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77611B - 一种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77611B CN104977611B CN201410138419.3A CN201410138419A CN104977611B CN 104977611 B CN104977611 B CN 104977611B CN 201410138419 A CN201410138419 A CN 201410138419A CN 104977611 B CN104977611 B CN 10497761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ervoir
- reef
- reef reservoir
- development
- seism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其包括:储层识别步骤,基于单井相研究,确定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顶底刻画步骤,基于发育层段,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地震剖面和波阻抗剖面,对生物礁储层的顶底进行刻画;顶底约束步骤,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形态、地震相数据、沉积相分析和古地貌分析,获得生物礁储层在平面发育的有利地带,并用其约束顶底刻画,得到精细刻画的顶底;内幕结构确定步骤,基于精细刻画的顶底,通过调整可视化参数对生物礁储层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和几何参数。本方法能够对生物礁储层内幕结构进行刻画,从而实现对生物礁储层更为全面、准确的雕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礁以其良好的储集性能在碳酸盐岩油气田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一直是世界瞩目的宝贵财富。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川东建南二叠系发现第一个礁型气藏以来,这类油气藏就被相继发现和投入开发,随之引发的生物礁型油气藏的研究页备受关注。
在近几十年的研究中,随着地震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生物礁储层预测问题,开展了多种方法手段的研究。目前的生物礁储层预测技术主要包括:礁相地震模式识别技术、地震属性分析及优选技术、神经网络波形分类地震相技术以及叠前叠后储层预测技术等。
礁相地震模式识别技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的技术,其总体思路是通过对已知条件属性的分析来预测未知条件的属性。
地震属性分析是研究地震数据内部所包含的时间、振幅、频率、相位等属性特征。在这些属性中,部分属性对储层响应敏感,与岩性、深度和物性关系密切。根据这些地球物理性质的差异,借助适当的处理方法,分析和评价储层分布,是地震属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地震相分析是地震波形特征的总和。地震道波形是地震数据的基本性质,它包含了多种相关信息,如反射模式、相位、频率、振幅等信息,是地震信息的总体特征。地震道波形的变化对应了地震信号物理参数的变化,反映了地层或储层的岩性或物性的变化。
通过神经网络技术,对地震波形从一个采样点到另一个采样点的细微变化进行分类,结合地质、测井信息对相似的地震道赋予地质含义,利用地震波形特征和地震相处理可以对特殊沉积现象和特殊岩性体进行定性分析和预测。
叠后波阻抗反演技术是从反射地震资料导出的一项反演技术,它把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利用了测井纵向分辨率高、地震横向分辨率高这两大优点。因此反演出的波阻抗剖面集地震剖面的横向连续可追踪性、测井资料垂向高分辨率性以及地质剖面的直观性于一体,为储层研究提供可靠的信息。
利用上述生物礁储层预测技术,人们提出了多种生物礁储层的雕刻方法。例如在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复杂礁滩储层预测方法,它以地震相和沉积相为约束,在沉积相变线的控制下进行井间的插值与横向拟合外推,构造符合礁滩储层地质特征的块状初始波阻抗模型。通过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来对地下岩层空间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求解,进而在地震相和沉积相的约束下进行储层的二次解释,精细描述礁滩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使储层定量预测精度明显提高。虽然该方法对储层预测精度有所提高,但对生物礁储层内幕结构规律还无法认识,对优质储层的发育部位及规律还需进一步研究。
同时,在对YB地区长兴组礁滩地震相精细刻画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地震相检测技术,对地震波形进行分类,区分了不同沉积体。首先对YB地区长兴组进行了系统的相模式分析;然后利用地震相切片技术,分析了YB地区长兴组各沉积时期相带发育及迁移情况;最后进行地震相平面分析,并对各种参数进行试验分析。该方法较好地划分出了YB地区长兴组各沉积相带,展现了生物礁滩的平面展布特征。虽然该方法对生物礁平面展布进行了预测,但对其空间展布特征及发育规律还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有技术对于生物礁储层预测精度、以及储层平面展布,已开展多方法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于生物礁储层空间形态的刻画,以及礁储层内幕结构的解剖,目前还没有一套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因此,寻找到一套能够对生物礁内幕结构进行刻画的生物礁雕刻方法,可大大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并对生物礁储层开发部署和井位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上述情况,亟需一种能够对生物礁储层内幕结构进行雕刻的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储层识别步骤,基于单井相研究,确定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
