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1223A - 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61223A
CN104661223A CN201310601078.4A CN201310601078A CN104661223A CN 104661223 A CN104661223 A CN 104661223A CN 201310601078 A CN201310601078 A CN 201310601078A CN 104661223 A CN104661223 A CN 1046612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signal
frequency
network
mobile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010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紫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i Sh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i Sh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i Sh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i Sh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60107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61223A/zh
Publication of CN104661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12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的选择,需从性能、配套、兼容性及使用要求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其中特别注意的是基站设备必须与移动交换中心相兼容或配套,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通信效果;基站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设备:基站收发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主要包括四个部件:小区控制器(CSC)、话音信道控制器(VCC)、信令信道控制器(SCC)和用于扩充的多路端接口(EMPI)。

Description

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
本发明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属于电子通讯领域。
大家常看到房顶上高高的天线,就是基站收发台的一部分。
一个完整的基站收发台包括无线发射/接收设备、天线和所有无线接口特有的信号处理部分。
基站收发台可看作一个无线调制解调器,负责移动信号的接收、发送处理。
一般情况下在某个区域内,多个子基站和收发台相互组成一个蜂窝状的网络,通过控制收发台与收发台之间的信号相互传送和接收来达到移动通信信号的传送,这个范围内的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覆盖面。
如果没有了收发台,那就不可能完成手机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基站收发台不能覆盖的地区也就是手机信号的盲区。
所以基站收发台发射和接收信号的范围直接关系到网络信号的好坏以及手机是否能在这个区域内正常使用。
基站收发台在基站控制器的控制下,完成基站的控制与无线信道之间的转换,实现手机通信信号的收发与移动平台之间通过空中无线传输及相关的控制功能。收发台可对每个用户的无线信号进行解码和发送。
基站使用的天线分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且有全向和定向之分,一般可有下列三种配置方式:发全向、收全向方式;发全向、收定向方式;发定向、收定向方式。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理解每种方式的不同,发全向主要负责全方位的信号发送;收全向自然就是个方位的接收信号了;定向的意思就是只朝一个固定的角度进行发送和接收。一般情况下,频道数较少的基站(如位于郊区)常采用发全向、收全向方式,而频道数较多的基站采用发全向、收定向的方式,且基站的建立也比郊区更为密集。
由于信号传输到基站时可能比较弱,并且有一定的信号干扰,所以要经预选器 。
模块滤波和放大,进行双重变频、放大和鉴频处理。
输入的高频信号经放大后送入第一变频器,由变频器提供的第一本机振荡信号频率为766.9125-791.8875MHz,下变频后,产生123.1MHz的第一中频信号。
第一中频信号经放大、滤波、混频后,产生第二中频信号(21.3875MHz),它经过放大、滤波后送到中频集成块。
由中频集成块(包含第二中频信号放大器、限幅器和鉴频器)产生的音频输出信号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号(RSSI)送到音频/控制板,在音频信号控制板内,由分集开关不断地比较奇数和偶数信号,并选择其中的较强信号,通过音频电路传送到移动控制中心去。
