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46095A - 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46095A CN105046095A CN201510542161.8A CN201510542161A CN105046095A CN 105046095 A CN105046095 A CN 105046095A CN 201510542161 A CN201510542161 A CN 201510542161A CN 105046095 A CN105046095 A CN 1050460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row
- msub
- mtd
- mtr
- gra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0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0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7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3673 ground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08000010392 Bone Fractures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06010017076 Fracture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5000019738 Limeston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22 blas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933 burial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38 grani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028 limesto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606 norm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139 quant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02 quan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58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558 biomineral tissue develop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51 drink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0188 drinking wate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4 evalu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40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1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45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62 soil e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19 statis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沿纵向延伸方向将所施工隧道划分为多个隧道节段,对多个隧道节段的施工过程分别进行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对任一个隧道节段的施工过程进行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时,包括步骤:一、扰动评价指标确定: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中的三类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指标分别进行确定;二、扰动评价指标等级确定;三、扰动评价指标隶属度确定;四、扰动评价指标主观权重计算;五、扰动评价指标客观权重计算;六、扰动评价指标组合权重计算;七、模糊综合评价。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对隧道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进行准确评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地下水环境评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生态敏感区是指那些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具有特殊敏感性或具有潜在自然灾害影响,极易受到人为的不当开发活动影响而产生生态负面效应的地区。隧道施工(尤其是长大隧道施工)引发的涌排水、地面塌陷、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等问题极大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威胁地下水系统健康。因此,要实现隧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协调工程建设需求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实现工程建设发展由需求导向型和效率导向型向生态环境导向型的转变,实现隧道工程的生态化发展。在了解和掌握评价区地下水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影响因素识别,把可能涉及的重要水环境扰动因子从总体上综合起来,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建立生态敏感区隧道施工引起的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指标体系,预测隧道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合理的控制隧道涌水量,从而防止因工程建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对于评价隧道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程度、范围,指导隧道施工,保护隧址区地表生态环境,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需设计一种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的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能简便、快速对隧道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进行准确评价,以达到对隧道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准确预测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对隧道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进行准确评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沿纵向延伸方向将所施工隧道划分为多个隧道节段,对多个所述隧道节段的施工过程分别进行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所有隧道节段的施工过程的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方法均相同;对任一个隧道节段的施工过程进行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扰动评价指标确定: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中的三类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指标分别进行确定;三类所述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指标分别为C1、C2和C3,C1、C2和C3分别为地理气象类扰动评价指标、水文地质类扰动评价指标和隧道工程类扰动评价指标;
三类所述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指标包括17个扰动评价指标;其中,地理气象类扰动评价指标包括5个扰动评价指标且5个扰动评价指标分别为C11、C12、C13、C14和C15,C11、C12、C13、C14和C15分别为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蒸发量、降水入渗系数、地表水库与湖泊规模和地表汇水面积;水文地质类扰动评价指标包括6个扰动评价指标且6个扰动评价指标分别为C21、C22、C23、C24、C25和C26,C21、C22、C23、C24、C25和C26分别为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洞顶水头压力、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化学类型和岩石透水性;隧道工程类扰动评价指标包括6个扰动评价指标且6个扰动评价指标分别为C31、C32、C33、C34、C35和C36,C31、C32、C33、C34、C35和C36分别为该隧道节段的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隧道涌水量、隧道长度、隧道最大埋深、突涌水段落比例和隧道施工方法;其中,涌突水段落比例为该隧道节段中涌突水节段的总长度占该隧道节段总长度的比例;
17个扰动评价指标包括11个定量指标和6个定性指标;11个所述定量指标分别为C11、C12、C13、C14、C15、C22、C24、C32、C33、C34和C35;6个所述定性指标分别为C21、C23、C25、C26、C31和C36;
其中,对11个所述定量指标进行确定时,对各定量指标的数值分别进行确定;对C21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的围岩成分,对该隧道节段的围岩种类进行确定;对C26进行确定时,通过测定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对该隧道节段围岩的透水性强弱程度进行确定;对C31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与生态敏感区之间的间距L,对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进行确定,且间距L的数值越大,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越弱;对C36进行确定时,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中采用的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比例分别进行确定,其中每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比例为该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占该隧道节段总长度的比例;其中N为正整数且1≤N≤5,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中第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比例记作Wn,n为正整数且n=1、2、…、N;
步骤二、扰动评价指标等级确定:根据预先设定的扰动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对步骤一中所确定的17个所述扰动评价指标的等级分别进行确定;
17个所述扰动评价指标按照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强弱程度均划分为五个等级,五个所述等级分别为等级Ⅰ、Ⅱ、Ⅲ、Ⅳ和Ⅴ;其中,等级Ⅰ表示扰动程度为弱且其编号为1,等级Ⅱ表示扰动程度为较弱且其编号为2,等级Ⅲ表示扰动程度为中等且其编号为3,等级Ⅳ表示扰动程度为较强且其编号为4,等级Ⅴ表示扰动程度为强且其编号为5;
其中,对C36的等级进行确定时,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中采用的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等级分别进行确定;
步骤三、扰动评价指标隶属度确定:对步骤一中所确定的17个所述扰动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分别进行确定,并获得三个隶属度矩阵R1、R2和R3;
其中,隶属度矩阵R1为地理气象类扰动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矩阵且其为5×5矩阵;隶属度矩阵隶属度矩阵R1的第i行第j列元素记作rij,rij为地理气象类扰动评价指标中第i个扰动评价指标对编号为j的等级的隶属度;其中i为正整数且i=1、2、3、4、5,j为正整数且j=1、2、3、4、5;
隶属度矩阵R2为水文地质类扰动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且其为6×5矩阵;隶属度矩阵隶属度矩阵R2的第p行第j列元素记作Rpj,Rpj为水文地质类扰动评价指标中第p个扰动评价指标对编号为j的等级的隶属度;其中p为正整数且p=1、2、3、4、5、6;
隶属度矩阵R3为隧道工程类扰动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且其为6×5矩阵;隶属度矩阵隶属度矩阵R3的第p行第j列元素记作R'pj,R'pj为隧道工程类扰动评价指标中第p个扰动评价指标对编号为j的等级的隶属度;
对步骤一中所确定的11个所述定量指标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均先采用梯形分布确定隶属度函数,再利用所确定的隶属度函数对各定量指标对编号为j的等级的隶属度进行计算;
对C21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1的等级进行确定,R1m=1且R1m'=0;其中,m为正整数且m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1的等级编号;m'为正整数,m'=1、2、…、5且m'≠m;
对C23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3的等级进行确定,R2c=1且R2c'=0;其中,c为正整数且c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3的等级编号;c'为正整数,c'=1、2、…、5且c'≠c;
对C25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5的等级进行确定,R5h=1且R5h'=0;其中,h为正整数且h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5的等级编号;h'为正整数,h'=1、2、…、5且h'≠h;
对C26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6的等级进行确定,R6k=1且R6k'=0;其中,k为正整数且k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6的等级编号;k'为正整数,k'=1、2、…、5且k'≠k;
对C31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31的等级进行确定,R'1b=1且R'1b'=0;其中,b为正整数且b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31的等级编号;b'为正整数,b'=1、2、…、5且b'≠b;
对C36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等级进行确定;R'6n=Wn,Wn为步骤一中确定的第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比例;R'6n'=0,n'为正整数,n'=1、2、…、5且n'≠n;
步骤四、扰动评价指标主观权重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对C1、C2和C3的主观权重分别进行计算;其中,C1、C2和C3的主观权重分别记作w1、w2和w3;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和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分别进行计算;其中,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分别记作w11、w12、w13、w14和w15,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分别记作w21、w22、w23、w24、w25和w26,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分别记作w31、w32、w33、w34、w35和w36;
本步骤中,对C1、C2和C3的主观权重分别进行计算时,构造出的判断矩阵为第一判断矩阵B1,所述第一判断矩阵B1为3阶矩阵;对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计算时,构造出的判断矩阵为第二判断矩阵B2,所述第二判断矩阵B2为5阶矩阵;对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计算时,构造出的判断矩阵为第三判断矩阵B3,所述第三判断矩阵B3为6阶矩阵;对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计算时,构造出的判断矩阵为第四判断矩阵B4,所述第四判断矩阵B4为6阶矩阵;
步骤五、扰动评价指标客观权重计算:利用步骤四中所述的第一判断矩阵B1,且采用熵权法计算出C1、C2和C3的客观权重μ1、μ2和μ3;利用步骤四中所述的第二判断矩阵B2,且采用熵权法计算出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μ11、μ12、μ13、μ14和μ15;利用步骤四中所述的第三判断矩阵B3,且采用熵权法计算出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μ21、μ22、μ23、μ24、μ25和μ26;同时,利用步骤四中所述的第四判断矩阵B4,且采用熵权法计算出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μ31、μ32、μ33、μ34、μ35和μ36;
步骤六、扰动评价指标组合权重计算:根据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C2和C3的主观权重w1、w2和w3以及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1、C2和C3的客观权重μ1、μ2和μ3,且按照公式λq=α1μq+(1-α1)wq(1),分别计算得出C1、C2和C3的组合权重λ1、λ2和λ3,获得第一组合权重向量T且T=(λ1,λ2,λ3);式(1)中,q为正整数且q=1、2、3;将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C2和C3的主观权重w1、w2和w3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排序后记作w1'、w2'和w3',且w1'<w2'<w3';α1为主客观权重间差异系数且
