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56561A -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56561A
CN104756561A CN201380056746.8A CN201380056746A CN104756561A CN 104756561 A CN104756561 A CN 104756561A CN 201380056746 A CN201380056746 A CN 201380056746A CN 104756561 A CN104756561 A CN 1047565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ysical channel
user terminal
component carrier
transmission
ti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674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柿岛佑一
武田和晃
岸山祥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756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65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04W52/244Interference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e.g. among macro and femto or pico cells or other sector / system interference [O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52/265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quality of service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 H04W52/281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taking into account user or data type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4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7Power values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limits, e.g. dynamic r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0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during macro-diversity or soft hand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抑制上行链路传输质量的劣化的同时,应用上行链路的发送功率超过上限值的信号重复区间中的功率校正。在能够由多个分量载波构成系统频带的无线通信系统上,能够经由多个分量载波与多个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中,包括:发送部(106),在多个分量载波被分类为多个定时组且按每个定时组受到控制的发送定时,发送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以及功率控制部(1084),在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以定时组为单位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将横跨分量载波而同一子帧号的物理信道重复的全重叠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校正。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上行链路中对多个连接小区在不同的发送定时进行多载波发送的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以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System))中的进一步的频率利用效率以及峰值数据速率的提高、延迟的降低等为目的,研究了LTE(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例如,参考非专利文献1)。其结果,在Release-8LTE(以下,称为Rel.8-LTE)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采用了基于正交频分多址(OFDMA: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的方式,对上行链路采用了基于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方式。在Rel.8-LTE中,能够使用1.4MHz~20MHz的可变频带,在下行链路中实现最大300Mbps以及在上行链路中实现75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当前,在3GPP中,以UMTS网络的进一步的宽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正在研究LTE的后继系统(称为LTE advanced(LTE-A))。
最近,正在研究通过构筑在宏小区的区域内重叠发送功率小的小功率节点(LPN)的异构网络(HetNet),对HetNet应用载波聚合(CA:CarrierAggregation),从而将网络的容量进行大容量化的技术。载波聚合是如下技术:将LTE支持的频带(1.4MHz~20MHz)作为1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Carrier)来处理,同时利用多个CC,从而进行宽带化。在HetNet中,通过按每个CC改变用户终端连接的连接小区,能够实现有效率的用户终端控制或流量卸载(Traffic Offloading)等。
图1例示在HetNet中,用户终端UE连接到基站装置eNB(宏小区)和小功率节点LPN(低功率小区)这2个小区的状态。用户终端UE通过载波聚合而被分配分量载波CC#1以及CC#2,经由分量载波CC#1连接到宏小区,经由分量载波CC#2连接到低功率小区。由于小功率节点LPN的小区小,所以用户终端UE存在于比基站装置eNB更接近小功率节点LPN的位置。
在作为LTE-A的最新标准的Rel.11-LTE中,以对齐各个节点(基站装置、小功率节点)中的接收定时为目的,导入了在上行链路中对多个CC实现多个发送定时的MTA(多定时提前(Multiple Timing Advance))功能(例如,参考非专利文献2)。另外,直到Rel.10-LTE为止,用户终端UE进行单一的发送定时控制(被称为TA或者单TA(Single TA))。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宏小区在发送定时T1进行上行链路发送,在低功率小区中,在从发送定时T1延迟了预定时间的发送定时T2进行上行链路发送。
此外,在LTE-A中,实现使用了最大5个CC的载波聚合。另一方面,在Rel.11-LTE中导入的MTA中,能够将最大5个CC分类为最大4个TAG(TA组(TA Group)),按每个TAG控制发送定时。
图2例示5个CC被分类为4个TAG的状态。在图2中,将5个CC#1~CC#5分类为4个TAG#1~TAG#4。具体而言,对CC#1分配TAG#1,对2个CC#2以及CC#3分配1个TAG#2,对CC#4分配TAG#3,对CC#5分配TAG#4。
在应用了MTA的用户终端UE中,按每个TAG控制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TAG间的发送定时差最大产生至30μs左右。在图3中,例如表示在TAG#1和TAG#2中发送定时错开30μs的状态。另外,在图3中,纵轴表示频率(CC),横轴表示时间。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R25.912(V7.1.0),“Feasibility study for EvolvedUTRA and UTRAN”,Sept.2006
非专利文献2:3GPP,TS36.211 Sec.8.1,“Timing Advance”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在LTE-A系统中的上行链路中,发送功率以CC为单位且以子帧为单位受到控制,且控制为各子帧中的总发送功率不会超过上限值。另一方面,在Rel.11-LTE中导入的MTA应用于用户终端UE的情况下,存在在TAG间产生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的信号重复的区间(以下,适当地称为“信号重复区间”)的可能性,存在在该信号重复区间中超过预定的发送功率的上限值的可能性。
作为在MTA应用于用户终端UE的情况下产生的信号重复区间,设想横跨分量载波(CC)而同一子帧号的物理信道(信号)重复的区间(全重叠区间(Full Overlap:FO区间))、横跨分量载波(CC)而不同的子帧号的物理信道(信号)局部地重复的区间(局部重叠区间(Partial Overlap:PO区间))、在同一个TAG内物理信道(信号)重复的区间(同一TAG重叠区间(Same TAGOverlap:SO区间))。
图4表示在MTA应用于用户终端的情况下设想的信号重复区间的一例。在图4中,表示4个CC#1~CC#4被分类为3个TAG#1~TAG#3的状态。具体而言,对CC#1分配TAG#1,对CC#2分配TAG#2,对2个CC#3以及CC#4分配1个TAG#3。另外,在图4中,纵轴表示频率(CC),横轴表示时间。
在图4所示的具体例中,在时刻t0和时刻t1之间、时刻t3和时刻t4之间及时刻t6和时刻t7之间,在TAG#1~TAG#4间产生FO。此外,在时刻t1和时刻t2之间及时刻t4和时刻t5之间,在TAG#1及TAG#2间产生PO,在TAG#2~TAG#4间产生FO,在TAG#3及TAG#4间产生SO。进一步,在时刻t2和时刻t3之间及时刻t5和时刻t6之间,在TAG#1及TAG#2间产生FO,在TAG#2~TAG#4间产生PO,在TAG#3及TAG#4间产生SO。
