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56582A - 筛板絮凝池及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筛板絮凝池及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56582A
CN105056582A CN201510560196.4A CN201510560196A CN105056582A CN 105056582 A CN105056582 A CN 105056582A CN 201510560196 A CN201510560196 A CN 201510560196A CN 105056582 A CN105056582 A CN 1050565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eve plate
sieve
spoil disposal
gallery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6019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56582B (zh
Inventor
张建国
张良纯
周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9tone Water Service Inc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9tone Water Servic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9tone Water Service Inc filed Critical Zhuhai 9tone Water Service Inc
Priority to CN20151056019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5658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56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56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565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565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絮凝效率高且絮凝效果好的筛板絮凝池及利用该筛板絮凝池构建的水处理系统。其中,筛板絮凝池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布置在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一个以上依次连通的廊道,廊道由若干竖井顺序排列构成,及与竖井连通的排泥管路;在同一廊道内,相邻布置的两个竖井共用的壁为一筛板,相邻的两块筛板上的筛孔区在垂向上相互交错布置;沿水流在廊道中的流向,絮凝池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划分为2个以上的分段,每个分段内有1个以上的竖井;沿水流的流向,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在整体趋势上为增加,以使水流流速在整体趋势上为减小,有利于絮凝进行。

Description

筛板絮凝池及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水中杂质进行絮凝的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筛板絮凝池及采用该筛板絮凝池构建的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水处理是一种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去除原水中杂质的过程,絮凝处理作为水处理的重要步骤,通常是往原水中添加絮凝剂,通过絮凝剂对杂质粒子的吸附作用,使相互结合一起的粒子不断地聚集形成絮凝团,絮凝团在随水流流动的过程中沉淀,达到去除原水中杂质的目的。
絮凝池作为水处理过程中进行絮凝的装置,通常是通过在具有廊道的池中设置隔板、栅条等构件,使水流在廊道中曲折流动,以延长原水在絮凝池中的流动路程,并提供水力搅拌以促进水的紊动,增加杂质粒子间相互结合的几率,促进絮凝。采用隔板、栅条等构件的絮凝池通常由于水力搅拌不足,颗粒相互结合絮凝的几率偏小,形成的絮凝团偏小,不利于后续沉淀。
而对于机械搅拌型絮凝池,由于机械搅拌会使处于不同反应阶段的药剂混合在一起,打乱自然絮凝顺序,甚至会打碎絮凝团,降低絮凝效果。
