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5506A - 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15506A
CN104715506A CN201510150841.5A CN201510150841A CN104715506A CN 104715506 A CN104715506 A CN 104715506A CN 201510150841 A CN201510150841 A CN 201510150841A CN 104715506 A CN104715506 A CN 1047155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ologic
mode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method
physical proper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508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15506B (zh
Inventor
毛小平
吴冲龙
刘刚
田宜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151015084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155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15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5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15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55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Consolidation Of Soil By Introduction Of Solidifying Substances Into Soi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构建方法采用地质结构物性突变面与全空间单元分割的双体式形式构建地质模型。本发明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表达地下地质模型,即采用地质结构的表达和地质体物性连续性表达结合,用来表达三维地质模型,既能照顾到突变性,也能考虑到连续性,确保了地质模型表达和研究的准确性;将薄层单元进一步分隔形成微单元,每个微单元能表达一个唯一的地质体空间,确保了地质模型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便于科研和地质探测的进行。

Description

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对地下地质体的物性描述、表达是进行工程地质计算与工程设计、施工的前提,表达的方法决定了后续计算的方法、表达精度、方便程度。目前地质体的表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表达地质结构面,地质结构面代表了地质体的突变性,它是地质分界面、断层、不整合面等;另一种是不管地质结构面,而直接将全空间进行单元分割,各单元赋予不同的属性,用以表达地质体的连续性。这两种模型已各自保留了很长时间,且有相应的软件支持。比较常用的地质建模软件,如Autodesk的一系列产品、Microstation、Catia等均来自建筑业,所表达的模型均属于“封闭的面即是体”,对地质结构面表达比较完善,以体现地质体的物质不连续性或突变性;而一些力学计算软件,将全空间进行自由的分割,而不管其结构面,即忽略其突变性,也不管地层的倾向(如图1中的D4),体现了物质的连续性。图1的单元分割优点特点是以方便计算为目的,地层的倾斜的,但仍按水平或垂直的分割,或直接按delaunay三角形分割,以便在数学上满足一些收敛条件,在数学上表达简单、合理,但忽视了地层的发育规律,忽视了突变与连续各自的特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本发明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表达地下地质模型,即采用地质结构的表达和地质体物性连续性表达结合,用来表达三维地质模型,既能照顾到突变性,也能考虑到连续性,确保了地质模型表达和研究的准确性;将薄层单元进一步分隔形成微单元,每个微单元能表达一个唯一的地质体空间,确保了地质模型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便于科研和地质探测的进行。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为:
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构建方法采用地质结构物性突变面与全空间单元分割的双体式形式构建地质模型;
所述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前处理过程,即地质结构面的建立:地质结构面即是地质体物性突变面,在一定范围分布的界面且界面是连续的,包括不同地层因年代不同的分界面、岩性差异分界面、不整合面、断层面;