在这样产生的信号重复区间(FO区间、PO区间以及SO区间)中,用户终端UE需要进行功率校正(更具体而言,功率调整(Power scaling)),使得不超过按每个CC规定的发送功率的上限值以及全部CC的总发送功率的上限值。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称为功率调整的时候,除了包括降低发送功率之外,还包括将发送功率设为0的情况。
但是,若对这些信号重复区间(FO区间、PO区间以及SO区间)应用功率调整,则由于在该信号重复区间发送的物理信道的信号功率降低,所以产生上行链路传输质量可能劣化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个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其能够抑制上行链路传输质量的劣化的同时,应用上行链路的发送功率超过上限值的信号重复区间中的功率校正。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用户终端是,在能够由多个分量载波构成系统频带的无线通信系统上,能够经由多个分量载波与多个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包括:发送部,在多个分量载波被分类为多个定时组且按每个定时组受到控制的发送定时,发送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以及功率控制部,在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以定时组为单位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将横跨分量载波而同一子帧号的物理信道重复的全重叠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校正。
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是,能够由多个分量载波构成系统频带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分别形成小区的多个基站装置和能够经由多个分量载波与1个或者多个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所述基站装置包括:控制部,按1个或者多个分量载波进行了分类的每个定时组,控制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以及接收部,经由上行链路从所述用户终端接收物理信道,所述用户终端包括:发送部,在按每个定时组受到控制的发送定时发送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以及功率控制部,在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以定时组为单位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将横跨分量载波而同一子帧号的物理信道重复的全重叠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校正。
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是,在形成多个小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分别形成小区的多个基站装置和能够经由多个分量载波与1个或者多个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在所述用户终端中,在按每个定时组受到控制的发送定时发送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的步骤;以及在所述用户终端中,在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以定时组为单位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将横跨分量载波而同一子帧号的物理信道重复的全重叠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校正的步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上行链路传输质量的劣化的同时,应用上行链路的发送功率超过上限值的信号重复区间中的功率校正。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HetNet的图。
图2是表示分量载波和TAG的关系的图。
图3是表示在TAG间发送定时错开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在MTA应用于用户终端的情况下设想的信号重复区间的一例的图。
图5是将全重叠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的发送功率的转变的说明图。
图6是不将全重叠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的发送功率的转变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多个TAG间的功率校正对象表格的一例的图。
图8是应用功率校正的多个物理信道的组(set)的说明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1是表示基站装置中的基带信号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台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3是表示移动台装置中的基带信号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4是表示移动台装置的基带信号处理部中的层1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在Rel.11-LTE中导入的MTA应用于用户终端UE的情况下,存在在TAG间产生信号重复区间的可能性,存在在该信号重复区间中超过预定的发送功率的上限值的可能性。因此,在用户终端UE中,需要进行功率校正(功率调整),使得在各信号重复区间中不超过按每个CC规定的发送功率的上限值以及全部CC的总发送功率的上限值。但是,若对这些信号重复区间随机地应用功率调整,则有可能该信号重复区间中的信号功率降低而上行链路传输质量劣化。另一方面,上行链路传输质量的劣化依赖对于各信号重复区间的功率调整的应用顺序。本发明人着眼于通过这样预先确定对于信号重复区间的功率调整的应用的优先顺序,能够抑制上行链路传输质量的劣化,从而实现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要点在于,在包括形成小区的多个基站装置eNB和能够经由多个分量载波与1个或者多个基站装置eNB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U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用户终端UE在按每个TAG受到控制的发送定时发送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的情况下,将横跨分量载波而同一子帧号的物理信道重复的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校正(功率调整)。由此,由于能够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与PO区间或SO区间的物理信道相比优先进行功率校正,所以能够使在将PO区间等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校正的情况下产生的上行链路传输质量的劣化最小化。其结果,能够抑制上行链路传输质量的劣化的同时,应用上行链路的发送功率超过上限值的信号重复区间中的功率校正。
以下,参照图1所示的网络结构,具体说明。在图1中,用户终端UE连接到宏小区(基站装置eNB)的同时,连接到低功率小区(小功率节点LPN)。另外,在本发明中,用户终端UE能够同时连接的小区数并不限定于2个小区。基站装置eNB和小功率节点LPN经由回程链路而连接,从基站装置eNB控制小功率节点LPN。小功率节点LPN从基站装置eNB经由回程链路而获取在与用户终端UE的通信所必要的信息(例如,TAG信息)。
基站装置eNB对用户终端UE指示小区结构,使得通过载波聚合对用户终端UE分配多个分量载波CC#1、CC#2的同时,将一个分量载波CC#1分配给宏小区,将另一个分量载波CC#2分配给低功率小区。此外,基站装置eNB在小区结构为对用户终端UE分配多个分量载波且同时连接到多个小区的情况下,将对用户终端UE分配的多个分量载波分类为TAG,进行每个TAG的发送定时的控制。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对宏小区分配的CC#1被分类为TAG#1,对低功率小区分配的CC#2被分类为TAG#2。
用户终端UE能够经由多个分量载波CC#1、CC#2,发送上行链路物理控制信道、上行链路物理数据信道。具体而言,用户终端UE在宏小区(TAG#1、CC#1)的通信中,将上行链路的子帧的发送定时控制为发送定时T1,在低功率小区(TAG#2、CC#2)的通信中,将上行链路的子帧的发送定时控制为发送定时T2。此时,由于在TAG#1和TAG#2中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T1、T2)不同,所以产生包括PO区间的信号重复区间(参照图4)。
在通过基站装置eNB而每个TAG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定时受到控制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将横跨分量载波(CC)而同一子帧号的物理信道重复的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校正(功率调整)。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UE能够比例如横跨CC而不同的子帧号的物理信道局部地重复的PO区间的物理信道和在同一个TAG内物理信道重复的S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校正(功率调整)。
