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22060B - 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22060B
CN104822060B CN201510225087.7A CN201510225087A CN104822060B CN 104822060 B CN104822060 B CN 104822060B CN 201510225087 A CN201510225087 A CN 201510225087A CN 104822060 B CN104822060 B CN 1048220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pth
image
collecting device
visual angle
harve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2508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22060A (zh
Inventor
李立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2508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220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822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220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220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220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应用于电子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在图像采集装置处于预拍摄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深度采集装置进行深度测量,并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在接收到预设指令对图像和深度值进行匹配的过程中,仅对图像采集装置产生的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的图像、以及深度采集装置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的深度值进行对应匹配,保证了为图像中各像素点匹配的深度值是准确的,从而避免后续处理得到的图像在景深效果上出现偏差,提高用户体验。本发明还公开了电子设备及其信息处理装置。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3D拍摄和3D显示技术也日趋成熟,基于此技术的电子设备也逐步进入大众生活。用户不再满足于电子设备只能提供呈现平面效果的图像,而是希望电子设备能够提供呈现立体效果的图像,也就是,图像中与拍摄装置之间的距离不同的对象,要呈现出不同的远近效果。
目前已经出现的一种电子设备配置有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通过图像采集装置对待拍摄体进行拍摄形成图像,同时通过深度采集装置进行景深测量,后续利用获取到的景深信息对图像采集装置拍摄得到的图像进行处理,以形成具有立体效果的图像。
但是,由于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并且两个装置之间的视角也是不同的,因此这导致后续处理得到的图像在景深效果上会出现偏差,降低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装置及电子设备,能够将电子设备中图像采集装置产生的图像与相应的景深值进行准确匹配,从而避免后续处理得到的图像在景深效果上出现偏差,提高用户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公开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在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处于预拍摄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对当前拍摄场景进行深度测量以生成深度图像;
确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和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
接收到预设指令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以及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的深度值进行对应匹配。
优选的,上述信息处理方法中,确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和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包括:
根据所述深度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以及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确定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
根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与所述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视角,以及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确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与所述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根据所述深度采集装置与所述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和所述深度采集装置之间的距离确定;
比对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确定两者的重合区域。
优选的,上述信息处理方法中,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以及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的深度值进行对应匹配,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在第一坐标系中的坐标,所述第一坐标系的原点为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中心;
确定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在第二坐标系中的坐标,所述第二坐标系的原点为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的中心;
基于所述第一坐标系和所述第二坐标系的原点位置,将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的各点变换至所述第一坐标系中;
通过坐标比对,确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所对应的深度值,并进行匹配。
优选的,上述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利用深度3D转换算法对匹配有深度值的预拍摄图像进行图像转换,形成立体图像。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处于预拍摄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对当前拍摄场景进行深度测量以生成深度图像;
视角重合区域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和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
数据匹配单元,用于在接收到预设指令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以及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的深度值进行对应匹配。
优选的,上述信息处理装置中,所述视角重合区域确定单元包括:
有效测量区域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深度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以及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确定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
有效拍摄区域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与所述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视角,以及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确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与所述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根据所述深度采集装置与所述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和所述深度采集装置之间的距离确定;