获取地质勘察数据,包括钻孔、勘探线、地质点、地形测绘、槽探、坑探、平硐、岩层产状测量数据;将地质勘察数据导入处理软件系统中,形成了对这些地质结构面及属性信息的离散采样数据集,包括地质结构面信息、地质属性信息、岩层产状,通过地质统计学、克里金法建立各个地质结构面;
地质结构面的建模是双体式地质模型的关键,也是建模的第一步。数据来源于地质勘察数据,一般有钻孔、勘探线、地质点、地形测绘、槽探、坑探、平硐、岩层产状测量等,这些数据一般是采用目前所熟知的AutoDesk中的AutoCAD来进行的初步整理与成图,需要将导入统一的三维空间中,它们既包含地质结构面信息,如地质分层,也包含地质属性信息,如岩性、地层年代。这些信息除了位置信息,还包括岩层产状,即倾向、倾角等,就是对实际真实地质结构或地质结构面的离散采样,需要通过地质统计学方法,如克里金法、半基函数法等,来做计算,将实际的地质模型恢复出来。因此首先是恢复地质结构面,如图2所示,分界面A、B在地质上是同一个分界面,但它们被断层错开,就不连续了,于是需要将该地质分界面一分为二,分成两个地质结构面来创建。在建模前,需要在导入的原始信息中,找到这两个面的采样点或采样线,用它们来按趋势分析或统计学方法,将A,B的形态还原出来。这还原出来的结构面,可能与真实的地质分界面不一样,但它只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勘探程度下所获得的,且是相对合理的,随着对它们的采样数量的增加,即勘察程度的提高,资料的丰富,就需要对已建的地质结构面做补充修改,即局部更新,这样,逐步逼近真实分界面。
步骤二:地质体物性突变面分割:在整个模型空间中,首先由多个地质结构面将全模型空间分割成n个子空间D1、D2、D3、..Di..Dn,每个子空间Di内的物性相对均匀、连续或是渐变分布的,并采用集合方式来表达空间Di
地质结构面是某种属性的突变面,如地层所处年代、岩性、物性。例如,不同地层的分界面、断层面、不整合面,可以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的宏观结构。如图2所示,A,B,C,E为以沉积年代划分的地质结构面,而F1为断层引起的结构面,结构面上至少有一种属性是不一样的,如结构面A上,有可能P1、P2两点中,P2上下岩性是一样的,都是泥岩,但其沉积年代不一样,则被分开;在断层F1上,有P3、P4两点,P4两侧地层不一样,而P3两侧地层年代是一样的,但仍被当作地质结构面的一部分。
步骤三:地质体物性连续性子空间的分割:在每个独立的空间Di中,由于物性是相对连续但不完全相同,需进一步分割才能满足应用需求,其物性分布和当时沉积环境有关,需要根据地层的倾向、地层沉积时的等时线及垂向上岩性差异大小将该子空间Di顺层垂向分割为更细的层状的薄层单元;
地层岩性垂向上的差异主要是指岩层粒度、风化程度上的差异,一般层状薄层单元最小厚度在3-5米;岩层粒度上可以是砾岩、细砾岩、粗砂、中砂、细砂、粉砂、泥岩、页岩等,风化程度分为强风化、弱风化等,但垂向上即使是均匀的,也需要做一定剖分,一方面是为了后期力学计算的剖分合理性,另一方面,是在垂向上受力、各种属性等,也会出现差异。低于3-5米的较薄的微地层,即使不再细分,对于工程地质的计算而言,影响不是太大。
垂向分割需要结合前期导入的各类勘察资料,利用其中的属性信息,如泥岩、细砂岩、中粗粒砂岩等,各类风化面,第四系等,同时还需要利用地层演化趋势,即沉积学信息,即使是水平层位,其内部也会有不同粒度的砂岩产生垂向上的非均匀性,这时,对这一相对均匀的块体的分割,则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顺沉积等时线(面)来分割。
这个过程,除了利用地质人员在整理地质剖面时添加的地质知识,还需要做“人工剖面”,在一些资料密度较稀的地区,进行补充,或称为“辅助剖面”,在这些区域人工切一些剖面,根据已知勘探剖面、钻孔等信息投射到该剖面上的信息,利用地质家对该地区的认识,来作一些适度的推测,以补以完善信息。
步骤四:层状薄层单元的横向分割:根据岩性差异大小,对层状薄层单元在垂直于层面方向即横向再分割成微单元,即最小的单元;
该步骤是针对前一步垂向分层后,顺层方向的分割,在横向的物性会有差异,但一般沉积地层,这种差距较小,若不做这一步,目前的模型就是一种多个薄层组成的,这样不利于后期的力学等计算,而这些计算对网格的划分是有一定要求的,即一个最小的单元,或微单元需要等腰三角形,或正四边形,其中每个单元内的夹角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对三角形,尽量形成等边三角形,而四边形,尽量形成正方形。因此,在横向上或顺地层层面方向,也需要将独立的块体再剖分。
步骤五:对模型的局部更新:根据勘察过程中不断获取的新的勘察信息,对前一阶段的地质模型进行局部更新,将波及到的区域在空间上做出调整,待改区域与固定区域的渐变过规律采用余弦函数,使三维的模型空间整体保持不变,在修改区域内与新增的钻孔、勘探资料揭露的地层及地质结构面相吻合,且修改后的结构面保持一定的光滑度和连续性;
地质勘探是分阶段的,而地质建模在不同阶段所依据的资料详度不同,都有不同程度的推测因素。随着勘察的深入,不断获取新的勘察信息,新的勘察资料和原先的模型就有一些不吻合了,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好的建模工具或表达算法能直接利用前一阶段的模型,和新增的勘察信息来自动或半自动的调整,即对前一阶段的地质模型进行“局部更新”。