顶底刻画步骤,基于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根据所述生物礁储层的地震剖面和波阻抗剖面,对所述生物礁储层的顶底进行刻画,从而确定所述生物礁储层的顶底;
顶底约束步骤,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形态、地震相数据、沉积相分析和古地貌分析,获得生物礁储层在平面发育的有利地带,并用所述有利地带约束生物礁储层的顶底刻画,得到精细刻画的顶底;
内幕结构确定步骤,基于精细刻画的顶底,通过调整可视化参数对所述生物礁储层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和几何参数,实现对生物礁储层的全面雕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储层识别步骤包括:
对于已获取岩心的单井井段,基于区域沉积背景,根据岩心和薄片数据反映出的岩性组合和沉积构造特征,划分单井取心段的沉积微相;
根据单井取心段的沉积微相,建立包括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的微相识别模式,进而对单井未取心段进行沉积微相划分,从而识别出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测井曲线包括常规测井曲线和/或成像测井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顶底刻画步骤包括:
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形态建立所述生物礁储层的地质模型;
基于生物礁储层的单井相研究,根据所述地质模型确定生物礁储层的储层参数;
根据所述储层参数,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正演,将得到的正演结果与已知的生物礁储层的地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修正所述地质模型,得到修正后的地质模型;
根据修正后的地质模型,得到生物礁储层的正演模拟地震剖面,根据所述正演模拟地震剖面,分析得到生物礁地震剖面反射结构模式;
根据生物礁地震剖面反射结构模式,结合生物礁储层的波阻抗剖面特征和发育层段,对所述生物礁储层的顶底进行刻画,确定出所述生物礁储层的顶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储层参数包括速度和/或密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底约束步骤包括:
根据古地貌分析和地震相分析,获得生物礁储层古地貌及地震相属性图;
根据古地貌及地震相属性图,结合生物礁沉积相展布分析,确定生物礁储层的平面分布范围,作为生物礁储层在平面发育的有利地带;
利用所述有利地带,约束生物礁储层顶底刻画,得到精细刻画的顶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幕结构确定步骤包括:
根据地震属性优选,确定能突出生物礁储层的地震属性体;
根据精细刻画的顶底,对所述地震属性体进行子体雕刻,提取地震属性子体;
通过调整可视化参数,对地震属性子体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确定生物礁储层几何参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可视化参数包括以下所列项中的至少一项:
透明度、颜色、光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育模式确定步骤,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和几何参数,确定优质生物礁储层的发育部位和规律,进而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发育模式,以用于生物礁储层的开发部署。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发育模式确定步骤包括:
对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进行解剖,分析得到优质储层发育部位;
基于优质储层发育部位,根据白云岩化和溶蚀作用模式分析,得到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建立生物礁储层发育模式。
相较于现有的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本发明提供方法能够对生物礁储层进行空间形态的刻画,从而实现了对生物礁内幕结构的精细雕刻,这样大大提高了对生物礁储层的定位精度。同时,根据生物礁的内幕结构,还能够分析生物礁储层的发育部位及发育规律,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发育模式。这对于生物礁储层的开发部署和井位优化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对生物礁储层的顶底进行刻画的流程图;
图3a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YB204井生物礁体的东西向的地震剖面图;
图3b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YB204井生物礁体的南北向的地震剖面图;
图3c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YB204井生物礁体的北西南东向的地震剖面图;
图3d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YB204井生物礁体的北东南西向的地震剖面图;
图4a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YB204井生物礁体的东西向的波阻抗剖面图;
图4b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YB204井生物礁体的南北向的波阻抗剖面图;
图4c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YB204井生物礁体的北西南东向的波阻抗剖面图;