根据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和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且按照公式λ1s=α2μ1s+(1-α2)w1s(2),分别计算得出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λ11、λ12、λ13、λ14和λ15,获得第二组合权重向量T1且T1=(λ11,λ12,λ13,λ14,λ15);式(2)中,s为正整数且s=1、2、3、4、5,λ1s为C1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μ1s为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1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w1s为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将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w11、w12、w13、w14和w15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排序后记作w11'、w12'、w13'、w14'和w15',且w11'<w12'<w13'<w14'<w15';α2为主客观权重间差异系数且
根据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和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且按照公式λ2s′=α3μ2s′+(1-α3)w2s′(3),分别计算得出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λ21、λ22、λ23、λ24、λ25和λ26,获得第三组合权重向量T2且T2=(λ21,λ22,λ23,λ24,λ25,λ26);式(3)中,s′为正整数且s′=1、2、3、4、5、6,λ2s′为C2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μ2s′为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2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w2s′为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2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将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w21、w22、w23、w24、w25和w26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排序后记作w21'、w22'、w23'、w24'、w25'和w26',且w21'<w22'<w23'<w24'<w25'<w26';α3为主客观权重间差异系数且
根据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和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且按照公式λ3s′=α4μ3s′+(1-α4)w3s′(4),分别计算得出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λ31、λ32、λ33、λ34、λ35和λ36,获得第四组合权重向量T3且T3=(λ31,λ32,λ33,λ34,λ35,λ36);式(4)中,s′为正整数且s′=1、2、3、4、5、6,λ3s′为C3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μ3s′为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3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w3s′为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3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将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w31、w32、w33、w34、w35和w36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排序后记作w31'、w32'、w33'、w34'、w35'和w36',且w31'<w32'<w33'<w34'<w35'<w36';α4为主客观权重间差异系数且
步骤七、模糊综合评价:根据步骤三中所述的隶属度矩阵R1、R2和R3,并结合步骤六中所述的第二组合权重向量T1、第三组合权重向量T2和第四组合权重向量T3,按照公式C1=T1R1(5)、C2=T2R2(6)和C3=T3R3(7),分别计算得出地理气象类指标隶属度向量C1、水文地质类指标隶属度向量C2和隧道工程类指标隶属度向量C3,并获得扰动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R且 再结合步骤六中所述的第一组合权重向量T,按照公式C=TR(8),计算得出该隧道节段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C且C=(c1,c2,c3,c4,c5),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矩阵C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影响程度分为五个等级且五个等级分别为影响等级Ⅰ、Ⅱ、Ⅲ、Ⅳ和Ⅴ,c1、c2、c3、c4和c5分别为评价出的影响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比重。
上述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七中模糊综合评价完成后,还需进行有效性检验;实际进行有效性检验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最大隶属度α;其中β为步骤七中c1、c2、c3、c4和c5中的第一大数值,γ为c1、c2、c3、c4和c5中的第二大数值;再对α进行数值比较:当α<0.5时,采用加权平均原则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否则,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上述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四中所述层次分析法为九标度法。
上述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进行扰动评价指标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地理气象资料,对C11、C12、C13、C14和C15分别进行确定;并且,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对C21、C22、C23、C24、C25和C26分别进行确定;对C32和C33进行确定时,先对该隧道节段的隧道长度和隧道最大埋深分别进行测量。
上述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二中所述扰动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包括11个所述定量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
其中,C11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1<2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Ⅰ;当200mm≤x11<5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Ⅱ;当500mm≤x11<8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Ⅲ;当800mm≤x11<12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1≥12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1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1的数值;
C12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2>10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Ⅰ;当800mm<x12≤10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Ⅱ;当600mm<x12≤8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Ⅲ;当400mm<x12≤6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2≤4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2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2的数值;
C13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3<0.05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Ⅰ;当0.05≤x13<0.15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Ⅱ;当0.15≤x13<0.30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Ⅲ;当0.30≤x13<0.50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3≥0.50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3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3的数值;
C14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4<1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Ⅰ;当1×104m3≤x14<10×104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104m3≤x14<100×104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Ⅲ;当100×104m3≤x14<1000×104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4≥1000×104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4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4的数值;
C15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5<1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Ⅰ;当10km2≤x15<2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Ⅱ;当20km2≤x15<4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Ⅲ;当40km2≤x15<8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5≥8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5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5的数值;
C22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22<0.5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Ⅰ;当0.5MPa≤x22<1.0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MPa≤x22<3.0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Ⅲ;当3.0MPa≤x22<5.0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22≥5.0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22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22的数值;
C24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24>50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Ⅰ;当30m<x24≤50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m<x24≤30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Ⅲ;当5m<x24≤10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24≤5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24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24的数值;
C32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32<1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Ⅰ;当100m3/d≤x32<10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00m3/d≤x32<100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Ⅲ;当10000m3/d≤x32<1000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32≥1000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32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32的数值;
C33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33<0.5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Ⅰ;当0.5km≤x33<1.0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km≤x33<3.0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Ⅲ;当3.0km≤x33<10.0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33≥10.0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33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33的数值;
C34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34<50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Ⅰ;当0.5km≤x34<1.0k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km≤x34<3.0k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Ⅲ;当3.0km≤x34<10.0k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34≥10.0k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34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34的数值;
C35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35<5%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Ⅰ;当5%≤x35<20%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Ⅱ;当20%≤x35<35%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Ⅲ;当35%≤x35<50%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35≥50%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35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35的数值。
上述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三中利用所确定的隶属度函数对C11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12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13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14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15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22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24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32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33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34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35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上述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二中所述扰动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包括6个所述定性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
其中,C21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泥岩、页岩或粘土岩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砂岩或细砂岩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风化花岗岩或火成岩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风化变质岩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石灰岩等可溶岩类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Ⅴ;