对模型的局部更新,即任何工程是一个有一定持续时间的过程,即有勘察阶段,不同阶段所掌握的资料程度不一样,早期资料少,这时所建的地质模型会很粗,精度低,而随着资料的丰富,可以将新增的资料加入到原模型中,进行局部更新,将使建模工作量大大减小,采用的方法就是,对地质结构面的调整,使它和新添的钻孔所揭露的地层,或新增的勘探线所揭露的地层面吻合,在新添资料与模型中一些勘察信息点(控制点、不动点)之间,采用余弦函数过渡,使它将波及范围在空间上做一定的反馈。如图3(a)所示,前一期所建的模型为ACB,而后在C点新增一口钻孔:钻孔1,所揭示的该地质结构面不在深度C点处,而在新的D点,且两边的A,B两点是控制点,只有A与C之间,C与B之间的线段能够调整,于是给定一个余弦函数,让C点下降到D点时,在A,B之间相邻点按距离远近,由距离最大渐变至0,于是,原先的ACB将废弃掉,变成了比较平滑的ADB,新的结构面既保证一定平滑度、连续性,且符合新的资料。剖面的调整和它类似。
步骤六:在上步结构面调整后,局部的微单元的空间结构和属性分割按步骤五中调整的比例进行缩放。使微单元的分隔与模型的局部变更相适应。
优选的,步骤一中采用的处理软件为AutoCAD;地质结构面信息包括地质分层信息,地质属性信息包括岩性信息,岩层产状信息包括地质倾向、倾角信息。
优选的,步骤一中获取的地质勘察数据是对实际真实地质结构或地质结构面的离散采样,处理软件通过地质统计学方法克里金法和/或半基函数法计算后,将实际的地质模型恢复至处理软件的三维的模型空间中。
优选的,步骤二中地质结构面是属性的突变面,即断层的错断;判断地质结构面的属性包括地层所处年代、岩性、物性,以及不同地层的分界面、断层面、不整合面,用以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的宏观结构。
优选的,步骤三中按沉积时等时线或面来分割子空间;岩性差异是指岩层粒度、风化程度上的差异;岩层粒度的差异种类包括砾岩、细砾岩、粗砂、中砂、细砂、粉砂、泥岩、页岩;风化程度的差异种类包括强风化及弱风化。
优选的,步骤三中层状薄层单元的最小厚度为3-5米。
优选的,步骤三中,在资料密度较稀的地区补充人工剖面,根据已知勘探剖面、钻孔信息投射到该剖面上的信息来作推测以补充完善信息。
优选的,步骤四中,微单元为三角形或四边形,三角形的内角为45°至75°;四边形的内角为75°至115°。
优选的,步骤四中,微单元为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长方形或正方形。
优选的,步骤五中的余弦函数为:△Z=△ZMax*cos(△L/r*∏/2),△L<r,其中△ZMax为最大调整深度、r为调整范围的半径、△L为距离最大调整深度的距离。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表达地下地质模型,即采用地质结构的表达和地质体物性连续性表达结合,用来表达三维地质模型,即能照顾到突变性,也能考虑到连续性,确保了地质模型表达和研究的准确性;
本发明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将薄层单元进一步分隔形成微单元,每个微单元能表达一个唯一的地质体空间,确保了地质模型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便于科研和地质探测的进行;
本发明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双体式数据结构,即地质结构的表达和地质体物性连续性表达相结合,先按地质结构面来分割空间,之后对每个独立的空间再进行粒度更细的分割,优点在于两者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本发明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在用地质结构面来表达体中,每个结构面都有一个外法向,用结构面加方向来作为一个元组,多个元组就能表达一个唯一的地质体空间。例如,地质体D1由A的背面和B的正面来表达,能够便捷高效的表达地质体空间;
本发明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对每个独立的Di空间采用顺等时线的不规则分割,来实现对模型的表达。例如D4再被顺等时线或接近于平行于层位面细分成四小层,横向再细分了5小段。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图。
图2为本发明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中地质结构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双体式地质模型的局部更新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双体式地质模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为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构建方法采用地质结构物性突变面与全空间单元分割的双体式形式构建地质模型;
所述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前处理过程,即地质结构面的建立:地质结构面即是地质体物性突变面,在一定范围分布的界面且界面是连续的,包括不同地层因年代不同的分界面、岩性差性分界面、不整合面、断层面;
获取地质勘察数据,包括钻孔、勘探线、地质点、地形测绘、槽探、坑探、平硐、岩层产状测量数据;将地质勘察数据导入处理软件中,形成了对这些地质结构面及属性信息的离散采样数据集,包括地质结构面信息、地质属性信息、岩层产状,通过地质统计学、克里金法建立各个地质结构面;
