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82371A - 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82371A
CN104782371A CN201510187987.7A CN201510187987A CN104782371A CN 104782371 A CN104782371 A CN 104782371A CN 201510187987 A CN201510187987 A CN 201510187987A CN 104782371 A CN104782371 A CN 1047823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fish
ratoon
stubble
day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8798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82371B (zh
Inventor
唐建军
吴敏芳
陈欣
张剑
任伟征
谢坚
胡亮亮
孙翠萍
吴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151018798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8237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823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23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823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23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Abstract

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大田处理:每亩施用生石灰75公斤消毒、施有机肥500公斤、三元(N15、P15、K15)复合肥40公斤,之后翻耕待移栽;步骤二、移栽后放鱼苗:秧苗移栽7~10天后,投放田鱼鱼苗;步骤三、头季稻管理:随秧苗、鱼苗成长,加深水位,待水稻成熟后,留水收割,留适当桩高以便于再生稻生长;步骤四、再生稻管理:头季收割后及时防治虫和施用叶面肥,再生稻90%成熟时收割水稻,并收获田鱼。这种再生稻鱼共生能较大幅度增加了全年水稻总产量,延长了稻鱼共生期,充分发挥了稻鱼共生正效应,具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产增收、利国利民、经济-社会-环境共持续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再生栽培与稻田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在南方稻区具有很大的生产规模。位于浙江南部山区的稻鱼共生系统,在丽水青田、景宁、龙泉及温州永嘉、瑞安等广泛存在延续了至少1200年以上,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社会、经济、生态、政治、文化多重意义并存。稻鱼共生利用水稻和田鱼生态种养,是适合山丘区自然条件的稻田养鱼典型模式,以稻养鱼,以鱼促稻,两者互利互惠,资源互补利用。目前,稻鱼共生技术已经基本成熟,水稻亩产450-550公斤、田鱼亩产100-150公斤,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前些年生产实践来看,稻鱼共生体系尚有创新改革余地,即单季稻鱼共生的水稻收获后尚有热量条件未被充分利用,稻鱼共生共育时间和资源互补及生态互惠效应均未彻底发挥,但栽种双季晚稻又因热量和劳力条件又都不够而不具有可行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方法。在常规的传统的稻鱼共生技术研发基础上,我们利用稻鱼共生体系下热量尚且有余的自然条件,研究开发该体系下水稻再生稻蓄育栽培试验和生产示范,通过延长稻鱼共生期内的生态互补效应,从而提高全年粮食产量和田鱼产量。经过六年的探索,开发出了适合于这种稻鱼共生体系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技术,较大幅度增加了全年水稻总产量,延长了稻鱼共生期,充分发挥了稻鱼共生正效应,具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产增收、利国利民、经济-社会-环境共持续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大田处理:在秧苗移栽前1~3天,大田每亩施用生石灰75公斤进行消毒,施有机肥500公斤翻耕,然后施三元(N15、P15、K15)复合肥40公斤,待移栽。
