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68768B - 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及五电平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及五电平逆变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68768B CN104868768B CN201510294090.4A CN201510294090A CN104868768B CN 104868768 B CN104868768 B CN 104868768B CN 201510294090 A CN201510294090 A CN 201510294090A CN 104868768 B CN104868768 B CN 10486876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ode
- level
- igbt
- bridge arm
- topologic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及五电平逆变器,包括:包括:上左桥臂、上中桥臂、上右桥臂、下左桥臂、下中桥臂、下右桥臂;所述上左桥臂,包括:第一IGBT和第一续流二极管反并联构成,所述上中桥臂,包括:四个二极管和一个IGBT构成;所述上右桥臂,包括:第三IGBT和第三续流二极管反并联构成;所述下左桥臂,包括:第四IGBT和第四续流二极管反并联构成;所述下中桥臂,包括:四个二极管和一个IGBT构成,所述下右桥臂,第六IGBT和第六续流二极管反并联构成。以解决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功率开关管多、控制复杂及开关频率不均衡等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及五电平逆变器。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能源市场和环境友好型能源需求的联合,使分布式发电系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分布式发电单元包括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电池组,风能发电机,燃料发电机。对可再生能源的并网问题,电力电子技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电压源型逆变器。目前,为了让逆变器控制系统的性能最优,控制更简便,围绕新的控制方式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火热。
随着中高电压应用设备额定功率的不断提高,刺激了多电平电力电子变流器的使用,从而促使新拓扑结构以及相关的控制策略的发展。在大容量变换器中,相比于两电平逆变器,多电平逆变器以其输出电压更接近正弦波、电压变化率小、开关频率低、损耗小、效率高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受到目前功率开关管耐压等级的限制往往采用多电平拓扑结构,但大功率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成本高,这与多电平逆变器的实现是矛盾的,减少多电平逆变器使用的功率开关管数目是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的NPC(二极管中点钳位式)拓扑结构随着电平数增多控制起来变得十分复杂,且功率管开关频率不均衡限制了功率开关管的开关频率,阻碍了多电平逆变器的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及五电平逆变器,以解决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功率开关管多、控制复杂及开关频率不均衡等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其包括:
包括:上左桥臂、上中桥臂、上右桥臂、下左桥臂、下中桥臂、下右桥臂,
所述上左桥臂,包括:第一IGBT和第一续流二极管反并联构成,具体为:第一IGBT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续流二极管的正极,第一IGBT的集电极连接第一续流二极管的负极;
所述上中桥臂,包括: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分别连接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IGBT的集电极,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二IGBT的发射极;
所述上右桥臂,包括:第三IGBT和第三续流二极管反并联构成;
所述下左桥臂,包括:第四IGBT和第四续流二极管反并联构成;
所述下中桥臂,包括:第五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六二极管的正极,第六二极管的负极分别连接第八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五IGBT的集电极,第八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五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五IGBT的发射极;
所述下右桥臂,第六IGBT和第六续流二极管反并联构成;
其中:
所述上左桥臂的第一IGBT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下左桥臂的第四IGBT的发射极和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下左桥臂的第四IGBT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第八二极管的正极和下右桥臂的第六IGBT的发射极,所述下右桥臂的第六IGBT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上右桥臂的第三IGBT的发射极和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上右桥臂的第三IGBT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上左桥臂的IGBT的发射极,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一端;
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六二极管的正极;
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为第一直流输入端M1;
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为第二直流输入端M2;
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为第三直流输入端M3。
一种五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输入单元和上述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其中:
所述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正电平与该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所述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零电平与该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所述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负电平与该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该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交流输出端为五电平逆变器的交流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直流输入单元包括:直流电源、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二端,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一端。
一种五电平逆变器,其包括:直流输入单元和至少两个上述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包括: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其中: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正电平分别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零电平分别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负电平分别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
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交流输出端为该五电平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交流输出端为该五电平逆变器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直流输入单元包括:直流电源、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二端,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一端。
