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65913B - 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65913B
CN104765913B CN201510133609.0A CN201510133609A CN104765913B CN 104765913 B CN104765913 B CN 104765913B CN 201510133609 A CN201510133609 A CN 201510133609A CN 104765913 B CN104765913 B CN 1047659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 source
mrow
msub
heigh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3360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65913A (zh
Inventor
陈煜�
陈金泉
肖学好
邓亮
李献仁
庞振东
周晓燕
高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ang Anhui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Huainan Luohe Power Generation Branch
Huainan Luohe Power Generation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huainan luohe power plan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huainan luohe power plant filed Critical Datang huainan luohe power plant
Priority to CN20151013360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659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659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659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659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659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能够解决燃煤热电厂烟囱高度论证随意性问题。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通过环境调研,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与论证思路;步骤2,建立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步骤3,确定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步骤4,通过迭代法预测点源高度并进行反馈与校核;步骤5,检验点源高度预测精度;步骤6,根据预测的点源高度,分析点源高度技术经济可行性和区域环境经济效益;若预测的点源高度达不到控制精度或缺乏技术、经济、环境可行性时,则返回步骤1重新分析预测,直至满足烟气排放系统及其点源高度合理性和大气环境功能区要求。本发明适用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及其它领域专家学者从保护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角度出发,结合地理环境、气象特征、建设项目规模、生产工艺技术、建设投资及其运行维护费等,研究各类燃煤锅炉和窑炉高架点源——烟囱高度设计的合理性;其中,“高架点源”是指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固定污染源,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规定,几何高度≥100m的排气筒,称为“高架点源”;“排气筒”是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本发明主要指“烟囱”。
目前,高架点源分析基本思路主要有三:一是从保护城市主城区、居民文教区环境空气质量角度出发,分析烟囱一般高度;二是从生产工艺、供热规模、建设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等技术经济角度出发,分析烟囱高度;三是从地理环境和气象特征出发,研究烟囱高度。高架点源——烟囱几何高度研究方法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利用烟气抬升谷清公式和南京大学公式等经验公式、正态分布模式导出式、两气体伯努利方程式、马夸特测定法(Marquardt)法对D.Bruce Turner大气扩散系数拟合式、解析法或图表法、P值法,研究烟囱合理高度。此类研究方法,主要基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理论,模拟烟囱高度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数学模型主要有大气环境理论模拟方程、拟合经验公式。然而,其研究方法的建立一般在20世纪80~90年代,缺乏规范性,研究方法严重滞后,与烟囱高度论证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二、依据GB/T13201-91、相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区域环境容量,分析其烟囱高度。该项研究中烟囱几何高度分别为120m、150m,区域气象条件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受静风、小风、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甚微,故认为烟囱高度是合理的。然而,GB/T13201-91是为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而提出的指导性原则方法,《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均已修订,《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和大气环境容量缺乏具体高架点源和区域指向性,以此方法进行论证,其结果不可信。
三、依据生产工艺和烟囱抽力、气象条件、大气环境影响,分析烟囱高度。此类研究,通过分析有关电厂烟囱高度合理性方法,指出影响大气污染物落地浓度主要因素,并从气象和大气环境影响角度论证不同高度烟囱合理性。然而,从气象和大气环境影响角度并以影响大气污染物落地浓度的主要因素,论证不同高度烟囱合理性,其缺陷主要是大气污染物落地浓度与污染气象、项目选址、污染源强、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密切相关,论证条件不足,且此类研究方法滞后,不能满足烟囱高度论证的实际需要。
