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13727A - 基于上行链路控制传送的内容的上行链路控制传送格式参数的选择 - Google Patents

基于上行链路控制传送的内容的上行链路控制传送格式参数的选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13727A
CN104813727A CN201380036739.1A CN201380036739A CN104813727A CN 104813727 A CN104813727 A CN 104813727A CN 201380036739 A CN201380036739 A CN 201380036739A CN 104813727 A CN104813727 A CN 1048137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channel
uplink control
wireless device
pucch
par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67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13727B (zh
Inventor
S.索伦蒂诺
D.拉松
M.弗雷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filed Critical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ublication of CN104813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13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13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137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12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medium access control, e.g. by allocating physical layer transmission capac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86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 H04L1/0088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in control pa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5Power control of control or pilo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04J11/005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using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04L27/2636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with FFT or DFT modulators, e.g. standar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transmitter or DFT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04W52/244Interference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e.g. among macro and femto or pico cells or other sector / system interference [OSI]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在蜂窝通信网络中传送上行链路控制信号的系统和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配置为在蜂窝通信网络中操作的无线装置包含无线电子系统和处理子系统。处理子系统基于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将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中传送的内容来选择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至少一个参数的值。然后处理子系统经由无线电子系统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以及基于内容选择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至少一个参数的值来传送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中的内容。

Description

基于上行链路控制传送的内容的上行链路控制传送格式参数的选择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2012年5月11日提交的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1/646,071的优先权,其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蜂窝通信网络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传送,以及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涉及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LTE)蜂窝通信网络中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传送。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LTE)蜂窝通信网络利用下行链路中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上行链路中的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扩展OFDM。因此,基础LTE下行链路物理资源可被视为如在图1中图示的时间频率网格,其中每个资源元素对应于在一个OFDM符号间隔期间的一个OFDM副载波。如在图2中图示的,在时域中,LTE下行链路传送被组织成10 毫秒(ms)的无线电帧,其中每个无线电帧由十个相等大小的子帧组成(长度TSUBFRAME=1 ms)。每个子帧包含0.5 ms的两个时隙。此外,LTE中的资源分配通常在资源块方面描述,其中资源块对应于时域中的一个时隙(0.5 ms)和频域中的12个邻接副载波。资源块在频域中编号,从系统带宽的一端以0开始。
动态地调度下行链路传送。更具体地,在来自基站的下行链路的每个子帧中,基站传送关于数据传送到哪些终端以及在子帧中在哪些资源块上传送数据的控制信息。此控制信令通常传送在下行链路的每个子帧中的第一1、2、3或4个OFDM符号中。在图3中图示具有三个OFDM符号作为控制的下行链路子帧。
LTE在下行链路中利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方案。更具体地,基站在下行链路的子帧中将数据传送到终端。在终端处,在子帧中接收数据之后,终端尝试解码数据并且然后向基站报告解码是否是成功(ACK)或不成功(NAK)。在解码尝试不成功的情况下,基站可以重新传送数据。
在LTE中,从终端到基站的上行链路控制信令由以下组成:所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的HARQ确认;信道状态报告,用来报告用于下行链路调度的下行链路信道状况;以及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其指示终端需要用于上行链路数据传送的上行链路资源。如果终端没有被分配上行链路资源用于数据传送,则在具体分配给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上的上行链路L1/L2控制的上行链路资源(资源块)中传送L1/L2控制信息(即,信道状态报告、HARQ确认(ACK/NAK)和上行链路调度请求)。
如在图4中图示的,分配给PUCCH上的L1/L2控制信息的上行链路资源位于总的可用的小区带宽的边缘处。这些上行链路资源中的每个由上行链路子帧的两个时隙的每个内的12个副载波(一个资源块)组成。为了提供频率分集,这些频率资源在时隙边界上跳频,即,一个上行链路资源是由在子帧的第一时隙内的频谱的上半部分处的12个副载波以及在子帧的第二时隙期间的频谱的下半部分处的相等大小的资源组成或反之亦然。如果上行链路L1/L2控制信令需要更多上行链路资源(例如,在支持大量用户的非常大的整个传送带宽的情况下),则附加的上行链路资源块可以接着分配给以前分配的上行链路资源块。将PUCCH资源定位于整个可用的频谱的边缘的原因是双重的,即:(1)与上述跳频一起,将PUCCH的上行链路资源定位于整个可用的频谱的边缘最大化L1/L2控制信令所经历的频率分集以及(2)将PUCCH的上行链路资源分配在频谱内的其它位置处(即,不在边缘处)将把上行链路频谱分段,使它无法将非常宽的传送带宽分配给单个移动终端并且仍然保持上行链路传送的单个载波性质。
一个子帧期间的一个PUCCH资源块的带宽对于单个终端的控制信令需要而言过大。因此,为高效利用为控制信令留出的PUCCH资源集合,来自多个终端的PUCCH传送可以共享相同的PUCCH资源块。更具体地,通过向终端分配小区特定长度12的频域序列(其被称作基础序列)的不同的正交相位旋转,来自多个终端的PUCCH传送可以复用到相同的PUCCH资源块。频域中的线性相位旋转等效于在时域中应用循环移位。因此,虽然在本文中有时使用术语“相位旋转”,但是也隐含参考时域来使用术语“循环移位”。
因此,PUCCH传送所使用的资源不仅在时域频域中由资源块对规定,还由应用于基础序列的相位旋转规定。类似于参考信号的情况,有多达12个规定的不同的相位旋转,从每个小区特定基础序列提供多达12个不同的正交序列。然而,在频率选择性信道的情况下,如果要保持正交性,则不是所有12个相位旋转都可使用。通常,在小区中多达六个相位旋转被认为是可用的。
如上面提到的,上行链路L1/L2控制信令包含HARQ确认、信道状态报告和上行链路调度请求。这些不同类型的消息及其组合是使用不同的PUCCH格式来传送。通常为LTE定义两个不同的PUCCH格式。第一PUCCH格式是PUCCH格式1。一般而言,PUCCH格式1可用于传送HARQ确认(ACK/NACK)和/或上行链路调度请求。HARQ确认用于确认下行链路中的一个(或两个,在空间复用的情况下)传输块的接收。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用于请求上行链路数据传送的资源。明显地,应该只在终端请求资源时传送调度请求,否则终端应该沉默以便节省电池资源并且不形成不必要的干扰。因此,不像HARQ确认,调度请求不传送显式信息位。而是,由对应PUCCH资源上的能量的存在(或缺乏)来传达调度请求。然而,虽然用于完全地不同的目的,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共享与HARQ确认相同的PUCCH格式。此PUCCH格式在LTE规范中被称作PUCCH格式1。
如在图5中图示的,PUCCH格式1在子帧的两个时隙中使用相同的结构。对于HARQ确认的传送,单个HARQ确认位用于生成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符号(在下行链路空间复用的情况下,两个确认位用来生成正交相移键控(QPSK)符号)。另一方面,对于调度请求,作为基站处的否定确认(NACK)的星座节点代替BPSK/QPSK符号。然后,调制符号与长度12相位旋转序列(即,相位旋转基础序列)和正交覆盖码(OCC)(即,长度4和长度3序列)组合使用来生成将在两个PUCCH时隙中的每个中传送的信号。
用于HARQ确认或调度请求的PUCCH格式1传送的资源是由单个标量资源索引来表示。从资源索引得到基础序列的相位旋转和OCC。对于HARQ确认,由用来调度到终端的对应下行链路传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令隐式给出用于HARQ确认的传送的资源索引。因此,用于HARQ确认的资源动态变化并且取决于每个子帧中的用来调度终端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除基于PDCCH来动态调度HARQ确认以外,还可半持久性调度HARQ确认。更具体地,可使用半持久性调度模式来半调度到终端的下行链路传送。在此情况下,半持久性调度模式的配置包含PUCCH索引上的信息以用于对应的HARQ确认。在类似方式中,配置信息通知终端关于用于调度请求的传送的PUCCH资源。
因此,总而言之,PUCCH格式1资源被分成两个部分,即,半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半静态部分是用于半持久性调度的下行链路传送的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和HARQ确认。用于PUCCH格式1资源的半静态部分的资源的数量不动态变化。动态部分用于动态调度的终端。随着动态调度的终端的数量变化,用于动态PUCCH格式1资源的资源的数量变化。
