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17000A - 漏电保护插座 - Google Patents

漏电保护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17000A
CN104917000A CN201510260417.6A CN201510260417A CN104917000A CN 104917000 A CN104917000 A CN 104917000A CN 201510260417 A CN201510260417 A CN 201510260417A CN 104917000 A CN104917000 A CN 1049170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ack
zero line
resistance
electric capacity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604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晓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26041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1700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917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70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1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the switch being a safety switc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漏电保护插座,它涉及电气连接件插座装置技术领域。面板的中部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固定螺丝孔和右固定螺丝孔,左固定螺丝孔和右固定螺丝孔之间设置有第一零线插孔和第一火线插孔,第一零线插孔和第一火线插孔之前设置有接地线插孔,第一零线插孔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零线插孔,第一火线插孔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火线插孔。它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当连接在插座后面的电器出现金属外壳漏电或电源线破损和老化漏电时漏电保护器就会起作用,达到预设阀值的剩余电流时,它会立即脱扣,切断相线和零线,从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Description

漏电保护插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连接件插座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工业用漏电保护插座。
背景技术:
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电,作为电气连接的一种方式,插座成了家庭和办公场所比不可少的电气装置。目前插座比较常见的有固定式插座和移动式插座两种,按照插座的插孔分可分为两眼插座、三眼插座以及多眼插座。按照有无插座保护功能有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无保护功能插座,如普通五眼插座;一种是由保护功能插座如带开关电源指示灯插座/带保险丝插座;但是这些具有保护功能的插座对于很多用电器金属外壳漏电,电源线破损和老化造成接地漏电引起火灾而无保护功能,以及防止人体直接或间接触电保护功能不强。这些插座的漏电保护都依靠总的漏电保护开关,而总漏电保护开关在配电箱中,很多家庭在家有电的情况下漏电保护开关的每月试验按键都没有使用过,这就给漏电保护开关的安全动作性带来了隐患。还有的办公场所就根本没装漏电保护开关,直接是插座装在了空气开关的下面.给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带来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漏电保护插座,它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当连接在插座后面的电器出现金属外壳漏电或电源线破损和老化漏电时漏电保护器就会起作用,达到预设阀值的剩余电流时,它会 立即脱扣,切断相线和零线,从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插座本体1、面板2、漏电保护器3、故障复位按钮4、工作电源指示灯5、实验按钮6、左固定螺丝孔7、右固定螺丝孔8、接地线插孔9、第一零线插孔10、第一火线插孔11、第二零线插孔12、第二火线插孔13组成;插座本体1上设置有面板2,面板2的顶部设置有漏电保护器3,漏电保护器3上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故障复位按钮4、工作电源指示灯5和实验按钮6,面板2的中部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固定螺丝孔7和右固定螺丝孔8,左固定螺丝孔7和右固定螺丝孔8之间设置有第一零线插孔10和第一火线插孔11,第一零线插孔10和第一火线插孔11之前设置有接地线插孔9,第一零线插孔10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零线插孔12,第一火线插孔1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火线插孔13。
