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0510A - 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60510A
CN104660510A CN201310599691.7A CN201310599691A CN104660510A CN 104660510 A CN104660510 A CN 104660510A CN 201310599691 A CN201310599691 A CN 201310599691A CN 104660510 A CN104660510 A CN 1046605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lticast
group
router
network
mai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996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紫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i Sh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i Sh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i Sh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i Sh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9969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6051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6605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05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永久组播组保持不变的是它的ip地址,组中的成员构成可以发生变化;永久组播组中成员的数量都可以是任意的,甚至可以为零;IGMP协议运行于主机和与主机直接相连的组播路由器之间,主机通过此协议告诉本地路由器希望加入并接受某个特定组播组的信息,同时路由器通过此协议周期性地查询局域网内某个已知组的成员是否处于活动状态(即该网段是否仍有属于某个组播组的成员),实现所连网络组成员关系的收集与维护。

Description

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属于组播数据传输领域。
组播(Multicast)传输就是发送者和每一接收者之间实现点对多点网络连接。
如果一台发送者同时给多个的接收者传输相同的数据,也只需复制一份的相同数据包。
它提高了数据传送效率,减少了骨干网络出现拥塞的可能性。
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是一种通讯模式,主机之间“一对一组”的通讯模式,也就是加入了同一个组的主机可以接收到此组内的所有数据,网络中的交换机和路由器只向有需求者复制并转发其所需数据。念定义在客户端计算机上为无线网络定义 :802.1X身份验证:右键单击通知区域中的无线网络连接图标,然后单击“查看可用的无线网络”。详细信息,请参阅“注意”。
在“相关任务”下,单击“更改首选网络的顺序”。
在“首选网络”下的“无线网络”选项卡上,单击要为其配置 802.1X 身份验证的无线网络连接,然后单击“属性”。
在“身份验证”选项卡上,执行以下任一项操作:
要为此连接启用IEEE 802.1X身份验证,请选中“为此网络启用 IEEE 802.1X 身份验证”复选框,默认情况下将选中此复选框。
要为此连接禁用 IEEE 802.1X身份验证,请清除“为此网络启用 IEEE802.1x身份验证”复选框。
在“EAP 类型”中,单击要用于此连接的“可扩展的身份验证协议(EAP)”类型。
如果在“EAP 类型”中选中“智能卡或其他证书”,请单击“属性”,并在“智能卡或其他证书属性”中执行以下操作:
要使用驻留在智能卡上用于身份验证的证书,请单击“使用我的智能卡”。
要使用驻留在计算机上证书存储区中用于身份验证的证书,请单击“在此计算机上使用证书”,然后指定是否使用简单证书选择。
要验证为您的计算机提供的服务器证书仍然有效,请选中“验证服务器证书”复选框,指定您的计算机会自动连接的一个或多个服务器,然后指定可信根证书颁发机构。
要查看有关所选根证书颁发机构的详细信息,请单击“查看证书”。
当智能卡或证书中的用户名与所登录的域中的用户名不同时,若要使用另一用户名,请选中“为此连接使用一个不同的用户名”复选框。
如果在“EAP 类型”中选中“受保护的 EAP (PEAP)”,请单击“属性”,然后执行以下操作:
在“选择身份验证方法”中,单击要在 PEAP 内使用的身份验证方法,然后单击“配置”。