C23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不发育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较发育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较好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良好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Ⅴ;
C25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SO4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Cl-SO4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Cl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Ⅴ;
C26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弱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较弱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中等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较强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强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Ⅴ;
C31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为无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弱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中等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较强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强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Ⅴ;
C36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CRD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Ⅰ;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CD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Ⅱ;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分部开挖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Ⅲ;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上下台阶开挖法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Ⅳ;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全断面开挖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Ⅴ;所述分部开挖法、上下台阶开挖法和全断面开挖法均为钻爆法。
上述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对C23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的岩石质量指标RQD对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进行确定;当RQD>90%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不发育;当75%<RQD≤90%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较发育;当50%<RQD≤75%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当25%≤RQD≤50%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较好;当RQD<25%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良好;
对C26进行确定时,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K<10-5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弱;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10-5cm/s≤K<10-4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较弱;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10-4cm/s≤K<10-2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中等;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10-2cm/s≤K<1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较强;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K≥1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强。
上述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对C31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水力梯度i′进行确定,且水力梯度i′的数值越大,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越强;
其中,对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水力梯度i′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与生态敏感区的位置关系和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与生态敏感区之间的间距L进行确定;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斜下方且L≥250m时,i′≤0.1;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斜下方且100m≤L<250m时,0.1<i′≤0.25;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斜下方且50m≤L<100m时,0.25<i′≤0.5;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斜下方且L<50m时,0.5<i′<1;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正下方且L≤50m时,i′=1;
对C31进行确定时,当i′≤0.1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为无;当0.1<i′≤0.25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弱;当0.25<i′≤0.5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中等;当0.5<i′<1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较强;当i′=1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
2、选择影响地下水环境的地理气象、水文地质和隧道工程三个类别的17个项目作为扰动评价指标,考虑全面且各扰动评价指标选择合理,能对地下水环境扰动进行合理、准确评价。
3、将17个扰动评价指标分为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两个类型,并采用对应的量化处理方法,对扰动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进行确定;其中,对定量指标构造隶属函数量化,对定性指标通过现场调查进行模糊统计量化,操作简便且量化准确。
4、引入主客观权重间差异系数,采用九标度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权重法,对各扰动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能充分发挥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的优势。
5、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指标的隶属度矩阵与组合权重进行模糊运算并归一化,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矩阵,评价结果准确且实现简便。并且,模糊综合评价后需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度检验,在最大隶属度原则无效情况下采用加权平均原则进行评价。
6、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对隧道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进行准确评价,可行性强且评价精度高,能有效克服了现有评价指标不适用于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和单一主观赋权方法随意性和精度差的问题,给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中的防排水施工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本发明针对生态敏感区隧道的特性,确定表征扰动地下水环境的各项扰动评价指标,并形成评价体系,从贴合生态敏感区隧道指标的选取、量化、主客观方法结合赋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进行评价,能在几分钟内完成评价过程,获得准确的评价结果,实用价值高且推广应用前景广泛。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对隧道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进行准确评价。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沿纵向延伸方向将所施工隧道划分为多个隧道节段,对多个所述隧道节段的施工过程分别进行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所有隧道节段的施工过程的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方法均相同;对任一个隧道节段的施工过程进行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扰动评价指标确定: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中的三类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指标分别进行确定;三类所述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指标分别为C1、C2和C3,C1、C2和C3分别为地理气象类扰动评价指标、水文地质类扰动评价指标和隧道工程类扰动评价指标;
三类所述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指标包括17个扰动评价指标;其中,地理气象类扰动评价指标包括5个扰动评价指标且5个扰动评价指标分别为C11、C12、C13、C14和C15,C11、C12、C13、C14和C15分别为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蒸发量、降水入渗系数、地表水库与湖泊规模和地表汇水面积;水文地质类扰动评价指标包括6个扰动评价指标且6个扰动评价指标分别为C21、C22、C23、C24、C25和C26,C21、C22、C23、C24、C25和C26分别为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洞顶水头压力、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化学类型和岩石透水性;隧道工程类扰动评价指标包括6个扰动评价指标且6个扰动评价指标分别为C31、C32、C33、C34、C35和C36,C31、C32、C33、C34、C35和C36分别为该隧道节段的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隧道涌水量、隧道长度、隧道最大埋深、突涌水段落比例和隧道施工方法;其中,涌突水段落比例为该隧道节段中涌突水节段的总长度占该隧道节段总长度的比例;
17个扰动评价指标包括11个定量指标和6个定性指标;11个所述定量指标分别为C11、C12、C13、C14、C15、C22、C24、C32、C33、C34和C35;6个所述定性指标分别为C21、C23、C25、C26、C31和C36;
其中,对11个所述定量指标进行确定时,对各定量指标的数值分别进行确定;对C21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的围岩成分,对该隧道节段的围岩种类进行确定;对C26进行确定时,通过测定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对该隧道节段围岩的透水性强弱程度进行确定;对C31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与生态敏感区之间的间距L,对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进行确定,且间距L的数值越大,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越弱;对C36进行确定时,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中采用的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比例分别进行确定,其中每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比例为该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占该隧道节段总长度的比例;其中N为正整数且1≤N≤5,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中第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比例记作Wn,n为正整数且n=1、2、…、N;
步骤二、扰动评价指标等级确定:根据预先设定的扰动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对步骤一中所确定的17个所述扰动评价指标的等级分别进行确定;
17个所述扰动评价指标按照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强弱程度均划分为五个等级,五个所述等级分别为等级Ⅰ、Ⅱ、Ⅲ、Ⅳ和Ⅴ;其中,等级Ⅰ表示扰动程度为弱且其编号为1,等级Ⅱ表示扰动程度为较弱且其编号为2,等级Ⅲ表示扰动程度为中等且其编号为3,等级Ⅳ表示扰动程度为较强且其编号为4,等级Ⅴ表示扰动程度为强且其编号为5;
其中,对C36的等级进行确定时,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中采用的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等级分别进行确定;
步骤三、扰动评价指标隶属度确定:对步骤一中所确定的17个所述扰动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分别进行确定,并获得三个隶属度矩阵R1、R2和R3;
其中,隶属度矩阵R1为地理气象类扰动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矩阵且其为5×5矩阵;隶属度矩阵隶属度矩阵R1的第i行第j列元素记作rij,rij为地理气象类扰动评价指标中第i个扰动评价指标对编号为j的等级的隶属度;其中i为正整数且i=1、2、3、4、5,j为正整数且j=1、2、3、4、5;
隶属度矩阵R2为水文地质类扰动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且其为6×5矩阵;隶属度矩阵隶属度矩阵R2的第p行第j列元素记作Rpj,Rpj为水文地质类扰动评价指标中第p个扰动评价指标对编号为j的等级的隶属度;其中p为正整数且p=1、2、3、4、5、6;
隶属度矩阵R3为隧道工程类扰动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且其为6×5矩阵;隶属度矩阵隶属度矩阵R3的第p行第j列元素记作R'pj,R'pj为隧道工程类扰动评价指标中第p个扰动评价指标对编号为j的等级的隶属度;
对步骤一中所确定的11个所述定量指标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均先采用梯形分布确定隶属度函数,再利用所确定的隶属度函数对各定量指标对编号为j的等级的隶属度进行计算;
对C21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1的等级进行确定,R1m=1且R1m'=0;其中,m为正整数且m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1的等级编号;m'为正整数,m'=1、2、…、5且m'≠m;
对C23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3的等级进行确定,R2c=1且R2c'=0;其中,c为正整数且c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3的等级编号;c'为正整数,c'=1、2、…、5且c'≠c;
对C25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5的等级进行确定,R5h=1且R5h'=0;其中,h为正整数且h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5的等级编号;h'为正整数,h'=1、2、…、5且h'≠h;
对C26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6的等级进行确定,R6k=1且R6k'=0;其中,k为正整数且k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6的等级编号;k'为正整数,k'=1、2、…、5且k'≠k;
对C31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31的等级进行确定,R'1b=1且R'1b'=0;其中,b为正整数且b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31的等级编号;b'为正整数,b'=1、2、…、5且b'≠b;
对C36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等级进行确定;R'6n=Wn,Wn为步骤一中确定的第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比例;R'6n'=0,n'为正整数,n'=1、2、…、5且n'≠n;
步骤四、扰动评价指标主观权重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对C1、C2和C3的主观权重分别进行计算;其中,C1、C2和C3的主观权重分别记作w1、w2和w3;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和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分别进行计算;其中,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分别记作w11、w12、w13、w14和w15,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分别记作w21、w22、w23、w24、w25和w26,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分别记作w31、w32、w33、w34、w35和w36;