比对子单元,用于比对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确定两者的重合区域。
优选的,上述信息处理装置中,所述数据匹配单元包括:
第一处理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在第一坐标系中的坐标,所述第一坐标系的原点为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中心;
第二处理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在第二坐标系中的坐标,所述第二坐标系的原点为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的中心;
坐标转换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坐标系和所述第二坐标系的原点位置,将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的各点变换至所述第一坐标系中;
匹配子单元,用于通过坐标比对,确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所对应的深度值,并进行匹配。
优选的,上述信息处理装置还包括:图像处理单元,用于利用深度3D转换算法对匹配有深度值的预拍摄图像进行图像转换,形成立体图像。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图像采集装置、深度采集装置以及上述任意一种信息处理装置。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公开的信息处理方法,在图像采集装置处于预拍摄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深度采集装置进行深度测量,并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在接收到预设指令对图像和深度值进行匹配的过程中,仅对图像采集装置产生的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的图像、以及深度采集装置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的深度值进行对应匹配,保证了为图像中各像素点匹配的深度值是准确的,从而避免后续处理得到的图像在景深效果上出现偏差,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电子设备拍摄过程中俯视状态的场景图;
图3为图2所示场景的右视图;
图4为在图2所示场景下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以及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公开的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的流程图;
图6为图像采集装置的视角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公开的对图像和深度值进行对应匹配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公开的另一种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公开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该电子设备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基于本发明公开的信息处理方法,能够将电子设备中图像采集装置产生的图像与相应的景深值进行准确匹配,从而避免后续处理得到的图像在景深效果上出现偏差,提高用户体验。
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S11:在图像采集装置处于预拍摄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深度采集装置对当前拍摄场景进行深度测量以生成深度图像。
当电子设备中的图像采集装置处于预拍摄状态时,开启深度采集装置,由深度采集装置对当前拍摄场景进行深度测量,从而确定其视野内各点与自身之间的距离。
深度采集装置能够对其视野范围内的各点进行深度测量,获得各点与深度采集装置之间的距离。深度采集装置的工作原理类似于雷达测距,深度采集装置包括光线发射单元和光线接收单元,其中,光线发射单元向空间发射特定光线(例如红外线或者其他特定频率的可见光),光线接收单元接收反射回来的特定光线,并根据光线发射和接收之间的时间间隔确定各点与自身之间的距离。深度采集装置生成的深度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点均表示一物体与深度采集装置之间的距离,其中,深度图像中像素点的颜色与相应的物体与深度采集装置之间的距离相关。
实施中,深度采集装置可以采用深度摄像头,如TOF(Time of Flight)摄像头,深度摄像头能够一次性完成对视野内各点的测距。
步骤S12: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
由于电子设备中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图像采集装置的视角和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也存在差异,这导致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和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是不同的。如果在装配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导致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的轴心位置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和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之间会出现更大的差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装配合格的情况下,图像采集装置的轴心和深度采集装置的轴心应指向电子设备的正前方,或者在允许偏差范围内,如果装配操作出现失误,图像采集装置的轴心和深度采集装置的轴心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请参见图2、图3和图4,图2为电子设备拍摄过程中俯视状态的场景图,图3为图2所示场景的右视图,图4为在图2所示场景下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以及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的示意图。
在图2所示场景中,电子设备的图像采集装置1和深度采集装置2的装配合格,也就是说,图像采集装置1和深度采集装置2在电子设备竖直方向上的安装高度一致,并且图像采集装置1和深度采集装置2的轴心指向电子设备的正前方,图2和图3中的虚线示出了图像采集装置1和深度采集装置2的轴心方向。图4中的A区域为图像采集装置1的有效拍摄区域,B区域为深度采集装置2的有效测量区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像采集装置1和深度采集装置2中的成像平面均为矩形,因此图像采集装置1的有效拍摄区域和深度采集装置2的有效测量区域均为矩形。
通过图4可以看到,图像采集装置1的有效拍摄区域和深度采集装置2的有效测量区域是不同的。如果直接将图像采集装置1生成的图像和深度采集装置2生成的深度图像进行匹配,就会出现偏差。
这里结合图4进行说明:C1为图像采集装置1生成的图像的第一个像素点,C2为深度采集装置2生成的深度图像的第一个像素点,如果直接将图像采集装置1生成的图像和深度采集装置2生成的深度图像进行匹配,那么就会将C1点和C2点进行匹配,也就是说,会将C2所表征的深度值赋予C1点处的图像,造成为图像匹配的深度值出现偏差,后续处理得到的图像也会在景深效果上出现偏差。
因此,为了能够将图像与相应的景深值进行准确匹配,要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之后仅对处于视角重合区域内的图像和景深图像进行对应匹配。
步骤S13:接收到预设指令后,对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以及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的深度值进行对应匹配。
在接收到预设指令之后,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的图像(将其记为第一图像),确定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的各点,之后将第一图像与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的深度值进行对应匹配,也就是将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的深度值赋予第一图像中相应的像素点。
