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4483A - 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4483A
CN104734483A CN201510107098.5A CN201510107098A CN104734483A CN 104734483 A CN104734483 A CN 104734483A CN 201510107098 A CN201510107098 A CN 201510107098A CN 104734483 A CN104734483 A CN 104734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lc resonant
resonant converter
inductance
diode
electric capa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070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瑞祥
贺涛
游小杰
李艳
郑琼林
刘建强
杨中平
林飞
郭希铮
李虹
黄先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10709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34483A/zh
Publication of CN104734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44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7Plural converter units in casca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83Conver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or output configu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直流母线电容包括N个串联的电容,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均压装置包括:N个LLC谐振变换器,N个串联的电容与N个LLC谐振变换器一一对应相连,N个LLC谐振变换器的输出端并联,其中,N个LLC谐振变换器均工作在各自的串联谐振点;Buck电路,Buck电路与N个LLC谐振变换器的输出端相连,Buck电路用于对N个LLC谐振变换器进行闭环调节以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该均压装置不仅能够实现对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而且能量损耗低。

Description

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容均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电力电子装置的发展趋势是高电压、大容量和高频化。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输入侧的电容需要选用容值较大、耐压值较高的电容。铝电解电容由于电容量大、价格便宜而受到广泛使用,但由于其最高耐压值为450V,因此在输入侧的电压较高时一般会将两个或者多个铝电解电容串联使用。
但是由于电容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很难保证其参数完全一致,很小的容值或漏电流的差异都会导致电容两端的电压不一致。如果各电容上的电压差异很大,不但会缩短电容的使用寿命,严重时会导致电容损坏,影响与电容并联的其它电路,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一般会采用一些均压方法以保证各电容上的电压相等。
例如,可以通过在每个串联电容上并联电阻进行均压,但是该方法会降低变换器的效率并且发热明显,使环境温度升高,不利于变换器工作。另外,可以加入钳位电路以保证电容上的电压不超过其额定电压,但是该方法并不能实现电容的均压。此外,还有一些变换器通过加入一些控制策略来实现均压,但这些方法通常需要采集电容的偏差电压而且控制方法复杂,不具备通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的技术缺陷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不仅能够实现对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而且能量损耗低。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所述直流母线电容包括N个串联的电容,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均压装置包括:N个LLC谐振变换器,所述N个串联的电容与所述N个LLC谐振变换器一一对应相连,所述N个LLC谐振变换器的输出端并联,其中,所述N个LLC谐振变换器均工作在各自的串联谐振点;Buck电路,所述Buck电路与所述N个LLC谐振变换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Buck电路用于对所述N个LLC谐振变换器进行闭环调节以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N个LLC谐振变换器均工作在各自的串联谐振点,Buck电路对N个LLC谐振变换器进行闭环调节以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不仅能够实现对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而且能量损耗低,其电路输出可作为辅助供电系统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过调节所述每个LLC谐振变换器中开关管的工作频率以使所述N个LLC谐振变换器工作在所述串联谐振点,所述串联谐振点的频率为第一开关频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N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电路结构相同,其中,单个LLC谐振变换器包括:串联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所述单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为所述单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之间具有第一节点;谐振电感,所述谐振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谐振电容,所述谐振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相连;激磁电感,所述激磁电感的一端与所述谐振电感的另一端相连,所述激磁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谐振电容的另一端相连;副边带中心抽头的变压器,变压器原边的一端与所述激磁电感的一端的相连,所述变压器原边的另一端与所述激磁电感的另一端的相连;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变压器副边的一端相连;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变压器副边的另一端相连;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作为所述单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的中心抽头相连后接地,并作为所述单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第二输出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开关频率根据以下述公式获得:
f r 1 = 1 / 2 π L r C r
