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01289B - 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01289B
CN104601289B CN201510053317.6A CN201510053317A CN104601289B CN 104601289 B CN104601289 B CN 104601289B CN 201510053317 A CN201510053317 A CN 201510053317A CN 104601289 B CN104601289 B CN 1046012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igenvalue
interface unit
control unit
described contro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533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01289A (zh
Inventor
林高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5331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012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01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12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012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12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应用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包括: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的电子设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利用电子设备进行信息交互,越来越频繁。具体的如电子设备之间通过蓝牙接口进行信息交互,但是具体如何利用蓝牙接口实现两个电子设备的交互,是现有技术中仍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以解决具体如何利用通信接口进行通信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中断信号形成第一指令;
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口单元;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指令之后,将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发送给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包括: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依据是否有成功接收所述第一指令的状况信息,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第一状态值;
当所述第一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一指令传输成功时,所述控制单元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一指令传输失败时,所述控制单元在第一指定时间间隔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传所述第一指令,直至所述第一指令的发送次数达到第一指定次数。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还会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第三状态值;
所述第三状态值用于通知所述控制单元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的第一特征值的内容是否有效。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预备从所述控制单元接收信息;
在发送所述第二指令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依据是否有成功接收所述第二指令的状况信息,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第二状态值;
当所述第二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二指令传输成功时,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二指令传输失败时,所述控制单元在第二指定时间间隔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传所述第二指令,直至所述第二指令的发送次数达到第二指定次数。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还将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四状态值;
所述第四状态值用于通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一信息的接收状况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通过SPI总线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所述SPI总线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包括:
通过所述SPI总线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包括: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按第一类帧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所述第一类帧的信息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一特征值对应于所述第一类帧;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包括: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按第二类帧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类帧的信息长度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二特征值对应于所述第二类帧。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包括:
在第一时刻,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第n个第一特征值;
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包括:
依据对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接收状况,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为表征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接收状况的信息;
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用于供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在第二时刻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复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或第n+1个第一特征值;
其中,所述第二时刻晚于所述第一时刻;所述n为不小于1的整数;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不同于所述第n+1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优选地,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有数据内容;
当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将依据所述指示信息将所述数据内容写入指定存储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信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用于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形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中断信号形成第一指令;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口单元;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具体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指令之后,将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发送给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用于依据是否有成功接收所述第一指令的状况信息,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第一状态值;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一指令传输成功时,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优选地,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一指令传输失败时,在第一指定时间间隔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传所述第一指令,直至所述第一指令的发送次数达到第一指定次数。
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第三状态值;
所述第三状态值用于通知所述控制单元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的第一特征值的内容是否有效。
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预备从所述控制单元接收信息;及在发送所述第二指令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用于依据是否有成功接收所述第二指令的状况信息,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第二状态值;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二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二指令传输成功时,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二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二指令传输失败时,所述控制单元在第二指定时间间隔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传所述第二指令,直至所述第二指令的发送次数达到第二指定次数。
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四状态值;
所述第四状态值用于通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一信息的接收状况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通过SPI总线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通过所述SPI总线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所述控制单元,还具体用于通过所述SPI总线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具体用于按第一类帧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所述第一类帧的信息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一特征值对应于所述第一类帧;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具体用于按第二类帧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类帧的信息长度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二特征值对应于所述第二类帧。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具体用于在第一时刻,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第n个第一特征值;