本步骤中,对C1、C2和C3的主观权重分别进行计算时,构造出的判断矩阵为第一判断矩阵B1,所述第一判断矩阵B1为3阶矩阵;对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计算时,构造出的判断矩阵为第二判断矩阵B2,所述第二判断矩阵B2为5阶矩阵;对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计算时,构造出的判断矩阵为第三判断矩阵B3,所述第三判断矩阵B3为6阶矩阵;对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计算时,构造出的判断矩阵为第四判断矩阵B4,所述第四判断矩阵B4为6阶矩阵;
步骤五、扰动评价指标客观权重计算:利用步骤四中所述的第一判断矩阵B1,且采用熵权法计算出C1、C2和C3的客观权重μ1、μ2和μ3;利用步骤四中所述的第二判断矩阵B2,且采用熵权法计算出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μ11、μ12、μ13、μ14和μ15;利用步骤四中所述的第三判断矩阵B3,且采用熵权法计算出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μ21、μ22、μ23、μ24、μ25和μ26;同时,利用步骤四中所述的第四判断矩阵B4,且采用熵权法计算出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μ31、μ32、μ33、μ34、μ35和μ36;
步骤六、扰动评价指标组合权重计算:根据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C2和C3的主观权重w1、w2和w3以及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1、C2和C3的客观权重μ1、μ2和μ3,且按照公式λq=α1μq+(1-α1)wq(1),分别计算得出C1、C2和C3的组合权重λ1、λ2和λ3,获得第一组合权重向量T且T=(λ1,λ2,λ3);式(1)中,q为正整数且q=1、2、3;将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C2和C3的主观权重w1、w2和w3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排序后记作w1'、w2'和w3',且w1'<w2'<w3';α1为主客观权重间差异系数且
根据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和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且按照公式λ1s=α2μ1s+(1-α2)w1s(2),分别计算得出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λ11、λ12、λ13、λ14和λ15,获得第二组合权重向量T1且T1=(λ11,λ12,λ13,λ14,λ15);式(2)中,s为正整数且s=1、2、3、4、5,λ1s为C1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μ1s为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1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w1s为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将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w11、w12、w13、w14和w15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排序后记作w11'、w12'、w13'、w14'和w15',且w11'<w12'<w13'<w14'<w15';α2为主客观权重间差异系数且
根据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和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且按照公式λ2s′=α3μ2s′+(1-α3)w2s′(3),分别计算得出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λ21、λ22、λ23、λ24、λ25和λ26,获得第三组合权重向量T2且T2=(λ21,λ22,λ23,λ24,λ25,λ26);式(3)中,s′为正整数且s′=1、2、3、4、5、6,λ2s′为C2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μ2s′为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2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w2s′为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2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将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w21、w22、w23、w24、w25和w26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排序后记作w21'、w22'、w23'、w24'、w25'和w26',且w21'<w22'<w23'<w24'<w25'<w26';α3为主客观权重间差异系数且
根据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和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且按照公式λ3s′=α4μ3s′+(1-α4)w3s′(4),分别计算得出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λ31、λ32、λ33、λ34、λ35和λ36,获得第四组合权重向量T3且T3=(λ31,λ32,λ33,λ34,λ35,λ36);式(4)中,s′为正整数且s′=1、2、3、4、5、6,λ3s′为C3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μ3s′为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3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w3s′为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3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将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w31、w32、w33、w34、w35和w36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排序后记作w31'、w32'、w33'、w34'、w35'和w36',且w31'<w32'<w33'<w34'<w35'<w36';α4为主客观权重间差异系数且
步骤七、模糊综合评价:根据步骤三中所述的隶属度矩阵R1、R2和R3,并结合步骤六中所述的第二组合权重向量T1、第三组合权重向量T2和第四组合权重向量T3,按照公式C1=T1R1(5)、C2=T2R2(6)和C3=T3R3(7),分别计算得出地理气象类指标隶属度向量C1、水文地质类指标隶属度向量C2和隧道工程类指标隶属度向量C3,并获得扰动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R且 再结合步骤六中所述的第一组合权重向量T,按照公式C=TR(8),计算得出该隧道节段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C且C=(c1,c2,c3,c4,c5),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矩阵C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影响程度分为五个等级且五个等级分别为影响等级Ⅰ、Ⅱ、Ⅲ、Ⅳ和Ⅴ,c1、c2、c3、c4和c5分别为评价出的影响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比重。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进行扰动评价指标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地理气象资料,对C11、C12、C13、C14和C15分别进行确定;并且,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对C21、C22、C23、C24、C25和C26分别进行确定;对C32和C33进行确定时,先对该隧道节段的隧道长度和隧道最大埋深分别进行测量。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所述扰动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包括11个所述定量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
其中,C11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1<2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Ⅰ;当200mm≤x11<5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Ⅱ;当500mm≤x11<8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Ⅲ;当800mm≤x11<12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1≥12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1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1的数值;
C12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2>10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Ⅰ;当800mm<x12≤10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Ⅱ;当600mm<x12≤8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Ⅲ;当400mm<x12≤6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2≤4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2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2的数值;
C13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3<0.05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Ⅰ;当0.05≤x13<0.15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Ⅱ;当0.15≤x13<0.30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Ⅲ;当0.30≤x13<0.50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3≥0.50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3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3的数值;
C14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4<1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Ⅰ;当1×104m3≤x14<10×104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104m3≤x14<100×104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Ⅲ;当100×104m3≤x14<1000×104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4≥1000×104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4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4的数值;
C15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5<1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Ⅰ;当10km2≤x15<2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Ⅱ;当20km2≤x15<4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Ⅲ;当40km2≤x15<8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5≥8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5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5的数值;
C22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22<0.5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Ⅰ;当0.5MPa≤x22<1.0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MPa≤x22<3.0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Ⅲ;当3.0MPa≤x22<5.0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22≥5.0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22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22的数值;
C24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24>50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Ⅰ;当30m<x24≤50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m<x24≤30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Ⅲ;当5m<x24≤10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24≤5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24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24的数值;
C32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32<1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Ⅰ;当100m3/d≤x32<10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00m3/d≤x32<100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Ⅲ;当10000m3/d≤x32<1000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32≥1000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32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32的数值;
C33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33<0.5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Ⅰ;当0.5km≤x33<1.0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km≤x33<3.0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Ⅲ;当3.0km≤x33<10.0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33≥10.0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33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33的数值;
C34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34<50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Ⅰ;当0.5km≤x34<1.0k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km≤x34<3.0k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Ⅲ;当3.0km≤x34<10.0k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34≥10.0k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34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34的数值;
C35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35<5%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Ⅰ;当5%≤x35<20%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Ⅱ;当20%≤x35<35%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Ⅲ;当35%≤x35<50%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35≥50%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35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35的数值。
并且,步骤二中所述扰动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包括6个所述定性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
其中,C21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泥岩、页岩或粘土岩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砂岩或细砂岩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风化花岗岩或火成岩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风化变质岩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石灰岩等可溶岩类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Ⅴ;