其中,fr1为所述第一开关频率,Lr为所述谐振电感的电感值,Cr为所述谐振电容的电容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N个串联的电容均为电解电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Buck电路具体包括:功率开关管,所述功率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功率开关管的第二端相连,所述二极管的阳极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感,所述电感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功率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感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的阳极相连。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的电路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LLC谐振变换器的电路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谐振变换器的结构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LLC谐振变换器的波形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Buck电路闭环控制的方框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直流母线电压为800V且输入功率为5W时的谐振电流的波形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直流母线电压为800V且输入功率为10W时的谐振电流的波形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直流母线电压为800V且输入功率为23W时的谐振电流的波形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直流母线电压为800V且输入功率为52W时的谐振电流的波形图;以及
图10为根据本发明还一个实施例的直流母线电压为800V且输入功率为160W时的谐振电流的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另外,以下描述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的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也可以包括另外的特征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的实施例,这样第一和第二特征可能不是直接接触。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的电路图。其中,直流母线电容包括N个串联的电容,N为大于1的整数,具体地,N个串联的电容分别为电容C01、电容C02、…,电容C0n,N个串联的电容均可以为电解电容。如图1所示,该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包括N个LLC谐振变换器和Buck电路10。
其中,N个串联的电容与N个LLC谐振变换器一一对应相连,N个LLC谐振变换器的输出端并联,其中,N个LLC谐振变换器均工作在各自的串联谐振点。Buck电路10与N个LLC谐振变换器的输出端相连,Buck电路10用于对N个LLC谐振变换器进行闭环调节以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过调节每个LLC谐振变换器中开关管的工作频率以使N个LLC谐振变换器工作在串联谐振点,串联谐振点的频率为第一开关频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N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电路结构相同,其中,如图1、图2所示,单个LLC谐振变换器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谐振电感Lr1、谐振电容Cr1、激磁电感Lm1、变压器T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一电容C1,其中,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串联,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为单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第一输入端,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为单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第二输入端,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之间具有第一节点J1。谐振电感Lr1的一端与第一节点J1相连。谐振电容Cr1的一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相连。激磁电感Lm1的一端与谐振电感Lr1的另一端相连,激磁电感Lm1的另一端与谐振电容Cr1的另一端相连。变压器T1的副边带中心抽头,变压器T1原边的一端与激磁电感Lm1的一端的相连,变压器T1原边的另一端与激磁电感Lm1的另一端的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变压器T1副边的一端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变压器T1副边的另一端相连。第一电容C1的一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并作为单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第一输出端,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1的中心抽头相连后接地GND,并作为单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第二输出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开关频率根据以下述公式(1)获得:
f r 1 = 1 / 2 π L r C r - - - ( 1 )
其中,fr1为第一开关频率,Lr为谐振电感的电感值,Cr为谐振电容的电容值。
具体地,功率变换器的高频化使得功率变换器的开关损耗增加,而且功率变换器的工作频率的增高也会使寄生电容和漏感对功率变换器产生影响,而谐振变换器能够避免功率变换器的高频化带来的影响,因为当谐振变换器发生谐振时电流或电压周期性过零,此时开通或关闭功率变换器能够降低功率变换器的开关损耗,提高功率变换器的效率,使功率变换器的高频化成为可能。
其中,谐振变换器的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直流电源通过桥式电路变换为交变的交流方波,交流方波的电压或电流加在谐振网络的两端以产生高频谐振,谐振电压或电流经整流滤波后,转变为直流电压或直流电流,从而实现直流-直流的变换。
具体而言,谐振变换电路可以为LLC谐振变换器,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构成一个半桥结构,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的驱动信号为占空比为0.5的互补信号,直流电源Vin1通过由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组成的桥式电路后变换为交变的交流方波。谐振电感Lr1、谐振电容Cr1和激磁电感Lm1构成LLC谐振变换器的谐振网络。在变压器T1副边,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组成中间抽头的全波整流电路。
在LLC谐振变换器中包括两个谐振频率,其一,由谐振电感Lr1和谐振电容Cr1谐振产生的串联谐振频率fr01;其二,由谐振电感Lr1、激磁电感Lm1和谐振电容Cr1谐振产生的串并联谐振频率fr02。其中,串联谐振频率fr01根据下述公式(2)获得:
f r 01 = 1 2 π L r C r - - - ( 2 )
其中,fr01为串联谐振频率。
串并联谐振频率fr02根据下述公式(3)获得:
f r 02 = 1 2 π ( L r + L m ) C r - - - ( 3 )
其中,fr02为串并联谐振频率,Lm为激磁电感的电感值。
下面以开关频率f的范围来分析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过程。这里具体描述LLC谐振变换器工作在稳态工作模态即fr02<f<fr01时的工作过程。
阶段1(t0<t<t1):如图2、图4所示,在t0时刻,第二开关管Q2关断,此时LLC谐振变换器的谐振电流Ir1<0,流过第一二极管D1的电流ID1=0。谐振电流Ir1流经第一开关管Q1的反并联二极管,使得第一开关管Q1两端的电压VQ1=0,为第一开关管Q1的零电压开通创造条件。在VQ1=0时,将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宽调制)信号加在第一开关管Q1上,使第一开关管Q1零电压开通。当第一开关管Q1开通后,直流电源Vin1加在LLC谐振变换器的谐振网络上,谐振电流Ir1开始逐渐增大到0,在这个过程中,变压器T1副边的绕组极性为上正下负,第一二极管D1导通,此时变压器T1副边的电压即为输出电压Vo1
阶段2(t1<t<t2):在t1时刻,第一开关管Q1处于导通状态。谐振电流Ir1从0开始以近似正弦规律逐渐增大,此时第一二极管D1依然导通,激磁电感Lm1上的电压被变压器T1钳位在n倍的输出电压Vo1上,谐振发生在谐振电感Lr1和谐振电容Cr1之间,变压器T1原边的电压为恒定值,流过激磁电感Lm1的激磁电流ILm1线性上升。当谐振电流Ir1与激磁电流ILm1相等时,流过第一二极管D1的电流ID1=0,第一二极管D1零电流关断,该工作阶段结束。
阶段3(t2<t<t3):在t2时刻,第一二极管D1零电流关断,另外,由于开关频率f<fr01,第一开关管Q1未到关断时刻,谐振到半个周期,流过变压器T1的电流为0,因此不存在第一二极管D1反向恢复的问题。在这个时段,第一开关管Q1依然导通。此时谐振发生在激磁电感Lm1、谐振电感Lr1和谐振电容Cr1之间,由于时间较短,而且激磁电感Lm1与谐振电感Lr1之和比较大,谐振周期较长,因此谐振电流Ir1和激磁电流ILm1保持不变,即Ir1=ILm1,变压器T1副边的电流为0。
在t3时刻,第一开关管Q1关断,谐振电流Ir1>0,为第二开关管Q2的零电压开通创造条件。另外,由于激磁电感Lm1参与谐振,因此有效地保证了第二开关管Q2的零电压开通。
在下半个周期,其模态与上半个周期一样,即:(1)在t3时刻,第一开关管Q1关断,此时,激磁电感Lm1、谐振电容Cr1、第二开关管Q2的反并联二极管和谐振电感Lr1形成闭合回路,谐振电流Ir1和激磁电流ILm1逐渐减小。(2)根据电磁感应定律知,第二二极管D2导通。(3)在激磁电流ILm1下降到0之前将第二开关管Q2开通,即实现了第二开关管Q2的零电压开通。而谐振电流Ir1按照正弦规律下降,此时谐振电感Lr1和谐振电容Cr1发生串联谐振。(4)当谐振电流Ir1与激磁电流ILm1相等时,进入由激磁电感Lm1、谐振电感Lr1和谐振电容Cr1产生的串并联谐振阶段,直到第二开关管Q2关断进入下一个周期。
需要说明的是,当负载足够大时,图4所示的谐振电流Ir1为一个正弦波,经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整流后输出的电流Io临界连续。
从上述分析知,在全负载范围内,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可以实现零电压开通,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可以实现零电流开通,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的开关损耗很小,效率较高,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LLC谐振变换器,其中,LLC谐振变换器的第一开关频率fr1即为串联谐振频率fr01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直流母线电压Vin由N个串联的电容承担,每个电容分别并联有一个LLC谐振变换器,通过调节每个LLC谐振变换器中开关管的工作频率以使N个LLC谐振变换器均工作在串联谐振点处,此时LLC谐振变换器的增益不随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每个LLC谐振变换器的输出电压Vo1和输入电压Vin1保持不变即为变压器的变比,从而保证加在每个串联的电容上的电压相等,实现直流母线电容均压的目的。
另外,为了得到稳定的直流电压,LLC谐振变换器的输出端并联后接入一个Buck电路10对每个LLC谐振变换器进行闭环调节以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Buck电路10具体包括功率开关管Q0、二极管D0、电感L0和电容C0,其中,功率开关管Q0的第一端为Buck电路10的第一输入端,二极管D0的阴极与功率开关管Q0的第二端相连,二极管D0的阳极为Buck电路10的第二输入端和Buck电路10的第一输出端,电感L0的一端分别与功率开关管Q0的第二端和二极管D0的阴极相连,电感L0的另一端为Buck电路10的第二输出端,电容C0的一端与电感L0的另一端相连,电容C0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0的阳极相连。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实时采样Bcuk电路10的输出电压Vo2,并将采样的输出电压Vo2与设定值Vref进行比较以得到误差控制信号,误差控制信号经补偿放大后发送给PWM模块,PWM模块产生PWM波形后经过驱动器驱动后以控制开关管Q的导通和关断,从而实现对每个LLC谐振变换器的闭环调节,保证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给辅助供电系统使用,如给变换器冷却风机,控制系统、传感器、继电器供电等。
下面通过搭建原理样机来验证本发明提出的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的所具有的效果。该原理样机包括两个串联的电容,两个LLC谐振变换器和Buck电路10,按照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搭建原理样机。
其中,电容C01和电容C02均为450V/820μF的电解电容,激磁电感的电感值Lm=62μH,谐振电感的电感值Lr=28.2μH,谐振电容的电容值Cr=10nF,LLC谐振变换器均工作在串联谐振点处,其串联谐振频率为300kHz。
但是由于谐振电容和变压器的参数不可能和设计的参数完全一致,因此需要对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频率进行调整以保证LLC谐振变换器均工作在串联谐振点处,实验中两个LLC谐振电路的工作频率分别为302kHz、293kHz。
表1是直流母线电压Vin为300V-800V时的均压实验结果,图6-图10是与之对应的谐振电流的波形图。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上的电压基本一致,因此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的均压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N个LLC谐振变换器均工作在各自的串联谐振点,Buck电路对N个LLC谐振变换器进行闭环调节以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因此,发明实施例的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不仅能够实现对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而且能量损耗低,其电路输出可以作为辅助供电系统使用。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Claims (6)

1.一种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母线电容包括N个串联的电容,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均压装置包括:
N个LLC谐振变换器,所述N个串联的电容与所述N个LLC谐振变换器一一对应相连,所述N个LLC谐振变换器的输出端并联,其中,所述N个LLC谐振变换器均工作在各自的串联谐振点;
Buck电路,所述Buck电路与所述N个LLC谐振变换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Buck电路用于对所述N个LLC谐振变换器进行闭环调节以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所述每个LLC谐振变换器中开关管的工作频率以使所述N个LLC谐振变换器工作在所述串联谐振点,所述串联谐振点的频率为第一开关频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电路结构相同,其中,单个LLC谐振变换器包括:
串联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所述单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为所述单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之间具有第一节点;
谐振电感,所述谐振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相连;
谐振电容,所述谐振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相连;
激磁电感,所述激磁电感的一端与所述谐振电感的另一端相连,所述激磁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谐振电容的另一端相连;
副边带中心抽头的变压器,变压器原边的一端与所述激磁电感的一端的相连,所述变压器原边的另一端与所述激磁电感的另一端的相连;
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变压器副边的一端相连;
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变压器副边的另一端相连;
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作为所述单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的中心抽头相连后接地,并作为所述单个LLC谐振变换器的第二输出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频率根据以下述公式获得:
f r 1 = 1 / 2 &pi; L r C r
其中,fr1为所述第一开关频率,Lr为所述谐振电感的电感值,Cr为所述谐振电容的电容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串联的电容均为电解电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Buck电路具体包括:
功率开关管,所述功率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入端;
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功率开关管的第二端相连,所述二极管的阳极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Buck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电感,所述电感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功率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为所述Buck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感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的阳极相连。
CN201510107098.5A 2015-03-11 2015-03-11 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 Pending CN1047344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07098.5A CN104734483A (zh) 2015-03-11 2015-03-11 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07098.5A CN104734483A (zh) 2015-03-11 2015-03-11 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4483A true CN104734483A (zh) 2015-06-24

Family

ID=53458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07098.5A Pending CN104734483A (zh) 2015-03-11 2015-03-11 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34483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69313A (zh) * 2017-10-30 2018-03-06 华泰慧能(北京)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调频系统中蓄电池动态均压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09617433A (zh) * 2018-12-14 2019-04-12 北京交通大学 中、高压直流输入辅助供电电源拓扑
CN112350569A (zh) * 2020-09-29 2021-02-09 北京交通大学 隔离型谐振开关电容变换器
CN113924724A (zh) * 2020-04-30 2022-01-11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电子变压器及供电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8222A (zh) * 2010-07-27 2011-01-05 Bcd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装置和为显示装置提供背光的背光系统
CN102013806A (zh) * 2010-03-10 2011-04-13 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适合于高压输入大功率输出的dc/dc变换器
CN102522896A (zh) * 2008-04-02 2012-06-27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并联连接的谐振转换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296882A (zh) * 2013-05-29 2013-09-11 浙江大学 一种具有自动均压功能的dc-dc谐振变换器
US20140313790A1 (en) * 2013-04-23 2014-10-23 Virginia 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Optimal Trajectory Control for LLC Resonant Converter for Soft Start-Up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22896A (zh) * 2008-04-02 2012-06-27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并联连接的谐振转换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2013806A (zh) * 2010-03-10 2011-04-13 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适合于高压输入大功率输出的dc/dc变换器
CN101938222A (zh) * 2010-07-27 2011-01-05 Bcd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装置和为显示装置提供背光的背光系统
