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6467A - 接线端子 - Google Patents

接线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16467A
CN104716467A CN201310688486.8A CN201310688486A CN104716467A CN 104716467 A CN104716467 A CN 104716467A CN 201310688486 A CN201310688486 A CN 201310688486A CN 104716467 A CN104716467 A CN 1047164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onductor
room
grafting
suppor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884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16467B (zh
Inventor
洪当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yang Jin Yu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洪当岳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洪当岳 filed Critical 洪当岳
Priority to CN20131068848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164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16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64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164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64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20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28Coupling parts 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接线端子,包含有:一第一插接体、一第二插接体、二第一导电件与二第二导电件,该第一插接体的内端为一插接端,而外端为一接线端,用以连接电线,该插接端并向内凹设二第一容室;同样的,该第二插接体的内端为插接端、外端为接线端,且其插接端向内凹设有二第二容室;该二第一导电件装设于该第一插接体的该二第一容室中;该二第二导电件则装设于该第二插接体的该二第二容室中。该二插接体的插接端可相互插接或分离,其插接时,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相接触。本发明的接线端子仅由第一与第二插接体及第一与第二导电件构成,具有简化构造及易于组装的效果。

Description

接线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与电路连接组件有关,详而言之,尤指一种连接电线的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目前,如图1、图2所示,是发明人所申请的中国第200810084635.9号「电路连接器」发明专利,该电路连接器10包含有:一公插接体11,其内端设有二左右并列的中空插柱111及一位于该二插柱111间的扣柱112,该二插柱111内部各为一容室113,且该二插柱111的端面各具有一槽状开孔114;该公插接体11于该扣柱112之处设有二第一嵌槽115;一母插接体12,其内端向内凹设并分隔成二插接容室121以及一位于该二插接容室121间的卡扣容室122,该母插接体12于中央处设有二第二嵌槽123,于其二侧边则各设有一第二容室124;二第一导电片13,分别装入公插接体11的该二插柱111的容室113中,其内端分别对应该二开孔114;二第二导电片14,分别插设于该母插接体12的该二第二容室124内,该二导电片14的内端分别穿伸至该二插接容室121;二第一弹性夹掣件15,装设于公插接体11的该二第一嵌槽115,各夹掣件15的掣部152分别对应该二第一导电片13外端;二第二弹性夹掣件16,装设于该母插接体12的该第二嵌槽123,各该夹掣件16的掣部162分别对应该二第二导电片14外端;一第一端盖17,盖于设于公插接体11的外端,用以固定该二第一导电片13及该二第一夹掣件15;一第二端盖18,盖设于母插接体12的外端,用以固定该二第二导电片14及该二第二夹掣件16。
使用时,将四电线19分别自该二端盖17、18的穿线孔171、181穿入公、母插接体11、12,该等电线分别被第一、第二夹掣件15、16夹住,并分别与该二第一导电片13与该二第二导电片14接触。欲导通电源时,将公插接体11的该二插柱111插入该母插接体12的该二插接容室121中,该扣柱112并穿入该卡扣容室122,于公、母插接体相插接时,该二第二导电片14的内端穿过该二开孔114而伸入公插接体11的该二容室113,与该二第一导电片13接触,完成导电状态。