如关于细节在后面叙述那样,若不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而进行功率调整,则与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时相比,PO区间的物理信道的信号功率降低,有可能产生上行链路传输质量劣化的事态。如上所述,通过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由于能够避免PO区间的物理信道的信号功率降低的事态,所以能够使在将P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校正的情况下产生的上行链路传输质量的劣化最小化,能够抑制上行链路传输质量的劣化。
此外,在不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而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在对PO区间的物理信道进行了功率调整之后,对与包括对应的PO区间的子帧对应的FO区间再次进行功率调整的事态(即,对同一信号重复区间多次进行功率调整的事态)。如上所述,通过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由于能够降低用户终端UE中的功率调整的处理次数,所以能够简化用户终端UE中的控制的同时,能够降低伴随着功率调整的功耗。
此外,在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进行功率调整,使得分别满足按每个CC规定的发送功率的上限值和全部CC的总发送功率的上限值(即,不超过双方的上限值)。这样,由于以不超过按每个CC规定的发送功率的上限值以及全部CC的总发送功率的上限值的方式进行功率校正,所以能够在预先确定的发送功率的容许范围内有效地校正发送功率而发送FO区间的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
这里,说明在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的发送功率的转变。图5是在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的发送功率的转变的说明图。以下,例如,说明在图1所示的HetNet中,使用CC#1(TAG#1)将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发送给宏小区,使用CC#2(TAG#2)将PUSCH发送给低功率小区的情况。另外,这里,设为按每个CC规定的发送功率的上限值为100mW,全部CC(CC#1、CC#2)的总发送功率的上限值为200mW。
另外,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表示在时刻t0和时刻t1之间以及时刻t2和时刻t3之间,在TAG#1以及TAG#2间产生了FO区间,在时刻t1和时刻t2之间,在TAG#1以及TAG#2间产生了PO区间的情况。此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设为在执行功率调整前,用户终端UE对宏小区以及低功率小区的双方以200mW的发送功率发送PUSCH。
此外,设为用户终端UE进行使信号功率均等地降低的等功率调整(Equalpower scaring)。这里,在进行对于FO区间的物理信道的功率调整时,用户终端UE能够以子帧为单位进行等功率调整。另一方面,在进行对于PO区间的物理信道的功率调整时,用户终端UE能够只对对应的PO区间进行等功率调整。
在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首先关注子帧#i中的FO区间的发送功率,进行等功率调整。由此,子帧#i中的TAG#1以及TAG#2的双方的PUSCH的发送功率从200mW校正为100mW(图5中的第二段)。接着,用户终端UE关注子帧#i+1中的FO区间的发送功率,进行等功率调整。由此,子帧#i+1中的TAG#1以及TAG#2的双方的PUSCH的发送功率从200mW校正为100mW(图5中的第三段)。
可知若这样对子帧#i+1中的FO区间进行功率调整,则时刻t1和时刻t2之间的PO区间中的发送功率超过了全部CC的总发送功率的上限值的事态被解除。因此,用户终端UE不需要对该PO区间进行功率调整(图5中的第四段)。因此,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只进行2次功率调整,就能够在预先确定的发送功率的容许范围内有效地校正发送功率而发送FO区间的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
图6是在不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而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的发送功率的转变的说明图。另外,设为在图6中说明时序地进行信号重复区间的功率调整的情况。另外,关于CC和TAG的分配以及在TAG间产生的信号重复区间、以及从各CC发送的物理信道及其发送功率,设为与图5所示的条件相同。
在时序地进行信号重复区间的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也首先关注子帧#i中的FO区间的发送功率,进行等功率调整。由此,子帧#i中的TAG#1以及TAG#2的双方的PUSCH的发送功率从200mW校正为100mW(图6中的第二段)。
接着,用户终端UE关注时刻t1和时刻t2之间的PO区间的发送功率。在时刻t1和时刻t2之间的PO区间中,与TAG#2的PUSCH的发送功率为100mW相对地,TAG#1的PUSCH的发送功率为200mW,超过全部CC的总发送功率的上限值。因此,用户终端UE对该PO区间中的信号功率进行等功率调整。由此,TAG#1中的PO区间的发送功率从200mW校正为133mW,且TAG#2中的PO区间的发送功率从100mW校正为67mW(图6中的第三段)。
接着,用户终端UE关注子帧#i+1中的FO区间的发送功率,进行等功率调整。由此,子帧#i+1中的TAG#1以及TAG#2的双方的PUSCH的发送功率从200mW校正为100mW(图6中的第四段)。在这样时序地进行信号重复区间的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需要进行3次功率调整。并且,TAG#2中的时刻t1和时刻t2之间的PO区间的发送功率被设定为67mW。因此,关于该PO区间中的物理信道,与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相比,上行链路传输质量可能劣化。
另外,当构成为在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下同时连接到3个以上的CC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能够随机地选择要应用功率调整的多个(2个以上)CC。由此,由于防止了特定的CC中的FO区间的物理信道集中进行功率调整的事态,所以能够抑制与特定的CC中的FO区间的物理信道对应的上行链路传输质量劣化的事态。
此外,当构成为在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下同时连接到3个以上的CC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也可以循环地选择要应用功率调整的CC。由此,由于应用功率调整的CC被分散,所以能够防止特定的CC中的FO区间的物理信道集中进行功率调整的事态。其结果,能够抑制与特定的CC中的FO区间的物理信道对应的上行链路传输质量劣化的事态。
进一步,在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基于预先确定的每个物理信道的优先级而应用功率调整。例如,用户终端UE在应用功率调整的物理信道的组由类别不同的2个物理信道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基于预先确定的每个物理信道的优先级而应用功率调整。
关于每个物理信道的优先级,能够基于例如考虑了对于吞吐量特性等的影响的信号的重要度,按照信道质量测定用的参考信号(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以及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的顺序来决定。即,关于功率调整的应用,能够决定为将SRS中的优先级设得最高,另一方面,将PRACH中的优先级设得最低。另外,相当于这些优先级根据成为对象的物理信道是否包括控制信号而决定的情况。
另外,在Rel.10-LTE中,作为以CC为单位受到控制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规定这些PRACH、PUCCH、PUSCH以及SRS。PRACH在从用户终端UE对于网络的初始接入时使用。用户终端UE从在小区搜索中检测出的下行的CC,作为必要的广播信息,接收PRACH的参数(频率位置、子帧位置、Zadoff-Chu序列号等)、上行的CC的信息(中心频率、带宽等)等,并在与下行对应的上行的CC中发送PRACH。PUCCH在频带的两端复用(应用子帧内跳频),搬运对于下行链路的发送信号的响应信号(response)即ACK/NACK、CQI(信道质量指示符(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报告、调度请求。CQI是表示接收到的数据的质量或者通信路径质量的质量信息。在PUSCH中,映射了UL-SCH(作为传输信道之一的上行共享信道)。
这里,说明基于预先确定的每个物理信道的优先级而应用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的具体例。图7是表示多个TAG间的功率校正对象表格的一例的图。在图7所示的功率校正对象表格中,决定了对多个TAG分配的物理信道的组和成为功率校正对象的物理信道。另外,在图7所示的功率校正对象表格中,为了便于说明,表示对2个TAG#X以及TAG#Y分配的物理信道。但是,在功率校正对象表格中决定的TAG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变更。
在图7所示的功率校正对象表格中,在TAG#X以及TAG#Y中被分配同一个物理信道的情况下,从基站装置eNB被预先通知或者在用户终端UE的应用中预先确定的TAG的物理信道被注册为功率校正对象。此外,在TAG#X以及TAG#Y中被分配不同的类别的物理信道的情况下,根据上述的优先级,功率调整的应用的优先级高的物理信道被注册为功率校正对象。
例如,在对TAG#X分配SRS且对TAG#Y分配PUSCH的情况下,SRS被注册为功率校正对象(图7的序号2)。此外,在对TAG#X分配PUSCH且对TAG#Y分配PUCCH的情况下,PUSCH被注册为功率校正对象(图7的序号6)。进一步,在对TAG#X分配PUCCH且对TAG#Y分配PRACH的情况下,PUCCH被注册为功率校正对象(图7的序号9)。
