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42759A - 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42759A
CN105042759A CN201510552264.2A CN201510552264A CN105042759A CN 105042759 A CN105042759 A CN 105042759A CN 201510552264 A CN201510552264 A CN 201510552264A CN 105042759 A CN105042759 A CN 1050427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nnel
air
roof
gas
t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522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刚
李冰
李泽月
李英
王强
刘玉
张庆伟
张志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55226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42759A/zh
Publication of CN105042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427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2Roof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属于建筑领域,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风道,风道贯穿屋顶,通往室内,风道包括进气道和出气道,进气道和出气道之间相互隔离,屋顶部分至屋顶下部的部分风道为旋转风道,旋转风道设置在以垂直方向为轴心的旋转机构上,百叶罩设置在屋顶外部风道的外周,通过利用本发明,可减少或取消空调等能源消耗设备的使用,充分利用自然风进行建筑内的双向通风换气,顺应建筑物的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村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风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属于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提供可以栖身的庇护所,同时也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一个载体。良好的室内环境包括能够提供新鲜的空气和适宜的室内空气温度、湿度。良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提供一种舒适是生活或工作环境,然而,目前,一些现代建筑技术的过分使用、依赖以及利用能源驱动设备,调节室内环境(比如空调等),带来碳排放、影响气候环境,导致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厄尔尼诺现象,可造成人类农业中心的北移,导致地震、海啸频发,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降低使用机械调节环境温度或气候,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建筑物中尽可能利用绿色能源降低对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已经是大势所趋。
自然通风是重要的生态建筑观念,自然通风不仅能够解决通风换气问题,而且可以通过通风降低室内温度,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积极地利用自然资源,利用人工手段引导空气流动,降低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是建造建筑涉及的宗旨。人工手段包括建筑群合理布置、选择朝向、开窗、引导穿堂风等,还有很多建筑手法以及设置专门的建筑构件。在生态建筑的理念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利用风压、热压并辅助机械手段,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实现建筑的通风。自然通风是更加健康、廉价和环保的手段,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创造接近自然的生理、心里环境。
在一般的建筑物屋顶,一般设置有卫生间的排气孔、厨房的排油烟孔,厂房屋顶的换气孔,充分利用了热压进行自然排气,但是这种换气都是利用单向换气方式,即:气流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有双向气流流动也是借助于电风扇等消耗能源的机械动力驱使完成的气流流动。
一般高层建筑物上使用的排气孔比起机械通风更经济,这些建筑物上通过合理的开口数量、合适通风位置,加大了排气量,而且这种排气孔不需要专门的机房和维护。但存在的缺点是只能单向排气,难以实现新风的充分输入和平衡分配。