上揭的电路连接器虽具有导电的功能,但其零组件繁多且结构复杂、体积大,在制造及组装上均不容易,增加生产成本,并造成组装的困难。且其结构设计无法使体积缩小化,故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端子,使接线端子的结构简化,改善零组件过多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端子,使接线端子易于组装及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端子,通过其结构的巧妙设计,可缩小体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接线端子,它包含有:
一第一插接体,是一公插接体,其内端为一接插端,设有一插接构件;二第一容室,自该插接构件的端面向内凹设,并呈并列;该公插接体的外端设有至少二第一穿线孔,该二第一穿线孔分别与该二第一容室的内端连通;
一第二插接体,为一母插接体,其内端为一插接端,凹设有一插接空间;二第二容室,自该插接空间更往内凹设于该母插接体内;该母插接体的外端设有至少二第二穿线孔,分别与该二第二容室的内端连通;
二第一导电件,其内端是一接触端,而外端为一夹掣端,一抵掣片,设于各该第一导电件的体身;该二第一导电件分别装设于该公插接体的该二第一容室中,该第一导电件的夹掣端朝向第一穿线孔;各该第一导电件的抵掣片抵于各该第一容室的壁面,而定位于该第一容室中;
二第二导电件,其内端是一接触端,而外端为一夹掣端,各该第二导电件的体身还设有一抵掣片;该二第二导电件分别装设于该母插接体的该二第二容室中,该第二导电件的夹掣端朝向第二穿线孔,各该第二导电件的抵掣片抵于各该第二容室的壁面,而定位于该第二容室中;该二导电件的接触端位于插接空间内;
该公插接体的该插接构件可插入该母插接体的插接空间中或分离,于该公、母插接体相插接时,该二第二导电件的接触端穿入该公插接体的该二第一容室,并分别与该二第一导电件的接触端相接触。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公插接体的各该第一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一定位部;该母插接体的各该第二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二定位部;各该第一导电件的抵掣片是自该第一导电件的体身向外凸伸并具弹性,且该抵掣片抵住该第一定位部;各该第二导电件的抵掣片是自该第二导电件的体身向外凸伸并具弹性,且该抵掣片抵于该第二定位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一凹槽;各该第一定位部设于该第一凹槽中;各该第一导电件的抵掣片伸入该第一凹槽,并抵住该第一定位部;各该第二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二凹槽;各该第二定位部设于该第二凹槽中;各该第二导电件的抵掣片伸入该第二凹槽,并抵住该第二定位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公插接体的插接构件的外壁面沿其纵向设有至少一轨条;该母插接体的插接空间的一壁面沿该母插接体的纵向设有至少一轨槽;该公、母插接体相插接时,该轨条与该轨槽嵌接。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公插接体的插接构件具有二左右并列的插柱;该二第一容室分别设于该二插柱中;各该第一凹槽沿该第一容室的纵向设于该第一容室的壁面;各该第二凹槽沿该第二容室的纵向设于各该第二容室的壁面。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公插接体的各该第一容室的内端设有一第一凸部;各该第一导电件的外端受该第一凸部挡止;该母插接体的各该第二容室的内端设有一第二凸部;各该第二导电件的外端受该第二凸部挡止。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所述插柱的外壁面各设有一轨条,各该轨条对应于各该第一凹槽的位置设置;该插接空间具有二并列的插接容室;该二第二容室自该二插接容室向内凹设;各该插接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轨槽;该公、母插接体相插接时,该公插接体的轨条与该母插接体的轨槽嵌接;各该第一导电件与各该第二导电件的各夹掣端由二具弹性的夹掣片所形成,该二夹掣片分别设于各导电件的体身二侧,其自由端之间的间隙往该接触端的方向逐渐缩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接线端子,包含有:一第一插接体、一第二插接体、二第一导电件与二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一与第二插接体具有相同设计的构造;
该第一插接体的内端为一接插端,具有呈上下并列的一第一插接构件与一第一插接空间;二第一容室,自该插接空间往内凹设,并位于第一插接体二侧;该第一插接体的外端设有至少二第一穿线孔,分别连通该二第一容室;
该第二插接体的内端为一接插端,具有呈上下并列的一第二插接空间与一第二插接构件;二第二容室,自该第二插接空间往内凹设,并位于第二插接体二侧;该第二插接体的外端设有至少二第二穿线孔,分别连通该二第二容室;
各该第一导电件的内端为一接触端,而其外端为一夹掣端;该二第一导电件分别装设于该第一插接体的该二第一容室中,各该导电件的夹掣端朝向第一穿线孔,而其接触端位于该第一插接空间中;
各该第二导电件的内端为一接触端,而其外端为一夹掣端;该二第二导电件分别装设于该第二插接体的该二第二容室中,各该第二导电件的夹掣端朝向第二穿线孔,而其接触端位于该第二插接空间中;
