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50284A - 触控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50284A
CN104850284A CN201410103990.1A CN201410103990A CN104850284A CN 104850284 A CN104850284 A CN 104850284A CN 201410103990 A CN201410103990 A CN 201410103990A CN 104850284 A CN104850284 A CN 1048502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electrode
depression
trackpad
electrode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039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崇维
许景富
张廷宇
廖小惠
何昆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te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n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tek Corp filed Critical Winte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50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502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板,其包括一第一导电电极与一第二导电电极。该第一导电电极具有至少一凹陷,该凹陷低于该第一导电电极的表面,且该第一导电电极包括至少一高电荷密度部分与至少一低电荷密度部分,分别设置在该凹陷的周围,而该第二导电电极绝缘于该第一导电电极。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导电电极中形成高电荷密度部分与低电荷密度部分,以使电力线有疏、密区域的分别,进而提高触控板在操作时的触控电容值变化量,以改善其感测灵敏度。

Description

触控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板,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较高感测灵敏度的触控板。
背景技术
由于触控板具有人机互动的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型手机(smartphone)、卫星导航系统(GPS navigator system)、平板计算机(tablet PC)、个人数字助理(PDA)以及笔记本电脑(laptop PC)等电子产品上。在现行的触控板技术中,投射电容式触控技术是利用具导电性的使用者手指接近或是接触触控板,吸引面板内的部分电力线而改变电极间的电容值,以对触控板进行操控。其中,当电容值变化量越大,那么电容值变化量与电极所负载的总电容值的比值就会越大,表示触控板的感测灵敏度越强。然而,当触控板尺寸越大时,其传输端电极与接收端电极的相交节点数也越多,使得电容值变化量与电极的总电容量的比值也越小,感测灵敏度下降。因此,如何改善触控板的感测灵敏度为工业界仍须持续研究的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触控板,通过在导电电极中形成高电荷密度部分与低电荷密度部分,以使电力线有疏、密区域的分别,进而提高触控板在操作时的触控电容值变化量,以改善其感测灵敏度。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板,其包括一第一导电电极与一第二导电电极。该第一导电电极具有至少一凹陷,该凹陷低于该第一导电电极的表面,且该第一导电电极包括至少一高电荷密度部分与至少一低电荷密度部分,分别设置在该凹陷的周围,而该第二导电电极是绝缘于该第一导电电极。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在该凹陷的周围包括至少一突出图案,该突出图案是由该凹陷的外侧向该凹陷的内侧突出,且该突出图案构成该高电荷密度部分,而该突出图案的两侧构成该低电荷密度部分。
优选的,所述突出图案为一尖端图案。
优选的,所述尖端图案的两侧边的夹角小于180度。
优选的,所述突出图案为一小曲率半径图案,与该突出图案相邻的该凹陷的部分图案的曲率半径大于该小曲率半径图案的曲率半径。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而该第二导电电极沿着一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且该第一方向不平行于该第二方向,该第一导电电极与该第二导电电极是互相相交并绝缘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包括至少二凹陷,且该二凹陷分别对应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相对两侧。
优选的,位于该第二导电电极两侧的该二凹陷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2毫米到7.8毫米。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包括多个电极垫与多个连接部,各该连接部位于相邻的两个该电极垫之间,以用来电连接同一条该第一导电电极的该些电极垫,该些连接部的宽幅小于该些电极垫的宽幅,且该些连接部的至少其中一者位于该第一导电电极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相交处,而该连接部的宽幅相同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宽幅。
