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36030A - 移动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36030A
CN104836030A CN201410048622.1A CN201410048622A CN104836030A CN 104836030 A CN104836030 A CN 104836030A CN 201410048622 A CN201410048622 A CN 201410048622A CN 104836030 A CN104836030 A CN 1048360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mmunications device
ground plan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resonant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486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36030B (zh
Inventor
张志华
魏婉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c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er Inc filed Critical Acer Inc
Priority to CN20141004862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360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836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60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360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60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通信装置,其包括接地面、辐射件与共振电路。辐射件电性连接至接地面。共振电路电性连接辐射件,并接收一馈入信号。此外,共振电路与辐射件在一共振频率产生共振,并激发接地面产生一共振模态。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移动通信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接地面天线的移动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移动通信装置不断地在市场上推陈出新。此外,多功能的移动通信装置,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笔记本电脑…等,也为人们提供了更便利的生活。目前移动通信装置的外型趋向轻薄化的发展,使得移动通信装置的内部空间受到压缩。相对地,也压缩到移动通信装置中天线元件的设置空间,进而致使天线元件也必须相对应的微型化。
然而,现有天线元件的尺寸或是净空区域往往无法持续地缩小。主要的原因在于,以一般的天线设计来看,天线元件的辐射件都用以作为一辐射器(radiator),因此现有天线元件的辐射件都必须要有足够的面积,才能致使天线元件的辐射特性可以达到基本通信效能的需求。换言之,在移动通信装置轻薄化的发展下,天线元件的尺寸往往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天线元件的辐射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通信装置,利用辐射件与共振电路来形成一天线元件,且天线元件可通过接地面所产生的共振模态来进行辐射。藉此,将可有效缩减天线元件的尺寸,并兼顾天线元件的辐射特性。
本发明的移动通信装置包括接地面、辐射件与共振电路。辐射件电性连接至接地面。共振电路电性连接辐射件,并接收一馈入信号。此外,共振电路与辐射件在一共振频率产生共振,并激发接地面产生一共振模态。
基于上述,本发明是利用连接至接地面的辐射件与共振电路来形成一天线元件,且天线元件可激发接地面产生一共振模态。藉此,天线元件将可形成一接地面天线,并通过接地面所产生的共振模态来进行辐射。藉此,将可有效缩减天线元件的尺寸,并兼顾天线元件的辐射特性。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图5-图6为用以说明图4实施例的天线元件的回波损耗图与天线效率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300、400、700、800:移动通信装置;
110、110’:接地面;
120、220:辐射件;
130、210、310:共振电路;
131、311、413、712:电容元件;
140:基板;
141:第一表面;
211:第一导线;
212:第二导线;
312、411、412、711、811、812:电感元件;
142:第二表面;
410、710、810:匹配电路;
421~423、720、820:贯孔;
431~432: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装置的示意图。参照图1,移动通信装置100包括接地面110、辐射件120与共振电路130。其中,辐射件120电性连接至接地面110,且共振电路130电性连接至辐射件120。
在整体配置上,接地面110分别与辐射件120、共振电路130相互不重叠。举例来说,移动通信装置100还包括一基板140。接地面110设置在基板140的第一表面141上。此外,基板140的第一表面141上没有设置接地面110的区域可视为净空区域,且所述净空区域可用以配置辐射件120与共振电路130。
在操作上,共振电路130与辐射件120将可形成一天线元件,且天线元件本质上相当于一环形天线(loop antenna)。其中,天线元件的一端通过共振电路130接收一馈入信号,且天线元件的另一端通过辐射件120电性连接至接地面110。除此之外,辐射件120可提供一等效电感,进而与共振电路130在一共振频率下产生共振。换言之,共振电路130与辐射件120相当于一共振器(resonator),而并非是一辐射器(radiator)。
此外,由共振电路130与辐射件120所形成的天线元件将可用以激发接地面110,进而致使接地面110产生一共振模态。藉此,天线元件将可通过接地面110所形成的共振模态来进行辐射。换言之,天线元件也相当于一接地面天线。也即,所述的天线元件为具有环形天线结构的接地面天线。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天线元件可通过接地面110的共振模态来进行辐射,因此天线元件的尺寸可以有效地被缩减,并可兼顾天线元件的辐射特性。举例来说,在图1实施例中,天线元件的共振路径的长度为所述共振频率的0.1~0.2倍波长。相对地,对现有的环形天线而言,其共振路径的长度为共振频率的0.5倍波长。
