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38017B - 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38017B
CN104938017B CN201480005283.7A CN201480005283A CN104938017B CN 104938017 B CN104938017 B CN 104938017B CN 201480005283 A CN201480005283 A CN 201480005283A CN 104938017 B CN104938017 B CN 1049380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tial
automatic repeat
signal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52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38017A (zh
Inventor
吴敏
黄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FI Innovati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filed Critical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Priority to CN20148000528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3801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380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380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380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3801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3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for modulated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9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using time-sha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上行调度时序以及管理同步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方法,包含当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时,判断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最后帧是否具有至少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信令无法在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第一帧传输;以及当上述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上述最后帧具有上述信令无法在上述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上述第一帧传输时,根据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和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时序表,重新配置上述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上述第一帧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时序。

Description

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 及用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有关于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且特别有关于在TDD系统中UL-DL配置改变时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进程的处理。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系统中,使用HARQ机制提高上下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DL HARQ为异步自适应HARQ,UL HARQ为同步自适应或非自适应HARQ。自适应HARQ指重传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e Scheme,MCS)及分配的物理资源能随着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Status Information,CSI)改变而改变。同步HARQ指初传(first transmission)和重传(retransmission)之间应间隔固定的时间。与传统的停等式(stop-and-wait)ARQ机制相比,LTE系统可支持多个并行的HARQ进程(process)。对于异步的DL HARQ,应在DCI中告知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DL HARQ进程的ID,UE才能将重传数据和对应的初传数据正确合并。DL HARQ初传和重传之间的间隔不固定,但DL HARQ-ACK和对应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之间应遵循固定的间隔。而对于同步的ULHARQ,则无需指示UL HARQ进程的ID。UL HARQ初传和重传之间的间隔固定,除了UL HARQ-ACK和对应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之间应遵循固定的间隔,上行调度信令和所调度的PUSCH之间也应遵循固定的间隔,上行调度信令包括上行授权(UL grant)和物理HARQ指示信道(Physical H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ULgrant可以调度新数据传输和自适应/非自适应HARQ重传,而PHICH只能调度非自适应HARQ重传。在FDD LTE系统中,上下行最多可支持8个并行的HARQ进程,HARQ-ACK/上行调度时序只有一种,即在收到数据传输后4ms反馈HARQ-ACK,在上行数据传输前4ms传输上行调度信令;在TD-LTE系统中,上下行可支持的最大HARQ进程数与UL-DL配置有关,如果一个无线帧内的UL子帧比例增大,那么UL HARQ进程数将增多,DL HARQ进程数将减少,每个UL-DL配置都会有对应的HARQ-ACK/上行调度时序。
然而,对于UL-DL配置改变时遵循现有HARQ-ACK/上行调度时序则无法满足上述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HARQ-ACK信令反馈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以及管理同步HARQ进程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HARQ-ACK信令反馈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该方法包含:当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时,用户设备对于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第一帧的确认信令时序和上行调度时序使用第一时序;以及该用户设备对于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第二帧以及之后帧的确认信令时序和上行调度时序使用第二时序。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理上下行链路配置HARQ-ACK信令反馈时序的用户设备,该用户设备包含:多个缓冲器,用于缓冲确认信令对应物理共享数据的首次传输以及重传;时序决定模块,当上下行链路配置重配置时,该用户设备对于用于物理共享信道数据接收的当前上下行配置的第一帧的确认信令调度时序使用第一时序表;以及对于该当前上下行配置的第二帧以及之后帧的该确认信令调度时序使用第二时序表;确认信令传输模块,用于依据对应时序表传输确认信令以确认对应物理共享数据的传输以及重传。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理多个同步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方法,上述方法用于时分双工系统上下行子帧比例重配置期间,上述方法包含:当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较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增加第一数量时,启动的上述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至少与上述第一数量相同;当上述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较上述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减少一第二数量时,终止的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至少与上述第二数量相同;以及当一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在该上下行子帧比例重配置期间不能保持连续时,终止上述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并启动另一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
