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终端休眠的方法及终端,能根据终端发送的数据包的类型的不同动态调整终端进行休眠状态的时间间隔,节省终端能耗。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控制终端休眠的方法,其可包括:
判断终端发送的数据包的类型;
当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心跳信息后,释放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当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时,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或预设次数内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的平均时间间隔,并根据所述平均时间间隔动态调整释放所述RRC连接的时间,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判断终端发送的信息类型可包括:
判断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是否具有周期性,若不具有周期性,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若具有周期性,则继续判断每次所述周期到来时,发送的端口号是否相同,如果端口号不同,则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如果端口号相同,则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心跳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二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当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心跳信息后,释放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连接之前,还包括:
判断在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心跳信息的时刻之后的第二时间段内是否还有其他端口有心跳信息发送,如果判断为是,则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最后一个心跳信息发送完后,释放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在第三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时间段等于所述终端处于RRC空闲状态的时间。
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任一种,在第四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的平均时间间隔,并根据所述平均时间间隔动态调整释放所述RRC连接的时间,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包括:
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或预设次数内,所述终端每连续两次发送用户数据的时间间隔;
根据所述每连续两次发送用户数据的时间间隔计算方差和均值;
判断所计算出的方差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判断为是,则所述终端采用预设的固定的时间间隔释放所述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如果判断为否,继续判断所述均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判断均值大于第二阈值,则终端下次发送用户数据后,释放所述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如果判断所述均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阈值,则所述终端采用预设的固定的时间间隔释放所述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其可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终端发送的数据包的类型;
第一休眠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判断模块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心跳信息后,释放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第二休眠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判断模块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时,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或预设次数内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的平均时间间隔,并根据所述平均时间间隔动态调整释放所述RRC连接的时间,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判断模块进一步可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是否具有周期性,若不具有周期性,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若具有周期性,进入第二判断模块;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具有周期性时,判断判断每次所述周期到来时,发送的端口号是否相同,如果端口号不同,则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如果端口号相同,则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心跳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休眠控制模块包括:
第一控制子模块,用于当终端每次发送心跳信息后,释放所述RRC连接,使所述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或者,
第二控制子模块,用于判断在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心跳信息的时刻之后的第二时间段内是否还有其他端口有心跳信息发送,如果判断为是,则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最后一个心跳信息发送完后,释放所述RRC连接,使所述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在第三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时间段等于所述终端处于RRC空闲状态的时间。
结合第二方面至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任一种,在第四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休眠控制模块包括:
统计子模块,用于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或预设次数内,所述终端每连续两次发送用户数据的时间间隔;
计算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统计子模块统计的每连续两次发送用户数据的时间间隔计算方差和均值;
第一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计算出的方差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第二判断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子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继续判断所述均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
第三控制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子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采用预设的固定的时间间隔释放所述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以及当所述第二判断子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终端下次发送用户数据后,释放所述RRC连接,使所述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当所述第二判断子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采用预设的固定的时间间隔释放所述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由上可见,在本发明的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判断终端发送的数据包的类型;当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心跳信息后,释放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当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时,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或预设次数内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的平均时间间隔,并根据所述平均时间间隔动态调整释放所述RRC连接的时间,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由此,本发明实施例能根据终端发送的数据包的类型的不同动态调整终端进行休眠状态的时间间隔,节省终端能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具体实现中,本发明的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终端休眠的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可包括:
步骤S110,判断终端发送的数据包的类型;
步骤S111,当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心跳信息后,释放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步骤S112,当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时,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或预设次数内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的平均时间间隔,并根据所述平均时间间隔动态调整释放所述RRC连接的时间,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具体实现中,当终端释放RRC连接,进入RRC空闲态,则表明终端进入休眠状态。
具体实现中,在步骤S110,终端具体可执行如下步骤:
判断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是否具有周期性,若不具有周期性,执行步骤S112,若具有周期性,则继续判断每次所述周期到来时,发送的端口号是否相同,如果端口号不同,则执行步骤S112,如果端口号相同,则执行步骤S111。
具体实现中,在步骤S111,终端可在每次判断终端发送心跳信息后,释放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这样本发明实施例,当终端每次发送心跳信息后,立即释放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相对现有技术的终端根据固定的时间间隔进入休眠状态的机制,可大大节省终端在发送心跳信息阶段的能耗,给用户带来便利。具体实现中,本发明实施例,在步骤S111,释放RRC连接之前或者之后可修改所述终端进入休眠状态的时间间隔为0s,所述0s的休眠时间间隔可持续到下次有用户数据发送为止。
具体实现中,在步骤S111,终端也可在发送心跳信息之后,判断在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心跳信息的时刻之后的第二时间段内是否还有其他端口有心跳信息发送,如果判断为是,则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最后一个心跳信息发送完后,释放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连接。
具体实现中,所述第二时间段可等于所述终端处于RRC空闲状态的时间。比如,假设设置的终端处于休眠状态的时间为2s,则所述第二时间段即可为2s,当然第二时间也可是用户设置的其他时间。
比如,当终端存在多个长连接应用时,可能存在多个应用发送心跳信息的时间间隔较小的情形,如果每次发送心跳信息之后,终端便断开RRC连接,而有新的心跳信息时又要快速建立RRC连接,这无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当引入第二时间段之后,本发明实施例在第二时间段的最后一个心跳信息发送后方释放RRC连接,这无疑降低了RRC的频繁切换次数,进而节省了系统资源。比如,应用1和应用2的心跳周期相同,应用1在第1s通过端口1发送一个心跳信息,应用2在第2s通过端口2发送一个心跳信息,设置的第二时间为3s,则应用1发送心跳信息的时间和应用2发送心跳信息的时间间隔为1s,小于3s,且应用2在第2s发送心跳信息为前3s的最后一个心跳信息,则本发明实施例可在第2s的端口2的心跳信息发送之后,修改所述终端进入休眠状态的时间间隔为0s,并释放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具体实现中,在步骤S112,可根据平均时间间隔设置终端释放所述RRC连接的时间间隔,且设置的时间间隔可与统计的平均时间间隔成正比。这样的方式与现有技术通过预先固定的时间间隔相比,灵活性更大,实用性也更大。由此,本发明实施例根据终端发送用户数据的间隔来调整终端进入休眠状态的时间,使终端进入休眠的时间间隔更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进一步减少了能耗。
具体实现中,在步骤S112,终端也可借助一些阈值来动态调整终端进入休眠状态的时间,其中的一种方案如图2所示。由图2所示,步骤S112可包括:
步骤S1120,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或预设次数内,所述终端每连续两次发送用户数据的时间间隔。
具体实现中,每连续两次发送用户数据的时间间隔可指媒体访问控制层(MediumAccess Control,MAC)取空上层数据到下一次上层数据到达的时间段长度。具体的,可将两次用户数据的到达帧号相减的到发送间隔。比如,可将两次发送用户数据的帧号、子帧号以及超帧号分别相减,然后再将三个差值求和,最终得到的即为两次用户数据的发送时间间隔。
步骤S1121,根据所述每连续两次发送用户数据的时间间隔计算方差和均值。比如,假设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发送了10次用户数据,则在步骤S1111,则根据所述10次用户数据的每连续两次之间的时间间隔计算方差和均值。再如,假设预设的次数为8次,则在步骤S1121,则根据所述8次用户数据的每连续两次之间的时间间隔计算方差和均值。
步骤S1122,判断所计算出的方差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判断为是,执行步骤S1124;如果判断为否,执行步骤S1123。
步骤S1123,判断所述均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判断为是,执行步骤S1125;如果判断为否,执行步骤S1124。
步骤S1124,终端采用预设的固定的时间间隔释放所述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步骤S1125,则终端下次发送用户数据后,释放所述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由上可见,本发明实施例判断终端发送的数据包的类型;当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心跳信息后,释放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当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时,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或预设次数内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的平均时间间隔,并根据所述平均时间间隔动态调整释放所述RRC连接的时间,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由此,本发明实施例能根据终端发送的数据包的类型的不同动态调整终端进行休眠状态的时间间隔,节省终端能耗。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可包括:判断模块30、第一休眠控制模块31和第二休眠控制模块32,其中:
判断模块30,用于判断终端发送的数据包的类型。
第一休眠控制模块31,用于当所述判断模块30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心跳信息后,释放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第二休眠控制模块32,用于当所述判断模块30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时,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或预设次数内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的平均时间间隔,并根据所述平均时间间隔动态调整所述终端进入休眠状态的时间,并在所述终端进入休眠状态的时间到来时,释放所述RRC连接。
具体实现中,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判断模块30可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301,用于判断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是否具有周期性,若不具有周期性,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若具有周期性,进入第二判断模块302;
第二判断模块302,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模块301判断所述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具有周期性时,判断判断每次所述周期到来时,发送的端口号是否相同,如果端口号不同,则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如果端口号相同,则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心跳信息。具体实现中,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休眠控制模块31可包括:
第一控制子模块311,用于当终端每次判断出发送心跳信息后,释放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这样本发明实施例,当终端每次发送心跳信息后,立即释放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相对现有技术的终端根据固定的时间间隔进入休眠状态的机制,可大大节省终端在发送心跳信息阶段的能耗,给用户带来便利。或者,
第二控制子模块312,用于当终端发送心跳信息后,判断在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心跳信息的时刻之后的第二时间段内是否还有其他端口有心跳信息发送,如果判断为是,则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最后一个心跳信息发送完后,并释放所述RRC连接,使所述终端RRC空闲状态。
具体实现中,所述第二时间段可为所述终端处于所述休眠状态的时间。比如,假设设置的终端处于休眠状态的时间为2s,则所述第二时间段即可为2s,当然第二时间也可是用户设置的其他时间。
具体实现中,当终端存在多个长连接应用时,可能存在多个应用发送心跳信息的时间间隔较小的情形,如果每次发送心跳信息之后,终端便断开RRC连接,而有新的心跳信息时又要快速建立RRC连接,这无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当引入第二时间段之后,本发明实施例在第二时间段的最后一个心跳信息发送后方释放RRC连接,这无疑降低了RRC的频繁切换次数,进而节省了系统资源。比如,应用1和应用2的心跳周期相同,应用1在第1s通过端口1发送一个心跳信息,应用2在第2s通过端口2发送一个心跳信息,设置的第二时间为3s,则应用1发送心跳信息的时间和应用2发送心跳信息的时间间隔为1s,小于3s,且应用2在第2s发送心跳信息为前3s的最后一个心跳信息,则本发明实施例可在第2s的端口2的心跳信息发送之后,修改所述终端进入休眠状态的时间间隔为0s,并释放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休眠控制模块32具体可用于根据平均时间间隔动态设置释放所述RRC连接的时间,设置的释放所述RRC连接的时间间隔可与统计的平均时间间隔成正比。这样的方式与现有技术通过预先固定的时间间隔相比,灵活性更大,实用性也更大。并且,本发明实施例根据终端发送用户数据的间隔来调整终端进入休眠状态的时间间隔,使终端进入休眠的时间间隔更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进一步减少了能耗。
作为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休眠控制模块32可包括:
统计子模块321,用于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或预设次数内,所述终端每连续两次发送用户数据的时间间隔;具体实现中,每连续两次发送用户数据的时间间隔可指媒体访问控制层(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取空上层数据到下一次上层数据到达的时间段长度。具体的,统计子模块321可将两次用户数据的到达帧号相减的到发送间隔。比如,可将两次发送用户数据的帧号、子帧号以及超帧号分别相减,然后再将三个差值求和,最终得到的即为两次用户数据的发送时间间隔。
计算子模块322,用于根据所述统计子模块321统计的每连续两次发送用户数据的时间间隔计算方差和均值;比如,假设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发送了10次用户数据,则计算子模块322可根据所述10次用户数据的每连续两次之间的时间间隔计算方差和均值。再如,假设预设的次数为8次,则计算子模块322可根据所述8次用户数据的每连续两次之间的时间间隔计算方差和均值。
第一判断子模块323,用于判断所述计算子模块322计算出的方差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第二判断子模块324,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子模块323的判断结果为否时,继续判断所述均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
第三控制子模块325,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子模块323的判断结果为是时,采用预设的固定的时间间隔释放所述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以及当所述第二判断子模块324的判断结果为是时,使终端下次发送用户数据后,释放所述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当所述第二判断子模块324的判断结果为否时,采用预设的固定的时间间隔释放所述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由上可见,本发明实施例判断判断终端发送的数据包的类型;当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心跳信息后,释放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当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时,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或预设次数内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的平均时间间隔,并根据所述平均时间间隔动态调整释放所述RRC连接的时间,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由此,本发明实施例能根据终端发送的数据包的类型的不同动态调整终端进行休眠状态的时间间隔,节省终端能耗。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还可包括:存储器71以及处理器72,所述处理器72可调用所述存储器71中存储的相关程序,并执行如下步骤:
判断终端发送的数据包的类型;
当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心跳信息后,释放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当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时,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或预设次数内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的平均时间间隔,并根据所述平均时间间隔动态调整释放所述RRC连接的时间,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具体实现中,所述处理器72判断终端发送的信息类型可包括:
判断终端发送的数据包是否具有周期性,若不具有周期性,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若具有周期性,则继续判断每次所述周期到来时,发送的端口号是否相同,如果端口号不同,则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如果端口号相同,则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心跳信息。
具体实现中,所述当所述处理器72判断出所述终端发送心跳信息后,释放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连接之前,还执行如下步骤:
判断在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心跳信息的时刻之后的第二时间段内是否还有其他端口有心跳信息发送,如果判断为是,则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最后一个心跳信息发送完后,释放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连接。
具体实现中,所述第二时间段等于所述终端处于RRC空闲状态的时间。
具体实现中,所述处理器72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所述终端发送用户数据的平均时间间隔,并根据所述平均时间间隔动态调整所述终端进入休眠状态的时间,具体包括:
统计第一时间段内或预设次数内,所述终端每连续两次发送用户数据的时间间隔;
根据所述每连续两次发送用户数据的时间间隔计算方差和均值;
判断所计算出的方差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判断为是,则所述终端采用预设的固定的时间间隔释放所述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如果判断为否,继续判断所述均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判断均值大于第二阈值,则终端下次发送用户数据后,释放所述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如果判断所述均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阈值,则所述终端采用预设的固定的时间间隔释放所述RRC连接,使终端进入RRC空闲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块,可用通用集成电路(如中央处理器CPU),或以专用集成电路(ASIC)来实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闪存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列举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