如何能够利用在传统的排气孔上设施通风换气,将新鲜的空气引入建筑物内部,将内部的热风或污染空气自然排出,在不消耗任何能源的基础上实现室内换气排气目的,是建筑行业设计人员所期待的一种环保型通风换气结构。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建筑物中过度利用消耗能源的机械设备进行室内环境调节,增大了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厄尔尼诺现象等问题,鉴于现有建筑物中排气孔只能单项排气的现实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是目的是减少使用影响环境气候的机械式换气通风设备,充分利用自然风进行建筑内的双向通风换气,顺应建筑物的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村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包括百叶罩,所述通风装置中设置有风道,风道贯穿屋顶上的开孔通往室内,风道包括进气道和出气道,进气道和出气道之间相互隔离,屋顶部分至屋顶下部的部分风道为旋转风道,旋转风道设置在以垂直方向为轴心的旋转机构上,百叶罩设置在屋顶外部风道的外周,所述旋转风道顶部设置有风舵,进气道上设置有进气口,出气道上设置有出气口,进气口边部设置有兜风檐,所述旋转风道为圆筒状,进气道和出气道为不同直径的圆筒,小直径圆筒设置于大直径圆筒内,圆筒之间固定有支撑条,所述通风装置设置在多层或高层建筑物屋顶时,旋转风道下端设置有固定风道,旋转风道与固定风道之间转动连接,所述风道为左右型风道,风道为中间设置有隔离板的圆筒,隔离板的一侧为进气道,另外一侧为出气道,所述旋转机构是屋顶开孔内周与旋转风道外周之间设置的中间轴承,所述旋转机构的结构是旋转风道的垂直中心处设置一个中心轴,中心轴设置在轴架上,旋转风道延伸至建筑物室内部分的进气道出口和出气道进口高度不同,建筑物屋顶的百叶罩内周设置有防护网,屋顶进气口设置在进气道侧面,屋顶进气道进气口的上面和两侧设置有兜风檐,所述旋转风道的下端和固定风道的上端之间具有内外重叠部分,重叠部分圆筒的直径至少有一侧大于或小于进气道或出气道直径,重叠部分之间具有均匀空间,均匀空间内设置有旋转部件。
本发明具有的积极效果为,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外与室内之间设置连接室内室外的风道,能够将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新鲜空气进行互换,通过在风道中设置进气道和出气道,并在进气道和出气道上部设置进气口或出气口,能够保证通风换气的畅通;通过在风道上设置旋转机构,能够在风的吹动下转动旋转风道,通过在旋转风道上设置风舵,能够使室外进气口始终与风向相对,能够将风吹入进气口送进室内;通过将室内部分的出口高度低于进口高度,能够防止新鲜空气的排出,通过在百叶罩内周设置有防护网,能够防止其他杂质随风进入室内,也能够防止虫类和鸟类进入室内;通过在旋转风道外周设置百叶罩,能够防止雨水从进气道或排气道进入室内,确保室内的防漏水效果;通过在大直径圆筒内固定小直径的圆筒,一个作为进气道,另外一个作为出气道,能够设置在多层或高层建筑物上进行通风换气,通过在旋转风道与固定风道之间设置旋转部件,能够将旋转风道和固定风道中的进气道和出气道之间始终保持连通状态,保证建筑物内外之间的通风。通过利用本发明,可减少或取消空调等能源消耗设备的使用,充分利用自然风进行建筑内的双向通风换气,顺应建筑物的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村环境。
附图说明
图1内外型风道的通风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左右型风道的通风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内外型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左右型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单层建筑物上内外型风道外周设置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6多层或高层建筑物上内外型风道外周设置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7左右型风道外周设置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8内外型风道设置在轴架上的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9左右型风道设置在轴架上的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10内外型风道沿图3中A-A面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百叶罩、2:屋顶、3a:轴承一、3b:轴承二、3c:轴承三、4a:大圆筒、4b小圆筒、4c:圆筒、5a:出气道一、5b:出气道二、6a:进气道一、6b:进气道二、8:风舵、21a:进气口一、21b:进气口二、22a:出气口一、22b:出气口二、23a:出口一、23b:出口二、24a:进口一、24b:进口二、25:右兜风檐、26:左兜风檐、27:上兜风檐、41a:上轴承、41b:下轴承、42:轴架、43:防护沿、44:挡圈、47:隔离板、51:支撑条、100:旋转风道、200:固定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在本发明中的可转动通风装置分为内外型圆形风道结构和左右型风道结构的,其中,内外型圆形风道结构的通风装置除了用于单层建筑物外,还可用于多层或高层建筑物上的通风换气,它是由旋转风道100和固定风道200构成,旋转风道100和固定风道200之间通过转动连接,实现旋转风道100和固定风道200之间的连接;左右型风道结构的通风装置一般用于单层建筑物上,左右型风道一般不设置固定风道200,但也是一种旋转风道结构,通过采用旋转风道100结构能够满足单层建筑物的通风需要,如果在内外型风道结构中增加固定风道200,不仅可以用于单层建筑物,而且还可以用于多层或高层建筑物中,扩大了通风装置的用途。
本发明是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包括百叶罩1,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风道,风道贯穿屋顶2上设置的开孔通往室内,风道包括进气道和出气道,在内外型风道结构中,采用两个不同直径的圆形圆筒作为进气道或出气道,具体分为进气道一6a和出气道一5a,进气道一6a和出气道一5a之间利用支撑条52连接为一体;左右型风道结构中采用了一个圆筒,圆筒内的风道中设置有隔离板47,隔离板47将圆筒风道分为进气道二6b和出气道二5b,屋顶部分至屋顶下部的部分风道为旋转风道100,旋转风道100设置在以垂直方向为轴心的旋转机构上,百叶罩1设置在屋顶外部旋转风道的外周,所述旋转风道100顶部设置有风舵8,进气道上设置有进气口,出气道上设置有出气口,进气口边部设置有兜风檐。
内外型形圆形风道中,是大直径圆筒内固定有小直径的圆筒,简称大圆筒4a和小圆筒4b,大圆筒4a内利用支撑条51将大圆筒4a和位于大圆筒4a内的小圆筒4b固定连接在一起,同样,屋顶部分至屋顶下部的部分风道为旋转风道100,旋转风道100设置在以垂直方向为轴心的旋转机构上,百叶罩1设置在屋顶外部风道的外周,所述旋转风道100屋顶外部设置有风舵8,进气道上设置有进气口,出气道上设置有出气口,进气口边部设置有兜风檐。
由于内外型风道结构和左右型圆形风道结构不同,而且,旋转机构具有多种固定方式可使旋转风道100旋转,以下参照图1-图10以不同的实施方式就本发明中的代表性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在图中,除图7外,屋顶部分都使用的是剖面图。
实施例1
图1是内外型风道的通风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风道为内外型风道,进气道和出气道为不同直径的圆筒,具体为大直径的大圆筒4a和小直径的小圆筒4b,大圆筒4a内利用支撑条51将大圆筒4a和位于大圆筒4a内的小圆筒4b固定连接在一起,这种结构的通风装置不仅可以设置在单层建筑物上,而且可以设置在多层或高层建筑物屋顶上,如果是设置在多层或高层建筑物上,旋转风道100下端设置有固定风道200,旋转风道100与固定风道200之间转动连接。
图3是内外型风道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风道,风道贯穿屋顶2上设置的开孔通往室内,内外型旋转风道100风道内部通道即:出气道一5a、进气道一6a,出气道一5a、进气道一6a使屋顶外与屋内互通,旋转风道100设置在以垂直方向为轴心的旋转机构上,室外部分风道上设置有风舵8,进气道一6a上设置有进气口一21a,出气道一5a上部设置有出气口一22a,进气道一6a上部侧面设置有进气口一21a,进气口一21a边部设置有兜风檐,兜风檐包括进气口一21a右边的右兜风檐25、进气口一21a左边设置的左兜风檐26以及大圆筒4a或小圆筒4b顶部设置的上兜风檐27,屋顶2外的出气道一5a的顶端设置有出气口一22a,本实施例中,风从旋转风道100上端设置的进气口一21a吹入,进入大圆筒4a的内周与小圆筒4b的外周之间,在风的带动下,转动旋转风道100,使进气口一21a面向风向,小圆筒4b为出气道一5a,出气口一22a设置在小圆筒4b的顶端位置上,出气道一5a顶端面上垂直设置有风舵8,所述风舵8为矩形或多边形薄片,也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或结构,风舵8设置在垂直于小圆筒上端面位置,风舵8的一端垂直边位于旋转风道的轴心上,另外一侧位于进气口一21a相对的周边方向顶端,百叶罩1设置在屋顶2风道外周的百叶罩1内周设置有防护网。
所述旋转风道100的下端和固定风道200的上端之间具有内外重叠部分,重叠部分大圆筒4a、小圆筒4b的直径至少有一侧大于或小于进气道或出气道直径,重叠部分之间具有均匀空间,均匀空间内设置有旋转部件。
以下参照图5和图6就内外型风道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屋顶2以及轴承一3a使用的是剖面图,除百叶罩1以外的通风装置利用了立体图。
如上所述,内外型旋转风道100既可设置在单层建筑物上,也可设置在多层或高层建筑物上,图5单层建筑物上内外型风道外周上设置轴承的结构示意图,即:用于单层建筑物的厂房、平房等建筑物上时,可免去固定风道200,直接利用自然风吹动旋转风道100,向室内送风换气。
图6是多层和高层建筑物上内外型风道外周上设置轴承的结构示意图。上部为旋转风道100,下部为固定风道200,彼此旋转连接,旋转风道100贯穿于屋顶2中,屋顶2与大圆筒4a的外周之间设置有轴承一3a,除了能够实现旋转风道100本身的旋转外,还能够起到隔绝屋顶与室内。
