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29080B - 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29080B
CN104929080B CN201510372713.5A CN201510372713A CN104929080B CN 104929080 B CN104929080 B CN 104929080B CN 201510372713 A CN201510372713 A CN 201510372713A CN 104929080 B CN104929080 B CN 1049290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 body
saturation
layer
waterproof layer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727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29080A (zh
Inventor
李强
张力霆
王钧陶
齐清兰
张少雄
霍倩
闫海真
张佳尚
贾倩
杨政
穆森
张杨杨
赵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37271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290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29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290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290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290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用来研究尾矿库坝体、土石坝及边坡稳定性和形变,包括以下步骤,a、确定坝体模型的浸润线的形状、位置,划分若干大段;b、确定关键控制点的相关参数;c、求出理论不透水层的位置;d、计算相对不透水层的位置数据;e、用同样的方式计算其他大段的相关数据;f、建立坝体模型敷设相对不透水层。本发明能够控制模型试验中浸润线的形状和分布特征,提高实验的坝体模型与实际坝体的相似性,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坝体模型建立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用来研究尾矿库坝体、土石坝及边坡稳定性和形变。
背景技术
在研究尾矿库坝体、土石坝及边坡等坝体的稳定性和形变实验中,坝体内存在渗流水时,渗流水的埋深即浸润线的位置对坝坡的变形和失稳影响重大,在传统试验中,往往只能做到对地上水位的控制,不能直接对渗流水浸润线位置和形状进行准确的控制。
目前在存在地下渗流水的模型试验中,一般都没有提出如何控制地下渗流水位置的措施,尤其是对于尾矿坝、土坝和边坡等坝坡中的浸润线位置,这是因为该类坝坡中各处的地下水位不同,浸润线是一个曲线,难以准确控制。浸润线主要受到底下水位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地上水位的影响,传统的方法是改变地上水水位间接控制浸润线,这种方式很难准确控制。而浸润线位置是否准确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能够控制模型试验中浸润线的形状和分布特征,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在建立坝体模型之前根据所模拟实际坝体的浸润线的形状、位置确定坝体模型的浸润线的形状、位置,在坝体模型的浸润线上按照浸润线的形状划分若干大段;
步骤b、将大段平均分为三部分,将这三部分的分界点作为浸润线上的四个关键控制点,其中位置最高的关键控制点为入渗点,将其余三个关键控制点的模型埋深分别设定为H22、H33、H44,将四个关键控制点到坝体模型的坡脚的水平距离分别设定为L1+3Ld、L1+2Ld、L1+Ld、L1,Ld为相邻两个关键控制点的水平距离,将四个关键控制点到坝体模型底部的垂直距离分别是H1、H2、H3、H4
步骤c、在步骤b的基础上,在坝体模型内、步骤b所述的大段内侧假设一个与地面夹角为α、与地面相交的理论不透水层,假设四个关键控制点中的最低位置的关键控制点与理论不透水层和地面交点的水平距离为L0