下文为介绍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各实施例用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但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当以后附的权利要求项为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非连续UL HARQ进程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UL-DL配置改变时UL HARQ进程数增加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终止一UL HARQ进程的示意图。
图5A~图5B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终止一UL HARQ进程的示意图。
图6A~图6B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终止一UL HARQ进程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UL-DL配置改变时UL HARQ进程数减少的示意图。
图8为现有DL HARQ-ACK时序在UL-DL配置重配置期间无效的示意图。
图9为现有UL HARQ-ACK时序在UL-DL配置重配置期间无效的示意图。
图10为现有PUSCH调度时序在UL-DL配置重配置期间无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书及后续的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后续的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以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气连接手段。藉由以下的较佳实施例的叙述并配合附图说明本发明,但以下叙述中的装置、组件与方法、步骤乃用以解释本发明,而不应当用来限制本发明。下面描述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下列描述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一般原则,不可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多址无线通信系统100的方块图。多址无线通信系统100包括一节点B(Node B)110,一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120和130,用户设备120与节点B(Node B)110的一第一天线群组(图未显示)进行通信,其中第一天线群组通过一下行链路124传输信息至用户设备120,并通过一上行链路122接收由用户设备120所传送的信息。用户设备130与节点B110的一第二天线群组(图未显示)进行通信,其中第二天线群组通过一下行链路134传输信息至用户设备130,并通过一上行链路132接收由用户设备130所传送的信息。在一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系统中,上行链路122、132及下行链路124、134可使用不同频率通信。举例说明,下行链路124可用与上行链路122不同的频率。
节点B可以是用来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固定机站或基站,也可称作接入点、接入网络(Access Network,AN)、基站、演进基站、演进节点B(eNode B)、或其他专业术语。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也可称作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AT)、无线通信装置、终端、接入终端、或其他专业术语。图1中的节点B110及用户设备120、130分别至少包括一传送单元(图未显示),一接收单元(图未显示)及一处理单元(图未显示),其中上述传送单元及接收单元耦接至上述处理单元。用户设备120中可以包含支持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块,例如配置管理模块,用于管理UL-DL配置的决定以及改变的相关运作,UL处理模块以及DL处理模块,分别用于处理UL以及DL数据处理等,以及可选择地,在用户设备120以及基站中可以包含缓冲器模块等。
在3GPP LTE标准中,HARQ机制都应遵从固定的时序要求。对于UL HARQ和DL HARQ,数据信道的检测和对应的HARQ-ACK/NACK上报(Report)之间都应有一个特定的时间间隔。此外,UL HARQ中用于调度PUSCH的UL授权(Grant)和对应的PUSCH传输之间也应有一特定的时间间隔。例如,对于DL HARQ进程,如果PDSCH在子帧n被检测到,那么对应的HARQ-ACK会在子帧n+k上报给基站(例如,节点B、演进节点B(eNB)等,下文中仅以eNB示例说明)。与此类似地,对于UL HARQ进程,如果UL授权在子帧n被检测到,则该UL授权对应的PUSCH应在子帧n+k1传输,然后该PUSCH对应的HARQ-ACK会在子帧n+k1+k2告知UE。为了保证给UE和eNB不少于4毫秒的数据处理时间,n、k1及k2的取值皆不能小于4。在FDD LTE系统中,n、k1及k2的取值皆为4。在TD-LTE系统中,对于不同UL-DL配置的不同UL HARQ进程,n、k1及k2的取值可能皆不相同。
与FDD系统相比,TDD系统的一大优势是利用UL-DL配置来实现上下行非对称资源分配。在3GPP LTE标准中,现有7种不同的UL-DL配置(见表1),UL子帧的所占的比例范围为10%~60%。对于仅有少量用户的小小区(Small cell)而言,上下行业务流量会实时改变,如果能根据上下行业务流量配置相近的UL-DL配置,将能极大改善系统效率,对于这些上下行业务流量改变较快的场景,动态或半静态重分配上下行子帧比例很有必要。在现有的3GPP LTE标准中,规定了不同UL-DL配置的HARQ时序要求,但并未考虑UL-DL配置改变时的HARQ过程,因此有必要修改现有的HARQ时序以支持动态或半静态的UL-DL配置,以及有必要考虑上下行子帧比例重配置期间的HARQ进程数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如HARQ进程的终止和启动等。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UL-DL重配置期间HARQ时序以及处理过程的有益效果不限于上述内容。
表1UL-DL配置
在TD-LTE系统中,不同UL-DL配置的上下行HARQ进程数如表2所示。不同UL-DL配置的HARQ进程数可能不同,这意味着上下行子帧比例重配置期间并行的HARQ进程数可能发生改变。
对于异步的DL HARQ而言,可以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中指示每个HARQ进程的ID。由于eNB可通过调度进程ID来减少或增加并行的HARQ进程数,因此HARQ进程数的改变不会造成较大影响。UE可以根据最大的DL HARQ进程数建立对应的HARQ模块(module)和缓冲区(buffer),其中,每个HARQ进程可以对应一个HARQ模块和一个缓冲区。此外,应基于最大的并行HARQ进程数确定所有其他跟DL HARQ进程数相关的设计和计算,如软信道比特(bit)的计算等。
对于同步UL HARQ,每个HARQ进程的初传和重传都对应特定时序,HARQ进程数的改变会造成较大影响。例如,当UL HARQ进程数减少时,被减掉的UL HARQ进程应被终止;当ULHARQ进程数增多时,被增加的UL HARQ进程应被启动;当一个HARQ进程不能在UL-DL配置改变期间保持连续时,这个HARQ进程就会被终止并启动另一个HARQ进程。HARQ进程的连续性是指前一UL-DL配置下的初传能和当前UL-DL配置下的重传进行合并。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非连续UL HARQ进程的示意图。当UL-DL配置从#2变为#4时,虽然UL HARQ进程的数量没有改变,即两种UL-DL配置的UL HARQ进程数都为2,但因为前一UL-DL配置的子帧#7与当前UL-DL配置的子帧#3仅间隔6个子帧,即两次PUSCH传输的间隔小于8ms,所以UL HARQ进程#2不能在UL-DL配置改变期间保持连续。针对非连续ULHARQ进程,一种解决方案是终止这个UL HARQ进程,且另一个UL HARQ进程被启动,即ULHARQ进程#2在当前UL-DL配置的子帧#1终止,另一个UL HARQ进程#3在前一UL-DL配置的子帧#9开始启动,然上述实施例仅为示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以此为限。
表2 TD-LTE系统中的HARQ进程数
UL-DL配置 DL HARQ进程数 UL HARQ进程数
0 4 7
1 7 4
2 10 2
3 9 3
4 12 2
5 15 1
6 6 6