地质结构面的建模是双体式地质模型的关键,也是建模的第一步。数据来源于地质勘察数据,一般有钻孔、勘探线、地质点、地形测绘、槽探、坑探、平硐、地层产状测量等,这些数据一般是采用目前所熟知的AutoDesk中的AutoCAD来进行的初步整理与成图,需要将导入统一的三维空间中,它们既包含地质结构面信息,如地质分层,也包含地质属性信息,如岩性、地层年代。这些信息除了位置信息,还包括地层产状,即倾向、倾角等,就是对实际真实地质结构或地质结构面的离散采样,需要通过地质统计学方法,如克里金法、半基函数法等,来做计算,将实际的地质模型恢复出来。因此首先是恢复地质结构面,如图2所示,分界面A、B在地质上是同一个分界面,但它们被断层错开,就不连续了,于是需要将该地质分界面一分为二,分成两个地质结构面来创建。在建模前,需要在导入的原始信息中,找到这两个面的采样点或采样线,用它们来按趋势分析或统计学方法,将A,B的形态还原出来。这还原出来的结构面,可能与真实的地质分界面不一样,但它只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勘探程度下所获得的,且是相对合理的,随着对它们的采样数量的增加,即勘察程度的提高,资料的丰富,就需要对已建的地质结构面做补充修改,即局部更新,这样,逐步逼近真实分界面。
本步骤中采用的处理软件为AutoCAD;地质结构面信息包括地质分层信息,地质属性信息包括岩性信息,岩层产状信息包括地质倾向、倾角信息。本步骤中获取的地质勘察数据是对实际真实地质结构或地质结构面的离散采样,处理软件通过地质统计学方法克里金法和/或半基函数法计算后,将实际的地质模型恢复至处理软件的三维的模型空间中。
步骤二:地质体物性突变面分割:在整个模型空间中,首先由多个地质结构面将全模型空间分割成n个子空间D1、D2、D3、..Di..Dn,每个子空间Di内的物性相对均匀、连续或是渐变分布的,并采用集合方式来表达空间Di
地质结构面是某种属性的突变面,如地层所处年代、岩性、物性。例如,不同地层的分界面、断层面、不整合面,可以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的宏观结构。如图2所示,A,B,C,E为以沉积年代划分的地质结构面,而F1为断层引起的结构面,结构面上至少有一种属性是不一样的,如结构面A上,有可能P1、P2两点中,P2上下岩性是一样的,都是泥岩,但其沉积年代不一样,则被分开;在断层F1上,有P3、P4两点,P4两侧地层不一样,而P3两侧地层年代是一样的,但仍被当作地质结构面的一部分。
本步骤中地质结构面是属性的突变面,即断层的错断;判断地质结构面的属性包括地层所处年代、岩性、物性,以及不同地层的分界面、断层面、不整合面,用以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的宏观结构。
步骤三:地质体物性连续性子空间的分割:在每个独立的空间Di中,由于物性是相对连续但不完全相同,需进一步分割才能满足应用需求,其物性分布和当时沉积环境有关,需要根据地层的倾向、地层沉积时的等时线及垂向上岩性差异大小将该子空间Di顺层垂向分割为更细的层状的薄层单元;
地层岩性垂向上的差异主要是指岩层粒度、风化程度上的差异,一般层状薄层单元最小厚度在3-5米;岩层粒度上可以是砾岩、细砾岩、粗砂、中砂、细砂、粉砂、泥岩、页岩等,风化程度分为强风化、弱风化等,但垂向上即使是均匀的,也需要做一定剖分,一方面是为了后期力学计算的剖分合理性,另一方面,是在垂向上受力、各种属性等,也会出现差异。低于3-5米的较薄的微地层,即使不再细分,对于工程地质的计算而言,影响不是太大。
垂向分割需要结合前期导入的各类勘察资料,利用其中的属性信息,如泥岩、细砂岩、中粗粒砂岩等,各类风化面,第四系等,同时还需要利用地层演化趋势,即沉积学信息,即使是水平层位,其内部也会有不同粒度的砂岩产生垂向上的非均匀性,这时,对这一相对均匀的块体的分割,则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顺沉积等时线(面)来分割。
这个过程,除了利用地质人员在整理地质剖面时添加的地质知识,还需要做“人工剖面”,在一些资料密度较稀的地区,进行补充,或称为“辅助剖面”,在这些区域人工切一些剖面,根据已知勘探剖面、钻孔等信息投射到该剖面上的信息,利用地质家对该地区的认识,来作一些适度的推测,以补以完善信息。
本步骤中层状薄层单元的最小厚度为3-5米。本步骤中在资料密度较稀的地区补充人工剖面,根据已知勘探剖面、钻孔信息投射到该剖面上的信息来作推测以补充完善信息。
本步骤中按沉积时等时线或面来分割子空间;岩性差异是指岩层粒度、风化程度上的差异;岩层粒度的差异种类包括砾岩、细砾岩、粗砂、中砂、细砂、粉砂、泥岩、页岩;风化程度的差异种类包括强风化及弱风化。
步骤四:层状薄层单元的横向分割:根据岩性差异大小,对层状薄层单元在垂直于层面方向即横向再分割成微单元,即最小的单元;
该步骤是针对前一步垂向分层后,顺层方向的分割,在横向的物性会有差异,但一般沉积地层,这种差距较小,若不做这一步,目前的模型就是一种多个薄层组成的,这样不利于后期的力学等计算,而这些计算对网格的划分是有一定要求的,即一个最小的单元,或微单元需要等腰三角形,或正四边形,其中每个单元内的夹角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对三角形,尽量形成等边三角形,而四边形,尽量形成正方形。因此,在横向上或顺地层层面方向,也需要将独立的块体再剖分。
步骤五:对模型的局部更新:根据勘察过程中不断获取的新的勘察信息,对前一阶段的地质模型进行局部更新,将波及到的区域在空间上做出调整,待改区域与固定区域的渐变过规律采用余弦函数,使三维的模型空间整体保持不变,在修改区域内与新增的钻孔、勘探资料揭露的地层及地质结构面相吻合,且修改后的结构面保持一定的光滑度和连续性;