理论不透水层与浸润线之间的关系符合渗流基本方程其中i为理论不透水层的坡度,h0为渗流对应的正常水深,h为实际模型中浸润线上的某一点与理论不透水层之间实际的竖直距离;
将模型中四个关键控制点到理论不透水层的竖直距离设定为h1、h2、h3和h4,并且h1、h2、h3和h4满足以下关系,
h 1 = H 1 - ( L 0 + 3 L d ) tan α h 2 = H 2 - ( L 0 + 2 L d ) tan α h 3 = H 3 - ( L 0 + L d ) tan α h 4 = H 4 - L 0 tan α ;
将上式中的h1、h2、h3、h4分别代入渗流基本方程并进行求解得到
m = ( H 1 - H 2 ) ( 2 H 3 - H 2 - H 4 ) ( H 3 - H 4 ) ( 2 H 2 - H 1 - H 3 ) α = a r c t a n [ H 2 - H 4 - m ( H 1 - H 3 ) ( 1 - m ) L d ] L 0 = ( H 1 - H 3 - L d t a n α ) ( H 2 - H 3 ) 2 H 2 - H 1 - H 3 - ( H 1 + H 2 ) + 5 L d t a n α ;
通过对上式进行求解则计算出α和L0,从而确定理论不透水层的位置;
步骤d、计算相对不透水层的位置
相对不透水层是指铺设在坝体模型内的水平的不透水材料,每个关键控制点对应一层相对不透水层,
第1层相对不透水层距离地面高度为L0tanα,第1层相对不透水层外侧边缘到坡脚的距离为L1;第2层相对不透水层距离地面高度为(L0+Ld)tanα,第2层相对不透水层外侧边缘到坡脚的距离为L1+Ld;第3层相对不透水层距离地面高度为(L0+2Ld)tanα,第3层相对不透水层外侧边缘到坡脚的距离为L1+2Ld;第4层相对不透水层距离地面高度为(L0+3Ld)tanα,第4层相对不透水层外侧边缘到坡脚的距离为L1+3Ld
步骤e、重复步骤b~d,计算出其他大段的相对不透水层的位置;
步骤f、建立坝体模型,在坝体模型的相应位置铺设相对不透水层。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a中划分大段数量为2~3段。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d的不透水材料为可溶性糖纸。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步骤d的不透水材料为刷上淀粉糊的滤纸。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能够控制模型试验中浸润线的形状和分布特征,提高实验的坝体模型与实际坝体的相似性,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本发明根据坝体浸润线的形状对坝体的浸润线分成若干大段,分段进行研究,根据实际坝体的浸润线的实际位置和形状近似进行划分,能够模拟形状复杂的浸润线,提高试验的准确性。
本发明假设理论不透水层,理论不透水层与浸润线之间的关系可以由渗流基本方程确定,求出理论不透水层,控制理论不透水层的位置就能控制浸润线的位置。
本发明在建立坝体模型时在坝体内用不透水材料铺设四层水平的相对不透水层,不透水层采用水平铺设替代原假设的理论不透水层,减小了不透水层对坝坡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可以保证浸润线以下坝体为湿润的,不影响坝体模型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浸润线分布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理论不透水层分布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相对不透水层分布示意图。
在附图中:1、浸润线,2、坡面,3、理论不透水层,4、第1层相对不透水层,5、第2层相对不透水层,6、第3层相对不透水层,7、第4层相对不透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在建立坝体模型之前根据所模拟实际坝体的浸润线的形状、位置确定坝体模型的浸润线1的形状、位置,在坝体模型的浸润线1上按照浸润线1的形状划分若干大段。