所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依据对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接收状况,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为表征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接收状况的信息;
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用于供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在第二时刻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复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或第n+1个第一特征值;
其中,所述第二时刻晚于所述第一时刻;所述n为不小于1的整数;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不同于所述第n+1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优选地,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有数据内容;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将依据所述指示信息将所述数据内容写入指定存储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第一电子设备内的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一特征值之后,将形成中断信号来触发第一电子设备内的控制单元从第一接口单元处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而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并不会对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进行解析,以了解所述第一特征值的信息内容,实现的是所述控制单元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基于第一接口单元的数据透传,显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决绝第二电子设备和第一电子设备信息传输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控制单元从第一接口单元获取第一特征值内容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电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电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所诉的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示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发明示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发明示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的示意图之三;
图10为本发明示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的示意图之四;
图11为本发明示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的示意图之三;
图12为本发明示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的示意图之四;
图13为本发明示例所述控制单元内数据处理流程图之一;
图14为本发明示例所述控制单元内数据处理流程图之二;
图15为本发明示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内数据处理流程图之一;
图16为本发明示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内数据处理流程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方法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步骤S12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步骤S130: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接口单元具体可包括蓝牙接口,具体如基于低功耗蓝牙协议(Bluetooth low Energy,BLE)进行蓝牙信号传输的BLE接口。当然在具体实现时,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不局限为蓝牙接口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特征值之后,不会对第一特征值的信息内容进行解析,直接将进入步骤S120,形成中断信号,该中断信号是发送给控制单元的,所述控制单元可为微处理MCU单元。所述中断信号可以为所述第一接口单元生成的脉冲信号等电信号。
在步骤S130中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中断信号后,将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此处对应的读取第一特征值可包括接收并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携带的信息内容。
在具体实现时,所述控制单元还将解析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依据解析结果来执行所述第一操作。所述第一操作可以读操作、写操作、配置操作以及查询操作等各种操作。
显然本实施例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作为第二电子设备和控制单元之间的信息传输者,完成的工作是,在不区了解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一特征的内容从第二电子设备传输给控制单元,实现的是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的透传。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特征值可以为BLE协议中规定的wirte特征值。一个所述第一特征值对应了多个数据帧;每一个数据帧都有其固定的长度;所述第一特征值中除了包括所述指示信息以外,还可能包括用于完成所述第一操作的数据内容,这些数据内容可为所述第一操作的操作数。所述指示信息通常包括的是所述第一操作的操作索引CMD ID,MCU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之后,解析所述CMD ID,确定执行怎样的操作。所述数据内容通常对应于的数据帧中的DATA,这些数据可能是第二电子设备需要MCU写入的数据。
综合上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过第一接口单元实现第二电子设备和第一电子设备内部的控制单元之间数据透传的方法,在第一接口单元接口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特征值之后,将形成中断信号,该中断信号可认为是用于触发控制单元预备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数据的触发信号;进而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将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传输给所述控制单元。
方法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步骤S12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步骤S130: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如图2所示,所述步骤S130可包括:
步骤S131: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中断信号形成第一指令;
步骤S132: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口单元;
步骤S133: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指令之后,将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发送给所述控制单元;
步骤S134:所述控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在步骤S130中,当控制单元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之后,将会形成第一指令,并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第一接口单元,以通知第一接口单元,当前控制单元已经接收到了中断信号,此时,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就会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所述第一指令可以为读指令R-CMD。通常该R-CMD仅占用一个数据Byte长度,表示所述控制单元将从接收所述第一指令的结构中读取数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将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之前,还可能会对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进行拆分和/或组合,形成适用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之间传输的帧。这些帧的内容至少包括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通常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之间会形成多个依次传输的帧流。
综合上述,本实施例进一步具体限定了步骤S130的具体执行方式,在具体实现时,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也可以在向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所述控制单元的指定时间后,在不接收所述第一指令的情况下,直接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方法实施例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步骤S12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步骤S130: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如图2所示,所述步骤S130可包括:
步骤S131: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中断信号形成第一指令;
步骤S132: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口单元;
步骤S133: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指令之后,将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发送给所述控制单元;
步骤S134:所述控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所述步骤S130还可包括: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依据是否有成功接收所述第一指令的状况信息,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第一状态值;
当所述第一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一指令传输成功时,所述控制单元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若当前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的数据量很多,非常忙,则有可能无法正常或成功接收到所述第一指令,或者预设的时间内无法成功接收所述第一指令。则此时,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将根据第一指令的接收状况信息,形成第一状态值。该状态值可用于表示第一指令是否有成功接收或接收失败。
这样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状态值确定出当前第一接口单元的当前状况,在第一指令被成功接收时,认为第一接口单元能够向所述控制单元正常发送数据,于是所述控制单元将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以便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成功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步骤S130还可包括:
当所述第一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一指令传输失败时,所述控制单元在第一指定时间间隔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传所述第一指令,直至所述第一指令的发送次数达到第一指定次数。
由于所述第一状态值表征所述第一指令传输失败,表明可能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当前十分忙,没有足够的资源用来发送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则此时所述控制单元暂停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指令,所述第一指定时间间隔具体可如1ms或0.5ms或1.5ms等。
当然为了避免所述控制单元无限循环的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针对一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读取的第一指令,在本实施例中还限定了有一个针对一个第一特征值内容的读取的第一指令的最大发送次数,具体如5次、10次。若控制单元10次发送所述第一指令都失败,则认为该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读取失败,后续控制单元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第二电子设备请求重传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会形成一个第三状态值,这样控制单元将会从第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三状态值。所述第三状态值用于通知所述控制单元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的第一特征值的内容是否有效。这样控制单元可以根据该第三状态值来决定是否丢弃此次从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的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综合上述,本实施例进一步明确了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之间的信息的传输,这样能够提高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发送到控制单元的成功率。
方法实施例四: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步骤S12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步骤S130: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40: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步骤S15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步骤S16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步骤S140至步骤S160的执行顺序可以是接续在所述步骤S130之后的,也可以是独立于所述步骤S110至步骤S130的。
具体如,当所述第一特征值中包括的指示信息为可用存储空间查询指令;所述控制单元在执行查询操作之后,确定了当前可用存储空间为1024M;此时,通常需要将1024M这个数值即为需要返回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一信息,则可以执行所述步骤S140至步骤S160,来实现所述1024M这个信息的传输。
这种状况为所述第一特征值的指示信息满足一个预设条件,该预设条件为所述指示信息可为需要有反馈信息的指令。
再比如,所述控制单元基于其内置指令的一个触发事件,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可为第一电子设备的剩余能耗信息,该信息用于提示用于及时为第一电子设备补充电能。这样的话,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直接会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会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并将所述第二特征值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此处的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所述第一信息。此处的所述第二特征值可为BLE协议中的indicate特征值。所述indicate特征值的帧格式可以参见现有技术,在此就不再重复了。
再比如,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接收到用户指示,需要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一些数据,这些数据即为所述第一信息,此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也可以在不执行所述步骤S110至步骤S130的基础上,直接从步骤S140开始执行。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10至步骤S130是利用第一接口单元实现了第二电子设备向控制单元的数据透传,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步骤S140至步骤S160同样的实现数据透传,但是实现了是从第一电子设备的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数据透传。此处的数据透传即为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将不会解析所述第一信息的信息内容,可能会进行信息内容的拆分和组合之后,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对应的帧格式,进而将所述第一信息传输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具体如,若所述第一信息的数据长度为45个字节;所述第二特征值对应的帧长度为5个字节,则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将会在解析所述第一信息的信息内容的基础上,将所述45个自己封装成9个对应于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帧,形成帧流发送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此时,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就对所述第一信息进行信息的拆分、组合和封装。
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还可能封装形成帧的过程中,剩余的数据不足以形成一个帧,此时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会自动采用0x00等补齐数据补齐一个帧。该0x00没有特定的意义。
综合上述,本实施例在方法实施例一和方法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可以实现第一电子设备的控制单元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利用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接口单元实现数据双向透传的目的。
方法实施例五: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步骤S12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步骤S130: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40: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步骤S15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步骤S16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所述步骤S140具体可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预备从所述控制单元接收信息;
在发送所述第二指令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在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数据之前,会先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具体可为写指令W-CMD指令,该指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控制单元会通过其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数据,方便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进行数据接收和转换的预备工作。
在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了所述第二指令之后,再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在具体实现时,所述第一信息可以数据帧的形式由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将会以第二特征值对应的数据帧的形式发送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但是可能所述控制单元与第一接口单元之间的数据帧的帧格式和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与第二电子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帧的帧格式不同,则此时,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需要在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之前,将所述第一信息封装成所述第二特征值,即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
综合上述,本实施例进一步详细的明确了所述控制单元如何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数据,首先是先发送第二指令,再发送所述第一信息,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数据的传输,以免突然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数据,导致数据发送失败的现象;且增强了所述控制单元对其与第一接口单元之间数据传输的控制性。
方法实施例六: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步骤S12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步骤S130: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40: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步骤S15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步骤S16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所述步骤S140具体可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预备从所述控制单元接收信息;
在发送所述第二指令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步骤S140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依据是否有成功接收所述第二指令的状况信息,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第二状态值;
当所述第二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二指令传输成功时,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同样的控制单元在向第一接口单元需要发送所述第一信息时,也可能会正在接收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特征值,从而十分繁忙,不能在增加了传输负荷了,故可能会无法正常接收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的第二指令。