所述的插座本体1的背面设置有接地线输出接线柱14、零线输出接线柱15、火线输出接线柱16、接地线输入接线柱17、零线输入接线柱18、火线输入接线柱19、第一零线插孔接线柱20、接地线插孔接线柱21、第一火线插孔接线柱22、第二零线插孔接线柱23和第二火线插孔接线柱24,其中接地线输出接线柱14通过接地线与接地线输入接线柱17连接,零线输出接线柱15通过零线输出线与第二零线插孔接线柱23连接,第二零线插孔接线柱23与第一零线插孔接线柱20连接,火线输出接线柱16通过火线输出线与第二火线插孔接线柱24连接,第二火线插孔接线柱24与第一火线插孔接线柱22连接。
所述的漏电保护器3的电路包含半导体集成电路U1、电容一-电容五C1-C5、电阻一-电阻五R1-R5、复位开关S1、继电器J1、压敏 电阻T1、二极管D1、晶闸管Q1,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1脚与电阻三R3的一端连接,电阻三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二C2的一端、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4脚、电容四C4的两端、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3脚、电容三C3的一端、感应线圈T2的一端连接,感应线圈T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三C3的另一端、电容一C1的一端连接,电容一C1的另一端与电阻四R4的一端连接,电阻四R4的另一端与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2脚连接,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5脚与电阻五R5的一端连接,电阻五R5的另一端分别与指示灯XD的一端、继电器J1线圈的2脚、晶闸管Q1的阳极连接,指示灯XD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阻二R2的一端连接,电阻二R2的另一端分别与晶闸管Q1的阴极、电容五C5的一端连接、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6脚、继电器J1第二对常开触点J1-2的一端、电阻一R1的一端连接,电容五C5的另一端分别与晶闸管Q1的触发极、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7脚连接,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8脚与电容二C2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J1线圈的3脚分别与复位开关S1的一端、继电器J1第一对常开触点J1-1的一端连接,复位开关S1的另一端与电阻一R1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J1第一对常开触点J1-1的另一端分别与压敏电阻T1的一端、零线输出接线柱15连接,压敏电阻T1的另一端与继电器J1第二对常开触点JI-2的另一端、火线输出接线柱16连接。
本发明中的漏电保护器电路主要是选用了一款专用于高速对地漏电保护的半导体集成电路U1,半导体集成电路可选用CL4140或RV4140A等集成漏电保护电路装置;它是由电流传感器感应双线漏电信号,通过短延时输出一个高电平,从而驱动可控硅启动漏电保护。 其中电阻一R1为复位电阻,阻值约为15K欧姆。压敏电阻T1能耐雷击抑制浪涌,保护漏电保护器电子电路。感应线圈T2感应剩余漏电流,当有剩余漏电流时,它向半导体集成电路U1输出一个电压,这个电压经过比较和放大由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7脚输出一个信号给晶闸管Q1触发极,从而使继电器J1动作,切断相线和零线,晶闸管Q1选用MCR100-8单向可控硅。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6脚是它的电源脚,6,7脚之间的电容五C5为隔离电容。电容五C5选用11nF的电容可以满足国标要求。电阻五R5是线负载电阻,可选用91K欧姆能满足工作要求。电容四C4是旁路电容。可选用0.1UF电容。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2脚是电压反馈脚,3脚是基准电压脚。2脚和感应线圈T2之间的电容一C1为10UF可满足需求。1脚是放大器输出复位脚,电阻三R3可选用191K欧姆的复位电阻。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8脚是漏电脱扣延时脚,改变电容二C2可以改变脱扣时间,电容二C2选用0.02UF的电容可以满足国标要求。这样用一个小小的集成模块加上几个电阻和电容就可以完成基础的漏电保护设计。简单的布局以及精简的元件确保了简易性和稳定性。
本发明在使用的时候,只要将原来的插座电源线分别接到漏电保护器3的接线柱上即可,具体是电源火线接到漏电保护器3的火线输入接线柱19上,电源零线接到漏电保护器3的零线输入接线柱18上,电源接地线接到漏电保护器3的接地线输出接线柱14上.接好后固定好插座,然后检查通电,通电后试一下漏电保护器3漏电实验按钮6看保护器能否正常工作,当工作电源指示灯5发亮,插座就处于工作状态了,当工作电源指示灯5不亮,按一下故障复位按钮4,电器就可以正常工作了,不仅能够避免引起火灾,还能减少人触电死 亡,使人们安全的使用电避免各种不必要的损失。