步骤二、移栽放鱼苗:水稻育秧在3月20~25日播种,并根据不同育秧方式决定移栽时间,水秧或半旱育秧一般于30天左右可移栽,两段育秧于40天后移栽,工厂化旱育秧于20天左右移栽,移栽7~15天后,放田鱼300~500尾/亩(规格50克/尾)。
步骤三、头季稻管理:随秧苗、鱼苗成长,逐渐加深水位15~25厘米,田鱼每天定时投饲料2次,投放量为当时鱼重的2.5%左右。水稻抽穗期防治病虫害一次,水稻成熟后,保留水位及时收割,收割高度留40厘米高桩以便于再生稻生长。
步骤四、再生稻管理:头季收割后3天内及时防治虫并结合叶面肥,田鱼投饲管理与步骤三一样,再生稻90%成熟后收割水稻,并收获田鱼。
进一步的,所述水稻品种选取中浙优1号或准两优608。
进一步的,所述田鱼为青田田鱼。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一中,田鱼放养密度为300~500尾/亩,每尾约50克,田鱼投喂配合饲料,插秧密度为0.8~1.1万从/亩。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中,育秧时间为3月下旬,移栽时间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中,头季稻收割时间为8月中旬,浙南地区不宜迟于8月20日。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中,留桩高度为40cm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中,主茬生长季以及再生茬生长发育期间进行深度为15~25cm的持续水深管理。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为期六年的品种筛选、大面积示范与技术优化试验,结合当地百姓对米质的要求,提出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是目前较适合浙南山区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品种之一(如果不考虑米质食用习惯和要求,则准两优608的再生能力及全年产量更高)。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由农业部确定的籼型超级杂交水稻组合,具有高产、优质、适应广、分蘖再生能力强等优点,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区域作单季种植,也是目前稻鱼共生系统广泛推广的水稻主栽品种之一。
(2)主茬栽培技术对于获得较好的再生茬产量非常重要,特别是播插期安排所引起的主茬收获期对于再生茬的安全抽穗和获得高产至为重要。同时,田间共生饲养的田鱼既是该生产技术体系通过田鱼增收和米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本专利发明有别于常规的再生稻栽培的根本区别(因为考虑到田鱼的生长,田间水位逐渐提升,主茬分蘖中期以后始终保持淹水15~25厘米左右,因此主茬茎蘖低节位的潜伏芽基本不能发育,这与普通的水稻再生稻栽培存在关键区别)。最大的技术关键在于该体系水分管理,随着田鱼苗生长,水位不断加深至15~25厘米,来保证和促进田鱼的正常存活生长,这有别于以往常规的再生稻栽培。以往常规的再生稻产量构成主要由主茬茎蘖基部乃至中部多个潜伏芽所形成的大穗,而稻鱼共生体系下的再生茬水稻产量主要由主茬茎中上部1~2个潜伏芽形成的穗子(基部潜伏芽因持续淹水而无法萌发),穗型不会很大。在田鱼目标产量控制在100~150公斤/亩水平左右的体系中,中浙优1号主茬播种期确定为3月20日,并根据育秧方式定于4月10~20日移栽(营养钵统一育秧时,适栽秧龄定为20天;普通大田育秧时,适栽秧龄确定为30天),插植方式为宽行窄株(行距33厘米,株距17厘米左右),每穴插一本(1粒种子育成的秧苗),田间保持15~25厘米的水深,刚栽下时共生的鱼体较小,可以稍浅水,随着稻株长高和鱼体长大,逐渐加大水深。主茬收获期必须在保证在8月20日之前,最好在8月15日左右收获(但收获期若再往前则又会影响主茬的成熟完熟与产量),确保再生稻于9月20日前安全抽穗,10月底前收割,保证再生稻产量。