如果您选中“受保护的密码 (EAP-MSCHAP v2)”,那么,请在“EAP MSCHAP v2属性”中指定是否使用您在 Windows 登录屏键入的用于身份验证的用户名和密码(以及域,如果适用的话),请单击“确定”,然后再次单击“确定”。
如果您选择“智能卡或其他证书”,那么,请在“智能卡或其他证书属性”中,按照步骤 6 中的说明并根据需要配置设置,单击“确定”,然后再次单击“确定”。
在“身份验证”选项卡上,执行以下操作:
当用户未登录时,要指定计算机尝试访问网络的身份验证,请选中“当计算机信息可用时身份验证为计算机”复选框。默认情况下将选中此复选框。
当用户信息或计算机信息不可用时,要指定计算机尝试访问网络的身份验证,请选中“当用户或计算机信息不可用时身份验证为来宾”复选框。
要点
强烈建议当连接到802.11无线网络时,使用 802.1X 身份验证。802.1X 是一个IEEE标准,该标准通过提供对集中式用户标识、身份验证、动态密钥管理和记帐的支持来增强安全性和部署。详细信息,请参阅“相关主题”。
为了增强安全性,在Windows XPService Pack 1 和Windows Server 2003家族中,将对需要使用网络密钥(WEP) 的访问点(基础结构)网络使用 802.1X 身份验证。WEP 通过加密无线客户端和无线访问点之间发送的数据来提供数据保密。有关无线网络安全性的其他信息,请参阅“相关主题”。
如果尝试连接计算机到计算机网络或无需使用网络密钥的访问点网络,则“身份验证”选项卡中的设置将不可用,并且无法为该连接配置 802.1X 身份验证。
注意
执行此任务不要求具有管理凭据。因此,作为安全性的最佳操作,请考虑以没有管理凭据的用户身份执行这个任务。
tok:wirelessicon
当检测到可能会限制或阻止连接到无线网络这样的错误时,通知区域将显示无线警告图标。
To open Network Connections, clickStart, clickControl Panel, and then double-clickNetwork Connections.
要定义 802.1X身份验证,必须选择一个现有无线网络连接,或者必须添加一个新的无线网络连接。有关如何添加新的无线网络连接的信息,[1]请参阅“相关主题”。
 网络标准常见标准有以下几种:
IEEE802.11a:使用5GHz频段,传输速度54Mbps,与802.11b不兼容
IEEE 802.11b:使用2.4GHz频段,传输速度11Mbps
IEEE802.11g:使用2.4GHz频段,传输速度主要有54Mbps、108Mbps,可向下兼容802.11b
IEEE802.11n草案:使用2.4GHz频段,传输速度可达300Mbps,标准尚为草案,但产品已层出不穷。
目前IEEE802.11b最常用,但IEEE802.11g更具下一代标准的实力,802.11n也在快速发展中。
IEEE802.11b标准含有确保访问控制和加密的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必须在无线LAN中的每个设备上配置。拥有成百上千台无线LAN用户的公司需要可靠的安全解决方案,可以从一个控制中心进行有效的管理。缺乏集中的安全控制是无线LAN只在一些相对较的小公司和特定应用中得到使用的根本原因。
IEEE802.11b标准定义了两种机理来提供无线LAN的访问控制和保密:服务配置标识符(SSID)和有线等效保密(WEP)。还有一种加密的机制是通过透明运行在无线LAN上的虚拟专网(VPN)来进行的。
SSID ,无线LAN中经常用到的一个特性是称为SSID的命名编号,它提供低级别上的访问控制。SSID通常是无线LAN子系统中设备的网络名称;它用于在本地分割子系统。
WEP ,IEEE802.11b标准规定了一种称为有线等效保密(或称为WEP)的可选加密方案,提供了确保无线LAN数据流的机制。WEP利用一个对称的方案,在数据的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相同的密钥和算法。
 名词解析无线局域网名词解析。网络按照区域分类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调制方式:
11MbpsDSSS物理层采用补码键控(CCK)调制模式。CCK与现有的IEEE802.11DSSS具有相同的信道方案,在2.4GHzISM频段上有三个互不干扰的独立信道,每个信道约占25MHz。因此,CCK具有多信道工作特性。
PCI插槽无线网卡(NIC):
可以不需要电缆而使你的微机和别的电脑在网络上通信。无线NIC与其他的网卡相似,不同的是,它通过无线电波而不是物理电缆收发数据。无线NIC为了扩大它们的有效范围需要加上外部天线。
PCMCIANIC:
同上面提到的无线NIC一样,只是它们适合笔记本型电脑的PC卡插槽。同桌面计算机相似,你可以使用外部天线来加强PCMCIA无线网卡。
AP接入点(ACCESSPOINT,又称无线局域网收发器):
用于无线网络的无线HUB,是无线网络的核心。它是移动计算机用户进入有线以太网骨干的接入点,AP可以简便地安装在天花板或墙壁上,它在开放空间最大覆盖范围可达300米,无线传输速率可以高达11Mbps。
天线:
无线局域网天线可以扩展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把不同的办公大楼连接起来。这样,用户可以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在大楼之间或在房间之间移动