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当连接在插座后面的电器出现金属外壳漏电或电源线破损和老化漏电时漏电保护器就会起作用,达到预设阀值的剩余电流时,它会立即脱扣,切断相线和零线,从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漏电保护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参照图1-图3,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插座本体1、面板2、漏电保护器3、故障复位按钮4、工作电源指示灯5、实验按钮6、左固定螺丝孔7、右固定螺丝孔8、接地线插孔9、第一零线插孔10、第一火线插孔11、第二零线插孔12、第二火线插孔13组成;插座本体1上设置有面板2,面板2的顶部设置有漏电保护器3,漏电保护器3上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故障复位按钮4、工作电源指示灯5和实验按钮6,面板2的中部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固定螺丝孔7和右固定螺丝孔8,左固定螺丝孔7和右固定螺丝孔8之间设置有第一零线插孔10和第一火线插孔11,第一零线插孔10和第一火线插孔11之前设置有接地线插孔9,第一零线插孔10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零线插孔12,第一火线插孔1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火线插孔13。
所述的插座本体1的背面设置有接地线输出接线柱14、零线输 出接线柱15、火线输出接线柱16、接地线输入接线柱17、零线输入接线柱18、火线输入接线柱19、第一零线插孔接线柱20、接地线插孔接线柱21、第一火线插孔接线柱22、第二零线插孔接线柱23和第二火线插孔接线柱24,其中接地线输出接线柱14通过接地线与接地线输入接线柱17连接,零线输出接线柱15通过零线输出线与第二零线插孔接线柱23连接,第二零线插孔接线柱23与第一零线插孔接线柱20连接,火线输出接线柱16通过火线输出线与第二火线插孔接线柱24连接,第二火线插孔接线柱24与第一火线插孔接线柱22连接。
本具体实施方式在使用的时候,只要将原来的插座电源线分别接到漏电保护器3的接线柱上即可,具体是电源火线接到漏电保护器3的火线输入接线柱19上,电源零线接到漏电保护器3的零线输入接线柱18上,电源接地线接到漏电保护器3的接地线输出接线柱14上.接好后固定好插座,然后检查通电,通电后试一下漏电保护器3漏电实验按钮6看保护器能否正常工作,当工作电源指示灯5发亮,插座就处于工作状态了,当工作电源指示灯5不亮,按一下故障复位按钮4,电器就可以正常工作了,不仅能够避免引起火灾,还能减少人触电死亡,使人们安全的使用电避免各种不必要的损失。
所述的漏电保护器3的电路包含半导体集成电路U1、电容一-电容五C1-C5、电阻一-电阻五R1-R5、复位开关S1、继电器J1、压敏电阻T1、二极管D1、晶闸管Q1,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1脚与电阻三R3的一端连接,电阻三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二C2的一端、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4脚、电容四C4的两端、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3脚、电容三C3的一端、感应线圈T2的一端连接,感应线圈T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三C3的另一端、电容一C1的一端连接,电容一 C1的另一端与电阻四R4的一端连接,电阻四R4的另一端与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2脚连接,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5脚与电阻五R5的一端连接,电阻五R5的另一端分别与指示灯XD的一端、继电器J1线圈的2脚、晶闸管Q1的阳极连接,指示灯XD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阻二R2的一端连接,电阻二R2的另一端分别与晶闸管Q1的阴极、电容五C5的一端连接、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6脚、继电器J1第二对常开触点J1-2的一端、电阻一R1的一端连接,电容五C5的另一端分别与晶闸管Q1的触发极、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7脚连接,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8脚与电容二C2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J1线圈的3脚分别与复位开关S1的一端、继电器J1第一对常开触点J1-1的一端连接,复位开关S1的另一端与电阻一R1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J1第一对常开触点J1-1的另一端分别与压敏电阻T1的一端、零线输出接线柱15连接,压敏电阻T1的另一端与继电器J1第二对常开触点JI-2的另一端、火线输出接线柱16连接。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漏电保护器电路主要是选用了一款专用于高速对地漏电保护的半导体集成电路U1,半导体集成电路可选用CL4140或RV4140A等集成漏电保护电路装置;它是由电流传感器感应双线漏电信号,通过短延时输出一个高电平,从而驱动可控硅启动漏电保护。其中电阻一R1为复位电阻,阻值约为15K欧姆。压敏电阻T1能耐雷击抑制浪涌,保护漏电保护器电子电路。感应线圈T2感应剩余漏电流,当有剩余漏电流时,它向半导体集成电路U1输出一个电压,这个电压经过比较和放大由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7脚输出一个信号给晶闸管Q1触发极,从而使继电器J1动作,切断相线和零 线,晶闸管Q1选用MCR100-8单向可控硅。