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5249A -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5249A
CN104735249A CN201510114149.7A CN201510114149A CN104735249A CN 104735249 A CN104735249 A CN 104735249A CN 201510114149 A CN201510114149 A CN 201510114149A CN 104735249 A CN104735249 A CN 104735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dio
frequency module
face
body part
electronic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141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35249B (zh
Inventor
许建国
曹培利
谭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11414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3524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35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5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35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52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具有活动部分和本体部分,活动部分相对于本体部分旋转时形成与本体部分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均设置有至少两个音频模块;方法包括:基于电子设备活动部分和电子设备的本体部分设置的传感器获取传感数据;基于传感数据确定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利用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以与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适配。采用本发明,能够支持用户无需确定电子设备的握持方式即可使用语音通信功能,操作便捷。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等需要支持常规的语音通话功能,目前,用户使用语音通话功能时,需要将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幕贴近面部,并使电子设备顶端的扬听筒靠近耳部,同时嘴部靠近电子设备底端的麦克风;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如在黑暗环境中、拥挤环境中,用户从衣袋或包内取出电子设备时)用户可能无法识别手机的顶端与底端,也就是无法确定接收电话时如何握持电子设备,进而导致无法及时使用语音通信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能够支持用户无需确定电子设备的握持方式即可使用语音通信功能,操作便捷。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活动部分和本体部分,所述活动部分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分旋转时形成与所述本体部分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所述本体部分与所述活动部分均设置有至少两个音频模块;
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所述活动部分和所述本体部分设置的传感器获取传感数据;
基于所述传感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
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所述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以与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适配。
优选地,所述解析所述传感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包括:
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而部分显露。
优选地,所述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所述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包括:
利用所述第一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优选地,所述解析所述传感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包括:
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而部分显露。
优选地,所述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所述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包括:
利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优选地,所述解析所述传感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包括:
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而隐藏。
优选地,所述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所述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包括:
利用所述第三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优选地,所述解析所述传感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包括:
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四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而隐藏。
优选地,所述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所述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包括:
利用所述第四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活动部分和本体部分,所述活动部分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分旋转时形成与所述本体部分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所述本体部分与所述活动部分均设置有至少两个音频模块;
基于所述活动部分和所述本体部分还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获取感数据;
所述本体部分还设置有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基于所述传感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所述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以与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适配。
优选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而部分显露。
优选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利用所述第一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优选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而部分显露。
优选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利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优选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而隐藏。
优选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利用所述第三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优选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四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而隐藏。
优选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利用所述第四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中,活动部分与本体部分形成了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在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中对应有电子设备不同的使用模式,实现了电子设备多样化的使用模式,能够实现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并且,基于传感数据可以确定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进而基于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调整活动部分和本体部分中设置的音频模块的工作参数,以适配电子设备当前所处的使用模式,例如当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与电子设备的握持方式对应时,通过调整音频模块的工作参数可以支持用户使用任意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均能实现语音通话功能,无需无用识别电子设备的握持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信息处理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记载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如图1所示,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活动部分和本体部分,如图2所示,本体部分可以通过活动连接件与活动部分连接,所述活动部分基于活动连接件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分旋转时形成与所述本体部分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所述本体部分与所述活动部分均设置有至少两个音频模块,例如本体部分可以设置音频采集模块(如麦克风)和音频输出模块(如扬声器、听筒),活动部分可以设置音频采集模块和音频输出模块;
图3示出的电子设备中,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有麦克风1和听筒,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有麦克风2和扬声器1,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有显示模块的端面)设置有扬声器2,本体部分的底部设置有麦克风3,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与第一端面相背的端面)设置有扬声器3。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记载的信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基于所述活动部分和所述本体部分设置的传感器获取传感数据。传感器可以为陀螺仪,本体部分设置的陀螺仪能够采集表征本体部分位置的数据,活动部分的陀螺仪能够采集表征活动部分的位姿的数据。
步骤102,基于所述传感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
电子设备的使用模式与电子设备的握持方式、以及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应;下面结合相对位置关系、以及电子设备的握持方式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模式进行说明:
1)相对位置关系
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第一相对位置关系和第二相对位置关系,当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时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也即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与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朝向相同;当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时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也即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与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的朝向相背。
2)握持方式