公告号为CN202864980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上下往复式混合反应池处理系统,即水处理系统,其包括加药设备、反应池、布水池、排泥系统、布水系统及沉淀池。其中的反应池,即絮凝池的一侧上设有进水口,相对的另一侧上设有出水口,由挡水墙将整个反应池分隔成若干区域,挡水墙上设有过水孔,使原水在反应池的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方式为上下往复式。该反应池与机械搅拌型絮凝池相比,由于原水在絮凝池中为上下往复式流动,使原水和絮凝剂在水力作用下进行自然混合,可减少机械投入,故障率较低,但是该反应池的絮凝效率仍不尽理想。
此外,现有絮凝池通常是采用穿孔管串联多个竖井的方式构建排泥管路,以将沉淀于竖井底部排泥斗内的污泥排出絮凝池,在絮凝过程中通常会出现短流问题,不利于絮凝的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絮凝的筛板絮凝池;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排泥管路出现短流的筛板絮凝池;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筛板絮凝池构建的水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筛板絮凝池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布置在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一个以上依次连通的廊道,廊道由若干竖井顺序排列构成,及与竖井连通的排泥管路。在同一廊道内,相邻布置的两个竖井共用的壁为一筛板,相邻的两块筛板上的筛孔区在垂向上相互交错布置。沿水流在廊道中的流向,筛板絮凝池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划分为2个以上的分段,每个分段内有1个以上的竖井。位于上游的分段中的每块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小于位于下游的分段中的每块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在同一分段中,位于上游的筛板筛孔的总面积小于等于位于下游的筛板筛孔的总面积。
由以上方案可见,由于水流在廊道中上下翻腾行进,为絮凝提供了水力搅拌,水流进入筛孔时,流道收缩,有利于杂质粒子的碰撞,通过筛孔后流道扩大,促进了水流紊动,更有利于絮凝的进行,提高了絮凝效率。由于筛板竖置,与现有平置的栅条及网格型絮凝池相比,更不易发生筛孔堵塞;沿水流在廊道中的流向,每块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在总体趋势上为增加,使水流流速的总体趋势为减小,有利于后续不断增大的絮凝团在穿过筛孔时保持完整及沉淀至竖井底部,以提高絮凝效果。
一个具体的方案为位于上游的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小于位于下游的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使水流的流速逐渐减小,更有利于絮凝。
另一个具体的方案为同一分段中的所有筛板上的筛孔区完全相同。这使得在基本能够满足絮凝效果的前提下,便于在同一分段中的筛板批量制造,降低制造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发明提供再一个具体的方案是上述方案中的排泥管路包括排泥管及与竖井的数量对应且与排泥管连通的排泥支管。排泥支管的进口端设置在竖井的底部,每根排泥支管的进口端安装有用于防止泥水从排泥支管向竖井倒流的逆止阀。该逆止阀能有效地防止排泥管路出现短流。
一个更具体的方案为排泥管上安装有用于控制该排泥管上所有排泥支管进行排泥的排泥阀门。沿泥水在排泥管中的流向,排泥管在排泥阀门的下游还安装有视镜。便于通过排泥阀门控制排泥时间及周期,并可通过视镜观察排泥管中泥水的颜色,进而判断水中的含泥量,从而根据不同水质及不同季节调整排泥周期及排泥时间,以节约排泥用水,尤其是对于采用排泥总管汇总排泥的排泥管路。
另一个更具体的方案为在同一根排泥管上,位于上游的排泥支管管径大于位于下游的排泥支管管径;同一根排泥管上的所有排泥支管的横截面的总面积与该排泥管的横截面面积之比为0.6至0.9;同一根排泥管上的所有排泥支管与该排泥管按泥水流向成小于90度角度斜接。有效地保证各排泥支管能够以基本相同的流量进行均匀地向排泥管排泥。
优选的方案为在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划分为三个分段,每个分段内有3块至5块筛板。第一个分段中各筛板筛孔的孔径为25毫米至30毫米,第二个分段中各筛板筛孔的孔径为35毫米至40毫米,第三个分段中各筛板筛孔的孔径为45毫米至50毫米。这样,从各分段为基本单元的角度来看,每个单元的筛孔的孔径是依次增大的,符合絮凝团体积逐渐增大的规律。
为了实现上述再一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水处理系统包括絮凝池及沉淀池。其中,絮凝池采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筛板絮凝池,筛板絮凝池的出水口与沉淀池的进水口相连通。该水处理系统具有上述对应技术方案所具有的絮凝效果,提高该水处理系统进行水处理的效果。