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6脚是它的电源脚,6,7脚之间的电容五C5为隔离电容。电容五C5选用11nF的电容可以满足国标要求。电阻五R5是线负载电阻,可选用91K欧姆能满足工作要求。电容四C4是旁路电容。可选用0.1UF电容。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2脚是电压反馈脚,3脚是基准电压脚。2脚和感应线圈T2之间的电容一C1为10UF可满足需求。1脚是放大器输出复位脚,电阻三R3可选用191K欧姆的复位电阻。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8脚是漏电脱扣延时脚,改变电容二C2可以改变脱扣时间,电容二C2选用0.02UF的电容可以满足国标要求。这样用一个小小的集成模块加上几个电阻和电容就可以完成基础的漏电保护设计。简单的布局以及精简的元件确保了简易性和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当连接在插座后面的电器出现金属外壳漏电或电源线破损和老化漏电时漏电保护器就会起作用,达到预设阀值的剩余电流时,它会立即脱扣,切断相线和零线,从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具体实施方式二:参照图4,本具体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接地线插孔9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零线插孔10和第一火线插孔11,其他组成部分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本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根据需求同时使用两眼插座和三眼插座,功能多样化,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

Claims (4)

1.漏电保护插座,其特征在于:它是由插座本体(1)、面板(2)、漏电保护器(3)、故障复位按钮(4)、工作电源指示灯(5)、实验按钮(6)、左固定螺丝孔(7)、右固定螺丝孔(8)、接地线插孔(9)、第一零线插孔(10)、第一火线插孔(11)、第二零线插孔(12)、第二火线插孔(13)组成;插座本体(1)上设置有面板(2),面板(2)的顶部设置有漏电保护器(3),漏电保护器(3)上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故障复位按钮(4)、工作电源指示灯(5)和实验按钮(6),面板(2)的中部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固定螺丝孔(7)和右固定螺丝孔(8),左固定螺丝孔(7)和右固定螺丝孔(8)之间设置有第一零线插孔(10)和第一火线插孔(11),第一零线插孔(10)和第一火线插孔(11)之前设置有接地线插孔(9),第一零线插孔(10)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零线插孔(12),第一火线插孔(1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火线插孔(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座本体(1)的背面设置有接地线输出接线柱(14)、零线输出接线柱(15)、火线输出接线柱(16)、接地线输入接线柱(17)、零线输入接线柱(18)、火线输入接线柱(19)、第一零线插孔接线柱(20)、接地线插孔接线柱(21)、第一火线插孔接线柱(22)、第二零线插孔接线柱(23)和第二火线插孔接线柱(24),其中接地线输出接线柱(14)通过接地线与接地线输入接线柱(17)连接,零线输出接线柱(15)通过零线输出线与第二零线插孔接线柱(23)连接,第二零线插孔接线柱(23)与第一零线插孔接线柱(20)连接,火线输出接线柱(16)通过火线输出线与第二火线插孔接线柱(24)连接,第二火线插孔接线柱(24)与第一火线插孔接线柱(2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漏电保护器(3)的电路包含半导体集成电路(U1)、电容一至电容五(C1-C5)、电阻一至电阻五(R1-R5)、复位开关(S1)、继电器(J1)、压敏电阻(T1)、二极管(D1)、晶闸管(Q1),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1脚与电阻三(R3)的一端连接,电阻三(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二(C2)的一端、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4脚、电容四(C4)的两端、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3脚、电容三(C3)的一端、感应线圈(T2)的一端连接,感应线圈(T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三(C3)的另一端、电容一(C1)的一端连接,电容一(C1)的另一端与电阻四(R4)的一端连接,电阻四(R4)的另一端与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2脚连接,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5脚与电阻五(R5)的一端连接,电阻五(R5)的另一端分别与指示灯(XD)的一端、继电器(J1)线圈的2脚、晶闸管指示灯(Q1)的阳极连接,指示灯(XD)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阻二(R2)的一端连接,电阻二(R2)的另一端分别与晶闸管(Q1)的阴极、电容五(C5)的一端连接、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