因此,在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下,在对TAG#X分配SRS且对TAG#Y分配PUSCH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使对TAG#X分配的SRS的发送功率减少。同样地,在对TAG#X分配PUSCH且对TAG#Y分配PUCCH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使对TAG#X分配的PUSCH的发送功率减少。
在图7所示的功率校正对象表格中,能够确定对2个TAG#X以及TAG#Y分配的物理信道的组(以下,适当地称为“物理信道组”)的功率校正对象。另外,在对多个CC分配3个以上的TAG的情况下,该物理信道组存在多个。例如,如图8所示,设想对CC#1分配TAG#1、对CC#2分配TAG#2、对CC#3分配TAG#3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作为应用功率校正的物理信道组,存在在TAG#1中发送的PUCCH以及在TAG#2中发送的PRACH的第一物理信道组、和在TAG#2中发送的PRACH以及在TAG#3中发送的PUSCH的第二物理信道组。
在这样存在应用功率校正的多个物理信道组的情况下,例如,用户终端UE能够将包含不包括控制信号的物理信道的物理信道组优先选择为功率调整的应用对象。在此基础上,用户终端UE根据图7所示的功率校正对象表格的注册内容,决定成为功率校正对象的物理信道。另外,PUCCH以及PRACH构成包括控制信号的物理信道,PUSCH以及SRS构成不包括控制信号的物理信道。
以下,使用图8所示的具体例进行说明。例如,在构成图8所示的第一物理信道组的PUCCH以及PRACH中都包括控制信号。另一方面,在构成第二物理信道组的PRACH以及PUSCH中,前者包括控制信号而后者不包括控制信号。因此,用户终端UE能够将第二物理信道组选择为功率校正的应用对象。在此基础上,用户终端UE根据图7所示的功率校正对象表格的注册内容(图7的序号7),决定PUSCH(TAG#3)作为成为功率校正对象的物理信道。
关于成为功率校正的应用对象的物理信道组的选择方法,优选与上述的物理信道的优先级相同地,基于考虑了对于吞吐量特性等的影响的信号的重要度来决定。例如,能够基于SRS、PUSCH、PUCCH以及PRACH的顺序,选择成为功率校正的应用对象的物理信道组。在该情况下,成为功率校正的应用对象的物理信道组按照图7所示的顺序来选择。即,关于功率校正的应用,设定为图7的序号1所示的SRS以及包括SRS的物理信道组的优先级最高,图7的序号10所示的PRACH以及包括PRACH的物理信道组的优先级最低。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以在产生信号重复区间的情况下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而应用功率调整为前提,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信号重复区间应用功率调整的方法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变更。例如,能够不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应用功率调整,而是基于预先确定的每个物理信道的优先级而应用功率调整(变形例1)。例如,用户终端UE能够根据SRS、PUSCH、PUCCH以及PRACH的顺序来应用功率调整。在该情况下,例如,优选利用图7所示的功率校正对象表格。
尤其,在存在应用功率校正的多个物理信道组的情况下(参照图8),将包含不包括控制信号的物理信道的物理信道的组优先选择为功率调整的应用对象。在此基础上,用户终端UE能够根据图7所示的功率校正对象表格的注册内容,决定成为功率校正对象的物理信道。
此外,还能够将与对副小区(Scell)分配的TAG对应的物理信道比与对主小区(Pcell)分配的TAG对应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变形例2)。在Pcell中,控制信号等用于确保上行链路的传输质量所需的信号较多进行通信。如上所述,通过将与Scell对应的物理信道比与Pcell对应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能够避免与Pcell对应的物理信道的发送功率的降低而抑制上行链路传输质量的劣化。
另外,也可以组合这些变形例1以及变形例2。在组合变形例1以及变形例2的情况下,优选在图7所示的功率校正对象表格中注册的内容中,追加表示TAG#X(或者TAG#Y)是Pcell还是Scell的识别信息。在该情况下,能够根据功率校正对象表格的内容而有效率地确定成为功率校正对象的物理信道。
进一步,还能够只对在各种信号重复区间发送的物理信道中、在特定的信号重复区间发送的特定的物理信道进行功率调整(变形例3)。在该情况下,例如,考虑作为特定的信号重复区间而指定PO区间,且作为特定的物理信道而指定PUSCH。在这样只限于在PO区间发送的PUSCH进行功率调整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将功率校正对象只限定于一部分物理信道,所以不需要对现有的规格进行大的变更就能够抑制上行链路传输质量的劣化。
进一步,如图6所示,用户终端UE还能够时序地进行信号重复区间的功率调整(变形例4)。在该情况下,由于时序地进行信号重复区间的功率调整,所以能够与信号重复区间的类别无关地连续地进行功率调整。
接着,说明应用上述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基站装置以及用户终端的实施例。以下,以将LTE以及LTE-A作为对象的无线接入系统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制对于除此以外的系统的应用。
图9是应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图。无线通信系统1包括基站装置20A、20B、与该基站装置20A、20B进行通信的多个第一、第二移动台装置10A、10B而构成。基站装置20A、20B与上位站装置30连接,该上位站装置30与核心网络40连接。此外,基站装置20A、20B通过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而相互连接。第一、第二移动台装置10A、10B在小区C1、C2中能够与基站装置20A、20B进行通信。另外,在上位站装置30中,例如包含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第一、第二移动台装置10A、10B包含LTE终端以及LTE-A终端,但以下,只要不特别说明,则作为移动台装置10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说明了与基站装置20A、20B进行无线通信的是第一、第二移动台装置10A、10B,但更一般而言,也可以是既包含移动终端装置也包含固定终端装置的用户装置(UE)。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但上行链路的无线接入方式并不限定于此。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在各子载波中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频带按每个终端分割为由一个或者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频带,多个终端使用互相不同的频带,从而降低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这里,说明演进的UTRA和UTRAN(Evolved UTRA and UTRAN)中的通信信道。关于下行链路,使用在各移动台装置10中共享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作为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也称为下行L1/L2控制信道)。通过上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传输用户数据、即普通的数据信号。此外,通过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反馈用于进行上行链路MIMO传输的预编码信息、使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而进行通信的用户ID或该用户数据的传输格式的信息(即,下行链路调度信息(DownlinkScheduling Information))、以及使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而进行通信的用户ID或该用户数据的传输格式的信息(即,上行链路调度许可(Uplink SchedulingGrant))等。
此外,在下行链路中,发送P-BCH(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BroadcastChannel))或D-BCH(动态广播信道(Dynamic Broadcast Channel))等的广播信道。通过P-BCH传输的信息是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通过D-BCH传输的信息是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D-BCH映射到PDSCH,由基站装置20传输到移动台装置10。
关于上行链路,使用在各移动台装置10中共享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通过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传输用户数据、即普通的数据信号。此外,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传输用于进行下行链路MIMO传输的预编码信息、对于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CQI)等。
此外,在上行链路中,定义了用于初始连接等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移动台装置10成为在PRACH中将随机接入前导码发送给基站装置20。