电子设备的握持方式包括第一握持方式和第二握持方式,当用户利用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接听电话时,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朝向用户面部,导致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而部分显露;当用户利用第二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接听电话时,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朝向用户面部,导致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而隐藏;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握持方式和第二握持方式均具有两个握持方向,以图5为例,当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时,如果用户以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也即电子设备的显示模块朝向用户面部,存在以下两个握持方向:1)握持方向1,听筒靠近用户耳部,扬声器2靠近用户嘴部,用户手指的第一握持部(拇指与食指)靠近活动部分;2)握持方向2,与握持方向1相反,听筒靠近用户嘴部,扬声器2靠近用户耳部,用户手指的第二握持部(小拇指)靠近用户活动部分。
3)使用模式
结合上述的相对位置关系和握持方式,本实施例中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模式约定如下:
当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
当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
当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
当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四使用模式。
步骤103,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所述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以与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适配。
这里的工作参数与音频输出声音的音量对应,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功率控制参数;步骤103的处理与上述使用模式对应,下面针对不同的使用模式进行说明。
1)第一使用模式
在步骤102中,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其中,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而部分显露。
相应地,在步骤103中,利用所述第一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下面举例说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时,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形成的第一相对位置关系如图5所示:情况1)用户使用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5所示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的扬声器1靠近用户耳部,图5所示的本体部分的麦克风3靠近用户嘴部,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握持电子设备手掌的掌心而部分显露;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扬声器1进行音频输出,控制麦克风3进行音频采集,由于扬声器1作为听筒使用,因此控制扬声器1使用小于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情况2)用户使用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5所示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的麦克风2靠近用户嘴部,图5所示的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的扬声器3靠近用户耳部,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握持电子设备手掌的掌心而部分显露;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麦克风2进行音频,控制扬声器3进行音频输出,由于扬声器3作为听筒使用,因此控制扬声器3使用小于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
2)第二使用模式
在步骤102中,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而部分显露。
相应地,在步骤103中,利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下面举例说明,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时,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形成的第二相对位置关系如图6所示:情况1)用户使用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6所示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的麦克风1靠近用户耳部,图6所示的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的麦克风3靠近用户嘴部,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握持电子设备手掌的掌心而部分显露;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听筒进行音频输出,控制麦克风3进行音频采集,并且,控制听筒使用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情况2)用户使用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6所示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扬声器3靠近用户耳部,图6所示的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的麦克风1靠近用户嘴部,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握持电子设备手掌的掌心而部分显露;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扬声器3进行音频输出,控制麦克风1进行音频采集,并且,由于扬声器3作为听筒使用,因此控制扬声器3使用小于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
3)第三使用模式
在步骤102中,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而隐藏。
相应地,在步骤103中,利用所述第三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下面举例说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时,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形成的第一相对位置关系如图5所示,情况1)用户使用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5所示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的听筒靠近用户耳部,图5所示的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麦克风3靠近用户嘴部,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面部而隐藏;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听筒进行音频输出,控制麦克风3进行音频采集,并且控制听筒使用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情况2)用户使用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5所示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的麦克风2靠近用户嘴部,图5所示的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扬声器2靠近用户耳部,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面部而隐藏;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扬声器2进行音频输出,控制麦克风2进行音频采集,并且由于扬声器2作为听筒使用,因此控制扬声器2使用小于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
4)第四使用模式
在步骤102中,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四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而隐藏,也即用户握持电子设备时电子设备的显示模块朝向用户面部。
相应地,在步骤103中,利用所述第四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下面举例说明,电子设备处于第四使用模式时,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形成的第二相对位置关系如图6所示,情况1)用户使用第二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6所示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的扬声器1靠近用户耳部,图6所示的本体部分的麦克风3接近用户嘴部,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面部而隐藏;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扬声器1进行音频输出,控制麦克风3进行音频采集,并且,由于麦克风2作为听筒使用,因此控制扬声器1使用小于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情况2)用户使用第二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6所示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的麦克风2靠近用户嘴部,图6所示的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扬声器2靠近用户耳部,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面部而隐藏;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扬声器2进行音频输出,控制麦克风2进行音频采集,并且,由于扬声器2作为听筒使用,因此控制扬声器2使用小于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记载一种电子设备,如图1所示,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活动部分和本体部分;活动部分可以通过活动连接件与本体部分连接,所述活动部分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分旋转时形成与所述本体部分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本体部分可以通过活动连接件与活动部分连接,所述活动部分基于活动连接件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分旋转时形成与所述本体部分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所述本体部分与所述活动部分均设置有至少两个音频模块,例如本体部分可以设置音频采集模块(如麦克风)和音频输出模块(如扬声器、听筒),活动部分可以设置音频采集模块和音频输出模块;作为一个示例,图3示出的电子设备中,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有麦克风1和听筒,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有麦克风2和扬声器1,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有显示模块的端面)设置有扬声器2,本体部分的底部设置有麦克风3,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与第一端面相背的端面)设置有扬声器3。
基于所述活动部分和所述本体部分还可以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获取感数据;
所述本体部分还设置有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基于所述传感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所述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以与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适配。
电子设备的使用模式与电子设备的握持方式、以及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应;下面结合相对位置关系、以及电子设备的握持方式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模式进行说明:
1)相对位置关系
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第一相对位置关系和第二相对位置关系,当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时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也即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与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朝向相同;当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时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也即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与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的朝向相背。
2)握持方式
电子设备的握持方式包括第一握持方式和第二握持方式,当用户利用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接听电话时,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朝向用户面部,导致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而部分显露;当用户利用第二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接听电话时,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朝向用户面部,导致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而隐藏;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握持方式和第二握持方式均具有两个握持方向,以图5为例,当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时,如果用户以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也即电子设备的显示模块朝向用户面部,存在以下两个握持方向:1)握持方向1,听筒靠近用户耳部,扬声器2靠近用户嘴部,用户手指的第一握持部(拇指与食指)靠近活动部分;2)握持方向2,与握持方向1相反,听筒靠近用户嘴部,扬声器2靠近用户耳部,用户手指的第二握持部(小拇指)靠近用户活动部分。
3)使用模式
结合上述的相对位置关系和握持方式,本实施例中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模式约定如下:
当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
当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
当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
当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四使用模式。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而部分显露;
相应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利用所述第一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下面举例说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时,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形成的第一相对位置关系如图5所示:情况1)用户使用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5所示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的扬声器1靠近用户耳部,图5所示的本体部分的麦克风3靠近用户嘴部,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握持电子设备手掌的掌心而部分显露;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扬声器1进行音频输出,控制麦克风3进行音频采集,由于扬声器1作为听筒使用,因此控制扬声器1使用小于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情况2)用户使用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5所示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的麦克风2靠近用户嘴部,图5所示的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的扬声器3靠近用户耳部,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握持电子设备手掌的掌心而部分显露;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麦克风2进行音频,控制扬声器3进行音频输出,由于扬声器3作为听筒使用,因此控制扬声器3使用小于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而部分显露;
相应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利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下面举例说明,下面举例说明,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时,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形成的第二相对位置关系如图6所示:情况1)用户使用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6所示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的麦克风1靠近用户耳部,图6所示的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的麦克风3靠近用户嘴部,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握持电子设备手掌的掌心而部分显露;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听筒进行音频输出,控制麦克风3进行音频采集,并且,控制听筒使用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情况2)用户使用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6所示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扬声器3靠近用户耳部,图6所示的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的麦克风1靠近用户嘴部,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握持电子设备手掌的掌心而部分显露;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扬声器3进行音频输出,控制麦克风1进行音频采集,并且,由于扬声器3作为听筒使用,因此控制扬声器3使用小于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而隐藏;
相应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利用所述第三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下面举例说明,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时,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形成的第一相对位置关系如图5所示,情况1)用户使用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5所示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的听筒靠近用户耳部,图5所示的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麦克风3靠近用户嘴部,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面部而隐藏;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听筒进行音频输出,控制麦克风3进行音频采集,并且控制听筒使用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情况2)用户使用第一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5所示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的麦克风2靠近用户嘴部,图5所示的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扬声器2靠近用户耳部,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面部而隐藏;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扬声器2进行音频输出,控制麦克风2进行音频采集,并且由于扬声器2作为听筒使用,因此控制扬声器2使用小于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
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四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而隐藏。
相应地,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利用所述第四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下面举例说明,电子设备处于第四使用模式时,本体部分与活动部分形成的第二相对位置关系如图6所示,情况1)用户使用第二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6所示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的扬声器1靠近用户耳部,图6所示的本体部分的麦克风3接近用户嘴部,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面部而隐藏;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扬声器1进行音频输出,控制麦克风3进行音频采集,并且,由于麦克风2作为听筒使用,因此控制扬声器1使用小于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情况2)用户使用第二握持方式握持电子设备时图6所示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的麦克风2靠近用户嘴部,图6所示的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扬声器2靠近用户耳部,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的显示模块因朝向用户面部而隐藏;进行语音通话时控制扬声器2进行音频输出,控制麦克风2进行音频采集,并且,由于扬声器2作为听筒使用,因此控制扬声器2使用小于常规放音时所使用的功率控制参数放音。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发明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活动部分和本体部分,所述活动部分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分旋转时形成与所述本体部分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所述本体部分与所述活动部分均设置有至少两个音频模块;
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所述活动部分和所述本体部分设置的传感器获取传感数据;
基于所述传感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
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所述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以与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适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析所述传感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包括:
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而部分显露。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所述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包括:
利用所述第一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析所述传感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包括:
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而部分显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所述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包括:
利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析所述传感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包括:
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而隐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所述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包括:
利用所述第三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析所述传感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包括:
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四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而隐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所述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包括:
利用所述第四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活动部分和本体部分,所述活动部分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分旋转时形成与所述本体部分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所述本体部分与所述活动部分均设置有至少两个音频模块;
基于所述活动部分和所述本体部分还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获取感数据;
所述本体部分还设置有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基于所述传感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利用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所述音频模块的工作状态,以与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的使用模式适配。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而部分显露。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利用所述第一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一握持方式而部分显露。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利用所述第二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而隐藏。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利用所述第三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所述传感数据表征所述活动部分与所述本体部分形成第二相对位置关系,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握持方式时,确定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四使用模式;其中,
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关系表征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表征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显示模块因所述第二握持方式而隐藏。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利用所述第四使用模式对应的工作参数调整第一音频模块处于输出状态,并调整第二音频模块处于采集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一握持部的音频模块,所述第二音频模块为所述活动部分的第二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与所述本体部分的第一端面设置的音频模块中位于第二握持部的音频模块。
CN201510114149.7A 2015-03-16 2015-03-16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7352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14149.7A CN104735249B (zh) 2015-03-16 2015-03-16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14149.7A CN104735249B (zh) 2015-03-16 2015-03-16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5249A true CN104735249A (zh) 2015-06-24
CN104735249B CN104735249B (zh) 2018-07-06

Family

ID=53458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14149.7A Active CN104735249B (zh) 2015-03-16 2015-03-16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35249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7898A (zh) * 2015-06-17 2015-09-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和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
CN105245998A (zh) * 2015-09-30 2016-01-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16165330A1 (zh) * 2015-09-15 2016-10-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无线网络调整的方法及终端
CN108769311A (zh) * 2018-05-29 2018-11-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74039A1 (en) * 2005-06-07 2006-12-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terminal and wireless terminal implementing the same
CN101426041A (zh) * 2007-10-31 2009-05-06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
CN203167012U (zh) * 2012-12-10 2013-08-28 郑永强 双屏互动手机
CN103384297A (zh) * 2012-05-03 2013-1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话终端及电话终端的手柄
CN103701983A (zh) * 2013-11-27 2014-04-02 英华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操控手机应用的方法及系统
CN104077017A (zh) * 2013-03-29 2014-10-0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04320527A (zh) * 2014-09-29 2015-01-2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手机送话效果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74039A1 (en) * 2005-06-07 2006-12-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terminal and wireless terminal implementing the same
CN101426041A (zh) * 2007-10-31 2009-05-06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
CN103384297A (zh) * 2012-05-03 2013-1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话终端及电话终端的手柄
CN203167012U (zh) * 2012-12-10 2013-08-28 郑永强 双屏互动手机
CN104077017A (zh) * 2013-03-29 2014-10-0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03701983A (zh) * 2013-11-27 2014-04-02 英华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操控手机应用的方法及系统
CN104320527A (zh) * 2014-09-29 2015-01-2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手机送话效果的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7898A (zh) * 2015-06-17 2015-09-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和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
WO2016165330A1 (zh) * 2015-09-15 2016-10-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无线网络调整的方法及终端
CN105245998A (zh) * 2015-09-30 2016-01-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5245998B (zh) * 2015-09-30 2019-10-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769311A (zh) * 2018-05-29 2018-11-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5249B (zh) 2018-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47659B1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audio signal and related products
EP3691291A1 (en) Wireless earpie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8668009B (zh) 输入操作控制方法、装置、终端、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4010071A (zh) 移动终端应用控制方法和设备、耳机装置及应用控制系统
CN108549206A (zh) 一种带具有语音交互功能耳机的智能手表
CN105049977A (zh) 一种耳机音量自动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07105359A (zh) 一种切换耳机工作模式方法和一种耳机
US10582290B2 (en) Earpiece with tap functionality
CN104735249A (zh)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4991755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683790B (zh) 语音处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5812585A (zh) 一种通话方式切换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CN107911777B (zh) 一种耳返功能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6302974B (zh)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5719673A (zh) 一种终端及终端录音处理方法
CN111614329A (zh) 一种功率放大器、电子设备、电压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5872909B (zh) 一种实现音频信号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WO2022068694A1 (zh) 电子设备及其唤醒方法
CN107404587A (zh) 音频播放控制方法、音频播放控制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4821985A (zh) 一种通话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2423176A (zh) 耳机降噪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降噪耳机
CN108540659A (zh) 降低tdd噪声影响的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3974168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154886A (zh) 噪声抑制方法及装置、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5472128B (zh) 一种通话控制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