本发明公开的信息处理方法,在图像采集装置处于预拍摄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深度采集装置进行深度测量,并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在接收到预设指令对图像和深度值进行匹配的过程中,仅对图像采集装置产生的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的图像、以及深度采集装置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的深度值进行对应匹配,保证了为图像中各像素点匹配的深度值是准确的,从而避免后续处理得到的图像在景深效果上出现偏差,提高用户体验。
实施中,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可以采用图5所示方法。包括:
步骤S51:根据图像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图像采集装置的视角,以及图像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确定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
图像采集装置的视角指的是:图像采集装置中的采集元件(镜头)的中心点与成像平面的对角线两端所形成的夹角,如图6中的夹角A。
根据图像采集装置的视角A,可以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在横向的视角(如图2和图6中的A1),可以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在纵向的视角(如图3和图6中的A2)。
在图像采集装置在横向的视角A1、图像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图像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已知的情况下,就可以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在横向的拍摄范围,也就是图2中位于A11和A12之间的范围。在图像采集装置在纵向的视角A2、图像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图像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已知的情况下,就可以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在纵向的拍摄范围,也就是图3中位于A13和A14之间的范围。从而就可以确定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如图4中的A区域,该A区域是由A11、A12、A13和A14确定的。
其中,图像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是根据深度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图像采集装置与深度采集装置之间的距离确定的。
例如:深度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为L1,深度采集装置与图像采集装置在第一方向(从电子设备指向被拍摄体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2,如果图像采集装置相对于深度采集装置更加靠近被拍摄体,则图像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为L1-L2,如果图像采集装置相对于深度采集装置更加远离被拍摄体,则图像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为L1+L2。
步骤S52:根据深度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以及深度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确定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
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指的是:深度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中心点(类似于相机中的镜头)与成像平面对角线两端所形成的夹角。根据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B,可以确定深度采集装置在横向的视角(如图2中的B1),可以确定深度采集装置在纵向的视角(如图3中的B2)。
在深度采集装置在横向的视角B1、深度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深度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已知的情况下,就可以确定深度采集装置在横向的拍摄范围,也就是图2中位于B11和B12之间的范围。在深度采集装置在纵向的视角B2、深度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图像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已知的情况下,就可以确定深度采集装置在纵向的拍摄范围,也就是图3中位于B13和B14之间的范围。从而就可以确定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如图4中的B区域,该B区域是由B11、B12、B13和B14确定的。
其中,深度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为:深度采集装置生成的深度图像的中心点所表征的深度值(也就是距离值)。
步骤S53:比对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与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确定两者的重合区域。
通过执行步骤S51确定出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通过步骤S52确定出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通过比对两个区域,就能确定两个区域之间的重合区域,该重合区域即为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
实施中,对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以及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的深度值进行匹配,可以采用如图7所示的方式。包括:
步骤S71:确定第一图像在第一坐标系中的坐标。
其中,第一坐标系的原点为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的中心。实施中,可以将第一坐标系的X轴正方向设定为沿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的中心水平向右,将第一坐标系的Y轴正方向设定为沿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的中心竖直向上。当然,第一坐标系中X轴和Y轴并不限定于前述的方式。
步骤S72:确定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在第二坐标系中的坐标。
其中,第二坐标系的原点为深度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的中心。实施中,可以将第二坐标系的X轴正方向设定为沿深度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的中心水平向右,将第二坐标系的Y轴正方向设定为沿深度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的中心竖直向上。当然,第二坐标系中X轴和Y轴并不限定于前述的方式。
步骤S73:基于第一三维坐标系和第二三维坐标系的原点位置,将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的各点变换至第一坐标系中。
对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的各点进行坐标变换,将其变换至第一坐标系中。
步骤S74:通过坐标比对,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所对应的深度值,并进行匹配。
对图像采集装置当前生成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的坐标,与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变换后的坐标进行比对,确定具有相同坐标的像素点,深度图像中一个像素点所表征的深度值即为第一图像中具有相同坐标的像素点对应的深度值,将两者进行匹配。
本发明还公开另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在图1所示信息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在执行步骤S13后还包括:利用深度3D转换算法对匹配有深度值的预拍摄图像进行图像转换,形成立体图像。基于上述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在接收到预设指令后,可以根据当前拍摄场景形成相应的立体图像。
本发明上述公开了应用于电子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相应的,本发明还公开应用于电子设备的信息处理装置。
参见图8,图8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信息处理装置应用于具有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的电子设备,该信息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单元100、视角重合区域确定单元200和数据匹配单元300。
