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32013A - 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32013A CN104932013A CN201510259858.4A CN201510259858A CN104932013A CN 104932013 A CN104932013 A CN 104932013A CN 201510259858 A CN201510259858 A CN 201510259858A CN 104932013 A CN104932013 A CN 1049320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lta
- high frequency
- thickness
- parfacies
- frequency cycl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划分地震地层格架,初步识别出三角洲的宏观沉积体;追踪三角洲沉积体的每个地震反射轴;根据三维高频旋回的精细解释成果,计算三角洲相邻高频旋回的平面地层厚度;根据三维地震的三角洲高频旋回沉积对亚相进行划分,基于地质规律,以地震精细解释为手段,提出三角洲亚相的合理解释。本发明充分利用旋回的平面厚度变化,以三角洲的沉积规律为依托,更准确地确定三角洲的亚相类型、平面展布与垂向演化,不仅能够明显提高判识的准确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解决了三角洲高频旋回垂向变化的难题;并且基本排除了技术人员经验所带来的不准确和随意性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亚相识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以三角洲储层最为重要。尤其是在盆地的勘探初期,如何确定三角洲的亚相,是进一步预测有利砂体的基础。三角洲的砂体预测是含油气盆地勘探重要内容,因为三角洲砂体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目前含油气盆地三角洲亚相的划分主要基于大量钻井的揭示和测井约束地震反演。
但在钻井极其稀少的含油气盆地中(如渤中凹陷、南黄海盆地等),一般只能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特征,划分不同地震相类型,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这种方法准确性很差,随意性很大,基本上靠解释人员的主观认识。并且当含油气盆地勘探程度很低的时候,主要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相特征,来划分三角洲亚相,但该方法的主观随意性很大,解释方案与技术人员的经验很有关系。
而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所谓高频旋回即相邻稳定地震反射轴之间的时间厚度或者地层真厚度。本发明以三角洲“S”形进积体的厚度为依据,从地质规律出发,地质与地震手段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低勘探盆地三角洲亚相划分问题,而且三角洲高频旋回垂向变化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准确性差,随意性大,基本上靠解释人员的主观认识来判断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
步骤一、在对三维地震初步解释的基础上,划分地震地层格架,初步识别出三角洲的宏观沉积体;
步骤二、进一步追踪三角洲沉积体的每个地震反射轴和三维地震高频旋回的沿层;
步骤三、根据三维高频旋回的精细解释成果,计算出三角洲相邻高频旋回的平面地层厚度;
步骤四、根据三维地震的三角洲高频旋回沉积对亚相进行划分,沿三角洲推进方向追踪解释出的三角洲“S”形前积体高频旋回的地层平面厚度,呈中间厚两侧薄的形态;
步骤五、基于地质规律,以地震精细解释为手段,提出三角洲亚相的合理解释。
进一步,在步骤一中,划分地震地层格架的具体步骤是从盆地构造沉积背景出发,结合地震前积反射形态,初步识别出三角洲的宏观沉积体。
进一步,在步骤二中,相邻的地震反射轴之间即是一个高频旋回,追踪三角洲沉积体的每个地震反射轴,即可追踪三维地震高频旋回的沿层。
进一步,在步骤三中,计算出每个高频旋回的平面地层厚度,从而得出高频旋回平面地层厚度的垂向变化。
进一步,在步骤四中,根据三维地震的三角洲高频旋回沉积对亚相进行划分的结果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位于“S”形前积体从盆地边缘向湖泊方向有所加厚的地带,前三角洲亚相是“S”形前积体厚度最大的地带,而“S”形前积体前方地层厚度快速减薄的地带是半深湖和深湖亚相。
进一步,三角洲高频旋回的“S”形前积反射,蕴含着三角洲各亚相与半深湖的地质信息,可以在三角洲沉积背景基础上,依据“S”形前积体地层厚度的变化,确定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半深湖、深湖。
进一步,在步骤五中,基于地质规律,以地震精细解释为手段,提出三角洲亚相的合理解释:即如果三角洲进积的水下地形偏小,“S”形前积体坡度小,则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的前方边界相应地向地层厚度变大的方向移动;反之,“S”形前积体坡度大,则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的前方边界相应地向地层厚度变小的陆地方向移动。
