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21510B - 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21510B
CN104921510B CN201510403137.6A CN201510403137A CN104921510B CN 104921510 B CN104921510 B CN 104921510B CN 201510403137 A CN201510403137 A CN 201510403137A CN 104921510 B CN104921510 B CN 1049215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ulate matter
thing
upper bottom
ring
s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031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21510A (zh
Inventor
卫平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40313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215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215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215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215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215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edding Items (AREA)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其外形呈方块状。这种坐具由上底面、外围圈、物料调节口、物料管、连接块、隔离圈、中央孔、下底面及颗粒物共同构成垫芯;外围圈与上下底面的固定结合形成了垫芯的外围轮廓;在垫芯的上方设置了承坐面,承坐面由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对接构成,在对接处形成中缝;隔离圈固定结合于上下底面的中部,中央孔在上底面中部,其位于隔离圈中部以内的区域,与隔离圈共同构成一个开放型的孔。连接块位于隔离圈、外围圈、上底面、下底面四者构成的内部空间中,呈间隔状分布;本发明在承坐时能够对人体臀部的坐姿压力进行分解,减小人的臀部与坐具之间的垂直作用力,提高人体的舒适感。

Description

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以颗粒物作为填充材料的坐具,特别是一种可以对人体臀部的坐姿压力进行分解,填充颗粒物分布更加均衡的坐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以颗粒物填充的坐具通常以形状相同的上底面和下底面进行上下对应后沿着边沿固定结合,形成一个以边沿轮廓为外围的封闭腔体,在封闭腔体内,上底面和下底面之间以间隔的直线方式直接结合形成结合线,结合线之间形成囊腔,囊腔内分布有颗粒物;由于颗粒物在受力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这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因此具备了柔软的特性,得到广泛使用。
但是,现有的颗粒物填充坐具,其间隔性结合线所形成的圆弧形凹陷和圆面凸出造成颗粒物在坐具内部分布不均匀,造成坐具表面高低不平,特别是坐具越厚,高低不平越加剧,坐具适用性越差;因此,目前的这类坐具的厚度都很薄,厚度太薄造成坐具承坐时提供给人体的舒适度较差。而且,现有的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在中部的承坐区域,各间隔结合线之间互不相通,颗粒物不能在各个间隔囊腔之间流通,在承坐受压时颗粒物无法在各个囊腔之间应对压力自动调节和分布,无法形成迎合人体臀部的最佳形态,颗粒物之间无法形成最佳的相互作用力,局部区域作用力过于集中,造成人的舒适感较差。同时,现有的颗粒物填充的坐具上底面为一个整片结构,其承坐时处于人体臀部两坐骨之间的材料被压紧定位而相互牵拉,阻止了人体臀部坐姿压力向左右方向分解,人体臀部与坐具之间的垂直作用力无法因分解而减小,使得人体的舒适感较差。再次,现有的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在承坐时颗粒物会向人体臀部两坐骨之间移动集中,造成对人体会阴部位重要血管、神经束的压迫,有害人体。最后,现有的颗粒物填充的坐具也无法对内部颗粒物的用量进行调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以解决现有颗粒物填充的坐具不能对人体臀部的坐姿压力进行分解、中部承坐区域的颗粒物无法在各个囊腔之间进行流通、承坐受压时颗粒物向人体会阴部位移动集中、颗粒物分布不均匀,表面高低不平,厚度较薄、无法进行颗粒物用量调节等一系列弊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包括填充有颗粒物的坐垫芯,所述坐垫芯包括上底面、下底面以及固定连接上、下底面周边部位的外围圈;所述上底面的中部区域设有中央孔,对应所述中央孔处的上、下底面之间通过隔离圈固定连接,所述上、下底面、外围圈及隔离圈共同构成用于填充颗粒物的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内沿中央孔的长度方向对称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将内部空间划分为若干个相通的囊腔;所述上底面上方还设置有承坐面,所述承坐面对应中央孔位置开设有中缝,所述中缝将承坐面分为两个活动页。