当HARQ进程数增加时,对于DL HARQ进程,可以在DCI中指示增加的HARQ进程的ID,UE只需激活对应的HARQ模块和HARQ缓冲区即可。对于UL HARQ进程,用于调度PUSCH的UL授权需在PUSCH传输前至少4个子帧发送给UE,即UL授权可以作为UL HARQ进程的起始点,UE需在这个新增的HARQ进程的起始点检测UL授权。在一个实施例中,UL授权可以在前一UL-DL配置下传输,也可以在当前UL-DL配置下传输。如果UL授权在前一UL-DL配置下传输,那么UE需要在检测此UL授权前得知当前UL-DL重配置信令,否则UE可能检测不到该UL授权,从而错过对应的PUSCH传输。综上所述,当前UL-DL重配置信令应至少在新增HARQ进程的最早起始点之前传输给UE。当UE在上述起始点检测到UL授权后,可以为该增加的UL HARQ进程建立对应的HARQ模块和HARQ缓冲区。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UL HARQ进程数增加的示意图,其中,UL-DL配置从#2变为#6,对应的UL HARQ进程数从2增加到6。为了能调度当前UL-DL配置中增加的UL子帧#3和#4,对应的UL授权应在前一UL-DL配置的DL子帧#6和#9传输,即增加的UL HARQ进程#3和#4应在前一UL-DL配置的最后一帧启动,而另外两个增加的UL HARQ进程#5和#6则在当前UL-DL配置的第一帧的子帧#0和#5启动,换言之,前一UL-DL配置的两个HARQ进程,即进程#1和#2延续到当前UL-DL配置。所谓进程#1的延续是指前一UL-DL配置的子帧#2的PUSCH能和当前UL-DL配置的子帧#3的PUSCH进行合并。
表3给出了UL-DL配置改变时增加的UL HARQ进程的起始点。表中标号Cfg表示UL-DL配置,Cfg1→Cfg0表示从配置1变为配置0,以此类推。对于增加UL HARQ进程,如果在子帧n检测到UL授权,那么可以在子帧n+KUL_grant传输对应的PUSCH。对于UL-DL配置#0,如果承载UL授权的DCI中UL索引(index)的最低比特位(LSB)设为1,那么KUL_grant=7,否则,KUL_grant=4。从此表可看出,大部分增加的UL HARQ进程可以在当前UL-DL配置下启动,小部分增加的UL HARQ进程则可以在前一UL-DL配置下启动。
表3 新启动的UL HARQ进程的起始点,KUL_grant
对于异步DL HARQ,可以在DCI中指示进程ID,当HARQ进程数减少时,eNB可通过调度HARQ进程的ID来减少一个RTT内并行的HARQ进程数,因此DL HARQ进程数的减少并不影响现有的LTE标准。对于同步UL HARQ,每个HARQ进程都对应固定的时序要求,当HARQ进程数减少时,一些UL HARQ进程应被终止,UL HARQ进程的终止可以以该HARQ进程的最后一个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ysical H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为终止点,换言之,UL HARQ进程的终止可以在PHICH之后执行。在一实施例中,HARQ进程的终止点可以在前一UL-DL配置下,也可以在当前UL-DL配置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终止一个UL HARQ进程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图4~图6B给出了UE和eNB在终止一个UL HARQ进程时不同的处理行为示意图。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UE侧和eNB侧在终止一个UL HARQ进程时的行为如图4所示。当UL HARQ进程#n被终止时,UE和eNB可以清空与该被终止的UL HARQ进程相对应缓冲区中的数据。在UE侧,无论收到的HARQ-ACK是否为ACK以及重传次数是否达到配置的最大重传次数,UE均清空对应缓冲区中的数据,包括源传送块(Transport Block,TB)数据和编码后数据。在eNB侧,无论PUSCH是否被成功解码以及重传次数是否达到配置的最大重传次数,eNB均清空对应缓冲区中的数据。上述处理与现有HARQ机制不同,在现有HARQ机制中,UE只有在收到UL授权中新数据指示符(New Data Indicator,NDI)所指示的新数据或者重传次数达到配置的最大重传次数时才清空对应缓冲区的数据,eNB只有在PUSCH被成功译码或者重传次数达到配置的最大重传次数时才清空对应缓冲区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UE侧和eNB侧在终止一个UL HARQ进程时的行为如图5A、图5B所示。当UL HARQ进程#n被终止时,在eNB侧,无论PUSCH是否被成功解码以及重传次数是否达到配置的最大重传次数,eNB均清空对应缓冲区的已合并数据。在UE侧,如果检测到HARQ-ACK为ACK,或者重传次数达到配置的最大重传次数,那么UE清空与该HARQ进程对应的缓冲区中的数据,包括源TB数据和编码后数据。如果检测到HARQ-ACK为NACK,并且重传次数没有达到配置的最大重传次数,那么该HARQ进程对应的缓冲区的源TB数据可以等待以及放入其他HARQ进程中传输。例如,当HARQ进程#2收到的UL授权中NDI指示有新数据传输,并且UL授权中的传输块大小(Transport Block Size,TBS)与HARQ进程#n的源TB数据的TBS相同,则将HARQ进程#n的源TB数据放入HARQ进程#2的缓冲区作为新数据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UE侧和eNB侧在终止一个UL HARQ进程时的行为如图6A、图6B所示。当UL HARQ进程#n被终止时,在UE侧,如果检测到HARQ-ACK为ACK或者重传次数达到配置的最大重传次数,UE则清空与该HARQ进程对应的缓冲区中的数据,例如源TB数据和编码后的TB数据。在eNB侧,如果成功译码PUSCH或者重传次数达到配置的最大重传次数,eNB则应清空与该HARQ进程对应的缓冲区中的数据。在UE侧,如果检测到HARQ-ACK为NACK,并且重传次数没有达到配置的最大重传次数,那么与该HARQ进程对应的缓冲区的已编码数据可以在其他激活的HARQ进程中重传。如果终止的HARQ进程数小于或等于激活的HARQ进程数,可以基于预定义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规定终止的HARQ进程与激活的HARQ进程之间一对一映射的关系,也可以基于预定义或者RRC信令规定终止HARQ进程的重传和对应激活HARQ进程的重传的优先顺序,也可以基于物理层信令在终止HARQ进程的重传和对应激活HARQ进程的重传之间动态调度。如果终止的HARQ进程数大于激活的HARQ进程数,即有多个终止的HARQ进程数在一个激活的HARQ进程中重传,可以基于预定义或者RRC信令规定终止的HARQ进程与激活的HARQ进程之间多对一映射的关系,也可以基于预定义或者RRC信令规定这多个终止HARQ进程的重传和对应激活HARQ进程的重传的优先顺序,也可以基于物理层信令在这多个终止HARQ进程的重传和对应激活HARQ进程的重传之间动态调度。上述预定义方式不需要额外的信令开销,RRC信令方式需要额外的信令开销,物理层信令方式可以复用现有的物理层信令指示域而不增加额外的信令开销。
在一个实施例中,利用物理层信令动态调度终止HARQ进程的重传或对应激活HARQ进程的重传,重传应基于UL授权,该UL授权中应指示本次重传属于哪个HARQ进程,当终止HARQ进程与激活HARQ进程为一对一映射关系时,可以在用于UL授权的DCI 0/4中使用1比特来指示本次重传的信息,比特位为0指示该重传是针对该激活HARQ进程的常规重传,比特位为1则指示该重传是针对已终止HARQ进程#n的重传,重传次数的计数可以包含HARQ进程#n在结束前的重传次数,这个1比特可以复用DCI 0/4中现有的指示域,例如1比特的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请求域;当终止HARQ进程与激活HARQ进程为多对一映射关系时,可以在DCI 0/4中使用个比特来指示该重传是针对该激活HARQ进程还是N个已终止HARQ进程中的哪一个,重传次数的计数可以包含终止HARQ进程在结束前的重传次数,这个比特可以复用DCI 0/4中现有的指示域,如2比特的PUSCH发射功率控制域,或者3比特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循环偏移指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预定义规定终止HARQ进程和激活HARQ进程之间的映射关系,映射关系可以为一对一或者多对一,例如UE在操作时基于一张预存的表格来查找这种关系,为每个终止HARQ进程找到对应的激活HARQ进程用于重传。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预定义规定终止HARQ进程的重传和激活HARQ进程的重传的优先顺序,例如终止HARQ进程的重传总是优于对应激活HARQ进程的重传,或者对应激活HARQ进程的重传总是高于终止HARQ进程的重传,当多个终止HARQ进程对应一个激活HARQ进程时,最早结束的HARQ进程的重传在这多个终止HARQ进程中具有最高的优先性。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UL-DL配置改变时UL HARQ进程数减少的一示意图。如图所示,UL-DL配置从#6变为#2,UL HARQ进程的数量从6减少到2,其中,共有4个UL HARQ进程需终止。具体地,UL HARQ进程#6和#1分别在前一UL-DL配置的DL子帧#6和#9终止;而ULHARQ进程#2和#3则分别在当前UL-DL配置的DL子帧#0和#1终止。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某些UL HARQ进程能在重配置期间保持连续,如UL HARQ进程#4和#5,与图1相似,此处简洁起见不再赘述。
表4给出了UL-DL配置改变时所有已终止HARQ进程的终止点。对于已终止UL HARQ进程,在终止点子帧n传输的PHICH可以对应本进程在子帧n-KPHICH传输的PUSCH。对于UL-DL配置#0,如果在子帧#0或子帧#5收到的PHICH资源对应IPHICH=0,那么KPHICH=7,否则,KPHICH=6。所属领域技术人员从此表可看出,一部分UL HARQ进程可以在前一UL-DL配置下终止,另一部分UL HARQ进程可以在当前UL-DL配置下终止,然本发明保护范围不以此为限。
表4 终止的UL HARQ进程的终止点,KPHICH