进一步,根据三角洲进积水下坡度不同,各亚相界限会相应地向岸或者湖泊方向移动。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在地震高频旋回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旋回的平面厚度变化,以三角洲的沉积规律为依托,来确定三角洲的亚相类型、平面展布与垂向演化,不仅能够明显提高判识的准确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本发明以三角洲“S”形进积体的厚度为依据,从地质规律出发,地质与地震手段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低勘探盆地三角洲亚相划分问题,而且三角洲高频旋回垂向变化的难题也迎刃而解。而且本发明得出了三角洲高频旋回沉积亚相划分的结果是:沿三角洲推进方向追踪解释出来的三角洲“S”形前积体高频旋回的地层平面厚度,一般呈中间厚两侧薄的形态;从地质规律的角度出发,典型三角洲平原亚相的离岸最近,地层厚度变化最小;三角洲前缘亚相一般是位于“S”形前积体从盆地边缘向湖泊方向有所加厚的地带,前三角洲亚相是“S”形前积体厚度最大的地带,而“S”形前积体前方地层厚度快速减薄的地带是半深湖和深湖亚相。并且如果三角洲进积的水下地形偏小,“S”形前积体坡度小,则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的前方边界相应地向地层厚度变大的方向移动;反之,“S”形前积体坡度大,则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的前方边界相应地向地层厚度变小的陆地方向移动。
更重要的是,本发明在地震资料高频旋回精细解释的基础上,以地质规律为指导,能够更准确地划分低勘探区三角洲的各亚相;并且基本排除了技术人员经验所带来的不准确和随意性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结合附图1对本案例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
S101:在对三维地震初步解释的基础上,划分地震地层格架,初步识别出三角洲的宏观沉积体;
S102:进一步追踪三角洲沉积体的每个地震反射轴和三维地震高频旋回的沿层;
S103:根据三维高频旋回的精细解释成果,计算出三角洲相邻高频旋回的平面地层厚度;
S104:根据三维地震的三角洲高频旋回沉积对亚相进行划分,沿三角洲推进方向追踪解释出的三角洲“S”形前积体高频旋回的地层平面厚度,呈中间厚两侧薄的形态;
S105:基于地质规律,以地震精细解释为手段,提出三角洲亚相的合理解释。
进一步,在S101中,划分地震地层格架的具体步骤是从盆地构造沉积背景出发,结合地震前积反射形态,初步识别出三角洲的宏观沉积体。
进一步,在S102中,相邻的地震反射轴之间即是一个高频旋回,追踪三角洲沉积体的每个地震反射轴,即可追踪三维地震高频旋回的沿层。
进一步,在S103中,计算出每个高频旋回的平面地层厚度,从而得出高频旋回平面地层厚度的垂向变化。
进一步,在S104中,根据三维地震的三角洲高频旋回沉积对亚相进行划分的结果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位于“S”形前积体从盆地边缘向湖泊方向有所加厚的地带,前三角洲亚相是“S”形前积体厚度最大的地带,而“S”形前积体前方地层厚度快速减薄的地带是半深湖和深湖亚相。
进一步,三角洲高频旋回的“S”形前积反射,蕴含着三角洲各亚相与半深湖的地质信息,可以在三角洲沉积背景基础上,依据“S”形前积体地层厚度的变化,确定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半深湖、深湖。
进一步,在S105中,基于地质规律,以地震精细解释为手段,提出三角洲亚相的合理解释:即如果三角洲进积的水下地形偏小,“S”形前积体坡度小,则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的前方边界相应地向地层厚度变大的方向移动;反之,“S”形前积体坡度大,则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的前方边界相应地向地层厚度变小的陆地方向移动。
进一步,根据三角洲进积水下坡度不同,各亚相界限会相应地向岸或者湖泊方向移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在对三维地震初步解释的基础上,划分地震地层格架,初步识别出三角洲的宏观沉积体;进一步追踪三角洲沉积体的每个地震反射轴和三维地震高频旋回的沿层;根据三维高频旋回的精细解释成果,计算出三角洲相邻高频旋回的平面地层厚度;根据三维地震的三角洲高频旋回沉积对亚相进行划分,沿三角洲推进方向追踪解释出的三角洲“S”形前积体高频旋回的地层平面厚度,呈中间厚两侧薄的形态;基于地质规律,以地震精细解释为手段,提出三角洲亚相的合理解释。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在地震高频旋回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旋回的平面厚度变化,以三角洲的沉积规律为依托,来确定三角洲的亚相类型、平面展布与垂向演化,不仅能够明显提高判识的准确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本发明以三角洲“S”形进积体的厚度为依据,从地质规律出发,地质与地震手段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低勘探盆地三角洲亚相划分问题,而且三角洲高频旋回垂向变化的难题也迎刃而解。而且本发明得出了三角洲高频旋回沉积亚相划分的结果是:沿三角洲推进方向追踪解释出来的三角洲“S”形前积体高频旋回的地层平面厚度,一般呈中间厚两侧薄的形态;从地质规律的角度出发,典型三角洲平原亚相的离岸最近,地层厚度变化最小;三角洲前缘亚相一般是位于“S”形前积体从盆地边缘向湖泊方向有所加厚的地带,前三角洲亚相是“S”形前积体厚度最大的地带,而“S”形前积体前方地层厚度快速减薄的地带是半深湖和深湖亚相。并且如果三角洲进积的水下地形偏小,“S”形前积体坡度小,则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的前方边界相应地向地层厚度变大的方向移动;反之,“S”形前积体坡度大,则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的前方边界相应地向地层厚度变小的陆地方向移动。更重要的是,本发明在地震资料高频旋回精细解释的基础上,以地质规律为指导,能够更准确地划分低勘探区三角洲的各亚相;并且基本排除了技术人员经验所带来的不准确和随意性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步骤包括:
步骤一、在对三维地震初步解释的基础上,划分地震地层格架,初步识别出三角洲的宏观沉积体;
步骤二、进一步追踪三角洲沉积体的每个地震反射轴和三维地震高频旋回的沿层;
步骤三、根据三维高频旋回的精细解释成果,计算出三角洲相邻高频旋回的平面地层厚度;
步骤四、根据三维地震的三角洲高频旋回沉积对亚相进行划分,沿三角洲推进方向追踪解释出的三角洲前积体高频旋回的地层平面厚度,呈中间厚两侧薄的形态;
步骤五、基于地质规律,以地震精细解释为手段,提出三角洲亚相的合理解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划分地震地层格架的具体步骤是从盆地构造沉积背景出发,结合地震前积反射形态,初步识别出三角洲的宏观沉积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相邻的地震反射轴之间即是一个高频旋回,追踪三角洲沉积体的每个地震反射轴,即可追踪三维地震高频旋回的沿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三中,计算出每个高频旋回的平面地层厚度,从而得出高频旋回平面地层厚度的垂向变化。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四中,根据三维地震的三角洲高频旋回沉积对亚相进行划分的结果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位于前积体从盆地边缘向湖泊方向有所加厚的地带,前三角洲亚相是前积体厚度最大的地带,而前积体前方地层厚度快速减薄的地带是半深湖和深湖亚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三角洲高频旋回的前积反射,蕴含着三角洲各亚相与半深湖的地质信息,可以在三角洲沉积背景基础上,依据前积体地层厚度的变化,确定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半深湖、深湖。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五中,基于地质规律,以地震精细解释为手段,提出三角洲亚相的合理解释:即如果三角洲进积的水下地形偏小,前积体坡度小,则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的前方边界相应地向地层厚度变大的方向移动;反之,前积体坡度大,则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的前方边界相应地向地层厚度变小的陆地方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三角洲进积水下坡度不同,各亚相界限会相应地向岸或者湖泊方向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59858.4A CN104932013A (zh) | 2015-05-20 | 2015-05-20 | 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59858.4A CN104932013A (zh) | 2015-05-20 | 2015-05-20 | 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32013A true CN104932013A (zh) | 2015-09-23 |
Family
ID=54119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59858.4A Pending CN104932013A (zh) | 2015-05-20 | 2015-05-20 | 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932013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42293A (zh) * | 2015-12-04 | 2017-06-1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三角洲前缘古地形特征的平衡剖面恢复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09616A (zh) * | 2009-12-23 | 2011-06-29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沉积旋回约束的波阻抗反演方法 |
CN102313904A (zh) * | 2011-05-05 | 2012-01-1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利用地震信息自动划分地层旋回的方法 |
CN102436013A (zh) * | 2011-07-19 | 2012-05-02 | 北京师范大学 | 一种运用Fischer图解划分砂砾岩沉积期次的方法 |
CN102520446A (zh) * | 2012-01-06 | 2012-06-27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区研究中心 | 高精度三维层序自动识别系统 |
-
2015
- 2015-05-20 CN CN201510259858.4A patent/CN10493201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09616A (zh) * | 2009-12-23 | 2011-06-29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沉积旋回约束的波阻抗反演方法 |
CN102313904A (zh) * | 2011-05-05 | 2012-01-1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利用地震信息自动划分地层旋回的方法 |
CN102436013A (zh) * | 2011-07-19 | 2012-05-02 | 北京师范大学 | 一种运用Fischer图解划分砂砾岩沉积期次的方法 |