进一步,若干个所述的连接块之间的间距相等,连接块的一端为窄段,另一端为宽段;所述窄段的端部与隔离圈固定结合,窄段的上、下两边分别与上、下底面之间留有距离;所述宽段的上、下两边分别与上、下底面固定结合,宽段的端部与外围圈之间留有距离。
进一步,所述坐垫芯和承坐面均为软性材质,所述承坐面由前至后的展开长度小于对应上底面由前至后的展开长度;所述承坐面由左至右的展开长度大于对应上底面由左至右的展开长度。
进一步,所述外围圈的一侧开设有带开合结构的物料调节口,所述外围圈上对应物料调节口位置设有与内部空间相通的柔性物料管。
进一步,所述开合结构为拉链,所述柔性物料管为长筒状的布袋口,当所述拉链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布袋口堆叠于物料调节口内。
进一步,所述承坐面的周边与外围圈固定结合。
进一步,所述承坐面的前、后两边的下方固定结合有两个相向开口的套口,所述套口大小与坐垫芯相匹配;所述承坐面通过套口与坐垫芯拆卸式连接。
进一步,两个所述套口之间通过粘扣带或系绳连接。
进一步,所述中缝两边活动页的对接处分别设有相互吸附的磁条。
进一步,所述颗粒物为谷壳、山楂子、决明子或黄荆子或谷壳粉碎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坐具在空载的状态下,充满垫芯的颗粒物被限制在隔离圈、外围圈、上底面、下底面形成的有限空间中,由于颗粒物的相互挤压而使坐具的垫芯产生由内向外的张力。由于受到颗粒物的挤压,软性的物料管变形关闭,自动封堵于物料调节口处,在颗粒物和物料调节口之间起隔离作用,阻止颗粒物的张力直接作用于封口拉链,防止拉链被拉开,避免颗粒物的逸出。当颗粒物不足或过多时,可以将物料管从外围圈的内侧翻出到外部,从物料管导入或导出颗粒物,完成后将物料管从物料调节口塞入外围圈内侧再拉上拉链,关闭物料调节口即可,从而方便地实施了颗粒物用量的调节。
在垫芯产生的由内向外的张力作用下,沿着外围圈与上底面的固定结合线轮廓,垫芯既呈现出稳定的外形,又具备柔软的特点。在垫芯产生的由内向外的张力作用下,上底面被充分展开,由于承坐面前边到后边之间的材料实际可展开长度小于上底面前边到后边之间的材料实际可展开长度;承坐面左边到右边之间的材料实际可展开长度大于上底面左边到右边之间的材料实际可展开长度,这样上底面的充分展开不会在左右方向上拉开承坐面的中缝,而是在前后方向上将承坐面拉平并将承坐面中缝并拢,从而使坐具表面呈现平整平滑的外观。当承坐面中缝两侧设置有磁条时,由于磁条的相互吸引,使坐具表面的平整效果进一步加强。
当坐具承坐时,在人体臀部的压力下,由于承坐面中缝下方的结构是中央孔,其正好使承坐面中缝左右的两部分不被人体臀部两边的坐骨压紧定位,从而使承坐面左右两部分向左右两边分离,将人体臀部的压力向左右水平方向分解,使人体臀部与坐具之间的垂直作用力被分解而减小,臀部的压迫感减小,人的舒适感得以提高。
隔离圈将颗粒物限制在隔离圈与外围圈之间的区域,在人体臀部的压力下,坐具中的颗粒物不会向会阴部位移动集中,从而使此部位重要的血管、神经束不受压迫,得到保护。
连接块、外围圈、隔离圈共同消除了上底面和下底面之间的直接固定结合,拉开了上底面和下底面之间的距离,使垫芯内部能够以更大的厚度容纳更多的颗粒物。厚度的增大,使坐具在承坐时变形的深度和面积随之增大,导致单位面积上的压强更小,人体的舒适感被进一步增强。同时,连接块使上底面和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在各个部位保持相同,消除了上底面出现的圆弧形凹陷和圆面凸出,使坐具在任意厚度情况下均保持了内部颗粒物的分布均匀和上下底面的平整。
连接块的窄段端头与隔离圈固定结合阻止了隔离圈在受压时向中部以内的空间凸出,有效地保持了隔离圈形态的稳定,进而使隔离圈中部以内的空间保持稳定。连接块的窄段上下边沿分别与上底面、下底面保持一定的距离,连接块的宽段与外围圈保持一定的距离,此特征使坐具在中部承坐区域和外周分别形成了各囊腔之间的互联通道,坐具承坐受压时颗粒物同时在囊腔内部和各囊腔之间发生流动,自动应对人体臀部的坐姿压力和臀部形状而形成最适宜的分布状态,使整个坐具内部各处颗粒物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自动调节平衡,消除了承坐区域内颗粒物与人体臀部之间以及颗粒物与颗粒物之间作用力过于集中的弊端,人体臀部各处受到的反作用力均匀而且最小,人体的舒适感又一次被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就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例1中沿E-E面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1中沿H-H面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1中沿F-F面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1中沿G-G面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2的主视图;