动态速率转换:
主机可以向路由器请求加入或退出某个组,网络中的路由器和交换机有选择的复制并传输数据,即只将组内数据传输给那些加入组的主机。
这样既能一次将数据传输给多个有需要(加入组)的主机,又能保证不影响其他不需要(未加入组)的主机的其他通讯。
在Internet网络发展的过程中,组播是一个旧概念而不是一个新概念。
IP组播的概念于1988年最早出现在Steve Deering的博士论文中,在1989年SteveDeering对标准IP网络层协议进行了扩展,提出了IP组播规范;1992年3月第一次建立组播主干网MBone,IETF并成功地在组播网上举行了一次会议,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而第一个WWW浏览器出现在1990年,到1993年已发展到100个WWW站点,所以组播和WWW虽处于同一时期,但组播的发展远远慢于WWW,主要原因是IP组播通信模式需要相当状态和复杂性的路由器,要求路由器能提供每个群组和每个源的信息状态,并且随着Internet网络的越来越复杂给组播的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后来,出现了一些设计精巧的组播路由协议(如PIM-DM、PIM-SM),使组播IP包能正确而又迅速地发送给成千上万的接收者,IP组播的技术和应用开始快速发展。
组播的应用 :
目前,IP组播可以运行在任意构造的网络之上,包括因特网、ATM、帧中继、SMDS和卫星,涉及网络的许多领域,能应用在视频和电信会议、多媒体种类、新闻发 
布和那些来自太空的远程实况广播。公共互联网中的一些团体经常会用到IP组播,此外IP组播还被用于Internet2等私有IP网络中的一些特殊应用。 
链路本地组播是指将IP组播包发往处于同一物理的或虚拟的数据链路层的若干主机组。
由于这种组播不需要复杂的路由,因此其应用要广泛得多。在IPv6中,它被用于地址解析,而在零配置网络中,它取代了低效的广播协议,完成服务发现、名字解析和地址冲突解析的功能。
IP组播会议的第一次大规模演示是在1992年3月的第23届IETF大会上,当时它被用于向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和感兴趣的观察员们广播一些会议。
之后,IETF的一些会议就被有选择地继续在MBONE和一些私有组播网络上多播。
组播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标准的、实用的通信安全解决方案一般采用的是对称加密。
但是将其应用于IP组播流量可能会使任何一个接收方都拥有冒充发送方的能力。
这显然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IETF的MSEC工作组正在开发用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安全协议,这些协议大多都是在IPsec协议集的体系框架内开发的。
IPsec不能被用于组播方案,这是因为IPsec安全关联是被绑定到两个而非多个主机的。
IETF提出了一个新的协议——TESLA,就组播安全性而言,这个协议是灵活且令人信服的。
在组播方式中,信息的发送者称为“组播源”,信息接收者称为该信息的“组播组”,支持组播信息传输的所有路由器称为“组播路由器”。
加入同一组播组的接收者成员可以广泛分布在网络中的任何地方,即“组播组”没有地域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组播源不一定属于组播组,它向组播组发送数据,自己不一定是接收者。
多个组播源可以同时向一个组播组发送报文。
假设只有 Host B、Host D 和Host E 需要信息,采用组播方式时,可以让这些主机加入同一个组播组(Multicast group),组播源向该组播组只需发送一份信息,并由网络中各路由器根据该组播组中各成员的分布情况对该信息进行复制和转发,最后该信息会准确地发送给Host B、Host D 和Host E。
组播路由器负责监视一个组播组中的所有成员,看他们是否想继续它们在组播组中的成员身份。
组播路由器定时的发送询问信息到组播地址224.0.0.1.在这条信息中,组地址域设定为0.0.0.0.这意味着这种询问是面向一个主机所在所有组播组,而不是一个组播组。
组播路由器希望从每一个组播组都获得一个应答
具有组播能力的网络由支持本地组播的局域网通过具有组播能力的路由器连接而成。
IP组播路由的关键是为每一个组播组建立组播的分配树,当组播的分配树建立好时,每个组播路由器只要将该组的数据沿着分配树进行传播就可以了。
组播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点对多点应用,多点对多点应用和多点对点应用。
点对多点应用是指一个发送者,多个接收者的应用形式,这是最常见的组播应用形式。
典型的应用包括:
媒体广播:如演讲、演示、会议等按日程进行的事件。其传统媒体分发手段通常采用电视和广播。
这一类应用通常需要一个或多个恒定速率的数据流,当采用多个数据流(如语音和视频)时,往往它们之间需要同步,并且相互之间有不同的优先级。