除PUCCH格式1以外,还为LTE定义第二PUCCH格式(PUCCH格式2)。PUCCH格式2用于传送信道状态报告。信道状态报告是由终端生成并且提供给基站以便提供在终端处的下行链路信道性质的估计。基站利用信道状态报告来辅助信道相关的调度。信道状态报告由每个子帧多个位组成。PUCCH格式1(最多能够每个子帧两个信息位)可以明显不用于此目的。因此,由PUCCH格式2(能够每个子帧多个信息位)来处理PUCCH上的信道状态报告的传送。
在图6中图示用于正常循环前缀的PUCCH格式2。类似PUCCH格式1,PUCCH格式2是基于与用于PUCCH格式1相同的小区特定基础序列的相位旋转。类似于PUCCH格式1,可以由资源索引来表示用于PUCCH格式2传送的资源。然后,可以从资源索引中得到PUCCH格式2的相位旋转和其它参数。PUCCH格式2资源是半静态配置的。
如已经解释的,在资源块对(每个时隙中有一个资源块)上传送PUCCH格式1和PUCCH格式2的上述信号。用于特定PUCCH传送的资源块对是从PUCCH资源索引来确定。因此,在子帧的第一和第二时隙中使用的资源块数量可以表示为:
RBnumber(i)= f(PUCCH索引,i)
其中i是子帧内的时隙号(0或1)并且f是在LTE规范中找到的函数。
多个资源块对可用于增加控制信令容量。当一个资源块对已满时,下一PUCCH资源索引被映射到序列中的下一资源块对。原则上进行映射使得接近上行链路小区带宽的边缘来传送PUCCH格式2(信道状态报告),接着是PUCCH格式1的半静态部分并且最后是PUCCH格式1的动态部分在带宽的最内部部分。三个半静态参数用来确定用于不同的PUCCH格式的资源,即:(1)                                               ,被提供作为系统信息的一部分,控制在其上开始PUCCH格式1的映射的资源块对,(2)控制PUCCH格式1的半静态和动态部分之间的分离,以及(3)X控制一个资源块中的PUCCH格式1和PUCCH格式2的混合。在大多数情况下,进行配置使得两个PUCCH格式被映射到资源块的单独集合,但也有可能性在单个资源块内的PUCCH格式1与PUCCH格式2之间具有边界。在图7中图示在资源块方面的PUCCH资源分配。数字0、1、2、…表示资源块被分配到PUCCH的次序,即,大PUCCH配置可能需要资源0-6而小配置可只使用0。
到目前为止,论述的重点是单载波带宽的PUCCH。开始于LTE版本10中,LTE支持大于20兆赫(MHz)的带宽。为了确保与LTE版本8(它支持多达20 MHz的单个带宽)的向后兼容,开始于LTE版本10,具有大于20 MHz的带宽的载波对于使用载波聚合(CA)的LTE版本8终端表现为多个LTE载波。在图8中图示CA。聚合带宽中的每个载波被称作分量载波(CC)。CA暗示着LTE版本10或后续终端可以接收多个CC,其中CC具有或至少有可能来具有与LTE版本8载波相同的结构。对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聚合的CC的数量以及个别CC的带宽可以是不同的。对称配置指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的CC的数量相同的情况,然而非对称配置指CC的数量不同的情况。重要的是注意在网络中配置的CC的数量可不同于终端所看到的CC的数量。例如,终端可支持比上行链路CC更多的下行链路CC,即使网络提供相同数量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CC。
在初始接入期间,LTE版本10终端表现类似于LTE版本8终端。在成功连接到网络时,终端可取决于其自己的能力和网络而配置有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的附加的CC。配置是基于无线电资源控制(RRC)信令。由于繁重信令和RRC信令的相当低速,终端可配置有多个CC,即使当前不使用它们全部。在多个CC上配置的终端暗示着终端必须监测PDCCH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所有下行链路CC。这暗示着更宽的接收器带宽、更高采样率等,导致高的功耗。
为减轻以上问题,除CC的配置以外,LTE版本10支持CC的激活。终端只监测PDCCH和PDSCH的配置的和激活的CC。备选地,LTE版本11终端可监测增强型PDCCH(ePDCCH),它只可由LTE版本11终端和以上来检测。因为激活是基于媒体接入控制(MAC)元素(它们比RRC信令快),所以激活/去激活(deactivation)可以遵循满足当前数据率需要所需的CC的数量。在大数据量到达时,激活用于数据传送的多个CC,并且如果不再需要则去激活多个CC。可以去激活除了一个CC(DL主要CC(DL PCC))之外的所有CC。因此,激活提供可能性来配置多个CC但只根据需要来激活它们。大部分时间,终端激活一个或非常少的CC,导致较少的接收带宽以及因此较少的电池消耗。
经由下行链路分配在PDCCH或ePDCCH上完成CC的调度。PDCCH或ePDCCH上的控制信息被格式化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消息。在LTE版本8中,终端只用一个下行链路和一个上行链路CC来操作,并且因此下行链路分配、上行链路准许以及对应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CC之间的关联很清楚。然而,在LTE版本10中,需要区别载波聚合的两个模式。第一模式非常类似于多个LTE版本8终端的操作,其中在CC上传送的DCI消息中包含的下行链路分配或上行链路准许对于下行链路CC自身或关联的(经由小区特定或终端特定链接)上行链路CC而言是有效的。操作的第二模式用载波指示符字段(CIF)来增加DCI消息。包含下行链路分配和CIF的DCI对于用CIF指示的那个下行链路CC而言是有效的并且包含上行链路准许和CIF的DCI对于指示的上行链路CC而言是有效的。
除了其它之外,用于下行链路分配的DCI消息包含资源块分配、与调制和编码方案有关的参数、HARQ冗余版本等,表示为DCI格式信息元素(IE)。除与实际下行链路传送有关的那些参数以外,用于下行链路分配的大多数DCI格式也包含IE,它是传送功率控制(TPC)命令的位字段。这些TPC命令用来控制用于传送HARQ反馈的对应PUCCH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行为。
具有载波聚合的PUCCH传送稍微不同于单载波的PUCCH传送而执行。从终端的角度,支持对称和非对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CC配置两者。对于一些配置,可考虑在多个PUCCH或多个上行链路CC上传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可能性。然而,此选项可能导致在终端处的更高功耗和对特定终端能力的依赖。它还可形成由于互调制产品的实现问题,并且将导致实现和测试的通常更高复杂性。因此,PUCCH的传送应该不依赖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CC配置,即,作为设计原理,在单个上行链路CC上传送用于终端的所有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在PUCCH的情况下,用于CA PUCCH的单个上行链路CC是半静态配置的并且终端特定上行链路主要CC(UL PCC)被称作主载波。
只配置有单个下行链路CC(然后是DL PCC)和单个上行链路CC(然后是UL PCC)的终端根据LTE版本8在动态调度的PUCCH资源上传送HARQ确认。在此情况下,用来传送下行链路分配的PDCCH的第一控制信道元素(CCE)确定对应HARQ确认的动态PUCCH资源。如果只有一个下行链路CC与UL PCC小区特定链接,不可能发生PUCCH冲突,这是因为使用不同的第一CCE来传送所有PDCCH。
在小区非对称载波聚合场景中或由于其它原因,多个下行链路CC可与相同的上行链路CC小区特定链接。配置有相同的上行链路CC但是具有不同的下行链路CC(具有与上行链路CC小区特定链接的任何下行链路CC)的终端共享相同的UL PCC但是具有不同的DL PCC。从不同的下行链路CC接收它们的下行链路分配的终端将在相同的上行链路CC上传送它们的HARQ反馈。取决于基站调度来确保不发生PUCCH冲突。然而,至少在LTE版本10中,终端无法配置有比下行链路CC更多的上行链路CC。
此概念甚至可以扩展到配置有多个下行链路CC的终端。根据LTE版本8,在DL PCC上传送的每个PDCCH或ePDCCH具有在UL PCC上保留的PUCCH资源。即使终端配置有多个下行链路CC但是只接收DL PCC分配,它应该仍然在UL PCC上使用LTE版本8 PUCCH资源。对于单个DL PCC分配,备选方案将也使用PUCCH格式来允许对应于配置的CC的数量的HARQ位的反馈(在本文中被称作CA PUCCH)。因为配置是相当慢的过程并且终端通常可配置有多个CC(即使只激活并且使用DL PCC),这将导致CA PUCCH资源的非常低效使用。
在接收到在单个次要CC(SCC)上的下行链路分配或接收到多个下行链路分配时,应该使用CA PUCCH。虽然在后者情况下,明显的是使用CA PUCCH,因为只有CA PUCCH支持多个CC的HARQ位的反馈,不太清楚的是也在第一情况下使用CA PUCCH。单独下行链路SCC分配不是典型的。基站调度器应该努力在DL PCC上调度单个下行链路CC分配并且尝试去激活所有SCC(如果不需要)。另一问题是在SCC上传送用于下行链路SCC分配的PDCCH(假定不配置CIF),并且因此,在上行链路PCC上没有自动保留的LTE版本8 PUCCH资源。使用单独的下行链路SCC分配的LTE版本8 PUCCH将需要在任何下行链路CC(任何终端使用此UL PCC来配置)的上行链路PCC上保留LTE版本8资源。因为单独的SCC分配是非典型的,这将导致在UL PCC上的LTE版本8 PUCCH资源的不必要的过度供应。
而且,可发生的可能错误是基站在包含DL PCC的多个下行链路CC上调度终端。如果终端错过除了DL PCC分配之外的所有,终端将使用LTE版本8 PUCCH来代替CA PUCCH。为检测此错误情况,基站必须监测LTE版本8 PUCCH和CA PUCCH两者。
取决于实际接收的下行链路分配的数量,终端必须提供HARQ确认的对应数量(即,HARQ反馈位的对应数量)。在第一情况下,终端可根据所接收的分配的数量来采用CA PUCCH格式并且因此提供反馈。然而,可能失去具有下行链路分配的PDCCH。因此,根据所接收的下行链路分配的数量而采用CA PUCCH格式是不明确的并且将需要在基站处的许多不同的假设的测试。备选地,CA PUCCH格式可以设置或包含在激活消息中。已经决定用MAC控制元素来完成CC的激活/去激活并且将在LTE版本10和以上中支持每个CC的激活/去激活。指示是否已经成功接收激活命令的MAC信令以及尤其HARQ确认是容易出错的。而且,此方式需要在基站处的多个假设的测试。因此,将CA PUCCH格式基于配置的CC的数量好像是最安全的选择。CC的配置是基于RRC信令。在新的CC配置的成功的接收/应用之后,发回确认消息,这使RRC信令非常安全。
可以用两个不同的方式来传送CA PUCCH。第一方法是基于PUCCH格式3的使用,它是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DFTS)-OFDM。在图9中图示PUCCH格式3。图10图示基于PUCCH格式3的CA PUCCH传送方案,其中只示出一个时隙。如在图10中图示的,编码多个HARQ ACK/NACK位来形成48个编码位。然后编码位与小区特定(以及可能的DFTS-OFDM符号相关)序列加扰。二十四(24)个位是在第一时隙内传送并且其它的24个位是在第二时隙内传送。每个时隙的24个位被转换成12个QPSK符号,DFT预编码的、分布在五个DFTS-OFDM符号上并且在一个资源块(带宽)和五个DFTS-OFDM符号(时间)内传送。扩展序列(OC)是终端特定的并且允许相同资源块内的多达五个用户的复用。对于参考信号,可使用循环移位的恒定幅度零自相关(CAZAC)序列。可使用的CAZAC序列的一些示例是在3GPP技术规范(TS)36.211,“物理信道和调制”中公开的计算机优化序列。
第二CA PUCCH传送方案被称作信道选择。基本原理是终端分配有PUCCH格式1a/1b资源的集合。然后终端根据终端应该传送的HARQ ACK/NACK序列来选择资源中的一个。然后终端在选择的资源上传送QPSK或BPSK。基站检测终端使用哪个资源以及终端在所使用的资源上反馈哪个QPSK或BPSK值并且将它组合到用于关联的下行链路CC的HARQ确认。ACK(A)、NACK(N)和DTX(D)的映射是根据频分双工(FDD)的图11A、图11B和图11C。在终端配置有信道选择的情况下,也为时分双工(TDD)完成类似类型的映射(包含成束方式)。
以上讨论描述传统的LTE部署的PUCCH。然而,随着新的部署(例如,异构蜂窝通信网络)出现,PUCCH传送方案需要这些新的部署。
发明内容