图8是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9是实施例2中沿E1-E1面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例2中沿H1-H1面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例2中沿F1-F1面的剖视图;
图12是实施例2中沿G1-G1面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例3的主视图;
图14是实施例3的俯视图;
图15是实施例3中沿E2-E2面的剖视图;
图16是实施例3中沿H2-H2面的剖视图;
图17是实施例3中沿F2-F2面的剖视图;
图18是实施例3中沿G2-G2面的剖视图;
图19是实施例4的主视图;
图20是实施例4的俯视图;
图21是实施例4中沿E3-E3面的剖视图;
图22是实施例4中沿H3-H3面的剖视图;
图23是实施例4中沿F3-F3面的剖视图;
图24是实施例4中沿G3-G3面的剖视图。
图中:1、物料调节口,2、连接块,3、颗粒物,4、上底面,5、外围圈,6、下底面,7、承坐面,8、套口,9、隔离圈,10、物料管,11、磁条,12、中央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6,平面ABCD为承坐面7,承坐面7设置在上底面4的上方,是由平面AKMD和平面LBCN对接组成。平面AKMD和平面LBCN通过共同与上底面4、外围圈5的固定结合形成中缝KLNM.上底面4的中部设置中央孔12。在上底面4和下底面6之间设置有外围圈5、连接块2、隔离圈9、物料调节口1、物料管10。承坐面7、上底面4、下底面6、外围圈5、连接块2、隔离圈9、物料管10的材料特性均为软性。
由上底面4、外围圈5、连接块2、隔离圈9、物料调节口1、物料管10、颗粒物3、中央孔12、下底面6共同构成坐具的垫芯。
外围圈5位于上底面4和下底面6之间。承坐面7的前边CD、后边AB、左边DA、右边BC与上底面4的前、后、左、右边对应重叠并预先定位,然后共同与外围圈5沿着AB、BC、CD、DA固定结合。外围圈5的下边沿与下底面6的边沿固定结合。外围圈5与上底面4、下底面6的固定结合形成了垫芯内部空间的周边封闭圈。外围圈5的上下边沿之间设置有物料调节口1。
在此优选方式下,承坐面7的前边为CD边,后边为AB边,前边CD与后边AB之间的材料长度为KM,前后两边之间的材料长度KM小于上底面4前边到后边之间的材料长度。承坐面7的左边为DA边,右边为BC边,左边DA到右边BC的材料长度为CD或AB(CD=AB)。承坐面7左右两边之间的材料长度大于上底面4左边到右边之间的材料长度。由于材料的特性均为软性,在颗粒物外围的流通通道所对应的范围内可将承坐面7左边DA到右边BC之间的材料长度进行收缩,使左边DA到右边BC之间的距离与上底面4左边到右边之间的材料长度相等,再将上底面4前边到后边之间的材料长度进行收缩,使上底面4前边到后边之间的距离与承坐面7前边CD到后边AB之间的材料长度即KM相等,在此基础上将上底面4和承坐面7的前、后、左、右边进行对应重叠定位,然后沿着承坐面7的边AB、BC、CD、DA共同与外围圈5的上边沿进行固定结合,最终两者以共同与外围圈5的固定结合线形成固定结合,并且承坐面7左边到右边之间的实际可展开长度大于上底面4左边到右边之间的实际可展开长度,承坐面7前边到后边之间的实际可展开长度小于上底面4前边到后边之间的实际可展开长度。
隔离圈9位于上底面4和下底面6之间的中部,以中轴线为对称,呈封闭的“U”形环状,隔离圈9的前后两端和左右两侧均与外围圈5保持一定的距离,前后两端与外围圈5之间的距离小于左右两侧与外围圈5之间的距离。隔离圈9的上下两边的边沿分别与上底面4、下底面6固定结合。
连接块2位于隔离圈9左右两侧与外围圈5之间的区域内,以间隔的形式分布。连接块2的外形呈一段窄一段宽的长条状,窄段的端头与隔离圈9固定结合,窄段的上下两边分别与上底面4、下底面6保持一定的距离;宽段的端头与外围圈5保持一定的距离,宽段的上下两边的边沿分别与上底面4、下底面6固定结合。
除上述方案外,连接块2也可以于上底面4、下底面6、外围圈5及隔离圈9完全固定结合,通过在连接块2的表面设置若干个通孔结构(图中未体现)来实现各个囊腔之间颗粒物3的流通,同样可以保证颗粒物3分散均匀。
外围圈5、隔离圈9、上底面4下底面6四者固定结合形成的内部空间构成了颗粒物3的贮存空间。在连接块2的宽段左右两端分别形成了颗粒物3在各囊腔之间的流通通道,连接块2与连接块2之间形成了两端开口的腔体。
在隔离圈9中部以内的区域中无颗粒物3。
中央孔12位于上底面4的中部位置,其依据隔离圈9与上底面4的固定结合线轮廓设置,位于隔离圈9中部以内的区域中,以对称轴线为中轴,与隔离圈共同构成一个开放型的孔。
物料管10位于外围圈5的内侧,向外与物料调节口1固定结合。
物料调节口1固定结合了封口拉链,以拉链进行关闭或打开。物料调节口1又向内与物料管10固定结合。
实施例2
参照图7至图12所示,平面A1B1C1D1为承坐面7,承坐面7设置在上底面4的上方,是由平面A1K1M1D1和平面L1B1C1N1对接组成。平面A1K1M1D1和平面L1B1C1N1通过共同与上底面4、外围圈5的固定结合形成中缝K1L1N1M1.