地质勘探是分阶段的,而地质建模在不同阶段所依据的资料详度不同,都有不同程度的推测因素。随着勘察的深入,不断获取新的勘察信息,新的勘察资料和原先的模型就有一些不吻合了,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好的建模工具或表达算法能直接利用前一阶段的模型,和新增的勘察信息来自动或半自动的调整,即对前一阶段的地质模型进行“局部更新”。
对模型的局部更新,即任何工程是一个有一定持续时间的过程,即有勘察阶段,不同阶段所掌握的资料程度不一样,早期资料少,这时所建的地质模型会很粗,精度低,而随着资料的丰富,可以将新增的资料加入到原模型中,进行局部更新,将使建模工作量大大减小,采用的方法就是,对地质结构面的调整,使它和新添的钻孔所揭露的地层,或新增的勘探线所揭露的地层面吻合,在新添资料与模型中一些勘察信息点(控制点、不动点)之间,采用余弦函数过渡,使它将波及范围在空间上做一定的反馈。如图3(a)所示,前一期所建的模型为ACB,而后在C点新增一口钻孔:钻孔1,所揭示的该地质结构面不在深度C点处,而在新的D点,且两边的A,B两点是控制点,只有A与C之间,C与B之间的线段能够调整,于是给定一个余弦函数,让C点下降到D点时,在A,B之间相邻点按距离远近,由距离最大渐变至0,于是,原先的ACB将废弃掉,变成了比较平滑的ADB,新的结构面既保证一定平滑度、连续性,且符合新的资料。剖面的调整和它类似。
本步骤中的余弦函数为:△Z=△ZMax*cos(△L/r*∏/2),△L<r,其中△ZMax为最大调整深度、r为调整范围的半径、△L为距离最大调整深度的距离。
步骤六:在上步结构面调整后,局部的微单元的空间结构和属性分割按步骤五中调整的比例进行缩放。使微单元的分隔与模型的局部变更相适应。
本实施例有益效果为:
本实施例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表达地下地质模型,即采用地质结构的表达和地质体物性连续性表达结合,用来表达三维地质模型,即能照顾到突变性,也能考虑到连续性,确保了地质模型表达和研究的准确性;将薄层单元进一步分隔形成微单元,每个微单元能表达一个唯一的地质体空间,确保了地质模型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便于科研和地质探测的进行;双体式数据结构,即地质结构的表达和地质体物性连续性表达相结合,先按地质结构面来分割空间,之后对每个独立的空间再进行粒度更细的分割,优点在于两者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本实施例在用地质结构面来表达体中,每个结构面都有一个外法向,用结构面加方向来作为一个元组,多个元组就能表达一个唯一的地质体空间。例如,地质体D1由A的背面和B的正面来表达,能够便捷高效的表达地质体空间;本实施例对每个独立的Di空间采用顺等时线的不规则分割,来实现对模型的表达。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8)

1.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构建方法采用地质体物性突变面与全空间单元分割的双体式形式构建地质模型;
所述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前处理过程,即地质结构面的建立:地质结构面即是地质体物性突变面,在一定范围分布的界面且界面是连续的,包括不同地层因年代不同的分界面、岩性差异分界面、不整合面、断层面;
获取地质勘察数据,包括钻孔、勘探线、地质点、地形测绘、槽探、坑探、平硐、岩层产状测量数据;将地质勘察数据导入处理软件系统中,形成了对这些地质结构面及属性信息的离散采样数据集,包括地质结构面信息、地质属性信息、岩岩层产状,通过地质统计学、克里金法建立各个地质结构面;
步骤二:地质体物性突变面分割:在整个模型空间中,首先由多个地质结构面将全模型空间分割成n个子空间D1、D2、D3、..Di..Dn,每个子空间Di内的物性相对均匀、连续或有渐变规律的分布,并采用集合方式来表达空间Di
步骤三:地质体物性连续性子空间的分割:在每个独立的空间Di中,由于物性是相对连续但不完全相同,其物性分布和当时的沉积环境有关,需要根据地层的倾向、地层沉积时的等时线及垂向上岩性差异大小将该子空间Di顺层垂向分割为更细的层状的薄层单元;
步骤四:层状薄层单元的横向分割:根据岩性差异大小,对层状薄层单元在垂直于层面方向即横向再分割成微单元,即最小的单元;
步骤五:对模型的局部更新:根据勘察过程中不断获取的新的勘察信息,对前一阶段的地质模型进行局部更新,将波及到的区域在空间上做出调整,待改区域与固定区域的渐变过规律采用余弦函数,使三维的模型空间整体保持不变,在修改区域内与新增的钻孔、勘探资料揭露的地层及地质结构面相吻合,且修改后的结构面保持一定的光滑度和连续性;
步骤六:在上步结构面调整后,局部的微单元的空间结构和属性分割按步骤五中调整的比例进行缩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采用的处理软件为AutoCAD;地质结构面信息包括地质分层信息,地质属性信息包括岩性信息,岩层产状信息包括地质倾向、倾角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获取的地质勘察数据是对实际真实地质结构或地质结构面的离散采样,处理软件通过地质统计学方法克里金法和/或半基函数法计算后,将实际的地质模型恢复至处理软件的三维的模型空间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地质结构面是属性的突变面,即断层的错断;判断地质结构面的属性包括地层所处年代、岩性、物性,以及不同地层的分界面、断层面、不整合面,用以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的宏观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按沉积时等时线或面来分割子空间;岩性差异是指岩层粒度、风化程度上的差异;岩层粒度的差异种类包括砾岩、细砾岩、粗砂、中砂、细砂、粉砂、泥岩、页岩;风化程度的差异种类包括强风化及弱风化。