公开在蜂窝通信网络中传送上行链路控制信号的系统和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配置为在蜂窝通信网络中操作的无线装置包含无线电子系统和处理子系统。处理子系统基于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将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中传送的内容来选择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至少一个参数的值。然后处理子系统经由无线电子系统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以及基于内容选择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至少一个参数的值来传送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中的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装置配置为在去耦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操作模式中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子系统确定内容是针对服务于无线装置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还是针对服务于无线装置的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然后处理子系统选择至少一个参数的值,其中如果内容针对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则值与针对无线装置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的传送关联,并且如果内容针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则值与针对无线装置的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传送关联。如果将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中传送的内容是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则处理子系统选择针对无线装置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的至少一个参数的值。如果将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中传送的内容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确认,则处理子系统选择针对无线装置的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至少一个参数的值。如果将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中传送的内容是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和HARQ确认两者,则处理子系统选择针对无线装置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和下行链路传送节点两者的至少一个参数的值。
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蜂窝通信网络是长期演进(LTE)蜂窝通信网络,并且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是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格式。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参数是功率控制参数。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参数包含由功率控制参数、基础序列、循环移位、循环移位跳跃(hopping)模式、正交覆盖码和PUCCH资源块组成的群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参数。
在关联附图来阅读优选实施例的下文的详细描述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本公开的范围并且认识到其附加的方面。
附图说明
并入并且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图示本公开的若干方面,并且连同描述一起用来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图示传统的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LTE)下行链路物理资源;
图2图示时域中的传统的3GPP LTE帧结构;
图3图示传统的3GPP LTE下行链路子帧;
图4图示3GPP LTE公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上的传统的上行链路L1/L2控制信令传送;
图5图示用来在3GPP LTE PUCCH上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确认(ACK)或非确认(NACK)和/或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传统的PUCCH格式1;
图6图示用来在3GPP LTE PUCCH上传送信道状态报告的传统的PUCCH格式2;
图7图示在3GPP LTE PUCCH上的资源块的传统的分配;
图8图示根据传统的3GPP LTE载波聚合(CA)方案来聚合的多个分量载波(CC);
图9图示可以用来传送多个CC的HARQ ACK/NACK和/或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PUCCH格式3;
图10图示可以用来传送多个CC的HARQ ACK/NACK和/或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CA PUCCH格式的一个示例;
图11A到图11C图示利用PUCCH格式1资源来传送多个CC的HARQ ACK/NACK和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信道选择方案;
图12图示异构蜂窝通信网络;
图13图示在去耦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操作模式中操作的异构蜂窝通信网络中的无线装置;
图14图示当使用传统的PUCCH传送方案时当图13的无线装置在去耦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操作模式中操作时产生的问题;
图15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图13的无线装置的操作的流程图,所述操作用于基于将在PUCCH传送中传送的内容来选择PUCCH格式的一个或多个PUCCH参数值以便当在去耦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操作模式中操作时针对无线装置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或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和下行链路传送节点两者;
图16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图15的过程中的选择一个或多个PUCCH参数值的过程的更详细的流程图;
图17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中的图13的无线装置、低功率节点和高功率节点的操作,在所述示例中将在PUCCH传送中传送的内容是上行链路调度请求;
图18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中的图13的无线装置、低功率节点和高功率节点的操作,在所述示例中将在PUCCH传送中传送的内容是HARQ ACK/NACK;
图19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示例中的图13的无线装置、低功率节点和高功率节点的操作,在所述示例中将在PUCCH传送中传送的内容是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和HARQ ACK/NACK两者;
图20A和图20B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PUCCH参数的选择的一个示例,所述PUCCH参数的选择用于针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即,高功率节点(HPN))或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即,低功率节点(LPN))并且也允许来自无线装置的PUCCH传送与在相同的PUCCH资源上的来自其它无线装置的PUCCH传送的复用;
图21A和图21B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PUCCH参数的选择的一个示例,所述PUCCH参数的选择用于针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即,HPN)或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即,LPN)并且也允许来自无线装置的PUCCH传送与来自其它无线装置的PUCCH传送的复用;
图22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只包含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PUCCH传送的闭环功率控制方案;
图23是HPN的一个实施例的框图;
图24是LPN的一个实施例的框图;以及
图25是无线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阐述的实施例表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实践实施例的必要信息并且图示实践实施例的最佳模式。在根据附图阅读下文的描述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本公开的概念并且将认识到本文不特别解决的这些概念的应用。应该理解这些概念和应用落入本公开和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公开在蜂窝通信网络中传送上行链路控制信号的系统和方法。在以下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中,公开传送上行链路控制信号的系统和方法用于蜂窝通信网络的部署,其中无线装置在去耦的上行链路(UL)和下行链路(DL)操作模式中操作。此部署优选是蜂窝通信网络的异构部署,但不限于此。在讨论上行链路控制信号的传送方案之前,蜂窝通信网络的异构部署以及去耦的UL和DL操作模式的简短论述是有益的。
在这点上,图12图示本文被称作异构网络10的蜂窝通信网络的异构部署的一个示例。如所图示的,异构网络10包含高功率节点(HPN)12(或高功率基站)和低功率节点(LPN)14(或低功率基站)。LPN 14通常以显著低于HPN 12的功率电平来传送。例如,LPN 14的最大传送功率电平可比HPN 12的最大传送功率电平低多达16分贝(dB)。注意,例如,LPN(例如,LPN 14)已经出现来满足增加的容量需求,特别是在高密度区域中。HPN 12服务位于异构网络10中的对应大型小区18的无线装置(WD)(例如,无线装置16-1和16-2)。类似地,LPN 14服务位于异构网络10中的对应小型小区20的无线装置(例如,无线装置16-3)。无线装置16-4位于大型小区18与小型小区20之间的边界。
异构网络10优选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LTE)网络。因此,遍及本公开,通常使用3GPP LTE术语。然而,本文公开的概念不限于3GPP LTE。而是,本文公开的概念可用在任何合适类型的蜂窝通信网络中,其中期望针对到网络中的适当节点的上行链路控制传送。另外,对于3GPP LTE,HPN 12是宏基站(eNodeB,eNB),而LPN 14是微或微微eNB或类似低功率基站。
图13图示在图12的异构网络10中的无线装置16-4的去耦的操作模式的一个示例。如所图示的,由HPN 12服务的大型小区18与由LPN 14服务的小型小区20之间的边界不是简单边界。而是,边界包含UL覆盖边缘22和DL覆盖边缘24。相对于无线装置16-4,UL覆盖边缘22优选是基于路径损耗来确定,并且DL覆盖边缘24优选是基于无线装置16-4处的接收功率来确定。因此,存在以下情况:其中最低路径损耗是无线装置16-4与LPN 14之间的路径损耗但在无线装置16-4处的最高接收功率是来自HPN 12的接收功率。在此情况中,对于无线装置16-4有益的是在去耦的UL和DL操作模式中操作,其中到无线装置16-4的下行链路是由HPN 12传送但来自无线装置16-4的上行链路是由LPN 14接收并且处理。因此,HPN 12在本文中也被称作无线装置16-4的下行链路传送节点,并且LPN 14在本文中也被称作无线装置16-4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值得注意的是,去耦的UL和DL操作模式还可用于上行链路协调多点(CoMP)接收,其中来自无线装置16的上行链路是由多个上行链路接收节点接收并且以协调方式来处理。
使用在去耦的UL和DL操作模式中操作的无线装置(例如,无线装置16-4)的传统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传送技术具有若干问题。特别地,虽然在HPN 12与LPN 14之间有回程连接,但是对于HPN 12或相反地LPN 14不合意的是执行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调度两者,因为这样做会增加回程网络上的等待时间、网络复杂性和负载。因此,优选的是由物理上位于HPN 12或在逻辑上接近HPN 12的下行链路调度器来执行无线装置16-4的下行链路调度,并且优选的是由物理上处于LPN 14或在逻辑上接近LPN 14的上行链路调度器执行无线装置16-4的上行链路调度。另外,因为PUCCH传送可以包含上行链路调度器所需的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和下行链路调度器所需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确认两者,所以将需要以高功率电平传送来自无线装置16-4的传统PUCCH传送,以便到达HPN 12和LPN 14两者,这导致浪费的功率、不必要的干扰以及PUCCH资源重新使用的缺乏。