优选的,所述电极垫的形状为六边形或类菱形,而该些连接部的形状为类矩形。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的形状为矩形,而该些电极垫的形状包括「E」字形,且各该电极垫包括一主部分,该主部分的形状为矩形,且该矩形的长边沿着该第二方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主部分与其邻近的该第二导电电极的距离为200微米到300微米。
优选的,所述触控板还包括至少一虚设电极,该虚设电极在垂直投影方向上与该第二导电电极至少部分重叠,且该虚设电极位于同一条该第一导电电极的相邻的二该电极垫之间。
优选的,所述虚设电极的形状为梯形、矩形、类菱形、六边形、具有「T」字形图案或具有「I」字形图案。
优选的,所述虚设电极与其邻近的该第一导电电极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30微米。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由一导电材料层所构成,而该凹陷为一开孔,贯穿该导电材料层。
优选的,所述触控板还包括至少一补偿电极,设置在该凹陷中,且该补偿电极与该第一导电电极由相同的材料层所构成。
优选的,所述补偿电极与该第一导电电极的距离小于等于30微米。
优选的,所述凹陷的尺寸小于等于30微米。
优选的,所述凹陷的形状为云状、三叶草状或「H」字形状。
优选的,所述凹陷为一盲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触控板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电极12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电极12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四实施例的电极垫12a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电极12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六实施例的部分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六实施例的变化实施例的部分俯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七实施例的部分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八实施例的部分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触控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一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二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三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四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五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六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触控板
101  触控区       102  周围区
103、902  基底     12  第一导电电极
12a、14a  电极垫     12b、14b  连接部
121  主部分       14  第二导电电极
16、161、162、163、164 凹陷  18  高电荷密度部分
20  低电荷密度部分    22  突出图案
24  补偿电极      26、26a、26b、26c 虚设电极28  绝缘组件        104  触控结构
110  第一绝缘层      110a 第一侧
110b 第二侧       112  第一导电电极层
114  第二导电电极层    116、120、504  黏着层
118  显示面板      1181 上基底
1181a 外表面       1181b 内表面
350  触控显示设备     502  第二绝缘层
α  夹角
D1、D2、D3、d1、d2、d3、d4  距离
R、r 曲率半径      S  尺寸
W1、W2、W3  宽幅    X  第一方向
Y  第二方向      Z  垂直投影方向
为了使本发明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下文列举本发明的数个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构成内容。为了方便说明,本发明的各附图仅为示意,其详细的比例可依照设计的需求进行调整。
请参考图1与图2,图1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而图2为图1所示触控板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本发明触控板10举例为一电容式触控板,但不以此为限。触控板10包括至少一第一导电电极12与至少一第二导电电极14设置在一基底103上,本实施例的触控板10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电极12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设置,并包括多个第二导电电极14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X不平行于第二方向Y,且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大体上垂直于第二方向Y。因此,以俯视图而言,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互相相交。再者,在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的各个相交处设置有绝缘组件28,各绝缘组件28在垂直投影方向Z上位于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之间,以使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彼此绝缘。