它们往往要求较高的带宽、较小的延时抖动,但是对绝对延时的要求不是很高。
媒体推送:如新闻标题、天气变化、运动比分等一些非商业关键性的动态变化的信息。
它们要求的带宽较低、对延时也没有什么要求。
信息缓存: 如网站信息、执行代码和其他基于文件的分布式复制或缓存更新。它们对带宽的要求一般,对延时的要求也一般。
事件通知:如网络时间、组播会话日程、随机数字、密钥、配置更新、有效范围的网络警报或其他有用信息。
它们对带宽的需求有所不同,但是一般都比较低,对延时的要求也一般。
状态监视:如股票价格、传感设备、安全系统、生产信息或其他实时信息。
这类带宽要求根据采样周期和精度有所不同,可能会有恒定速率带宽或突发带宽要求,通常对带宽和延时的要求一般。
多点对多点的应用:
多点对多点应用是指多个发送者和多个接收者的应用形式。通常,每个接收者可以接收多个发送者发送的数据,同时,每个发送者可以把数据发送给多个接收者。
典型应用包括:
多点会议: 通常音/视频和白板应用构成多点会议应用。
在多点会议中,不同的数据流拥有不同的优先级。传统的多点会议采用专门的多点控制单元来协调和分配它们,采用组播可以直接由任何一个发送者向所有接收者发送,多点控制单元用来控制当前发言权。
这类应用对带宽和延时要求都比较高。
资源同步:如日程、目录、信息等分布数据库的同步。它们对带宽和延时的要求一般。
并行处理: 如分布式并行处理。它对带宽和延时的要求都比较高。
协同处理:如共享文档的编辑。它对带宽和延时的要求一般。
远程学习: 这实际上是媒体广播应用加上对上行数据流(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的支持。
它对带宽和延时的要求一般。
讨论组:类似于基于文本的多点会议,还可以提供一些模拟的表达。
分布式交互模拟(DIS):它对带宽和时延的要求较高。
多人游戏: 多人游戏是一种带讨论组能力的简单分布式交互模拟。它对带宽和时延的要求都比较高。
Jam Session:这是一种音频编码共享应用。它对带宽和时延的要求都比较高。
多点对点应用是指多个发送者,一个接收者的应用形式。
通常是双向请求响应应用,任何一端(多点或点)都有可能发起请求。
典型应用包括:
资源查找:如服务定位,它要求的带宽较低,对时延的要求一般。
数据收集:它是点对多点应用中状态监视应用的反向过程。
它可能由多个传感设备把数据发回给一个数据收集主机。带宽要求根据采样周期和精度有所不同,可能会有恒定速率带宽或突发带宽要求,通常这类应用对带宽和延时的要求一般。
网络竟拍:拍卖者拍卖产品,而多个竟拍者把标价发回给拍卖者。
信息询问: 询问者发送一个询问,所有被询问者返回应答。通常这对带宽的要求较低,对延时不太敏感。
Juke Box:如支持准点播(Near-On-Demand)的音视频倒放。通常接收者采用“带外的”协议机制(如HTTP、RTSP、SMTP,也可以采用组播方式)发送倒放请求给一个调度队列。它对带宽的要求较高,对延时的要求一般。
(四)成分及组成
组播技术是IP网络数据传输三种方式之一,在介绍IP组播技术之前,先对IP网络数据传输的单播、组播和广播方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组播
单播(Unicast)传输:在发送者和每一接收者之间实现点对点网络连接。
如果一台发送者同时给多个的接收者传输相同的数据,也必须相应的复制多份的相同数据包。
如果有大量主机希望获得数据包的同一份拷贝时,将导致发送者负担沉重、延迟长、网络拥塞;为保证一定的服务质量需增加硬件和带宽。
组播(Multicast)传输:在发送者和每一接收者之间实现点对多点网络连接。
如果一台发送者同时给多个的接收者传输相同的数据,也只需复制一份的相同数据包。
它提高了数据传送效率。减少了骨干网络出现拥塞的可能性。
广播(Broadcast)传输:是指在IP子网内广播数据包,所有在子网内部的主机都将收到这些数据包。
广播意味着网络向子网每一个主机都投递一份数据包,不论这些主机是否乐于接收该数据包。
所以广播的使用范围非常小,只在本地子网内有效,通过路由器和网络设备控制广播传输。
组播解决了单播和广播方式效率低的问题。当网络中的某些用户需求特定信息时,组播源(即组播信息发送者)仅发送一次信息,组播路由器借助组播路由协议为组播数据包建立树型路由,被传递的信息在尽可能远的分叉路口才开始复制和分发。
IP组播三种的传递方式:
1.密集组播
2.稀疏组播
3.源特定组播
现在的组播算法往往具备结合前两种模式的能力。
组播协议分为主机-路由器之间的组成员关系协议和路由器-路由器之间的组播路由协议。
组成员关系协议包括IGMP(互连网组管理协议)。组播路由协议分为域内组播路由协议及域间组播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包括PIM-SM、PIM-DM、DVMRP等协议,域间组播路由协议包括MBGP、MSDP等协议。
同时为了有效抑制组播数据在链路层的扩散,引入了IGMP Snooping、CGMP等二层组播协议。对组播的技术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IGMP建立并且维护路由器直联网段的组成员关系信息。
域内组播路由协议根据IGMP维护的这些组播组成员关系信息,运用一定的组播路由算法构造组播分发树进行组播数据包转发。