更进一步来看,辐射件120为一L形金属片,且共振电路130由一电容元件131所构成。其中,电容元件131的第一端电性连接至辐射件120,且电容元件131的第二端用以接收馈入信号。此外,电容元件131可例如是一可变电容或是一固定电容。再者,电容元件131可用以调整天线元件的共振频率。例如,天线元件的共振频率正比于电容元件131的电容值。也即,可通过增加电容元件131的电容值来提高天线元件的共振频率。
值得一提的是,共振电路130中的电容元件也可利用导线来加以组成。举例来说,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装置的示意图。其中,图2所列举的移动通信装置200为图1实施例的延伸,且两者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辐射件220为一矩形金属片,且共振电路210包括第一导线211与第二导线212。具体而言,第一导线211电性连接辐射件220。第二导线212用以接收馈入信号。此外,第二导线212与第一导线211之间相隔一耦合间距。藉此,第二导线212与第一导线211将可形成一分布式电容,进而提供一等效电容量。至于图2实施例的其余构件的细部说明已包含在图1实施例中,故在此不与赘述。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装置的示意图。其中,图3所列举的移动通信装置300为图1实施例的延伸,且两者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共振电路310包括一电容元件311与一电感元件312。具体而言,电感元件312的第一端电性连接辐射件120,且电感元件312的第二端电性连接电容元件311的第一端。此外,电容元件311的第二端用以接收馈入信号。在此,电感元件312与辐射件120都可用以提供电感量。因此,随着电感元件312的加入,可因应电感元件312的电感值来调整辐射件120的长度,进而增加天线元件在设计上的自由度。至于图3实施例的其余构件的细部说明已包含在图1实施例中,故在此不与赘述。
移动通信装置100还可通过一匹配电路来进一步地提升天线元件的辐射特性。举例来说,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装置的示意图。其中,图4所列举的移动通信装置400为图1实施例的延伸,且两者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接地面110’设置在基板140的第二表面142,且移动通信装置400还包括一匹配电路410。
具体而言,辐射件120、共振电路130与匹配电路410设置在基板140的第一表面141,且图4还以虚线来表示接地面110’投影在基板140的第一表面141上的相对位置。由于辐射件120与接地面110’分别设置在相对的第一表面141与第二表面142,因此辐射件120是通过一贯孔421电性连接至接地面110’。再者,共振电路130通过匹配电路410接收来自移动通信装置400中一收发器(未示出)的馈入信号。此外,匹配电路410可用以调整共振电路130与收发器之间的阻抗匹配,进而提升天线元件的辐射特性。
更进一步来看,匹配电路410包括电感元件411、电感元件412与电容元件413。其中,电感元件411的第一端电性连接共振电路130,且电感元件411的第二端接收馈入信号。电感元件412电性连接在电感元件411的第一端与接地面110’之间。电容元件413电性连接在电感元件411的第二端与接地面110’之间。
由于匹配电路410与接地面110’是设置在相对的第一表面141与第二表面142,因此匹配电路410中的电感元件412与电容元件413是通过贯孔422与423电性连接至接地面110’。此外,电感元件411、电感元件412与电容元件413都是通过导线来彼此电性相连,或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至共振电路130、接地面110’或是其它构件。因此,图4还示出多个导线,例如导线431~432。再者,电容元件413可例如是一可变电容或是一固定电容。至于图4实施例的其余构件的细部说明已包含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故在此不与赘述。
图5-图6为用以说明图4实施例的天线元件的回波损耗(return loss)图与天线效率图。在图5-6实施例中,接地面110’的面积约为115×60mm2,且净空区域的面积约为11×5mm2。此外,辐射件120的长度与宽度约为15mm与1mm。再者,移动通信装置400可通过电容元件131与辐射件120来调整天线元件的共振频率。其中,天线元件的共振路径的长度约为29mm,且该共振路径的长度约为所述共振频率的0.15倍。
藉此,如图5所示,天线元件的频带范围约为1,565MHz~1,585MHz,进而致使移动通信装置400将可应用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再者,由于天线元件可通过接地面110’的共振模态来进行辐射,因此天线元件的辐射特性不易受到移动通信装置400的轻薄化的影响。此外,匹配电路410又可进一步地提升天线元件的辐射特性,进而有效地提升天线元件的通信效能。举例来说,如图6所示,天线元件在1,565MHz~1,585MHz内的天线效率可达到30%至40%。
图4实施例虽然列举了匹配电路410的实施形态,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举例来说,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装置的示意图。其中,图7所列举的移动通信装置700为图4实施例的延伸,且两者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匹配电路710包括电感元件711与电容元件712。
具体而言,电感元件711的第一端电性连接共振电路130,且电感元件711的第二端接收馈入信号。电容元件712电性连接在电感元件711的第二端与接地面110’之间。其中,匹配电路710与接地面110’是设置在相对的第一表面141与第二表面142,因此匹配电路710中的电容元件712是通过贯孔720电性连接至接地面110’。至于图7实施例的其余构件的细部说明已包含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故在此不与赘述。