其中:
第一控制单元100,用于在图像采集装置处于预拍摄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对当前拍摄场景进行深度测量以生成深度图像。
视角重合区域确定单元200,用于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
数据匹配单元300,用于在接收到预设指令后,对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以及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的深度值进行对应匹配。
本发明公开的信息处理装置能够将图像采集装置产生的图像与相应的景深值进行准确匹配,从而避免后续处理得到的图像在景深效果上出现偏差,提高用户体验。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信息处理装置中还可以进一步设置图像处理单元400,如图9所示。该图像处理单元400用于利用深度3D转换算法对匹配有深度值的预拍摄图像进行图像转换,形成立体图像。本发明图9所示的信息处理装置,在接收到预设指令后,可以根据当前拍摄场景形成相应的立体图像。
在本发明图8和图9所示的信息处理装置中,视角重合区域确定单元200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视角重合区域确定单元200包括有效测量区域确定子单元、有效拍摄区域确定子单元和比对子单元。其中:
有效测量区域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深度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以及深度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确定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
有效拍摄区域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图像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图像采集装置的视角,以及图像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确定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其中,图像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根据深度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之间的距离确定。
比对子单元,用于比对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与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确定两者的重合区域。
实施中,深度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为:深度采集装置生成的深度图像的中心点所表征的深度值(也就是距离值)。
另外,在本发明图8和图9所示的信息处理装置中,数据匹配单元300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数据匹配单元300包括第一处理子单元、第二处理子单元、坐标转换子单元和匹配子单元。其中:
第一处理子单元,用于确定第一图像在第一坐标系中的坐标。其中,第一坐标系的原点为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中心。
第二处理子单元,用于确定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在第二坐标系中的坐标。其中,第二坐标系的原点为深度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的中心。
坐标转换子单元,用于基于第一坐标系和第二坐标系的原点位置,将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的各点变换至第一坐标系中。
匹配子单元,用于通过坐标比对,确定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所对应的深度值,并进行匹配。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图像采集装置、深度采集装置以及上述任意一种信息处理装置。本发明公开的电子设备能够将图像采集装置产生的图像与相应的景深值进行准确匹配,从而避免后续处理得到的图像在景深效果上出现偏差,提高用户体验。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在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处于预拍摄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对当前拍摄场景进行深度测量以生成深度图像;
确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和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
接收到预设指令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以及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的深度值进行对应匹配,其中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在第一坐标系中的坐标,所述第一坐标系的原点为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中心;
确定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在第二坐标系中的坐标,所述第二坐标系的原点为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的中心;
基于所述第一坐标系和所述第二坐标系的原点位置,将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的各点变换至所述第一坐标系中;
通过坐标比对,确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所对应的深度值,并进行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和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包括:
根据所述深度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以及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确定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
根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与所述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视角,以及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确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其中,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与所述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根据所述深度采集装置与所述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和所述深度采集装置之间的距离确定;
比对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确定两者的重合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利用深度3D转换算法对匹配有深度值的预拍摄图像进行图像转换,形成立体图像。
4.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处于预拍摄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对当前拍摄场景进行深度测量以生成深度图像;
视角重合区域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和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重合区域;
数据匹配单元,用于在接收到预设指令后,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以及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的深度值进行对应匹配;
所述数据匹配单元包括:
第一处理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在第一坐标系中的坐标,所述第一坐标系的原点为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中心;
第二处理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各点在第二坐标系中的坐标,所述第二坐标系的原点为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采集元件的中心;