参照图10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20的整体结构。另外,由于基站装置20A、20B基本上是相同的结构,所以作为基站装置20来说明。此外,由于第一、第二移动台装置10A、10B也是相同的结构,所以作为移动台装置10来说明。
基站装置20包括用于进行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2a、202b…、放大器部204a、204b…、发送接收部206a、206b…、基带信号处理部208、呼叫处理部210、传输路径接口212。另外,发送接收天线202a、202b…例如是8条,放大器部204a、204b…以及发送接收部206a、206b…被设置了与天线数对应的数目。
通过下行链路从基站装置20发送给移动台装置10的用户数据从位于基站装置20的上位的上位站、例如接入网关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12而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8。
在基带信号处理部208中,进行PDCP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的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混合ARQ(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并转发给发送接收部206a、206b。此外,关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等的发送处理,并转发给发送接收部206a、206b。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部208通过上述的广播信道,对移动台装置10反馈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控制信息。在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控制信息中,包括例如上行链路或者下行链路中的系统带宽、对移动台装置10分配的资源块信息、用于生成PRACH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信号的根序列的识别信息(根序列索引(Root Sequence Index))等。
在发送接收部206a、206b中,实施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208按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而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的频率变换处理,之后,在放大器部204a、204b中放大并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2a、202b发送。
另一方面,关于通过上行链路从移动台装置10发送给基站装置20的数据,在发送接收天线202a、202b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部204a、204b中放大、在发送接收部206a、206b中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8。发送接收部206构成接收来自移动台装置10的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信号的接收部。
在基带信号处理部208中,对在被输入的基带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FFT处理、IDFT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12而转发给接入网关装置30。
呼叫处理部210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的呼叫处理、基站装置2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这里,参照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20的基带信号处理部208的结构。图1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20的基带信号处理部208的功能框图。另外,在图11中,为了便于说明,包括调度器234等的结构。
在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质量测定用参考信号)输入到信道质量测定部221。信道质量测定部221基于从移动台装置10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的接收状态,测定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信息(CQI)。另一方面,在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208的接收信号中,附加在接收信号中的循环前缀在CP(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去除部222a、222b中去除之后,在快速傅里叶变换部224a、224b中进行傅里叶变换而变换为频域的信息。另外,码元同步部223a、223b根据在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估计同步定时,并将其估计结果通知给CP去除部222a、222b。
变换为频域的信息的接收信号通过子载波解映射部225a、225b在频域中进行解映射。子载波解映射部225a、225b对应于移动台装置10中的映射而进行解映射。这里,设为在上行链路中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输入到子载波解映射部225b的接收信号是2个上行数据码字#2、#3进行了组合的信号。频域均衡部226基于从信道估计部227提供的信道估计值,对接收信号进行均衡。信道估计部227根据在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按每个分量载波估计信道状态,频域均衡部226按每个分量载波对接收信号(码字)进行均衡。
离散傅里叶逆变换部(IDFT)228a、228b、228c将接收信号进行离散傅里叶逆变换,将频域的信号返回到时域的信号。数据解调部229a、229b、229c以及数据解码部230a、230b、230c基于每个分量载波的传输格式(编码率、调制方式),再现上行用户数据。由此,再现与第一传输块对应的码字#1的发送数据、与第二传输块对应的码字#2的发送数据、与第三传输块对应的码字#3的发送数据。
被再现的码字#1、#2、#3的发送数据输出到重发信息信道选择部233。重发信息信道选择部233判定码字#1、#2、#3的发送数据中是否需要重发(ACK/NACK)。并且,基于码字#1、#2、#3的发送数据中是否需要重发,生成NDI信息或RV信息等的重发关联信息。此外,重发信息信道选择部233选择发送重发信息的信道(PHICH或者PDCCH(UL许可(UL grant)))。
调度器234基于从信道质量测定部221提供的信道质量信息(CQI)和从后面叙述的预编码权重/秩数选择部235提供的PMI信息以及RI信息,决定上下行链路的资源分配信息。此外,调度器234是构成控制部的部分,且在小区结构为对移动台装置10分配多个分量载波且同时连接到多个小区的情况下,将对移动台装置10分配的多个分量载波分类为TAG,进行每个TAG的发送定时的控制。
预编码权重/秩数选择部235基于从信道质量测定部221提供的信道质量信息(CQI),决定用于根据分配给移动台装置10的资源块中的上行链路的接收质量而在该移动台装置10中按每个天线控制发送信号的相位和/或振幅的预编码权重(PMI)。此外,预编码权重/秩数选择部235基于从信道质量测定部221提供的信道质量信息(CQI),决定表示上行链路中的空间复用的层数的秩数(RI)。
MCS选择部236基于从信道质量测定部221提供的信道质量信息(CQI),选择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MCS)。
专用用户数据生成部237基于从接入网关装置等的上位站装置30输入的用户数据,根据从调度器234提供的资源分配信息而生成每个移动台装置10的专用的下行发送数据(专用用户数据)。
UL许可信息生成部238基于从重发信息信道选择部233提供的ACK/NACK信息以及重发关联信息(NDI信息、RV信息)、从调度器234提供的资源分配信息、从预编码权重/秩数选择部235提供的PMI以及RI信息、从MCS选择部236提供的MCS信息,生成包括上述的UL许可的DCI格式。
PHICH信号生成部239基于从重发信息信道选择部233提供的ACK/NACK信息以及重发关联信息(NDI信息、RV信息),生成包括用于表示是否应对移动台装置10重发传输块的混合ARQ的确认响应在内的PHICH信号。
PDSCH信号生成部240基于在专用用户数据生成部237中生成的下行发送数据(专用用户数据),生成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中实际发送的下行发送数据。PDCCH信号生成部241基于包括在UL许可信息生成部238中生成的UL许可在内的DCI格式,生成要复用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PDCCH信号。
在这些PHICH信号生成部239、PDSCH信号生成部240以及PDCCH信号生成部241中生成的PHICH信号、PDSCH信号以及PDCCH信号输入到OFDM调制部242。OFDM调制部242对包括这些PHICH信号、PDSCH信号以及PDCCH信号的2个序列的信号实施OFDM调制处理,并送出到发送接收部206a、206b。
接着,参照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台装置10的结构。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台装置10包括用于进行MIMO传输的2个发送接收天线102a、102b、放大器部104a、104b、发送接收部106a、106b、基带信号处理部108、应用部110。另外,发送接收部106构成发送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信号的发送部。