基站发射机工作原理是:把由频率合成器提供的频率为766.9125-791.8875MHz的载频信号与168.1MHz的已调信号,分别经滤波进入双平衡变频器,并获得频率为935.0125-959.9875MHz的射频信号,此射频信号再经滤波和放大后进入驱动级,驱动级的输出功率约2.4W,然后加到功率放大器模块。根据业务模式和对用户权限管理的需要,需要对用户访问本地网络的权限  网络联机
进行控制。比如,公司员工允许通过WLAN访问本地网络资源,诸如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MIS、视频服务等,同时允许访问INTERNET;对于来访人员,根据其不同身份级别,对其能否访问本地网络资源加以控制。根据这些需求,Ocamar AC有两个Internet的出口,用于让某些不允许访问本地网络资源的用户直接访问INTERNET。Ocamar AC的一个端口(出口2)和企业收敛交换机相连,用于提供给某些用户(比如访客)上网出口,因为这些用户不允许访问企业内部网络。而Ocamar AC的另一个端口(出口1)接企业内部局域网,这样,企业内部员工可以通过这条路由访问本地网络资源以及访问INTERNET,从而实现用户权限的控制和本地网络资源的控制。
此外,根据实际的业务需要,可增加MAC地址绑定方式,只有指定的MAC地址,并通过对应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认证,才能合法接入网络;或采用MAC地址验证方式,可根据不同的MAC地址为无线用户分配不同网段的IP地址,实现基于不同用户的业务策略和访问控制;也可根据Ocamar AC上不同的网口,对应交换机的VLAN分配不同网段的IP地址,实现基于不同区域的业务策略和访问控制。
·无线网络设备管理
为了便于网络管理员对整个无线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Ocamar AC上内建了一个基于WEB的管理平台,提供对无线接入控制服务器(AC)和无线接入点(AP)的管理。对AC的管理包括对AC运行等参数的配置,各模块运行状况监控等;对无线接入点的管理包括扫描指定网段的所有AP,实时报告所有AP运行状态,发现非法AP立即报警,群组更改AP的设置,如ESSID等,以便对所有AP进行集中化的管理。
· 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是一个基于WEB方式的管理员界面,也可以是一个客户端程序,在其中可以添加新用户,添加新的用户组别,修改用户属性以及修改用户组的属性,另外,可以对每个用户是否允许使用VPN、是否需要进行MAC地址的验证等内容进行设置。
Ocamar AC还可以记录用户上网日志,日志包括用户名、目的IP地址、访问时间、用户的主机IP地址、MAC地址、VLAN接入位置等信息。用户访问日志可以记录用户的整个网上活动过程,便于追查恶意用户的物理位置,实现网络的安全控制。
 网络保护保护无线网络的技巧
1. 使用WPA2加密——旧的安全选项,如WEP可被瞬间破解且无需特殊设备或是技巧。只需使用浏览器插件或是手机应用即可。WPA2是最新的安全运算法则,它贯彻到了整个无线系统,可以从配置屏幕中进行选取。
2. 使用十个字符以上的密码——即便是比较新的加密方案,如WPA2,也可以被那些自动套取密码的进程攻克。不见得要用长而难记的密码,大可以使用一些表达,如“makemywirelessnetworksecure”等取代原来较短的密码。或者使用更为复杂的密码,如“w1f1p4ss”。这类密码更具安全性。  
3. 不要使用标准的SSID——许多无线路由器都自带默认的无线网络名称,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SSID,如“netgear”或“linksys”,大多数用户都不会想到要对这些名称进行更改。 WPA2加密将这一SSID作为密码的一部分来使用。不对其进行更改意味着允许骇客使用密码查询列表,而这样无疑会加速密码破解的进程,甚至可以让他们测试密码的速度达到每秒几百万个。使用自定义的SSID则增大了不法分子破坏无线网络的难度。
4. 在密码中,添加数字,特殊符号和大小写字母——复杂的密码增加了字符数,这样便会增加密码破解的难度。例如,如果你的密码包含四个字节,但你仅使用了数字,那么可能的密码就是10的四次方,即10000个。如果你只使用小写字母,那么密码的可能性达到36的四次方。这样就迫使攻击者测试巨大数量的密码,从而增加他解密的时间。
5. 调节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调制解调器的接入点具备多个天线和传输功率,所以,用户可以调节信号的覆盖范围。有些产品可以让我们通过菜单选项来调节传输功率。这样就限制了别人能获取你的无线信号的范围,从而可以避免其损坏你的网络。
 故障解决无线网络,特别是无线局域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为我们提供了无处不在的、高带宽的网络服务,但是,由于无线信道特有的性质,使得无线网络连接具有不稳定性,大大影响了服务质量,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无线网络故障及排除方法,来帮助用户及时、有效地排除这些故障。
混合无线网络经常掉线
故障现象
使用Linksys WPC54G网卡和Linksys WRT54G AP构建无线局域网,它们使用的都是IEEE802.11g协议,网络中还存在少数802.11b网卡。当使用WRT54G进行54Mb/s连接时经常掉线。
故障分析
从理论上说,IEEE802.11g协议是向下兼容802.11b协议的,使用这两种协议的设备可以同时连接至使用IEEE 802.11g协议的AP。但是,从实际经验来看,只要网络中存在使用IEEE802.11b协议的网卡,那么整个网络的连接速度就会降至11Mb/s(IEEE 802.11b协议的传输速度)。
故障解决
在混用IEEE802.11b和IEEE802.11g无线设备时,一定要把无线AP设置成混合(MIXED)模式,使用这种模式,就可以同时兼容IEEE 802.11b和802.11g两种模式。
无线客户端接收不到信号
故障现象