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会是否成功接收所述第二指令,形成并向控制单元发送第二状态值。具体如在预设时间内没有成功接收第二指令,可认为所述第二指令接收失败,若在预设时间内成功接收到所述第二指令则认为第二指令接收成功,则第一接口单元根据第二指令的接收状态,形成对应的第二状态值。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40还可包括:当所述第二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二指令传输失败时,所述控制单元在第二指定时间间隔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传所述第二指令,直至所述第二指令的发送次数达到第二指定次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指定时间间隔可为1ms或0.5ms或1.5ms等;在具体实现时,所述第一指定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指定时间间隔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优选为相等。
所述第二指定次数可为5次、10次等次数,在具体实现时,所述第二指定次数和所述第一指定次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优选为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同样的为了确保第一接口单元能够顺利接收所述第一信息,并将所述第一信息传输到第二电子设备,在第二指令的基础上,还引入了第二一状态值来进一步明确第一信息的发送时机。
此外,在具体实现时,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会根据对第一信息的接收状况,形成第四状态值,并将第四状态值发送给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四状态值用于通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一信息的接收状况信息。这样控制单元可以根据所述第四状态值确定是否需要重新传输第一信息,或传输其他的第四信息。
方法实施例七: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步骤S12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步骤S130: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40: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步骤S15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步骤S16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通过SPI总线连接;所述SIP为SerialPeripheral Interface的缩写,对应的中文可为串行外设接口。
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所述SPI总线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
所述步骤S140可包括:通过所述SPI总线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具体的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之间通过所述SPI总线形成SIP连接的结构如图4所示。显然所述控制单元MCU作为SPI连接的主设备SPI M,所述第一接口单元BLE作为SPI连接的从设备SPI S,建立多个电连接路径;这些电连接路径可分别用来传输下列信号;
(1)CS–从设备使能信号,由主设备控制。
(2)SCLK–时钟信号,由主设备产生;
(3)SDO–主设备数据输出,从设备数据输入;
(4)SDI–主设备数据输入,从设备数据输出
(5)INT/-中断信号,由从设备产生。
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之间用于传输CS、SCLK、SDO以及SDI的电连接路径均可为所述SPI总线内的连接路径。传输所述中断INT/的电连接路径可为所述SPI总线之外的电连接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将被视为SDI信号,由所述从设备数据输出,由所述主设备数据输入,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控制单元传输数据。
所述第一信息对应于由所述主设备数据输出,从设备数据输入SDO信号,由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传输的。
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总线接口进行连接,具体如IIC总线等,在此就不再重复了。
总之本实施例提供了信息处理方法,能够基于控制单元和第一接口单元之间的SIP总线的连接简便进行数据传输。
方法实施例八: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步骤S12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步骤S130: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40: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步骤S15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步骤S16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所述步骤S110可包括: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按第一类帧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所述第一类帧的信息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一特征值对应于所述第一类帧;
所述步骤S160可包括: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按第二类帧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类帧的信息长度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二特征值对应于所述第二类帧。
所述第一特征值和所述第二特征值可能不同,不同的特征值对应有不同的数据长度,从而对应的帧的长度也有可能不同,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特征值对应于所述第一类帧;所述第二特征值对应于所述第二类帧;第一类帧和第二类帧的帧长度可能不同。此处的帧长度不同为帧包括的数据的长度的不同。具体一个帧长度可为20个字节,则该帧的帧长度为20个字节。再比如一个帧可为5个字节,则该帧的帧长度为5个字节。
方法实施例九: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步骤S12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步骤S130: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40: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步骤S15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步骤S16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所述步骤S110可包括:在第一时刻,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第n个第一特征值;
所述步骤S140可包括:
依据对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接收状况,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为表征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接收状况的信息;
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用于供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在第二时刻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复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或第n+1个第一特征值;
其中,所述第二时刻晚于所述第一时刻;所述n为不小于1的整数;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不同于所述第n+1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接收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数据的速率可能会比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数据的速率慢一些,若第二电子设备连续发多个第一特征值,则可能会导致在第一电子设备在前发送的第一特征值被在后发送的第一特征值给覆盖掉的现象,从而导致第一电子设备漏收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数据的问题。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后,将通过所述第一信息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接收状况信息,以方便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根据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确定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被所述控制单元成功接收之后,再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下一个第一特征值。
具体如,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传输的数据都是以数据帧来进行传输的。一个所述第一特征值对应的数据帧可以为一帧,也可以为多帧,在本例子中假定一个所述第一特征值对应的数据帧的个数为一个。一个所述第一特征值对应的数据帧的长度是可有固定长度的,具体如20Byte。第二电子设备和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将可能形成多个数据帧的帧流传输。
所述第一特征值可为发送特征值,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二特征值可包括多个,具体如可为接收特征值以及发送状态特征值。
下表为对所述发送特征值、接收特征值以及发送状态特征值的相关描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的接收状况信息,可以通过所述发送状态特征值发送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
具体如,假设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为手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为WIFI SD卡,所述SD卡(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是一种基于半导体闪存工艺的存储卡;所述WIFI SD卡为可以进行WIFI信号交互的SD卡。
当手机端APP通过发送特征值Send characteristic不断往WIFI SD设备端发送数据,如果WIFI SD设备接收数据速度太慢,会存在数据被覆盖掉情况,因此为了避免该问题发生,基于本实施例所诉的方法则手机发送数据流程如下:
1:手机端应用程序通过Send characteristic发送一帧数据。
2:等待发送状态特征值Send status characteristic的通知。
3:收到Send status characteristic状态的通知后,判断第一电子设备当前的接收状态。
4.1:如果所述接收状态表明前一个发送特征值接收失败或者WIFI SD正忙,则重发。
4.2:如果接收状态显示前一个发送特征值接收成功,则发送下一个发送特征值。
本实施例所述的信息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给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的成功接收率。
方法实施例十: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步骤S120: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步骤S130: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有数据内容;当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控制单元将依据所述指示信息将所述数据内容写入指定存储位置。
此处,所述将数据内容写入指定存储位置,即为所述第一操作。此处的指定存储位置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内的任意一个存储位置。
此处的所述第一特征值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可认为是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有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与写操作关联的指示信息。具体如所述CMDID为写操作的索引值或更新操作的索引值。此处的,所述第一特征值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可以为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中携带的指示信息的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综合上述,本实施例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如何通过所述第一特征值控制所述控制单元执行与向第一电子设备写入数据的方法,具有实现简便易行的优点。