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之间设置整面的绝缘层,以使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互相电性绝缘。此外,各第一导电电极12可选择性地包括多个电极垫12a与多个连接部12b,而各连接部12b是位于同一条第一导电电极12的两个相邻电极垫12a之间,以电连接同一条第一导电电极12的两个相邻电极垫12a。类似地,各第二导电电极14可选择性地包括多个电极垫14a与多个连接部14b,而各连接部14b位于同一条第二导电电极14的两个相邻电极垫14a之间,以电连接同一条第二导电电极14的两个相邻电极垫14a。本实施例的电极垫12a、14a具有类菱形形状,而连接部12b、14b具有类矩形形状,但不以此为限。由图1可知,第一导电电极12的各连接部12b位于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的相交处,因此连接部12b、14b及绝缘组件28在垂直投影方向Z上部分重叠。此外,依据本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的设置位置,可以大致将触控板10区分为触控区101与周围区102,其中触控区101为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的主要设置区,但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也可延伸到周围区102。此外,触控板10也可包括多条设置在周围区102的导线(图未示),分别电连接到一条第一导电电极12或第二导电电极14,但不以此为限,周围区102也可设置触控板的其他组件。
根据本发明,各第一导电电极12的表面具有至少一凹陷16,在本实施例中,每一菱形电极垫12a的表面都具有四个均匀分布的凹陷16,但不以此为限,凹陷16的数量与排列方式可依需要而设计与修改。本说明书中所提的「凹陷」一词说明如下。由于第一导电电极12是由一导电材料层所构成,因此其具有大体上平坦的上表面,而凹陷16的存在会使第一导电电极12在具有凹陷16处的表面比第一导电电极12不具有凹陷16的部分的表面来得低,或者是第一导电电极12在具有凹陷16处的部分不具有第一导电电极12的材料。换句话说,凹陷16可以为贯穿孔或盲孔,所谓贯穿孔即其贯穿了构成第一导电电极12的导电材料层;而所谓盲孔即其不贯穿第一导电电极12,只在盲孔处的表面比第一导电电极12不具有盲孔的部分的表面来得低。此外,如图2所示,凹陷16较佳为一封闭图形,在本实施例中,凹陷16具有云状图案或类似三叶草的图案,例如第一导电电极12在各凹陷16的周围包括三个突出图案22(如图2虚线圆圈标示处),其中各突出图案22是由凹陷16的外侧向凹陷的内侧突出。本实施例中的各突出图案22为一尖端图案,包括一尖端或尖角,该尖端图案的两侧边的夹角α小于180度,以构成上述尖端或是尖角。需注意的是,当尖端图案的尖端或尖角的两侧边不为直线时(例如为弧线),可由最接近尖端或尖角的侧边切线来定义出上述夹角α,例如图中的虚线切线。此外,由于人眼能观测到超过30微米的距离,因此各凹陷18的最大尺寸S较佳小于或等于约30微米,以避免使用者在触控面观察到凹陷18而影响触控板10的视觉效果。根据高斯定律,一封闭的带电物体表面的电场与该表面的表面电荷密度成正比,当某区域的电场较大时,则该区域电荷较密集,电力线的分布也较为密集。因此,当施加电压给本发明的第一导电电极12时,第一导电电极12表面具有突出图案22的部分分别形成了高电荷密度部分18,而相对于高电荷密度部分18,突出图案22的两侧则形成了低电荷密度部分20。由上述可知,由于各第一导电电极12至少包括一具有特殊设计图案的凹陷16,因此各第一导电电极12包括至少一高电荷密度部分18与至少一低电荷密度部分20。然而,凹陷16的图案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能使第一导电电极12表面同时具有高电荷密度部分18与低电荷密度部分20的第一导电电极12结构或电极垫12a的图案设计都应属于本发明的发明精神。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12表面也可以通过设置其他组件而使其表面具有尖端放电的效果,例如在第一导电电极12表面设置多个突出物,以使第一导电电极12同时具有高电荷密度部分18与低电荷密度部分20。
根据本发明,由于凹陷16的设置,在由第一导电电极12到第二导电电极14的电力线中,某些区域的电力线会较为密集,也就是说高电荷密度部分18的电力线会较为密集,而其他电力线较疏松的部分可视为低电荷密度部分20。当使用者的手指接触触控板10时,部分电力线会被手指吸引而从第二导电电极14移到手指,包括高电荷密度部分18的密集电力线,因此本发明的设计能增加单位面积中被手指带走的电力线数量,也就是增加了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之间的电容值变化量,在总电容值不变的情况下,此设计能提高电容值变化量对总电容值的比值,有效提高感测灵敏度。
本发明的触控板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下文继续介绍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或变化形,需注意的是,为了简化说明并突显各实施例之间的差异,下文中使用相同标号标注相同组件,不再对重复部分作赘述。
请参考图3,图3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电极12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第一导电电极12的凹陷161具有云状图案,且电极垫12a在各凹陷161周围包括超过三个以上的突出图案22,如图中虚线圆圈处,图3显示具有七个突出图案22。