具体的方案为上述筛板絮凝池的末端廊道出水口与沉淀池进水口通过一个过渡段相连通,该末端廊道为沿水流在筛板絮凝池中的流向上位于末端的一个廊道;沿垂向,该过渡段的中部设有一个倾斜布置的整流板;整流板的第一长边端与过渡段中的一个侧壁固定连接,沿整流板的第一长边端指向其第二长边端,整流板的上板面逐渐向下倾斜;整流板的第一短边端与过渡段中邻近末端廊道出水口的侧壁固定连接,整流板的第二短边端与过渡段中远离末端廊道出水口的侧壁之间形成有过水口;第二长边端与过渡段中远离整流板的第一长边端的侧壁间形成有排泥间隙。通过整流板将过渡段分为上下两层空间,经筛板絮凝池絮凝反应之后的水进入过渡段的上层空间,部分沉淀物沉淀至整流板上板面上,并沿斜向布置的整流板上板面滚落至过渡段底面;在过渡段中,水流大致沿横向流动,而沉淀物大致沿垂向沉降运动,二者运动方向大致正交,更有利于沉淀物沉淀,提高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
更具体的方案为整流板与过渡段侧壁间的排泥间隙水平宽度为30毫米至50毫米;过渡段与沉淀池由池壁分隔,该池壁的下部设有若干沿水平方向均布的过水孔,过水孔的横截面为矩形且其下侧面沿水流方向向下倾斜45度角至60度角;整流板的上板面与池壁之间的夹角为15度至45度。位于过渡段下层空间中的水流通过均布在池壁下部的过水孔均布地流至沉淀池中进行沉淀,过水孔的下侧面向下倾斜,可有效防止沉淀物堆积在过水孔的下侧面上影响向沉淀池均匀布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第一实施例中筛板絮凝池及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阶梯剖视放大图;
图4是图1中C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第二实施例中筛板絮凝池的廊道布置示意图;
图6是图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第五实施例中筛板絮凝池的底部平面示意图;
图7是图6中D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6中E局部放大图。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主要针对本发明的水处理系统,由于本发明的水处理系统中采用了本发明的筛板絮凝池,在对水处理系统实施例的说明中已对筛板絮凝池实施例的说明。
水处理系统第一实施例
在以下对水处理系统的说明中,仅对与本发明密切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水处理系统中其他结构如投药装置、置于沉淀池中的沉淀装置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参照现有技术进行实施。
参见图1,水处理系统具有筛板絮凝池1及沉淀池3。
隔墙10与隔墙20将筛板絮凝池1分隔出第一廊道11、第二廊道12及过渡段2。第一廊道11被筛板1101至筛板1106分隔成7个顺序排列的竖井,分别为竖井111至竖井117,相邻布置的两个竖井间通过设于二者间筛板上的筛孔相连通。第二廊道12也被6块筛板分隔成顺序排列的7个竖井。
原水从进水管101进入竖井111,筛板絮凝池1的进水口位于竖井111侧壁的上部,水流在第一廊道11内依次从竖井111流至竖井117。
竖井117与竖井121之间通过设于二者之间的隔墙10上的连通口102相互连通,从而实现第一廊道11与第二廊道12间相互连通。
水流从竖井117进入竖井121后,在第二廊道12内依次从竖井121流至竖井127。
过渡段2内布置有一整流板21,过渡段2与第二廊道12由隔墙20分隔,过渡段2与竖井127之间通过设于隔墙20上的过水口204相互连通,该过水口204即为第二廊道12,即筛板絮凝池1末端廊道的出水口,在第一廊道11及第二廊道12中经过絮凝沉淀后的水流通过过水口204进入过渡段2中进行整流。
沉淀池3与过渡段2由池壁30分隔,二者通过设于池壁30上的过水孔相互连通,经过过渡段2整流后的水流将进入沉淀池3中进行沉淀。
参见图2,沿垂直于过渡段2底面的方向,即垂向,整流板21设于过渡段2的中部。用于连通过渡段2与沉淀池的过水孔为池壁30的下部的11个过水孔301,过水孔301沿平行于过渡段2底面的方向均匀布置,即沿水平方向均匀布置,过水孔301位于整流板21的第一长边端210的下方,整流板21的第一短边端211与过渡段2中邻近第二廊道的出水口的侧壁201固定连接,第二短边端212与过渡段2中远离第二廊道的出水口的侧壁202之间形成有一过水口203。
过渡段2的排泥管路由布置在其底部的两根排泥管231及安装在每根排泥管231上的排泥阀门232构成,排泥阀门232用于控制排泥管231进行排泥的时间与周期,排泥管231的出口端与排泥总管4连通。
参见图3,沿水流从过渡段2流进沉淀池3的方向,设于池壁30下部的过水孔301为一横截面为矩形通孔,过水孔301的下侧面沿水流流向向下倾斜45度角至60度角,随着下侧面向下倾斜的角度越大,沉淀物越不容易堆积在下侧面上而影响水流的流速。整流板21的第一长边端与池壁30固定连接,整流板21上板面与池壁30之间的夹角α为15度至45度,整流板21的第二长边端与隔墙20之间的间隙为排泥间隙205,排泥间隙205的水平宽度为30毫米至50毫米。