坐标转换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坐标系和所述第二坐标系的原点位置,将所述深度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深度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的各点变换至所述第一坐标系中;
匹配子单元,用于通过坐标比对,确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当前产生的预拍摄图像中位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内的第一图像所对应的深度值,并进行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视角重合区域确定单元包括:
有效测量区域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深度采集装置与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视角,以及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确定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
有效拍摄区域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与所述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视角,以及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轴心角度信息确定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与所述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根据所述深度采集装置与所述被拍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和所述深度采集装置之间的距离确定;
比对子单元,用于比对所述深度采集装置的有效测量区域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有效拍摄区域,确定两者的重合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图像处理单元,用于利用深度3D转换算法对匹配有深度值的预拍摄图像进行图像转换,形成立体图像。
7.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和深度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CN201510225087.7A 2015-05-05 2015-05-05 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8220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25087.7A CN104822060B (zh) 2015-05-05 2015-05-05 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25087.7A CN104822060B (zh) 2015-05-05 2015-05-05 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22060A CN104822060A (zh) 2015-08-05
CN104822060B true CN104822060B (zh) 2017-07-25

Family

ID=53732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25087.7A Active CN104822060B (zh) 2015-05-05 2015-05-05 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220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5984B (zh) * 2017-04-28 2021-05-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系统和图像显示方法
CN108490634B (zh) * 2018-03-23 2019-12-13 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光投影模组和深度相机
CN108594454B (zh) 2018-03-23 2019-12-13 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光投影模组和深度相机
CN110518951B (zh) * 2019-07-26 2021-06-1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724329B (zh) * 2020-07-03 2022-03-01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的处理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28160B2 (ja) * 1999-12-06 2005-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奥行き画像計測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複合現実感提示システム
CN101754042B (zh) * 2008-10-30 2012-07-11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图像重构方法和图像重构系统
CN104012088B (zh) * 2012-11-19 2016-09-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KR101275749B1 (ko) * 2012-12-05 2013-06-19 최상복 3차원 깊이정보 획득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3873840B (zh) * 2012-12-12 2018-08-3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显示方法及显示设备
JP2014238731A (ja) * 2013-06-07 2014-12-18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CN104346816B (zh) * 2014-10-11 2017-04-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深度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22060A (zh) 2015-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22060B (zh) 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887087B (zh) 一种车辆的slam建图方法及系统
CN103907138B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显示控制方法
CN104778694B (zh) 一种面向多投影拼接显示的参数化自动几何校正方法
CN105408937B (zh) 用于便于计算机视觉应用程序初始化的方法
CN106091984B (zh) 一种基于线激光的三维点云数据获取方法
CN104299261B (zh) 人体三维成像方法及系统
WO2018086348A1 (zh)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及深度测量方法
CN108234984A (zh) 双目深度相机系统和深度图像生成方法
CN104036488B (zh) 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的人体姿态动作研究方法
CN104299220B (zh) 一种对Kinect深度图像中的空洞进行实时填充的方法
CN106456101A (zh) 用于配置x射线成像系统的方法和系统
CN104657103B (zh) 基于深度摄像机的手持cave投影系统
CN105225269A (zh) 基于运动机构的三维物体建模系统
CN104699247A (zh)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虚拟现实交互系统及方法
CN105898346A (zh)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控制系统
CN104090664B (zh) 一种交互式投影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9100219A1 (zh) 输出影像生成方法、设备及无人机
CN104463899A (zh) 一种目标对象检测、监控方法及其装置
CN107483774A (zh) 拍摄装置以及车辆
CN102986372A (zh) 基于全景立体视觉的采摘对象的识别、分类和空间定位装置及方法
CN103115613A (zh) 一种空间三维定位方法
CN104937634B (zh) 用于生成环绕视图的方法和系统
CN107851311A (zh) 对比度增强的结合图像生成系统和方法
CN105258680B (zh) 一种目标位姿测量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