四、从地形条件(复杂地形)与气象因素之间联系角度,论证烟囱高度合理性。该项研究阐述了水泥窑窑尾烟囱高度、地形条件与气象因素之间内在联系,认为在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变前提下,可通过增加烟囱高度降低大气污染物落地浓度。然而,烟囱建设投资随高度呈指数增长,烟囱增高势必增加建设投资、施工期和施工难度;同时,当烟囱高度超过一定限值后,进一步加高烟囱对于改善城市近地面环境空气质量收效甚微,因而,研究确定烟囱合理高度十分重要。
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1993)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运用大气污染物扩散理论及其模型,预测烟囱高度。该项研究以某集中供热工程为例,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对烟囱高度要求,利用HJ/T2.2-2008推荐的SCREEN3模式,论证其120m烟囱合理性。鉴于HJ/T2.2-2008仅要求当排放方案(项目选址、污染源强、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存在问题时,应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然而,解决方案须进一步预测和评价,直至满足达标排放和大气环境功能区要求,当项目选址、污染源强、污染控制措施最佳时,烟囱高度合理性论证尤为重要;同时,鉴于HJ/T2.2-2008未提出高架点源——烟囱高度具体论证方法,因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与设计单位各行其是,采取的技术路线和计算方法各不相同,造成环境影响评价或设计人员论证热电厂烟囱高度的随意性,致使燃煤热电厂烟囱高度论证结果差异较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无所适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环境影响评价或设计人员论证热电厂烟囱高度随意性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包括:
步骤1,通过环境调研,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与论证思路;
步骤2,基于大气环境研究区域与论证思路,建立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
步骤3,基于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确定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
步骤4,基于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通过迭代法预测点源高度并进行反馈与校核;
步骤5,基于点源高度预测结果,检验点源高度预测精度;
步骤6,根据预测的点源高度,分析点源高度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经济效益;若预测的点源高度达不到控制精度或缺乏技术、经济、环境可行性时,则返回步骤1重新分析预测,直至满足烟气排放系统及其点源高度合理性和大气环境功能区要求。
可选地,所述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包括:
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内应执行的国家和地方环境政策法规、环境标准、以及环境功能区与环境容量管理目标、环境敏感目标;
所述环境调研与确定论证思路包括:
确定环境调查监测和资料搜集分析区域范围、环境因素识别、大气环境问题分析、模拟方法辨析、论证思路剖析的论证思路。
可选地,所述建立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包括:
通过对所述大气环境研究区域和论证思路分析,建立项目选址、大气污染源强、烟气排放方式、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措施、污染气象、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容量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确定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包括:
确定点源预测模型组,所述点源预测模型组包括:点源高度、大气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大气污染物最大落地距离、大气污染物长期平均浓度模型;
确定预测参数,所述预测参数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速率、烟气排放系统设计参数、烟气脱硫与除尘效率、污染气象参数;
其中,所述环境空气质量包括: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敏感目标环境空气质量。
可选地,所述选择预测参数,基于所述点源预测模型组,通过迭代法预测点源高度并进行反馈和校核包括:
选择预测参数、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范围及其等间距计算网格和模拟计算软件;
根据选择的预测参数、确定的大气环境研究区域范围及其等间距计算网格和模拟计算软件,基于点源预测模型组,通过迭代法进行点源模拟计算,预测点源高度;
根据点源高度预测结果,反馈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容量目标,校核点源高度预测结果;
其中,所述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由高架点源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容量目标约束组成。
可选地,所述检验点源高度预测精度包括:
根据预测的点源高度,检验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环境本底调查监测数据、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并对预测的点源高度进行误差分析和区间检验,修正点源预测模型组。
可选地,所述点源高度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包括:
点源高度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析、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与节能减排分析、节能减排方案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目标约束分析;
所述点源高度环境经济效益分析包括:
烟气排放系统建设投资与维护费分析、区域生活环境质量分析、大气污染物减排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分析。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通过环境调研,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与论证思路,建立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确定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以迭代法预测点源高度并对预测的点源高度结果进行反馈与校核,以及检验点源高度预测结果的精度,再依据预测的点源高度结果,分析点源高度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经济效益;若预测的点源高度达不到控制精度或缺乏技术、经济、环境可行性时,则返回步骤1重新分析预测,直至满足烟气排放系统及其点源高度合理性和大气环境功能区要求。
由此而论,根据已确定的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通过迭代法预测点源高度,并分析大气环境研究区域进行点源高度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经济效益,直至满足烟气排放系统及其点源高度合理性和大气环境功能区要求,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环境影响评价或设计人员论证燃煤热电厂烟囱高度随意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其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或设计人员论证燃煤热电厂烟囱高度随意性的问题,提供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
由图1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包括:
S101,通过环境调研,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与论证思路;
S102,基于大气环境研究区域与论证思路,建立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
S103,基于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确定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
S104,基于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通过迭代法预测点源高度并进行反馈与校核;
S105,基于点源高度预测结果,检验点源高度预测精度;
S106,根据预测的点源高度,分析点源高度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经济效益;若预测的点源高度达不到控制精度或缺乏技术、经济、环境可行性时,则返回S101重新分析预测,直至满足烟气排放系统及其点源高度合理性和大气环境功能区要求。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通过环境调研,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与论证思路,建立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确定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以迭代法预测点源高度并对预测的点源高度结果进行反馈与校核,以及检验点源高度预测结果的精度,再依据预测的点源高度结果,分析点源高度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经济效益;若预测的点源高度达不到控制精度或缺乏技术、经济、环境可行性时,则返回步骤1重新分析预测,直至满足烟气排放系统及其点源高度合理性和大气环境功能区要求。
由此而论,根据已确定的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通过迭代法预测点源高度,并分析大气环境研究区域进行点源高度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经济效益,直至满足烟气排放系统及其点源高度合理性和大气环境功能区要求,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环境影响评价或设计人员论证燃煤热电厂烟囱高度随意性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点源高度”称为“烟囱几何高度”。
在前述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包括:
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内应执行的国家和地方环境政策法规、环境标准,以及环境功能区与环境容量管理目标、环境敏感目标;
所述环境调研与确定论证思路包括:
确定环境调查监测和资料搜集分析区域范围、环境因素识别、大气环境问题分析、模拟方法辨析、论证思路剖析的论证思路。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环境调研,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内应执行的国家和地方环境政策法规、环境标准,以及环境功能区与环境容量管理目标、环境敏感目标。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环境调研,确定环境调查监测和资料搜集分析区域范围、环境因素识别、大气环境问题分析、模拟方法辨析、论证思路剖析的论证思路。
在前述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建立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包括:
通过对所述大气环境研究区域和论证思路分析,建立项目选址、大气污染源强、烟气排放方式、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措施、污染气象、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容量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对所述大气环境研究区域和论证思路分析,建立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
在前述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确定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包括:
确定点源预测模型组,所述点源预测模型组包括:点源高度、大气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大气污染物最大落地距离、大气污染物长期平均浓度模型;
确定预测参数,所述预测参数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速率、烟气排放系统设计参数、烟气脱硫与除尘效率、污染气象参数;