假定Nold是前一UL-DL配置的UL HARQ进程的数量,Nnew是当前UL-DL配置的ULHARQ进程的数量,对于表3和表4中的大多数情况,当Nnew>Nold时,至少有Nnew-Nold个增加的ULHARQ进程被启动,当Nnew<Nold时,至少有Nold-Nnew个减少的UL HARQ进程被终止。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有更多的UL HARQ进程被终止或启动,因为PUSCH重传与初传至少间隔8ms以及HARQ-ACK上报与数据传输至少间隔4ms,使得某些UL HARQ进程难以在UL-DL重配置期间保持连续,该HARQ进程将被终止并启动另一个HARQ进程。例如,当UL-DL配置从#1重配置为#3时,虽然只减少了一个UL HARQ进程,但可以有两个UL HARQ进程被终止以及一个UL HARQ进程被启动;当UL-DL配置从#2重配置为#3时,虽然只增加了一个UL HARQ进程,但可以有两个UL HARQ进程被启动以及一个UL HARQ进程被终止;当UL-DL配置从#2重配置为#4时,虽然ULHARQ进程数没有变化,但可以有一个UL HARQ进程被终止以及一个UL HARQ进程被启动。
当UL-DL重配置时,除了HARQ进程的数量发生改变以外,另一个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HARQ的时序,现有的HARQ时序可能无法在UL-DL重配置期间使用。图8为现有的DLHARQ-ACK时序在UL-DL重配置期间无效的一示例,当UL-DL配置从#6重配置为#2时,如果遵从现有的UL-DL配置#6的DL HARQ-ACK时序,子帧#6和#9上传输的PDSCH的HARQ-ACK应在下一帧的子帧#3和#4上报,但UL-DL配置#2的子帧#3和#4是DL子帧而不是UL子帧,这使得UL-DL重配置期间,前一UL-DL配置的最后一帧的某些PDSCH的HARQ-ACK无法在当前UL-DL配置的第一帧上报。
图9为现有的UL HARQ-ACK时序在UL-DL重配置期间无效的一个示例,当UL-DL配置从#1重配置为#3时,如果遵从现有的UL-DL配置#1的UL HARQ-ACK时序,子帧#8上传输的PUSCH的HARQ-ACK应在下一帧的子帧#4上上报,但UL-DL配置#2的子帧#4是UL子帧而不是DL子帧,这使得UL-DL重配置期间,前一UL-DL配置的最后一帧的某些PUSCH的HARQ-ACK无法在当前UL-DL配置的第一帧上报。
图10为现有的PUSCH调度时序在UL-DL重配置期间无效的一个示例,当UL-DL配置从#1重配置为#2时,如果遵从现有的UL-DL配置#1的UL HARQ-ACK时序,下一子帧#2上传输的PUSCH应基于前一子帧#8上的UL授权,但UL-DL配置#1的子帧#8是UL子帧而不是DL子帧,这使得UL-DL配置重配置期间,当前UL-DL配置的第一帧的某些PUSCH无法在前一UL-DL配置的最后一帧通过UL授权调度。
基于上面的分析,当UL-DL配置改变时,现有的HARQ时序可能无法适用,因此有必要设计新的HARQ时序,这个新的HARQ时序主要用于当前UL-DL配置的第一帧,而对于其他帧仍然能遵从现有的HARQ时序。
表5是现有的DL HARQ-ACK时序,子帧n上的HARQ-ACK对应子帧n-k,k∈K上传输的PDSCH,集合K的大小为M=1,2,3,4,9,指对应到同一个UL子帧上报HARQ-ACK反馈的所有DL子帧数。
当UL-DL配置改变时,前一UL-DL配置的最后一帧及之前的帧可以遵从表5中对应的DL HARQ-ACK时序,当前UL-DL配置的第二帧及之后的帧也可以遵从表5中对应的DLHARQ-ACK时序(见表5),但当前UL-DL配置的第一帧应遵从新DL HARQ-ACK时序,该新DLHARQ-ACK时序可以与表5中前一UL-DL配置以及当前UL-DL配置的现有时序都不同。表6~12给出了UL-DL重配置时可以遵从的DL HARQ-ACK时序的示例,上述时序可以用于当前UL-DL配置的第一帧。
为了设计如表6-12所描述的DL HARQ-ACK时序,具体而言可以遵守下列规则:
如果PDSCH在前一UL-DL配置下接收到,那么表5中前一UL-DL配置的DL HARQ-ACK时序可以被复用(reuse)。如果复用不可行,即对应的UL子帧在当前UL-DL配置下实际为DL子帧,那么HARQ-ACK可以在最近的UL子帧报告,其中,最近的UL子帧与相关联的PDSCH至少相隔4个子帧。
如果PDSCH在前一UL-DL配置下接收到,那么表5中当前UL-DL配置的DL HARQ-ACK时序可以被复用。
基于上面的规则,在新设计的DL HARQ-ACK时序中,大部分时序表可以由表5中前一UL-DL配置和当前UL-DL配置的DL HARQ-ACK时序组合而成,即前半段与前一UL-DL配置的时序相似,后半段与当前UL-DL配置的时序相似。也可以使用不同的DL HARQ-ACK时序以及捆绑(bundle)/复用(reuse)的子帧数M。例如,表11中,当UL-DL配置从#3变为#5,或者从#3变为#2时,M=5,当UL-DL配置从#4变为#5时,M=7。在表5中,M的取值可以为M=1,2,3,4,9,其中M=1,2,3,4能使用ACK-NACK捆绑和复用两种传输方式,而M=9只能使用捆绑传输方式,对于增加的M=5,7,可以与M=9一样使用现有的ACK-NACK捆绑传输。
表5 DL HARQ-ACK时序表,K:{k0,k1,...,kM-1}
表6当前UL-DL配置为#0
表7当前UL-DL配置为#1
表8当前UL-DL配置为#2
表9当前UL-DL配置为#3
表10当前UL-DL配置为#4
表11当前UL-DL配置为#5
表12当前UL-DL配置为#6
表13是现有的UL HARQ-ACK时序,子帧n上的HARQ-ACK对应子帧n-KPHICH上传输的PUSCH。对于UL-DL配置#0,如果在子帧#0或子帧#5收到的PHICH资源对应IPHICH=0,那么KPHICH=7,否则,KPHICH=6。
当UL-DL配置改变时,前一UL-DL配置的最后一帧及之前帧可以遵从表13中对应的UL HARQ-ACK时序,当前UL-DL配置的第二帧及之后帧也可以遵从表13中对应的UL HARQ-ACK时序,但当前UL-DL配置的第一帧可以遵从新的UL HARQ-ACK时序,该新的UL HARQ-ACK时序可以与表13中前一UL-DL配置以及当前UL-DL配置的现有时序都不同。表14~20给出了UL-DL配置改变时可以遵从的UL HARQ-ACK时序的一个示例,上述时序可以用于当前UL-DL配置的第一帧。
为了设计如表14~20所描述的UL HARQ-ACK时序,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遵守下列规则:
如果PUSCH在前一UL-DL配置下接收到,那么表5中前一UL-DL配置的对应ULHARQ-ACK时序可以被复用。如果复用不可行,即对应的UL子帧在当前UL-DL配置下实际为UL子帧,那么HARQ-ACK可以在最近的DL子帧报告,其中,最近的DL子帧与相关联的PUSCH至少相隔4个子帧。
如果PUSCH在前一UL-DL配置下接收到,那么表13中当前UL-DL配置的UL HARQ-ACK时序可以被复用。
基于上面的规则,在新设计的UL HARQ-ACK时序中,大部分时序表可能由表13中前一UL-DL配置和当前UL-DL配置的UL HARQ-ACK时序组合而成,即前半段与前一UL-DL配置的时序相似,后半段与当前UL-DL配置的时序相似。也可以使用不同的UL HARQ-ACK时序。例如,当UL-DL配置从#2变为#5,子帧#8的KPHICH=8,即收到的PHICH对应前8个子帧的PUSCH,这与现有的时序表不同。
表13 UL HARQ-ACK时序表,KPHICH
表14前一UL-DL配置为#0
表15前一UL-DL配置为#1
表16前一UL-DL配置为#2
表17前一UL-DL配置为#3
表18前一UL-DL配置为#4
表19前一UL-DL配置为#5
表20前一UL-DL配置为#6
表21是现有的PUSCH调度时序,在子帧n上传输的PUSCH应基于子帧n-KPUSCH检测到的UL授权或PHICH。对于UL-DL配置#0,如果在子帧#2和#7上传输的PUSCH所对应的UL授权中UL索引的LSB被设置为1,那么KPUSCH=7,否则KPUSCH=6。
当UL-DL配置改变时,前一UL-DL配置的最后一帧及之前帧可以遵从表21中对应的PUSCH调度时序,当前UL-DL配置的第二帧及之后帧也可以遵从表21中对应的UL PUSCH调度时序,但当前UL-DL配置的第一帧可以遵从新的PUSCH调度时序,这个新的PUSCH调度时序可能与表21中前一UL-DL配置以及当前UL-DL配置的现有时序都不同。表22~28给出了UL-DL配置改变时可以遵从的PUSCH调度时序的一个示例,上述时序只用于当前UL-DL配置的第一帧。
为了设计如表22~28所描述的PUSCH调度时序,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以遵守下列规则:
如果UL授权在前一UL-DL配置下传输且用于连续的UL HARQ进程,那么PUSCH调度时序可以复用现有的前一UL-DL配置或者当前UL-DL配置的时序。如果复用不可能,及对应的DL子帧在前一UL-DL配置下实际为UL子帧,则使用其他的PUSCH调度时序,那么该调度时序可以与现有的调度时序相接近,KPUSCH的取值与现有的KPUSCH接近。
如果UL授权在前一UL-DL配置下传输且用于增加的UL HARQ进程,那么这个UL授权可以尽可能接近相关联的PUSCH且至少相隔4个子帧。如果UL授权在当前UL-DL配置下传输,那么当前UL-DL配置的现有PUSCH调度时序可以被复用。
基于上面的规则,在新设计的PUSCH调度时序中,大部分可能由表21中前一UL-DL配置和当前UL-DL配置的PUSCH调度时序组合而成,即前半段与前一UL-DL配置的时序相似,后半段与当前UL-DL配置的时序相似,也可以使用不同的PUSCH调度时序。例如,当UL-DL配置从#4变为#2,子帧#7
的KPUSCH=8,即收到本帧传输的PUSCH对应前8个子帧的UL授权或PHICH,这与现有的时序表不同。
表21PUSCH调度时序,KPUSCH
表22前一UL-DL配置为#0
表23前一UL-DL配置为#1
表24前一UL-DL配置为#2
表25前一UL-DL配置为#3
表26前一UL-DL配置为#4
表27前一UL-DL配置为#5
表28前一UL-DL配置为#6
以上实施例使用多种角度描述。显然这里的教示可以多种方式呈现,而在范例中揭露的任何特定架构或功能仅为代表性的状况。根据本文的教示,任何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本文呈现的内容可独立利用其他某种型式或综合多种型式作不同呈现。举例说明,可遵照前文中提到任何方式利用某种装置或某种方法实现。装置的实施或一种方式的执行可用任何其他架构、或功能性、又或架构及功能性来实现在前文所讨论的一种或多种型式上。再举例说明以上观点,在某些情况,并行的频道可基于脉冲重复频率所建立。又在某些情况,并行的频道也可基于脉波位置或偏位所建立。在某些情况,并行的频道可基于时序跳频建立。在某一些情况,并行的频道可基于脉冲重复频率、脉波位置或偏位、以及时序跳频建立。