沿水流从第二廊道流进过渡段2的方向,设于隔墙20上的过水口204为下侧面沿水流方向向下倾斜的矩形通孔。沿垂向,过水口204位于整流板21的第二长边端的上方。
筛板1206的筛孔区12060位于下部,筛孔区12060上均匀地布置有若干个筛孔12061;筛板1102的筛孔区11020位于上部,筛孔区11020上均匀地布置有若干个筛孔11021。
过渡段2的底部为用于收集水中沉淀物的排泥斗22,排泥管231的进口端布置在排泥斗22内。
筛板絮凝池1中第一廊道11与第二廊道12的排泥管路由排泥管、排泥支管及安装在排泥管上的排泥阀门构成,排泥阀门用于控制连接在同一根排泥管上的所有排泥支管进行排泥。排泥斗1130为竖井113的底部,排泥支管131的进口端设于排泥斗1130内,排泥支管131的出口端与排泥管132连通;筛板絮凝池1中的14个竖井的底部各布置有一根排泥支管。如图1所示,竖井111至竖井114的四根排泥支管出口端均与排泥管132连通,竖井115至竖井117的三根排泥支管出口端均与排泥管134连通,第二廊道12中竖井的排泥支管出口端对应地与排泥管135或排泥管136连通,排泥管132及排泥管135的出口端与排泥总管4连通,排泥管134及排泥管136的出口端与排泥总管4连通。
参见图4,排泥管132上安装有用于控制与排泥管132连通的4根排泥支管进行排泥的排泥阀门133,排泥管132的出口端与排泥总管4连通。
沿着水流在廊道内的流向,筛板絮凝池1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的每块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逐渐增大,每块筛板上筛孔的孔径相同,位于下游筛板上筛孔的数量大于位于上游筛板上筛孔的数量,即在筛孔直径相同且间距相同的情形下,筛孔区是逐渐增大的。本例及以下各例中,本发明所说的筛孔的总面积是筛孔个数、筛孔孔径的函数。
沿着水流在同一廊道内的流向,相邻两块筛板上的筛孔区在垂向上交错布置,即一块筛板的筛孔区分布在其上部,则其相邻一块筛板的筛孔区布置在对应筛板下部,例如图1中的筛板1101、筛板1103及筛板1105上的筛孔区分布置在筛板的下部,而筛板1102、筛板1104及筛板1106上的筛孔区布置在筛板的上部。
水处理系统在工作过程如下,如图1所示,原水从进水管101进入竖井111,在竖井111内沿垂向向下流动,并从设于筛板1101下部的筛孔进入竖井112内,在竖井112内沿垂向向上流动,并从设于筛板1102上部的筛孔进入竖井113内,如此行进至竖井127,因此水流在筛板絮凝池1内形成上下翻腾行进,从而为絮凝过程提供水力搅拌,同时水流进入筛孔时流道收缩,流出筛孔时流道扩大,从而提高水力搅拌强度,促进絮凝过程的进行,随着逐块筛板筛孔总面积的递增,水流流速递减,更有利不断增大的絮凝团在穿过筛孔时保持完整及沉淀至排泥斗中,通常整个筛板絮凝池1中进行絮凝的时间为15分钟至20分钟,上下交错布置的筛孔处水流流速为0.3米/秒-0.1米/秒。
水流中的杂质在随水流流动过程中不断絮凝成絮凝团,絮凝团不断增大及沉淀至设于竖井底部的排泥斗中,当需要排泥时,通过启闭排泥阀门控制排泥的时间及周期。
如图3所示,经第一廊道及第二廊道絮凝之后的水流通过过水口204进入过渡段2,整流板21大致将过渡段2分为上下两层空间,水流先进入上层空间,沉淀物沉淀至整流板21上板面上并在重力作用下,从排泥间隙205滑落至底部排泥斗22中,自排泥管231排走;此外,由于整流板21的作用,水流在过渡段2中大致沿水平方向移动并从如图2所示的过水口203进入过渡段2的下层空间,最后,通过11个均布的过水孔301均匀地进入沉淀池3中,过渡段2的长度不宜过长,过长会导致11个过水孔301中的流量产生差异过大。
本实施例的筛板采用金属板加工而成。
水处理系统第二实施例
作为对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水处理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参见图5,筛板絮凝池的进水口至出水口之间划分为4个分段,第一个分段具有竖井511,第二分段具有竖井512及竖井513,第三分段具有竖井515至竖井519,第四分段具有竖井5110至竖井5114。
位于同一个分段中所有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相等,沿着水流在廊道中的流向,下游分段中每块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大于上游分段中每块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即,筛板522与筛板523上筛孔的总面积相等;筛板524至筛板528上筛孔的总面积均相等;筛板529至筛板5212上筛孔的总面积均相等;并且,筛板521上筛孔的总面积小于筛板522上筛孔的总面积;筛板522上筛孔的总面积小于筛板524上筛孔的总面积;筛板524上筛孔的总面积小于筛板529上筛孔的总面积;使得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在整体趋势上是增加的。
不同分段中每块筛板上筛孔的数量相同,但下游分段中筛板上筛孔的孔径大于上游分段中筛板上筛孔的孔径。
水处理系统第三实施例
