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79766B - 用于构建风能采集器的振动结构及风能采集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构建风能采集器的振动结构及风能采集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79766B
CN104779766B CN201510227025.XA CN201510227025A CN104779766B CN 104779766 B CN104779766 B CN 104779766B CN 201510227025 A CN201510227025 A CN 201510227025A CN 104779766 B CN104779766 B CN 1047797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section
fixed part
shaped
wind energy
energy col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2702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79766A (zh
Inventor
赵江信
杨进
林志伟
赵念
林志明
文玉梅
李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22702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797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79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79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79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797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构建风能采集器的振动结构,其创新在于:所述振动结构由振动部和固定部组成;所述振动部由带状弹性材料塑形而成,所述带状弹性材料弯曲成U形,U形的开口部朝下,U形开口处两侧的带状弹性材料端部与固定部固定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振动结构及风能采集器,得益于振动结构的结构优点,风能采集器对风向和风速的适应范围得到了扩展,能量采集效率得到了提高。

Description

用于构建风能采集器的振动结构及风能采集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量采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构建风能采集器的振动结构及风能采集器。
背景技术
无线传感技术和微型集成电子电路的不断发展,使得构建具有成千上万个节点的无线传感网络成为可能;传统电池由于存在尺寸大、寿命有限、污染环境等缺点,其在无线传感网络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将环境能(如振动能、太阳能、风能等)转换为电能的能量采集器由于具备无化学原料、使用寿命长、易于集成等优点,是解决无线传感网络供能问题的有效途径。
风能是一种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清洁能源,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风能采集器来对风能进行采集并将其转换为电能;常见的风能采集器利用的风致振动机理主要有涡致振动、颤振和驰振,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3075313A、CN103762894A和CN103762896A公开的涡致振动风能采集器,它们主要适用于低风速条件下的风能采集,中国发明专利CN103715857A公开了一种颤振和电磁感应效应的风力发电装置,需要根据风场风速条件设计颤振翼参数并调整配重;中国发明专利CN103762896A公开了一种利用风致阻流体驰振的原理和压电效应,将风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适用风速范围为1-6m/s;以上发明专利中的采集装置响应的风速范围都较窄;另外,现有报道的风能采集装置大多只能收集单一方向的风能,这就大大限制了它们在风速或风向随时间变化的环境中的采能效率。为实现多方向,宽风速范围的风能采集,中国发明专利CN102900621A公开了一种压电电磁并列风力发电装置,该装置使用风向仪监测风向,并自动调整装置方向,使风能采集器对准风向;使用脉动开关监测风速,并根据风速大小控制通风量。此发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多方向、宽风速范围的风能采集,但是需要采用旋转架、连杆等一些传动机械装置,并且需要消耗电能来控制这些机械装置,大大降低了其采集风能的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构建风能采集器的振动结构,其创新在于:所述振动结构由振动部和固定部组成;所述振动部由带状弹性材料塑形而成,所述带状弹性材料弯曲成U形,U形的开口部朝下,U形开口处两侧的带状弹性材料端部与固定部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原理是:前述的振动结构采用带状弹性材料制作,其具备厚度薄、质量轻的特点,带状弹性材料弯曲成U形后,与固定部连接在一起围成一封闭区域,利用弹性材料自身的弹性模量使振动结构预先储存了一定的应力,当气体吹拂在振动结构上时,由于U形结构的扰流作用,振动结构可以在任意方向上的风力激励下产生流致振动,并且振动结构在不同风速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振型,将这种振动结构制作成风能采集器后,可以大大扩展风能采集器对风向和风速的适应范围,提高风能采集器的能量采集效率,改善风能采集器性能。另外,本发明结构简单,不需要设置结构复杂的扰流装置。
优选地,所述振动部上U形开口处的间隙宽度小于U形中部的间隙宽度。采用此优选方案后,可以使振动部的重心远离固定部,当气体吹拂到振动部上时,振动部可以以更加灵活、自由的方式振动,同时,此改进还能有效控制振动部的顶部向内凹陷的程度,避免振动部因顶部向内凹陷过大而无法回复形变;另外,振动部上U形开口处的结构体弯曲弧度较小,可以有效避免振动部倒伏。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为U形结构体,固定部的外侧面与振动部的外侧面平滑过渡,固定部内部的U形腔与振动部的U形开口向对,固定部的内侧面与振动部的内侧面平滑过渡;固定部内部的U形腔底部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用于穿套螺栓,固定部通过螺栓固定在其他支承结构上;采用此改进后,固定部内部的U形腔与振动部上的U形腔形成整体,可以有效增加进入振动部内侧面的风量;另外,固定部采用螺栓固定的方式,也使得固定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振动,增强振动结构的振动效果。
