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1363B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1363B
CN104951363B CN201410124440.8A CN201410124440A CN104951363B CN 104951363 B CN104951363 B CN 104951363B CN 201410124440 A CN201410124440 A CN 201410124440A CN 104951363 B CN104951363 B CN 1049513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equipment
hole
operating mode
ontology
sensed par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244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51363A (zh
Inventor
李凤朗
郑智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12444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513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51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13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13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13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中,第一电子设备具有一本体,本体包括:显示屏和孔,显示屏的屏幕在本体的第一表面显露,孔位于本体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反,所述方法包括:获得第一感应参数,第一感应参数用于表征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孔中,且在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孔中时,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根据第一感应参数,将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其中,第一工作模式与第二工作模式不同,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本体处于支撑状态下的工作模式,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本体处于握持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时电子时代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电子设备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平板电脑,由于其功能齐全,便于携带等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脑产品在使用上受空间限制的问题,目前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由于平板电脑不同于一般的笔记本电脑,不能独立支撑,用户只能采用手握持的方式以改变平板电脑的倾斜角度,以方便用户查看和操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使用外接键盘,或者观看视频时,用户可以采用与平板电脑配合使用的支架,利用支架将平板电脑直立支撑于桌面之上。并且,在用户将平板电脑直立支撑于桌面上后,用户可以切换平板电脑的一些工作模式,如:将平板电脑的输入方式从触控屏上的触控输入切换为实体键盘输入,以方便用户输入;或将显示屏播放切换为投影播放,以改善观看体验。
但是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由于平板电脑处于支撑状态下,用户在需要对平板电脑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时,需要手动触摸触控屏进行操作,才能实现平板电脑工作模式的切换,可见现有技术中存在平板电脑通过与支架连接,处于支撑状态时,平板电脑不能自动切换其工作模式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平板电脑通过与支架连接,处于支撑状态时,平板电脑不能自动切换其工作模式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平板电脑通过与支架连接,处于支撑状态时,平板电脑能够自动切换其工作模式的技术效果。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具有一本体,所述本体包括:显示屏和孔,所述显示屏的屏幕在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显露,所述孔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第一感应参数,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用于表征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支撑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握持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可选的,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点时,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具体为: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通过所述第一接触点获得所述第一感应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所述第一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用来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
可选的,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点时,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具体为: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通过所述第一接触点获得所述第一感应参数;
所述第一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部分插入所述孔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用来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
可选的,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的预定时间内,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预定区域上的感应单元都未获得感应参数时,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已经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可选的,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力感应单元获得第二感应参数;
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和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已经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可选的,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接触点时,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的同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和/或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的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用于建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间的数据通道。
可选的,所述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具体为:
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切换到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对应的工作模式。
可选的,在所述孔为通孔时,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数据通道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的一侧的采集单元采集的操作体的输入信息;
其中,在所述孔为通孔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穿过所述通孔,以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第二感应参数,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用于表示第二电子设备的部分插入第一电子设备的孔中,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稳固,并能够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根据所述第二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支撑静止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握持运动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具有一本体,所述本体包括:显示屏和孔,所述显示屏的屏幕在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显露,所述孔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感应参数,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用于表征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第一切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支撑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握持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可选的,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点时,所述第一获得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通过所述第一接触点获得所述第一感应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所述第一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用来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
可选的,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点时,所述第一获得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通过所述第一接触点获得所述第一感应参数;