步骤b、将第一大段AD平均分为AB、BC和CD三部分,如图1所示,浸润线1上的点A、B、C、D为关键控制点,A点为入渗点;测量出B点坡面2的竖直方向的距离为H22,C点坡面2的竖直方向的距离为H33、D点坡面2的竖直方向的距离为H44,即A、B、C、D四个点的埋深分别为H22、H33、H44;测量出A点到坡脚O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1+3Ld,测量出B点到坡脚O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1+2Ld,测量出C点到坡脚O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1+Ld,测量出D点到坡脚O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1,Ld为相邻两个关键控制点的水平距离;测量出点A到坝体模型的底部即地面的距离为H1,测量出B到坝体模型的底部即地面的距离为H2,测量出C到坝体模型的底部即地面的距离为H3,测量出D到坝体模型的底部即地面的距离为H4
步骤c、在坝体内假设一个理论不透水层3,理论不透水层3与浸润线1之间符合渗流基本方程的关系,理论不透水层3与水平面夹角设为α,水平地面交点O1的理论不透水层3,控制点D与理论不透水层3与水平地面交点O1的水平距离为L0,α和L0是未知值需要求出来,两个值作为确定理论不透水层3的参数;浸润线1上的点A所在竖直方向上的直线与理论不透水层3的交点为A1,浸润线1上的点B所在竖直方向上的直线与理论不透水层3的交点为B1,浸润线1上的点C所在竖直方向上的直线与理论不透水层3的交点为C1,浸润线1上的点D所在竖直方向上的直线与理论不透水层3的交点为D1。A点到到理论不透水层3的竖直方向上距离为h1,即点A到A1为h1;B点到到理论不透水层3的竖直方向上距离为h2,即点B到B1为h2;C点到到理论不透水层3的竖直方向上距离为h3,即点C到C1为h3;D点到到理论不透水层3的竖直方向上距离为h4,即点D到D1为h4;那么h1,h2,h3和h4,满足以下关系,
h 1 = H 1 - ( L 0 + 3 L d ) tan α h 2 = H 2 - ( L 0 + 3 L d ) tan α h 3 = H 3 - ( L 0 + 3 L d ) tan α h 4 = H 4 - L 0 tan α ;
代入渗流基本方程,
进行求解,得到以下关系式,
h 2 - h 1 ( H 1 - H 2 ) - ( h 1 - h 2 ) = 1 - 2 h 0 ( h 1 + h 2 ) h 3 - h 2 ( H 2 - H 3 ) - ( h 2 - h 3 ) = 1 - 2 h 0 ( h 2 + h 3 ) h 4 - h 3 ( H 3 - H 4 ) - ( h 3 - h 4 ) = 1 - 2 h 0 ( h 3 + h 4 ) ;
由以上三式得到,
m = ( H 1 - H 2 ) ( 2 H 3 - H 2 - H 4 ) ( H 3 - H 4 ) ( 2 H 2 - H 1 - H 3 ) α = a r c t a n [ H 2 - H 4 - m ( H 1 - H 3 ) ( 1 - m ) L d ] L 0 = ( H 1 - H 3 - L d t a n α ) ( H 2 - H 3 ) 2 H 2 - H 1 - H 3 - ( H 1 + H 2 ) + 5 L d t a n α ;
H1、H2、H3、H4和Ld是已知的,即首先求出m,通过m求解出α,通过α求解出L0,由α和L0就能确定理论不透水层3的位置。
步骤d、相对不透水层是指铺设在坝体模型内的水平的不透水材料,每个关键控制点对应一层相对不透水层。第1层相对不透水层4距离地面高度为L0tanα,第1层相对不透水层4外侧边缘D1到坡脚的距离为L1;第2层相对不透水层5距离地面高度为(L0+Ld)tanα,第2层相对不透水层5外侧边缘C1到坡脚的距离为L1+Ld;第3层相对不透水层6距离地面高度为(L0+2Ld)tanα,第3层相对不透水层6外侧边缘B1到坡脚的距离为L1+2Ld;第4层相对不透水层7距离地面高度为(L0+3Ld)tanα,第4层相对不透水层7外侧边缘A1到坡脚的距离为L1+3Ld
步骤e、重复步骤b~d,计算出其他大段的相对不透水层的位置。
步骤f、建立坝体模型,在坝体模型的相应位置铺设相对不透水层。
在步骤a中划分段数量为2~4段,实际工程中浸润线较平缓,所以通常3段就可以满足实验要求。
在步骤d中所用的不透水材料为可溶性糖纸,也可以是刷上淀粉糊的滤纸。
本发明能够控制模型试验中浸润线的形状和分布特征,提高实验的坝体模型与实际坝体的相似性,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Claims (4)