其中,所述环境空气质量包括: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敏感目标环境空气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建立的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确定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其中,所述预测参数包括:大气环境研究区域和敏感目标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速率、烟气排放系统设计参数、烟气脱硫与除尘效率、污染气象参数;所述点源预测模型组包括:点源高度、大气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大气污染物最大落地距离、大气污染物长期平均浓度模型。
进一步,点源高度、大气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大气污染物最大落地距离、大气污染物长期平均浓度预测方法如下列各式:
点源高度(Hs)计算方法如式(1):
式(1)
式(1)中,Q为大气污染物排放速率,ΔH为烟气抬升高度,u为烟囱高度处平均风速,Co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Cb为大气污染物本底浓度,P1为某功能区内大气污染物点源排放控制系数,由式(1-1)计算:
式(1-1)
式(1-1)中,其中,Qh=0.35PaQv△T/Ts△T=Ts-Tα,α1为横向扩散参数中回归指数,α2为垂直扩散参数中回归指数,γ1为横向扩散参数中回归系数,γ2为垂直扩散参数中回归系数,ΔH为烟气抬升高度,Qh为烟气热释放率,u为烟囱高度处平均风速,Pa为大气压力,Qv为实际烟气排放速率,ΔT为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差,Ts为烟囱出口烟气温度(按5℃/100m温降计),Tα为环境温度,u10为地面10m高度处平均风速,P为高架点源最高允许排放控制系数,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大气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Cm),预测方法如式(2):
式(2)
式(2)中,Q为某大气污染物排放速率,为烟囱高度处平均风速,He为烟囱有效高度,Pi为第i功能区内某污染物点源排放控制系数,由式(2-1)计算:
式(2-1)
式(2-1)中,α1为横向扩散参数中回归指数,α2为垂直扩散参数中回归指数,γ1为横向扩散参数中回归系数,γ2为垂直扩散参数中回归系数,其余符号意义同上。
大气污染物最大落地距离(Xm),预测方法如式(3):
式(3)
式(3)中,α为t=0时烟羽扩散参数,其余符号意义同上。
大气污染物长期平均浓度(Cijh),预测方法如式(4):
式(4)
式(4)中,当He≤Zi,F=0;Q为大气污染物排放速率,n为反射次数,u为He高度处风速,σz为垂直方向扩散参数,x为距烟囱轴线距离,Zi为混合层高度。
在前述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选择预测参数,基于所述点源预测模型组,通过迭代法预测点源高度并进行反馈与校核包括:
选择预测参数、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范围及其等间距计算网格和模拟计算软件;
根据选择的预测参数、确定的大气环境研究区域范围及其等间距计算网格和模拟计算软件,基于点源预测模型组,通过迭代法进行点源模拟计算,预测点源高度;
根据点源高度预测结果,反馈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容量目标,校核点源高度预测结果;
其中,所述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由高架点源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容量目标约束组成。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反馈与校核包括:预测参数、大气环境研究区域范围内大气环境保护目标、模拟计算软件。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检验点源高度预测精度包括:
根据预测的点源高度,检验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环境本底调查监测数据、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并对预测的点源高度进行误差分析和区间检验,修正点源预测模型组。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点源高度、大气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大气污染物最大落地距离、大气污染物长期平均浓度模型模拟计算软件,以迭代法模拟预测点源高度(Hs)。
本发明实施例中,例如,以安徽淮化集团热电厂能量系统优化技改工程为例。
安徽淮化集团热电厂能量系统优化技改一期工程新建1×260t/h燃煤锅炉,替代1×75t/h和2×35t/h燃煤锅炉;二期工程增建1×260t/h燃煤锅炉,1×60MW发电机组,共用1根100m烟囱,烟气脱硫效率90%,除尘效率99.5%。
根据大气环境与污染源排放特征,式(1)至(4)中大气污染源部分预测参数见表1、表2。
表1烟囱几何高度预测参数
表2大气污染源排放速率
根据式(1)确定安徽淮化集团热电厂能量系统优化技改工程高架点源——烟囱几何高度,预测结果见表3。
表3烟囱几何高度预测结果单位:m
表3显示,安徽淮化集团热电厂能量系统优化技改一期工程烟囱几何高度须≥113m;若一期工程与二期工程共用1根烟囱,则烟囱几何高度须≥153m,可保障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不至下降。
若安徽淮化集团热电厂能量系统优化技改工程烟囱几何高度<153m,通过设定合理的大气污染物超标率,降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可降低热电厂环境工程投资,但不符合大气环境功能区管理目标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或设计文件不可能通过审批,是不切实际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为满足大气环境功能区管理目标要求,采用大气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模型作为点源预测模型组条件之一,可确保安徽淮化集团热电厂能量系统优化技改二期工程≥153m烟囱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降至最低,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同时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进而符合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要求。