所述第一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部分插入所述孔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用来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的预定时间内,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预定区域上的感应单元都未获得感应参数时,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已经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重力感应单元,用于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通过所述重力感应单元获得第二感应参数;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和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已经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包括:
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接触点时,且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的同时,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和/或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的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用于建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间的数据通道。
可选的,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切换到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对应的工作模式。
可选的,在所述孔为通孔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还用于:
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之后,通过所述数据通道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的一侧的采集单元采集的操作体的输入信息;
其中,在所述孔为通孔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穿过所述通孔,以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包括:
第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二感应参数,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用于表示第二电子设备的部分插入第一电子设备的孔中,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稳固,并能够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第二切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支撑静止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握持运动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获得第一感应参数,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用于表征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即平板电脑通过获得用于表征支架对平板电脑进行支撑的感应参数,在获得感应参数之后,平板电脑根据获得的感应参数,对自身工作模式进行切换,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有效的缓解了或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平板电脑通过与支架连接,处于支撑状态时,平板电脑不能自动切换其工作模式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平板电脑通过与支架连接,处于支撑状态时,平板电脑能够自动切换其工作模式的技术效果。
2、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的预定时间内,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预定区域上的感应单元都未获得感应参数时,才确定第一电子设备处于支撑状态,或者在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力感应单元获得第二感应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和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确定第一电子设备处于支撑状态,然后才对第一电子设备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避免了第一电子设备的误操作,提高了切换工作模式的准确性。
3、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接触点时,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的同时,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和/或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的数据,可见,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平板电脑的支架在对平板电脑进行支撑的过程中,通过支架与平板电脑进行数据交互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到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第二电子设备插入孔中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用户用手握持平板电脑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对第一电子设备的显示界面进行投影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第一电子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第二电子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平板电脑通过与支架连接,处于支撑状态时,平板电脑不能自动切换其工作模式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平板电脑通过与支架连接,处于支撑状态时,平板电脑能够自动切换其工作模式的技术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总体思路如下: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具有一本体,所述本体包括:显示屏和孔,所述显示屏的屏幕在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显露,所述孔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第一感应参数,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用于表征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支撑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握持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通过获得第一感应参数,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用于表征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即平板电脑通过获得用于表征支架对平板电脑进行支撑的感应参数,在获得感应参数之后,平板电脑根据获得的感应参数,对自身工作模式进行切换,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有效的缓解了或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平板电脑通过与支架连接,处于支撑状态时,平板电脑不能自动切换其工作模式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平板电脑通过与支架连接,处于支撑状态时,平板电脑能够自动切换其工作模式的技术效果。
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在实施例一中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中,请参考图1A到图1C,第一电子设备具有一本体1,本体包括:显示屏2和孔3,显示屏2的屏幕在本体的第一表面10显露,孔3位于本体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反,请参考图2,所述方法包括:
S10:获得第一感应参数,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用于表征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S11: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支撑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握持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视等设备,而第二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笔,支撑架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再一一列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但不限于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一电子设备的孔的内表面的接触点和设置在智能笔上的接触点获得第一感应参数。
具体的,在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接触点导通,即在接触点处于电连接状态时,获得接触点之间的电流参数。
第二种方式,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一电子设备的孔的内表面的压力传感器获得第一感应参数。
具体的,当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孔中时,获得压力传感器检测获得的压力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参数用于表征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孔中,且在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接下来,以第一电子设备为平板电脑和第二电子设备为智能笔为例对步骤S10进行初步说明。
具体的,当平板电脑通过平板电脑的孔的内表面的接触点获得电流参数之后,则确定智能笔已经部分插入孔中,且在智能笔部分插入孔中时,智能笔能够相对于平板电脑稳固,并能够将平板电脑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如图1A到图1C所示,通过平板电脑的底面和智能笔组成点面支撑结构,实现智能笔对平板电脑的稳定支撑。
接下来,执行步骤S11:根据第一感应参数,将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即在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对平板电脑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