更具体地,如在图14中图示的,使用传统的PUCCH传送方案,无线装置16-4传送根据PUCCH格式1由上行链路调度请求(SR)组成的PUCCH传送。PUCCH传送是在PUCCH资源A上并且使用基础序列(BS-L)根据PUCCH格式1来生成。其结果是,相对于使用相同的PUCCH资源A的来自无线装置16-1的PUCCH传送,PUCCH传送在HPN 12处形成强干扰。因此,无线装置16-4的PUCCH的高功率传送导致区域分离增益的缺乏,因为在HPN 12与LPN 14之间无法重新使用PUCCH资源A。此外,因为只有LPN 14需要上行链路调度请求,所以无线装置16-4的PUCCH的高功率传送导致在无线装置16-4处的功率浪费。
虽然本文公开的系统和方法不限于提供任何特定益处或优势,但是本文公开的系统和方法可以用于以这样的方式来在去耦的UL和DL操作模式中操作的无线装置处提供PUCCH传送,以便处理以上讨论的问题。特别地,本文公开的系统和方法可以用来避免来自不必要的高功率PUCCH传送的浪费的功率和强干扰和/或允许HPN 12与LPN 14之间的PUCCH资源的重新使用。如以下所论述的,本文公开的系统和方法的实施例基于根据PUCCH格式将在PUCCH传送中传送的内容来选择PUCCH格式的一个或多个PUCCH参数的值。以此方式,只包含HPN 12的内容(例如,只有HARQ确认或信道状态报告)的PUCCH传送可以针对HPN 12。类似地,只包含LPN 14的内容(例如,只有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PUCCH传送可以针对LPN 14。包含HPN 12和LPN 14两者的内容(例如,HARQ确认和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PUCCH传送可以针对HPN 12和LPN 14两者。
在这点上,图15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装置16传送PUCCH的操作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无线装置16是在去耦的UL和DL操作模式中操作的无线装置16。如所图示的,无线装置16首先获取针对无线装置16的上行链路接收和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多个PUCCH参数集合(步骤1000)。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装置16从异构网络10(例如,从HPN 12和/或LPN 14)获取PUCCH参数集合。每个PUCCH参数集合包含针对无线装置16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或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和下行链路传送节点两者的一个或多个PUCCH参数的值。更具体地,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个PUCCH参数集合包含针对无线装置16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或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和下行链路传送节点两者的对应PUCCH格式的一个或多个PUCCH参数的值。例如,PUCCH参数集合可以包含使用PUCCH格式1的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第一PUCCH参数集合、使用PUCCH格式1的HARQ确认的第二PUCCH参数集合和使用PUCCH格式1的组合的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和HARQ确认的第三PUCCH参数集合。此外,PUCCH参数集合可以包含使用(例如)PUCCH格式3的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第四PUCCH参数集合、使用(例如)PUCCH格式3的HARQ确认的第五PUCCH参数集合以及使用(例如)PUCCH格式3的组合的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和HARQ确认的第六PUCCH参数集合。更进一步,PUCCH参数集合可以包含载波聚合(CA)PUCCH的一个或多个参数集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些、也可能是所有的PUCCH参数集合包含功率控制参数的值。如果针对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则功率控制参数的值对应于足以到达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即,LPN 14)但不到达下行链路传送节点(即,HPN 12)的低传送功率电平。相反地,如果要针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功率控制参数对应于足以到达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高传送功率电平(即,HPN 12)。以此方式,对于只包含上行链路接收节点的内容(例如,只包含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PUCCH传送,避免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不必要的干扰。值得注意的是,此功率控制参数区别于在3GPP LTE中可用于补偿PUCCH格式的不同的编码方案的不同增益的功率偏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每个PUCCH参数集合包含一个或多个PUCCH参数的值。所有PUCCH参数集合可以包含相同的PUCCH参数的值或一些或所有PUCCH参数集合可以包含不同的PUCCH参数的值(例如,不同的PUCCH格式的PUCCH参数集合可包含不同的PUCCH参数)。在一个实施例中,PUCCH参数集合的PUCCH参数包含功率控制参数、基础序列、循环移位(或相位旋转)、循环移位的跳跃模式、正交覆盖码(OCC)和/或PUCCH资源块。因此,对于每个PUCCH参数集合,PUCCH参数集合中的值包含功率控制参数的值、基础序列的值或索引、循环移位的值或索引、循环移位的跳跃模式的值或索引、OCC的值或索引和/或PUCCH资源块的值或索引。作为一个示例,相较于针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PUCCH格式的PUCCH参数集合,可将不同的基础序列和加扰序列分配给针对上行链路接收节点的PUCCH格式的PUCCH参数集合。此外或备选地,相较于针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PUCCH格式的PUCCH参数集合,可优选地将不同的功率电平分配给针对上行链路接收节点的PUCCH格式的PUCCH参数集合。
值得注意的是,如本文所使用的,基础序列的值是特定基础序列(即,特定位序列),然而基础序列的索引是识别特定基础序列的索引。类似地,循环移位的值是特定循环移位,而循环移位的索引是识别特定循环移位的索引。跳跃模式的值是特定跳跃模式,而跳跃模式的索引是识别特定跳跃模式的索引。OCC的值是特定OCC,然而OCC的索引是识别特定OCC的索引。最后,PUCCH资源块的值是识别或以其它方式对应于特定PUCCH资源块的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适当地设置传送功率同时也允许PUCCH资源的重新使用,将PUCCH参数集合定义为针对适当的上行链路接收和/或下行链路传送节点。通过配置基础序列、循环移位、循环移位的跳跃模式和/或OCC来允许PUCCH资源的重新使用,使得来自无线装置16的PUCCH传送可以与使用相同的PUCCH资源块的来自其它无线装置16的PUCCH传送复用。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两个优选选项用于复用来自不同的无线装置16的PUCCH传送,即,使来自无线装置16与另一个无线装置16的PUCCH传送正交或半正交。因此,通过使用相同的基础序列和循环移位跳跃模式以及不同的循环移位和/或OCC,相同的PUCCH格式中的PUCCH传送可以成为正交。正交PUCCH资源的数量有限。通过使用不同的基础序列和/或不同的循环移位跳跃模式,可以使相同的PUCCH格式中的PUCCH传送半正交,以便随机化它们的相互干扰(这也被称作伪正交)。存在大量半正交的PUCCH资源,但相互干扰比正交PUCCH资源的更强。因此,通过选择适当的PUCCH资源,来自无线装置16的PUCCH传送可以针对适当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和/或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经由功率控制)而同时允许上行链路接收节点与下行链路传送节点之间的PUCCH资源的重新使用(经由适当的基础序列、循环移位、循环移位跳跃模式和/或OCC)。
在获取PUCCH参数集合之后,无线装置16基于根据PUCCH格式将在PUCCH传送中传送的内容来选择PUCCH参数集合中的一个(步骤1002)。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无线装置16基于PUCCH传送的内容和PUCCH传送的PUCCH格式两者来选择PUCCH参数集合。选择的PUCCH参数集合针对无线装置16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无线装置16的下行链路传送节点或无线装置16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和下行链路传送节点两者(如适合于PUCCH传送的内容)。更具体地,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果PUCCH传送的内容只是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则选择的PUCCH参数集合针对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如果PUCCH传送的内容只是HARQ确认或信道状态报告,则选择的PUCCH参数集合针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并且如果PUCCH传送的内容是组合的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和HARQ确认,则选择的PUCCH参数集合针对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和下行链路传送节点两者。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首先确定PUCCH传送的内容针对上行链路接收节点(例如,内容是上行链路调度请求)、针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例如,内容是HARQ确认或信道状态报告)还是针对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和下行链路传送节点两者(例如,内容是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和HARQ确认两者),无线装置16选择PUCCH参数集合。然后,无线装置16选择适当的PUCCH参数集合来针对适当的节点。最后,无线装置16使用选择的PUCCH格式的PUCCH参数集合来传送PUCCH传送(步骤1004)。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图15的步骤1002的更详细的图示。为了选择PUCCH参数集合,无线装置16确定PUCCH传送的内容(步骤2000)。接着,无线装置16确定内容是否只是上行链路调度请求(步骤2002)。如果是,则无线装置16选择针对上行链路接收节点的PUCCH传送的PUCCH格式的PUCCH参数集合(2004)。如果否,则无线装置16确定内容是否只是HARQ确认(步骤2006)。如果是,无线装置16选择针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PUCCH传送的PUCCH格式的PUCCH参数集合(步骤2008)。
如果内容不只是HARQ确认,则无线装置16确定内容是否只是信道状态报告(步骤2010)。如果是,则无线装置16选择针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PUCCH传送的PUCCH格式的PUCCH参数集合(步骤2012)。如果内容不是信道状态报告,则在此示例中,将内容假设为组合的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和HARQ确认。因此,无线装置16选择针对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和下行链路传送节点两者的PUCCH传送的PUCCH格式的PUCCH参数集合(步骤2014)。因此,作为示例,当使用图16的过程时,用于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PUCCH格式1的PUCCH参数值不同于用于HARQ确认的PUCCH格式1的PUCCH参数值。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图16图示用于选择适当的PUCCH参数集合的基于决策的过程,在备选实施例中,PUCCH参数集合是由内容、(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PUCCH格式来索引。然后,将PUCCH传送的内容和PUCCH传送的PUCCH格式用作索引,可以从PUCCH参数集合中选择适当的PUCCH参数集合。