域间组播路由协议在各自治域间发布具有组播能力的路由信息以及组播源信息,以使组播数据在域间进行转发。
组播IP地址用于标识一个IP组播组。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 authority)把D类地址空间分配给IP组播,其范围是从224.0.0.0到239.255.255.255。
IP组播地址前四位均为1110八位组⑴ 八位组⑵ 八位组⑶ 八位组⑷1110
XXXX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组播组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是临时的。
组播组地址中,有一部分由官方分配的,称为永久组播组。
永久组播组保持不变的是它的ip地址,组中的成员构成可以发生变化。
永久组播组中成员的数量都可以是任意的,甚至可以为零。
那些没有保留下来供永久组播组使用的ip组播地址,可以被临时组播组利用。
IGMP协议运行于主机和与主机直接相连的组播路由器之间,主机通过此协议告诉本地路由器希望加入并接受某个特定组播组的信息,同时路由器通过此协议周期性地查询局域网内某个已知组的成员是否处于活动状态(即该网段是否仍有属于某个组播组的成员),实现所连网络组成员关系的收集与维护。
IGMP有三个版本,IGMPv1由RFC1112定义,目前通用的是IGMPv2,由RFC2236定义。
IGMPv3目前仍然是一个草案。IGMPv1中定义了基本的组成员查询和报告过程,IGMPv2在此基础上添加了组成员快速离开的机制,IGMPv3中增加的主要功能是成员可以指定接收或指定不接收某些组播源的报文。
IGMPv2通过查询器选举机制为所连网段选举唯一的查询器。
查询器周期性的发送普遍组查询消息进行成员关系查询;主机发送报告消息来应答查询。
当要加入组播组时,主机不必等待查询消息,主动发送报告消息。当要离开组播组时,主机发送离开组消息;收到离开组消息后,查询器发送特定组查询消息来确定是否所有组成员都已离开。
通过上述IGMP机制,在组播路由器里建立起一张表,其中包含路由器的各个端口以及在端口所对应的子网上都有哪些组的成员。
当路由器接收到某个组G的数据报文后,只向那些有G的成员的端口上转发数据报文。
至于数据报文在路由器之间如何转发则由路由协议决定,IGMP协议并不负责。
网络二层组播相关协议包括IGMP Snooping,IGMP Proxy和CGMP协议。
IGMP Snooping的实现机理是:交换机通过侦听主机发向路由器的IGMP成员报告消息的方式,形成组成员和交换机接口的对应关系;
交换机根据该对应关系将收到组播数据包只转给具有组成员的接口。
IGMP Proxy与IGMP Snooping实现功能相同但机理相异:IGMP snooping只是通过侦听IGMP的消息来获取有关信息,而IGMP Proxy则拦截了终端用户的IGMP请求并进行相关处理后,再将它转发给上层路由器。
CGMP(Cisco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是Cisco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型开发的私有协议,在CGMP的支持下,组播路由器能够根据接收到的IGMP数据包通知交换机哪些主机何时加入和脱离组播组,交换机利用由这些信息所构建的转发表来确定将组播数据包向哪些接口转发。
GMRP是主机到以太网交换机的标准协议,它使组播用户可以在第二层交换机上对组播成员进行注册。
组播路由协议 :PIM-SM
众多的组播路由协议中,目前应用最多的协议是 PIM-SM稀疏模式协议无关组播。
在PIM-SM域中,运行PIM-SM协议的路由器周期性的发送Hello消息,用以发现邻接的PIM路由器,并且负责在多路访问网络中进行指定路由器(DR)的选举。

Claims (6)

1.本发明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主机可以向路由器请求加入或退出某个组,网络中的路由器和交换机有选择的复制并传输数据,即只将组内数据传输给那些加入组的主机;
这样既能一次将数据传输给多个有需要(加入组)的主机,又能保证不影响其他不需要(未加入组)的主机的其他通讯。
2.在Internet网络发展的过程中,组播是一个旧概念而不是一个新概念。
3.本发明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可以运行在任意构造的网络之上,包括因特网、ATM、帧中继、SMDS和卫星; 
本发明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组播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点对多点应用,多点对多点应用和多点对点应用;
点对多点应用是指一个发送者,多个接收者的应用形式,这是最常见的组播应用形式。
4.典型的应用包括:
本发明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网络数据传输三种方式之一,在介绍IP组播技术之前,先对IP网络数据传输的单播、组播和广播方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组播