具体的,第一工作模式与第二工作模式不同,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本体处于支撑状态下的工作模式,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本体处于握持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以平板电脑为例,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平板电脑处于支撑状态下的工作模式,如:红外键盘输入模式,即使用红外键盘对平板电脑进行输入,或投影模式,即对显示屏幕的显示界面进行投影,如图4所示。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平板电脑处于握持状态下的工作模式,如:虚拟键盘输入模式,即使用显示屏幕上的虚拟键盘对平板电脑进行输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二使用模式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如:电子设备当前正在播放视频,则在获得第一感应参数后,自动将当前工作模式切换为投影模式,将视频内容投影到投影区域上进行显示,以增加用户体验;或者,当前用户打开一文档,并正在编辑文档时,则在获得第一感应参数后,自动将当前工作模式切换为红外键盘输入模式,以方便用户编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电子设备上的投影单元进行投影,也可以通过第二电子设备上的投影单元进行投影,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上的孔可以为通孔,如图1B所示,也可以为盲孔,如图1A所示,本申请对此都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确定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处于稳定支撑状态,但不限于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在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点时,通过第一接触点获得第一感应参数。
其中,第一电子设备能够根据第一感应参数确定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孔中时,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第一接触点为当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时,在孔的内表面形成的用来与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
具体的,M个接触点可以呈环状排列设置在孔的内表面,或在孔的内表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接触点,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M可以为10、15等,在10个接触点可以包括1个或3个第一接触点,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接触点可用于电连接检测。
进一步,第二电子设备上设置有与孔的内表面的第一接触点对应的接触点,然后,在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接触点导通,即在接触点处于电连接状态时,获得接触点之间的电流参数,并通过获得的电流参数确定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处于支撑状态。
第二种方式,为了避免第一电子设备的误操作,提高模式切换的准确性,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的预定时间内,在第一电子设备的预定区域上的感应单元都未获得感应参数时,确定第二电子设备已经部分插入孔中,且在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孔中时,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预定时间可以为1min、30s或者10s,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以平板电脑为例,平板电脑的预定区域为用户用手握持平板电脑时接触的区域,如:平板电脑边框,或平板电脑的后盖。
以预定区域为平板电脑的边框为例,通过设置在边框上的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检测当前用户是否握持着平板电脑,如图3所示为用户用手握持平板电脑的示意图。
例如:在平板电脑获得了第一感应参数,且在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的30s内,平板电脑的边框上的压力传感器都没有检测到压力感应参数,则确定智能笔已经部分插入平板电脑的孔中,且平板电脑与智能笔处于可持续的稳定支撑状态。
第三种方式,为了避免第一电子设备的误操作,提高模式切换的准确性,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力感应单元获得第二感应参数;根据第一感应参数和第二感应参数确定第二电子设备已经部分插入孔中,且在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孔中时,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具体的,由于在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时,第一电子设备和支撑平面之间通常具有一定角度关系,如:第一电子设备和支撑平面之间呈80度夹角,则可以通过重力传感器检测第一电子设备的加速度方向确定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处于稳定支撑状态。如:当检测计算出第一电子设备相对于水平面,即支撑平面的倾斜角度为80度时,则确定智能笔已经部分插入平板电脑的孔中,且平板电脑与智能笔处于稳定支撑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接触点时,在将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的同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第二接触点向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自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和/或通过第二接触点接收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的数据;
其中,第二接触点为当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孔中时在孔的内表面形成的与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第二接触点用于建立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间的数据通道,具体为,通过孔的内表面的接触点,即数据传输pin脚和第二电子设备上的数据传输pin脚建立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间的数据通道。
具体的,M个接触点可以呈环状排列设置在孔的内表面,或在孔的内表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接触点,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M可以为10、15等,在10个接触点可以包括3个或5个第二接触点,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接触点可以用数据传输。
接下来,以第一电子设备为平板电脑,第二电子设备为智能笔为例对上述方法进行说明。
具体的,平板电脑可以向智能笔传输数据,如:将平板电脑的当前工作模式切换为投影模式,且通过智能笔上的投影单元进行投影时,平板电脑向智能笔传输显示屏幕的显示界面;或
平板电脑接收智能笔传输来的数据,如:将平板电脑的当前工作模式切换为红外键盘输入模式,智能笔将其检测到的用户在红外键盘上输入的按键信息传输给平板电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也可以通过蓝牙、wifi建立直连的数据通道,进一步,数据类型可以为文档,视频等,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间建立的数据通道可以为双向传输通道或单向传输通道,本申请对此都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仅可以通过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二电子传输显示界面、图像等,还可以通过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控制指令,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执行接收到的控制指令,将第二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切换为与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工作模式对应的工作模式。
接下来,以平板电脑和智能笔为例,对上述方法进行说明。
具体的,沿用上述第二工作模式为红外键盘输入模式的例子,在平板电脑将键盘显示界面传输给智能笔时,将一控制指令传输给智能笔,智能笔通过执行接收到的控制指令启动投影功能,并对接收到的键盘显示界面进行投影。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孔为通孔时,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数据通道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的一侧的采集单元采集的操作体的输入信息;
其中,在所述孔为通孔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穿过所述通孔,如图1B和图1C所述,以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沿用上述第二工作模式为红外键盘输入模式的例子,首先,在平板电脑将键盘显示界面传输给智能笔时,智能笔启动投影功能,然后,通过设置在显露于显示屏一侧的投影单元对接收到的键盘显示界面进行投影,将键盘显示界面投影到支撑平面上。
进一步,智能笔通过设置在显露于显示屏一侧的采集单元采集操作体的输入信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集单元可以为摄像头或红外检测装置等,以红外检测装置为例,只要用户将手指放在投影键盘的按键部位,红外检测装置就能对其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到的用户在红外键盘上输入的按键传输给平板电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平板电脑和智能笔可以通过数据传输pin脚、蓝牙或wifi等进行数据传输,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实施例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一种第一电子设备,请参考图1A到图1C,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具有一本体1,所述本体1包括:显示屏2和孔3,所述显示屏2的屏幕在所述本体1的第一表面10显露,所述孔3位于所述本体1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10相反,请参考图5,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20,用于获得第一感应参数,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用于表征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第一切换单元21,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支撑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握持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可选的,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点时,所述第一获得单元20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通过所述第一接触点获得所述第一感应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所述第一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用来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