C23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不发育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较发育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较好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良好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Ⅴ;
C25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SO4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Cl-SO4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Cl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Ⅴ;
C26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弱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较弱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中等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较强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强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Ⅴ;
C31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为无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弱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中等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较强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强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Ⅴ;
C36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CRD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Ⅰ;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CD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Ⅱ;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分部开挖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Ⅲ;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上下台阶开挖法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Ⅳ;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全断面开挖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Ⅴ;所述分部开挖法、上下台阶开挖法和全断面开挖法均为钻爆法。
由上述内容可知,步骤二中所述扰动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包括17个所述扰动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详见表1:
表1扰动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列表
本实施例中,地表水库与湖泊规模指的是地表水库与湖泊的总水量。对涌突水段落比例进行确定时,该隧道节段中的涌突水节段为由地质勘查人员进行隧道勘察后判断出来的可能会发生涌突水的节段。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对C23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的岩石质量指标RQD对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进行确定;当RQD>90%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不发育;当75%<RQD≤90%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较发育;当50%<RQD≤75%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当25%≤RQD≤50%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较好;当RQD<25%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良好;其中,RQD主要反映岩石完整程度,即裂隙在该地段地层中的发育程度。
对C26进行确定时,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K<10-5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弱;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10-5cm/s≤K<10-4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较弱;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10-4cm/s≤K<10-2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中等;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10-2cm/s≤K<1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较强;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K≥1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强。
步骤一中对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进行确定,按照地下水化学类型的舒卡列夫分类方法进行确定,具体是根据地下水中6种主要离子(Na+、Ca2+、Mg2+、HCO3-、SO4 2-、Cl-,K+合并于Na+)及矿化度划分的。本实施例中,主要根据HCO3-、SO4 2-和Cl-进行划分。其中,当地下水中仅含有HCO3-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型;当地下水中含有HCO3-和SO4 2-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型;当地下水中仅含有SO4 2-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SO4型;当地下水中含有SO4 2-和Cl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Cl-SO4型;当地下水中仅含有Cl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Cl型。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对C31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水力梯度i′进行确定,且水力梯度i′的数值越大,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越强;
其中,对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水力梯度i′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与生态敏感区的位置关系和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与生态敏感区之间的间距L进行确定;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斜下方且L≥250m时,i′≤0.1;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斜下方且100m≤L<250m时,0.1<i′≤0.25;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斜下方且50m≤L<100m时,0.25<i′≤0.5;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斜下方且L<50m时,0.5<i′<1;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正下方且L≤50m时,i′=1;
对C31进行确定时,当i′≤0.1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为无;当0.1<i′≤0.25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弱;当0.25<i′≤0.5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中等;当0.5<i′<1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较强;当i′=1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强。
水力梯度表征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本实施例中,对水力梯度i′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i′=h0/L(9),进行计算;式中,h0为两点间水头高度差且其单位为m,L为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与生态敏感区之间的间距且其单位为m。此处,取水头高度为固定值25m,即h0=25m。
本实施例中,步骤三中利用所确定的隶属度函数对C11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对C12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13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14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15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22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24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32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33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34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35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本实施例,11个所述定量指标中,包括9个正向评价指标和2个反向评价指标,其中9个正向评价指标分别为:C11、C13、C14、C15、C22、C32、C33、C34和C35;2个反向评价指标为C12和C24。其中,正向评价指标是指数值越大,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越大的定量评价指标;反向评价指标是指数值越大,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越小的定量评价指标。
由上述内容可知,采用梯形分布法且通过构造隶属函数对11个所述定量指标进行量化,得到不同定量指标对于评价等级的相应隶属度;6个所述定性指标主要是通过现场调查,采用模糊统计的方法进行确定。
本实施例中,步骤七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参照国内外常用的评价结果等级划分标准,将生态敏感区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等级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为弱(等级I)、较弱(等级Ⅱ)、中等(等级Ⅲ)、较强(等级Ⅳ)、强(等级Ⅴ)。
因而,在因素集、评价等级集和权重集都确定的情况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处理。本实施例中,步骤六中所述的第一组合权重向量T、第二组合权重向量T1、第三组合权重向量T2和第四组合权重向量T3组成权重集;评价等级集为{I,Ⅱ,Ⅲ,Ⅳ,Ⅴ}。因素集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即方案层)。准则层=﹛C1,C2,C3﹜;指标层为准则层下属的各扰动评价指标。
并且,对权重集进行确定时,结合主观和客观赋权方法的优点,将熵权法与AHP结合起来使用。
本实施例中,步骤四中所述层次分析法为九标度法。
并且,步骤四中所述第一判断矩阵其中B1’为N1个专家构造出C1、C2和C3三类指标的判断矩阵之和;第二判断矩阵其中B2’为N1个专家构造出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之和;第三判断矩阵其中B3’为N1个专家构造出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之和;第四判断矩阵其中B4’为N1个专家构造出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之和。其中,N1为正整数且N1≥3。构造判断矩阵时,采用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即正互反矩阵),具体是对各指标之间进行两两对比之后,然后按9分位比率排定各评价指标的相对优劣顺序,依次构造出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
并且,构造各判断矩阵后,需要进行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其中,层次单排序是指每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其准则的相对权重。此处,采用便于操作的根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与特征向量。因而,判断矩阵的构造方法以及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的方法均为层次分析法中采用的常规方法。
实际操作过程中,对C1、C2和C3的主观权重进行计算时,先计算出第一判断矩阵B1中每一行元素的乘积,再对计算得出的每一行元素的乘积开3次方根,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权重向量(w1,w2,w3)。本实施例中,w1=0.246267883,w2=0.439692401,w3=0.314039716。
对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计算时,先计算出第二判断矩阵B2中每一行元素的乘积,再对计算得出的每一行元素的乘积开5次方根,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权重向量(w11,w12,w13,w14,w15)。本实施例中,w11=0.241946948,w12=0.163801627,w13=0.278309813,w14=0.155162924,w15=0.160778688。
对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计算时,先计算出第三判断矩阵B3中每一行元素的乘积,再对计算得出的每一行元素的乘积开6次方根,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权重向量(w21,w22,w23,w24,w25,w26)。本实施例中,w21=0.116929793,w22=0.17591542,w23=0.324538235,w24=0.050393469,w25=0.218798883,w26=0.113424201。
对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计算时,先计算出第四判断矩阵B4中每一行元素的乘积,再对计算得出的每一行元素的乘积开6次方根,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权重向量(w31,w32,w33,w34,w35,w36)。本实施例中,w31=0.304843965,w32=0.183701799,w33=0.103056658,w34=0.0872957,w35=0.16836163,w36=0.152740249。
在信息论中,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一个度量,而熵则是系统无序程度的一个度量,二者绝对值相等,但符号相反。如果某个目标的信息熵越小,就表明其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其权重也越大。反之,如果其目标的信息熵越大,表明其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提供的信息量越小,则其权重也越小。熵权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方法,是依据各指标所包含信息量的多少来确定指标权重的。
本实施例中,采用熵权法计算C1、C2和C3的客观权重μ1、μ2和μ3时,第一判断矩阵B1记作B1=(bi′j′)3×3,i′为正整数且i′=1、2、3,j′为正整数且j′=1、2、3;先对第一判断矩阵B1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矩阵B1’且 之后,求出C1、C2和C3的熵ej′, 之后,求出C1、C2和C3的客观权重,其中dj′=1-ej′。
采用熵权法计算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μ11、μ12、μ13、μ14和μ15时,第二判断矩阵B2记作B2=(bi″j″)5×5,i″为正整数且i″=1、2、3、4、5,j″为正整数且j″=1、2、3、4、5;先对第二判断矩阵B2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矩阵B2’且B2’=之后,求出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熵ej″,之后,求出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 其中dj″=1-ej″。
采用熵权法计算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μ21、μ22、μ23、μ24、μ25和μ26时,第三判断矩阵B3记作B3=(bi″′j″)6×6,i″′为正整数且i″′=1、2、3、4、5、6,j″′为正整数且j″′=1、2、3、4、5、6;先对第三判断矩阵B3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矩阵B3’且B3’=(bi″′j″′)6×6,之后,求出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熵ej″′,之后,求出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其中dj″′=1-ej″′。