6脚、继电器(J1第二对常开触点(J1-2)的一端、电阻一(R1)的一端连接,电容五(C5)的另一端分别与晶闸管(Q1)的触发极、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7脚连接,半导体集成电路(U1)的8脚与电容二(C2)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J1)线圈的3脚分别与复位开关(S1)的一端、继电器(J1)第一对常开触点(J1-1)的一端连接,复位开关(S1)的另一端与电阻一(R1)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J1)第一对常开触点(J1-1)的另一端分别与压敏电阻(T1)的一端、零线输出接线柱(15)连接,压敏电阻(T1)的另一端与继电器(J1)第二对常开触点(JI-2)的另一端、火线输出接线柱(1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保护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地线插孔(9)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零线插孔(10)和第一火线插孔(11)。
CN201510260417.6A 2015-05-21 2015-05-21 漏电保护插座 Pending CN1049170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60417.6A CN104917000A (zh) 2015-05-21 2015-05-21 漏电保护插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60417.6A CN104917000A (zh) 2015-05-21 2015-05-21 漏电保护插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17000A true CN104917000A (zh) 2015-09-16

Family

ID=54085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60417.6A Pending CN104917000A (zh) 2015-05-21 2015-05-21 漏电保护插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1700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9528A (zh) * 2020-05-22 2020-08-07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一种接线方法及设备
US20220102921A1 (en) * 2020-09-30 2022-03-31 Yuyao Jiaro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Leakage Protective Socket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9528A (zh) * 2020-05-22 2020-08-07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一种接线方法及设备
US20220102921A1 (en) * 2020-09-30 2022-03-31 Yuyao Jiaro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Leakage Protective Socket
US11715916B2 (en) * 2020-09-30 2023-08-01 Yuyao Jiarong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Leakage protective socke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568003A1 (en) Surge protection device
CN204407623U (zh) 一种安全型电源插座
CN203722205U (zh) 一种过压、漏电保护电路
CN204558808U (zh) 漏电保护插座
CN203562774U (zh) 一种用于led照明设备的交流防雷模块
CN104917000A (zh) 漏电保护插座
CN204882821U (zh) 一种断路器开关状态检测电路
CN104218561A (zh) 带延迟电路的多级防雷电路
CN204179400U (zh) 一种带有漏电保护器的插排
CN103366460A (zh) 一种用于预付费电表的断路器
CN204575681U (zh) 绝缘材料绝缘性能检测器保护报警电路
CN203826707U (zh) 漏电保护插座
CN103996581A (zh) 带过欠压保护和自动复位功能的断路器
CN207234395U (zh) 一种电源浪涌保护器
CN203260842U (zh) 断零保护万用自检连体插头座
CN203260841U (zh) 安全接地万用自检插肖板断零保护器
CN202888821U (zh) 一种网络信号防雷器
CN210897872U (zh) 一种供配电多点监测保护插座
CN201044351Y (zh) 在接地系统出现异常电压时会发出报警指示的装置
CN204858522U (zh) 一种漏电保护器
CN203103945U (zh) 浪涌保护器
CN204680857U (zh) 一种高可靠过载自动断电保护插座
CN202616543U (zh) 一种多功能防雷路由插排
CN203260843U (zh) 电容器降压万用自检插头座断零保护器
CN202888539U (zh) 具有报警功能的过载超温保护插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