承坐面7的中缝K1L1N1M1两侧设置有磁条11,磁条11以异性相吸的方式固定结合在中缝K1L1N1M1的两侧边。上底面4的中部设置中央孔12。磁条11的两端位于中央孔12所对应的范围内。在上底面4和下底面6之间设置有外围圈5、连接块2、隔离圈9、物料调节口1、物料管10。承坐面7、上底面4、下底面6、外围圈5、连接块2、隔离圈9、物料管10的材料特性均为软性。
由上底面4、外围圈5、连接块2、隔离圈9、物料调节口1、物料管10、颗粒物3、中央孔12、下底面6共同构成坐具的垫芯。
外围圈5位于上底面4和下底面6之间。承坐面7的前边C1D1、后边A1B1、左边D1A1、右边B1C1与上底面4的前、后、左、右边对应重叠并预先定位,然后共同与外围圈5沿着A1B1、B1C1、C1D1、D1A1固定结合。外围圈5的下边沿与下底面6的边沿固定结合。外围圈5与上底面4、下底面6的固定结合形成了垫芯内部空间的周边封闭圈。外围圈5的上下边沿之间设置有物料调节口1。
在此优选方式下,承坐面7的前边为C1D1边,后边为A1B1边,前边C1D1与后边A1B1之间的材料长度为K1M1,前后两边之间的材料长度K1M1小于上底面4前边到后边之间的材料长度。承坐面7的左边为D1A1边,右边为B1C1边,左边D1A1到右边B1C1的材料长度为C1D1或A1B1(C1D1=A1B1)。承坐面7左右两边之间的材料长度大于上底面4左边到右边之间的材料长度。由于材料的特性均为软性,在颗粒物外围的流通通道所对应的范围内可将承坐面7左边D1A1到右边B1C1之间的材料长度进行收缩,使左边D1A1到右边B1C1之间的距离与上底面4左边到右边之间的材料长度相等,再将上底面4前边到后边之间的材料长度进行收缩,使上底面4前边到后边之间的距离与承坐面7前边C1D1到后边A1B1之间的材料长度即K1M1相等,在此基础上将上底面4和承坐面7的前、后、左、右边进行对应重叠定位,然后沿着承坐面7的边A1B1、B1C1、C1D1、D1A1共同与外围圈5的上边沿进行固定结合,最终两者以共同与外围圈5的固定结合线形成固定结合,并且承坐面7左边到右边之间的实际可展开长度大于上底面4左边到右边之间的实际可展开长度,承坐面7前边到后边之间的实际可展开长度小于上底面4前边到后边之间的实际可展开长度。
隔离圈9位于上底面4和下底面6之间的中部,以中轴线为对称,呈封闭的“U”形环状,隔离圈9的前后两端和左右两侧均与外围圈5保持一定的距离,前后两端与外围圈5之间的距离小于左右两侧与外围圈5之间的距离。隔离圈9的上下两边的边沿分别与上底面4、下底面6固定结合。
连接块2位于隔离圈9左右两侧与外围圈5之间的区域内,以间隔的形式分布。连接块2的外形呈一段窄一段宽的长条状,窄段的端头与隔离圈9固定结合,窄段的上下两边分别与上底面4、下底面6保持一定的距离;宽段的端头与外围圈5保持一定的距离,宽段的上下两边的边沿分别与上底面4、下底面6固定结合。
外围圈5、隔离圈9、上底面4下底面6四者固定结合形成的内部空间构成了颗粒物3的贮存空间。在连接块2的宽段左右两端分别形成了颗粒物3在各个囊腔之间的流通通道,连接块2与连接块2之间形成了两端开口的腔体。
在隔离圈9中部以内的区域中无颗粒物3。
中央孔12位于上底面4的中部位置,其依据隔离圈9与上底面4的固定结合线轮廓设置,位于隔离圈9中部以内的区域中,以对称轴线为中轴,与隔离圈共同构成一个开放型的孔。
物料管10位于外围圈5的内侧,向外与物料调节口1固定结合。
物料调节口1固定结合了封口拉链,以拉链进行关闭或打开。物料调节口1又向内与物料管10固定结合。
实施例3
参照图13至图18所示,平面A2B2C2D2为承坐面7,承坐面7设置在上底面4的上方,是由平面A2K2M2D2和平面L2B2C2N2对接组成。平面A2K2M2D2和平面L2B2C2N2通过K2U2与L2T2、V2M2与Y2N2的固定结合形成中缝U2T2Y2V2 。
上底面4的中部设置中央孔12。在上底面4和下底面6之间设置有外围圈5、连接块2、隔离圈9、物料调节口1、物料管10。承坐面7、上底面4、下底面6、外围圈5、连接块2、隔离圈9、物料管10的材料特性均为软性。
由上底面4、外围圈5、连接块2、隔离圈9、物料调节口1、物料管10、颗粒物3、中央孔12、下底面6共同构成坐具的垫芯。
外围圈5的上下边沿分别与上底面4、下底面6的边沿固定结合形成了垫芯内部空间的周边封闭圈。外围圈5的上下边沿之间设置有物料调节口1。外围圈5与上底面4的固定结合线形成的平面位于平面A2B2C2D2的下方,其前、后、左、右边与平面A2B2C2D2前、后、左、右边的位置上下对应。