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将了解信息及信号可用多种不同科技及技巧展现。举例,在以上描述所有可能引用到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位、符号、以及码片(chip)可以伏特、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粒、光场或光粒、或以上任何组合所呈现。
熟知此技术技术人员更会了解在此描述各种说明性的逻辑区块、模块、处理器、装置、电路、以及演算步骤与以上所揭露的各种情况可用的电子硬件(例如用来源编码或其他技术设计的数字实施、模拟实施、或两者的组合)、各种形式的程序或与指示作为链接的设计码(在内文中为方便而称作“软件”或“软件模块”)、或两者的组合。为清楚说明此硬件及软件间的可互换性,多种具描述性的组件、方块、模块、电路及步骤在以上的描述大致上以其功能性为主。不论此功能以硬件或软件型式呈现,将视加注在整体系统上的特定应用及设计限制而定。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可为每一特定应用将描述的功能以各种不同方法作实现,但此实现的决策不应被解读为偏离本文所揭露的范围。
此外,多种各种说明性的逻辑区块、模块、及电路以及在此所揭露的各种情况可实施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接入终端、接入点;或由集成电路、接入终端、接入点执行。集成电路可由一般用途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闸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其他可编程逻辑设备、离散闸(Discrete Gate)或晶体管逻辑(Transistor Logic)、离散硬件组件、电子组件、光学组件、机械组件、或任何以上的组合的设计以完成在此文内描述的功能;并可能执行存在于集成电路内、集成电路外、或两者皆有的执行码或指令。一般用途处理器可能是微处理器,但也可能是任何常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可由计算机设备的组合所构成,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及一微电脑的组合、多组微电脑、一组至多组微电脑以及一数字信号处理器核心、或任何其他类似的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所揭露程序的任何具体顺序或分层的步骤纯为一举例的方式。基于设计上的偏好,必须了解到程序上的任何具体顺序或分层的步骤可在此文件所揭露的范围内被重新安排。伴随的方法权利要求以一示例顺序呈现出各种步骤的组件,也因此不应被此所展示的特定顺序或阶层所限制。
本发明的说明书所揭露的方法和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通过执行一处理器直接应用在硬件以及软件模块或两者之结合上。一软件模块(包括执行指令和相关数据)和其它数据可储存在数据内存中,像是随机接入内存(Random Access Memory,RAM)、闪存(flashmemory)、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抹除可规化只读存储器(EPROM)、电子抹除式可复写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缓存器、硬盘、可携式应碟、光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在此领域习的技术中任何其它计算机可读取的储存媒体格式。一储存媒体可耦接至一机器装置,举例来说,像是计算机/处理器(为了说明的方便,在本说明书以处理器来表示),上述处理器可通过来读取信息(像是程序代码),以及写入信息至储存媒体。一储存媒体可整合处理器。特殊应用集成电路(ASIC)包括处理器和储存媒体。一使用者设备则包括特殊应用集成电路。换句话说,处理器和储存媒体以不直接连接用户设备的方式,包含于使用者设备中。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何适合计算机程序的产品包括可读取的储存媒体,其中可读取的储存媒体包括一或多个所揭露实施例相关的程序代码。而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的产品可以包括封装材料。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4)

1.一种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
当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时,用户设备对于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第一帧的确认信令时序和上行调度时序使用第一时序;以及
该用户设备对于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第二帧以及之后帧的确认信令时序和上行调度时序使用第二时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确认信令时序为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时序,用于确认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传输,或者该确认信令时序为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时序,用于确认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传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上行调度时序为上行链路授权所调度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时序,或者该上行调度时序为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所调度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时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中,该确认信令时序为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时序,其特征在于:
当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大于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则启动第一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或者
当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小于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则关闭第二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或者
当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等于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且某些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在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无法连续时,则关闭第三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以及启动第三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该用户设备检测出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以及
该用户设备检测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信令以检测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号码。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启动第一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之后,该用户设备进一步激活该第一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模块以及该第一数量的缓冲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关闭该第二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之后,该用户设备进一步清空与该第二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相关的该第二数量的缓冲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进程的最后一个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之后执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关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当已关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最后一个确认信令为否定确认以及重传次数小于最大传输次数时,该已关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对应之未编码数据放置在其他激活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中作为新数据传输;以及