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中,在旋转风道100下端和固定风道200之间设置了轴承,为了能够使旋转风道100和固定风道200中相同直径的大圆筒4a和小圆筒4b之间既能够相对旋转,又能够保持气体畅通流动,而且保持连接部位的密封,也就是为了使旋转风道100进气道一6a或出气道一5a之间,既能够保持相对旋转,又能够保证通道中气体畅通流动,还得保证旋转连接部的密封,在旋转风道下端或固定风道的上端部具有一部分重叠,为了能够得到重叠部分,需要将旋转风道100或固定风道200中的一部分直径扩大或缩小。在本实施例中,将固定风道上端部的直径变大,无论是大圆筒4a的直径,还是小直径的小圆筒4b的直径均加大直径,为了能够保持气道畅通,大直径部分相对要长,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大圆筒4a和小圆筒4b重叠位置设置在高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也就是说将大圆筒4a重叠部位和小圆筒4b之间的重叠位置部在同一高度上,在高度方向上重叠部分相互错开,加大直径的固定风道100部分与旋转风道100原大圆筒4a或小圆筒4b之间周边具有相同的空间,在旋转风道100和固定风道200的转动连接部位,相互之间设置有均等的空间,空间内分别设置旋转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旋转部件分别采用了不同直径的轴承,也就是说,在大圆筒4a的外周设置了轴承二3b,在小圆筒4b的外周设置了轴承三3c,这样将旋转风道100或固定风道200之间达到了连接、旋转以及密封的目的。
当屋顶有风吹来的时候,风舵8将驱动旋转风道100旋转到进气口一21a与风向相对的方向上,风进入进气口一21a内,利用周边设置的兜风檐即右兜风檐25、进气口一21a左边设置的左兜风檐26以及大圆筒4a顶部设置的上兜风檐27,使风进入进气道一6a中,顺着进气道一6a进到室内,室内送进了新鲜空气。同时,进入下面的新鲜空气,可利用气压将位于上面的污染气体顶上去,污染气体从进口一24a进入出气道一5a,然后,从出气道一5a中排出到室外。
另外,建筑中,在进气道一6a、出气道一5a的下端,设置有进口一24a和出口一23a、进口一24a设置在进气道一6a和出气道一5a的侧面,进口一24a设置在横穿大筒4a的进气筒外侧,横穿大筒4a的进气筒设置有多个,自然地将室内空气经过出气道一5a排出到室外。这种设置方式可防止将刚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排出到室外,同时,进入底层的新鲜空气,可利用气压将位于顶层的污染气体顶上去,从出气道一5a中排出到室外。
旋转风道100和固定风道200之间的转动连接,除了上述方法之外,也可以将旋转风道100的下端部直径加大,与保持固定风道200的原有尺寸在空间内连接轴承。或者是通过将原来风道的直径一端加大,转动连接的相对一端风道直径缩小,在固定风道200和旋转风道100之间设置一定的空间,以便设置旋转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大圆筒4a的连接部旋转部件利用了一般的轴承二3b,小圆筒4b的连接部旋转利用了一般的轴承三3c,也可以利用锥度轴承,这样可以承受旋转风道的重力。
作为轴承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环状轴承,同样可以在大圆筒4a或小圆筒4b的周边设置几个点,采用点状的局部轴承方式,可以降低轴承的成本,提高轴承使用的灵活性,不同直径的圆筒都可采用这种点状轴承,减少轴承受到直径大小限制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是将大圆筒4a作为进气道,小圆筒4b作为出气道进行实施的,也可以将大圆筒4a作为出气道,小圆筒4b作为进气道实施,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侧面进气口一21a与小圆筒4b连通。
实施例2
实施例1就内外型通风装置设置在单层建筑物、多层或高层建筑物上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说明,以下就内外型风道设置在单层建筑物中的另外一种旋转机构进行说明。
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风道,风道贯穿屋顶2上设置的开孔通往室内,内外型旋转风道100风道内部通道即:出气道一5a、进气道一6a,出气道一5a、进气道一6a使屋顶外与屋内互通,旋转风道100设置在以垂直方向为轴心的旋转机构上,室外部分风道上设置有风舵8,进气道一6a上设置有进气口一21a,出气道一5a上部设置有出气口一22a,进气道一6a上部侧面设置有进气口一21a,进气口一21a边部设置有兜风檐,兜风檐包括进气口一21a右边的右兜风檐25、进气口一21a左边设置的左兜风檐26以及大圆筒4a或小圆筒4b顶部设置的上兜风檐27,屋顶2外的出气道一5a的顶端设置有出气口一22a,本实施例中,风从旋转风道100上端设置的进气口一21a吹入,进入大圆筒4a的内周与小圆筒4b的外周之间,在风的带动下,转动旋转风道100,使进气口一21a面向风向,小圆筒4b为出气道一5a,出气口一22a设置在小圆筒4b的顶端位置上,出气道一5a顶端面上垂直设置有风舵8,所述风舵8为矩形或多边形薄片,也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或结构,风舵8设置在垂直于小圆筒上端面位置,风舵8的一端垂直边位于旋转风道的轴心上,另外一侧位于远离进气口一21a一侧,百叶罩1设置在屋顶2风道外周的百叶罩1内周设置有防护网。