设备实施例一: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包括第一接口单元110和控制单元120的第一电子设备中;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用于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120,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具体可包括蓝牙接口或基于BLE协议进行蓝牙信号收发的BLE接口。
所述控制单元120可包括各种类型的处理器,具体如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MC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可编程阵列PLC等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处理器或处理芯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和所述控制单元120之间建立有连接,利用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作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和所述控制单元120之间的中转节点,进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和所述控制单元120之间的信息透传。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将不会对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进行解析,了解所述第一特征值的信息内容,而是形成中断信号触发所述控制单元预备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所述第一特征值和所述中断信号的构成均可参见方法实施例一中,再次就不再重复了。
总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可以利用第一接收接口实现控制单元与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透传。
设备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包括第一接口单元110和控制单元120的第一电子设备中;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用于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120,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形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中断信号形成第一指令;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口单元;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具体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指令之后,将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发送给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所述形成模块的具体结构可包括各种类型的处理器或处理芯片,所述处理器或处理芯片的结构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就不再重复了。
所述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可对应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内部通信接口或总线,该通信接口或总线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
本实施例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接收到中断信号,形成第一指令,并将第一指令发送个第一接口单元110,从而使得第一接口单元110确认到控制单元120已经接收到中断信号,可以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了。
本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可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二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具有能够简便实现控制单元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利用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实现数据透传的优点。
设备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包括第一接口单元110和控制单元120的第一电子设备中;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用于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120,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形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中断信号形成第一指令;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口单元;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具体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指令之后,将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发送给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依据是否有成功接收所述第一指令的状况信息,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第一状态值;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一指令传输成功时,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本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模块和所述第一接口单元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设备实施例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复用为根据第一指令的接收状况形成对应的第一状态值,并将第一状态值发送给控制单元的接收模块,方便所述控制单元的接收模块在适当的时机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从而提升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接收成功无误的概率,避免第一接口单元负荷很重的时候,发送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导致数据漏发、遗失及错误率高等问题。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一指令传输失败时,在第一指定时间间隔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传所述第一指令,直至所述第一指令的发送次数达到第一指定次数。
所述第一指定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一指定次数的相关描述可以参见方法实施例三,在此就不再重复了。
本实施例所述的发送模块,为了成功接收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在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第一指令失败后,将暂停一段时间,再次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指令,直至达到第一指定次数,从而增加了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的成功率。
此外,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将形成第三状态值,并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第三状态值。所述第三状态值用于通知所述控制单元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的第一特征值的内容是否有效。所述控制单元120,还用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第三状态值。
这样控制单元可以根据所述第三状态值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处理,进一步增加了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之间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设备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包括第一接口单元110和控制单元120的第一电子设备中;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用于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120,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所述控制单元120,还用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120能够主动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发送信息,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在接收到所述第一信息之后,将所述第一信息封装成第二特征值,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
此处,所述第二特征值和所述第一信息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见方法实施例中对应位置的介绍,在此就不重复了。
显然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是一个可以实现利用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实现第二电子设备和控制单元之间双向数据透传的电子设备。
设备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包括第一接口单元110和控制单元120的第一电子设备中;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用于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120,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所述控制单元120,还用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所述控制单元120,具体用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预备从所述控制单元接收信息;及在发送所述第二指令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本实施例所述的控制单元120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所述控制单元在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之前,先发送第二指令以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预备接收数据,并在发送所述第二指令之后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本实施例可以结合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单元结构,此处的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分别发送所述第二指令和所述第一信息。