当已关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重传次数等于最大重传次数或者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最后一个确认信令为肯定确认时,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对应之已编码数据从对应的缓冲器中清空。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当已关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最后一个确认信令为否定确认以及重传次数小于最大传输次数时,该已关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对应之已编码数据放置在其他激活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中与该其他激活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中进行传输;
当已关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重传次数等于最大重传次数或者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最后一个确认信令为肯定确认时,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对应之已编码数据从对应的缓冲器中清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已关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和其他激活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之间具有对应映射关系。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映射关系通过RRC信令配置。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RRC信令配置已关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重传和映射的激活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重传的优先顺序。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物理层信令动态调度该已关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重传和映射的激活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重传。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用户设备检测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得知该激活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中所重传的数据对应该已关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或者该激活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该第一时序中,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第一帧的确认信令时序根据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确认信令时序以及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第二帧以及以后的确认信令时序所生成;以及
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第一帧的上行调度时序根据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上行调度时序以及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第二帧以及以后的上行调度时序所生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第一帧的确认信令时序根据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确认信令时序以及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第二帧以及以后的确认信令时序所生成进一步包含:
对应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确认信令能够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确认信令时序传输时,至少部分复用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该确认信令对应时序,当特定确认信令无法复用该前一上下行配置的确认信令对应时序时,选择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一个特定子帧来传输该特定确认信令,该特定子帧是该确认信令在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时序下对应子帧的最邻近同向子帧,以及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下对应物理共享数据信道传输子帧以及该最邻近同向子帧至少间隔4个子帧。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第一帧的上行调度时序根据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上行调度时序以及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第二帧以及以后的上行调度时序所生成进一步包含:
对应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上行调度信令能够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上行调度时序传输时,至少部分复用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该上行调度信令对应时序,当特定上行调度信令无法复用该当前上下行配置的上行度信令对应时序时,选择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一个特定子帧来传输该特定上行调度信令,该特定子帧是该上行调度信令在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时序下对应子帧的最邻近同向子帧,以及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下对应上行调度数据传输子帧以及该最邻近同向子帧至少间隔4个子帧。
19.一种管理上下行链路配置确认信令时序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用户设备包含:
多个缓冲器,用于缓冲确认信令对应物理共享数据的首次传输以及重传;
时序决定模块,当上下行链路配置重配置时,该用户设备对于用于物理共享信道数据接收的当前上下行配置的第一帧的确认信令调度时序使用第一时序表;以及对于该当前上下行配置的第二帧以及之后帧的该确认信令调度时序使用第二时序表;
确认信令传输模块,用于依据对应时序表传输确认信令以确认对应物理共享数据的传输以及重传。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管理上下行链路配置确认信令时序的用户设备,该确认信令时序为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时序,或者该确认信令时序为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时序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进程管理模块,用于:
当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大于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则启动第一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或者
当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小于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则关闭第二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或者