1.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在建立坝体模型之前根据所模拟实际坝体的浸润线的形状、位置确定坝体模型的浸润线(1)的形状、位置,在坝体模型的浸润线(1)上按照形状划分若干大段;
步骤b、将大段平均分为三部分,将这三部分的分界点作为浸润线(1)上的四个关键控制点,其中位置最高的关键控制点为入渗点,将其余三个关键控制点的模型埋深分别设定为H22、H33、H44,将四个关键控制点到坝体模型的坡脚的水平距离分别设定为L1+3Ld、L1+2Ld、L1+Ld、L1,Ld为相邻两个关键控制点的水平距离,将四个关键控制点到坝体模型底部的垂直距离分别是H1、H2、H3、H4
步骤c、在步骤b的基础上,在坝体模型内、步骤b所述的大段内侧假设一个与地面夹角为α、与地面相交的理论不透水层(3),假设四个关键控制点中的最低位置的关键控制点与理论不透水层(3)和地面交点的水平距离为L0
理论不透水层(3)与浸润线(1)之间的关系符合渗流基本方程其中i为理论不透水层(3)的坡度,h0为渗流对应的正常水深,h为实际模型中浸润线(1)上的某一点与理论不透水层(3)之间实际的竖直距离;
将模型中四个关键控制点到理论不透水层(3)的竖直距离设定为h1、h2、h3和h4,并且h1、h2、h3和h4满足以下关系,
h 1 = H 1 - ( L 0 + 3 L d ) t a n α h 2 = H 2 - ( L 0 + 2 L d ) t a n α h 3 = H 3 - ( L 0 + L d ) t a n α h 4 = H 4 - L 0 t a n α ;
将上式中的h1、h2、h3、h4分别代入渗流基本方程并进行求解得到
m = ( H 1 - H 2 ) ( 2 H 3 - H 2 - H 4 ) ( H 3 - H 4 ) ( 2 H 2 - H 1 - H 3 ) α = arctan [ H 2 - H 4 - m ( H 1 - H 3 ) ( 1 - m ) L d ] L 0 = ( H 1 - H 3 - L d t a n α ) ( H 2 - H 3 ) 2 H 2 - H 1 - H 3 - ( H 1 + H 2 ) + 5 L d t a n α ;
通过对上式进行求解则计算出α和L0,从而确定理论不透水层(3)的位置;
步骤d、计算相对不透水层的位置
相对不透水层是指铺设在坝体模型内的水平的不透水材料,每个关键控制点对应一层相对不透水层,
第1层相对不透水层(4)距离地面高度为L0tanα,第1层相对不透水层(4)外侧边缘到坡脚的距离为L1;第2层相对不透水层(5)距离地面高度为(L0+Ld)tanα,第2层相对不透水层(5)外侧边缘到坡脚的距离为L1+Ld;第3层相对不透水层距离地面高度为(L0+2Ld)tanα,第3层相对不透水层(6)外侧边缘到坡脚的距离为L1+2Ld;第4层相对不透水层(7)距离地面高度为(L0+3Ld)tanα,第4层相对不透水层(7)外侧边缘到坡脚的距离为L1+3Ld
步骤e、重复步骤b~d,计算出其他大段的相对不透水层的位置;
步骤f、建立坝体模型,在坝体模型的相应位置铺设相对不透水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划分大段数量为2~4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的不透水材料为可溶性糖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的不透水材料为刷上淀粉糊的滤纸。
CN201510372713.5A 2015-06-30 2015-06-30 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290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72713.5A CN104929080B (zh) 2015-06-30 2015-06-30 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72713.5A CN104929080B (zh) 2015-06-30 2015-06-30 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29080A CN104929080A (zh) 2015-09-23
CN104929080B true CN104929080B (zh) 2016-09-21