请参考图4,图4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电极12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一电极垫12a只包括一凹陷162,并且,当凹陷162的最大尺寸S超过30微米时,可以在凹陷162内另外设置补偿电极24,以避免使大尺寸的凹陷162被人眼看到而影响视觉效果。补偿电极24可具有类似凹陷162的形状与图案,但尺寸较凹陷162略小。举例而言,若第一导电电极12是由一导电材料层所构成,则补偿电极24较佳由相同的导电材料层所构成,或者,第一导电电极12与补偿电极24可以由相同的工艺所形成。此外,补偿电极24与第一导电电极12之间的切线距离d1以小于或等于约30微米为较佳,上述切线距离是指两电极图案的切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或最点距离,下文中所提及的切线距离都同,合先叙明。
请参考图5,图5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四实施例的电极垫12a的部分放大示意图。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凹陷163具有不同的图案。如图5所示,突出图案22为具圆弧形状的小曲率半径图案,其具有一曲率半径r。另一方面,与突出图案22相邻的凹陷163的部分图案也具有曲率半径R,且曲率半径R是大于突出图案22(前述的小曲率半径图案)的曲率半径r。类似地,根据高斯定理,由于突出图案22具有小曲率半径r,而在突出图案22两侧或周围的电极垫12a的其他部分并非为小曲率半径图案,因此在突出图案22形成了高电荷密度部分18,邻近于突出图案22的电极垫12a的其他部分则形成了低电荷密度部分20,借此可以提高触控板10的感测灵敏度。
请参考图6,图6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电极12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凹陷164具有「H」形图案,而电极垫12a的突出图案22即为「H」形图案中两条并行线之间的部分电极垫12a,形成了高电荷密度部分18,例如在90度尖角处电荷密度会较高,而凹陷164周围的电极垫12a的其他部分则形成低电荷密度部分20。
请参考图7,图7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六实施例的部分俯视示意图,其中为了显示第二导电电极14设置在第一导电电极12的上侧,且两者是以不同的导电材料层所形成,因此本图中的第一导电电极12是以斜线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触控板100的不同处包括整条第二导电电极14具有均匀的宽幅W2,并没有电极垫与连接部的区分。并且,在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的相交处,第二导电电极14的宽幅W2与第一导电电极12的宽幅W1(即连接部12b的宽幅)实质上相同,而第一导电电极12的电极垫12a的最大宽幅W3大于连接部12b的宽幅W1。根据本实施例,第一导电电极12为驱动电极,而第二导电电极14为接收电极,且各第一导电电极12包括多个电极垫12a与位于相邻二电极垫12a之间的连接部12b,其中电极垫12a具有类菱形或六边形的形状,而连接部12b具有矩形形状或类矩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12在两电极的相交处具有较小的宽幅W1,类似具有一颈部(neck)结构,以减少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在垂直投影方向Z上的重叠面积,此设计能降低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之间的负载电容,也就是降低了电极的总电容值,能提高触控板100在触控操作时的电容值变化量与总电容值的比值,进而提高感测灵敏度。再者,由于每一电极垫12a都设有至少一凹陷16,所以在相邻电极垫12a之间的第二导电电极14的两侧会各有至少一凹陷16,也就是至少有两个凹陷16分别对应于第二导电电极14的相对两侧,而相邻两个电极垫12a上的凹陷16在跨过第二导电电极14的最小距离D1较佳为1.2毫米,最大距离D2较佳为7.8毫米,也就是说第二导电电极14两侧的凹陷16之间的距离范围为约1.2毫米到约7.8毫米。
此外,由于第一导电电极12在与第二导电电极14的相交处的宽幅W1较小而使其两侧(在第二方向Y上)形成了空缺,因此本实施例触控板100可选择性地另外包括多个虚设电极26,分别设置在同一条第一导电电极12的相邻两个电极垫12a之间,其中各虚设电极26与邻近的第一导电电极12的切线距离d2较佳小于或等于30微米。如图7所示,各虚设电极26在垂直投影方向Z上与第二导电电极14至少部分重叠,且本实施例的虚设电极26具有梯形形状,但不以此为限。浮置的虚设电极26可以补偿触控板100的视觉效果,此外,当触控板100设置在一显示面板前侧时,虚设电极26还可以阻挡来自显示面板的噪声干扰。请参考图8,图8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六实施例的变化实施例的部分俯视示意图。本变化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虚设电极26具有类似菱形或六边形的图案,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变化实施例中,虚设电极26也可以为八边形。在图8中,相邻两条第一导电电极12的连接部12b之间分别设置一虚设电极26,其同样可以改善视觉效果以及阻挡显示面板的噪声干扰。
请参考图8,图8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六实施例的变化实施例的部分俯视示意图。本变化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虚设电极26具有类似菱形或六边形的图案,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变化实施例中,虚设电极26也可以为八边形。在图8中,相邻两条第一导电电极12的连接部12b之间分别设置一虚设电极26,其同样可以改善视觉效果以及阻挡显示面板的噪声干扰。