当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等于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的数量,且某些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在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无法连续时,则关闭第三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以及启动第三数量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数。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管理上下行链路配置确认信令时序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当启动第一数量的确认信令进程数之后,该用户设备进一步激活第一数量的缓冲器。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管理上下行链路配置确认信令时序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当关闭该第一数量的确认信令数之后,该用户设备进一步清空与该第二数量确认信令相关的该第二数量的缓冲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管理上下行链路配置确认信令时序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当该第二数量的确认信令之一特定确认信令为否定确认以及重传次数小于最大传输次数时,该特定确认信令对应之已编码数据放置在其他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进程中重传;
当该第二数量的确认信令之的该特定确认信令的重传次数等于最大重传次数或者该特定确认信令为肯定确认信令时,该特定确认信令对应之已编码数据从对应的缓冲器中清空。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管理上下行链路配置确认信令时序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时序决定模块依据下列原则生成该第一时序表:
至少部分复用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的确认信令的调度时序,当特定确认信令无法复用该前一上行链路-下行链路配置的确认信令对应时序时,选择该当前上下行链路配置的一个特定子帧来传输该特定确认信令,该特定子帧是该确认信令在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时序下对应子帧的最邻近同向子帧,以及该前一上下行链路配置时序下对应子帧以及该最邻近同向子帧至少间隔4个子帧。
CN201480005283.7A 2013-01-18 2014-01-17 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380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80005283.7A CN104938017B (zh) 2013-01-18 2014-01-17 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18416 2013-01-18
CN2013100184161 2013-01-18
CN201480005283.7A CN104938017B (zh) 2013-01-18 2014-01-17 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PCT/CN2014/070815 WO2014111045A1 (zh) 2013-01-18 2014-01-17 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38017A CN104938017A (zh) 2015-09-23
CN104938017B true CN104938017B (zh) 2018-09-21

Family

ID=51209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528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38017B (zh) 2013-01-18 2014-01-17 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49284B2 (zh)
CN (1) CN104938017B (zh)
WO (1) WO20141110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33490B2 (en) 2014-03-06 2018-07-2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Full duplex operation in wireless systems
KR102467048B1 (ko) * 2015-04-09 2022-11-14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히든 노드 문제와 사용자 단말들의 채널 점유를 고려한 상향 링크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KR102658360B1 (ko) * 2015-04-09 2024-04-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면허 대역을 사용하는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의 자원할당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20170257858A1 (en) * 2016-03-04 2017-09-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s for Avoiding Call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0314037B2 (en) * 2016-07-08 2019-06-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Latency reduction techniqu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1191073B2 (en) * 2016-08-12 2021-11-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L scheduling timing in TDD with 1 MS TTI and reduced processing time
WO2018029634A1 (en) 2016-08-12 2018-02-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l harq timing with short tti operations in tdd
WO2018029636A1 (en) * 2016-08-12 2018-02-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l scheduling timing with short ttis in tdd
WO2018029637A1 (en) * 2016-08-12 2018-02-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l harq timing in tdd with 1 ms tti and reduced processing time
EP3509377B1 (en) 2016-08-31 2021-04-07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6846513B2 (ja) 2016-09-30 2021-03-24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Harqタイミング構成の同期制御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KR20180091527A (ko) * 2017-02-07 2018-08-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및 데이터 정보 전송방법 및 장치
CN108429607B (zh) * 2017-02-14 2021-05-14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系统中的harq重传处理方法
CN109152022B (zh) * 2017-06-16 2023-05-0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定时关系的指示、接收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CN109150421B (zh) * 2017-06-28 2023-03-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重复传输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US11304146B2 (en) * 2017-08-03 2022-04-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10034866B (zh) * 2018-01-12 2020-08-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反馈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8463002B (zh) * 2018-03-16 2021-07-02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tdd-lte基站系统的任务调度方法
CN109874174B (zh) * 2019-02-26 2022-06-24 北京中科晶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te系统mac层下行调度方法