该第一与第二插接体可相互插接或分离,于插接时,该二插接体的插接构件分别插入对方的插接空间;该二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的接触端分别移入第二插接空间与第一插接空间,并相接触。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体的的内端具有上下并列并保持间隔的该第一插接构件与一壳部;该第一插接空间是形成于该第一插接构件与该壳部之间;该第二插接体的内端具有上下并列并保持间隔的一壳部及该该第二插接构件与一壳部;该第二插接空间是形成于该壳部及该第二插接构件之间。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二第一导电件与该二第二导电件具有相同的构造。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体身设有一抵掣片,并以该抵掣片抵于各该第一容室的壁面,而定位于该第一容室中;各该第二导电件的体身设有一抵掣片,并以该抵掣片抵于各该第二容室的壁面,而定位于该第二容室中。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公插接体的各该第一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一定位部;该母插接体的各该第二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二定位部;各该第一导电件的抵掣片自该第一导电件的体身向外凸伸并具弹性,且该抵掣片抵住该第一定位部;各该第二导电件的抵掣片自该第二导电件的体身向外凸伸并具弹性,且该抵掣片抵于该第二定位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一凹槽;各该第一定位部是设于该第一凹槽中;各该第一导电件的抵掣片伸入该第一凹槽,并抵住该第一定位部;各该第二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二凹槽;各该第二定位部是设于该第二凹槽中;各该第二导电件的抵掣片伸入该第二凹槽,并抵住该第二定位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还包含一轨槽,设于该第一插接构件的外周面顶壁;一凸条,设于该第一插接构件的内壁面中央,并往该第一插接空间凸伸;另一轨槽,设于该第二插接构件的外周面底壁;另一凸条,设于该第二插接构件的内壁面中央,并往该第二插接空间凸伸;该第一与第二插接构件相插接时,各自的凸条与对方的轨槽嵌接。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体的各该第一容室的内端设有一第一凸部;各该第一导电件的外端受该第一凸部挡止;该第二插接体的各该第二容室的内端设有一第二凸部;各该第二导电件的外端受该第二凸部挡止;一凸条,设于第一插接构件的内壁面中央,并往该第一插接空间凸伸;另一凸条,设于该第二插接构件的内壁面中央,并往该第二空间凸伸;该第一与第二插接体相插接时,各自凸条相接触。
本发明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所述的接线端子仅包含公、母插接体及导电件,可简化构件,改善先前技术的零组件过多的问题,且容易组装及缩小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已知一种电路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组合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立体图,并显示插接体相接合的状态。
图4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插接体未插接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较佳实施例的公插接体的横向剖面图。
图7是图6的7-7剖线的剖面图。
图8是本较佳实施例的母插接体的横向剖面图。
图9是图8的9-9剖线的剖面图。
图10是图7的10-10剖线的剖面图。
图11是图9的11-11剖线的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呈插接状态的剖面图,并显示连接电线。
图13是图23的13-13剖线的剖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立体图,并显示插接体相插接的状态。
图15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插接体未插接时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图15的17-17剖线的剖面图。
图18、图19分别是图15的18-18与19-19剖线的剖面图。
图20是图18的20-20剖线的剖面图。
图21是图20的21-21剖线的剖面图。
图22(A)至图22(C)显示第二插接体的横向剖面图及纵向剖面图,对应于第一插接体的剖面位置。
图23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呈插接状态的剖面图,并显示连接电线。
图24是图23的24-24剖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可能的实施态样,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畴,先予叙明。
请参图3至图6,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端子20,其包含有:
一第一插接体,是一公插接体30,具有一内端与一外端,其内端为一接插端,设有一插接构件31,该插接构件31具有二呈左右并列的插柱32,于该二插柱32内端面沿着公插接体30的纵向各向内凹设一第一容室33,该二第一容室33的内端各设有一第一凸部34,如图6,各凸部34的内径小于各容室33的内径。该二容室33的一壁面(例如底壁)沿着容室的纵向各设一第一凹槽35,该二第一凹槽35内各设一第一定位部36,如图7。各定位部36于本实施例是一凸块,其顶缘以不突出容室33的底壁331为佳。该公插接体30的插接构件31的外壁面沿其纵向设有至少一轨条37,较佳地,该公插接体具有二轨条37,分别设于该二插柱32的外壁面,并分别对应于该二第一凹槽35的设置位置。该公插接体30的外端为接线端,设有至少二第一穿线孔38,供电线穿入。该二穿线孔38分别连通该二容室33的内端;各第一凸部34位于各容室33及各穿线孔38之间。