Family

ID=54116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7271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29080B (zh) 2015-06-30 2015-06-30 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290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68165B (zh) * 2016-10-26 2018-05-29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含上部缺陷堤坝渗透破坏模拟试验装置及其构建方法
CN109341778A (zh) * 2018-11-23 2019-02-15 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 一种安全监控尾矿库的信息化智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1305142B (zh) * 2020-02-20 2021-10-26 石家庄铁道大学 用于降低湿排尾矿库浸润线的结构及设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4668A (zh) * 2011-12-05 2012-06-13 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尾矿坝安全监测的方法
CN103898865A (zh) * 2014-04-16 2014-07-02 石家庄铁道大学 尾矿库模型试验模拟系统
CN104281920A (zh) * 2014-09-29 2015-01-14 中南大学 尾矿库分层指标安全评估和预警方法与系统
JP3195823U (ja) * 2014-11-25 2015-02-05 礼治 田中 津波試験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4668A (zh) * 2011-12-05 2012-06-13 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尾矿坝安全监测的方法
CN103898865A (zh) * 2014-04-16 2014-07-02 石家庄铁道大学 尾矿库模型试验模拟系统
CN104281920A (zh) * 2014-09-29 2015-01-14 中南大学 尾矿库分层指标安全评估和预警方法与系统
JP3195823U (ja) * 2014-11-25 2015-02-05 礼治 田中 津波試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29080A (zh) 2015-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29080B (zh) 一种能够控制浸润线的坝体模型建立方法
CN103838936B (zh) 适用于浊积砂低渗透储层的高精度构造应力场模拟方法
CN105353105A (zh) 桩承式路堤中平面土拱效应与多层加筋体拉膜效应研究试验装置
CN106644206A (zh) 一种用于浅埋隧道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CN102312449A (zh) 一种模拟长板-短桩工法离心模型及其试验装置和方法
CN106529150B (zh) 复合地层盾构隧道拱顶荷载计算方法
CN105044134B (zh) 隧道衬砌地质雷达响应特征的模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CN203324144U (zh) 一种径流入渗模拟装置
CN107869348A (zh) 一种厚层砂岩油藏生产井产量劈分的方法
CN104849762B (zh) 利用水平井入层点信息校正油藏顶面微构造的方法
CN106934145A (zh) 无砟轨道膨胀岩土路堑及低路堤基底最小换填厚度的确定方法
CN108060661A (zh) 一种拱坝中心线的拟定方法
CN102322078B (zh) 一种承压水基坑开挖与降压耦合效应的突涌破坏计算处理方法
CN103300523A (zh) 基于摄像技术的西服板型调整方法
CN104537566B (zh) 一种六边形煤巷表面位移量的预测方法
CN106759072A (zh) 兼顾床面稳定和快速排水的河工模型排水系统及设计方法
CN104727789A (zh) 中高渗砂岩油藏水驱波及系数及过水倍数动态描述方法
CN108763797A (zh) 一种基于地下水模型的湖泊与地下水稳定流作用模拟方法
CN105569050A (zh) 一种相邻边界侧压力不均衡基坑角撑支护结构设计方法
Ren et al. Experimental and modeling evaluation of siphon-type subsurface drainage performance in flooding and waterlogging removal
CN105182441B (zh) 一种实测地层剖面绘制的三维投影法
CN206616513U (zh) 兼顾床面稳定和快速排水的河工模型排水系统
CN107201755A (zh) 一种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混凝土电杆气弹模型设计方法
CN105319595B (zh) 一种黄土塬地震资料井控中长波长静校正方法
CN206399943U (zh)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翻浆冒泥试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Qiang

Inventor after: Yang Zheng

Inventor after: Mu Sen

Inventor after: Zhang Yangyang

Inventor after: Zhao Yuan

Inventor after: Zhang Liting

Inventor after: Wang Juntao

Inventor after: Qi Qinglan

Inventor after: Zhang Shaoxiong

Inventor after: Huo Qian

Inventor after: Yan Haizhen

Inventor after: Zhang Jiashang

Inventor after: Jia Qian

Inventor before: Li Qiang

Inventor before: Jia Qian

Inventor before: Zhang Liting

Inventor before: Qi Qinglan

Inventor before: Zhang Shaoxiong

Inventor before: Huo Qian

Inventor before: Zhang Jiashang

Inventor before: Mu Sen

Inventor before: Zhang Yangyang

Inventor before: Zhao Yua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21

Termination date: 201906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