关于下行链路的数据,在2个发送接收天线102a、102b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部104a、104b中放大、在发送接收部106a、106b中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部108中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在这样的下行链路的数据中、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转发给应用部110。应用部110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上位的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数据中、广播信息也转发给应用部110。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部110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08。在基带信号处理部108中,进行重发控制(混合ARQ:Hybrid 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预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等并转发给发送接收部106a、106b。在发送接收部106a、106b中,实施将从基带信号处理部108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的频率变换处理,之后,在放大器部104a、104b中放大并由发送接收天线102a、102b发送。
图13是表示移动台装置1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部108的结构的框图。基带信号处理部108主要由层1处理部1081、MAC处理部1082、RLC处理部1083、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构成。
层1处理部1081主要进行与物理层有关的处理。层1处理部1081例如对在下行链路中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道解码、离散傅里叶变换、频率解映射、傅里叶逆变换、数据解调等的处理。此外,层1处理部1081对要在上行链路中发送的信号进行信道编码、数据调制、频率映射、傅里叶逆变换(IFFT)等的处理。
MAC处理部1082进行对于在下行链路中接收到的信号的MAC层中的重发控制(混合ARQ)、下行调度信息的分析(PDSCH的传输格式的确定、PDSCH的资源块的确定)等。此外,MAC处理部1082进行对于要在上行链路中发送的信号的MAC重发控制、上行调度信息的分析(PUSCH的传输格式的确定、PUSCH的资源块的确定)等的处理。
RLC处理部1083对在下行链路中接收到的分组/要在上行链路中发送的分组,进行分组的分割、分组的结合、RLC层中的重发控制等。
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是构成功率控制部的部分,在应用了MTA的状态下,每个CC的发送功率超过上限值的情况下,全部CC的总发送功率超过上限值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的任一个方法对TAG(小区、CC、上行物理信道或者分组)应用功率调整而使发送功率减少。
如上所述,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例如,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能够比P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在构成为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时,同时连接到3个以上的CC的情况下,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能够随机地选择要应用功率调整的多个(2个以上)CC,或者能够循环地选择要应用功率调整的CC。
此外,在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时,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能够基于预先确定的每个物理信道的优先级而应用功率调整。每个物理信道的优先级表示要应用功率调整的优先级。例如,能够决定为SRS、PUSCH、PUCCH以及PRACH的顺序,将SRS中的优先级设为最高,另一方面,将PRACH中的优先级设为最低。例如,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能够利用图7所示的功率校正对象表格,基于每个物理信道的优先级而进行功率调整。进一步,在存在应用功率校正的多个物理信道组的情况下,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能够将包含不包括控制信号的物理信道的物理信道组优先选择为功率校正的应用对象。
另一方面,在应用变形例1的情况下,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基于预先确定的每个物理信道的优先级而应用功率调整。例如,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能够利用图7所示的功率校正对象表格,基于每个物理信道的优先级而进行功率调整。进一步,在存在应用功率校正的多个物理信道组的情况下,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能够将包含不包括控制信号的物理信道的物理信道组优先选择为功率调整的应用对象。
此外,在应用变形例2的情况下,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将与Scell对应的物理信道比与Pcell对应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另外,在组合变形例1和变形例2的情况下,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除了预先确定的每个物理信道的优先级之外,还判定TAG被分配的CC(小区)的类别(Pcell或者Scell),选择功率调整的应用对象。
进一步,在应用变形例3的情况下,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只对在各种信号重复区间发送的物理信道中、在特定的信号重复区间发送的特定的物理信道进行功率调整。例如,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能够限于在PO区间发送的PUSCH等进行功率调整。进一步,在应用变形例4的情况下,发送功率控制部1084与信号重复区间的类别无关地,时序地进行信号重复区间的功率调整。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基于预先确定的每个物理信道的优先级而应用功率调整。
参照图14说明移动台装置10的基带信号处理部108中的层1处理部1081的结构。如同图所示,从发送接收部106a、106b输出的接收信号在OFDM解调部111中进行解调。在OFDM解调部111中进行了解调的下行链路的接收信号中,PDSCH信号输入到下行PDSCH解码部112,PHICH信号输入到下行PHICH解码部113,PDCCH信号输入到下行PDCCH解码部114。下行PDSCH解码部112解码PDSCH信号而再现PDSCH发送数据。下行PHICH解码部113解码下行链路的PHICH信号。下行PDCCH解码部114解码PDCCH信号。在PDCCH信号中,包括包含UL许可的DCI格式。
数据新发送/重发判定部115在由下行PHICH解码部113进行了解码的PHICH信号中包括混合ARQ的确认响应(ACK/NACK)的情况下,基于该混合ARQ的确认响应(ACK/NACK)而判定新的数据发送或者重发。此外,在PDCCH信号的UL许可中包括混合ARQ的确认响应(ACK/NACK)的情况下,基于该混合ARQ的确认响应(ACK/NACK)而判定新的数据发送或者重发。将这些判定结果通知给新发送数据缓冲器部116以及重发数据缓冲器部117。
新发送数据缓冲器部116将从应用部110输入的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进行缓冲。重发数据缓冲器部117将从新发送数据缓冲器部116输出的发送数据进行缓冲。若从数据新发送/重发判定部115被通知是新的数据发送的判定结果,则根据新发送数据缓冲器部116内的发送数据而生成上行发送数据。另一方面,若从数据新发送/重发判定部115被通知是数据重发的判定结果,则根据重发数据缓冲器部117内的发送数据而生成上行发送数据。
被生成的上行发送数据输入到未图示的串并行变换部。在该串并行变换部中,上行发送数据根据上行链路的秩数而串并行变换为码字数个。另外,码字(cord word)表示信道编码的编码单位,其数目(码字数)根据秩数和/或发送天线数而唯一地决定。这里,表示码字数被决定为3个的情况。另外,码字数和层数(秩数)不一定要相等。上行码字#1发送数据、上行码字#2发送数据、上行码字#3发送数据输入到数据编码部118a、118b、118c。
在数据编码部118a中,上行码字#1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在数据编码部118a中进行了编码的上行码字#1发送数据在数据调制部119a中调制、在复用部120a中复用之后,在离散傅里叶变换部(DFT)121a中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而时序的信息变换为频域的信息。另外,数据编码部118a、数据调制部119a基于来自下行PDCCH解码部114的MCS信息,进行上行码字#1发送数据的编码以及调制处理。在子载波映射部122a中,基于来自下行PDCCH解码部114的调度信息(资源分配信息),进行频域中的映射。另外,在从数据编码部118b、118c至子载波映射部122b、122c中,也对上行码字#2、#3进行与上行码字#1相同的处理。并且,在快速傅里叶逆变换部(IFFT)123a、123b、123c中,映射后的上行码字#1发送数据将发送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从而将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域的信号。并且,在循环前缀(CP)赋予部124a、124b、124c中,对发送信号赋予循环前缀。这里,循环前缀作为用于吸收多路径传播延迟以及基站装置20中的多个用户间的接收定时之差的保护间隔发挥作用。