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通过二极管桥式电路与独立IGBT的组合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中点引出所需的两个IGBT,减少了功率开关管的个数,降低了控制的复杂性以及整个系统的成本。此外,减少的开关器件可降低系统功率损耗,同时均衡各个功率开关管的开关频率,从而提高系统整体的开关频率、效率以及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例一的拓扑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一工作模态的第一种情况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一工作模态的第二种情况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二工作模态的第一种情况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二工作模态的第二种情况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三工作模态的第一种情况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三工作模态的第二种情况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四工作模态的第一种情况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四工作模态的第二种情况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五工作模态的第一种情况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五工作模态的第二种情况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六工作模态的第一种情况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六工作模态的第二种情况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七工作模态的第一种情况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七工作模态的第二种情况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八工作模态的第一种情况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八工作模态的第二种情况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九工作模态的第一种情况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一处于第九工作模态的第二种情况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一的拓扑图;
图2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二的拓扑图;
图2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三的拓扑图;
图2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五电平逆变器实施四的拓扑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例一的拓扑图,该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包括:上左桥臂、上中桥臂、上右桥臂、下左桥臂、下中桥臂、下右桥臂;
其中,上左桥臂,包括:第一IGBT Sa1和第一续流二极管Da1反并联构成,具体为:第一IGBT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续流二极管的正极,第一IGBT的集电极连接第一续流二极管的负极;为该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上半部分提供两电容(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串联后的正极电平。
其中,上中桥臂,采用四个二极管构成的桥式电路和一个独立IGBT构成,包括: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和第二IGBT Sa2的集电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二IGBT Sa2的发射极;为该逆变电路的上半部分提供两电容(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分压的中间电平,减少了该逆变电路所使用功率开关管的数目,降低成本及系统功耗,而且提高了逆变器的可靠性。
其中,上右桥臂,采用第三IGBT Sa3和第三续流二极管Da3反并联构成,具体连接方式同上左桥臂,为该逆变电路的上半部分提供两电容串联后的负极电平;
其中,下左桥臂,采用第四IGBT Sa4和第四续流二极管Da4反并联构成,具体连接方式同上左桥臂,为逆变电路的下半部分提供两电容串联后的正极电平。
其中,下中桥臂,采用四个二极管(D5、D6、D7、D8)构成的桥式电路和一个独立IGBTSa5构成,包括: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连接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和第五IGBT Sa5的集电极,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和第五IGBT Sa5的发射极;为该逆变电路的下半部分提供两电容(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分压的中间电平,减少了逆变电路所使用功率开关管的数目,降低成本及系统功耗,而且提高了逆变器的可靠性;
其中,下右桥臂,采用第六IGBT Sa6和第六续流二极管Da6反并联构成,具体连接方式同上左桥臂,为下半部分逆变单元提供两电容串联后的负极电平。
本发明提供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通过二极管桥式电路与独立IGBT的组合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中点引出所需的两个IGBT,减少了功率开关管的个数,降低了控制的复杂性以及整个系统的成本。此外,减少的开关器件可降低系统功率损耗,同时均衡各个功率开关管的开关频率,从而提高系统整体的开关频率、效率以及系统的稳定性。
其中,本发明提供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在实现直流电与交流电转换时包括九个工作模态,下面结合附图来对图1所示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九种工作模态进行详细分析。
参考图2和图3,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例一的第一种工作模态的两种情况。
第一工作模态:第一IGBT Sa1和第四IGBT Sa4导通,其余的IGBT均截止;
第一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AC-Da1-M1-Da4-N(如图2所示);
第二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N-Sa2-M1-Sa1-AC(如图3所示)。
参考图4和图5,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例一的第二种工作模态的两种情况。
第二工作模态:第一IGBT Sa1和第五IGBT Sa5导通,其余IGBT均截止。
第一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AC-Da1-M1-C1-M2-D6-Sa5-D7-N(如图4所示);
第二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N-D8-Sa5-D5-M2-C1-M1-Sa1-AC(如图5所示)。
参考图6和图7,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例一的第三种工作模态的两种情况。
第三工作模态:第一IGBT Sa1和第六IGBT Sa6导通,其余IGBT均截止。
第一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AC-Da1-M1-C1-M2-C2-M3-Sa6-N(如图6所示);
第二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N-Da6-M3-C2-M2-C1-M1-Sa1-AC(如图7所示)。
参考图8和图9,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新型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例一的第四种工作模态的两种情况。
第四工作模态:第二IGBT Sa2和第四IGBT Sa4导通,其余IGBT均截止;
第一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AC-D2-Sa2-D3-M2-C1-M1-Da4-N(如图8所示);
第二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N-Sa4-M1-C1-M2-D4-Sa2-D1-AC(如图9所示)。
参考图10和图11,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例一的第五种工作模态的两种情况。
第五工作模态:第二IGBT Sa2和第五IGBT Sa5导通,其余IGBT均截止。
第一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AC-D2-Sa2-D3-M2-D6-Sa5-D7-N(如图10所示);
第二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N-D8-Sa5-D5-M2-D4-Sa2-D1-AC(如图11所示)。
参考图12和图13,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例一的第六种工作模态的两种情况。
第六工作模态:第二IGBT Sa2和第六IGBT Sa6导通,其余IGBT均截止。
第一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AC-D2-Sa2-D3-M2-C2-M3-Sa6-N(如图12所示);
第二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N-Da6-M3-C2-M2-D4-Sa2-D1-AC(如图13所示)。
参考图14和图15,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新型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例一的第七种工作模态的两种情况。
第七工作模态:开关管Sa3和Sa4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
其中,不导通的路径在图中以黑实线示出,导通的路径以红实线示出。
第一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AC-Sa3-M3-C2-M2-C1-M1-Da4-N(如图14所示);
第二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N-Sa4-M1-C1-M2-C2-M3-Da3-AC(如图15所示)。
参考图16和图17,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例一的第八种工作模态的两种情况。
第八工作模态:第三IGBT Sa3和第五IGBT Sa5导通,其余IGBT均截止。
第一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AC-Sa3-M3-C2-M2-D6-Sa5-D7-N(如图16所示);
第二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N-D8-Sa5-D5-M2-C2-M3-Da3-AC(如图17所示)。
参考图18和图19,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实施例一的第九种工作模态的两种情况。
第九工作模态:第三IGBT Sa3和第六IGBT Sa6导通,其余IGBT均截止。