采用熵权法计算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μ31、μ32、μ33、μ34、μ35和μ36时,第四判断矩阵B4记作B4=(Bi″′j″)6×6,i″′为正整数且i″′=1、2、3、4、5、6,j″′为正整数且j″′=1、2、3、4、5、6;先对第四判断矩阵B4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矩阵B4’且B4’=(Bi″′j″′)6×6,之后,求出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熵Ej″′,之后,求出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其中Dj″′=1-Ej″′。
本实施例中,步骤七中模糊综合评价完成后,还需进行有效性检验;实际进行有效性检验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最大隶属度α;其中β为步骤七中c1、c2、c3、c4和c5中的第一大数值,γ为c1、c2、c3、c4和c5中的第二大数值;再对α进行数值比较:当α<0.5时,采用加权平均原则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否则,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隧道节段的长度均为0.3km~3km,即每个所述隧道节段的隧道长度均为0.3km~3km。
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每个所述隧道节段的长度进行相应调整。
AHP层次分析法属于主观赋权法的一种,在确定权重时考虑了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即使指标权重的排序具有较高的合理性,但仍然存在主观随意性的缺陷。熵权法属于客观赋权法的一种,可以弥补层次分析法主观随意性的缺陷,使得出的权重与实际情况更加相符。因此,本研究采用主客观方法相结合的组合权重法,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的权重,利用判断矩阵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用熵权法修正层次分析法的出的权重,再确定最后决策的分析方法采用主观和客观结合的赋权方法,全面合理地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规避了单一赋权方法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本实施例中,所评价的隧道节段为六盘山隧道,六盘山平均海拔为2147.74m,属于高海拔地区;该隧道节段经过将台水库及清凉水库,临近隆德县城水源地,并处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SS值为6.299。
通过对该隧道节段的17个扰动评价指标进行量化,量化结果详见表2:
表2六盘山隧道扰动评价指标量化结果
各扰动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计算结果,详见表3:
表3扰动评价指标隶属度计算结果
邀请各大院校、科研单位和设计等部门隧道方面的5位权威专家(即N1=5),对C1、C2和C3以及C1、C2和C3中各项扰动评价指标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和打分,并结合熵权法对主观得到的权重进行修正,得到更为客观、科学的组合权重值,见表4。
表4组合权重列表
根据表3和4的内容,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六盘山隧道建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强弱程度。
其中,地理气象类指标隶属度向量
水文地质类指标隶属度向量
隧道工程类指标隶属度向量
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矩阵C可知,最大值为等级IV对应的0.30972543且等级Ⅲ对应的0.158584567次之,因而六盘山隧道施工对地表生态环境影响以等级IV为主,等级Ⅲ为辅,综合评价结果为较强偏中等。
实际进行有效度检验,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最大隶属度;其中由于α=0.3<0.5,最大隶属度有效度较低,应采用加权平均原则(即加权平均值)来评价。其中,
其中,j为正整数且j=1、2、3、4、5;a1=1,a2=2,a3=3,a4=4,a5=5,aj分别与影响等级Ⅰ、Ⅱ、Ⅲ、Ⅳ和Ⅴ对应。
由计算结果可知,六盘山隧道建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3.14介于3和4之间,即中等和较强之间,并且偏中等。隧道施工对地表生态环境影响较强偏中等,说明隧道施工会降低地下水位,成为隧道及其邻近的人工排泄基准面,对依靠井泉作为饮用水的部分居民生活用水造成一定影响,因而需采取对应处理措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沿纵向延伸方向将所施工隧道划分为多个隧道节段,对多个所述隧道节段的施工过程分别进行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所有隧道节段的施工过程的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方法均相同;对任一个隧道节段的施工过程进行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扰动评价指标确定: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中的三类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指标分别进行确定;三类所述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指标分别为C1、C2和C3,C1、C2和C3分别为地理气象类扰动评价指标、水文地质类扰动评价指标和隧道工程类扰动评价指标;
三类所述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指标包括17个扰动评价指标;其中,地理气象类扰动评价指标包括5个扰动评价指标且5个扰动评价指标分别为C11、C12、C13、C14和C15,C11、C12、C13、C14和C15分别为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蒸发量、降水入渗系数、地表水库与湖泊规模和地表汇水面积;水文地质类扰动评价指标包括6个扰动评价指标且6个扰动评价指标分别为C21、C22、C23、C24、C25和C26,C21、C22、C23、C24、C25和C26分别为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洞顶水头压力、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化学类型和岩石透水性;隧道工程类扰动评价指标包括6个扰动评价指标且6个扰动评价指标分别为C31、C32、C33、C34、C35和C36,C31、C32、C33、C34、C35和C36分别为该隧道节段的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隧道涌水量、隧道长度、隧道最大埋深、突涌水段落比例和隧道施工方法;其中,涌突水段落比例为该隧道节段中涌突水节段的总长度占该隧道节段总长度的比例;
17个扰动评价指标包括11个定量指标和6个定性指标;11个所述定量指标分别为C11、C12、C13、C14、C15、C22、C24、C32、C33、C34和C35;6个所述定性指标分别为C21、C23、C25、C26、C31和C36;
其中,对11个所述定量指标进行确定时,对各定量指标的数值分别进行确定;对C21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的围岩成分,对该隧道节段的围岩种类进行确定;对C26进行确定时,通过测定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对该隧道节段围岩的透水性强弱程度进行确定;对C31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与生态敏感区之间的间距L,对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进行确定,且间距L的数值越大,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越弱;对C36进行确定时,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中采用的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比例分别进行确定,其中每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比例为该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占该隧道节段总长度的比例;其中N为正整数且1≤N≤5,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中第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比例记作Wn,n为正整数且n=1、2、…、N;
步骤二、扰动评价指标等级确定:根据预先设定的扰动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对步骤一中所确定的17个所述扰动评价指标的等级分别进行确定;
17个所述扰动评价指标按照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强弱程度均划分为五个等级,五个所述等级分别为等级Ⅰ、Ⅱ、Ⅲ、Ⅳ和Ⅴ;其中,等级Ⅰ表示扰动程度为弱且其编号为1,等级Ⅱ表示扰动程度为较弱且其编号为2,等级Ⅲ表示扰动程度为中等且其编号为3,等级Ⅳ表示扰动程度为较强且其编号为4,等级Ⅴ表示扰动程度为强且其编号为5;
其中,对C36的等级进行确定时,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中采用的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等级分别进行确定;
步骤三、扰动评价指标隶属度确定:对步骤一中所确定的17个所述扰动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分别进行确定,并获得三个隶属度矩阵R1、R2和R3;
其中,隶属度矩阵R1为地理气象类扰动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矩阵且其为5×5矩阵;隶属度矩阵隶属度矩阵R1的第i行第j列元素记作rij,rij为地理气象类扰动评价指标中第i个扰动评价指标对编号为j的等级的隶属度;其中i为正整数且i=1、2、3、4、5,j为正整数且j=1、2、3、4、5;
隶属度矩阵R2为水文地质类扰动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且其为6×5矩阵;隶属度矩阵隶属度矩阵R2的第p行第j列元素记作Rpj,Rpj为水文地质类扰动评价指标中第p个扰动评价指标对编号为j的等级的隶属度;其中p为正整数且p=1、2、3、4、5、6;
隶属度矩阵R3为隧道工程类扰动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且其为6×5矩阵;隶属度矩阵隶属度矩阵R3的第p行第j列元素记作R'pj,R'pj为隧道工程类扰动评价指标中第p个扰动评价指标对编号为j的等级的隶属度;
对步骤一中所确定的11个所述定量指标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均先采用梯形分布确定隶属度函数,再利用所确定的隶属度函数对各定量指标对编号为j的等级的隶属度进行计算;
对C21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1的等级进行确定,R1m=1且R1m'=0;其中,m为正整数且m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1的等级编号;m'为正整数,m'=1、2、…、5且m'≠m;
对C23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3的等级进行确定,R2c=1且R2c'=0;其中,c为正整数且c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3的等级编号;c'为正整数,c'=1、2、…、5且c'≠c;
对C25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5的等级进行确定,R5h=1且R5h'=0;其中,h为正整数且h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5的等级编号;h'为正整数,h'=1、2、…、5且h'≠h;
对C26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6的等级进行确定,R6k=1且R6k'=0;其中,k为正整数且k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26的等级编号;k'为正整数,k'=1、2、…、5且k'≠k;
对C31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31的等级进行确定,R'1b=1且R'1b'=0;其中,b为正整数且b为步骤二中所确定的C31的等级编号;b'为正整数,b'=1、2、…、5且b'≠b;
对C36的隶属度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等级进行确定;R'6n=Wn,Wn为步骤一中确定的第n种类型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开挖长度比例;R'6n'=0,n'为正整数,n'=1、2、…、5且n'≠n;
步骤四、扰动评价指标主观权重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对C1、C2和C3的主观权重分别进行计算;其中,C1、C2和C3的主观权重分别记作w1、w2和w3;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和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分别进行计算;其中,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分别记作w11、w12、w13、w14和w15,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分别记作w21、w22、w23、w24、w25和w26,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分别记作w31、w32、w33、w34、w35和w36;
本步骤中,对C1、C2和C3的主观权重分别进行计算时,构造出的判断矩阵为第一判断矩阵B1,所述第一判断矩阵B1为3阶矩阵;对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计算时,构造出的判断矩阵为第二判断矩阵B2,所述第二判断矩阵B2为5阶矩阵;对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计算时,构造出的判断矩阵为第三判断矩阵B3,所述第三判断矩阵B3为6阶矩阵;对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计算时,构造出的判断矩阵为第四判断矩阵B4,所述第四判断矩阵B4为6阶矩阵;
步骤五、扰动评价指标客观权重计算:利用步骤四中所述的第一判断矩阵B1,且采用熵权法计算出C1、C2和C3的客观权重μ1、μ2和μ3;利用步骤四中所述的第二判断矩阵B2,且采用熵权法计算出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μ11、μ12、μ13、μ14和μ15;利用步骤四中所述的第三判断矩阵B3,且采用熵权法计算出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μ21、μ22、μ23、μ24、μ25和μ26;同时,利用步骤四中所述的第四判断矩阵B4,且采用熵权法计算出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μ31、μ32、μ33、μ34、μ35和μ36;
步骤六、扰动评价指标组合权重计算:根据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C2和C3的主观权重w1、w2和w3以及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1、C2和C3的客观权重μ1、μ2和μ3,且按照公式λq=α1μq+(1-α1)wq(1),分别计算得出C1、C2和C3的组合权重λ1、λ2和λ3,获得第一组合权重向量T且T=(λ1,λ2,λ3);式(1)中,q为正整数且q=1、2、3;将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C2和C3的主观权重w1、w2和w3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排序后记作w1'、w2'和w3',且w1'<w2'<w3';α1为主客观权重间差异系数且
根据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和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且按照公式λ1s=α2μ1s+(1-α2)w1s(2),分别计算得出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λ11、λ12、λ13、λ14和λ15,获得第二组合权重向量T1且T1=(λ11,λ12,λ13,λ14,λ15);式(2)中,s为正整数且s=1、2、3、4、5,λ1s为C1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μ1s为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1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w1s为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将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1中5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w11、w12、w13、w14和w15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排序后记作w11'、w12'、w13'、w14'和w15',且w11'<w12'<w13'<w14'<w15';α2为主客观权重间差异系数且
根据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和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且按照公式λ2s′=α3μ2s′+(1-α3)w2s′(3),分别计算得出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λ21、λ22、λ23、λ24、λ25和λ26,获得第三组合权重向量T2且T2=(λ21,λ22,λ23,λ24,λ25,λ26);式(3)中,s′为正整数且s′=1、2、3、4、5、6,λ2s′为C2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μ2s′为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2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w2s′为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2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将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2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w21、w22、w23、w24、w25和w26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排序后记作w21'、w22'、w23'、w24'、w25'和w26',且w21'<w22'<w23'<w24'<w25'<w26';α3为主客观权重间差异系数且