请参考图9,图9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七实施例的部分俯视示意图。与前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触控板200的第一导电电极12的连接部12b的形状仍为矩形,但电极垫12a的形状包括「E」字形,或是由成镜像对称的两个「E」字形图案拼成一电极垫12a,形成「王」字形状(或鱼骨状)。并且,各电极垫12a分别包括一主部分121,其形状为矩形,且该矩形的长边是沿着第二方向Y设置。在优选实施例中,主部分121与其邻近的第二导电电极14的距离d3为约200微米到约300微米,此设计能增加主部分121与相邻的第二导电电极14之间的远场电力线,进而提高触控时的电容值变化量。此外,本实施例的各电极垫12a内设有三个云状凹陷163,凹陷163是位于主部分121,且相邻两个电极垫12a上的凹陷163之间的距离D3的范围为约1.2毫米到约7.8毫米。再者,类似于前一实施例,第一导电电极12的电极垫12a的宽幅W3大于连接部12b的宽幅W1,并且在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的相交处,第一导电电极12的宽幅W1与第二导电电极14的宽幅W2实质上相同,以降低电极相交处的负载电容,减少电极的总电容值,进而提高感测灵敏度。此外,在相邻电极垫12a之间可选择性设置虚设电极26,在垂直投影方向Z上至少部分重叠于第二导电电极14,其中,本实施例的虚设电极26的形状为矩形。
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八实施例的部分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触控板300与前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虚设电极26是沿着第一方向X横向延伸以填补「E」字型或「王」字型电极垫12a与第二导电电极14之间的空缺,因此虚设电极26具有「T」字形状(例如虚设电极26a、26b)或「I」字形状(例如虚设电极26c)。此外,虚设电极26与邻近的第一导电电极12之间的切线距离d4较佳小于或等于30微米。本实施例增大了虚设电极26的图形范围,同样可以有效改善视觉效果与提供遮蔽显示面板的噪声干扰的功能。
需注意的是,前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凹陷的图案、数量与设置位置以及导电电极的图形设计只为举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然而,在优选实施例中,在第一导电电极的各电极垫中较佳具有相等数量的凹陷,且同一电极垫中的凹陷较佳能均匀分布在电极垫中,以均匀化触控板的感测效果。
在前文中已介绍了本发明触控板中第一导电电极、第二导电电极及凹陷的相对设置位置与形状,以下将继续介绍本发明触控板中各膜层的相对堆栈方式。请参考图11,图11为本发明触控板的剖面示意图。以第八实施例为例,触控板300包括一触控结构104,通过一黏着层116而设置在透明的基底103上,透明的基底103例如是透光度为85%以上,其中触控结构104包括一第一绝缘层110、一第一导电电极层112以及一第二导电电极层114,其中第一导电电极层112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14分别包括了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也就是说图1到图10所示的第一导电电极12与第二导电电极14在本图中是分别以第一导电电极层112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14来表示其设置位置。第一绝缘层110可包括例如透明绝缘薄膜、透明绝缘塑料基底或透明绝缘玻璃基底、有机绝缘层、无机绝缘层,但不限于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电极层112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10的第一侧110a上,而第二导电电极层114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10的第二侧110b,但不以此为限。此外,基底103为一透明覆盖板,且基底103也可视为触控板300的一部分,用以提供触控结构104保护功能,并且其上表面可供使用者进行触摸操作。基底103可例如为玻璃基底、石英基底或塑料基底等透明基底,但不限于此。再者,触控板300可设置在一显示面板118的上侧,通过设置在触控板300与显示面板118之间的一黏着层120以结合触控板300与显示面板118,形成一触控显示设备350。显示面板118可包括一液晶显示面板、一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一电湿润显示面板、一电子墨水显示面板或一电浆显示面板,但并不以此为限。需注意的是,图11中所提供的本发明触控板各膜层的相对堆栈方式都可应用于前述本发明第一到第七实施例中,而非只限定应用于第八实施例。例如,若应用于第一实施例时,则第一绝缘层110可表示图1所示的绝缘组件28的垂直方向设置位置。另外,可选择性地在透明基底103的周边形成一装饰层(图未示),装饰层是由陶瓷、类钻碳、颜色油墨、光阻或树脂材料的至少其中之一所构成。
本发明触控板中各膜层的堆栈方式并不限于图11所示者,下文另继续介绍本发明的其它变化形,其堆栈方式都可应用于前述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2,图12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一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2所示,相较于图11,本变化形的触控板400的黏着层116设置在第二导电电极层114与第一绝缘层110之间。也就是说,第二导电电极层114直接形成于基底103表面上,且第二导电电极层114可透过黏着层116与第一绝缘层110接合。另外,在其他变化形中,第一导电电极层112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10的上表面,其中该上表面是指面对第二导电电极层114的一面(未绘示)。