图4d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YB204井生物礁体的北东南西向的波阻抗剖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确定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YB204井生物礁的空间展布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生物礁储层的侧向垂向加积发育模式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YB204-1井的部署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YB27-1井所处生物礁的可视化雕刻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YB27-1井所处生物礁的波阻抗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发明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针对现有的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无法对生物礁储层的内部结构(即内幕结构)进行刻画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本方法通过从点、线、面、体四个层次来全方位剖析生物礁的形态,研究生物礁的空间展布和内幕结构,进而解释生物礁的发育规律,从而提高生物礁储层的预测精度。
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首先在储层识别步骤中,基于单井相研究来确定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储层识别步骤包括步骤S101和步骤S102。在步骤S101中,对于已获取岩心的单井井段,基于区域沉积背景,根据岩心和薄片数据反映出的岩性组合和沉积结构特征,划分单井取心段的沉积微相。
随后在步骤S102中,根据步骤S101得到的单井取心段的沉积微相,通过岩心标定测井,测井标定地震的方法,建立一套包括测井曲线特征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的微相识别模式,从而识别出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
本实施例中,微相识别模式中的测井曲线包括常规测井曲线和成像测井图像。而常规测井曲线有包括有自然伽马曲线、电阻率曲线、密度曲线、中子曲线和声波曲线。
从相应的常规测井曲线变化中可以看出单井各个层段上相应参数的变化。本实施例中,对于生物礁中的某一层段,如果该层段与单井中的其他层段相比,其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低自然伽马、曲线平直,则将该层段确定为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
而对于单井中的某一层段,如果该层段与单井中的其他层段相比,其密度曲线减小、且形态表现为齿化,中子曲线和声波曲线增大,也可以判断该层段为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
此外,因为生物礁储层在成像测井图像中表现为褐色块状,且存在溶孔发育。所以如果在单井的某一层段的成像测井图形中发现具有这种特征的层段,也可以将该层段确定为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过常规测井曲线和成像测井图像确定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的方法仅仅是为了更加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目的、原理及优点,其并不作为对本发明中确定生物礁发育层段的限定。在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在确定生物礁的发育层段时,既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中的某一种或是多种的结合,也可以采用其他合理的方法,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步骤S102中确定得到的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仅仅是在井上的确定位置。为了进一步得到生物礁储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准确位置,本实施例中,在顶底刻画步骤S103中来进一步确定地震剖面上生物礁储层的顶底,从而得到生物礁储层在地震剖面上的所处层段。
如图1所示,在步骤S103中,基于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根据地震剖面和波阻抗剖面,对生物礁储层顶底进行刻画,确定生物礁储层顶底。
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利用生物礁储层的地震剖面和波阻抗剖面对生物礁的顶底进行刻画的流程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首先在步骤S201中根据生物礁的形态建立所述生物礁储层的地质模型,并确定地质模型参数。其中,地质模型参数包括主频、道间距和子波等。
在步骤S202中,根据步骤S101中得到的生物礁储层的常规测井曲线,得到生物礁储层所对应的速度、密度等储层参数。
随后在步骤S203中,基于步骤S202中得到的储层参数,对步骤S201中得到的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并将得到的模拟地震剖面与已知的实际的地震剖面相比较。通过比较结果来对步骤S201中得到的地质模型进行修正,使得利用该地质模型得到的模拟地震剖面更加接近实际地震剖面。如此得到修正后的地质模型,该地质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生物礁储层。
最后在步骤S205中,根据修正后的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得到最终的生物礁储层模拟地震剖面,确定生物礁储层地震剖面响应特征。根据地震响应特征和波阻抗响应特征,应用地震剖面,再结合通过反演得到的生物礁储层的波阻抗剖面,来对生物礁储层的顶底进行刻画,从而得到生物礁的顶底。