第一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AC-Sa3-M3-Sa6-N(如图18所示);
第二种情况电流的路径为:N-Da6-M3-Da1-AC(如图19所示)。
通过上述图2至图19所示的工作模态的时序进行控制,就能得到需要的正弦交流电。
参考图20,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一的拓扑图,所述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一包括一个直流输入单元和一个如实施例一所述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其中:
所述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正电平M+与该逆变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所述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零电平M0与该逆变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所述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负电平M-与该逆变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
该逆变单元的交流输出端AC1与该逆变器的交流输出端相连,即该逆变单元的交流输出端AC1作为该五电平逆变器的交流输出端。
其中,所述的五电平逆变器,优先地,所述的直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其中:
直流电源的正极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相连;
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相连;
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参考图21,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的拓扑图,所述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三包括两个直流输入单元和二个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拓扑电路: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正电平M+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零电平M0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负电平M-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
第一逆变单元的交流输出端AC1与该五电平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二逆变单元的交流输出端AC2与该逆变器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其中,所述的五电平逆变器,优先地,所述的直流输入单元包括电容C1和电容C2,其中:
直流电源的正极与电容C1的第一端相连;
C1的第二端与C2的第一端相连;
C2的第二端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参考图22,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例四的拓扑图,所述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例四包括三个直流输入单元和三个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拓扑电路: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三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正电平M+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三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零电平M0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三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负电平M-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三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
第一逆变单元的交流输出端AC1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二逆变单元的交流输出端AC2与该逆变器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三逆变单元的交流输出端AC3与该逆变器的第三交流输出端相连。
其中,所述的五电平逆变器,优先地,所述的直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其中:
直流电源的正极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相连;
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相连;
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参考图23,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五的拓扑图,所述五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五包括直流输入单元和四个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拓扑电路,该拓扑电路包括: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第三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四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正电平M+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第三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四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零电平M0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第三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四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负电平M-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第三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四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
第一逆变单元的交流输出端AC1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二逆变单元的交流输出端AC2与该逆变器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三逆变单元的交流输出端AC3与该逆变器的第三交流输出端相连,第四逆变单元的交流输出端AC4与该逆变器的第四交流输出端相连。
其中,所述的五电平逆变器,优先地,所述的直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其中:
直流电源的正极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相连;
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相连;
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都是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描述的,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均是与其他实施例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考即可。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括:上左桥臂、上中桥臂、上右桥臂、下左桥臂、下中桥臂、下右桥臂;
所述上左桥臂,包括:第一IGBT和第一续流二极管反并联构成,具体为:第一IGBT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续流二极管的正极,第一IGBT的集电极连接第一续流二极管的负极;
所述上中桥臂,包括: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分别连接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IGBT的集电极,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二IGBT的发射极;
所述上右桥臂,包括:第三IGBT和第三续流二极管反并联构成;
所述下左桥臂,包括:第四IGBT和第四续流二极管反并联构成;
所述下中桥臂,包括:第五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六二极管的正极,第六二极管的负极分别连接第八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五IGBT的集电极,第八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五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五IGBT的发射极;
所述下右桥臂,第六IGBT和第六续流二极管反并联构成;
其中:
所述上左桥臂的第一IGBT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下左桥臂的第四IGBT的发射极和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下左桥臂的第四IGBT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第八二极管的正极和下右桥臂的第六IGBT的发射极,所述下右桥臂的第六IGBT的集电极分别连接上右桥臂的第三IGBT的发射极和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上右桥臂的第三IGBT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上左桥臂的IGBT的发射极,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一端;