图8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装置的示意图。其中,图8所列举的移动通信装置800为图4实施例的延伸,且两者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匹配电路810包括电感元件811与电感元件812。具体而言,电感元件811的第一端电性连接共振电路130,且电感元件811的第二端接收馈入信号。电感元件812电性连接在电感元件811的第一端与接地面110’之间。其中,匹配电路810与接地面110’是设置在相对的第一表面141与第二表面142,因此匹配电路810中的电感元件812是通过贯孔820电性连接至接地面110’。至于图8实施例的其余构件的细部说明已包含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故在此不与赘述。
此外,虽然图4、图7与图8中所列举的共振电路130是由电容元件131所组成,但是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例如,图4、图7与图8中的共振电路130也可采用图2所列举的共振电路210或是图3所列举的共振电路310来加以实现。再者,图4、图7与图8是将天线元件与匹配电路410设置在基板140的第一表面141,但是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例如,图4、图7与图8中的天线元件也可与接地面110’设置在基板140的第二表面142,且天线元件中的共振电路310可通过导孔来电性连接位在第一表面141的匹配电路。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利用连接至接地面的辐射件与共振电路来形成一天线元件。此外,天线元件可激发接地面产生一共振模态,进而通过接地面的共振模态来进行辐射。藉此,天线元件将可形成一接地面天线,进而有助于缩减天线元件的尺寸。此外,天线元件的辐射特性也将不易受到移动通信装置的轻薄化的影响,进而有效地提升天线元件的通信效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移动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接地面;
一辐射件,电性连接至该接地面;以及
一共振电路,电性连接该辐射件,并接收一馈入信号,且该共振电路与该辐射件在一共振频率产生共振,并激发该接地面产生一共振模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辐射件与该共振电路形成一天线元件,且该天线元件为具有一环形天线结构的一接地面天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天线元件的共振路径的长度为该共振频率的0.1~0.2倍波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共振电路包括一电容元件,且该电容元件的第一端电性连接该辐射件,该电容元件的第二端用以接收该馈入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共振电路还包括一电感元件,且该电感元件电性连接在该电容元件的第一端与该辐射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共振电路包括:
一第一导线,电性连接该辐射件;以及
一第二导线,与该第一导线相隔一耦合间距,并用以接收该馈入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匹配电路,且该共振电路通过该匹配电路接收该馈入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匹配电路包括:
一第一电感元件,其第一端电性连接该共振电路,且该第一电感元件的第二端接收该馈入信号;以及
一第二电感元件,电性连接在该第一电感元件的第一端与该接地面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匹配电路还包括一电容元件,电性连接在该第一电感元件的第二端与该接地面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匹配电路包括:
一电感元件,其第一端电性连接该共振电路,且该电感元件的第二端接收该馈入信号;以及
一电容元件,电性连接在该电感元件的第二端与该接地面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基板,且该匹配电路设置在该基板的一第一表面,该接地面设置在该基板的一第二表面,该辐射件与该共振电路设置在该第一表面或是该第二表面。
CN201410048622.1A 2014-02-12 2014-02-12 移动通信装置 Active CN1048360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48622.1A CN104836030B (zh) 2014-02-12 2014-02-12 移动通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48622.1A CN104836030B (zh) 2014-02-12 2014-02-12 移动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6030A true CN104836030A (zh) 2015-08-12
CN104836030B CN104836030B (zh) 2019-01-22

Family

ID=53813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48622.1A Active CN104836030B (zh) 2014-02-12 2014-02-12 移动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3603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85651A (zh) * 2016-08-31 2018-03-09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电子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75889A2 (en) * 2003-05-02 2004-11-10 Taiyo Yuden Co., Ltd. Antenna matching circuit,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antenna matching circuit, and dielectric antenna including antenna matching circuit
TWM286423U (en) * 2005-06-28 2006-01-21 Wha Yu Ind Co Ltd Rfid tag
CN101573831A (zh) * 2007-01-19 2009-11-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天线装置及无线通信机
US20100053007A1 (en) * 2008-08-29 2010-03-04 Agile Rf, Inc. Tunable dual-band antenna using lc resonator