根据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和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且按照公式λ3s′=α4μ3s′+(1-α4)w3s′(4),分别计算得出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λ31、λ32、λ33、λ34、λ35和λ36,获得第四组合权重向量T3且T3=(λ31,λ32,λ33,λ34,λ35,λ36);式(4)中,s′为正整数且s′=1、2、3、4、5、6,λ3s′为C3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μ3s′为步骤五中计算得出的C3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w3s′为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3中第s′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将步骤四中计算得出的C3中6个扰动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w31、w32、w33、w34、w35和w36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排序后记作w31'、w32'、w33'、w34'、w35'和w36',且w31'<w32'<w33'<w34'<w35'<w36';α4为主客观权重间差异系数且
步骤七、模糊综合评价:根据步骤三中所述的隶属度矩阵R1、R2和R3,并结合步骤六中所述的第二组合权重向量T1、第三组合权重向量T2和第四组合权重向量T3,按照公式C1=T1R1(5)、C2=T2R2(6)和C3=T3R3(7),分别计算得出地理气象类指标隶属度向量C1、水文地质类指标隶属度向量C2和隧道工程类指标隶属度向量C3,并获得扰动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R且 再结合步骤六中所述的第一组合权重向量T,按照公式C=TR(8),计算得出该隧道节段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C且C=(c1,c2,c3,c4,c5),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矩阵C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影响程度分为五个等级且五个等级分别为影响等级Ⅰ、Ⅱ、Ⅲ、Ⅳ和Ⅴ,c1、c2、c3、c4和c5分别为评价出的影响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比重。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七中模糊综合评价完成后,还需进行有效性检验;实际进行有效性检验时,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最大隶属度α;其中β为步骤七中c1、c2、c3、c4和c5中的第一大数值,γ为c1、c2、c3、c4和c5中的第二大数值;再对α进行数值比较:当α<0.5时,采用加权平均原则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否则,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该隧道节段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层次分析法为九标度法。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进行扰动评价指标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地理气象资料,对C11、C12、C13、C14和C15分别进行确定;并且,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对C21、C22、C23、C24、C25和C26分别进行确定;对C32和C33进行确定时,先对该隧道节段的隧道长度和隧道最大埋深分别进行测量。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扰动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包括11个所述定量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
其中,C11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1<2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Ⅰ;当200mm≤x11<5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Ⅱ;当500mm≤x11<8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Ⅲ;当800mm≤x11<12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1≥1200mm时,C11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1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1的数值;
C12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2>10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Ⅰ;当800mm<x12≤10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Ⅱ;当600mm<x12≤8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Ⅲ;当400mm<x12≤6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2≤400mm时,C12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2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2的数值;
C13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3<0.05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Ⅰ;当0.05≤x13<0.15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Ⅱ;当0.15≤x13<0.30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Ⅲ;当0.30≤x13<0.50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3≥0.50时,C13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3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3的数值;
C14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4<1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Ⅰ;当1×104m3≤x14<10×104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104m3≤x14<100×104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Ⅲ;当100×104m3≤x14<1000×104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4≥1000×104m3时,C14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4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4的数值;
C15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15<1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Ⅰ;当10km2≤x15<2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Ⅱ;当20km2≤x15<4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Ⅲ;当40km2≤x15<8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15≥80km2时,C15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15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15的数值;
C22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22<0.5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Ⅰ;当0.5MPa≤x22<1.0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MPa≤x22<3.0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Ⅲ;当3.0MPa≤x22<5.0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22≥5.0MPa时,C22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22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22的数值;
C24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24>50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Ⅰ;当30m<x24≤50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m<x24≤30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Ⅲ;当5m<x24≤10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24≤5m时,C24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24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24的数值;
C32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32<1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Ⅰ;当100m3/d≤x32<10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00m3/d≤x32<100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Ⅲ;当10000m3/d≤x32<1000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32≥100000m3/d时,C32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32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32的数值;
C33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33<0.5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Ⅰ;当0.5km≤x33<1.0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km≤x33<3.0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Ⅲ;当3.0km≤x33<10.0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33≥10.0km时,C33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33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33的数值;
C34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34<50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Ⅰ;当0.5km≤x34<1.0k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Ⅱ;当1.0km≤x34<3.0k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Ⅲ;当3.0km≤x34<10.0k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34≥10.0km时,C34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34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34的数值;
C35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x35<5%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Ⅰ;当5%≤x35<20%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Ⅱ;当20%≤x35<35%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Ⅲ;当35%≤x35<50%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Ⅳ;当x35≥50%时,C35的等级为等级Ⅴ;其中,x35为步骤一中所确定C35的数值。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利用所确定的隶属度函数对C11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12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13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14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15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22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24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32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33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34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对C35对等级Ⅰ、Ⅱ、Ⅲ、Ⅳ和Ⅴ的隶属度进行计算时,根据公式 和 分别进行计算。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扰动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包括6个所述定性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
其中,C21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泥岩、页岩或粘土岩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砂岩或细砂岩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风化花岗岩或火成岩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风化变质岩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的地层岩性为石灰岩等可溶岩类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Ⅴ;
C23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不发育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较发育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较好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良好时,C23的等级为等级Ⅴ;
C25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SO4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Cl-SO4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Cl型时,C25的等级为等级Ⅴ;
C26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弱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较弱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中等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较强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强时,C26的等级为等级Ⅴ;
C31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为无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Ⅰ;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弱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Ⅱ;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中等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Ⅲ;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较强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Ⅳ;当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强时,C31的等级为等级Ⅴ;