在安徽淮化集团热电厂能量系统优化技改工程设计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因各敏感目标环境空气质量本底存在差异,即使应用大气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模型论证出的烟囱几何高度预测环境影响,仍有部分敏感目标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必须在具体分析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物成因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判定热电厂烟囱几何高度是否合理。
本发明实施例中,应用大气污染物长期平均浓度预测高架点源——烟囱几何高度,可使安徽淮化集团热电厂能量系统优化技改工程≥153m烟囱投资最小化,但部分环境敏感目标大气环境影响仍较大,此时,可采取环境敏感目标进行定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在前述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检验点源高度预测精度包括:
根据预测的点源高度,检验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环境本底调查监测数据、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并对预测的点源高度进行误差分析和区间检验,修正点源预测模型组。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环境本底包括: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敏感目标环境空气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点源预测模型组属隐形关系,即使热电厂燃煤锅炉及其烟气脱硫与除尘工程措施相同,但因高架点源——烟囱几何高度不同,同类大气污染物最大落地距离亦相距甚远;大气污染物最大落地距离差异导致扩散参数不同,扩散参数不同又决定了烟囱几何高度,依次联系起来。燃煤热电厂烟囱几何高度论证采用迭代法计算,当其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相对误差<1/10,000时,烟囱几何高度预测误差<5cm。
在前述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点源高度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包括:
点源高度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析、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与节能减排分析、节能减排方案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目标约束分析;
所述点源高度环境经济效益分析包括:
烟气排放系统建设投资与维护费分析、区域生活环境质量分析、大气污染物减排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分析。
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迭代法论证高架点源——烟囱几何高度,并应用大气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大气污染物最大落地距离、大气污染物长期平均浓度论证出的高架点源——烟囱几何高度预测环境影响,能够规避背景技术中涉及的高架点源——烟囱几何高度5个研究方法的各种缺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中提出的项目选址、大气污染源强、烟气排放方式、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等存在问题时,则返回S101重新分析预测,直至满足烟气排放系统及其点源高度合理性和大气环境功能区要求,解决环境影响评价或设计人员论证燃煤热电厂烟囱高度随意性的问题。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通过环境调研,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与论证思路;
步骤2,基于大气环境研究区域与论证思路,建立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
步骤3,基于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确定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
步骤4,基于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通过迭代法预测点源高度并进行反馈与校核,所述点源高度预测公式表示为:
<mrow> <msub> <mi>H</mi> <mi>s</mi> </msub> <mo>=</mo> <msup> <mrow> <mo>&amp;lsqb;</mo> <mfrac> <mrow> <mn>2</mn> <mi>Q</mi> </mrow> <mrow> <mi>&amp;pi;</mi> <mi>e</mi> <mover> <mi>u</mi> <mo>&amp;OverBar;</mo> </mover> <mrow> <mo>(</mo> <msub> <mi>C</mi> <mi>o</mi> </msub> <mo>-</mo> <msub> <mi>C</mi> <mi>b</mi> </msub> <mo>)</mo> </mrow> <msub> <mi>P</mi> <mn>1</mn> </msub> </mrow> </mfrac> <mo>&amp;rsqb;</mo> </mrow> <mrow> <mn>1</mn> <mo>/</mo> <mn>2</mn> </mrow> </msup> <mo>-</mo> <mi>&amp;Delta;</mi> <mi>H</mi> </mrow>
其中,Hs表示点源高度,Q为大气污染物排放速率,ΔH为烟气抬升高度,π为圆周率,e为自然对数,为烟囱高度处平均风速,Co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Cb为大气污染物本底浓度,P1为功能区内大气污染物点源排放控制系数;所述P1表示为:
<mrow> <msub> <mi>P</mi> <mn>1</mn> </msub> <mo>=</mo> <mfrac> <mrow> <mn>2</mn> <msub> <mi>&amp;gamma;</mi> <mn>1</mn> </msub> <mo>&amp;CenterDot;</mo> <msubsup> <mi>&amp;gamma;</mi> <mn>2</mn> <mrow> <mo>-</mo> <msub> <mi>&amp;alpha;</mi> <mn>1</mn> </msub> <mo>/</mo> <msub> <mi>&amp;alpha;</mi> <mn>2</mn> </msub> </mrow> </msubsup> </mrow> <mrow> <msup> <mrow> <mo>&amp;lsqb;</mo> <mn>1</mn> <mo>+</mo> <mrow> <mo>(</mo> <msub> <mi>&amp;alpha;</mi> <mn>1</mn> </msub> <mo>/</mo> <msub> <mi>&amp;alpha;</mi> <mn>2</mn> </msub> <mo>)</mo> </mrow> <mo>&amp;rsqb;</