构建无线局域网之后,发现客户端接收不到无线AP的信号。
故障分析
导致出现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无线网卡距离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的距离太远,超过了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在无线信号到达无线网卡时已经非常微弱了,使得无线客户端无法进行正常连接。
(2)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未加电或者没有正常工作,导致无线客户端根本无法进行连接。
(3)当无线客户端距离无线AP较远时,我们经常使用定向天线技术来增强无线信号的传播,如果定向天线的角度存在问题,也会导致无线客户端无法正常连接。
(4)如果无线客户端没有正确设置网络IP地址,就无法与无线AP进行通信。
(5)出于安全考虑,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会过滤一些MAC地址,如果网卡的MAC地址被过滤掉了,那么也无法进行正常的网络连接。
故障解决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
(1)在无线客户端安装天线以增强接收能力。如果有很多客户端都无法连接到无线AP,则在无线AP处安装全向天线以增强发送能力。
(2)通过查看LED指示灯来检查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是否正常工作,并使用笔记本电脑进行近距离测试。
(3)若无线客户端使用了天线,则试着调整一下天线的方向,使其面向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的方向。
(4)为无线客户端设置正确的IP地址。
(5)查看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的安全设置,将无线客户端的MAC地址设置为可信任的MAC地址。
3.无线客户端能够正常接收信号但无法接入无线网络
故障现象
无线客户端显示有无线信号,但无法接入无线网络
故障分析
导致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有:
(1)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的IP地址已经分配完毕。当无线客户端设置成自动获取IP地址时,就会因没有可用的IP地址而无法接入无线网络。
(2)无线网卡没有设置正确的IP地址。当用户采用手工设置IP地址时,如果所设置的IP地址和无线AP的IP地址不在同一个网段内,也将无法接入无线网络。
故障解决
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1)增加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的地址范围。
(2)为无线网卡设置正确的IP地址,确保其和无线AP的IP地址在同一网段内。
4.无线网络内部能够正常通信,但是无法与无线路由器相连的以太网进行通信
故障现象
无线客户端可以与无线路由器正常进行通信,但是无法和与无线路由器连接的以太网通信。
故障分析
导致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1)局域网(LAN)端口连接故障。
(2)IP地址设置有误。
故障解决
可以采用以下解决方法:
(1)通过查看LAN指示灯来检查LAN端口与以太网连接是否正确。应当使用交叉线连接LAN端口和以太网集线器。
(2)查看无线网络和以太网是否在同一IP地址段,只有同一IP地址段内的主机才能进行通信。
 
功率控制电路采用负反馈技术自动调整前置驱动级或推动级的输出功率以使驱动级的输出功率保持在额定值上。
也就是把接收到的信号加以稳定再发送出去,这样可有效地减少或避免通信信号在无线传输中的损失,保证用户的通信质量。
功率放大器模块的作用是把信号放大到10W,不过这也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小区发射信号半径较大,也可采用25W或40W的功放模块,以增强信号的发送半径。
GSM系统越区时采用切换方式,即当用户到达小区边界时,手机会先与原来的基站切断联系,然后再与新的服务小区的基站建立联系,当新的服务小区繁忙时,不能提供通话信道,这时就会发生掉线现象。
因此,用户在使用手机通话时,应尽量避免在四角盲区使用,以减少通话掉线的机率。
控制器的核心是交换网络和公共处理器(CPR)。
公共处理器对控制器内部各模块进行控制管理,并通过X.25通信协议与操作维护中心(OMC)相连接。
交换网络将完成接口和接口之间的64kbit/s数据/话音业务信道的内部交换。控制器通过接口设备数字中继器(DTC)与移动交换中心相连,通过接口设备终端控制器(TCU)与收发台相连,构成一个简单的通信网络。
在整个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子系统是移动台与移动中心连接的桥梁,其地位极其重要。
整个覆盖区中基站的数量、基站在蜂窝小区中的位置,基站子系统中相关组件的工作性能等因素决定了整个蜂窝系统的通信质量。
基站的选型与建设,已成为组建现代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一环。
已获权运营的移动通信经营者在设置或增设移动通信基站时,要先填写《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认定审批表》。
运营单位建站后,即应报环保局申请《电磁辐射环境合格证》。环保局应在三个月试运期内测试,经验收后,核发《电磁辐射环境合格证》。
设台单位凭《公用移动通信基站选址认定书》、《台站技术资料表》、《电磁辐射环境合格证》申办电台执照。