设为当前对小区C1分配CC#1,对小区C2分配2个CC#2以及CC#3,CC#1被分类为TAG#1,CC#2以及CC#3被分类为TAG#2。并且,设为对连接到小区C1和小区C2的移动台装置10应用MTA,TAG#1设定为发送定时T1,TAG#2设定为发送定时T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上行数据(码字#1)在小区C1的上行链路中发送,上行数据(码字#2、#3)在小区C2的上行链路中发送。
在以上的状况下,作为小区C1的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信号(码字#1)在MTA处理部125a中发送定时被控制为定时T1。此外,作为小区C2的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信号(码字#2)在MTA处理部125b中发送定时被控制为定时T2,发送信号(码字#3)在MTA处理部125c中发送定时被控制为定时T2。作为小区C2的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信号(码字#2)以及发送信号(码字#3)都被控制为定时T2,进一步在组合器(Combiner)126中进行组合。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台装置10中,在按每个TAG受到控制的发送定时发送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的情况下,将横跨分量载波(CC)而同一子帧号的物理信道重复的F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调整。由此,由于能够将FO区间的物理信道比PO区间或SO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校正,所以能够使在将PO区间等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校正的情况下产生的上行链路传输质量的劣化最小化。其结果,能够抑制上行链路传输质量的劣化的同时,应用上行链路的发送功率超过上限值的信号重复区间中的功率调整。
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明显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可以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决定的本发明的主旨以及范围而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的目的是例示说明,对于本发明没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本申请基于2012年11月2日申请的特愿2012-242406。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9)

1.一种用户终端,在能够由多个分量载波构成系统频带的无线通信系统上,能够经由多个分量载波与多个无线基站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包括:
发送部,在多个分量载波被分类为多个定时组且按每个定时组受到控制的发送定时,发送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以及功率控制部,在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以定时组为单位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将横跨分量载波而同一子帧号的物理信道重复的全重叠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校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与横跨分量载波而不同的子帧号的物理信道局部地重复的局部重叠区间相比,所述功率控制部将所述全重叠区间优先进行功率校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率控制部按横跨分量载波而物理信道重复的每个重复区间校正发送功率,使得满足按每个分量载波规定的发送功率的上限和将全部分量载波进行了合计的发送功率的上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分量载波数为3以上的情况下,所述功率控制部随机地选择2个要应用功率校正的分量载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分量载波数为3以上的情况下,所述功率控制部循环地重复选择要应用功率校正的分量载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要应用功率校正的物理信道的组由类别不同的2个物理信道构成的情况下,所述功率控制部按照SRS(探测参考信号)、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顺序优先地使一方的物理信道的发送功率减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要应用功率校正的物理信道的组存在多个组的情况下,所述功率控制部将包含不包括控制信号的物理信道的物理信道的组优先应用功率校正。
8.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能够由多个分量载波构成系统频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分别形成小区的多个基站装置和能够经由多个分量载波与1个或者多个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
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控制部,按1个或者多个分量载波进行了分类的每个定时组,控制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以及接收部,经由上行链路从所述用户终端接收物理信道,
所述用户终端包括:
发送部,在按每个定时组受到控制的发送定时发送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以及功率控制部,在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以定时组为单位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将横跨分量载波而同一子帧号的物理信道重复的全重叠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校正。
9.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是在形成多个小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分别形成小区的多个基站装置和能够经由多个分量载波与1个或者多个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
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在所述用户终端中,在按每个定时组受到控制的发送定时发送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的步骤;以及在所述用户终端中,在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以定时组为单位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将横跨分量载波而同一子帧号的物理信道重复的全重叠区间的物理信道优先进行功率校正的步骤。
CN201380056746.8A 2012-11-02 2013-08-29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47565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2406A JP2014093628A (ja) 2012-11-02 2012-11-02 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2-242406 2012-11-02
PCT/JP2013/073161 WO2014069085A1 (ja) 2012-11-02 2013-08-29 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6561A true CN104756561A (zh) 2015-07-01

Family

ID=50627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6746.8A Pending CN104756561A (zh) 2012-11-02 2013-08-29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312866A1 (zh)
EP (1) EP2916598A4 (zh)
JP (1) JP2014093628A (zh)
CN (1) CN104756561A (zh)
MX (1) MX2015005468A (zh)
WO (1) WO201406908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9088A (zh) * 2015-09-18 2018-05-11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10463289A (zh) * 2017-05-01 2019-11-15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终端及通信方法
CN111466120A (zh) * 2017-12-21 2020-07-28 索尼公司 发送控制设备、发送控制方法、接收控制设备、接收控制方法和信号传输系统
WO2022027560A1 (en) * 2020-08-07 2022-02-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transmit switch scheduling of carrier aggregation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08594B1 (en) * 2014-02-19 2018-08-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ata transmission over a reduced number of physical antennas