设备实施例六: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包括第一接口单元110和控制单元120的第一电子设备中;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用于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120,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所述控制单元120,还用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依据是否有成功接收所述第二指令的状况信息,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第二状态值;
所述控制单元120,还用于当所述第二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二指令传输成功时,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上述任意设备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复用为根据对第二指令的接收状况形成并向控制单元120发送所述第二状态值。
所述控制单元120还将复用为根据第二状态值,选择合适的时机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这样能够提高第一信息的传输的正确率和成功率。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和控制单元120的结构可以参见上述任意设备实施例,在此就不重复了。
此外,所述控制单元120,还用于当所述第二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二指令传输失败时,所述控制单元在第二指定时间间隔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传所述第二指令,直至所述第二指令的发送次数达到第二指定次数。
所述第二指定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指定次数的相关定义可以参见方法实施例六,在此就不重复了。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二状态值的引入可以避免当所述第一皆苦单元出现故障时,控制单元120反复多次的向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二指令导致浪费的能耗。
此外,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将用于根据对第一信息的接收状况信息,形成第四状态值,所述控制单元120,还用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四状态值;所述第四状态值用于通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一信息的接收状况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和所述控制单元之间的通过所述第四状态值的传输,进一步增加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设备实施例七: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包括第一接口单元110和控制单元120的第一电子设备中;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用于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120,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所述控制单元120,还用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通过SPI总线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通过所述SPI总线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
所述控制单元,还具体用于通过所述SPI总线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本实施例中连接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和所述控制单元120的内部通信总线为SPI总线。所述SPI总线可包括若干个电连接路径,这些电连接路径可如图所示。
总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可以利用该第一接口单元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基于对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数据内容透明的透传。
设备实施例八: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包括第一接口单元110和控制单元120的第一电子设备中;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用于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120,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所述控制单元120,还用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具体用于按第一类帧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所述第一类帧的信息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一特征值对应于所述第一类帧;及具体用于按第二类帧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类帧的信息长度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二特征值对应于所述第二类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行信息交互时,若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数据,是接收的第一特征值;第一特征值对应的数据帧的帧格式等形式可能不同与第二特征值对应的数据帧的帧格式。第一接口单元在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数据时,采用的第二特征值。
在具体实现时,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包括数据处理芯片,该数据处理芯片可用于进行将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进行拆分、组合和封装,封装成适用于第一接口单元与控制单元之间适宜传输的帧格式。该数据处理芯片还可用于将从控制单元接收的第一信息的信息内容进行拆分、组合和封装,封装成第二特征值对应的第二类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执行数据的拆分、组合和封装时,始终都不会对数据进行解析和读取,从而不管时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还时第一信息的内容对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而言都是透明的,从而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实现的是所述控制单元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透传。
设备实施例九: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包括第一接口单元110和控制单元120的第一电子设备中;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用于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120,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所述控制单元120,还用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具体用于在第一时刻,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第n个第一特征值;
所述控制单元120,具体用于依据对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接收状况,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为表征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接收状况的信息;
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用于供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在第二时刻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复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或第n+1个第一特征值;
其中,所述第二时刻晚于所述第一时刻;所述n为不小于1的整数;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不同于所述第n+1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120还将形成对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的接收状况的信息,该信息作为所述第一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这样第一接口单元将形成第二特征值返回给第二电子设备,方便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特征值中的接收状况信息确定是发送下一个第一特征值,还是重新发送该第一特征值,这样能够提高所述控制单元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的准确无误的传输成功率。
设备实施例十: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包括第一接口单元110和控制单元120的第一电子设备中;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用于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110,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120,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有数据内容;
所述控制单元120,还用于当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将依据所述指示信息将所述数据内容写入指定存储位置。
所述第一特征值如何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可以参见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在第一特征值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执行的第一操作为写操作,具体为将第一特征值内的数据内容写入到第一电子设备的指定存储位置中。这样就实现了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对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数据的写操作。这里写操作可以包括单纯的写入数据,还可包括数据更新中的数据的写入。
综合上述,本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能够为方法实施例七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提供实现硬件,能够简便的实现第一电子设备中控制单元和第二电子设备的数据透传。
以下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几个具体示例: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基于上述信息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提供一个BLE透传系统;在该系统内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包括MCU、BLE及WIFI。此处的MCU可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单元110、所述BLE即为低功耗蓝牙接口,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接口单元。所述WIFI即为WIFI接口单元,为基于WIFI协议进行信号传输的接口;可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接口单元。在图7所示的第一电子设备中,第一接口单元的功耗低于第二接口单元的功耗。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可以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和第二接口单元进行信息交互。