CN111970732A (zh) * 2020-09-10 2020-11-20 杭州六极加科技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系统中子帧间负荷均衡方法及系统
CN114614944A (zh) * 2020-12-04 2022-06-10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功能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0898A (zh) * 2009-04-10 2010-10-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混合自动重传相关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CN102255718A (zh) * 2011-07-11 2011-11-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载波聚合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2271034A (zh) * 2010-12-31 2011-12-07 重庆重邮信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lte上行harq控制方法
CN102511189A (zh) * 2011-11-10 2012-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和通信设备
CN102752862A (zh) * 2011-04-20 2012-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下行数据业务传输的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86875B2 (en) * 2009-08-07 2013-02-2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handling HARQ operations during transmission mode changes
US9602251B2 (en) * 2012-01-27 2017-03-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evices for reconfiguring uplink and downlink allocations in time domain duplexing wireless systems
US9014064B2 (en) * 2012-05-11 2015-04-21 Intel Corporation Scheduling an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timing indication for an uplink-downlink (UL-DL) reconfiguration
CN103580830B (zh) * 2012-07-18 2018-11-27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harq-ack反馈信息的方法
WO2014080582A1 (ja) * 2012-11-26 2014-05-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再送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0898A (zh) * 2009-04-10 2010-10-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混合自动重传相关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CN102271034A (zh) * 2010-12-31 2011-12-07 重庆重邮信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lte上行harq控制方法
CN102752862A (zh) * 2011-04-20 2012-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下行数据业务传输的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2255718A (zh) * 2011-07-11 2011-11-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载波聚合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2511189A (zh) * 2011-11-10 2012-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和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49284B2 (en) 2018-04-17
WO2014111045A1 (zh) 2014-07-24
US20150365965A1 (en) 2015-12-17
CN104938017A (zh) 2015-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38017B (zh) 决定上下行链路重配置期间确认信令时序和调度时序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US9179445B2 (en) Commun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uplink-downlink configuration change
RU2467483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озврата и приема информации подтверждения приема пакетов данных с полупостоянным планированием
CN101990242B (zh) 频谱聚合系统中的自适应重传方法和用户设备
US8595579B2 (en) Method for DL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HARQ process allocation and apparatus thereof
TWI524708B (zh) Methods for dealing with HARQ collisions and PUSCH retransmission collisions in TDD
CN109417449A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和多传输时间间隔调度
CN110431792A (zh) 用于高可靠性低等待时间通信系统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传输
CN107251465A (zh) 多个三态harq过程
CN104202133A (zh) 用于通信系统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和设备
EP345459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feedback time sequence,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505698A (zh) 信道配置方法及终端、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09889313A (zh) 用于在小区内载波聚合系统中传输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KR20130116874A (ko) 긍정/부정 응답 메시지의 매핑 방법 및 단말
CN108352930A (zh) 传输块分段和信令
CN103378953B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与装置
CN103354482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6413106B (zh) 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9891795A (zh) 用于频分双工传输时间间隔操作的系统和方法
CN103368708A (zh) 一种pusch的重传指示方法
CN101567773A (zh) 一种时分双工系统中发送数据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9152071A (zh) 数据传输指示及数据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139239A (zh) 一种进行业务传输的方法和终端
CN101677282A (zh) 无线资源调度的配置方法以及基站
CN108347311A (zh) 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131

Address after: Taiwan Hsinchu County China jhubei City, Taiwan five yuan a Street No. 3 Building 7

Patentee after: Atlas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Singapore Singapore

Patentee before: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1

Termination date: 201901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