在此优选方式下,承坐面7的前边为C2D2边,后边为A2B2边,前边C2D2与后边A2B2之间的材料长度为K2M2,前后两边之间的材料长度K2M2小于上底面4前边到后边之间的材料长度。承坐面7的左边为D2A2边,右边为B2C2边,左边D2A2到右边B2C2的材料长度为C2D2或A2B2(C2D2=A2B2)。承坐面7左右两边之间的材料长度大于上底面4左边到右边之间的材料长度。在颗粒物外围的流通通道的前后通道所对应的范围内将上底面前边到后边之间的材料长度进行收缩,使上底面前边到后边之间的距离与承坐面前边C2D2到后边A2B2之间的材料长度相等,在此基础上先由上底面4、外围圈5、连接块2、隔离圈9、物料调节口1、物料管10、颗粒物3、中央孔12、下底面6共同构成坐具的垫芯。承坐面7在前边C2D2到后边A2B2之间的下方固定结合有套口8。套口8呈一端开口的囊状,前后两个套口8相向开口。两个套口8的底部向上分别与承坐面7的前边C2D2和后边A2B2固定结合,套口8的左右两边A2P2、B2O2(另一个套口8的左右边为R2D2、S2C2)向上与承坐面7固定结合。承坐面7前后两端的平面A2B2O2P2和平面R2S2C2D2为承坐面7和套口8的公共部位(既是承坐面7的一部分又是套口8上方的囊壁)。两个套口8的下囊壁之间以粘扣带或系绳进行连接或不连接。
承坐面7通过其固定结合的套口8从垫芯的前后两端套入垫芯,从而形成了承坐面7与上底面4之间的可拆式结合。
隔离圈9位于上底面4和下底面6之间的中部,以中轴线为对称,呈封闭的“U”形环状,隔离圈9的前后两端和左右两侧均与外围圈5保持一定的距离,前后两端与外围圈5之间的距离小于左右两侧与外围圈5之间的距离。隔离圈9的上下两边的边沿分别与上底面4、下底面6固定结合。
连接块2位于隔离圈9左右两侧与外围圈5之间的区域内,以间隔的形式分布。连接块2的外形呈一段窄一段宽的长条状,窄段的端头与隔离圈9固定结合,窄段的上下两边分别与上底面4、下底面6保持一定的距离;宽段的端头与外围圈5保持一定的距离,宽段的上下两边的边沿分别与上底面4、下底面6固定结合。
外围圈5、隔离圈9、上底面4下底面6四者固定结合形成的内部空间构成了颗粒物3的贮存空间。在连接块2的宽段左右两端分别形成了颗粒物3在各个囊腔之的间流通通道,连接块2与连接块2之间形成了两端开口的腔体。
在隔离圈9中部以内的区域中无颗粒物3。
中央孔12位于上底面4的中部位置,其依据隔离圈9与上底面4的固定结合线轮廓设置,位于隔离圈9中部以内的区域中,以对称轴线为中轴,与隔离圈共同构成一个开放型的孔。
物料管10位于外围圈5的内侧,向外与物料调节口1固定结合。
物料调节口1固定结合了封口拉链,以拉链进行关闭或打开。物料调节口1又向内与物料管10固定结合。
实施例4
参照图19至图24中所示,平面A3B3C3D3为承坐面7,承坐面7设置在上底面4的上方,是由平面A3K3M3D3和平面L3B3C3N3对接组成。平面A3K3M3D3和平面L3B3C3N3通过K3U3与L3T3、V3M3与Y3N3的固定结合形成中缝U3T3Y3V3 。磁条11以异性相吸的方式固定结合在中缝U3T3Y3V3 的两侧边。上底面4的中部设置中央孔12。磁条11的两端位于中央孔12所对应的范围内。在上底面4和下底面6之间设置有外围圈5、连接块2、隔离圈9、物料调节口1、物料管10。承坐面7、上底面4、下底面6、外围圈5、连接块2、隔离圈9、物料管10的材料特性均为软性。
由上底面4、外围圈5、连接块2、隔离圈9、物料调节口1、物料管10、颗粒物3、中央孔12、下底面6共同构成坐具的垫芯。
外围圈5的上下边沿分别与上底面4、下底面6的边沿固定结合形成了垫芯内部空间的周边封闭圈。外围圈5的上下边沿之间设置有物料调节口1。外围圈5与上底面4的固定结合线形成的平面位于平面A3B3C3D3的下方,其前、后、左、右边与平面A3B3C3D3前、后、左、右边的位置上下对应。