请参考图13,图13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二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3所示,相较于图11,本变化形的触控板500还包括一第二绝缘层502以及一黏着层504。其中,第二绝缘层502设置在第二导电电极层114与基底103之间,且第二导电电极层114是直接形成于第二绝缘层502上。黏着层116设置在第二绝缘层502与基底103之间,用以接合第二绝缘层502与基底103。第二绝缘层502可包括例如透明绝缘薄膜、透明绝缘塑料基底或透明绝缘玻璃基底,但不限于此。另外,黏着层504设置在第二导电电极层114与第一绝缘层110之间,并用以接合第二导电电极层114与第一绝缘层110。
请参考图14,图14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三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4所示,相较于图11,本变化形的触控板600省略了黏着层116。也就是说,本变化形的第二导电电极层114、第一绝缘层110与第一导电电极层112是依序形成于基底103的下表面上,而不需利用前述变化形中的黏着层将第一绝缘层110与基底103结合。另外,可选择性地在基底103的周边形成一装饰层(图未示),装饰层是由陶瓷、类钻碳、颜色油墨、光阻或树脂材料的至少其中之一所构成。再者,部分第二导电电极层114的导电图案可选择性地设置在装饰层上。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电极层112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14也可以设置在基底103上的同一表面。
请参考图15,图15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四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5所示,相较于图11,本变化形的触控板700在应用于触控显示设备350时,省略了用来接合触控板700与显示面板118的黏着层。本变化形的显示面板118包括一上基底1181,例如为显示面板118的彩色滤光片基底,但不限于此。并且,第一导电电极层112、第一绝缘层110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14是依序形成在上基底1181的外表面1181a上,而不需利用前述的黏着层将第一绝缘层110与上基底1181结合。另外,基底103仍透过黏着层116设置在第二导电电极层114上。再者,可选择性地于透明基底103的周边形成一装饰层(图未示),装饰层是由陶瓷、类钻碳、颜色油墨、光阻或树脂材料的至少其中之一所构成。再者,部分第一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12、114可选择性地设置在装饰层上。另外,在变化实施例中,第一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12、114也可以设置在基底1181上的同一表面。
请参考图16,图16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五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6所示,相较于图15,本变化形的触控显示设备350进一步省略了第一绝缘层。也就是说,本变化形的触控板800的第一导电电极层112设置在上基底1181的一内表面1181b上,并且位于显示面板118内,且第二导电电极层114形成并设置在上基底1181的外表面1181a上,因此第一导电电极层112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14可透过上基底103彼此电性绝缘。
请参考图17,图17为本发明触控板的第六变化形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7所示,相较于图11,本变化形的触控板900省略了黏着层120,但还包括一基底902,而第一导电电极层112、第一绝缘层110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14可直接依序形成于基底902上。然后,利用黏着层116将基底902与基底103相黏合。另外,可选择性地于透明基底103的周边形成一装饰层(图未示),装饰层是由陶瓷、类钻碳、颜色油墨、光阻或树脂材料的至少其中之一所构成。再者,部分第一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12、114可选择性地设置在装饰层上。另外,在变化实施例中,第一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12、114也可以都设置在基底902上的同一表面。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导电电极上设置一到多个凹陷而使第一导电电极具有高电荷密度部分与低电荷密度部分,其中高电荷密度部分具有较密集的电力线,进而增加触控时手指或触控笔吸引的单位面积的电力线数量,提高电容值变化量与总电容值的比值,能有效提高触控板的感测灵敏度。再者,本发明通过减少第一导电电极(例如驱动电极)与第二导电电极(例如接收电极)的重叠面积,可以减少驱动端的负载电容,同样能提高触控板的感测灵敏度,同时避免人眼观察到电极的重叠部分而改善视觉效果。此外,「E」字形的电极垫设计能增加电极间的远场电力线,同样能增加感测灵敏度。上述提高感测灵敏度的设计可以应用于缩小电容触控笔,也就是可以使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还小的触控笔笔头便可得到相同的电容值变化量,也可以应用于在增加凌空(hover)触控或是接近式(proximity)触控的触控范围或距离时能达到相同的触控精准度,并且,即使触控板的尺寸增加而使得第一与第二导电电极的相交节点增加,也可以利用本发明所提供的触控板结构设计,在不提高驱动讯号强度的情况下仍使触控操作有良好的讯号辨识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触控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导电电极,该第一导电电极具有至少一凹陷,该凹陷低于该第一导电电极的表面,且该第一导电电极包括至少一高电荷密度部分与至少一低电荷密度部分,分别设置在该凹陷的周围;以及