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层状薄层单元的最小厚度为3-5米。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在资料密度较稀的地区补充人工剖面,根据已知勘探剖面、钻孔信息投射到该剖面上的信息来作推测以补充完善信息。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的余弦函数为:△Z=△ZMax*cos(△L/r*∏/2),△L<r,其中△ZMax为最大调整深度、r为调整范围的半径、△L为距离最大调整深度的距离。
CN201510150841.5A 2015-04-01 2015-04-01 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 Active CN1047155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50841.5A CN104715506B (zh) 2015-04-01 2015-04-01 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50841.5A CN104715506B (zh) 2015-04-01 2015-04-01 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5506A true CN104715506A (zh) 2015-06-17
CN104715506B CN104715506B (zh) 2017-08-25

Family

ID=53414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50841.5A Active CN104715506B (zh) 2015-04-01 2015-04-01 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1550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1637A (zh) * 2015-10-10 2016-02-0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二维地质油藏剖面的构建方法和装置
CN107146282A (zh) * 2017-04-28 2017-09-0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基于比溶蚀度的岩溶三维模型优化方法
CN107764329A (zh) * 2017-10-18 2018-03-06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数字化地质填图系统及方法
CN110322563A (zh) * 2019-07-09 2019-10-11 吉林大学 构建地质模型的补充钻孔选址方法及系统
CN111968231A (zh) * 2020-08-14 2020-11-20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地质图切剖面的三维地层建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初剑: "地震成像系统块体建模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 *
叶思源 等: "地质三维可视化建模与其剖面自动制图应用研究", 《地质与勘探》 *
朱良峰 等: "基于数字地球平台的地质钻孔三维模拟与可视化", 《岩土力学》 *
杨耀忠 等: "内部被多条断层切割的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研究", 《科技通报》 *
马洪滨 等: "基于剖面的面体混合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金属矿山》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1637A (zh) * 2015-10-10 2016-02-0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二维地质油藏剖面的构建方法和装置
CN107146282A (zh) * 2017-04-28 2017-09-0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基于比溶蚀度的岩溶三维模型优化方法
CN107146282B (zh) * 2017-04-28 2018-06-0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基于比溶蚀度的岩溶三维模型优化方法
CN107764329A (zh) * 2017-10-18 2018-03-06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数字化地质填图系统及方法
CN110322563A (zh) * 2019-07-09 2019-10-11 吉林大学 构建地质模型的补充钻孔选址方法及系统