mo> </mrow> <mrow> <mfrac> <mn>1</mn> <mn>2</mn> </mfrac> <mo>&amp;lsqb;</mo> <mn>1</mn> <mo>+</mo> <mrow> <mo>(</mo> <mfrac> <msub> <mi>&amp;alpha;</mi> <mn>1</mn> </msub> <msub> <mi>&amp;alpha;</mi> <mn>2</mn> </msub> </mfrac> <mo>)</mo> </mrow> <mo>&amp;rsqb;</mo> </mrow> </msup> <msup> <mrow> <mo>&amp;lsqb;</mo> <msub> <mi>H</mi> <mi>s</mi> </msub> <mo>+</mo> <mi>&amp;Delta;</mi> <mi>H</mi> <mo>&amp;rsqb;</mo> </mrow> <mrow> <mo>&amp;lsqb;</mo> <mn>1</mn> <mo>-</mo> <mrow> <mo>(</mo> <mfrac> <msub> <mi>&amp;alpha;</mi> <mn>1</mn> </msub> <msub> <mi>&amp;alpha;</mi> <mn>2</mn> </msub> </mfrac> <mo>)</mo> </mrow> <mo>&amp;rsqb;</mo> </mrow> </msup> <msup> <mi>e</mi> <mrow> <mfrac> <mn>1</mn> <mn>2</mn> </mfrac> <mo>&amp;lsqb;</mo> <mn>1</mn> <mo>-</mo> <mrow> <mo>(</mo> <mfrac> <msub> <mi>&amp;alpha;</mi> <mn>1</mn> </msub> <msub> <mi>&amp;alpha;</mi> <mn>2</mn> </msub> </mfrac> <mo>)</mo> </mrow> <mo>&amp;rsqb;</mo> </mrow> </msup> </mrow> </mfrac> </mrow>
其中,α1为横向扩散参数中回归指数,α2为垂直扩散参数中回归指数,γ1为横向扩散参数中回归系数,γ2为垂直扩散参数中回归系数,ΔH为烟气抬升高度,Qh为烟气热释放率,Qh=0.35PaQv△T/Ts,Pa为大气压力,Qv为实际烟气排放速率,ΔT为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差,△T=Ts-Tα,Ts为烟囱出口烟气温度,Tα为环境温度;
步骤5,基于点源高度预测结果,检验点源高度预测精度;
步骤6,根据预测的点源高度,分析点源高度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经济效益;若预测的点源高度达不到控制精度或缺乏技术、经济、环境可行性时,则返回步骤1重新分析预测,直至满足烟气排放系统及其点源高度合理性和大气环境功能区要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包括:
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内应执行的国家和地方环境政策法规、环境标准,以及环境功能区与环境容量管理目标、环境敏感目标;
所述环境调研与确定论证思路包括:
确定环境调查监测和资料搜集分析区域范围、环境因素识别、大气环境问题分析、模拟方法辨析、论证思路剖析的论证思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包括:
通过对所述大气环境研究区域和论证思路分析,建立项目选址、大气污染源强、烟气排放方式、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措施、污染气象、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容量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包括:
确定点源预测模型组,所述点源预测模型组包括:点源高度、大气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大气污染物最大落地距离、大气污染物长期平均浓度模型;
确定预测参数,所述预测参数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速率、烟气排放系统设计参数、烟气脱硫与除尘效率、污染气象参数;
其中,所述环境空气质量包括: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敏感目标环境空气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通过迭代法预测点源高度并进行反馈与校核包括:
选择预测参数、确定大气环境研究区域范围及其等间距计算网格和模拟计算软件;
根据选择的预测参数、确定的大气环境研究区域范围及其等间距计算网格和模拟计算软件,基于点源预测模型组,通过迭代法进行点源模拟计算,预测点源高度;
根据点源高度预测结果,反馈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容量目标,校核点源高度预测结果;
其中,所述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由高架点源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容量目标约束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验点源高度预测精度包括:
根据预测的点源高度,检验点源高度与大气环境输入响应关系、环境本底调查监测数据、点源预测模型组及其预测参数,并对预测的点源高度进行误差分析和区间检验,修正点源预测模型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点源高度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包括:
点源高度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析、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与节能减排分析、节能减排方案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目标约束分析;
所述点源高度环境经济效益分析包括:
烟气排放系统建设投资与维护费分析、区域生活环境质量分析、大气污染物减排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分析。
CN201510133609.0A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 Active CN1047659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33609.0A CN104765913B (zh)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33609.0A CN104765913B (zh)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65913A CN104765913A (zh) 2015-07-08
CN104765913B true CN104765913B (zh) 2018-01-16