图17到图19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图13的无线装置16-4、HPN 12和LPN 14的操作,其中无线装置16-4根据图16的过程来选择PUCCH参数集合。如在图17中图示的,HPN 12和LPN 14协调PUCCH(步骤3000)。更具体地,HPN 12和LPN 14协调无线装置16-4的PUCCH参数和PUCCH资源。可以协调PUCCH参数和PUCCH资源来允许由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与在相同的PUCCH资源上的到HPN 12的PUCCH传送和/或到LPN 14的PUCCH传送的复用。例如,HPN 12和LPN 14可以协调PUCCH使得在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与使用相同的PUCCH资源的从其它无线装置16到HPN 12和/或到LPN 14的PUCCH传送之间维持正交或半正交。
此外,对于其中PUCCH传送针对HPN 12和LPN 14两者的情况,HPN 12和LPN 14两者需要知道用于PUCCH传送的PUCCH参数的值。因此,PUCCH的协调还可使HPN 12和LPN 14两者能知道无线装置16-4用于针对HPN 12和LPN 14两者的PUCCH传送的PUCCH参数值(例如,基础序列、循环移位、循环移位跳跃模式和/或OCC),以便因此允许在HPN 12和LPN 14两者处的PUCCH传送的成功接收。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协调PUCCH时,HPN 12和/或LPN 14可分配PUCCH资源来避免组合的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和HARQ确认。以此方式,PUCCH传送只针对上行链路接收节点或只针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而不是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和下行链路传送节点两者。例如,无线装置16-4可配置为避免PUCCH格式3或格式1a/1b中的调度请求的编码,而是,根据适当的PUCCH格式发送独立的PUCCH传送。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相同的子帧中复用这些独立的PUCCH传送以便减少对立方度量的影响(即,以便控制传送的信号的动态范围)并且以便减少互调制效应。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在不同的资源(例如,不同的OFDM符号、时隙或子帧)上传送这些独立的PUCCH传送。
在本实施例中,HPN 12向无线装置16-4提供PUCCH参数集合(步骤3002)。无线装置16-4确定即将来临的PUCCH传送的内容是上行链路调度请求(步骤3004)。因此,无线装置16-4选择针对无线装置16-4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在本实施例中是LPN 14)的适当的PUCCH格式的PUCCH参数集合(步骤3006)。此处,适当的PUCCH格式是PUCCH格式1。然后,无线装置16-4使用选择的PUCCH参数集合根据PUCCH格式1来传送PUCCH传送(步骤3008)。因为PUCCH传送针对LPN 14,所以LPN 14接收并且处理PUCCH传送(步骤3010)。因为PUCCH传送包含上行链路调度请求,所以在LPN 14处或在逻辑上接近LPN 14的上行链路调度器处理上行链路调度请求来调度从无线装置16-4到LPN 14的上行链路的资源。
图18类似于图17,但其中PUCCH传送的内容只是HARQ确认。如在图18中图示的,HPN 12和LPN 14如以上所论述的来协调PUCCH(步骤4000)。接着,在本实施例中,HPN 12向无线装置16-4提供PUCCH参数集合(步骤4002)。无线装置16-4确定即将来临的PUCCH传送的内容是HARQ确认(即,HARQ ACK或HARQ NACK)(步骤4004)。因此,无线装置16-4选择针对无线装置16-4的下行链路传送节点(在本实施例中是HPN 12)的适当的PUCCH格式的PUCCH参数集合(步骤4006)。此处,适当的PUCCH格式是PUCCH格式1。然后,无线装置16-4使用选择的PUCCH参数集合根据PUCCH格式1来传送PUCCH传送(步骤4008)。因为PUCCH传送针对HPN 12,所以HPN 12接收并且处理PUCCH传送(步骤4010)。因为PUCCH传送包含HARQ确认,所以HPN 12根据HPN 12的HARQ方案来处理所接收的HARQ确认。
图19类似于图17和图18但其中PUCCH传送的内容是上行链路SR和HARQ确认两者。如在图19中图示的,HPN 12和LPN 14如以上所论述的来协调PUCCH(步骤5000)。接着,在本实施例中,HPN 12向无线装置16-4提供PUCCH参数集合(步骤5002)。无线装置16-4确定即将来临的PUCCH传送的内容是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和HARQ确认两者(步骤5004)。因此,无线装置16-4选择针对无线装置16-4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和下行链路传送节点(在本实施例中分别是LPN 14和HPN 12)的适当的PUCCH格式的PUCCH参数集合(步骤5006)。此处,适当的PUCCH格式是PUCCH格式1。然后,无线装置16-4使用选择的PUCCH参数集合根据PUCCH格式1来传送PUCCH传送(步骤5008)。因为PUCCH传送针对LPN 14和HPN 12两者,所以LPN 14和HPN 12都接收并且处理PUCCH传送(步骤5010和5012)。因为PUCCH传送包含HARQ确认,所以HPN 12根据HPN 12的HARQ方案来处理所接收的ACK或NACK。相反地,在LPN 14处或在逻辑上接近LPN 14的上行链路调度器处理上行链路调度请求来调度从无线装置16-4到LPN 14的上行链路的资源。
图20A和图20B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PUCCH参数的选择的一个示例,所述PUCCH参数的选择用于针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即,HPN 12)或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即,LPN 14)并且也允许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与在相同的PUCCH资源上的来自其它无线装置16的PUCCH传送的复用。在图20A中,无线装置16-4传送针对LPN 14的PUCCH传送(例如,只包含上行链路SR的PUCCH传送)。PUCCH传送是在PUCCH资源A上。为了针对LPN 14,无线装置16以低功率电平传送PUCCH传送使得PUCCH传送到达LPN 14但不到达HPN 12。此外,PUCCH传送使用基础序列(BS-L)。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可以与在相同的PUCCH资源A上的从无线装置16-3到LPN 14的PUCCH传送复用,例如,通过使用不同于用于在PUCCH资源A上的从无线装置16-3到LPN 14的PUCCH传送的循环移位和/或OCC。因为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处于低功率电平,所以避免了对在相同的PUCCH资源A上的来自无线装置16-1的PUCCH传送的在HPN 12处的强干扰。
如在图20B中图示的,无线装置16-4在PUCCH资源A上传送针对HPN 12的PUCCH传送(例如,只包含HARQ确认的PUCCH格式1传送)。为了针对HPN 12,无线装置16-4以高功率电平传送PUCCH传送。在此示例中,通过使用不同于用于来自无线装置16-1的PUCCH传送的基础序列,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与在相同的PUCCH资源A上的来自无线装置16-1的PUCCH传送复用。此外,用于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的其它PUCCH参数(例如,循环移位跳跃模式)可不同于用于来自无线装置16-1的PUCCH传送的那些以进一步减少相互干扰。因为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处于高功率电平,所以对在相同的PUCCH资源A上(并且在此示例中使用相同的基础序列)的从无线装置16-3到LPN 14的PUCCH传送有潜在的强干扰。可减小这两个PUCCH传送之间的相互干扰(例如,通过将不同的循环移位和/或不同的OCC分配到PUCCH传送)。
图21A和图21B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PUCCH参数的选择的一个示例,所述PUCCH参数的选择用于针对下行链路传送节点(即,HPN 12)或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即,LPN 14)并且也允许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与来自其它无线装置16的PUCCH传送的复用。在图21A中,无线装置16-4传送针对LPN 14的PUCCH传送(例如,只包含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PUCCH传送)。PUCCH传送是在PUCCH资源A上。为了针对LPN 14,无线装置16以低功率电平传送PUCCH传送使得PUCCH传送到达LPN 14但不到达HPN 12。此外,PUCCH传送使用基础序列(BS-L)。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可以与在相同的PUCCH资源A上的从无线装置16-3到LPN 14的PUCCH传送复用,例如,通过使用不同于用于在PUCCH资源A上的从无线装置16-3到LPN 14的PUCCH传送的循环移位和/或OCC。因为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处于低功率电平,所以避免了对在相同的PUCCH资源A上的来自无线装置16-1的PUCCH传送的在HPN 12处的强干扰。
如在图21B中图示的,无线装置16-4在PUCCH资源B上传送针对HPN 12的PUCCH传送(例如,只包含HARQ确认的PUCCH格式1传送)。为了针对HPN 12,无线装置16-4以高功率电平传送PUCCH传送。在此示例中,通过使用不同于用于来自无线装置16-2的PUCCH传送的基础序列,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与在相同的PUCCH资源B上的来自无线装置16-2的PUCCH传送复用。此外,用于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的其它PUCCH参数(例如,循环移位跳跃模式)可不同于用于来自无线装置16-2的PUCCH传送的那些以进一步减少相互干扰。因为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处于高功率电平,所以对到LPN 14的PUCCH传送有潜在的强干扰。在此示例中,通过将从无线装置16-3到LPN 14的PUCCH传送分配到不同的PUCCH资源(在此示例中是PUCCH资源A),避免强干扰。
图22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只包含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PUCCH传送的闭环功率控制方案。此闭环功率控制方案可以用来控制只包含上行链路SR的PUCCH传送的传送功率使得那些PUCCH传送到达LPN 14但不到达HPN 12。此闭环功率控制方案与HARQ ACK/NACK和/或信道状态信息(CSI)报告的反馈的功率控制分开。如所图示的,无线装置16-4传送只包含上行链路SR并且因此针对LPN 14的PUCCH传送(步骤6000)。LPN 14确定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只包含上行链路SR)的闭环功率控制参数的值(步骤6002)。更具体地,LPN 14以这样的方式确定或更新闭环功率控制参数的值以增加、减少或维持用于只包含上行链路SR的PUCCH传送的无线装置16-4的传送功率电平,使得那些PUCCH传送到达LPN 14但不到达HPN 12。值得注意的是,闭环功率控制参数可以是不频繁更新的半静态参数。在此情况下,可以使用最近的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只包含上行链路SR)来确定闭环功率控制参数的值或可以基于多个以前的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只包含上行链路SR)来确定闭环功率控制参数的值。
在此示例中,LPN 14将闭环功率控制参数的值发送到HPN 12(步骤6004),它又将闭环功率控制参数的值发送到无线装置16-4(步骤6006)。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HPN 12使用无线电资源控制(RRC)信令来将闭环功率控制参数的值发送到无线装置16-4。然后,无线装置16-4以对应于闭环功率控制参数的值的功率电平来传送只包含上行链路SR的PUCCH传送(步骤6008)。此过程继续到提供来自无线装置16-4的PUCCH传送(只包含上行链路SR)的闭环功率控制。
图23是HPN 12的一个实施例的框图。如所图示的,HPN 12包含无线电子系统26和处理子系统28。虽然只图示一个无线电子系统26,但是HPN 12可包含多个无线电子系统26(例如,每个地区有一个无线电子系统26)。无线电子系统26通常包含模拟部件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数字部件,用于向并且从对应小区内的无线装置16发送并且接收数据。在特定实施例中,无线电子系统26可表示或包含一个或多个射频(RF)收发器或单独的RF传送器和接收器,其能够无线传送合适的信息至其它网络部件或节点并且从其它网络部件或节点接收合适的信息。从无线通信协议的角度,无线电子系统26实现层1(即,物理或“PHY”层)的至少一部分。