C36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CRD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Ⅰ;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CD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Ⅱ;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分部开挖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Ⅲ;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上下台阶开挖法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Ⅳ;当隧道开挖施工方法的类型为全断面开挖法时,C21的等级为等级Ⅴ;所述分部开挖法、上下台阶开挖法和全断面开挖法均为钻爆法。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对C23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的岩石质量指标RQD对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进行确定;当RQD>90%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不发育;当75%<RQD≤90%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较发育;当50%<RQD≤75%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当25%≤RQD≤50%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较好;当RQD<25%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状况为发育良好;
对C26进行确定时,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K<10-5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弱;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10-5cm/s≤K<10-4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较弱;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10-4cm/s≤K<10-2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中等;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10-2cm/s≤K<1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较强;当该隧道节段围岩的渗透系数K≥1cm/s时,说明该隧道节段的岩石透水性强弱程度为强。
9.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对C31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水力梯度i′进行确定,且水力梯度i′的数值越大,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越强;
其中,对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的水力梯度i′进行确定时,根据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与生态敏感区的位置关系和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与生态敏感区之间的间距L进行确定;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斜下方且L≥250m时,i′≤0.1;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斜下方且100m≤L<250m时,0.1<i′≤0.25;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斜下方且50m≤L<100m时,0.25<i′≤0.5;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斜下方且L<50m时,0.5<i′<1;当该隧道节段所处施工区域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正下方且L≤50m时,i′=1;
对C31进行确定时,当i′≤0.1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为无;当0.1<i′≤0.25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弱;当0.25<i′≤0.5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中等;当0.5<i′<1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较强;当i′=1时,说明该隧道节段与生态敏感区水力联系的强弱程度为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42161.8A CN105046095B (zh) | 2015-08-28 | 2015-08-28 | 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42161.8A CN105046095B (zh) | 2015-08-28 | 2015-08-28 | 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46095A true CN105046095A (zh) | 2015-11-11 |
CN105046095B CN105046095B (zh) | 2018-01-16 |
Family
ID=54452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42161.8A Active CN105046095B (zh) | 2015-08-28 | 2015-08-28 | 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046095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55865A (zh) * | 2016-05-16 | 2016-10-26 | 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 隧道施工对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及系统 |
CN106844657A (zh) * | 2017-01-23 | 2017-06-13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基于环境敏感目标自动识别的输变电工程噪声环境预测方法 |
CN108446499A (zh) * | 2018-03-22 | 2018-08-24 | 广西信达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突涌隐患隧道帷幕注浆长度和可开挖长度的方法 |
CN112816354A (zh) * | 2020-12-31 | 2021-05-18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泥页岩水化强度动态变化测试方法 |
CN118071000A (zh) * | 2023-11-27 | 2024-05-24 |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深入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碳减排潜力分析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22172A (zh) * | 2011-06-28 | 2011-10-19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跨界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危害的实时定量判定方法 |
CN103853928A (zh) * | 2014-03-14 | 2014-06-11 | 金小伟 | 一种基于多等级综合评估的水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 |
CN104036145A (zh) * | 2014-06-25 | 2014-09-10 |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一种生态系统减轻水环境非点源污染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
CN104361460A (zh) * | 2014-11-20 | 2015-02-18 |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道路服务水平评价方法 |
-
2015
- 2015-08-28 CN CN201510542161.8A patent/CN10504609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22172A (zh) * | 2011-06-28 | 2011-10-19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跨界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危害的实时定量判定方法 |
CN103853928A (zh) * | 2014-03-14 | 2014-06-11 | 金小伟 | 一种基于多等级综合评估的水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 |
CN104036145A (zh) * | 2014-06-25 | 2014-09-10 |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一种生态系统减轻水环境非点源污染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
CN104361460A (zh) * | 2014-11-20 | 2015-02-18 |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道路服务水平评价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TIKKA P M ET.: "Road and Railway verger Serve as Dispersal Corridors for Grassland Plants", 《LANDSCAPE ECOLOGY》 * |
仇玉良等: "山区公路隧道地下水环境保护与限排防水技术研究", 《交通建设与管理》 * |
高智勇: "滇西南某铁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经济与管理科学辑》 *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55865A (zh) * | 2016-05-16 | 2016-10-26 | 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 隧道施工对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及系统 |
CN106844657A (zh) * | 2017-01-23 | 2017-06-13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基于环境敏感目标自动识别的输变电工程噪声环境预测方法 |
CN108446499A (zh) * | 2018-03-22 | 2018-08-24 | 广西信达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突涌隐患隧道帷幕注浆长度和可开挖长度的方法 |
CN108446499B (zh) * | 2018-03-22 | 2019-02-05 | 广西信达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突涌隐患隧道帷幕注浆长度和可开挖长度的方法 |
CN112816354A (zh) * | 2020-12-31 | 2021-05-18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泥页岩水化强度动态变化测试方法 |
CN112816354B (zh) * | 2020-12-31 | 2022-03-01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泥页岩水化强度动态变化测试方法 |
CN118071000A (zh) * | 2023-11-27 | 2024-05-24 |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深入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碳减排潜力分析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46095B (zh) | 2018-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ang et al. | Risk assessment of water inrush in karst tunnels excavation based on normal cloud model | |
Wang et al. | An interval risk assessment method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inflow and inrush in course of karst tunnel excavation | |
Li et al. | Unascertained measure model of water and mud inrush risk evaluation in karst tunnels and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 |
CN105046095B (zh) | 生态敏感区公路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扰动的评价方法 | |
Li et al. |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water and mud inrush in deep and long tunnels based on normal grey cloud clustering method | |
Wang et al. | Entropy weight-set pair analysis based on tracer techniques for dam leakage investigation | |
Shi et al. | Hazard-based evaluation model of water inrush disaster sources in karst tunnels and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 |
CN106055865A (zh) | 隧道施工对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及系统 | |
Liu et al. |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caused by tunnel construction on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Tongluoshan tunnel, China | |
Dorfeshan et al. | Locating suitable sites for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dams throug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
Boualla et al. | Collapse dolines susceptibility mapping in Doukkala Abda (Western Morocco) by using GIS matrix method (GMM) | |
Dhali et al. | Geo-hydrological response to pothole formation: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Kharsoti River, India | |
Ma et al. | Evaluation of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based on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landslide: a case study in Yuan'an county, China | |
Su et al. |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fuzzy evaluation based on comprehensive weight in the selection of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methods | |
Pang et al. | Research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modern historical heritage in the Dabie Mountains based on GIS | |
Wan et al. | Quantitative Inversion of Water‐Inrush Incidents in Mountain Tunnel beneath a Karst Pit | |
Yang et al. |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Ge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Typical Heavy Metal Mines. | |
Wang et al. | A new Bayesian network model for the risk assessment of water inrush in karst tunnels | |
Qu et al. | A new method for subsea tunnel site selection based on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 |
CN106192864A (zh) | 一种沟谷泥石流的危险性划分方法及其应用 | |
Zhang et al. | Study on stability evaluation of goaf based on AHP and EWM—taking the northern new district of Liaoyuan city as an example | |
Ma et al. | Geo-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 in Zhengzhou City, China | |
Wang et al. | Evalu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 feasibility study | |
Liu et al. | Risk analysis for urban excavation: a FAHP-VIKOR hybrid method | |
Liu et al. | Impacts of water surge from mountain railroad tunnel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based on the RSEI mode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