在此优选方式下,承坐面7的前边为C3D3边,后边为A3B3边,前边C3D3与后边A3B3之间的材料长度为K3M3,前后两边之间的材料长度K3M3小于上底面4前边到后边之间的材料长度。承坐面7的左边为D3A3边,右边为B3C3边,左边D3A3到右边B3C3的材料长度为C3D3或A3B3(C3D3=A3B3)。承坐面7左右两边之间的材料长度大于上底面4左边到右边之间的材料长度。在颗粒物外围的流通通道的前后通道所对应的范围内将上底面前边到后边之间的材料长度进行收缩,使上底面前边到后边之间的距离与承坐面前边C3D3到后边A3B3之间的材料长度相等,在此基础上先由上底面4、外围圈5、连接块2、隔离圈9、物料调节口1、物料管10、颗粒物3、中央孔12、下底面6共同构成坐具的垫芯。承坐面7在前边C3D3到后边A3B3之间的下方固定结合套口8。套口8呈一端开口的囊状,前后两个套口8相向开口。两个套口8的底部向上分别与承坐面7的前边C3D3和后边A3B3固定结合,套口8的左右两边A3P3、B3O3(另一个套口8的左右边为R3D3、S3C3)向上与承坐面7固定结合。承坐面7前后两端的平面A3B3O3P3和平面R3S3C3D3为承坐面7和套口8的公共部位(既是承坐面7的一部分又是套口8上方的囊壁)。两个套口8的下囊壁之间以粘扣带或系绳进行连接或不连接。
承坐面7通过其固定结合的套口8从垫芯的前后两端套入垫芯,从而形成了承坐面7与上底面4之间的可拆式结合。
隔离圈9位于上底面4和下底面6之间的中部,以中轴线为对称,呈封闭的“U”形环状,隔离圈9的前后两端和左右两侧均与外围圈5保持一定的距离,前后两端与外围圈5之间的距离小于左右两侧与外围圈5之间的距离。隔离圈9的上下两边的边沿分别与上底面4、下底面6固定结合。
连接块2位于隔离圈9左右两侧与外围圈5之间的区域内,以间隔的形式分布。连接块2的外形呈一段窄一段宽的长条状,窄段的端头与隔离圈9固定结合,窄段的上下两边分别与上底面4、下底面6保持一定的距离;宽段的端头与外围圈5保持一定的距离,宽段的上下两边的边沿分别与上底面4、下底面6固定结合。
外围圈5、隔离圈9、上底面4下底面6四者固定结合形成的内部空间构成了颗粒物3的贮存空间。在连接块2的宽段左右两端分别形成了颗粒物3在各个囊腔之间的流通通道,连接块2与连接块2之间形成了两端开口的腔体。
在隔离圈9中部以内的区域中无颗粒物3。
中央孔12位于上底面4的中部位置,其依据隔离圈9与上底面4的固定结合线轮廓设置,位于隔离圈9中部以内的区域中,以对称轴线为中轴,与隔离圈9共同构成一个开放型的孔。
物料管10位于外围圈5的内侧,向外与物料调节口1固定结合。
物料调节口1固定结合了封口拉链,以拉链进行关闭或打开。物料调节口1又向内与物料管10固定结合。
坐具在空载状态下,充满垫芯的颗粒物3被限制在隔离圈9、外围圈5、上底面4、下底面6所构成的有限空间内,由于颗粒物3相互挤压而使坐具的垫芯产生由内向外的张力。由于受到颗粒物3的挤压,软性的物料管10变形关闭,自动封堵于物料调节口1处,在颗粒物3和物料调节口1之间起隔离作用,阻止颗粒物3的张力直接作用于封口拉链,防止拉链被拉开,避免颗粒物3的逸出。当颗粒物3不足或过多时,可以将物料管10从外围圈5的内侧经物料调节口1翻出到外部,从物料管10导入或导出颗粒物3,完成后将物料管10经物料调节口1塞入外围圈5内侧,拉上拉链关闭物料调节口1即可,从而方便地进行了颗粒物3的用量调节。在垫芯由内向外的张力作用下,沿着外围圈5与上底面4的固定结合线轮廓,垫芯既呈现出稳定的外形,又具备柔软的特点。在垫芯由内向外张力作用下,上底面4被充分展开,由于承坐面7前边到后边之间的材料可展开长度小于上底面4前边到后边之间的材料可展开长度,承坐面7左边到右边之间的材料可展开长度大于上底面4左边到右边之间的材料可展开长度,这样上底面4的充分展开不会在左右方向上拉开承坐面7的中缝,而是在前后方向上将承坐面7拉平并将承坐面7的中缝并拢,从而使坐具表面呈现平整平滑的外观。承坐面7中缝两侧设置有磁条11时,由于磁条11的相互吸引,使坐具表面的平整效果进一步加强。
连接块2的宽段、外围圈5、隔离圈9三者宽度相同,共同隔开了上底面4和下底面6,由于连接块2的间隔性重复分布,使上底面4和下底面6之间的距离在各个部位保持相同,消除了目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上底面4出现的圆弧形凹陷和圆面凸出,同时也消除了目前颗粒物3填充的坐具内部颗粒物3分布不均匀的弊端。
当坐具承坐时,由于承坐面7中缝下方的结构是中央孔12,其正好使承坐面7中缝左右的两部分不被人体臀部两边的坐骨压紧定位,从而使承坐面7的左右两部分向左右两边分离,将人体臀部对坐具的垂直压力向左右水平方向分解,使臀部与坐具之间的垂直作用力减小,臀部的压迫感减小,人的舒适感得到提高。
隔离圈9将颗粒物3限制在隔离圈9中部以外的区域,在人体臀部的压力下,坐具中颗粒物3不会向臀部两坐骨之间的会阴区域移动集中,从而使人体会阴部位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束不受压迫,得到保护。