一第二导电电极,绝缘于该第一导电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电极在该凹陷的周围包括至少一突出图案,该突出图案是由该凹陷的外侧向该凹陷的内侧突出,且该突出图案构成该高电荷密度部分,而该突出图案的两侧构成该低电荷密度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突出图案为一尖端图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尖端图案的两侧边的夹角小于180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突出图案为一小曲率半径图案,与该突出图案相邻的该凹陷的部分图案的曲率半径大于该小曲率半径图案的曲率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电极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而该第二导电电极沿着一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且该第一方向不平行于该第二方向,该第一导电电极与该第二导电电极是互相相交并绝缘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电极包括至少二凹陷,且该二凹陷分别对应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相对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位于该第二导电电极两侧的该二凹陷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2毫米到7.8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电极包括多个电极垫与多个连接部,各该连接部位于相邻的两个该电极垫之间,以用来电连接同一条该第一导电电极的该些电极垫,该些连接部的宽幅小于该些电极垫的宽幅,且该些连接部的至少其中一者位于该第一导电电极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相交处,而该连接部的宽幅相同于该第二导电电极的宽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电极垫的形状为六边形或类菱形,而该些连接部的形状为类矩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些连接部的形状为矩形,而该些电极垫的形状包括「E」字形,且各该电极垫包括一主部分,该主部分的形状为矩形,且该矩形的长边沿着该第二方向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主部分与其邻近的该第二导电电极的距离为200微米到300微米。
13.根据权利要求9与11的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虚设电极,该虚设电极在垂直投影方向上与该第二导电电极至少部分重叠,且该虚设电极位于同一条该第一导电电极的相邻的二该电极垫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虚设电极的形状为梯形、矩形、类菱形、六边形、具有「T」字形图案或具有「I」字形图案。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虚设电极与其邻近的该第一导电电极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30微米。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电极由一导电材料层所构成,而该凹陷为一开孔,贯穿该导电材料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补偿电极,设置在该凹陷中,且该补偿电极与该第一导电电极由相同的材料层所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补偿电极与该第一导电电极的距离小于等于30微米。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凹陷的尺寸小于等于30微米。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凹陷的形状为云状、三叶草状或「H」字形状。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其特征在于,该凹陷为一盲孔。
CN201410103990.1A 2014-02-13 2014-03-20 触控板 Pending CN1048502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04776 2014-02-13
TW103104776A TW201531912A (zh) 2014-02-13 2014-02-13 觸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50284A true CN104850284A (zh) 2015-08-19

Family

ID=53849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03990.1A Pending CN104850284A (zh) 2014-02-13 2014-03-20 触控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50284A (zh)
TW (1) TW20153191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28854A (zh) * 2017-11-28 2018-02-2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8369469A (zh) * 2015-12-17 2018-08-03 麦孚斯公司 用于测量触摸输入设备中的触摸压力强度的方法以及用于检测触摸压力强度的触摸输入设备