JP6587612B2 (ja) * 2014-06-20 2019-10-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6537996B (zh) * 2014-08-04 2019-12-31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以及方法
US10980045B2 (en) * 2014-10-02 2021-04-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power on an uplink component carrier transmitted over a shared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band
US20160192390A1 (en) * 2014-12-30 2016-06-3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based on limited contention
EP3226502B1 (en) * 2016-04-01 2020-08-12 Nxp B.V.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s
US10624087B2 (en) 2016-04-07 2020-04-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dio-network node,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s for feedback-based retransmission
JP2020017775A (ja) 2016-11-02 2020-01-3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
WO2020037457A1 (en) * 2018-08-20 2020-0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nchronized scheduling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9939A (zh) * 1996-04-26 1998-08-05 摩托罗拉公司 使用重叠上行链路载波频谱的多用户通信系统、设备和方法
CN101578790A (zh) * 2007-03-20 2009-11-1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发射功率的方法
WO2011120716A1 (en) * 2010-04-01 2011-10-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Transmit power control for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s
CN102572967A (zh) * 2012-01-13 2012-07-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和接收上行信息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06377B1 (ko) * 2011-09-29 2013-09-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9210664B2 (en) * 2012-04-17 2015-12-08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Preamble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9939A (zh) * 1996-04-26 1998-08-05 摩托罗拉公司 使用重叠上行链路载波频谱的多用户通信系统、设备和方法
CN101578790A (zh) * 2007-03-20 2009-11-1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发射功率的方法
WO2011120716A1 (en) * 2010-04-01 2011-10-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Transmit power control for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s
CN102572967A (zh) * 2012-01-13 2012-07-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和接收上行信息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9088A (zh) * 2015-09-18 2018-05-11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8029088B (zh) * 2015-09-18 2021-01-15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10463289A (zh) * 2017-05-01 2019-11-15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终端及通信方法
CN111466120A (zh) * 2017-12-21 2020-07-28 索尼公司 发送控制设备、发送控制方法、接收控制设备、接收控制方法和信号传输系统
CN111466120B (zh) * 2017-12-21 2022-07-22 索尼公司 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和信号传输系统
WO2022027560A1 (en) * 2020-08-07 2022-02-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transmit switch scheduling of carrier aggreg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16598A1 (en) 2015-09-09
EP2916598A4 (en) 2016-06-08
JP2014093628A (ja) 2014-05-19
US20150312866A1 (en) 2015-10-29
MX2015005468A (es) 2015-07-23
WO2014069085A1 (ja) 2014-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56561A (zh)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KR102210990B1 (ko) 업링크 전력 제어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2187726B (zh) 载波聚合
CN102047732B (zh) 用户装置和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JP5606836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CN101971678B (zh) 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JP6611934B2 (ja) 変更されたエアインタフェースを構成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02598822B (zh) 无线通信控制方法、基站装置以及移动终端装置
US20160044656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plink signaling using time-frequency resources
CN104685949A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5379391B (zh)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CN102870480B (zh)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2821456B (zh) 移动台、通信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系统
CN101578903B (zh) 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KR20210013351A (ko) 업링크 전력 제어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11087041A1 (ja)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の通知方法
WO2011162131A1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5785669B1 (ja) 複数のキャリアを介したデータ送信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02273305A (zh) 基站装置以及信息发送方法
CN103535097A (zh) 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WO2013069745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4335652A (zh)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3918302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5856244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CN107079439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