本实施例中,以YB204井为例,来对本发明的目的、原理以及优点进行阐述。
图3a~图3d分别示出了YB204井的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南东向、北东南西向的地震剖面图。
通过对地震正演过程及上述地震剖面图的分析,认识到生物礁储层具有强波谷亮点反射特征(即透镜状亮点反射特征),同时礁两侧有上超现象(即一套水平地层对着一个原始倾斜的沉积表面、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在逆倾向方向上依次向上超覆终止的地震反射模式),礁核内部为空白或杂乱反射。所以,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特征来确定生物礁储层的顶底。
为了得到更为精确的生物礁顶底,本实施例中,将生物礁的地震剖面和通过反演得到的生物礁的波阻抗剖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提高得到的生物礁顶底的精确度。
图4a~图4d分别示出了YB204井的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南东向、北东南西向的波阻抗剖面图。
通过对地震反演过程及上述波阻抗剖面图的分析,认识到生物礁储层在波阻抗图中表现为中低阻抗值。从图4a~图4d中可以看出,在生物礁的波阻抗剖面图中,生物礁的礁核内部形态较地震剖面更为清楚,生物礁的礁盖和礁翼结束部位较地震剖面也更为准确清晰。所以,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地震剖面和波阻抗剖面进行结合分析,得到的生物礁体储层顶底更为精细。
仅仅从地震剖面和波阻抗剖面来对生物礁储层的顶底界面进行刻画,仍难以从宏观上对生物礁储层进行把控。所以,再次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步骤S104中,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形态、地震相数据、沉积相分析和古地貌分析,获得生物礁储层在平面发育的有利地带。随后利用该有利地带约束生物礁储层的顶底,从而得到更为精细刻画的生物礁储层的顶底。
从图3a~图3d示出的YB204井的各个方向上的地震剖面图,以及图4a~图4d示出的YB204井的各个方向上的波阻抗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在东西向a线、南北向b线和北东南西向d线上,该生物礁储层均表现为多期礁的杂乱叠置。而在北西南东向c线上,该生物礁储层却发育为一条较平缓的条带。这表明生物礁在空间上的发育形态较为复杂,仅从剖面上不能全面认识生物礁储层礁体的空间分布。
所以本实施例中,在内幕结构确定步骤S105中,基于精细刻画的顶底,通过调整可视化参数对生物礁储层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和几何参数,实现对生物礁储层的全面雕刻。
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确定生物礁储层内幕结构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首先在步骤S501中,根据地震属性优选,确定能够突出生物礁储层形态的地震属性,以用于可视化分析,这为对生物礁储层的精确雕刻奠定了基础。本实施例中应用波阻抗属性数据来对生物礁储层形态进行可视化分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随后在步骤S502中,根据步骤S104中精细刻画的顶底和步骤S501中地震属性体,对生物礁储层进行子体雕刻。这个过程也就是将精细刻画的顶底两个层面之间的地震属性体提取出来,作为待分析的子体。
最后在步骤S503中,利用可视化方法对优化后的生物礁储层的形态进行分析,通过调整可视化参数,对地震属性子体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并确定出生物礁的礁体或礁群的几何参数。本实施例中,可视化参数包括透明度、颜色和光源等,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生物礁储层与非储层具有不同的波阻抗范围值,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不同波阻抗值的透明度,来展示生物礁储层的礁体空间内部的变化,这样便可以实现对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雕刻。同理,通过调整颜色和光源,也可以实现对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结合上述不同参数下生物礁储层内部结构的分析结果,便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的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生物礁的内部结构能够揭示出生物礁储层的发育期次以及生物礁礁盖等优质储层在平面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再次如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发育模式,从而为生物礁储层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还包括发育模式确定步骤S106。
在步骤S106中,首先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内部结构和几何参数,对生物礁储层的结构进行解剖,确定优质生物礁储层的发育部位。随后基于优质生物礁储层的发育部位,结合白云岩化和溶蚀作用模式分析,总结优质生物礁储层的发育规律,建立生物礁储层的发育模式,从而为井位设计、井型优化提供指导。本实施例中,生物礁储层的发育模式包括侧向加积型、垂向加积型和侧向垂向加积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6示出了利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生物礁储层的雕刻方法对YH204井生物礁体进行雕刻所得到的该生物礁体的空间展布。