一第二插接体,请配合参阅图8、图9,为一母插接体40,其内端为一插接端,凹设有一插接空间41,该插接空间41还可以一隔板411分隔出二插接容室42,各该插接容室42内端还往内凹设一第二容室43,该二容室并列,各该第二容室43的内端各设有一第二凸部44,各凸部44的内径小于各容室43的内径。该二容室43的一壁面(例如底壁)沿着容室的纵向各设一第二凹槽45,该二第二凹槽45内各设一第二定位部46,各定位部46位于凹槽45的前端为佳,由凹槽的前端面所形成。该插接空间41的一壁面沿母插接体的纵向设有至少一轨槽,较佳地,本实施例于各插接容室42的一壁面(例如底壁)沿着容室的纵向设有一轨槽47,以对应公插接体的轨条37。该母插接体40的外端为接线端,设有至少二第二穿线孔48,供电线穿入。该二穿线孔48分别连通该二第二容室43的内端;各第二凸部44位于各容室43及各穿线孔48之间。
二第一导电件50,由金属片体制成,其内端是一接触端52,而外端为一夹掣端54,该接触端52由二具弹性并保持间隔的接触片521所形成;而该夹掣端54由二具有弹性的夹掣片542所形成,该二夹掣片542分别设于导电件的体身51二侧,且该二夹掣片542的自由端之间的间隙朝向该接触端52的方向逐渐缩小。所述的接触端52及夹掣端54不以本实施例所示为限。各该第一导电件50的体身51更设一向外凸伸且具弹性的抵掣片55。于本实施例,第一导电件50的体身51具有一底壁,该抵掣片55是自导电片的底壁向下延伸,且抵掣片55的自由端朝向导电件的接触端52,而非朝向夹掣端54。该二第一导电件50分别装入及定位于该公插接体30的该二第一容室33中。
组装时,各第一导电件50是自各第一容室33的内端装入该容室,于组装过程中,该导电件50的抵掣片55移入公插接体30的第一凹槽35并在该凹槽内滑移。随着该导电件50逐渐移入容室33,当该抵掣片55触及第一定位部36时,该抵掣片55弹性地向上偏摆,待越过该定位部36后,抵掣片55便弹性回复而向下偏摆,其自由端并移回第一凹槽35,如图7、图10。第一导电件50装设完成时,如图6、图7所示,导电件50的外端(即夹掣端)受该第一凸部34挡止,而该抵掣片55的自由端则可抵住第一定位部36,因此,第一导电件50便定位于该第一容室33内,不会脱出第一容室。此外,导电件50具有一底壁与二侧壁,故其断面形成U形的构形,恰可配合容室33的矩形构形,如图10,不会在容室内松动。
二第二导电件60,同样为金属材质,其内端是一接触端62,而外端为一夹掣端64,该接触端62呈直条状或柱状;而该夹掣端64由二夹掣片642所形成,该二夹掣片642分别设于导电件的体身61二侧,其自由端之间的间隙往该接触端62的方向逐渐缩小。该接触端62及夹掣端64不以本实施例所示为限,例如第一与第二导电件的接触端可互换。各第二导电件60的体身61更设一向外凸伸并具弹性的抵掣片65。于本实施例,该抵掣片65同样自导电片60的体身61的底壁向下延伸,其自由端朝导电件的接触端62。该二第二导电件60分别装入及定位于该母插接体40的该二第二容室43中。
第二导电件60组装时,是自母插接体40的内端装入第二容室43,于组装过程中,当该抵掣片65触及第二定位部46时,该抵掣片65弹性地向上偏摆,待抵掣片65越过该定位部46后,其便弹性回复,移入第二凹槽45中,如第图11。第二导电件60装设完成后,如图8、图9所示,导电件的外端受该第二凸部44挡止,而该抵掣片65的自由端则可抵住第二定位部46,借此,第二导电件60便定位于该第二容室43内,不会脱出第二容室,且其接触端62位于插接空间41中。导电件60的断面形成U形的构形,恰配合容室43呈矩形的断面形状,如第图11,故不会松动。
由上述的说明可知,导电件50、60组装于插接体30、40的组装作业非常方便,只需将导电件移入插接体,即可完成组装。组装后的公、母插接体30、40可相互插接或分离,使该接线端子20提供导电或断电的作用。
使用时,如图12所示,将四条电线A、B分别自穿线孔38、48穿入该公、母插接体30、40内,该等电线A、B受第一、第二导电件50、60的夹掣端54、64的夹掣片542、642夹固,而分别与相应的导电件电性连接。接着,将该公、母插接体50、60相插接,该公插接体30的插接构件31的该二插柱32分别插入母插接体40的插接空间41的该二插接容室42中,该二第二导电件60的接触端62穿入公插接体30的该二第一容室33内,并分别与该二第一导电件50的接触端52相接触,使电路得以导通。第一导电件50的接触端52的夹掣片521夹住第二导电件60的接触端62,使公、母插接体不易分离。于插接公、母插接体时,公接插体的轨条37嵌入母插接体40的轨槽47,如图13所示。可知,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具有防呆设计,须轨条37对应轨槽47,公、母插接体30、40始能顺利插接,在某些使用场合中,可确保电线A、B的极性相同,避免错接极性。施力将公、母插接体分离,即可断电。
上述接线端子20仅由公、母插接体30、40及导电件50、60组成,改善以往同类物品零组件过多的问题,并有效缩小接线端子的体积,且组装时只要将导电件50、60分别置入插接体30、40内,即完成组装动作,具有便于组装的功效;又供导电件定位、防止导电件脱出容室的抵掣片55、65位于公、母插接体30、40的凹槽35、45中,巧妙的容纳在防呆构造(轨条)之处,不会造成多余空间浪费,亦促进整体体积的缩减。
上述的凹槽、轨条与轨槽并非不可缺少的构造;而第一与第二定位部可为凹设于第一及第二容室的壁面的内凹部位,供导电件的抵掣片移入并抵住定位部,让导电件不会脱离插接体。