作为对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第三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水处理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筛板絮凝池的进水口至出水口之间划分为3个分段,沿水流在廊道中的流向,第一分段内具有第一块筛板至第三块筛板,第二分段内具有第四块筛板至七块筛板,第三分段内具有第八块筛板至第十二块筛板。
第一分段中各筛板上的筛孔区完全相同,即孔径、孔距、孔数及筛孔的阵形相同,孔径为25毫米至30毫米;第二个分段中各筛板上的筛孔区完全相同,孔径为35毫米至40毫米;第三个分段中各筛板上的筛孔区完全相同,孔径为45毫米至50毫米。
水处理系统第四实施例
作为对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第四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水处理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筛板絮凝池的进水口至出水口之间划分为2个分段,第一廊道为第一分段,第二分段具有第二廊道,第一分段中各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相等,第二分段中各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相等,第一分段中各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小于第二分段中各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
筛板由塑料板加工而成。
水处理系统第五实施例
作为对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第五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水处理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参见图6至图8,筛板絮凝池6中第一廊道与第二廊道的排泥管路还具有安装在排泥管643上的视镜645及安装在排泥支管642进口端上的逆止阀641。
参见图6及图7,排泥支管642的轴线与排泥管643的轴线间夹角β小于90度,逆止阀641位于排泥斗61140的底部,用于防止泥水从排泥支管642倒流进排泥斗61140。
参见图6及图8,视镜645位于排泥阀门644与排泥总管7之间,即位于排泥阀门644的下游,排泥总管7的末端上固定有一管封堵71。
沿着泥水在排泥管中的流向,位于上游的排泥支管管径大于位于下游的排泥支管管径,以使每个排泥支管的流量均匀,例如图6中连接在排泥管643上的排泥支管642、排泥支管632、排泥支管622及排泥支管612的管径依次逐渐减小,且旁接在排泥管643上的排泥支管642至排泥支管612的横截面总面积与排泥管643的横截面面积之比为0.6至0.9。
参见图7及图8,水流中的杂质在随水流流动过程中不断絮凝成絮凝团,絮凝团不断增大及沉淀至设于竖井底部的排泥斗61140中,通过启闭排泥阀门644控制排泥的时间及周期,并通过视镜645观察排出泥水的颜色,从而判断排出水中含泥量,进而判断水中的含泥量,从而根据不同水质及不同季节调整排泥周期及排泥时间,以节约排泥用水。
在排泥支管的进口端上安装逆止阀,可有效地防止排泥管路中出现短流现象,影响絮凝过程的进行,即,如图6所示,如果不在排泥支管的进口端安装逆止阀,从进水管进入竖井611的水流会通过设于其底部的排泥支管612、排泥管643及设于竖井621底部的排泥支管622直接进入竖井621内,即出现了影响絮凝的短流现象。
水处理系统第六实施例
作为对本发明水处理系统第六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水处理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采用排泥渠替代排泥总管进行收集由排泥管排出的泥水。
本发明的主要构思是通过采用筛板将絮凝池的廊道分隔成若干个竖井,使水流在相邻竖井内形成上下翻腾行进,而且筛板上筛孔总面积的整体趋势为沿水流的流向增大,促进絮凝过程;根据本构思,筛板絮凝池中廊道形状与长度,竖井的形状与数量,筛孔的横截面形状、横截面面积与数量,及排泥管路的布置还有多种显而易见的变化。

Claims (10)

1.筛板絮凝池,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布置在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之间一个以上依次连通的廊道,所述廊道由若干竖井顺序排列构成,及与所述竖井连通的排泥管路;
其特征在于:
在同一所述廊道内,相邻布置的两个所述竖井共用的壁为一筛板,相邻的两块所述筛板上的筛孔区在垂向上相互交错布置;
沿水流在所述廊道中的流向,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之间划分为2个以上的分段,每个所述分段内有1个以上的所述竖井;