连接块2的宽段、外围圈5、隔离圈9三者宽度相同,共同隔开了上底面4和下底面6,消除了目前颗粒物3填充的坐具厚度太薄的弊端,使垫芯内部空间能够以更大的厚度容纳更多的颗粒物3。垫芯厚度的增大使坐具在承坐时变形的深度和面积随之增大,导致单位面积上的压强更小,人体的舒适感又一次被增强。
连接块2的窄段端头与隔离圈9的固定结合阻止了隔离圈9在受压时向中部凸出,有效地保持了隔离圈9的稳定性以及中央孔12下方空间的稳定性。连接块2的窄段上下边沿分别与上底面4和下底面6保持一定的距离,连接块2的宽段与外围圈5保持一定的距离,此特征使坐具的中部区域和外周形成了各囊腔之间的互联通道,坐具承坐受压时颗粒物3同时在囊腔内和各个囊腔之间发生流动,自动应对人体臀部的坐姿压力和臀部形状而形成最适宜的分布和组合状态,将人体臀部的坐姿压力在整个坐具的内部空间中传递,最大限度地分散坐具对臀部的反作用力,提高人体的舒适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包括填充有颗粒物的坐垫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芯包括上底面、下底面以及固定连接上、下底面周边部位的外围圈;所述上底面的中部区域设有中央孔,对应所述中央孔处的上、下底面之间通过隔离圈固定连接,所述上、下底面、外围圈及隔离圈共同构成用于填充颗粒物的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内沿中央孔的长度方向对称设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将内部空间划分为若干个相通的囊腔;所述上底面上方还设置有承坐面,所述承坐面对应中央孔位置开设有中缝,所述中缝将承坐面分为两个活动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连接块之间的间距相等,连接块的一端为窄段,另一端为宽段;所述窄段的端部与隔离圈固定结合,窄段的上、下两边分别与上、下底面之间留有距离;所述宽段的上、下两边分别与上、下底面固定结合,宽段的端部与外围圈之间留有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芯和承坐面均为软性材质,所述承坐面由前至后的展开长度小于对应上底面由前至后的展开长度;所述承坐面由左至右的展开长度大于对应上底面由左至右的展开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围圈的一侧开设有带开合结构的物料调节口,所述外围圈上对应物料调节口位置设有与内部空间相通的柔性物料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结构为拉链,所述柔性物料管为长筒状的布袋口,当所述拉链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布袋口堆叠于物料调节口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坐面的周边与外围圈固定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坐面的前、后两边的下方固定结合有两个相向开口的套口,所述套口大小与坐垫芯相匹配;所述承坐面通过套口与坐垫芯拆卸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套口之间通过粘扣带或系绳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缝两边活动页的对接处分别设有相互吸附的磁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物为谷壳、山楂子、决明子、黄荆子或谷壳粉碎物。
CN201510403137.6A 2015-07-10 2015-07-10 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215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03137.6A CN104921510B (zh) 2015-07-10 2015-07-10 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03137.6A CN104921510B (zh) 2015-07-10 2015-07-10 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21510A CN104921510A (zh) 2015-09-23
