 2018-12-12 2019-04-09 山东省梁山神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商用车安全运行监测预警系统
CN110001338A (zh) * 2019-03-18 2019-07-12 江苏大学 一种悬架系统及方法与车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44323A (en) * 1998-12-04 2000-06-07 Rover Group Pneumatic adjustable vehicle suspension
US20040262986A1 (en) * 2003-05-20 2004-12-30 Uwe Folchert Air supply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CN1572550A (zh) * 2003-06-05 2005-02-02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高调整装置
JP2005254866A (ja) * 2004-03-09 2005-09-2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44323A (en) * 1998-12-04 2000-06-07 Rover Group Pneumatic adjustable vehicle suspension
US20040262986A1 (en) * 2003-05-20 2004-12-30 Uwe Folchert Air supply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CN1572550A (zh) * 2003-06-05 2005-02-02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高调整装置
JP2005254866A (ja) * 2004-03-09 2005-09-2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制御装置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1421A (zh) * 2015-11-19 2016-02-24 成都九十度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油气悬挂装置
CN105539056A (zh) * 2015-12-25 2016-05-04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用于起重机的空气悬架控制系统、方法和起重机
CN105539056B (zh) * 2015-12-25 2019-03-19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用于起重机的空气悬架控制系统、方法和起重机
WO2017138970A1 (en) * 2016-02-09 2017-08-17 Hendrickson Usa, L.L.C. User selected settings for vehicle with pneumatic suspension and tire inflation system
US11001118B2 (en) 2016-02-09 2021-05-11 Hendrickson Usa, L.L.C. User selected settings for vehicle with pneumatic suspension and tire inflation system
CN109070680A (zh) * 2016-06-17 2018-12-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高度控制系统
CN109070680B (zh) * 2016-06-17 2021-09-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高度控制系统
CN109094305A (zh) * 2018-08-27 2018-12-28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车用供气组件及其供气方法、配置有该供气组件的车辆
CN109591522A (zh) * 2018-12-12 2019-04-09 山东省梁山神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商用车安全运行监测预警系统
CN109591522B (zh) * 2018-12-12 2020-12-01 山东省梁山神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商用车安全运行监测预警系统
CN110001338A (zh) * 2019-03-18 2019-07-12 江苏大学 一种悬架系统及方法与车辆
CN110001338B (zh) * 2019-03-18 2022-02-15 江苏大学 一种悬架系统及方法与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59075B (zh) 2017-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59075A (zh) 一种车身高度双级调节系统和方法
US8899603B2 (en) Closed loop pressure control for dual air spring configuration
CA2805057C (en) Tire inflation system with discrete deflation circuit
EP0344003B1 (en) Tire leakage detection method for central tire inflation system
US7219540B2 (en) Tire pressure adjustment system
US9358848B2 (en) Device for adapting the tire pressure during travel
CN106414121B (zh) 用于对空气悬挂式机动车辆进行水平调节的方法
CA2467651C (en) Air spring control system for a vehicle' s lift axle
EP3092136B1 (en) Tyre apparatus
CN202439521U (zh) 自动充气泵
CN104010847B (zh) 机动车的空气悬挂设备
US11192407B2 (en) Pilot operated regulator with adjustable minimum delivery pressure
CN109677227B (zh) 一种基于空气弹簧的车身姿态调节系统与方法
CN110154653B (zh) 一种车辆轮胎自动充放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L2106937T3 (pl) Pojazd użytkowy z zawieszeniem gazowym, zwłaszcza na powietrznym i układ zawieszenia gazowego
CN110315923A (zh) 一种气路装置、空气悬架系统、汽车及其控制方法
CN204659382U (zh) 一种三轴客车空气悬架气路控制系统
CN111006039A (zh) 一种即时响应的汽车悬架充放气阀门装置
CN211875178U (zh) 一种即时响应的汽车悬架充放气阀门装置
CA3134236C (en) Tire inflation system with parallel flow path
CN219007520U (zh) 一种空气悬架高度调节系统及机动车辆
EP3743297A1 (en) Inflation/deflation system
US20180043743A1 (en) Heavy-duty vehicle air-ride suspension
CN104827848A (zh) 一种三轴客车空气悬架气路控制系统
CN2820581Y (zh) 轮胎中央充放气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u Xiaoyuan

Inventor after: Zhang Hui

Inventor after: Li Wei

Inventor after: Ju Ji

Inventor before: Zhu Xiaoyuan

Inventor before: Zhang Hui

Inventor before: Li 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