位于上游的所述分段中的每块所述筛板的筛孔的总面积小于位于下游的所述分段中的每块所述筛板的筛孔的总面积;
在同一所述分段中,位于上游的所述筛板的筛孔的总面积小于等于位于下游的所述筛板的筛孔的总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筛板絮凝池,其特征在于:
位于上游的所述筛板的筛孔的总面积小于位于下游的所述筛板的筛孔的总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筛板絮凝池,其特征在于:
同一所述分段中的所有所述筛板的所述筛孔区完全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筛板絮凝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泥管路包括排泥管及与所述竖井的数量对应且与所述排泥管连通的排泥支管;
所述排泥支管的进口端设置在所述竖井的底部,所述进口端安装有用于防止泥水从所述排泥支管向所述竖井倒流的逆止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筛板絮凝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泥管上安装有用于控制该排泥管上所有排泥支管进行排泥的排泥阀门;
所述排泥管在所述排泥阀门的下游还安装有视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筛板絮凝池,其特征在于:
同一根所述排泥管上,位于上游的所述排泥支管的管径大于位于下游的所述排泥支管的管径;
同一根所述排泥管上的所有所述排泥支管的横截面的总面积与该排泥管的横截面面积之比为0.6至0.9;
同一根所述排泥管上的所有所述排泥支管与该排泥管按泥水流向成小于90度角度斜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筛板絮凝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段的数量为3个,每个所述分段内有3块至5块所述筛板;
第一个所述分段中的所述筛板的筛孔的孔径为25毫米至30毫米,第二个所述分段中的所述筛板的筛孔的孔径为35毫米至40毫米,第三个所述分段中的所述筛板的筛孔的孔径为45毫米至50毫米。
8.水处理系统,包括絮凝池及沉淀池;
其特征在于:
所述絮凝池为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筛板絮凝池;
所述筛板絮凝池的出水口与所述沉淀池的进水口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沿水流在所述筛板絮凝池中的流向,位于末端的所述廊道为末端廊道,所述末端廊道的出水口与所述沉淀池的进水口通过一个过渡段相连通;
沿垂向,所述过渡段的中部设有一个倾斜布置的整流板;
所述整流板的第一长边端与所述过渡段中的一个侧壁固定连接,沿所述第一长边端指向所述整流板的第二长边端,所述整流板的上板面逐渐向下倾斜;
所述整流板的第一短边端与所述过渡段中邻近所述末端廊道的出水口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整流板的第二短边端与所述过渡段中远离所述末端廊道的出水口的侧壁之间形成有过水口;
所述第二长边端与所述过渡段中远离所述第一长边端的侧壁间形成有排泥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泥间隙的水平宽度为30毫米至50毫米;
所述过渡段与所述沉淀池由池壁分隔,所述池壁的下部设有若干沿水平方向均布的过水孔,所述过水孔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过水孔的下侧面沿水流方向向下倾斜45度角至60度角;
所述整流板的上板面与所述池壁之间的夹角为15度至45度。
CN201510560196.4A 2015-09-02 2015-09-02 筛板絮凝池及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1050565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0196.4A CN105056582B (zh) 2015-09-02 2015-09-02 筛板絮凝池及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0196.4A CN105056582B (zh) 2015-09-02 2015-09-02 筛板絮凝池及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56582A true CN105056582A (zh) 2015-11-18
CN105056582B CN105056582B (zh) 2017-03-08

Family