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风能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能采集器由振动部、固定部和电输出部组成;所述振动部由带状弹性材料塑形而成,所述带状弹性材料弯曲成U形,U形的开口部朝下,U形开口处两侧的带状弹性材料端部与固定部固定连接;所述电输出部从如下四种并列方案中择一采用:
方案一:所述电输出部由连接板、感应线圈和永磁铁组成;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振动部的内腔中,连接板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振动部两侧的内壁连接;所述感应线圈设置于连接板的下侧面上;所述永磁铁设置于固定部上,应线圈位于永磁铁的磁场作用范围内;
方案二:所述电输出部由两块条形电极组成;第一条形电极设置于振动部的内腔中,第一条形电极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振动部的内壁连接;第二条形电极设置于固定部上,第二条形电极位于振动部上U形开口处的间隙内;两个条形电极的极性面相对;
方案三:所述电输出部由固定板、永磁体和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组成;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振动部的内腔中,固定板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振动部的内壁连接;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设置于固定部上,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位于振动部上U形开口处的间隙内;
方案四:所述电输出部由多片压电材料片组成;或者多片压电材料片粘贴在振动部的外周面上,或者多片压电材料片粘贴在振动部的内周面上,或者在振动部的外周面和内周面上同时粘贴多片压电材料片。
前述风能采集器方案中,振动部和固定部的功能如前所述,四种电输出部的原理分别如下:1)方案一中采用连接板、感应线圈和永磁铁来构成电输出部,当振动部在风力作用下振动时,感应线圈也随之发生振动,感应线圈振动过程中,就会往复切割永磁铁的磁力线,从而在感应线圈上形成交流输出;2)方案二中的两块条形电极在振动部的传动作用下,就会发生相对运动,形成电输出;3)方案三中,永磁体会随着振动部发生振动,这就等效为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在磁场中运动,当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感应到磁场变化后就能形成电输出。
优选地,所述振动部上U形开口处的间隙宽度小于U形中部的间隙宽度。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为U形结构体,固定部的外侧面与振动部的外侧面平滑过渡,固定部内部的U形腔与振动部的U形开口向对;固定部内部的U形腔底部设置有固定孔;
采用方案一时,所述固定部上的U形腔开口处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固定部两侧的内壁连接,所述永磁铁设置于支撑板上;
采用方案二时,所述第二条形电极设置于固定部上的U形腔开口处,第二条形电极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固定部两侧的内壁连接;
采用方案三时,所述固定部上的U形腔开口处设置有支板,支板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固定部两侧的内壁连接,所述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的下端与支板连接。
优选地,采用方案一时,所述连接板采用绝缘材料制作,所述支撑板采用不导磁材料制作。
优选地,采用方案三时,所述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和支板之间设置有永磁体二,永磁体二下端与支板上侧面连接,永磁体二上端与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下端连接;永磁体二和永磁体的相对面极性相反;设置了永磁体二后,可以进一步提高磁场变化率。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和支板均采用不导磁材料制作。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振动结构及风能采集器,得益于振动结构的结构优点,风能采集器对风向和风速的适应范围得到了扩展,能量采集效率得到了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振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电输出部采用方案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电输出部采用方案二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电输出部采用方案三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电输出部采用方案四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的原理示意图一;
图7、本发明的原理示意图二;
图中各个标记所对应的名称分别为:振动部1、固定部2、连接板3、感应线圈4、永磁铁5、条形电极6、固定板7、永磁体8、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9、支撑板10、支板11、永磁体二12、压电材料片13。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用于构建风能采集器的振动结构,其创新在于:所述振动结构由振动部1和固定部2组成;所述振动部1由带状弹性材料塑形而成,所述带状弹性材料弯曲成U形,U形的开口部朝下,U形开口处两侧的带状弹性材料端部与固定部2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部1上U形开口处的间隙宽度小于U形中部的间隙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2为U形结构体,固定部2的外侧面与振动部1的外侧面平滑过渡,固定部2内部的U形腔与振动部1的U形开口向对,固定部2的内侧面与振动部1的内侧面平滑过渡;固定部2内部的U形腔底部设置有固定孔。
一种风能采集器,其创新在于:所述风能采集器由振动部1、固定部2和电输出部组成;所述振动部1由带状弹性材料塑形而成,所述带状弹性材料弯曲成U形,U形的开口部朝下,U形开口处两侧的带状弹性材料端部与固定部2固定连接;所述电输出部从如下四种并列方案中择一采用:
方案一:所述电输出部由连接板3、感应线圈4和永磁铁5组成;所述连接板3设置于振动部1的内腔中,连接板3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振动部1两侧的内壁连接;所述感应线圈4设置于连接板3的下侧面上;所述永磁铁5设置于固定部2上,应线圈4位于永磁铁5的磁场作用范围内;
方案二:所述电输出部由两块条形电极6组成;第一条形电极6设置于振动部1的内腔中,第一条形电极6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振动部1的内壁连接;第二条形电极6设置于固定部2上,第二条形电极6位于振动部1上U形开口处的间隙内;两个条形电极6的极性面相对;
方案三:所述电输出部由固定板7、永磁体8和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9组成;所述固定板7设置于振动部1的内腔中,固定板7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振动部1的内壁连接;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9设置于固定部2上,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9位于振动部1上U形开口处的间隙内;
方案四:所述电输出部由多片压电材料片13组成;或者多片压电材料片13粘贴在振动部1的外周面上,或者多片压电材料片13粘贴在振动部1的内周面上,或者在振动部1的外周面和内周面上同时粘贴多片压电材料片13。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部1上U形开口处的间隙宽度小于U形中部的间隙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2为U形结构体,固定部2的外侧面与振动部1的外侧面平滑过渡,固定部2内部的U形腔与振动部1的U形开口向对;固定部2内部的U形腔底部设置有固定孔;
采用方案一时,所述固定部2上的U形腔开口处设置有支撑板10,支撑板10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固定部2两侧的内壁连接,所述永磁铁5设置于支撑板10上;
采用方案二时,所述第二条形电极6设置于固定部2上的U形腔开口处,第二条形电极6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固定部2两侧的内壁连接;
采用方案三时,所述固定部2上的U形腔开口处设置有支板11,支板11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固定部2两侧的内壁连接,所述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9的下端与支板11连接。
进一步地,采用方案一时,所述连接板3采用绝缘材料制作,所述支撑板10采用不导磁材料制作。
进一步地,采用方案三时,所述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9和支板11之间设置有永磁体二12,永磁体二12下端与支板11上侧面连接,永磁体二12上端与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9下端连接;永磁体二12和永磁体8的相对面极性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7和支板11均采用不导磁材料制作。
下面我们再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本发明的振动状态:参见图6,当风从正面或背面(图中两个箭头所示方向即分别为“正面”和“背面”)吹拂到振动部1上时,振动部1会发生颤振,并且振动的幅度和频率随着风速增大而增大,当风速继续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振动进入混沌模态,不再具有周期性;
参见图7,当风从侧面(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即为“侧面”)吹拂到振动部1上时,低风速下,气流会在振动部1的表面产生涡街脱落,从而对振动部1产生一个净压力激发其振动,并且涡街脱落的频率与风速成正相关,当涡街脱落频率达到振动部1的固有频率时,发生共振,振动最为剧烈;风速超过一定范围时,振动进入混沌模态;
当风从振动部1顶部吹拂到振动部1上时,会在振动部1的中部表面以及靠近U形开口的部位附近产生涡街脱落,激发振动部1振动,振动幅度及频率随风速增大而增加;当涡街脱落的频率接近振动部1的固有频率时,就会发生频率锁定效应,风速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振动部1的振动频率只在其固有频率附近变化,振动部1持续大幅度振动;当风速继续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振动进入混沌模态。

Claims (6)

1.一种风能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能采集器由振动部(1)、固定部(2)和电输出部组成;所述振动部(1)由带状弹性材料塑形而成,所述带状弹性材料弯曲成U形,U形的开口部朝下,U形开口处两侧的带状弹性材料端部与固定部(2)固定连接;所述电输出部从如下四种并列方案中择一采用:
方案一:所述电输出部由连接板(3)、感应线圈(4)和永磁铁(5)组成;所述连接板(3)设置于振动部(1)的内腔中,连接板(3)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振动部(1)两侧的内壁连接;所述感应线圈(4)设置于连接板(3)的下侧面上;所述永磁铁(5)设置于固定部(2)上,应线圈(4)位于永磁铁(5)的磁场作用范围内;
方案二:所述电输出部由两块条形电极(6)组成;第一条形电极(6)设置于振动部(1)的内腔中,第一条形电极(6)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振动部(1)的内壁连接;第二条形电极(6)设置于固定部(2)上,第二条形电极(6)位于振动部(1)上U形开口处的间隙内;两个条形电极(6)的极性面相对;
方案三:所述电输出部由固定板(7)、永磁体(8)和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9)组成;所述固定板(7)设置于振动部(1)的内腔中,固定板(7)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振动部(1)的内壁连接;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9)设置于固定部(2)上,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9)位于振动部(1)上U形开口处的间隙内;