另外,建筑中,在进气道一6a、出气道一5a的下端,设置有进口一24a和出口一23a、进口一24a设置在进气道一6a和出气道一5a的侧面,进口一24a设置在横穿大筒4a的进气筒外侧,横穿大筒4a的进气筒设置有多个,自然地将室内空气经过出气道一5a排出到室外。
风舵8设置在垂直于小圆筒上端面位置,风舵8的一端垂直边位于旋转风道的轴心上,另外一侧位于进气口一21a相对的周边方向顶端,百叶罩1设置在屋顶2风道外周的百叶罩1内周设置有防护网
图8是内外型风道设置在轴架上的结构示意图。内外型风道设置在单层建筑物时,不需要设置固定风道,需要在小风筒4b中心位置设置旋转中心轴,利用旋转机构支撑,并在中心轴与之间设置轴承。
为了能够使旋转风道100旋转,在屋顶2开设的圆孔内周与大圆筒4a外周之间设置轴承一3a,通过在旋转风道100的垂直中心设置中心轴,中心轴和轴架42之间分别利用上轴承41a和下轴承41b将旋转风道100设置在建筑物屋顶与室内之间,确保建筑物内外之间的换气通风。
当屋顶有风吹来的时候,风舵8将驱动旋转风道100旋转到进气口一21a与风向相对的方向上,风进入进气口一21a内,利用周边设置的兜风檐即右兜风檐25、进气口一21a左边设置的左兜风檐26以及大圆筒4a顶部设置的上兜风檐27,使风进入进气道一6a中,顺着进气道一6a进到室内,室内送进了新鲜空气。同时,进入下面的新鲜空气,可利用气压将位于上面的污染气体顶上去,污染气体从进口一24a进入出气道一5a,然后,从出气道一5a中排出到室外。
另外,建筑中,在进气道一6a、出气道一5a的下端,设置有进口一24a和出口一23a、进口一24a设置在进气道一6a和出气道一5a的侧面,进口一6a设置在横穿大筒4a的进气筒外侧,横穿大筒4a的进气筒设置有多个,自然地将室内空气经过出气道一5a排出到室外。这种设置方式可防止将刚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排出到室外,同时,进入底层的新鲜空气,可利用气压将位于顶层的污染气体顶上去,从出气道一5a中排出到室外。
除了上述固定方法外,可按照后面实施例中的结构进行设置,也就是在屋顶2上开设圆洞,在旋转风道100内的小圆筒4b中间设置中心轴,中心轴上设置轴承,为了确保旋转风道100的旋转,在大圆筒4a与建筑物屋顶2之间设置一定的间隙,为了房间的封闭性,在大圆筒4a的整个圆周上设置有防护沿43,在屋顶2上设置有与防护沿43匹配的挡圈44,挡圈44可设置防护沿43内侧,也可设置防护沿43的外侧,或者可同时在防护沿43的两侧设置,这样可以得到更好的封闭性。
实施例3
图2是左右型风道的通风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这种结构的通风装置包括百叶罩1,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风道,风道贯穿屋顶2上设置的开孔通往室内,风道包括进气道和出气道,即:出气道二5b、进气道二6b。出气道二5b、进气道二6b使屋顶外与屋内互通,旋转风道100设置在以垂直方向为轴心的旋转机构上,进气道二6b上设置有进气口二21b,出气道二5b上部设置有出气口二22b,进气道二6b上部设置有进气口二21b,进气口二21b边部设置有兜风檐,兜风檐包括进气口二21b右边的右兜风檐25、进气口二21b左边设置的左兜风檐26和圆筒4c顶部设置的上兜风檐27,屋顶2外出气道二5b的出气口二22b设置在圆筒4c出气道二5b顶端位置上,出气道二5b顶端垂直于隔离板47板面的方向上设置有风舵8,所述风舵8为矩形或多边形薄片,也可以是其他能够驱使旋转风道100旋转的结构,风舵8垂直设置在圆筒4c顶端面的位置上,风舵8一端垂直边位于旋转风道的轴心上,另外一边设置在进气口二21b相对周边顶面,百叶罩1设置在屋顶2风道外周的百叶罩1内周设置有防护网设置在建筑物屋顶2的百叶罩1内周设置有网,百叶罩1设置在室外通风装置外周。
设置在屋顶一侧的风道为圆筒4c,图2是左右型风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圆筒4c中间设置有隔离板47,隔离板47的一侧为进气道二6b,另外一侧为出气道二5b。
图4是左右型圆筒的结构示意图,屋内的进口二24b和出口二23b长短不一,所述风道伸至建筑物室内部分的进气道二6b出口二23b高度低于出气道二5b进口二24b高度,这种设置方式可防止将刚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排出到室外,同时,进入底层的新鲜空气,可利用气压将位于顶层的污染气体顶上去,从出气道二5b中排出到室外。
图7是左右型风道外周设置轴承的结构示意图,旋转风道100具有以垂直方向为轴心的旋转机构,在本实施例中,风道为圆筒4c,所述旋转机构是在屋顶2的开孔内周与圆筒4c外周之间设置有轴承一3a,当屋顶有风吹来的时候,风舵8将进气口二21b吹到与风向相对的方向上,进气口二21b利用周边设置的兜风檐即右兜风檐25、进气口二21b左边设置的左兜风檐26以及圆筒4c顶部设置的上兜风檐27,使风进入进气道二6b中,然后,从室内出口二23b出来,外部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给室内增添了新鲜空气,当风进入室内以后,室内的气压升高,将处于上层的原有室内空气挤压到上方,原有的室内空气就会通过出口二23b经过出气道二5b将内部的气体从出气口二22b排出。