单播(Unicast)传输:在发送者和每一接收者之间实现点对点网络连接;
如果一台发送者同时给多个的接收者传输相同的数据,也必须相应的复制多份的相同数据包;
如果有大量主机希望获得数据包的同一份拷贝时,将导致发送者负担沉重、延迟长、网络拥塞;为保证一定的服务质量需增加硬件和带宽;
本发明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IP组播三种的传递方式:
密集组播
稀疏组播
源特定组播
现在的组播算法往往具备结合前两种模式的能力。
5.本发明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组播协议分为主机-路由器之间的组成员关系协议和路由器-路由器之间的组播路由协议;
组成员关系协议包括IGMP(互连网组管理协议);组播路由协议分为域内组播路由协议及域间组播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包括PIM-SM、PIM-DM、DVMRP等协议,域间组播路由协议包括MBGP、MSDP等协议;
同时为了有效抑制组播数据在链路层的扩散,引入了IGMP Snooping、CGMP等二层组播协议;对组播的技术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IGMP建立并且维护路由器直联网段的组成员关系信息;
域内组播路由协议根据IGMP维护的这些组播组成员关系信息,运用一定的组播路由算法构造组播分发树进行组播数据包转发;
域间组播路由协议在各自治域间发布具有组播能力的路由信息以及组播源信息,以使组播数据在域间进行转发;
组播IP地址用于标识一个IP组播组;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 authority)把D类地址空间分配给IP组播,其范围是从224.0.0.0到239.255.255.255。
6.本发明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永久组播组保持不变的是它的ip地址,组中的成员构成可以发生变化;
永久组播组中成员的数量都可以是任意的,甚至可以为零;
那些没有保留下来供永久组播组使用的ip组播地址,可以被临时组播组利用;
IGMP协议运行于主机和与主机直接相连的组播路由器之间,主机通过此协议告诉本地路由器希望加入并接受某个特定组播组的信息,同时路由器通过此协议周期性地查询局域网内某个已知组的成员是否处于活动状态(即该网段是否仍有属于某个组播组的成员),实现所连网络组成员关系的收集与维护;
本发明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GMRP是主机到以太网交换机的标准协议,它使组播用户可以在第二层交换机上对组播成员进行注册;
组播路由协议 :PIM-SM
众多的组播路由协议中,目前应用最多的协议是 PIM-SM稀疏模式协议无关组播;
在PIM-SM域中,运行PIM-SM协议的路由器周期性的发送Hello消息,用以发现邻接的PIM路由器,并且负责在多路访问网络中进行指定路由器(DR)的选举。
CN201310599691.7A 2013-11-25 2013-11-25 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46605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99691.7A CN104660510A (zh) 2013-11-25 2013-11-25 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99691.7A CN104660510A (zh) 2013-11-25 2013-11-25 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0510A true CN104660510A (zh) 2015-05-27

Family

ID=53251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99691.7A Pending CN104660510A (zh) 2013-11-25 2013-11-25 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6051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8768A (zh) * 2017-10-27 2019-03-05 上海乾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方法和自治网络
CN110768708A (zh) * 2018-07-27 2020-02-07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通信卫星的组播方法、服务器和终端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8768A (zh) * 2017-10-27 2019-03-05 上海乾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方法和自治网络