(3)主茬抽穗期防治1次病虫害,收获前7天每亩施2.5公斤尿素促芽肥,主茬成熟时留水收获,田鱼继续养在田中,灌水深度保持在15~25厘米。为了发挥倒二芽优势,要求主茬收获高度以40厘米以上为好,利于再生稻和鱼生长。主茬收获完毕后3天内防治虫害,便能满促再生稻生长。按照该专利技术,在浙南山区及其他生态条件类似区域的稻鱼共生系统条件下,全年可以收获稻谷620~750公斤/亩(其中主茬500~550公斤,再生茬150~200公斤)、田鱼100~150公斤/亩的收益。和单茬栽培相比,净增稻谷150~200公斤,且米质更佳,期望售价更高。田鱼产量也因共生期的延长而明显增加和质量更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试验例1:2009年稻鱼共生体系再生稻培育初步试验
本年度开展的是生产性示范研究作为初步探索。水稻选用当地主栽品种中浙优1号。该品种高产、优质、分蘖能力比较强,食用品质比较受到当地百姓的喜欢和肯定,产量表现良好,近年来在稻鱼共生体系中常做主茬主栽品种。本年度属于摸索性示范试验。示范点在青田县仁庄镇新彭村。参与农户27户,试验面积54.5亩。供试水稻品种为中浙优1号,鱼品种为青田田鱼。大田在放入田鱼前10-15天,大田每亩施用生石灰100公斤消毒、施有机肥500公斤、复合肥(N15、P15、K15)40公斤。水稻于2009年4月12日播种,采用本地常规水育秧苗,5月25日移栽,密度插0.9万丛/亩。头季稻于9月10日收割,带水割稻,留桩高度35厘米。头季稻收割前7天亩施用尿素2.5公斤促芽肥,收割后3天施用2.5公斤摧苗肥,再生稻于11月20日收割。田鱼苗于6月2日,投放每亩300-400尾/亩,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重的3%,日分早晚两次定点投放。
本年度收获结果:稻(主茬+再生稻)鱼共生示范54.5亩,稻谷平均亩产585公斤,其中头季稻510公斤、再生稻75公斤,田鱼平均亩产126公斤。头茬产量比较理想,但后茬再生稻产量严重偏低(主要原因是主茬播种迟,收获太迟,导致后茬再生稻抽穗花期遇低温影响结实率低,多数未能成熟),田鱼产量基本合理,表明再生稻技术尚待摸索。本年度示范研究存在问题分析:本年度头茬播种略显偏迟(4月12日播种),9月10日头季收割,收获时间明显偏迟,头季成熟过头了,收获期的延迟影响到后茬再生芽萌发,导致再生稻生长抽穗后遇低温,开花时气温偏低,再生稻结实率低(再生稻结实率仅69.29%)。在计划实现再生稻的稻鱼共生体系中,必须在主茬和再生茬之间做出科学平衡,适当提早收获早茬,哪怕稻谷产量略有降低,但为后茬再生稻的萌发和生长及产量获得增加了热量条件,而后茬再生稻米质又明显较优,值得予以更多考量。
因此,2010年度计划调整中浙优1号的播插期来进行下一步研究。
试验例2:2010年稻鱼共生体系再生稻培育再次试验
2010年继续以中浙优1号作为供试品种继续开展示范性研究。示范点仍在在青田县仁庄镇新彭村。提前到3月25日统一集中育秧,采用两段育秧,培育大苗。示范基地所有大田田鱼下田前10-15天时,全田用生石灰100公斤/亩消毒,并且一次性施足有机肥。6月8日移栽,密度插0.75~0.9万丛/亩。投放冬片田鱼苗200-300尾/亩(每尾大小约50克),田鱼投喂配合饲料。头季稻于9月5日收割,带水割稻,留桩高度40厘米,施促芽肥2.5公斤尿素/亩。2010年稻鱼共生体系栽培再生稻示范规模达71.5亩,稻谷平均总亩产575公斤,其中头季稻465公斤、再生稻110公斤,田鱼平均亩产135公斤。前茬稻谷产量基本正常,但由于再生稻产量有所提高,全年的稻谷产量尚可(明显高于普通单季稻产量)。整个育稻期下来田鱼产量也比较理想。
本年度存在问题:在浙南山区青田县以中浙优1号作实验品种进行再生稻示范种植,头茬收获时间最为关键。早收虽然有利于后茬再生稻,但会影响前茬产量;迟收则可能导致后茬不能及时抽穗,从而使得再生稻抽穗时遇低温,难出穗,结实偏低(结实率60-70%),导致再生茬产量低。2010年再生稻鱼试验水稻育苗采用两段育秧,延长了头季稻生育期,2010年9月5日收获早茬,对于再生茬而言,似乎仍然显得偏迟了点。早茬稻熟期和收获期看来至少应该早于8月20日。因此,2011年考虑进行其他更加早熟一点的类型水稻品种进行再生能力和再生产量试验。
试验例3:2011年稻鱼共生体系再生稻培育示范试验
中浙优1号是青田县及整个浙南地区稻鱼共生体系的重要主栽品种,由于其米质颇受当地百姓欢迎,加上稻鱼共生系统主推区水稻主要是本地消费为主,因此米质适合性一直是本地农民水稻主栽品种的主要选择标准,从而使得中浙优1号一直为当地农业部门主推对象。但是,从再生能力和温度热量条件来看,类似的可能更适合稻鱼共生系统再生稻蓄育技术体系的水稻品种或许还有其他类型。基此,根据相关材料介绍,2011年选用丰两优1号开展试验。