US20110134009A1 (en) * 2008-06-06 2011-06-09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Multiband antenna and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ultiband antenna
US20120162038A1 (en) * 2010-12-28 2012-06-28 Chi Mei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Multiband antenna
CN103138042A (zh) * 2011-11-28 2013-06-05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通讯装置
CN103199335A (zh) * 2012-01-04 2013-07-10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装置及其天线结构
CN103367874A (zh) * 2012-04-06 2013-10-23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75889A2 (en) * 2003-05-02 2004-11-10 Taiyo Yuden Co., Ltd. Antenna matching circuit,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antenna matching circuit, and dielectric antenna including antenna matching circuit
TWM286423U (en) * 2005-06-28 2006-01-21 Wha Yu Ind Co Ltd Rfid tag
CN101573831A (zh) * 2007-01-19 2009-11-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天线装置及无线通信机
US20110134009A1 (en) * 2008-06-06 2011-06-09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Multiband antenna and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ultiband antenna
US20100053007A1 (en) * 2008-08-29 2010-03-04 Agile Rf, Inc. Tunable dual-band antenna using lc resonator
US20120162038A1 (en) * 2010-12-28 2012-06-28 Chi Mei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Multiband antenna
CN103138042A (zh) * 2011-11-28 2013-06-05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通讯装置
CN103199335A (zh) * 2012-01-04 2013-07-10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装置及其天线结构
CN103367874A (zh) * 2012-04-06 2013-10-23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85651A (zh) * 2016-08-31 2018-03-09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6030B (zh) 2019-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99084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antenna
CN102694261B (zh) 天线模块
US9325066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signing antenna element thereof
US10236558B2 (en) LTE full-band cellphone antenna structure
US20130176178A1 (en) Wideband Antenna
CN103094673B (zh) 宽频天线
JP2012160951A (ja) 多共振アンテナ装置とこのアンテナ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105633581A (zh) 多频天线及具有该多频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
TWI475747B (zh) 通訊裝置
CN104283004A (zh) 具有可重组式的低姿势天线元件的通信装置
US20140043202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antenna system therein
CN103794866A (zh) 移动通信装置
CN104716427A (zh) 通信装置
EP3258539B1 (en) Multi-frequency antenna and terminal device
CN104577298A (zh) 通信装置
US8174453B2 (en) Folder-type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TWI524595B (zh) 天線
EP2728665B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de-band antenna element therein
US9728851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2769472B (zh) 无线通讯装置
US20130038491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enhanceing impedance bandwidth of antenna thereof
CN104468876A (zh) 通信装置
CN103811850A (zh) 通信装置
CN104836030A (zh) 移动通信装置
CN103427861B (zh) 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