根据图6示出的生物礁储层的空间展布图,结合地质研究,可以看出该生物礁储层的生长模式属于侧向加积型。本实施例中,根据得到的该生物礁储层的精细雕刻结果,在对该生物礁储层部署开发井时,最终确定了一口1口水平井(即YB204-1井)。
图7为本实施例所建立的元坝长兴组生物礁的侧向垂向加积发育模式。从图7中可以看出,该发育模式纵向上从下到上发育了两套生物礁储层,整体(垂向上)表现为加积特征,早期生物礁储层(下部)则表现为侧向加积的特征,早期储层发育优于晚期。需要注意的是,图中黑色代表礁基和礁核,储层不太发育;白色代表礁盖,为优质储层发育的部位。
从图6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基于得到的生物礁的空间展布,在该生物礁礁体上部署的YB204井钻遇了高部位的第一期礁体。
为了提高对YB204井区生物礁储层的储量动用率,本实施例中,还根据得到的生物礁储层的发育模式,优化部署了YB204-1井,该井的部署图如图8所示。从图8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所部署的YB204-1井的井轨迹穿过了优质储层发育部位,钻遇了三期小礁体。这样大大提高了优质储层的钻遇率,同时还提高了该生物礁储层的储量动用率。
此外,本实施例中,还利用上述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对另一口勘探井YB27,图9示出了该生物礁储层的可视化雕刻图,图10示出了该生物礁储层的波阻抗剖面图。从图9和图10中可以看出,该生物礁储层为复合礁,总共发育三期,礁体具有从台缘向台内前积的特征。勘探井YB27钻遇了第一期礁体的后部和第二期礁体的主体,而并未钻遇第三期礁体。
为了提高该礁体的储量动用率,本实施例中,基于该生物礁储层的发育模式,部署了开发水平井YB27-1。从图9和图10中可以看出,YB27-1井利用YB27井的井口,其井轨迹穿过了第二期礁体和第三期礁体的优质储层。这样大大提高了井控储量,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生物礁储层的储量动用率。
所以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相较于现有的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本发明提供方法能够对生物礁储层给空间形态的刻画,从而实现了对生物礁内幕结构的精细雕刻,这样大大提高了对生物礁储层的定位精度。同时根据生物礁的内部结构,还能够生物礁储层的发育部位及发育规律,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发育模式。这对于生物礁储层的开发部署和井位优化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1)
1.一种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储层识别步骤,基于单井相研究,建立一套包括测井曲线特征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的微相识别模式,从而确定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
顶底刻画步骤,基于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根据所述生物礁储层的地震剖面和波阻抗剖面,对所述生物礁储层的顶底进行刻画,从而确定所述生物礁储层的顶底;
顶底约束步骤,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形态、地震相数据、沉积相分析和古地貌分析,获得生物礁储层在平面发育的有利地带,并用所述有利地带约束生物礁储层的顶底刻画,得到精细刻画的顶底;
内幕结构确定步骤,基于精细刻画的顶底,通过调整可视化参数对所述生物礁储层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和几何参数,实现对生物礁储层的全面雕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层识别步骤包括:
对于已获取岩心的单井井段,基于区域沉积背景,根据岩心和薄片数据反映出的岩性组合和沉积构造特征,划分单井取心段的沉积微相;
根据单井取心段的沉积微相,建立包括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的微相识别模式,进而对单井未取心段进行沉积微相划分,从而识别出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层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井曲线包括常规测井曲线和/或成像测井图像。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顶底刻画步骤包括:
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形态建立所述生物礁储层的地质模型;
基于生物礁储层的单井相研究,根据所述地质模型确定生物礁储层的储层参数;
根据所述储层参数,对所述地质模型进行正演,将得到的正演结果与已知的生物礁储层的地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修正所述地质模型,得到修正后的地质模型;
根据修正后的地质模型,得到生物礁储层的正演模拟地震剖面,根据所述正演模拟地震剖面,分析得到生物礁地震剖面反射结构模式;
根据生物礁地震剖面反射结构模式,结合生物礁储层的波阻抗剖面特征和发育层段,对所述生物礁储层的顶底进行刻画,确定出所述生物礁储层的顶底。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层参数包括速度和/或密度。
6.如权利要求1~3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底约束步骤包括:
根据古地貌分析和地震相分析,获得生物礁储层古地貌及地震相属性图;
根据古地貌及地震相属性图,结合生物礁沉积相展布分析,确定生物礁储层的平面分布范围,作为生物礁储层在平面发育的有利地带;
利用所述有利地带,约束生物礁储层顶底刻画,得到精细刻画的顶底。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底约束步骤包括:
根据古地貌分析和地震相分析,获得生物礁储层古地貌及地震相属性图;
根据古地貌及地震相属性图,结合生物礁沉积相展布分析,确定生物礁储层的平面分布范围,作为生物礁储层在平面发育的有利地带;
利用所述有利地带,约束生物礁储层顶底刻画,得到精细刻画的顶底。