处理子系统28通常实现不实现在无线电子系统26中的层1的任何剩余部分以及无线通信协议中的更高层(例如,层2(数据链路层)、层3(网络层)等)的功能。例如,在特定实施例中,处理子系统28可包括用合适的软件和/或固件编程的一个或若干通用或专用微处理器或其它微控制器来实现本文描述的HPN 12的功能性中的一些或所有。此外或备选地,处理子系统28可包括各种数字硬件块(例如,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SIC)、一个或多个现成数字和模拟硬件部件或其组合),配置为实现本文描述的HPN 12的功能性中的一些或所有。此外,在特定实施例中,可由处理子系统28完整或部分地实现以上描述的HPN 12的功能性,处理子系统28执行存储在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装置,光存储装置或任何其它合适类型的数据存储部件)上的软件或其它指令。虽然未图示,但是HPN 12也包含通信接口来合适地提供HPN 12与其它网络节点(例如,其它HPN、LPN 14和/或核心网络)之间的连通性。
图24是LPN 14的一个实施例的框图。如所图示的,LPN 14包含无线电子系统30和处理子系统32。虽然只图示一个无线电子系统30,但是LPN 14可包含多个无线电子系统30(例如,每个地区有一个无线电子系统30)。无线电子系统30通常包含模拟部件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包含数字部件,用于向并且从对应小区内的无线装置16发送并且接收数据。在特定实施例中,无线电子系统30可表示或包含一个或多个RF收发器或单独的RF传送器和接收器,其能够无线传送合适的信息至其它网络部件或节点并且从其它网络部件或节点接收合适的信息。从无线通信协议的角度,无线电子系统30实现层1(即,物理或“PHY”层)的至少一部分。
处理子系统32通常实现不实现在无线电子系统30中的层1的任何剩余部分以及无线通信协议中的更高层(例如,层2(数据链路层)、层3(网络层)等)的功能。例如,在特定实施例中,处理子系统32可包括用合适的软件和/或固件编程的一个或若干通用或专用微处理器或其它微控制器来实现本文描述的LPN 14的功能性中的一些或所有。此外或备选地,处理子系统32可包括各种数字硬件块(例如,一个或多个ASIC、一个或多个现成数字和模拟硬件部件或其组合),配置为实现本文描述的LPN 14的功能性中的一些或所有。此外,在特定实施例中,可由处理子系统32完整或部分地实现以上描述的LPN 14的功能性,处理子系统32执行存储在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RAM、ROM、磁存储装置、光存储装置或任何其它合适类型的数据存储部件)上的软件或其它指令。虽然未图示,但是LPN 14也包含通信接口来合适地提供LPN 14与其它网络节点(例如,其它LPN、HPN 12和/或核心网络)之间的连通性。
图25是无线装置16的一个实施例的框图。如所图示的,无线装置16包含无线电子系统34和处理子系统36。无线电子系统34包含一个或多个收发器通常包含模拟部件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包含数字部件,用于向并且从HPN 12和/或LPN 14发送并且接收数据。在特定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收发器中的每个可表示或包含一个或多个RF收发器或单独的RF传送器和接收器,其能够无线传送合适的信息至其它网络部件或节点并且从其它网络部件或节点接收合适的信息。从无线通信协议的角度,无线电子系统34实现层1(即,物理或“PHY”层)的至少一部分。
处理子系统36通常实现层1的任何剩余部分以及无线通信协议中的更高层(例如,层2(数据链路层)、层3(网络层)等)的功能。例如,在特定实施例中,处理子系统36可包括用合适的软件和/或固件编程的一个或若干通用或专用微处理器或其它微控制器来实现本文描述的无线装置16的功能性中的一些或所有。此外或备选地,处理子系统36可包括各种数字硬件块(例如,一个或多个ASIC、一个或多个现成数字和模拟硬件部件或其组合),配置为实现本文描述的无线装置16的功能性中的一些或所有。此外,在特定实施例中,可由处理子系统36完整或部分地实现以上描述的无线装置16的功能性,处理子系统36执行存储在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RAM、ROM、磁存储装置、光存储装置或任何其它合适类型的数据存储部件)上的软件或其它指令。当然,每个功能性协议层以及因此无线电子系统34和处理子系统36的详细操作将取决于特定实现以及由无线装置16支持的标准两者而变化。
贯穿本公开使用下面的缩写。
3GPP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ACK 确认
ASIC 专用集成电路
BPSK 二进制相移键控
BS 基础序列
CA 载波聚合
CAZAC 恒定幅度零自相关
CC 分量载波
CCE 控制信道元素
CIF 载波指示符字段
CoMP 协调多点
CSI 信道状态信息
dB 分贝
DCI 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DFT 离散傅里叶变换
DFTS 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
DL 下行链路
DL PCC 下行链路主要分量载波
eNB eNodeB
ePDCCH 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FDD 频分双工
HARQ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HPN 高功率节点
IE 信息元素
LTE 长期演进
LPN 低功率节点
MAC 媒体接入控制
MHz 兆赫
ms 毫秒
NACK 非确认
OCC 正交覆盖码
OFDM 正交频分复用
PDCCH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PDSCH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PUCCH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QPSK 正交相移键控
RAM 随机存取存储器
RF 射频
ROM 只读存储器
RRC 无线电资源控制
SCC 次要分量载波
SR 调度请求
TDD 时分双工
TPC 传送功率控制
TS 技术规范
UL 上行链路
UL PCC 上行链路主要分量载波
WD 无线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对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的改进和修改。所有这样的改进和修改被考虑在本文公开的概念和随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24)

1. 一种无线装置(16),配置为在蜂窝通信网络(10)中操作,包括:
无线电子系统(34);以及
与所述无线电子系统(34)关联的处理子系统(36),配置为:
基于将根据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传送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的内容来选择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至少一个参数的值;以及
根据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以及基于所述内容选择的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所述值来传送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中的所述内容。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为了选择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所述值,所述处理子系统(36)还配置为,对于去耦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操作模式:
确定所述内容是针对服务于所述无线装置(16)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还是针对服务于所述无线装置(16)的下行链路传送节点;
如果所述内容针对所述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则选择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第一值,其中所述第一值与针对所述上行链路接收节点的传送关联;以及
如果所述内容针对所述下行链路传送节点,则选择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第二值,其中所述第二值与针对所述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传送关联。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是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使得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是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至少一个参数。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功率控制参数。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基础序列。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循环移位跳跃模式和循环移位中的至少一个。
7.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正交覆盖码。
8.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包括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块。
9.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为了选择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所述值,所述处理子系统(36)还配置为:
确定所述内容是上行链路调度请求;以及
响应于确定所述内容是上行链路调度请求,选择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第一值,其中所述第一值与针对在去耦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操作模式中的所述无线装置(16)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的传送关联。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所述第一值允许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与在相同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上的从另一无线装置(16)到所述上行链路接收节点的另一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的复用。
11.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为了选择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所述值,所述处理子系统(36)还配置为:
确定所述内容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非确认;以及
响应于确定所述内容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非确认,选择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第一值,其中所述第一值与针对在去耦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操作模式中的所述无线装置(16)的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传送关联。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所述第一值允许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与在相同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上的从另一无线装置(16)到所述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另一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的复用。