另外,单层建筑物中,在进气道二6b、出气道二5b室内下端部设置有进口二24b和出口二23b、进口二24b的高度高于出口二23b,可防止将刚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排出,同时,可依靠新鲜空气的进入后产生的压力,将原有的上层空气,从进口二24b进入出气道二5b中,将原有的部分空气排出。
实施例4
以上是左右型风道旋转机构是轴承方式的,在以下的实施例中是利用轴架设置旋转风道100的详细说明。
图2是左右型风道的通风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这种结构的通风装置包括百叶罩1,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风道,风道贯穿屋顶2上设置的开孔通往室内,风道包括进气道和出气道,即:出气道二5b、进气道二6b。出气道二5b、进气道二6b使屋顶外与屋内互通,旋转风道100设置在以垂直方向为轴心的旋转机构上,进气道二6b上设置有进气口二21b,出气道二5b上部设置有出气口二22b,进气道二6b上部设置有进气口二21b,进气口二21b边部设置有兜风檐,兜风檐包括进气口二21b右边的右兜风檐25、进气口二21b左边设置的左兜风檐26和圆筒4c顶部设置的上兜风檐27,屋顶2外出气道二5b的出气口二22b设置在圆筒4c出气道二5b顶端位置上,出气道二5b顶端垂直于隔离板47板面的方向上设置有风舵8,所述风舵8为矩形或多边形薄片,也可以是其他能够驱使旋转风道100旋转的结构,风舵8垂直设置在圆筒4c顶端面的位置上,风舵8一端垂直边位于旋转风道的轴心上,另外一边设置在进气口二21b相对周边顶面,百叶罩1设置在屋顶2风道外周的百叶罩1内周设置有防护网设置在建筑物屋顶2的百叶罩1内周设置有网,百叶罩1设置在室外通风装置外周。
设置在屋顶一侧的风道为圆筒4c,图2是左右型风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圆筒4c中间设置有隔离板47,隔离板47的一侧为进气道二6b,另外一侧为出气道二5b。
图9是左右型风道设置在轴架上的固定结构示意图。旋转风道100设置在以垂直方向为轴心的旋转机构上,在本实施例中,风道为圆筒4c,通风装置的旋转风道100设置在轴架42上,图4左右型风道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图中,圆筒4c以及建筑物屋顶2以及圆筒4c周边的轴架42以及防护沿43是剖面图,旋转风道100为立体图,轴架4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轴承41a和下轴承41b、利用固定在屋顶2混凝土中的轴架42支撑固定着旋转风道100,风吹动风舵8后,旋转风道100转动,风舵8将进气口二21b吹到与风向相对的方向上,进气口二21b利用周边设置的兜风檐即右兜风檐25、进气口二21b左边设置的左兜风檐26和圆筒4c顶部设置的上兜风檐27,使风进入进气道二6b中,然后从室内出口二23b出来,使外部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给室内增添了新鲜空气,当风进入室内以后,室内的气压升高,将处于上层的原有的室内空气挤压到上方,原有的室内空气就会通过出口二23b经过出气道二5b将内部的气体从出气口二22b排出。
为了保证圆筒4c的旋转,需要在圆筒4c在圆筒4c的周边与建筑物屋顶2之间设置一定的间隙,为了维持房间的封闭性,在圆筒4c的整个圆周上设置有防护沿43,在屋顶2上设置有与防护沿43匹配的挡圈44,挡圈44可设置防护沿43内侧,也可设置防护沿43的外侧,或者可同时在防护沿43的两侧设置,这样可以得到更好的封闭性。
另外,单层建筑物中,在进气道二6b、出气道二5b室内下端部设置有进口二24b和出口二23b、进口二24b的高度高于出口二23b,可防止将刚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排出,同时,可依靠新鲜空气的进入后产生的压力,将原有的上层空气,从进口二24b进入出气道二5b中,将原有的部分空气排出。
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外与室内之间设置连接室内室外的风道,能够将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新鲜空气进行互换,通过在风道中设置进气道和出气道,并在进气道和出气道上部设置进气口和出气口,能够保证通风换气的畅通;通过在通风装置上设置旋转机构,能够在风的吹动下转动通风装置,通过在通风装置上设置风舵8,能够使室外进气口始终朝着风向,能够将风吹入进气口送进室内;通过将室内部分的进口高度低于出口高度,能够防止新鲜空气的排出;通过在百叶罩1内周设置防护网,能够防止其他杂质随风进入室内,也能够防止虫类、鸟类通过通风装置的进气道或出气道进入室内;通过在通风装置上设置百叶罩1,能够防止雨水以及杂物从进气道或排气道进入室内,确保室内的防漏水效果;通过在大直径圆筒内固定小直径的圆筒,一个作为进气道,另外一个作为出气道,能够设置在多层或高层建筑物上进行通风换气,通过在旋转风道与固定风道之间设置旋转部件,能够将旋转风道100和固定风道200中的进气道和出气道之间始终保持连通状态,保证建筑物内外之间的通风。通过利用本发明,可减少或取消空调等能源消耗设备的使用,充分利用自然风进行建筑内的双向通风换气,顺应建筑物的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村环境。