可选的,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点时,所述第一获得单元20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通过所述第一接触点获得所述第一感应参数;
所述第一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部分插入所述孔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用来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的预定时间内,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预定区域上的感应单元都未获得感应参数时,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已经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重力感应单元,用于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通过所述重力感应单元获得第二感应参数;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和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已经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包括:
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接触点时,且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的同时,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和/或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的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用于建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间的数据通道。
可选的,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切换到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对应的工作模式。
可选的,在所述孔为通孔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还用于:
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之后,通过所述数据通道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的一侧的采集单元采集的操作体的输入信息;
其中,在所述孔为通孔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穿过所述通孔,以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实施例三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三中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中,请参考图6,所述方法包括:
S30:获得第二感应参数,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用于表示第二电子设备的部分插入第一电子设备的孔中,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稳固,并能够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S31:根据所述第二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支撑静止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握持运动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视等设备,而第二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笔,支撑架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再一一列举。
接下来,以第一电子设备为平板电脑,第二电子设备为智能笔为例,对步骤S30进行初步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智能笔插入孔中的部分区域上设置有多个接触点,对应的,在平板电脑的孔的内表面也设置有多个接触点,当智能笔部分插入孔中时,通过平板电脑和智能笔上的接触点导通,即在接触点处于电连接状态时,获得接触点之间的电流参数,即步骤S30中的第二感应参数。
具体的,在获得第二感应参数之后,则确定智能笔已部分插入平板电脑的孔中,且所述智能笔相对于所述平板电脑稳固,并能够将所述平板电脑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然后,执行步骤S31。
具体的,在步骤S31中,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智能笔处于握持运动状态下的工作模式,如:手写模式,用户握持智能笔在平板电脑的触控屏幕上进行手写输入;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智能笔处于支撑静止状态下的工作模式,如:投影模式,智能笔可以投影显示屏上的显示界面,或智能笔可以投影键盘显示界面。
具体的,将智能笔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可以为将智能笔从手写模式切换到投影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在获得第二感应参数之后,即在检测到与第一电子设备连接之后,可以自动对工作模式进行切换。
接下来,继续以平板电脑和智能笔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智能笔具有两种投影模式。
第一种模式,屏幕投影模式,如图4所示,即对平板电脑的屏幕的显示界面进行投影,在智能笔检测到电流参数之后,接收平板电脑传输来的显示界面,并启动投影功能,对显示界面进行投影,具体为,将显示屏幕的显示界面投影到与用户正对的投影区域上,如:将显示屏幕的画面投影到与用户正对的投影布上。
第二种模式,键盘投影模式,如图1C所示,即对键盘显示界面进行投影,在智能笔检测到电流参数之后,接收平板电脑传输来的键盘显示界面,并启动投影功能,对键盘显示界面进行投影,具体为,将键盘显示界面投影到支撑平面上,如:桌面上。
具体的,智能笔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确定第二工作模式,但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不限于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在智能笔检测到电流参数之后,根据智能笔的插入方式,确定投影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根据设置在第二电子设备上的接触点与孔的内表面的接触点的接触情况,对智能笔的插入方式进行判断。
如:智能笔的第一端插入通孔时,通孔内的2个接触点处于电连接状态,而智能笔的第二端插入通孔时,孔内只有1个接触点处于电连接状态。则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根据处于电连接状态的接触点的个数可以确定智能笔的插入方式。
具体的,在检测到智能笔的第一端插入通孔时,则启动键盘投影模式,而在检测到智能笔的第二端插入通孔时,则启动屏幕投影模式。
第二种方式,在智能笔检测到电流参数之后,根据平板电脑上的触发操作,确定投影模式。
如:平板电脑上出现任何输入框的触发操作,如:打开word文档界面并开启编辑模式,显示屏幕上显示一用户名和密码输入框,都能够触发智能笔启动键盘投影模式,具体为,将键盘显示界面投影到支撑平面上。
而平板电脑上有在任何投影的触发操作,如:输入对应投影功能的快捷键Ctrl+F4,能够触发智能笔启动屏幕投影模式,具体为,将显示屏幕的显示界面投影到用户与正对的投影区域上,如:将显示屏幕的画面投影到与用户正对的投影布上。
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数据传输pin脚、蓝牙或wifi等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实施例四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第二电子设备,请参考图7,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包括:
第二获得单元40,用于获得第二感应参数,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用于表示第二电子设备的部分插入第一电子设备的孔中,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稳固,并能够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第二切换单元41,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支撑静止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握持运动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获得第一感应参数,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用于表征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即平板电脑通过获得用于表征支架对平板电脑进行支撑的感应参数,在获得感应参数之后,平板电脑根据获得的感应参数,对自身工作模式进行切换,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有效的缓解了或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平板电脑通过与支架连接,处于支撑状态时,平板电脑不能自动切换其工作模式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平板电脑通过与支架连接,处于支撑状态时,平板电脑能够自动切换其工作模式的技术效果。
2、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的预定时间内,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预定区域上的感应单元都未获得感应参数时,才确定第一电子设备处于支撑状态,或者在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力感应单元获得第二感应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和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确定第一电子设备处于支撑状态,然后才对第一电子设备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避免了第一电子设备的误操作,提高了切换工作模式的准确性。
3、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接触点时,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的同时,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和/或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的数据,可见,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平板电脑的支架在对平板电脑进行支撑的过程中,通过支架与平板电脑进行数据交互的技术效果。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具体来讲,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息处理方法对应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被存储在光盘,硬盘,U盘等存储介质上,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具有一本体,所述本体包括:显示屏和孔,所述显示屏的屏幕在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显露,所述孔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当存储介质中的与信息处理方法对应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被一电子设备读取或被执行时,包括如下步骤:
获得第一感应参数,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用于表征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支撑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握持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可选的,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点时,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的与步骤:获得第一感应参数,对应的计算机指令在具体被执行过程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通过所述第一接触点获得所述第一感应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所述第一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用来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
可选的,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点时,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的与步骤:获得第一感应参数,对应的计算机指令在具体被执行过程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通过所述第一接触点获得所述第一感应参数;
所述第一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部分插入所述孔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用来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
可选的,所述存储介质中还存储有另外一些计算机指令,这些计算机指令在与步骤:获得第一感应参数,对应的计算机指令被执行之后,被执行,在被执行时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的预定时间内,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预定区域上的感应单元都未获得感应参数时,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已经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可选的,所述存储介质中还存储有另外一些计算机指令,这些计算机指令在与步骤:获得第一感应参数,对应的计算机指令被执行之后,被执行,在被执行时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力感应单元获得第二感应参数;
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和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已经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可选的,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接触点时,所述存储介质中还存储有另外一些计算机指令,这些计算机指令在与步骤: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对应的计算机指令被执行的同时,被执行,在被执行时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和/或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的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用于建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间的数据通道。
可选的,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的与步骤: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对应的计算机指令在具体被执行过程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切换到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对应的工作模式。
可选的,所述存储介质中还存储有另外一些计算机指令,这些计算机指令在与步骤: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对应的计算机指令被执行之后,被执行,在被执行时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所述数据通道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的一侧的采集单元采集的操作体的输入信息;
其中,在所述孔为通孔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穿过所述通孔,以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可选的,所述存储介质中还存储有另外一些计算机指令,当存储介质中的与信息处理方法对应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被一电子设备读取或被执行时,包括如下步骤:
获得第二感应参数,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用于表示第二电子设备的部分插入第一电子设备的孔中,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稳固,并能够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根据所述第二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支撑静止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握持运动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6)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具有一本体,所述本体包括:显示屏和孔,所述显示屏的屏幕在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显露,所述孔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第一感应参数,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用于表征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支撑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握持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点时,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具体为: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通过所述第一接触点获得所述第一感应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所述第一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用来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的预定时间内,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预定区域上的感应单元都未获得感应参数时,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已经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重力感应单元获得第二感应参数;
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和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已经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接触点时,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的同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和/或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的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用于建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间的数据通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具体为:
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切换到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对应的工作模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孔为通孔时,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数据通道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的一侧的采集单元采集的操作体的输入信息;
其中,在所述孔为通孔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穿过所述通孔,以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8.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第二感应参数,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用于表示第二电子设备的部分插入第一电子设备的孔中,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稳固,并能够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根据所述第二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支撑静止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握持运动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9.一种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具有一本体,所述本体包括:显示屏和孔,所述显示屏的屏幕在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显露,所述孔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感应参数,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用于表征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第一切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支撑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本体处于握持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接触点时,所述第一获得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通过所述第一接触点获得所述第一感应参数;