本发明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直接利用网络基站发出的代码信息定位利用卫星发出的定位信息由GSM网络传到监控。
信息流向:基站+路标---车辆---监控中心卫星—车辆—GSM网络---监控中心。
传输媒介:自身所发出无线指令借助GPRS网络,
中心和车载直接联线。
系统容量:由GSM运营网络容量决定,容量无限制。
覆盖范围:GSM网络覆盖的全国范围自动漫游GSM网络覆盖的全国范围自动漫游。
系统可靠性好,不易受外界各种因素干扰.只要手机收得到地方均能定位报警易受天气、建筑物、地形等外界因素干扰。
中心收到要有两个前提:有卫星信号和手机信号,系统结构手机基站定位、手机GSM短信通讯卫星定位、手机GPRS在线通讯。
系统独立性GSM单一,自身独立完成通讯功能还依靠GPRS。
性能价格比系统投入少,充份发挥其功能投入也低,单机稍高,使用费用。
一般定位精度:结合路标最高可小于50米,最低1000米,一般5-80米,偶尔有漂移现象。
特点
定位数据库在各营运中心,易改,费用低。
由于5个基站定位,比移动本身定位要高,一台电脑上网,电子地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和软件安装就可以运作。
不受车辆树林限制,费用低。
应用事例私家车(防盗报警)、租赁车(跟踪定位)、公司车辆(防盗调度)运钞车、营运车(实时跟踪)、出租车(电召服务)、公交系统调度。
总结:CPS技术大体和GPS一样,GPS接收卫星定位,CPS接收手机基站定位,两者都要通过公众网GSM/GPRS传输;GPS要比CPS定位准确度要好一点,但车辆防盗CPS定位已绰绰有余了,CPS在防盗、防破坏、减少盲点功能要比GPS好。
基站维护
小灵通用户的主要感知从原先的对覆盖范围的要求转移到对信号稳定的要求。
在从2007年第一季度的PHS信号类申告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中可以看出,除需优化部分占5%以外,其余95%主要是由于设备故障尤其是小灵通基站故障而引发的用户感知下降。
各地对于基站故障处理及时率始终停留在一般的“现场看、现场查”的水平,对故障基站的必备相关参数知之甚少(如是否要带梯子、和谁联系上楼等等),不能做到“先了解、后查修”,造成故障基站查修时间过长;对于同时多发基站故障,不能够采用集中资源优先处理、针对性处理等措施来保障话务高的基站恢复运营,造成该重要基站维修时间较长而影响了该基站覆盖区域下的很多用户的感知。
在对2006年最后一个季度的故障处理调查中显示,基站故障处理及时率最高仅为98.76%。
对于基站基础维护工作周期、项目一概而论、不分等级,无差异化、针对性的维护,造成重要基站的巡检周期过长、巡检内容过于简单,为重要基站日后出现告警而影响大批客户埋下了故障隐患。
加强并完善基站基础维护,从维护周期和维护项目上做到分等级基站维护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尽可能排除基站故障隐患;
创新维护办法改善生产力,提高基站故障处理效率,有效降低因基站故障造成的用户感知的比例。 
基站辐射
为了保障移动通信的顺畅和实现无缝隙覆盖,电信运营商有时需要在通话需求量较大的写字楼、居民区增建移动通信基站。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电磁辐射中,但只有电磁辐射超过一定的频率和功率造成“电磁污染”,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聚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其实,人类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电磁辐射环境中。
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它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太阳及其他星球也从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虽然普遍存在,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可怕。
当电磁辐射能量(其大小用场强度表示)被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时,它对人体、有机体及其他生物体是有益的,它可以加速生物体的微循环、防止炎症的发生,还可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电磁辐射是否对人体有害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看电磁辐射频率的高低,二是看电磁辐射功率的大小。
只有当这两个因素超过一定的允许值而造成辐射污染时,才有可能会对人体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电磁辐射还不能直接等同于电磁污染,更不能直接与人体健康直接挂钩。
基站的辐射频率约为900兆赫兹,与电视的辐射频率基本相当。其发出和接收的功率只有十几二十毫瓦,不足以构成辐射污染。
那么,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哪些地方的电磁辐射比较大呢?这主要有:
电脑0.6-1.5米的距离内;
居室中电视机、音响等家电比较集中的地方;
工、科、医电气设备及VDT周围;
高压输变电线路及设备周围。
移动通信基站虽然也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但是与电脑、家电和专业电气设备等相比,基站并不属于较强辐射源之一。
特别是基于数字技术运用,现代移动通信辐射强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