CN109428768B (zh) * 2017-10-27 2022-07-19 上海乾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方法和自治网络
CN110768708A (zh) * 2018-07-27 2020-02-07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通信卫星的组播方法、服务器和终端
CN110768708B (zh) * 2018-07-27 2021-08-06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通信卫星的组播方法、服务器和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9671B (zh) 用于组播数据包发送与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US9031069B2 (en)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extranet networking of multicas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US9344858B2 (en) Overlaying virtual broadcast domains on an underlying physical network
Rahman et al. Group communication for coap
US20050111474A1 (en) IP multicast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286990B (zh) 二层组播的转发方法和装置
US20140071223A1 (en) Peer-to-peer video conferencing
CN104509073A (zh) 在软件定义的网络中发现ip多播组成员
US862108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casting through a localized computer network
JP2006042223A (ja) パケット転送装置
CN101145924A (zh) 实现ssm模式组播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Huang et al. PhoneNet: a phone-to-phone network for group communication within an administrative domain
CN106060186B (zh)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
TW201138376A (en) Efficient host management protocol on multicast capable router
CN104660510A (zh) 一种实现是否会出现重复的组播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0069174A1 (zh) 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系统及装置
Xylomenos et al. Support of multiple content variants in the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Hosseini et al. End system multicast routing for multi-party videoconferencing applications
US10291526B2 (en) Caching and forwarding router advertisements
CN103338153B (zh) 一种组播报文传输方法和pe设备
KR100764063B1 (ko) 멀티캐스트 기반 다자간 협업 환경에서의 유디피멀티캐스트 터널링 방법 및 그 시스템
Xiaohua et al.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IP multicast in enterprise network
Silva et al. MNet-A new multicast approach for the future Internet
Deering Growing the MBone: Scaling, Performance, and Security Issues with Internet Multicasting
KR20000046901A (ko) 멀티캐스트를 이용한 화상회의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