Claims (10)

1.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包括百叶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中设置有风道,风道贯穿屋顶上的开孔通往室内,风道包括进气道和出气道,进气道和出气道之间相互隔离,屋顶部分至屋顶下部的部分风道为旋转风道,旋转风道设置在以垂直方向为轴心的旋转机构上,百叶罩设置在屋顶外部风道的外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风道顶部设置有风舵,进气道上设置有进气口,出气道上设置有出气口,进气口边部设置有兜风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风道为圆筒状,进气道和出气道为不同直径的圆筒,小直径圆筒设置于大直径圆筒内,圆筒之间固定有支撑条,所述通风装置设置在多层或高层建筑物屋顶时,旋转风道下端设置有固定风道,旋转风道与固定风道之间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为左右型风道,风道为中间设置有隔离板的圆筒,隔离板的一侧为进气道,另外一侧为出气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是屋顶开孔内周与旋转风道外周之间设置的中间轴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的结构是旋转风道的垂直中心处设置一个中心轴,中心轴设置在轴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旋转风道延伸至建筑物室内部分的进气道出口和出气道进口高度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建筑物屋顶的百叶罩内周设置有防护网。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屋顶进气口设置在进气道侧面,屋顶进气道进气口的上面和两侧设置有兜风檐。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风道的下端和固定风道的上端之间具有内外重叠部分,重叠部分圆筒的直径至少有一侧大于或小于进气道或出气道直径,重叠部分之间具有均匀空间,均匀空间内设置有旋转部件。
CN201510552264.2A 2015-09-02 2015-09-02 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 Pending CN1050427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52264.2A CN105042759A (zh) 2015-09-02 2015-09-02 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52264.2A CN105042759A (zh) 2015-09-02 2015-09-02 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42759A true CN105042759A (zh) 2015-11-11