本年度试验品种为丰两优1号,由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的中熟性优质高产抗病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主要特性如下: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5天。株型较散,株高110.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穗长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38.1粒,结实率77.9%,千粒重28.8克。抗性:抗稻瘟病平均5.0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5%,垩白粒率25%,垩白度2.8%,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2011年度试验于4月5日前播种,8月15日头季收割,全生育期130天。当年表现如下:前茬在正常收割情况下,由于生育期偏短(130天),产量偏低;再生能力一般,但再生稻安全抽穗,再生稻产量表现尚可;田鱼产量良好。稻鱼共生再生稻示范86亩,稻谷平均年亩产626公斤,其中头季稻447公斤、再生稻179公斤,田鱼平均亩产140公斤。
总体评价:丰两优1号生育期短,熟期合适,再生稻结实率高,可达91.07%。但头季产量不高,品种再生力偏弱。考虑次年继续扩大稻鱼共生体系再生稻适用品种筛选范围。表1为2009-2011三年再生水稻不同品种生长情况。
表1
2009-2011年三年再生稻考种情况
年度 试验品种 株高 穗长 有效穗 总粒数 实粒数 千粒重 再生茬理论产量 再生茬实产
2009 中浙优1号 91.16 18.94 9.76 73.88 49.72 24.5 118.88kg 75kg
2010 中浙优1号 95.35 19.14 11.49 82.00 59.05 24.8 168.22kg 110kg
2011 丰两优1号 98.23 17.15 12.00 74.01 67.53 24.7 200.20kg 198.5kg
试验例4:2012年稻鱼共生体系再生稻适用品种筛选试验
如表1所示,2009-2011连续三年示范探索试验结果表明,稻鱼共生体系下适合于再生稻栽培的品种类型需要继续探索,品种筛选必须兼顾米质、熟期热量需求、两茬总产量等。从目前生产实际来看,主茬收获期比较关键,9月1日以后收获的明显影响到再生茬的安全抽穗与成穗,主茬在8月20日前成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时间。但主茬生育期也不能太短,以免影响主茬产量。所以,2012年度继续在稻鱼共生系统传统地区浙江青田仁庄镇增加扩大品种试验范围,开展适合稻鱼共生系统再生稻栽培技术的品种筛选试验。
根据相关信息与前人研究报道,选用了准两优608作为重要实验对象,同时以已经在当地进了1-2年再生稻蓄育试验的中浙优1号及丰两优1号作为对照,增加超级稻Y两优1号、中浙优系列之中浙优10号、常规品种优质米黄华占等作为供试材料,开展严格的品种比较和筛选小区试验。同时还进行准两优608的示范性再生稻栽培示范。
品种试验:(1)准两优608,(2)Y两优1号,(3)中浙优10号,(4)黄华占,(5)中浙优1号,(6)丰两优1号。小区统一大小:宽×长分别为3.3米和3.9米,即小区面积12.87平方米,实栽水稻丛数11株×13株,水稻移栽株行距为30厘米×30厘米;杂交稻单株插,常规稻黄华占穴插5株。4次重复,小区之间不设置田埂,只在小区间间隔0.4米用于农事操作。不同水稻品种栽培管理完全相同,田鱼在不同小区之间可以自由取食游动。
表2及表3为不同品种水稻数据对比,如表2、3所示,品比试验结果:以准两优608再生能力最好,中浙优1号次之,两个供试品种均能取得相对较好的产量。
表2
2012年不同水稻品种再生稻蓄育试验头茬稻谷产量比较
重复 中浙优1号 中浙优10号 Y两优1号 丰两优1号 准两优608 黄华占
I1 11.15 11.585 11.475 7.59 12.115 8.71
I2 12.035 11.63 11.005 8.93 12.2 11.02
I3 14.11 11.665 13.05 8.29 11.56 12.825
I4 12.185 12.195 12.025 8.745 11.18 10.68
小区产谷(kg)mean 12.37 11.77 11.89 8.39 11.76 10.81
Stdev 1.2467 0.2861 0.8793 0.5966 0.4817 1.6863
拆合实际亩产(kg) 640.77 609.69 615.90 434.60 609.17 559.96
上表显示,中浙优1号具有较好的头茬产量优势。再生力则以准两优608和中浙优1号为强。
表3
2012年不同水稻品种再生稻蓄育试验头茬产量性状调查(考种结果)
试验存在问题:不同材料生育期本来存在很大不同,在同一播插期情况下,不同品种头季熟期很不一致,适合的收割期前后差别大。但本实验由于考虑到农事操作,进行了同期收割,而没有按照统一的成熟标准收割,导致主茬有的收割适时,有的明显偏迟。偏迟品种再生稻茬由于抽穗太迟,未能获得应有产量。但能够观察到并比较出不同品种的再生能力:中浙优1号、准两优608再生能力最好。再生茬小区试验在再生茬产量上没有得到客观可供判断的可信结果。但同期进行的准两优608示范试验却有较好的结果。