在本示例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可以为WIFI SD卡。所述WIFI SD卡内存储有很多信息,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需要向外传输数据,可能首先需要进行信令交互,这些信令用于指示第一电子设备传输哪些数据,将数据传给哪一个电子设备。
WIFI接口通常具有传输速率高的优点,但是具有能耗高的优点,同时第一电子设备还会与外设,如第二电子设备进行一些数据量比较少的信息交互,这是也开启WIFI接口进行信息交互,会导致第一电子设备的能耗高及待机时长短的问题。
然而本示例所述的系统是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所述信息处理方法的,此时,进行少量的数据传输时,可以采用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来进行,具体如采用BLE进行第二电子设备和MCU之间数据的交互。
所述BLE还可用于为所述WIFI进行信令的传输,所述控制单元在通过BLE获取控制WIFI进行业务数据传输的信令后,控制所述WIFI进行业务数据的传输,这样能够节省功耗。通常,在进行所述业务数据的传输之前,所述WIFI都处于非工作状态等低功耗状态,当所述控制单元根据从BLE接收的信息确定需要WIFI进行数据传输时,控制所述WIFI从非工作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通常休眠状态即为所述非工作状态的一种,这样就能节省功耗。
具体如所述WIFI SD卡为应用于相机中的SD卡,所述WIFI SD卡内存储有大量的图片;图片数据通常信息量较大,尤其是高清的图片,信息量更大。在进行图片传输之前,可能需要与很多信令的交互,具体如第二电子设备想知道当前第一电子设备的图片的总数据量及图片的格式的信息。这时可以采用方法实施例一至方法实施例七中的方法进行查询。此后,保证快速的传输所述图片,使所述第二接口单元从非工作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以WIFI信号进行图片信息的传输。
图7和图8所示的为第二电子设备(手机)向第一电子设备(WIFI SD卡)传输第一特征值的示意图,所述第一特征值可能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帧,这些帧形成帧流依次由所述手机向WIFI SD卡传输。
手机的应用层形成的数据包,所述手机的底层接口(如蓝牙接口)将所述数据包进行拆分、组合和封装处理,形成对应于第一特征值的数据帧。
WIFI SD卡在应用层形成有数据包,在向所述手机传输之前,第一接口单元将所述数据包拆分、组合和封装处理,形成对应于第二特征值的数据帧。
这样手机和WIFI SD卡之间实质上传输的数据帧。但是这些数据帧的内容即为对应的数据包的内容。
上述数据包的内容通常可包括:
包成包成员 所占长度(Byte) 说明
SYNC 1B 同步信号
CMD ID 1B 命令索引值,每一个命令
都有一个唯一ID对应
LEN 1B 整个包的长度
DATA 变长 数据内容
CRC 1B 该包CRC校验值
其中,所述CMD ID可为上述实施例中指示信息的一种;所述DATA即为上述数据内容的一种,所述LEN为数据包的长度。所述CRC即为循环冗余校验码,用于进行信息是否正确的校验的。
图9所示为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方法,由所述手机向控制单元发送查询指令的示意图,所述查询指令作为第一特征值的内容通过BLE发送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执行了查询操作,此处的查询操作即为所述第一操作;将查询数据通过BLE以第二特征值的形式返回给手机。
图10所示为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方法,由所述手机向控制单元发送配置指令的示意图;所述查询指令作为第一特征值的内容通过BLE发送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执行了配置操作,此处的配置操作即为所述第一操作;将配置状态通过BLE以第二特征值的形式返回给手机;所述配置状态可包括配置完成、配置失败、配置中止等。
图11所述所示为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方法,由所述控制单元MCU向BLE发送数据的流程。显然MCU通过主设备输出,从设备输入的电连接路径,依次向所述BLE发送W-CMD和Frame。所述W-CMD为写指令;所述Frame的内容相当于上述第一信息。
图12所述所示为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方法,由所述控制单元MCU从BLE读取数据的流程。MCU在接收到中断之后,通过主设备输出,从设备输入的电连接路径,向所述BLE发送R-CMD(读指令);并从主设备输入,从设备输入的电连接路径接收Frame;此处的所述Frame的内容即为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以下结合图13和图14提供一个基于Linux系统的示例。所述Linux系统运行在所述控制单元上。
Linux系统分为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用户空间内运行各种应用APP,用户可以在该空间内进行操作,内核空间为相对较为底层,通常为应用空间的数据呈现等进行数据处理。
在图13中,控制单元接收到BLE中断信号,内核空间通过事件uevent通知用户空间内的APP。APP在接收到该事件之后,调用dev/spix等设备接口,通过SPI驱动和SPI总线从BLE发送数据。
在图14中,控制单元的内核空间的APP需要向BLE发送数据,APP调用dev/spix等设备接口,通过SPI总线和SPI驱动向BLE发送数据。
在图13和图14中,Linux系统暴露一个BLE事件设备结点,该BLE事件结点用于表征BLE设备是否有数据。该BLE事件设备节点可理解为BLE数据文件。
Linux APP需要从BLE设备读取数据时,首先需要访问BLE设备事件结点,如果当前没有数据,BLE设备结点自动让当前APP进入休眠状态。
MCU收到BLE设备INT通知后,进入中断服务程序,在里面发出异步通知情况,(可选方案uevent,completion信号量等)如果当前有APP在等待BLE事件,则该APP将被唤醒。此处的BLE设备即为上述的第一接口单元。
APP在接收收到该通知事件后,调用/dev/SPIX设备接口,通过SPI总线,从BLE设备读取一帧数据。
图15所示为MCU向BLE写数据的一个流程示意图;
在第一次输出传输时,首先MCU向1B的W-CMD给BLE。
BLE第一次数据传输时,基于所述W-CMD向MCU发送1B的Status,该1B的Status表示BLE是否有成功接收到所述W-CMD的第一状态值。
当MCU根据1B的Status确认到BLE有成功接收到所述W-CMD之后,在第二次数数据传输中,向BLE发送20B的数据帧Frame,该Frame数据中的内容为所述第一信息。
在第二次数据传输过程中,所述BLE还将根据所述20B的Frame的接收状况,向MCU发送20B的Status,该Status表示的所述20B的Frame的接收状况,具体如是否接收成功或接收失败等。该20B的Status即为上述的第四状态值。
图16所示的为MCU从BLE读数据的一个流程示意图。
在第一次输出传输时,首先MCU向1B的R-CMD给BLE。
BLE第一次数据传输时,基于所述R-CMD向MCU发送1B的Status,该1B的Status表示BLE是否有成功接收到所述W-CMD的第一状态值。
当MCU根据1B的Status确认到BLE有成功接收到所述W-CMD之后,在第二次数数据传输中,向BLE发送20B的数据帧Frame,该Frame数据中的内容可为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于此同时,所述BLE还会向所述MCU发送个1B的Status,该Status可以用来表征该向所述MCU发送的20B的Frame的数据是否有效。该1B的Status即为上述第三状态值。
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数据传输中Status的数据长度以及Frame的数据长度都不局限于图示中的数据长度。
在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进行数据传输,通常都包括两次数据传输,分别可如图15或图16中的第一次数据传输和第二次数据传输。
MCU通过SPI总线向BLE写入一帧数据流程可大致包括:
第一次数据传输:
MCU先发送W-CMD写命令,写完后需要判断收到Status值,
如果Status=0xFF,则需要延时100us后,再重试,次数定为10次。
如果Status=0x00,表示需要开始发送一帧数据,发送完后,需要判断收到Status。Status长度与Frame长度一致。
第二次数据传输:
如果Status={0x00},代表该帧数据有效;
如果Status={0xFF},代表该帧数据无效,需要延时100us后,再重试,次数定为10次。
2.BLE设备从SPI总线上收到主设备W-CMD后,开始按一帧的长度开始接收数据。
3.至此写入一帧数据完毕。
MCU通过SPI总线从BLE读一帧数据流程可大致包括:
第一次输出传输:
MCU先发送R-CMD读命令,MCU向BLE写完后需要判断收到status值,
如果status=0xFF,则需要延时100us后,再重试,次数定为10次。
如果status=0x00,开始准备接收数据,数据总长度为21B,(一帧长度(20B)+status(1B)),接收完毕发后
第二次数据传输:
MCU需要判断收到status值。
如果status=0x00,代表有效帧,
如果status=0xFF,代无效帧,需要忽略此帧,然后延时100us后,再重试,次数定为10次。
2.BLE设备从SPI总线上收到主设备R-CMD后,开始按一帧的长度依次发送数据。
3.至此一帧数据读取完毕。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包括:
在第一时刻,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第n个第一特征值;
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包括:
依据对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接收状况,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为表征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接收状况的信息;
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用于供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在第二时刻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复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或第n+1个第一特征值;
其中,所述第二时刻晚于所述第一时刻;所述n为不小于1的整数;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不同于所述第n+1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中断信号形成第一指令;
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口单元;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指令之后,将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发送给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包括: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依据是否有成功接收所述第一指令的状况信息,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第一状态值;
当所述第一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一指令传输成功时,所述控制单元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一指令传输失败时,所述控制单元在第一指定时间间隔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传所述第一指令,直至所述第一指令的发送次数达到第一指定次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还会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第三状态值;
所述第三状态值用于通知所述控制单元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的第一特征值的内容是否有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预备从所述控制单元接收信息;
在发送所述第二指令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依据是否有成功接收所述第二指令的状况信息,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第二状态值;
当所述第二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二指令传输成功时,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二指令传输失败时,所述控制单元在第二指定时间间隔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传所述第二指令,直至所述第二指令的发送次数达到第二指定次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还将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第四状态值;