请参阅图14至图17,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接线端子70,同样包含有:一第一插接体、一第二插接体、二第一导电件与二第二导电件,其中:该二插接体具有相同的结构,而第一与第二导电件亦具有相同的构造,差异在于,欲将该二插接体相插接时,第一插接体正立,而第二插接体则倒立(即,第一插接体上下翻转180度后便成为第二插接体)。本实施例的结构说明如下:
该第一插接体80A的内端为一接插端,具有呈上下并列的一第一插接构件与一插接空间,详而言之,该插接体80A的内端具有上下并列但保持间隔的第一插接构件81A与一壳部82A,该插接构件81A与该壳部82A之间形成一第一插接空间83A。一轨槽811A,设于该插接构件81A的外周面顶壁;一凸条812A,设于插接构件的内壁面中央,并往第一插接空间83A凸伸;一轨条821A,设于该壳部82A的内周面底壁。
该第一插接体80A更设有二第一容室84A,如图18、图19,自该插接空间83A往内凹设,并位于插接体二侧,呈左右并列。该二第一容室84A的内端各设有一第一凸部85A,各凸部85A的内径小于各第一容室84A的内径。该二容室84A的一壁面(例如顶壁)沿着容室的纵向各设一第一凹槽841A,该二第一凹槽841A内各设一第一定位部87A,如图20。各定位部87A于本实施例是一凸块,其顶缘以不突出容室84A的壁面(顶壁)为佳。该第一插接体80A的外端为接线端,设有至少二第一穿线孔88A,该二穿线孔88A分别连通该二容室84A的内端;各第一凸部85A位于各容室84A及各穿线孔88A之间。
该第二插接体80B的构造相同于第一插接体80A,只是方向相反,故由第一插接体即可完全了解第二插接体的构造。请参阅图15及图22,第二插接体80B的内端具有上下并列但保持间隔的一壳部82B与一第二插接构件81B,该插接构件81B与该壳部82B之间形成一第二插接空间83B。一轨槽811B,设于该插接构件81B的外周面底壁;一凸条812B,设于插接构件的内壁面中央,并往第二插接空间83B凸伸;一轨条821B,设于该壳部82B的内周面顶壁。二第二容室84B,可由图18、图19了解,自该插接空间83B往内凹设,并位于第二插接体内部二侧。该二第二容室84B的内端各设有一第二凸部85B,各凸部85B的内径小于各第二容室84B的内径。该二容室84B的一壁面(例如底壁)沿着容室的纵向各设一第二凹槽841B,该二第二凹槽841B内各设一第二定位部87B,如图22(A)。各定位部87B的顶缘以不突出容室84B的壁面(底壁)为佳。该第二插接体80B的外端为接线端,设有至少二第一穿线孔88B,该二穿线孔88B分别连通该二容室84B的内端;各第一凸部85B位于各容室84B及各穿线孔88B之间。
请参阅图16,各该第一导电件90A的内端为一接触端91A,于本实施例,该接触端91A为翘曲状的弹片,该导电件91A的外端为一夹掣端92A,由二具有弹性的夹掣片921A所形成。该导电件90A的体身的顶壁更设有一向外凸伸的抵掣片93A,该抵掣片的自由端朝向该接触端91A,而非朝向夹掣端。
各第二导电件90B的结构与第一导电件90A相同,其内端为一接触端91B,外端为一夹掣端92B,具有二具弹性的夹掣片921B。一抵掣片93B,自该导电件90B的体身的底壁向下凸伸,其自由端朝向导电件90B的接触端91B。
第一、第二导电件90A、90B是分别装入第一、第二插接体80A、80B中,以组装第一导电件为说明,该二第一导电件90A自第一插接体80A的插接空间83A分别装入该二第一容室84A内,组装过程中,该抵掣片93A碰触第一定位部87A时会弹性偏摆,使导电件90A能顺利地装入第一容室84A。当导电件90A组装定位时,导电件的外端受该第一凸部85A挡止,而该抵掣片93A移入第一凹槽841A内并可抵住第一定位部87A,如图20及图21,第一导电件90A便定位于第一容室84A内,不会脱出,且导电件的U形断面恰可配合容室的矩形断面形状,不会在容室内松动;导电件的接触端91A并位于插接空间83A中。第二导电片90B装入第二插接体80B的第二容室84A的方式与定位状态相同,容不赘述。
使用时,如图23所示,将四条电线100分别自穿线孔88A、88B穿入第一、第二插接体80A、80B内,该等电线100分别受第一、第二导电件90A、90B的夹掣端92A、92B的夹掣片921A、921B夹固(电线受夹掣端夹固的状态与第一实施例同),而分别与导电件电性连接。接着,将该二插接体相互插接,第一插接体90A的第一插接构件81A插入第二插接体的第二插接空间83B;而第二插接体90B的第二插接构件81B则插入第一插接体的第一插接空间83A中,如图23、图24所示。同时,该二第一导电件90A的接触端91A移入第二插接体80A的第二插接空间83B,而第二导电件90B的接触端91B则对应地移入第一插接体80B的第一插接空间83A,位于同一侧的第一导电件90A与第二导电件90B的接触端91A、91B相互弹性接触,使得电路导通。
此外,如图23所示,该二插接体插接后,各插接体90A、90B的轨条821A、821B嵌入对方的轨槽811B、811A中,使该二插接体容易结合,并具有防呆效果,避免接错极性。再者,该二插接体的壳部81A、81B相互对结合密接,而其凸条812A、812B亦相互接触,使该接线端子70具有良好的密合性;该二凸条812A、812B的密接状态将插接空间分隔成左右二个独立的隔间。将该二插接体分离,即可使电路断电。
同样的,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70仅由第一、第二插接体80A、80B及第一、第二导电件90A、90B组成,改进已知同类物品零组件过多的问题,且组装时只要将该导电件直接置入插接体内定位,即完成组装动作,具有便于组装的功效;又导电件的抵掣片容纳于插接体的凹槽中,使整体体积能够有效的缩小。
再者,本实施例只需生产一种插接体及一种导电件,即可组装成接线端子的构造,更有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及简化零件管理。
上揭诸实施例仅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综上所陈,本发明为一种首创的接线端子,得以改进现有技术的诸多缺失,具有简化构件、缩小体积及容易组装等功效的增进,故依法提出申请。