试验例5:2012年稻鱼共生体系下准两优608示范研究
据有关资料报道,由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同选育的准两优608,属两系杂交一季晚籼,再生力强,再生季产量较高。该品种株型集散适中,繁茂性好,生长整齐、穗大粒多,后期落色好,有较好的产量性能。基此,在进行品种筛选比较小区试验的同时,2012年度进行示范生产性研究面积约120亩。结果比较满意:全年稻谷平均亩产743公斤,其中头季稻520公斤,再生稻223公斤,田鱼平均亩产135公斤,表现出了较好的综合产量性能(主茬和再生茬稻谷产量均较高),田鱼产量也比较符合目标。但缺点是准两优608的米质经当地百姓广泛试吃,米质不太受欢迎,推广前景并不看好,绝大多数农户表示了次年放弃种植的想法,理由就是不好吃。农民们坚持反映,目前中浙优1号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品种,产量和米质都比较理想,想刻意强行替代中浙优1号可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随机选择当年种植了准两优608的三户农户进行了产量结构的调查。三户农户的准两优608再生茬蓄育栽培都取得了较好的产量(见表4)。
表4
2012年供试品种准两优608再生稻示范研究结果
试验田 试验品种 面积大小 株高 穗长 有效穗 总粒数 实粒数 千粒重 再生茬理论产量 再生茬实产
伍国正 准两优608 8.0亩 92.6 18.1 11.56 87.6 78.9 26.4g 240.79kg 215kg
陈真饶 准两优608 1.5亩 81.9 18.4 11.66 85 74.7 27.0g 235.17kg 210kg
孙岳彬 准两优608 3.0亩 89.0 18.5 13.59 78.9 70.4 26.7g 255.45kg 232kg
所以,下一年的主要目标还是围绕中浙优1号开展适用于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茬栽培技术进行探索和突破。
试验例6:2013年稻鱼共生体系下中浙优1号再生稻高产试验之密度研究
本年度以中浙优1号为实验对象,探索影响再生稻产量构成关键因素的两个关键技术环节:主茬栽插密度(株行距)及群体最终密度。多年研究得出这样一个感性认识,即在稻鱼共生系统田间持续20cm左右淹水情况下,主茬基部多数节位的潜伏芽不能萌发生长,只有高位节位1-2个可能发芽,主茬母茎产生再生苗的能力是基本恒定的,即每个母茎大约是1.1-1.3个再生蘖,所以前茬收获时留下多少有效穗的茎数非常重要。而这个母茎数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即前茬插植规格(株行距)及每穴基本苗数。为此,本年度开展两个试验:(1)密度试验:株行距设置水平包括:33cm×35cm、33cm×23cm、33cm×17cm。(2)再生稻本数:每穴1本和每穴2本两种处理。通过以上株行距设置及每穴插植本数的调整,设置不同的最终成穗茎密度。获得数据如表5至表12所示。综合分析表明,以中浙优1号为供试品种在稻鱼共生系统中开展的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宽行窄株的栽插模式(33厘米×17厘米),采用单本插,可以获得较好的主茬产量(543.8公斤/亩)及再生茬稻谷产量(125.4公斤/亩),田鱼生长也有较好表现(可望每亩收获田鱼130公斤)。
表5
2013年供试品种中浙优1号不同栽插密度下主茬最终成穗情况
表6
2013年供试品种中浙优1号不同栽插密度下主茬结实率情况
表7
2013年供试品种中浙优1号不同栽插密度下主茬每穗实粒数情况
表8
2013年供试品种中浙优1号不同栽插密度下主茬千粒重情况
表9
供试品种中浙优1号不同栽插密度下主茬实际产量情况(2013)
表10
2013年供试品种中浙优1号不同栽插密度下再生茬成穗情况
表11
2013年供试品种中浙优1号不同栽插密度下再生茬千粒重情况
表12
供试品种中浙优1号不同栽插密度下再生茬实际产量情况(2013)
试验例7:2014年稻鱼共生体系下中浙优1号再生稻高产试验之留茬高度