其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能够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所述第一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用来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的预定时间内,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预定区域上的感应单元都未获得感应参数时,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已经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重力感应单元,用于在所述获得第一感应参数之后,通过所述重力感应单元获得第二感应参数;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感应参数和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已经部分插入所述孔中,且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包括:
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在所述孔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接触点时,且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的同时,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数据,和/或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来的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接触点为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部分插入所述孔中时在所述孔的内表面形成的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触的M个接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用于建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间的数据通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传输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切换到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对应的工作模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孔为通孔时,所述数据传输单元还用于:
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之后,通过所述数据通道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位于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的一侧的采集单元采集的操作体的输入信息;
其中,在所述孔为通孔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穿过所述通孔,以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本体稳固,并能够将所述本体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16.一种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包括:
第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二感应参数,所述第二感应参数用于表示第二电子设备的部分插入第一电子设备的孔中,且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稳固,并能够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支撑于一支撑平面上;
第二切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感应参数,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当前工作模式从第一工作模式切换到第二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不同,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支撑静止状态下的工作模式,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适合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握持运动状态下的工作模式。
CN201410124440.8A 2014-03-28 2014-03-28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9513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24440.8A CN104951363B (zh) 2014-03-28 2014-03-28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24440.8A CN104951363B (zh) 2014-03-28 2014-03-28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1363A CN104951363A (zh) 2015-09-30
CN104951363B true CN104951363B (zh) 2018-08-31

Family

ID=54166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24440.8A Active CN104951363B (zh) 2014-03-28 2014-03-28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513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121209A (zh) * 2019-11-22 2021-06-01 華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訊息投影之儲存裝置
CN112243114B (zh) * 2020-08-14 2022-03-29 峰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切换投影设备工作模式的方法、装置和投影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84791U (zh) * 2011-03-31 2011-09-2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3135681A (zh) * 2011-11-30 2013-06-05 瀚斯宝丽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多功能支撑装置的平板计算机
CN103327769A (zh) * 2012-03-23 2013-09-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具有支撑脚架的电子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3513710A (zh) * 2012-06-29 2014-01-1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状态切换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5509B2 (ja) * 2011-12-20 2016-03-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84791U (zh) * 2011-03-31 2011-09-2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3135681A (zh) * 2011-11-30 2013-06-05 瀚斯宝丽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多功能支撑装置的平板计算机
CN103327769A (zh) * 2012-03-23 2013-09-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具有支撑脚架的电子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3513710A (zh) * 2012-06-29 2014-01-1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状态切换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1363A (zh) 2015-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46002B1 (en) Virtual input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user input using the same
KR102113674B1 (ko) 다중 터치를 이용한 객체 선택 장치, 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 기록 매체
CN103941991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KR102139526B1 (ko) 전자 장치의 화면상에 표시되는 복수의 객체들을 실행하는 장치, 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 기록 매체
KR101652373B1 (ko) 가상 키보드 표시방법, 장치, 단말기, 프로그램 및 기록매체
KR102015534B1 (ko) 복수의 단말들간의 메시지 싱크 방법, 기계로 읽을 수 있는 저장 매체 및 서버
CN106471450B (zh)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CN104123095B (zh) 一种基于矢量运算的悬浮触控方法及装置
US2014008984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terface display
KR102521192B1 (ko)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CN105843531B (zh) 一种屏幕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JP2013097798A (ja) タッチパネルを備える携帯端末機の入力判定装置及び方法
CN103838456A (zh) 一种桌面图标显示位置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JP2014241005A (ja)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方法、及び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3777755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KR102090948B1 (ko) 대화 기록 장치 및 그 방법
EP3413548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for interworking with external terminal
CN104951363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US896386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CN104951210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EP3232311B1 (en) Method for reducing valid presentation region of screen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4714809B (zh)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9413260A (zh) 显示屏的显示方法及装置
KR102115727B1 (ko) 하이브리드 위젯을 제공하는 모바일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6796912B (zh) 用于设置块的电子装置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