CN113260957A (zh) * 2019-11-28 2021-08-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触控面板及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29281B1 (ko) * 2016-05-19 2019-03-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5754A (zh) * 2008-08-21 2010-02-24 株式会社和冠 扩展的触摸屏图案
KR20130099525A (ko) * 2012-02-29 2013-09-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CN103329076A (zh) * 2011-01-11 2013-09-2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坐标输入装置
CN103713785A (zh) * 2012-10-05 2014-04-0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屏面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5754A (zh) * 2008-08-21 2010-02-24 株式会社和冠 扩展的触摸屏图案
CN103329076A (zh) * 2011-01-11 2013-09-2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坐标输入装置
KR20130099525A (ko) * 2012-02-29 2013-09-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CN103713785A (zh) * 2012-10-05 2014-04-0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屏面板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69469A (zh) * 2015-12-17 2018-08-03 麦孚斯公司 用于测量触摸输入设备中的触摸压力强度的方法以及用于检测触摸压力强度的触摸输入设备
CN107728854A (zh) * 2017-11-28 2018-02-2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260957A (zh) * 2019-11-28 2021-08-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触控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3260957B (zh) * 2019-11-28 2024-04-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触控面板及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1912A (zh) 2015-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23666B2 (en) Touch sensor panel
US9075484B2 (en) Sensor patterns for mutual capacitance touchscreens
US8587536B2 (en) Micro-electrode matrix and a touch panel with a micro-electrode matrix
CN202677331U (zh) 具有含不同宽度部分的导线的触摸传感器
US20200192543A1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3793116B (zh) 触控面板
EP2613235B1 (en) Touch panel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830881B (zh) 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US8736571B1 (en) Mesh design for touch sensors
US10521056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30120815A (ko) 터치스크린 패널 및 터치스크린 장치
CN103455223A (zh) 触控感测电极结构及触控装置
KR20120133474A (ko) 정전용량 방식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CN104850284A (zh) 触控板
CN203535592U (zh) 触控板
CN203596005U (zh) 触摸板以及触控显示板
CN104750302A (zh) 随机化网格设计
CN110858087A (zh) 触控式显示装置
KR20140122395A (ko) 정전용량 방식 터치패널
CN104793782A (zh) 用于触摸传感器的网格设计中的线间隔
CN104951161A (zh) 具有触控功能的液晶显示器及其导电层结构
JP2017091219A (ja) 入力装置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
TWI409684B (zh) 電容式觸控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CN104317465A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1853037B1 (ko) 정전용량 방식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