我国的移动通信基站标准主要参照国家环保局和卫生部颁发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与《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
具体而言,国家标准要求电场强度小于12伏/米或者说功率密度每平方厘米小于40微瓦。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标准要严格得多。
而移动通信基站的辐射频率约为900兆赫兹,与电视的辐射频率基本相当。
移动通信采取的是微蜂窝技术,无论是发出还是接收的功率都非常低,只有十几毫瓦、二十几毫瓦的能量级,完全不足以造成辐射污染。
TD-SCDMA与WCDMA和cdma2000相比,具有如下的特点和优势:
频谱利用率高:TD-SCDMA采用TDD方式和CDMA和TDMA的多址技术,在传输中很容易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设置上、下行链路转换点,因而可以使总的频谱效率更高。
支持多种通信接口:TD-SCDMA同时满足Iub、A、Gb、Iu、IuR多种接口要求,基站子系统既可作为2G和2.5G的GSM基站的扩容,又可作为3G网中的基站子系统,能同时兼顾的需求和未来长远的发展。
频谱灵活性强: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频谱灵活性强,仅需单一1.6M的频带就可提供速率达2M的3G业务需求,而且非常适合非对称业务的传输。
系统性能稳定:TD-SCDMA收发在同一频段上,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无线环境一致性很好,更适合使用新兴的"智能天线"技术;利用了CDMA和TDMA结合的多址方式,更利于联合检测技术的采用,这些技术都能减少了干扰,提高系统的性能稳定性。
与传统系统兼容性好:TD-SCDMA支持现存的覆盖结构,信令协议可以后向兼容,网络不必引入新的呼叫模式,能够实现从现存的通信系统到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平滑过渡。
系统设备成本低:TD-SCDMA上下行工作于同一频率,对称的电波传播特性使之便于利用智能天线等新技术,这也可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在无线基站方面,TD-SCDMA的设备成本也比较低。
支持与传统系统间的切换功能:TD-SCDMA技术支持多载波直接扩频系统,可以再利用现有的框架设备、小区规划、操作系统、账单系统等,在所有环境下支持对称或不对称的数据速率。
当然,与前两种标准相比,尤其是与WCDMA比起来,TD-SCDMA也有“尚显稚嫩”的地方。
比如,在对CDMA技术的利用方面,TD-SCDMA因要与GSM的小区兼容,小区复用系数为3,降低了频谱利用率。
又因为TD-SCDMA频带宽度窄,不能充分利用多径,降低了系统效率,实现软切换和软容量能力较困难。
另外,TD-SCDMA系统要精确定时,小区间保持同步,对定时系统要求高。
而WCDMA则不需要小区间同步,可适应室内、室外,甚至地铁等不同的环境的应用。
另外,WCDMA对移动性的支持更加优质,适合宏蜂窝、蜂窝、微蜂窝组网,而TD-SCDMA只适合微蜂窝,对高速移动的支持也较差。
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宽带化、大覆盖面建设及IP化。
是基站子系统(BSS,Base Station Subsystem)的简称。
以GSM网络为例,包括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基站控制器(BSC)。
一个基站控制器可以控制十几以至数十个基站收发信机。而在WCDMA等系统中,类似的概念称为NodeB和RNC。
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
基站由移动通信经营者申请设置。
本发明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的选择,需从性能、配套、兼容性及使用要求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其中特别注意的是基站设备必须与移动交换中心相兼容或配套,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通信效果。基站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设备:基站收发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
基站控制器包括无线收发信机、天线和有关的信号处理电路等,是基站子系统的控制部分。
主要包括四个部件:小区控制器(CSC)、话音信道控制器(VCC)、信令信道控制器(SCC)和用于扩充的多路端接口(EMPI)。
一个基站控制器通常控制几个基站收发台,通过收发台和移动台的远端命令,基站控制器负责所有的移动通信接口管理,主要是无线信道的分配、释放和管理。
当你使用移动电话时,它负责为你打开一个信号通道,通话结束时它又把这个信道关闭,留给其他人使用。
除此之外,还对本控制区内移动台的越区切换进行控制。
如你在使用手机时跨入另一个基站的信号收发范围时,控制器又负责在另一个基站之间相互切换,并保持始终与移动交换中心的连接。

Claims (8)

1.本发明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多个子基站和收发台相互组成一个蜂窝状的网络,通过控制收发台与收发台之间的信号相互传送和接收来达到移动通信信号的传送,这个范围内的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覆盖面;