供试品种为中浙优1号,试验地点在稻鱼共生系统浙江青田仁庄镇新彭村。在主茬正常稻鱼共生栽培的情况下进行再生稻蓄育高度小区控制试验。主茬播种期为2014年3月20日,在育秧场统一用育种盘育秧,移栽期为2014年4月10日,主茬移栽株行距为30cm×30cm,即每亩约0.74万丛。主茬生长季以及再生茬生长发育期间进行深度为15~25cm的持续水深管理。主茬于2014年8月15日成熟,但因雨水于2014年8月20日收获,亩产为476公斤。收获时主茬稻收割高度试验中留茬高度设置以下3个处理,即20cm、30cm及40cm。实验小区边行区面积比较大,因而也进行了留茬40厘米的补充性试验,探讨其营养改变下的可能的潜力,结果仅供主试验参考。研究结果如下。主茬收获时留茬高度在20厘米的小区,由于主茬潜伏芽全部处于淹水水深以下,没有机会暴露在空气中以获得潜伏芽萌动生长所需要的氧气,因而没有再生蘖产生。可见,和一般的再生稻培育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持续灌溉淹水情形下的再生稻培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栽培技术,绝对不能参照一般的再生稻产量构建理念、沿用一般的再生稻栽培技术。其他留茬高度处理,高位芽可以暴露在空气之上并可能获得足量氧气潜伏芽得以正常萌发生长。表13所列数据便是留茬试验的主要结果。
表13
2014年不同留茬高度试验性状考察
2014年田间试验主要结论如下:留茬20厘米处理在田间持续20-25厘米水深淹灌情况下没有再生芽发生。留茬30厘米和40厘米均能获得再生茬稻谷产量,其中留茬40厘米再生茬稻谷产量可达140公斤/亩。如果营养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则再生茬稻谷产量可以更高并接近主茬稻谷产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大田处理:在秧苗移栽前1~3天,大田每亩施用生石灰75公斤进行消毒,施有机肥500公斤翻耕,然后施三元(N15、P15、K15)复合肥40公斤,待移栽;
步骤二、移栽水稻后释放鱼苗:水稻育秧在3月20~25日播种,并根据不同育秧方式决定移栽时间,水秧或半旱育秧一般于30天左右可移栽,两段育秧于40天后移栽,工厂化旱育秧于20天左右移栽,移栽7~15天后,放田鱼300~500尾/亩;
步骤三、头季稻管理,随秧苗、鱼苗成长,逐渐加深水位15~25厘米,田鱼每天定时投饲料2次,投放量为当时鱼重的2.5%;水稻抽穗期防治病虫害一次,水稻成熟后,保留水位及时收割,收割高度留40厘米高桩以便于再生稻生长;
步骤四、再生稻管理,头季收割后3天内及时防治虫并结合叶面肥,田鱼投饲管理与步骤三一样,再生稻90%成熟后收割水稻,并收获田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品种选取较耐肥抗倒伏、抗病性强、产量高,再生能力强、品质优、生育期135~145天的浙优1号或准两优60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田鱼”为青田田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田鱼放养密度为300~-500尾/亩,每尾50克,田鱼投喂配合饲料,插秧密度为0.8~1.1万从/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育秧时间为3月下旬,移栽时间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头季稻收割时间为8月中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留桩高度为40cm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主茬生长季以及再生茬生长发育期间进行深度为15~25cm的持续水深管理。
CN201510187987.7A 2015-04-20 2015-04-20 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 Active CN1047823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87987.7A CN104782371B (zh) 2015-04-20 2015-04-20 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87987.7A CN104782371B (zh) 2015-04-20 2015-04-20 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2371A true CN104782371A (zh) 2015-07-22
CN104782371B CN104782371B (zh) 2018-04-06

Family

ID=53547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87987.7A Active CN104782371B (zh) 2015-04-20 2015-04-20 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8237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07959A (zh) * 2018-04-14 2018-07-24 张家界水神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种田塘兼用水淹防治虫害的稻鳗生态种养方法