13.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为了选择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所述值,所述处理子系统(36)还配置为:
确定所述内容包括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非确认;以及
响应于确定所述内容包括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非确认,选择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第一值,其中所述第一值与针对在去耦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操作模式中的所述无线装置(16)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和下行链路传送节点两者的传送关联。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所述第一值允许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与在相同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上的从另一无线装置(16)到所述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另一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的复用。
15.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所述第一值允许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与在相同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上的从另一无线装置(16)到所述上行链路接收节点的另一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的复用。
16.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为了选择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所述值,所述处理子系统(36)还配置为:
获取多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参数值集合;以及
基于所述内容选择所述多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参数值集合中的一个以便由此选择所述至少一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参数的所述值。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所述多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参数值集合包括针对在去耦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操作模式中的所述无线装置(16)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参数值的至少一个第一集合以及针对在所述去耦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操作模式中的所述无线装置(16)的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参数值的至少一个第二集合。
18. 一种蜂窝通信网络(10)中的无线装置(16)的操作的方法,包括:
基于将根据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传送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的内容来选择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至少一个参数的值;以及
根据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以及基于所述内容选择的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所述值来传送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中的所述内容。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选择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所述值包括:
确定所述内容是针对服务于所述无线装置(16)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还是针对服务于所述无线装置(16)的下行链路传送节点;
如果所述内容针对所述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则选择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第一值,其中所述第一值与针对所述上行链路接收节点的传送关联;以及
如果所述内容针对所述下行链路传送节点,则选择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的所述至少一个参数的第二值,其中所述第二值与针对所述下行链路传送节点的传送关联。
20. 一种蜂窝通信网络(10)中的基站(12、14),包括:
无线电子系统(26、30);以及
与所述无线电子系统(26、30)关联的处理子系统(28、32),配置为调度来自在去耦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操作模式中操作的无线装置(16)的上行链路控制传送使得没有一个来自所述无线装置(16)的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传送包含针对所述无线装置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和所述无线装置(16)的下行链路传送节点两者的内容。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基站(12、14),其中所述处理子系统(28、32)配置为调度来自所述无线装置(16)的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传送使得没有一个来自所述无线装置(16)的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传送包含上行链路调度请求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非确认两者。
22. 一种无线装置(16),配置为在蜂窝通信网络(10)中操作,包括:
无线电子系统(34);以及
与所述无线电子系统(34)关联的处理子系统(36),配置为:
接收只包含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上行链路控制传送的闭环功率控制参数;以及
传送只包含根据对应上行链路控制格式和所述闭环功率控制参数的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上行链路控制传送。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所述对应上行链路控制格式是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
24.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无线装置(16),其中,当所述无线装置(16)在去耦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操作模式中操作时,所述闭环功率控制参数使得只包含所述上行链路调度请求的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传送针对所述无线装置(16)的上行链路接收节点。
CN201380036739.1A 2012-05-11 2013-05-10 基于上行链路控制传送的内容的上行链路控制传送格式参数的选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137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46071P 2012-05-11 2012-05-11
US61/646071 2012-05-11
PCT/IB2013/053809 WO2013168140A2 (en) 2012-05-11 2013-05-10 Selection of uplink control transmission format parameters based on content of the uplink control transmiss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13727A true CN104813727A (zh) 2015-07-29
CN104813727B CN104813727B (zh) 2019-04-30

Family

ID=48699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673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13727B (zh) 2012-05-11 2013-05-10 基于上行链路控制传送的内容的上行链路控制传送格式参数的选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265036B2 (zh)
EP (1) EP2853130B1 (zh)
KR (1) KR20150013757A (zh)
CN (1) CN104813727B (zh)
AU (1) AU2013257581A1 (zh)
WO (1) WO2013168140A2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4344A (zh) * 2016-11-23 2019-07-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蜂窝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0574298A (zh) * 2017-05-04 2019-12-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可变长度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可配置的时隙内跳频
CN114554578A (zh) * 2016-09-30 2022-05-2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对通信系统中的物理信道执行功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US11570799B2 (en) 2016-11-23 2023-01-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38182B2 (en) * 2012-05-24 2017-12-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HARQ ACK/NACK and wireless device using same
JP2014022896A (ja) * 2012-07-17 2014-02-03 Sharp Corp 送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送信方法、及び送信プログラム
CN110198210B (zh) 2012-07-27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多点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WO2014038821A2 (ko) * 2012-09-06 2014-03-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송파 집성 기법이 적용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상향링크 ack/nack 신호를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203568B2 (en) * 2013-01-17 2015-12-01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a discovery signal in a device-to-device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CN112218360A (zh) * 2013-05-28 2021-01-12 索尼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9479230B2 (en) 2013-05-31 2016-10-25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ata offload in wireless networks