Family

ID=54449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52264.2A Pending CN105042759A (zh) 2015-09-02 2015-09-02 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4275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7294A (zh) * 2016-06-07 2016-09-14 鞍钢蒂森克虏伯汽车钢有限公司 一种屋顶抗风结构及其风力导流方法
CN109881836A (zh) * 2019-03-13 2019-06-14 官建青 一种通风隔热的屋顶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54090U (zh) * 2011-10-08 2012-05-30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有风导向功能和可利用风驱动的自然通风进排风装置
CN102840643A (zh) * 2011-06-24 2012-12-26 屏东科技大学 可控制进排气的通风系统及其进排气控制装置
CN102853499A (zh) * 2012-07-30 2013-01-02 东南大学 一种自调节方向通风帽
CN103032932A (zh) * 2013-01-06 2013-04-10 山西尚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车间通风换气装置
US20130273828A1 (en) * 2010-07-19 2013-10-17 Vkr Holdings A/S Ventilation arrangement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73828A1 (en) * 2010-07-19 2013-10-17 Vkr Holdings A/S Ventilation arrangements
CN102840643A (zh) * 2011-06-24 2012-12-26 屏东科技大学 可控制进排气的通风系统及其进排气控制装置
CN202254090U (zh) * 2011-10-08 2012-05-30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有风导向功能和可利用风驱动的自然通风进排风装置
CN102853499A (zh) * 2012-07-30 2013-01-02 东南大学 一种自调节方向通风帽
CN103032932A (zh) * 2013-01-06 2013-04-10 山西尚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车间通风换气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7294A (zh) * 2016-06-07 2016-09-14 鞍钢蒂森克虏伯汽车钢有限公司 一种屋顶抗风结构及其风力导流方法
CN109881836A (zh) * 2019-03-13 2019-06-14 官建青 一种通风隔热的屋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19493B (zh) 一种高性能日光温室
CN201051810Y (zh) 一种高性能日光温室
CN103148557A (zh) 一种无能耗的建筑自然通风系统
CN104620903B (zh) 大跨度通风型日光温室
CN207783658U (zh) 一种太阳能旋转推拉垂直绿化幕墙
CN203977624U (zh) 一种新型通风吸湿保温墙体构造
CN105042759A (zh) 一种建筑物被动式可转动通风装置
CN209926536U (zh) 一种绿色建筑的节能环保通风系统
CN105507448A (zh) 一种通风保温吸湿墙体
CN104642004B (zh) 通风型日光温室
CN103398442A (zh) 一种智能通风器以及通风方法
CN203100056U (zh) 一种无能耗的建筑自然通风系统
CN202773720U (zh) 一种节能联体鸡舍
CN106801484A (zh) 一种全自动光伏百叶呼吸玻璃幕墙
CN105393849A (zh) 一种温室大棚通风循环系统
CN203206886U (zh) 低屋面横向通风牛舍
CN206468549U (zh) 无动力屋顶风机
CN205912641U (zh) 透光保温节能环保猪舍
CN204753916U (zh) 一种内循环双层呼吸式节能幕墙
CN208169171U (zh) 农业降温驱虫风扇
CN203284896U (zh) 一种可呼吸式建筑节能结构
CN203146248U (zh) 基于温室大棚的双层集热棚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装置
CN214501539U (zh) 一种绿色建筑通风节能结构
CN212001953U (zh) 一种绿色环保建筑结构
CN203313777U (zh) 适用于种植川贝母的半球形大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ou Gang

Inventor after: Li Bing

Inventor after: Li Zeyue

Inventor after: Li Ying

Inventor after: Wang Qiang

Inventor after: Liu Yu

Inventor after: Zhang Qingwei

Inventor after: Zhang Zhijing

Inventor before: Hou Gang

Inventor before: Li Bing

Inventor before: Li Zeyue

Inventor before: Li Ying

Inventor before: Wang Qiang

Inventor before: Liu Yu

Inventor before: Zhang Qingwei

Inventor before: Zhang Zhiji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