Claims (15)

1.一种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
一第一插接体,是一公插接体,其内端为一接插端,设有一插接构件;二第一容室,自该插接构件的端面向内凹设,并呈并列;该公插接体的外端设有至少二第一穿线孔,该二第一穿线孔分别与该二第一容室的内端连通;
一第二插接体,为一母插接体,其内端为一插接端,凹设有一插接空间;二第二容室,自该插接空间更往内凹设于该母插接体内;该母插接体的外端设有至少二第二穿线孔,分别与该二第二容室的内端连通;
二第一导电件,其内端是一接触端,而外端为一夹掣端,一抵掣片,设于各该第一导电件的体身;该二第一导电件分别装设于该公插接体的该二第一容室中,该第一导电件的夹掣端朝向第一穿线孔;各该第一导电件的抵掣片抵于各该第一容室的壁面,而定位于该第一容室中;
二第二导电件,其内端是一接触端,而外端为一夹掣端,各该第二导电件的体身还设有一抵掣片;该二第二导电件分别装设于该母插接体的该二第二容室中,该第二导电件的夹掣端朝向第二穿线孔,各该第二导电件的抵掣片抵于各该第二容室的壁面,而定位于该第二容室中;该二导电件的接触端位于插接空间内;
该公插接体的该插接构件可插入该母插接体的插接空间中或分离,于该公、母插接体相插接时,该二第二导电件的接触端穿入该公插接体的该二第一容室,并分别与该二第一导电件的接触端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插接体的各该第一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一定位部;该母插接体的各该第二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二定位部;各该第一导电件的抵掣片是自该第一导电件的体身向外凸伸并具弹性,且该抵掣片抵住该第一定位部;各该第二导电件的抵掣片是自该第二导电件的体身向外凸伸并具弹性,且该抵掣片抵于该第二定位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一凹槽;各该第一定位部设于该第一凹槽中;各该第一导电件的抵掣片伸入该第一凹槽,并抵住该第一定位部;各该第二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二凹槽;各该第二定位部设于该第二凹槽中;各该第二导电件的抵掣片伸入该第二凹槽,并抵住该第二定位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插接体的插接构件的外壁面沿其纵向设有至少一轨条;该母插接体的插接空间的一壁面沿该母插接体的纵向设有至少一轨槽;该公、母插接体相插接时,该轨条与该轨槽嵌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插接体的插接构件具有二左右并列的插柱;该二第一容室分别设于该二插柱中;各该第一凹槽沿该第一容室的纵向设于该第一容室的壁面;各该第二凹槽沿该第二容室的纵向设于各该第二容室的壁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插接体的各该第一容室的内端设有一第一凸部;各该第一导电件的外端受该第一凸部挡止;该母插接体的各该第二容室的内端设有一第二凸部;各该第二导电件的外端受该第二凸部挡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插柱的外壁面各设有一轨条,各该轨条对应于各该第一凹槽的位置设置;该插接空间具有二并列的插接容室;该二第二容室自该二插接容室向内凹设;各该插接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轨槽;该公、母插接体相插接时,该公插接体的轨条与该母插接体的轨槽嵌接;各该第一导电件与各该第二导电件的各夹掣端由二具弹性的夹掣片所形成,该二夹掣片分别设于各导电件的体身二侧,其自由端之间的间隙往该接触端的方向逐渐缩小。
8.一种接线端子,包含有:一第一插接体、一第二插接体、二第一导电件与二第二导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与第二插接体具有相同设计的构造;
该第一插接体的内端为一接插端,具有呈上下并列的一第一插接构件与一第一插接空间;二第一容室,自该插接空间往内凹设,并位于第一插接体二侧;该第一插接体的外端设有至少二第一穿线孔,分别连通该二第一容室;
该第二插接体的内端为一接插端,具有呈上下并列的一第二插接空间与一第二插接构件;二第二容室,自该第二插接空间往内凹设,并位于第二插接体二侧;该第二插接体的外端设有至少二第二穿线孔,分别连通该二第二容室;
各该第一导电件的内端为一接触端,而其外端为一夹掣端;该二第一导电件分别装设于该第一插接体的该二第一容室中,各该导电件的夹掣端朝向第一穿线孔,而其接触端位于该第一插接空间中;
各该第二导电件的内端为一接触端,而其外端为一夹掣端;该二第二导电件分别装设于该第二插接体的该二第二容室中,各该第二导电件的夹掣端朝向第二穿线孔,而其接触端位于该第二插接空间中;