8.如权利要求1~3、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幕结构确定步骤包括:
根据地震属性优选,确定能突出生物礁储层的地震属性体;
根据精细刻画的顶底,对所述地震属性体进行子体雕刻,提取地震属性子体;
通过调整可视化参数,对地震属性子体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确定生物礁储层几何参数。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幕结构确定步骤包括:
根据地震属性优选,确定能突出生物礁储层的地震属性体;
根据精细刻画的顶底,对所述地震属性体进行子体雕刻,提取地震属性子体;
通过调整可视化参数,对地震属性子体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确定生物礁储层几何参数。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幕结构确定步骤包括:
根据地震属性优选,确定能突出生物礁储层的地震属性体;
根据精细刻画的顶底,对所述地震属性体进行子体雕刻,提取地震属性子体;
通过调整可视化参数,对地震属性子体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确定生物礁储层几何参数。
11.如权利要求1~3、5、7、9和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化参数包括以下所列项中的至少一项:
透明度、颜色、光源。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化参数包括以下所列项中的至少一项:
透明度、颜色、光源。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化参数包括以下所列项中的至少一项:
透明度、颜色、光源。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化参数包括以下所列项中的至少一项:
透明度、颜色、光源。
15.如权利要求1~3、5、7、9、10、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育模式确定步骤,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和几何参数,确定优质生物礁储层的发育部位和规律,进而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发育模式,以用于生物礁储层的开发部署。
1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育模式确定步骤,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和几何参数,确定优质生物礁储层的发育部位和规律,进而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发育模式,以用于生物礁储层的开发部署。
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育模式确定步骤,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和几何参数,确定优质生物礁储层的发育部位和规律,进而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发育模式,以用于生物礁储层的开发部署。
18.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育模式确定步骤,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和几何参数,确定优质生物礁储层的发育部位和规律,进而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发育模式,以用于生物礁储层的开发部署。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育模式确定步骤,根据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和几何参数,确定优质生物礁储层的发育部位和规律,进而得到生物礁储层的发育模式,以用于生物礁储层的开发部署。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育模式确定步骤包括:
对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进行解剖,分析得到优质储层发育部位;
基于优质储层发育部位,根据白云岩化和溶蚀作用模式分析,得到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建立生物礁储层发育模式。
21.如权利要求16~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育模式确定步骤包括:
对生物礁储层的内幕结构进行解剖,分析得到优质储层发育部位;
基于优质储层发育部位,根据白云岩化和溶蚀作用模式分析,得到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建立生物礁储层发育模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38419.3A CN104977611B (zh) | 2014-04-08 | 2014-04-08 | 一种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38419.3A CN104977611B (zh) | 2014-04-08 | 2014-04-08 | 一种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77611A CN104977611A (zh) | 2015-10-14 |
CN104977611B true CN104977611B (zh) | 2018-08-17 |
Family
ID=54274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38419.3A Active CN104977611B (zh) | 2014-04-08 | 2014-04-08 | 一种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97761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42307B (zh) * | 2015-12-04 | 2020-10-1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正演约束下波形分类再检索的储层精细预测方法 |