如果没有了收发台,那就不可能完成手机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基站收发台不能覆盖的地区也就是手机信号的盲区;
所以基站收发台发射和接收信号的范围直接关系到网络信号的好坏以及手机是否能在这个区域内正常使用。
2.基站收发台在基站控制器的控制下,完成基站的控制与无线信道之间的转换,实现手机通信信号的收发与移动平台之间通过空中无线传输及相关的控制功能;收发台可对每个用户的无线信号进行解码和发送;
基站使用的天线分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且有全向和定向之分,一般可有下列三种配置方式:发全向、收全向方式;发全向、收定向方式;发定向、收定向方式;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理解每种方式的不同,发全向主要负责全方位的信号发送;收全向自然就是个方位的接收信号了;定向的意思就是只朝一个固定的角度进行发送和接收;一般情况下,频道数较少的基站(如位于郊区)常采用发全向、收全向方式,而频道数较多的基站采用发全向、收定向的方式,且基站的建立也比郊区更为密集;
由于信号传输到基站时可能比较弱,并且有一定的信号干扰,所以要经预选器 ;
模块滤波和放大,进行双重变频、放大和鉴频处理;
输入的高频信号经放大后送入第一变频器,由变频器提供的第一本机振荡信号频率为766.9125-791.8875MHz,下变频后,产生123.1MHz的第一中频信号;
第一中频信号经放大、滤波、混频后,产生第二中频信号(21.3875MHz),它经过放大、滤波后送到中频集成块;
由中频集成块(包含第二中频信号放大器、限幅器和鉴频器)产生的音频输出信号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号(RSSI)送到音频/控制板,在音频信号控制板内,由分集开关不断地比较奇数和偶数信号,并选择其中的较强信号,通过音频电路传送到移动控制中心去;
基站发射机工作原理是:把由频率合成器提供的频率为766.9125-791.8875MHz的载频信号与168.1MHz的已调信号,分别经滤波进入双平衡变频器,并获得频率为935.0125-959.9875MHz的射频信号,此射频信号再经滤波和放大后进入驱动级,驱动级的输出功率约2.4W,然后加到功率放大器模块。
3.本发明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功率控制电路采用负反馈技术自动调整前置驱动级或推动级的输出功率以使驱动级的输出功率保持在额定值上;
也就是把接收到的信号加以稳定再发送出去,这样可有效地减少或避免通信信号在无线传输中的损失,保证用户的通信质量;
功率放大器模块的作用是把信号放大到10W,不过这也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小区发射信号半径较大,也可采用25W或40W的功放模块,以增强信号的发送半径;
GSM系统越区时采用切换方式,即当用户到达小区边界时,手机会先与原来的基站切断联系,然后再与新的服务小区的基站建立联系,当新的服务小区繁忙时,不能提供通话信道,这时就会发生掉线现象;
因此,用户在使用手机通话时,应尽量避免在四角盲区使用,以减少通话掉线的机率;
控制器的核心是交换网络和公共处理器(CPR);
公共处理器对控制器内部各模块进行控制管理,并通过X.25通信协议与操作维护中心(OMC)相连接;
交换网络将完成接口和接口之间的64kbit/s数据/话音业务信道的内部交换;控制器通过接口设备数字中继器(DTC)与移动交换中心相连,通过接口设备终端控制器(TCU)与收发台相连,构成一个简单的通信网络;
在整个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子系统是移动台与移动中心连接的桥梁,其地位极其重要;
整个覆盖区中基站的数量、基站在蜂窝小区中的位置,基站子系统中相关组件的工作性能等因素决定了整个蜂窝系统的通信质量;
基站的选型与建设,已成为组建现代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一环;
本发明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直接利用网络基站发出的代码信息定位利用卫星发出的定位信息由GSM网络传到监控。
4.信息流向:基站+路标---车辆---监控中心卫星—车辆—GSM网络---监控中心;
传输媒介:自身所发出无线指令借助GPRS网络,
中心和车载直接联线;
系统容量:由GSM运营网络容量决定,容量无限制;
覆盖范围:GSM网络覆盖的全国范围自动漫游GSM网络覆盖的全国范围自动漫游;
系统可靠性好,不易受外界各种因素干扰.只要手机收得到地方均能定位报警易受天气、建筑物、地形等外界因素干扰;
中心收到要有两个前提:有卫星信号和手机信号,系统结构手机基站定位、手机GSM短信通讯卫星定位、手机GPRS在线通讯;
系统独立性GSM单一,自身独立完成通讯功能还依靠GPRS;
性能价格比系统投入少,充份发挥其功能投入也低,单机稍高,使用费用;
一般定位精度:结合路标最高可小于50米,最低1000米,一般5-80米,偶尔有漂移现象;
本发明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特点
定位数据库在各营运中心,易改,费用低;
由于5个基站定位,比移动本身定位要高,一台电脑上网,电子地图和软件安装就可以运作;
不受车辆树林限制,费用低;
应用事例私家车(防盗报警)、租赁车(跟踪定位)、公司车辆(防盗调度)运钞车、营运车(实时跟踪)、出租车(电召服务)、公交系统调度;
总结:CPS技术大体和GPS一样,GPS接收卫星定位,CPS接收手机基站定位,两者都要通过公众网GSM/GPRS传输;GPS要比CPS定位准确度要好一点,但车辆防盗CPS定位已绰绰有余了,CPS在防盗、防破坏、减少盲点功能要比GPS好;
基站维护
小灵通用户的主要感知从原先的对覆盖范围的要求转移到对信号稳定的要求;