该第一与第二插接体可相互插接或分离,于插接时,该二插接体的插接构件分别插入对方的插接空间;该二第一导电件与第二导电件的接触端分别移入第二插接空间与第一插接空间,并相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体的的内端具有上下并列并保持间隔的该第一插接构件与一壳部;该第一插接空间是形成于该第一插接构件与该壳部之间;该第二插接体的内端具有上下并列并保持间隔的一壳部及该该第二插接构件与一壳部;该第二插接空间是形成于该壳部及该第二插接构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第一导电件与该二第二导电件具有相同的构造。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体身设有一抵掣片,并以该抵掣片抵于各该第一容室的壁面,而定位于该第一容室中;各该第二导电件的体身设有一抵掣片,并以该抵掣片抵于各该第二容室的壁面,而定位于该第二容室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插接体的各该第一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一定位部;该母插接体的各该第二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二定位部;各该第一导电件的抵掣片自该第一导电件的体身向外凸伸并具弹性,且该抵掣片抵住该第一定位部;各该第二导电件的抵掣片自该第二导电件的体身向外凸伸并具弹性,且该抵掣片抵于该第二定位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一凹槽;各该第一定位部是设于该第一凹槽中;各该第一导电件的抵掣片伸入该第一凹槽,并抵住该第一定位部;各该第二容室的一壁面设有一第二凹槽;各该第二定位部是设于该第二凹槽中;各该第二导电件的抵掣片伸入该第二凹槽,并抵住该第二定位部。
14.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轨槽,设于该第一插接构件的外周面顶壁;一凸条,设于该第一插接构件的内壁面中央,并往该第一插接空间凸伸;另一轨槽,设于该第二插接构件的外周面底壁;另一凸条,设于该第二插接构件的内壁面中央,并往该第二插接空间凸伸;该第一与第二插接构件相插接时,各自的凸条与对方的轨槽嵌接。
15.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体的各该第一容室的内端设有一第一凸部;各该第一导电件的外端受该第一凸部挡止;该第二插接体的各该第二容室的内端设有一第二凸部;各该第二导电件的外端受该第二凸部挡止;一凸条,设于第一插接构件的内壁面中央,并往该第一插接空间凸伸;另一凸条,设于该第二插接构件的内壁面中央,并往该第二空间凸伸;该第一与第二插接体相插接时,各自凸条相接触。
CN201310688486.8A 2013-12-16 2013-12-16 接线端子 Active CN1047164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88486.8A CN104716467B (zh) 2013-12-16 2013-12-16 接线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88486.8A CN104716467B (zh) 2013-12-16 2013-12-16 接线端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6467A true CN104716467A (zh) 2015-06-17
CN104716467B CN104716467B (zh) 2017-10-27

Family

ID=53415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88486.8A Active CN104716467B (zh) 2013-12-16 2013-12-16 接线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1646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8989A (zh) * 2018-05-15 2018-08-31 黄世明 一种便捷接线的灯具
CN108565581A (zh) * 2018-03-30 2018-09-21 东莞市美金兴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接插式连接器
CN110416778A (zh) * 2019-07-24 2019-11-05 广州高权电器灯饰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稳定接触结构的接线端子
CN111541078A (zh) * 2020-05-20 2020-08-14 艾克森(江苏)节能电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插头插座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4725B2 (ja) * 1990-04-09 1995-06-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低挿抜力多極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300118A (zh) * 1999-12-16 2001-06-2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组合式插座连接器
CN2575861Y (zh) * 2002-11-05 2003-09-24 卢朝栏 改良的连接装置
US20060286864A1 (en) * 2005-06-21 2006-12-21 Bethurum Gary C Electrical Disconnect With Push-In Connectors
CN101533976A (zh) * 2008-03-14 2009-09-16 晋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连接器
CN202564613U (zh) * 2012-03-28 2012-11-28 郭铭宗 电池连接器