方案四:所述电输出部由多片压电材料片(13)组成;或者多片压电材料片(13)粘贴在振动部(1)的外周面上,或者多片压电材料片(13)粘贴在振动部(1)的内周面上,或者在振动部(1)的外周面和内周面上同时粘贴多片压电材料片(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能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部(1)上U形开口处的间隙宽度小于U形中部的间隙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能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2)为U形结构体,固定部(2)的外侧面与振动部(1)的外侧面平滑过渡,固定部(2)内部的U形腔与振动部(1)的U形开口向对;固定部(2)内部的U形腔底部设置有固定孔;
采用方案一时,所述固定部(2)上的U形腔开口处设置有支撑板(10),支撑板(10)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固定部(2)两侧的内壁连接,所述永磁铁(5)设置于支撑板(10)上;
采用方案二时,所述第二条形电极(6)设置于固定部(2)上的U形腔开口处,第二条形电极(6)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固定部(2)两侧的内壁连接;
采用方案三时,所述固定部(2)上的U形腔开口处设置有支板(11),支板(11)两端分别与水平方向上固定部(2)两侧的内壁连接,所述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9)的下端与支板(1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能采集器,其特征在于:采用方案一时,所述连接板(3)采用绝缘材料制作,所述支撑板(10)采用不导磁材料制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能采集器,其特征在于:采用方案三时,所述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9)和支板(11)之间设置有永磁体二(12),永磁体二(12)下端与支板(11)上侧面连接,永磁体二(12)上端与层状复合磁电换能器(9)下端连接;永磁体二(12)和永磁体(8)的相对面极性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能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7)和支板(11)均采用不导磁材料制作。
CN201510227025.XA 2015-05-07 2015-05-07 用于构建风能采集器的振动结构及风能采集器 Active CN1047797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27025.XA CN104779766B (zh) 2015-05-07 2015-05-07 用于构建风能采集器的振动结构及风能采集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27025.XA CN104779766B (zh) 2015-05-07 2015-05-07 用于构建风能采集器的振动结构及风能采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79766A CN104779766A (zh) 2015-07-15
CN104779766B true CN104779766B (zh) 2017-04-12

Family

ID=53621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27025.XA Active CN104779766B (zh) 2015-05-07 2015-05-07 用于构建风能采集器的振动结构及风能采集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797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1419B (zh) * 2021-01-29 2022-11-29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集成颤振效应的压电风能收集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2533A (zh) * 2008-02-27 2009-10-07 陈晓华 无扇叶风力发电机
CN201418020Y (zh) * 2009-05-27 2010-03-03 徐平 风力发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2533A (zh) * 2008-02-27 2009-10-07 陈晓华 无扇叶风力发电机
CN201418020Y (zh) * 2009-05-27 2010-03-03 徐平 风力发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79766A (zh) 2015-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15117B (zh) 摩擦‑压电‑磁电复合式振动微能源采集器
US10641243B2 (en)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or harnessing a swaying movement of a pole and including a system for generating a magnetic repulsion force
CN103023378B (zh) 宽频带多方向振动能量采集器
CN103633879B (zh) 基于柔性主梁的振动能量采集器拾振结构
CN105680717A (zh) 一种叶片式复合风动能量收集器
CN102170246B (zh) 带柔性梁结构的振动式微型风力发电机
CN103346696A (zh) 阵列式复合能量采集器
CN111884539A (zh) 一种涡激钝体振动的压电电磁复合波浪浮能装置
CN106655886A (zh) 一种双稳态双模式的振动能量采集器
CN106712439B (zh) 二维摆动磁悬浮能量收集装置
CN106787593A (zh) 一种电磁式非线性谐振升频振动能量采集装置
CN112366980A (zh) 一种不倒翁结构多方向低频振动能量收集器
CN111049425B (zh) 以液体作为俘能介质的低频多方向振动能量收集装置
CN104779766B (zh) 用于构建风能采集器的振动结构及风能采集器
CN209948994U (zh) 一种线缆能量收集装置
CN103762889B (zh) 基于超磁致伸缩薄膜的杠杆式振动能量收集器
CN106856381B (zh) 一种集束型双稳态弯曲双叉悬臂梁压电能量收集装置
CN207968288U (zh) 自由端磁路调节悬臂梁振动能量收集装置
CN207069869U (zh) 多点碰撞低频电磁能量收集系统
CN109854453A (zh) 一种自然风驱动的轻便压电俘能装置及方法
CN206650602U (zh) 带有表面粗糙带的钝体涡激振动能量收集装置
CN202634234U (zh) 磁电式振动换能装置
CN210152843U (zh) 一种振动能转化为风能的发电装置
CN108322008B (zh) 圆截面悬臂梁二维振动能量收集装置
CN220440576U (zh) 一种压电-电磁复合式能量采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