本发明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为了保障移动通信的顺畅和实现无缝隙覆盖,电信运营商有时需要在通话需求量较大的写字楼、居民区增建移动通信基站。
5.当电磁辐射能量(其大小用场强度表示)被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时,它对人体、有机体及其他生物体是有益的,它可以加速生物体的微循环、防止炎症的发生,还可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电磁辐射是否对人体有害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看电磁辐射频率的高低,二是看电磁辐射功率的大小;
只有当这两个因素超过一定的允许值而造成辐射污染时,才有可能会对人体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电磁辐射还不能直接等同于电磁污染,更不能直接与人体健康直接挂钩;
基站的辐射频率约为900兆赫兹,与电视的辐射频率基本相当;其发出和接收的功率只有十几二十毫瓦,不足以构成辐射污染;
那么,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哪些地方的电磁辐射比较大呢?这主要有:
电脑0.6-1.5米的距离内;
居室中电视机、音响等家电比较集中的地方;
工、科、医电气设备及VDT周围;
高压输变电线路及设备周围;
移动通信基站虽然也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但是与电脑、家电和专业电气设备等相比,基站并不属于较强辐射源之一;
特别是基于数字技术运用,现代移动通信辐射强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
而移动通信基站的辐射频率约为900兆赫兹,与电视的辐射频率基本相当;
移动通信采取的是微蜂窝技术,无论是发出还是接收的功率都非常低,只有十几毫瓦、二十几毫瓦的能量级,完全不足以造成辐射污染;
TD-SCDMA与WCDMA和cdma2000相比,具有如下的特点和优势:
频谱利用率高:TD-SCDMA采用TDD方式和CDMA和TDMA的多址技术,在传输中很容易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设置上、下行链路转换点,因而可以使总的频谱效率更高。
6.支持多种通信接口:TD-SCDMA同时满足Iub、A、Gb、Iu、IuR多种接口要求,基站子系统既可作为2G和2.5G的GSM基站的扩容,又可作为3G网中的基站子系统,能同时兼顾的需求和未来长远的发展;
频谱灵活性强: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频谱灵活性强,仅需单一1.6M的频带就可提供速率达2M的3G业务需求,而且非常适合非对称业务的传输;
本发明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系统性能稳定:TD-SCDMA收发在同一频段上,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无线环境一致性很好,更适合使用新兴的"智能天线"技术;利用了CDMA和TDMA结合的多址方式,更利于联合检测技术的采用,这些技术都能减少了干扰,提高系统的性能稳定性;
与传统系统兼容性好:TD-SCDMA支持现存的覆盖结构,信令协议可以后向兼容,网络不必引入新的呼叫模式,能够实现从现存的通信系统到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平滑过渡;
系统设备成本低:TD-SCDMA上下行工作于同一频率,对称的电波传播特性使之便于利用智能天线等新技术,这也可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在无线基站方面,TD-SCDMA的设备成本也比较低。
7.支持与传统系统间的切换功能:TD-SCDMA技术支持多载波直接扩频系统,可以再利用现有的框架设备、小区规划、操作系统、账单系统等,在所有环境下支持对称或不对称的数据速率;
当然,与前两种标准相比,尤其是与WCDMA比起来,TD-SCDMA也有“尚显稚嫩”的地方;
比如,在对CDMA技术的利用方面,TD-SCDMA因要与GSM的小区兼容,小区复用系数为3,降低了频谱利用率;
又因为TD-SCDMA频带宽度窄,不能充分利用多径,降低了系统效率,实现软切换和软容量能力较困难;
另外,TD-SCDMA系统要精确定时,小区间保持同步,对定时系统要求高;
而WCDMA则不需要小区间同步,可适应室内、室外,甚至地铁等不同的环境的应用;
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
以GSM网络为例,包括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基站控制器(BSC);
一个基站控制器可以控制十几以至数十个基站收发信机;而在WCDMA等系统中,类似的概念称为NodeB和RNC;
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
8.本发明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的选择,需从性能、配套、兼容性及使用要求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其中特别注意的是基站设备必须与移动交换中心相兼容或配套,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通信效果;基站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设备:基站收发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