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六二极管的正极;
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为第一直流输入端M1;
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为第二直流输入端M2;
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为第三直流输入端M3。
2.一种五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输入单元和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其中:
所述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正电平与该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所述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零电平与该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所述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负电平与该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该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交流输出端为五电平逆变器的交流输出端。
3.一种五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输入单元和至少两个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包括: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其中: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正电平分别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零电平分别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直流输入单元的直流负电平分别与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和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
第一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交流输出端为该五电平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第二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的交流输出端为该五电平逆变器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94090.4A CN104868768B (zh) | 2015-06-02 | 2015-06-02 | 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及五电平逆变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94090.4A CN104868768B (zh) | 2015-06-02 | 2015-06-02 | 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及五电平逆变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68768A CN104868768A (zh) | 2015-08-26 |
CN104868768B true CN104868768B (zh) | 2018-10-23 |
Family
ID=53914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94090.4A Active CN104868768B (zh) | 2015-06-02 | 2015-06-02 | 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及五电平逆变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86876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60141A (zh) * | 2018-12-27 | 2019-04-19 | 杭州禾迈电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及五电平逆变器 |
CN110829867A (zh) * | 2019-11-12 | 2020-02-21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一种具有故障电流对称清除能力的新型mmc子模块拓扑 |
CN117767781A (zh) * | 2024-02-20 | 2024-03-26 | 深圳市恒运昌真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五电平逆变电路、逆变器及射频电源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789430U (zh) * | 2009-03-02 | 2011-04-06 | Abb研究有限公司 | 逆变器 |
CN104578735A (zh) * | 2014-10-13 | 2015-04-29 | 华南理工大学 | 使用新型三端开关网络的二极管电压箝位型多电平逆变器 |
CN204633631U (zh) * | 2015-06-02 | 2015-09-09 | 深圳市海思瑞科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 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及五电平逆变器 |
-
2015
- 2015-06-02 CN CN201510294090.4A patent/CN10486876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789430U (zh) * | 2009-03-02 | 2011-04-06 | Abb研究有限公司 | 逆变器 |
CN104578735A (zh) * | 2014-10-13 | 2015-04-29 | 华南理工大学 | 使用新型三端开关网络的二极管电压箝位型多电平逆变器 |
CN204633631U (zh) * | 2015-06-02 | 2015-09-09 | 深圳市海思瑞科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 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及五电平逆变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A New Class of Single-Phase Multilevel Inverters;Yaosuo Xue,etc.;《2010 2nd IEEE Intenational Symposium on Power Electronics for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s》;20100616;同上 * |
A New Class of Single-Phase Multilevel Inverters;Yaosuo Xue,etc.;《2010 2nd IEEE Intenational Symposium on Power Electronics for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s》;20100616;第565-571页,正文第1-2、5节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68768A (zh) | 2015-08-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160401U (zh) | 一种电容自均压多电平高频逆变器 | |
CN102005957B (zh) | 单电源级联多电平变流器 | |
CN110247568B (zh) | 一种三相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双输出逆变器拓扑结构 | |
CN105305862A (zh) | 一种电容自均压多电平高频逆变器 | |
CN108377104B (zh) | 一种应用于混合型三相三电平有源中点箝位式变换器的空间矢量控制方法 | |
CN103166495A (zh) | 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 |
CN104617803A (zh) | 多电平变流器子模块及其制作的逆变电路、mmc拓扑 | |
CN205847123U (zh) | 一种三相t型五电平逆变器电路 | |
CN110138250A (zh) | 一种开关电容n电平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 | |
CN102361408A (zh) |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 |
CN104868768B (zh) | 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及五电平逆变器 | |
CN104022668A (zh) | 基于准比例谐振控制的三相npc并网逆变器 | |
CN109755960A (zh) | 一种单相并网开关电容九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 | |
CN112564526A (zh) | 一种三相t型三电平双输出逆变器 | |
CN114710015B (zh) | 一种多输出模式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4633631U (zh) | 五电平逆变拓扑电路及五电平逆变器 | |
CN103312210A (zh) | 一种三相四线制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 | |
CN102403920B (zh) | 三电平半桥光伏并网逆变器 | |
CN103236788B (zh) | 自举式双输入直流变换器 | |
CN106208131B (zh) | 用于新能源接入和主动配电网的多电平变流器拓扑结构 | |
CN105099248A (zh) | 双输入单相逆变器 | |
CN102611319B (zh) | 非对称双向直流变换器 | |
CN102420538B (zh) | 二极管箝位七电平dc-ac变换电路 | |
CN103516242A (zh) | 一种三电平三相半桥逆变电路 | |
CN203119788U (zh) | 三电平逆变单元与光伏逆变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