Family

ID=53647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33609.0A Active CN104765913B (zh)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659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21976A (zh) * 2020-04-15 2021-10-22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燃煤电厂静电除尘器so3协同脱除效率预测方法
CN112198280A (zh) * 2020-09-27 2021-01-08 深圳市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污染源监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4080A (zh) * 2010-12-01 2011-04-2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物夜间通风降温设计的简化计算方法
CN103258116A (zh) * 2013-04-18 2013-08-21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的构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4080A (zh) * 2010-12-01 2011-04-2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物夜间通风降温设计的简化计算方法
CN103258116A (zh) * 2013-04-18 2013-08-21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的构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65913A (zh) 2015-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u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dust pollution on a solar photovoltaic (PV) system mounted on an isolated building
Lee et al.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for optimized AHU discharge air temperature set-point and minimized cooling energy in VAV system
Nejat et al. Passive cooling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by the windcatcher (Badgir): An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study of indoor air quality, thermal comfort and passive cooling power
Yuan et al. Study on refined control and prediction model of district heating station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CN106779165A (zh) 基于城市空气质量预测技术的电力系统环境调度方法
CN102778538A (zh) 一种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机的锅炉飞灰含碳量软测量方法
Tian et al. Studies on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in the industrial building spaces enclosed by fabric membranes: A case study
CN104750131A (zh) 一种基于参数辨识的流化床温度控制方法
Voznyak et al. Enhancing energetic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of heating coal mines by infrared heaters
Du et al. Back pressure prediction of the direct air cooled power generating unit using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CN103390211A (zh) 火力发电机组全过程能量管理及成本分析系统
CN104765913B (zh) 一种热电厂点源高度论证系统方法
Guo et al. Uncovering the overcapacity feature of China's industry and the environmental & health co-benefits from de-capacity
Cai et al. On-line monitoring the performance of coal-fired power unit: A method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CN106594794A (zh) 一种混合智能锅炉效率燃烧优化模型更新方法
Peng et al. 3D CFD modelling of dust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s on building-mounted photovoltaic system
Mohamadabadi et al. The study of air distribution quality in the summer section of Iranian dry climate houses equipped with wind tower
Guo et al. Analysis of parameters for spray-local exhaust ventilation (SLEV) to minimize high-temperature smoke pollutants and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Song et al. A study on the pollutant control effect of a new push-pull exhaust hood under different pollutant velocities
König et al. Numerical study of buoyant plumes from a multi-flue chimney released into an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Ballarini et al. Tracking the energy refurbishment processes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stocks. The pilot case of Piedmont region
Tang et al. Fast prediction of heat flux distribution in boilers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 data via multi-extreme learning machines
CN203940887U (zh) 一种住宅厨房集中排烟排气系统的测试平台
Zheng et al. Prediction of NOx concentration from coal combustion using LS-SVR
Wang et al. A Review on Economic Dispatch of Power System Considering Atmospheric Pollutant Emiss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Yu

Inventor after: Chen Jinquan

Inventor after: Xiao Xuexue

Inventor after: Zhang Xiang

Inventor after: Pang Zhendong

Inventor after: Zhou Xiaoyan

Inventor after: Deng Liang

Inventor after: Ping Zhuoran

Inventor before: Chen Yu

Inventor before: Chen Jinquan

Inventor before: Xiao Xuexue

Inventor before: Deng Liang

Inventor before: Li Xianren

Inventor before: Pang Zhendong

Inventor before: Zhou Xiaoyan

Inventor before: Gao Yo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2008 Luohe Power Plant, Luohe Town, Datong District, Huainan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Datang Anhui Power Generation Co.,Ltd. Huainan Luohe Power Generation Branch

Address before: 232008 Luohe Power Plant, Luohe Town, Datong District, Huainan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DATANG HUAINAN LUOHE POWER PL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27

Address after: 232008 100 meters east of Luohe Police Station, Luohe Town, Datong District, Huainan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inan Luohe Power Gener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232008 Luohe Power Plant, Luohe Town, Datong District, Huainan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Datang Anhui Power Generation Co.,Ltd. Huainan Luohe Power Generation Branch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