本发明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基站控制器包括无线收发信机、天线和有关的信号处理电路等,是基站子系统的控制部分;
主要包括四个部件:小区控制器(CSC)、话音信道控制器(VCC)、信令信道控制器(SCC)和用于扩充的多路端接口(EMPI);
一个基站控制器通常控制几个基站收发台,通过收发台和移动台的远端命令,基站控制器负责所有的移动通信接口管理,主要是无线信道的分配、释放和管理。
CN201310601078.4A 2013-11-25 2013-11-25 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 Pending CN1046612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01078.4A CN104661223A (zh) 2013-11-25 2013-11-25 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01078.4A CN104661223A (zh) 2013-11-25 2013-11-25 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1223A true CN104661223A (zh) 2015-05-27

Family

ID=53251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01078.4A Pending CN104661223A (zh) 2013-11-25 2013-11-25 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6122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30620A (zh) * 2019-12-17 2020-05-08 上海剀蕊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急通信中的便携卫星通信基站及其通信算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30620A (zh) * 2019-12-17 2020-05-08 上海剀蕊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急通信中的便携卫星通信基站及其通信算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Femtocells: technologies and deployment
Song et al. Analysis of WiFi and WiMax and wireless network coexistence
US8483092B2 (en) Autonomous infrastructure wireless networks
Roberts et al. Connecting Africa using the TV white spaces: From research to real world deployments
US20160249233A1 (en) Providing broadband service to trains
Aragón-Zavala Indo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rom theory to implementation
EP2608624B1 (en) Repeating method of wireless repeating device, and wireless repeating device
CN103634794B (zh) 通过集成Portal的WLAN终端身份识别方法
CN102594835A (zh) 大范围公共场所无线网络的实名认证方法和认证平台
Banerji et al. Wi-Fi & WiMAX: A Comparative Study
CN104521264A (zh) 邻近网络感知自组织网络系统
CN111107141A (zh) 一种基于LTE 230MHz的电力无线专网系统
US20150011226A1 (en) Autonomous infrastructure wireless networks
CN104660312A (zh) 新型在mimo系统中建立移动终端与基站间连接的全速率传输方法
WO2012136947A1 (en) Method for provisioning high speed wireless infrastructure
CN113543153A (zh) 风电场风机无线网络系统
KR20220066867A (ko) 무선통신시스템용 데이터 송수신 무선중계 장비
Almantheri et al. TV white space (TVWS) trial in Oman: Phase one (Technical)
CN104661223A (zh) 新型在基站中用于分配发送探测信号内容同步发送端设备
CN102065377B (zh) Femtocell用户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5348534A (zh) 基于5g通讯的侦查方法及系统
CN103634943B (zh) 一种WiFi接入方法及装置
Laverty et al. Secure data networks for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s
CN101778402B (zh) 基于单片机实时导入远程sim卡数据的装置、系统及方法
CN111432452B (zh) 一种变电站无线接入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