CN104921510B true CN104921510B (zh) 2017-04-12

Family

ID=54109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0313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21510B (zh) 2015-07-10 2015-07-10 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2151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21997A (ja) * 1995-10-28 1997-05-13 Masao Izumi 汗の吸収・蒸散具およびつぼ刺激具
JP2004033337A (ja) * 2002-07-01 2004-02-05 Actor:Kk ウレタン複合材
JP4613042B2 (ja) * 2004-10-01 2011-01-12 有限会社金澤電子 自動車用座席のクッション
DE102005041520B3 (de) * 2005-08-31 2006-12-07 Oped Ag Anti-Dekubitus-Unterlage sowie Bettauflagenaufbau umfassend eine Anti-Dekubitus-Unterlage
CN101133915A (zh) * 2007-09-10 2008-03-05 苏州新轻铁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榻榻米
CN102119821B (zh) * 2011-03-01 2012-08-22 陈德光 一种保健材料与在制备保健枕、垫的应用及其保健枕、垫
CN204797304U (zh) * 2015-07-10 2015-11-25 卫平田 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21510A (zh) 2015-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112014003299T5 (de) Patientenanschluss und Erscheinungsformen davon
CN104921510B (zh) 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
US20110231999A1 (en) Pillow
CN204797304U (zh) 一种颗粒物填充的坐具
CN205251098U (zh) 一种颈枕
CN205125770U (zh) 一种有四个独立分区枕芯结构的护颈护耳枕
CN100450400C (zh) 一种双气室柔性气囊护颈药物枕头及其使用方法
CN101756581A (zh) 儿童益智保健枕
CN205267669U (zh) 一种药枕
CN217408388U (zh) 一种枕头结构
CN206508161U (zh) 一体式俯卧位气垫
CN210407934U (zh) 一种多功能组合枕
CN201238844Y (zh) 一种抗疲劳的保健坐垫
CN205963636U (zh) 一种人体工程学头戴式头颈保健枕
CN216569381U (zh) 一种枕头
CN213189004U (zh) 一种枕头
CN204908860U (zh) 一种改进型的医用环形枕
CN218246658U (zh) 一种分区枕芯和枕头
CN211093164U (zh) 一种双面多功能u型枕头
CN208355045U (zh) 一种车载床
CN204120684U (zh) 一种可调式保健枕
CN220157998U (zh) 组合式可拆卸枕头
CN202636393U (zh) 双卧式护颈枕
CN202800971U (zh) 三腔气枕
CN204120689U (zh) 带有储水层的填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