CN108541534A (zh) * 2018-04-14 2018-09-18 张家界水神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种田塘兼用水淹防治虫害的稻鲵生态种养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敏芳等: "《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周羽英: "《稻田立体高效养鱼关键技术》", 《江西饲料》 *
彭三九: "《在再生稻田里养鱼》", 《湖南农业》 *
杨星星等: "《稻鱼共生系统不同水深对水稻和鱼的效应》", 《贵州农业科学》 *
申德林: "《稻田养殖实用技术》", 《淡水渔业》 *
胡国栋: "《稻-再生稻-鱼高产高效种养技术》", 《云南农业科技》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07959A (zh) * 2018-04-14 2018-07-24 张家界水神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种田塘兼用水淹防治虫害的稻鳗生态种养方法
CN108541534A (zh) * 2018-04-14 2018-09-18 张家界水神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种田塘兼用水淹防治虫害的稻鲵生态种养方法
CN108541534B (zh) * 2018-04-14 2020-03-27 张家界水神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种田塘兼用水淹防治虫害的稻鲵生态种养方法
CN108307959B (zh) * 2018-04-14 2020-05-05 张家界水神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种田塘兼用水淹防治虫害的稻鳗生态种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2371B (zh) 2018-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6611B (zh) 优质双低、抗病、高产、抗倒油菜的育种方法
CN102893782B (zh) 水稻三强栽培方法
CN103548547A (zh) 辣椒套种春大白菜复种冬莴笋二季三收栽培方法
CN103229656A (zh) 一种玉米-大豆间套作的种植方法
CN103975728A (zh) 一种饮用菊花的有机栽培方法
CN101919351A (zh) 一种杂交水稻的生产方法
CN102301898A (zh) 一种双低油菜花的高产栽培方法
CN105941071B (zh) 一种新品种苹果树的培育及繁育方法
CN107046993A (zh) 一种高粱的培育方法
CN103493653A (zh) 稻草覆盖免耕马铃薯栽培方法
CN109618911A (zh) 一种简便高效低成本的冬小麦异地加代育种方法
CN102783409A (zh) 一种培育优质食味高产水稻品种的方法
CN108703064A (zh) 一种小果型西瓜杂交育种方法
CN102783410A (zh) 高产抗倒、优质双低、适合机械化作业油菜的育种方法
CN103355080A (zh) 一种多年生饲草玉米的栽培方法
CN102960232B (zh) 同地点不同播期间进行广适性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10419440B (zh) 基于白毫早×薮北的茶树双无性系杂交品种育种方法
CN106258256A (zh) 利用小粒气生鳞茎对大蒜良种提纯复壮的技术
CN104521465A (zh) 一种甘蔗地套种南瓜的栽培方法
CN104782371B (zh) 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
CN106106137B (zh) 一种提高油菜抗菌核病、抗倒性能力的育种方法
CN105027903A (zh) 一种红辣椒和玉米的套种方法
CN108739363A (zh) 一种高效选育抗旱高产水稻育种材料的方法
CN104620977A (zh) 一种甜高粱耐盐品种的选育的方法
CN102771281A (zh) 一种油菜-玉米-红苕套作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