CN111968231A (zh) * 2020-08-14 2020-11-20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地质图切剖面的三维地层建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5506B (zh) 2017-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5262438B2 (en) Hydrodynamics-based gridding geologic modeling (Hydro-Gridding)
CN104715506B (zh) 双体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
Liang et 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echnology for shale gas sweet spots in the complex marine mountains, South China: a case study from Zhaotong national shale gas demonstration zone
CN104632200B (zh) 河流相多层及厚层油藏精细建模方法
CN105373648B (zh) 一种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储层构型的建模方法
CN105651676A (zh) 一种水平井规则开发井网下的储层非均质性表征方法
CN107783187B (zh) 一种将测井速度和地震速度结合建立三维速度场的方法
CN106023313A (zh) 一种三维地质数字勘察报告生成方法
CN103901478A (zh) 一种井震信息联合确定储层沉积特征和分布的方法
CN101634717A (zh) 基于测井和叠前道集地震数据的精细横波阻抗求取技术
CN104809266A (zh) 一种基于样条曲线的工作面煤层赋存情况精确预测方法
CN109979011A (zh)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平原地区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方法
Al-Baldawi Building a 3D geological model using petrel software for Asmari reservoir, south eastern Iraq
Wang et al. Paleogene geological framework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anticlinal zone in Lufeng 13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N109188525A (zh) 一种海相页岩层埋深数据的获取方法及系统
Zhou et al. Seismic prediction of oolitic beach thin-bed reservoir based on favorable facies belt constraints: Taking the second member of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Jiulongshan area, Northwest Sichuan, China
Zhu et 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of tectonic and paleogeomorphologic controls on sediment dispersal patterns in a continental rift basin: A case study from the Bohai Bay Basin, China
REN et al. Geomodeling technology under multifactor control
Shao et al. 3D Geological Modeling under Extremely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Li et al. Applications of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Da Qingzi Oilfield
Shi et al. Case Stories of Horizontal Wells in Offshore Fluvial Oil Reservoir
CN104316964B (zh) 一种近地表表层的建模方法及系统
Shaohua et al. Stochastic modeling of reservoir with multi-source
Podnebesnykh et al. New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initial reserves in Ozhginskoe gas-oil field
Soleimani et al. Petroleum reservoir simulation, Ramin Oil Field, Zagros, Ira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