CN107831554A (zh) * | 2017-10-25 | 2018-03-2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复杂生物礁微相识别与判定方法 |
CN112392441B (zh) * | 2019-08-13 | 2022-08-12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生物礁气藏的连通单元划分方法以及开采方法 |
CN110579803A (zh) * | 2019-10-21 | 2019-12-17 |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识别生物礁滩体的地震解释方法 |
CN113156505B (zh) | 2021-04-16 | 2022-04-01 | 成都理工大学 | 一种“基底构造-古地貌-地震相”三要素递进约束的断陷湖盆礁滩储层识别方法 |
-
2014
- 2014-04-08 CN CN201410138419.3A patent/CN104977611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77611A (zh) | 2015-10-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08624B (zh) | 三维地震最佳时窗河道砂体储层预测评价技术 | |
Norden et al. | Geological modelling of the Triassic Stuttgart Formation at the Ketzin CO2 storage site, Germany | |
Guerra et al. | Role of halokinesis in controlling structural styles and sediment dispersal in the Santos Basin, offshore Brazil | |
CN105651676A (zh) | 一种水平井规则开发井网下的储层非均质性表征方法 | |
CN105467464B (zh) |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 |
CN109061765A (zh) | 非均质薄砂岩互层油藏的圈闭评价方法 | |
CN108802812A (zh) | 一种井震融合的地层岩性反演方法 | |
CN104977611B (zh) | 一种生物礁储层雕刻方法 | |
CN109388817A (zh) | 一种储层裂缝三维建模方法 | |
CN101403301B (zh) | 一种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 | |
CN106875471A (zh) | 煤系含或隔水层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 | |
CN109870719A (zh) | 一种碳酸盐岩致密薄储层分布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9541685A (zh) | 一种河道砂体识别方法 | |
CN109783944A (zh) | 三维流动单元模型建立方法、装置和设备 | |
Masoumi et al. | Buried pockmarks on the Top Chalk surface of the Danish North Sea and their potential significance for interpreting palaeocirculation patterns | |
CN106353806B (zh) | 一种检测生物礁储层连通性的方法 | |
Fang et al. | Fine description of 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Li32 block of Lijin oilfield, Dongying depression, China | |
Ciftci et al. | Outcrop-based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of the Tensleep sandstone at Alkali Creek, Bighorn Basin, Wyoming | |
Hao et al. | Prediction of Permian karst reservoirs in the Yuanba gas field, northern Sichuan Basin, China | |
Datta et al. | Capturing multiscale heterogeneity in paralic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 study in Greater Burgan Field, Kuwait | |
La Fontaine et al. | Integrated outcrop and subsurface geomodeling of the Turonian Wall Creek Member of the Frontier Formation, Powder River Basin, Wyoming, USA | |
Lothe et al. | Updated estimate of storage capacity and evaluation of Seal for selected Aquifers (D26) | |
Chapin et al. | Integrated static and dynamic modeling of the Pinedale tight gas field, Wyoming | |
CN113341480B (zh) | 分频rgb切片与多属性融合的砂质水合物储层预测方法 | |
Biswal et al. | Integrated Facies Modeling of fluvio-deltaic environment using seismic attributes and analogue training imag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