US20140313790A1 (en) * 2013-04-23 2014-10-23 Virginia 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Optimal Trajectory Control for LLC Resonant Converter for Soft Start-Up
CN103296882A (zh) * 2013-05-29 2013-09-11 浙江大学 一种具有自动均压功能的dc-dc谐振变换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69313A (zh) * 2017-10-30 2018-03-06 华泰慧能(北京)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调频系统中蓄电池动态均压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07769313B (zh) * 2017-10-30 2020-06-23 华泰慧能(北京)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调频系统中蓄电池动态均压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09617433A (zh) * 2018-12-14 2019-04-12 北京交通大学 中、高压直流输入辅助供电电源拓扑
CN113924724A (zh) * 2020-04-30 2022-01-11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电子变压器及供电系统
CN112350569A (zh) * 2020-09-29 2021-02-09 北京交通大学 隔离型谐振开关电容变换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The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for high step-up ratio DC–DC conversion
Krismer et al. Efficiency-optimized high-current dual active bridge converter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CN102684525B (zh) 逆变器电路及逆变器电路的控制方法
Naayagi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xtended phase-shift control of DAB DC-DC converter for aerospace energy storage system
Li et al. An optimized DPS control for dual-active-bridge converters to secure full-load-range ZVS with low current stress
Castelino et al. A bi-directional, isolated, single-stage, DAB-based AC-DC converter with open-loop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and other advanced features
CN104734483A (zh) 直流母线电容的均压装置
Gonzalez-Agudelo et al. Dynamic model of a dual active bridge suitable for solid state transformers
Tiwari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unidirectional and bidirectional buck-boost converter using PID controller
Xu et al. A series of new control methods for single-phase Z-source inverters and the optimized operation
Kan et al. Flexible topology converter used in photovoltaic micro‐inverter for higher weighted‐efficiency
Bai et al. A simplified quadrangle current modulation for four-switched buck-boost converter (FSBB) with a novel small signal model
Phankong et al. A Photovoltaic Cell Energy Transfer System Using Series-Connected Bidirectional Resonant Converters
Biswas et al. TAB based multiport converter with optimized transformer RMS current and improved ZVS range for DC microgrid applications
JP4754866B2 (ja) インバータ電源装置
Qin et al. A high power density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front end based on a 7-level flying capacitor multilevel converter
Zhou et al. Impedance editing based second harmonic current reduction for new energy access system
Chattopadhyay et al. A closed-loop high-frequency current shaping method to achieve trapezoidal transformer current in a current-fed dual active half-bridge converter for minimum RMS current and wide-range ZVS
Kohlhepp et al. Improving Efficiency of an Asymmetrical Half-Bridge PWM Converter with 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by a Modified Design Process
Uslu Analysi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5 kw zero voltage switching phase-shifted full-bridge dc/dc converter based power supply for arc welding machines
Bonten et al. Improved dynamic behavior for the series-resonant converter using bidirectional charge control
Lin et al.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three‐level hybrid dc–dc converter with the balanced capacitor voltages
Naik et al. Ripple current reduction of double-gain SEPIC converter using coupled inductor
Tawfik et al. Single-stage isolated ac/ac converter with phase-shifted controller
Lin et al. Interleaved resonant converter with the balanced flying capacit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6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