CN102520446A (zh) * | 2012-01-06 | 2012-06-27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区研究中心 | 高精度三维层序自动识别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庄丽: "东营凹陷永安镇三角洲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 《石油实验地质》 * |
方勇 等: "东营三角洲高频旋回划分与浊积砂体预测", 《物探与化探》 * |
邓述全: "层序地层学在饶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 基础科学辑》 * |
金振奎 等: "三角洲沉积模式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古地理学报》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42293A (zh) * | 2015-12-04 | 2017-06-1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三角洲前缘古地形特征的平衡剖面恢复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65065B (zh) | 一种确定沉积地层古地貌的方法及装置 | |
Ma et al. | The late Cenozoic deep-water channel system in the Baiyun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Development and tectonic effects | |
CN103926619B (zh) | 一种三维vsp数据的逆时偏移方法 | |
Adeoti et al. | Static reservoir modeling using well log and 3-D seismic data in a KN field, offshore Niger Delta, Nigeria | |
CN105373648A (zh) | 一种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储层构型的建模方法 | |
AU2012260680A1 (en) | A method to aid in the exploration, mine design, evaluation and/or extraction of metalliferous mineral and/or diamond deposits | |
CN105868482B (zh) | 一种沉积期微幅度古隆起的推算方法及装置 | |
CN109116421A (zh) | 一种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统计学反演参数确定方法 | |
CN105388520A (zh) | 一种地震资料叠前逆时偏移成像方法 | |
CN104635261A (zh) | 山前带重磁电震联合分体建模方法 | |
CN104597494A (zh) | 地震地层体分析方法及装置 | |
CN104345336B (zh) | 一种基于目标区域照明度的观测系统优化方法 | |
Bruno et al. | Groundwater characterization in arid regions using seismic and gravity attributes: Al Jaww Plain, UAE | |
Deng et al. |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key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for PL 19–3 oilfield | |
Rybakov et al. | The Hula Valley subsurface structure inferred from gravity data. | |
CN103576194B (zh) | 一种深度域复杂地表地震构造成像方法 | |
AlZidaneen et al. | Tect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evolution of the northwestern Arabian plate, Central Jordan | |
CN108375794B (zh) | 基于对称观测的vsp缝洞绕射成像技术方法 | |
CN104932013A (zh) | 基于地震高频旋回厚度的三角洲亚相识别方法 | |
CN103454679B (zh) | 一种地震反射同相轴等时性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 |
Miluch et al. | Seismic profiling-based modeling of geometry and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delta in the Beibu Gulf, SW of Hainan Island (South China Sea) | |
CN109085644A (zh) | 基于双射线走时的真地表成像方法 | |
Di Fiore et al. | Joining up land and marine seismic data: Case study from Procida and Ventotene Islands (Tyrrhenian Sea, Italy) | |
Zhang et al. | The velocity modeling techniques of igneous rock—A case study of Ha-La-Ha-Tang area | |
US11714208B2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gridding of salt structur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