US20150271764A1 (en) * 2014-03-21 2015-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sitioning measurement management
KR102070958B1 (ko) * 2014-12-31 2020-03-02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사용자 기기, 액세스 네트워크 장치, 및 피드백 정보 송신 및 수신 방법
EP3248317B1 (en) * 2015-01-23 2020-03-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dio node,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configuring the wireless device
WO2016161602A1 (en) * 2015-04-09 2016-10-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ucch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fallback operation
JP6886399B2 (ja) * 2015-04-27 2021-06-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基地局、及びプロセッサ
CN107852715B (zh) * 2015-08-07 2021-10-12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KR102083813B1 (ko) * 2015-08-14 2020-03-03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업링크 제어 정보 송신 방법과 수신 방법, 및 관련 장치
JP7099681B2 (ja) * 2017-01-06 2022-07-12 ホアウェイ・テクノロジーズ・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アップ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US11496890B2 (en) * 2017-03-22 2022-11-08 Sony Corporatio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383923B (zh) 2017-06-16 2023-01-31 Lg 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和接收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方法及其装置
US11251923B2 (en) * 2017-07-31 2022-02-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ACK/NACK and SR in short durations
EP4216483A1 (en) * 2017-08-02 2023-07-26 Apple Inc. Sequence desig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nr pucch
US11310746B2 (en) * 2017-10-02 2022-04-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PC command indication for multiple closed loop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36584A2 (ko) * 2010-04-29 2011-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Ack/nack 신호의 전송 방법과, 이를 위한 기지국 및 사용자기기
US20120039291A1 (en) * 2009-04-21 2012-02-16 Yeong Hyeon Kwo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control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CN102437895A (zh) * 2011-11-07 2012-05-0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8933B (zh) * 2009-10-01 2018-07-0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傳輸上鏈控制資訊的方法及系統
US8817588B2 (en) * 2009-10-28 2014-08-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data and reference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649851B1 (en) * 2010-12-08 2019-05-0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671415A1 (en) * 2011-02-04 2013-12-11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reporting in communications system
WO2012108616A1 (en) * 2011-02-13 2012-08-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base station
KR101919780B1 (ko) * 2011-03-03 2018-1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확인응답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1574402B1 (ko) * 2011-05-02 2015-12-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 적용 방법 및 장치
US9681397B2 (en) * 2012-03-27 2017-06-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Format dependent power control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39291A1 (en) * 2009-04-21 2012-02-16 Yeong Hyeon Kwo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control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WO2011136584A2 (ko) * 2010-04-29 2011-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Ack/nack 신호의 전송 방법과, 이를 위한 기지국 및 사용자기기
CN102437895A (zh) * 2011-11-07 2012-05-0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4578A (zh) * 2016-09-30 2022-05-2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对通信系统中的物理信道执行功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CN110024344A (zh) * 2016-11-23 2019-07-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蜂窝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1570799B2 (en) 2016-11-23 2023-01-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582780B2 (en) 2016-11-23 2023-02-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574298A (zh) * 2017-05-04 2019-12-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可变长度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可配置的时隙内跳频
CN110574298B (zh) * 2017-05-04 2021-08-3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可变长度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可配置的时隙内跳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3257581A1 (en) 2015-01-22
EP2853130A2 (en) 2015-04-01
US9265036B2 (en) 2016-02-16
US20130301571A1 (en) 2013-11-14
WO2013168140A3 (en) 2014-03-13
EP2853130B1 (en) 2018-03-14
CN104813727B (zh) 2019-04-30
KR20150013757A (ko) 2015-02-05
WO2013168140A2 (en) 2013-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13727A (zh) 基于上行链路控制传送的内容的上行链路控制传送格式参数的选择
US11832286B2 (en) Scheduling request resource configuration
CN103222224B (zh) 用于识别pucch格式3资源的装置和方法
RU2452104C1 (ru) Назначение поднесущей для управляющих данных в системе связи
JP5469072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8476521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或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4363645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发送功率的方法和装置
CN102858014B (zh) 控制信令的发送和接收方法及设备
CN102461051B (zh) 用于通信的设备和方法
CN104782208A (zh) 在载波聚合系统中操作终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装置
CN104885543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确定传输块大小的方法和设备
CN104412684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资源分配方法及设备
CN104885398A (zh) 用于设备间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05122932A (zh) 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04737479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或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方法及设备
CN104885554A (zh) 用于设备间通信的参考信号测量
CN104170280A (zh) 用于lte系统中的增强型pdcch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映射
CN105009488A (zh) 用于在tdd模式的epdcch的pucch资源压缩
CN104937875A (zh) Lte通信系统的增强
CN104321994A (zh) 用于发送或接收ack/nack信号的方法
CN106464428A (zh) 利用蜂窝通信网络中256qam的有效tbs表设计的系统和方法
CN102447538A (zh) 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WO2014038908A1 (ko) 반송파 집성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채널에 대한 전송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2082643B (zh) 一种发送反馈信息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US20220109594A1 (en) Uplink transmission in radio access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