ID=54486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60196.4A Active CN105056582B (zh) 2015-09-02 2015-09-02 筛板絮凝池及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5658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01764B1 (de) * 2002-05-08 2007-01-03 Passavant-Roediger Umwelttechnik GmbH Verfahren zur wasseraufbereitung sowie wasseraufbereitungsanlage
CN101870534A (zh) * 2010-07-09 2010-10-27 白银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组合净水构筑物
CN202223939U (zh) * 2011-08-23 2012-05-23 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 海水混凝沉淀装置
CN202822896U (zh) * 2012-07-16 2013-03-27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网格反应斜管沉淀池
CN204891301U (zh) * 2015-09-02 2015-12-23 珠海九通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筛板絮凝池及水处理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01764B1 (de) * 2002-05-08 2007-01-03 Passavant-Roediger Umwelttechnik GmbH Verfahren zur wasseraufbereitung sowie wasseraufbereitungsanlage
CN101870534A (zh) * 2010-07-09 2010-10-27 白银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组合净水构筑物
CN202223939U (zh) * 2011-08-23 2012-05-23 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 海水混凝沉淀装置
CN202822896U (zh) * 2012-07-16 2013-03-27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网格反应斜管沉淀池
CN204891301U (zh) * 2015-09-02 2015-12-23 珠海九通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筛板絮凝池及水处理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蒋克彬: "《污水处理工艺与应用》", 31 March 2014, 中国石化出版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56582B (zh)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91301U (zh) 筛板絮凝池及水处理系统
CN108423788B (zh) 无药剂二次水力强化混凝沉淀池
CN103285630B (zh) 均匀布水均匀收水的斜板沉淀池
CN208229453U (zh) 下流式高效混凝沉淀池
CN110478977B (zh) 一种螺旋流自排沙式沉沙过滤池
CN106984071A (zh) 废水沉淀池及废水沉淀方法
KR100564993B1 (ko) 상수도 수처리시설에 이용되는 침전조용 응집침전장치
CN204490579U (zh) 一种污水斜管沉淀装置
CN105056582A (zh) 筛板絮凝池及水处理系统
CN205055505U (zh) 一种用于絮凝剂生产的v型沉淀池
CN213942202U (zh) 一种净水厂泥处理系统静沉浓缩综合池
CN208995185U (zh) 混凝反应式斜管平流沉淀池
CN203291567U (zh) 均匀布水均匀收水的斜板沉淀池
CN214763502U (zh) 一种高炉水渣系统用多级沉淀装置
CN105771337B (zh) 一种高效的固液分离装置及其应用
CN104307216A (zh) 高效斜板除油沉砂装置
CN210438466U (zh) 适配装置及水处理池
JP2012228634A (ja) 再生水製造装置
CN206793122U (zh) 废水沉淀池
CN212651397U (zh) 立体斜板净化装置及具有该净化装置的沉淀池
CN217265004U (zh) 一种改进的絮凝反应装置
CN112044121A (zh) 往复流斜板沉淀池
CN218530131U (zh) 一种斜板沉淀池的过滤装置
US20200016516A1 (en) A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separation of particles suspended in a fluid
CN205287858U (zh) 渣选矿回用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