CN203135005U (zh) * 2013-01-07 2013-08-14 苏州快可光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接线组件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4725B2 (ja) * 1990-04-09 1995-06-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低挿抜力多極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300118A (zh) * 1999-12-16 2001-06-2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组合式插座连接器
CN2575861Y (zh) * 2002-11-05 2003-09-24 卢朝栏 改良的连接装置
US20060286864A1 (en) * 2005-06-21 2006-12-21 Bethurum Gary C Electrical Disconnect With Push-In Connectors
CN101533976A (zh) * 2008-03-14 2009-09-16 晋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路连接器
CN202564613U (zh) * 2012-03-28 2012-11-28 郭铭宗 电池连接器
CN203135005U (zh) * 2013-01-07 2013-08-14 苏州快可光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接线组件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5581A (zh) * 2018-03-30 2018-09-21 东莞市美金兴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接插式连接器
CN108468989A (zh) * 2018-05-15 2018-08-31 黄世明 一种便捷接线的灯具
CN110416778A (zh) * 2019-07-24 2019-11-05 广州高权电器灯饰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稳定接触结构的接线端子
CN111541078A (zh) * 2020-05-20 2020-08-14 艾克森(江苏)节能电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插头插座
CN111541078B (zh) * 2020-05-20 2022-03-18 艾克森(江苏)节能电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插头插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6467B (zh) 2017-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6467A (zh) 接线端子
CN202221839U (zh) 插接式可扩展插排
CN204481238U (zh) 对接连接器
CN103367957B (zh) 一种接线端子
CN203589383U (zh) 音频插座连接器结构
CN202474337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9086363U (zh) 一种直流电源接头
CN204407615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03733950U (zh) Led线性光源的导电连接器
CN206195012U (zh) 可正反插拔的电源插头与电源插座及其组合结构
CN211351034U (zh) 一种信号连接插座
CN210007019U (zh) 一种端子连接器结构
CN203760723U (zh) 接线器
CN208209088U (zh) 高可靠连接器
CN111796125A (zh) 常见传感器模块引脚重新排序转接器
CN216355053U (zh) 具有导向功能的电源连接器
CN105390851B (zh) 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
CN213366856U (zh) 一种新型母插座端子
CN203871484U (zh) 一种灯具连接器的导线与端子连接结构
CN212659696U (zh) 一种sim卡连接器及移动终端
CN216488615U (zh) 一种a型沉板母座端口连接器
CN210723449U (zh) 一种导线压接针座
CN210640391U (zh) 一种基于一体式铆接的电源插脚
CN211508064U (zh) 一种多功能插座
CN211556026U (zh) 一种纽扣电池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01

Address after: Zhongkai six road 258, Zhongkai hi tech Zone, Huizhou,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Huiyang Jin Yu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 192 tree Ren Road, Wufeng District, Taichung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Hong Dangyu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