所述第四状态值用于通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一信息的接收状况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通过SPI总线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所述SPI总线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包括:
通过所述SPI总线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包括: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按第一类帧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所述第一类帧的信息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一特征值对应于所述第一类帧;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包括: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按第二类帧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类帧的信息长度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二特征值对应于所述第二类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有数据内容;
当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将依据所述指示信息将所述数据内容写入指定存储位置。
13.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包括第一接口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第一电子设备中;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用于从第二电子设备接第一特征值;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至少包括用于指示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特征值之后,形成中断信号并将所述中断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断信号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读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一信息转换成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具体用于在第一时刻,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接收第n个第一特征值;
所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依据对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接收状况,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为表征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接收状况的信息;
所述第二特征值的内容用于供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确定在第二时刻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复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或第n+1个第一特征值;
其中,所述第二时刻晚于所述第一时刻;所述n为不小于1的整数;所述第n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不同于所述第n+1个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形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中断信号形成第一指令;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指令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口单元;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具体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指令之后,将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发送给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用于依据是否有成功接收所述第一指令的状况信息,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第一状态值;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一指令传输成功时,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一指令传输失败时,在第一指定时间间隔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传所述第一指令,直至所述第一指令的发送次数达到第一指定次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第三状态值;
所述第三状态值用于通知所述控制单元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的第一特征值的内容是否有效。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预备从所述控制单元接收信息;及在发送所述第二指令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第一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用于依据是否有成功接收所述第二指令的状况信息,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第二状态值;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二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二指令传输成功时,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二状态值表明所述第二指令传输失败时,所述控制单元在第二指定时间间隔之后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重传所述第二指令,直至所述第二指令的发送次数达到第二指定次数。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第四状态值;
所述第四状态值用于通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一信息的接收状况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通过SPI总线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通过所述SPI总线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
所述控制单元,还具体用于通过所述SPI总线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所述第一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具体用于按第一类帧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所述第一特征值;所述第一类帧的信息长度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一特征值对应于所述第一类帧;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具体用于按第二类帧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特征值;所述第二类帧的信息长度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二特征值对应于所述第二类帧。
2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包括有数据内容;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一特征值的内容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将依据所述指示信息将所述数据内容写入指定存储位置。
CN201510053317.6A 2015-02-02 2015-02-02 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Active CN1046012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53317.6A CN104601289B (zh) 2015-02-02 2015-02-02 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53317.6A CN104601289B (zh) 2015-02-02 2015-02-02 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01289A CN104601289A (zh) 2015-05-06
CN104601289B true CN104601289B (zh) 2018-12-14

Family

ID=53126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53317.6A Active CN104601289B (zh) 2015-02-02 2015-02-02 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012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1398A (zh) * 2017-05-05 2017-07-11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spi协议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572387B (zh) * 2019-09-04 2022-05-10 大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层处理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71494A (zh) * 2005-11-25 2007-05-30 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外接存储器系统及方法
CN101859362A (zh) * 2009-11-12 2010-10-13 深圳市安捷信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射频非接触式读写存储卡的装置及方法
CN101883446A (zh) * 2010-06-28 2010-11-10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上网设备、sd控制芯片及数据通信方法
CN103164173A (zh) * 2013-03-26 2013-06-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存储卡以及存储数据的方法
CN103365604A (zh) * 2012-04-06 2013-10-23 株式会社东芝 存储系统和通过存储系统的无线通信方法
CN203313167U (zh) * 2013-03-29 2013-11-27 重庆本千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数据传输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01244B2 (ja) * 2012-04-06 2015-10-28 株式会社東芝 メモリ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71494A (zh) * 2005-11-25 2007-05-30 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外接存储器系统及方法
CN101859362A (zh) * 2009-11-12 2010-10-13 深圳市安捷信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射频非接触式读写存储卡的装置及方法
CN101883446A (zh) * 2010-06-28 2010-11-10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上网设备、sd控制芯片及数据通信方法
CN103365604A (zh) * 2012-04-06 2013-10-23 株式会社东芝 存储系统和通过存储系统的无线通信方法
CN103164173A (zh) * 2013-03-26 2013-06-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存储卡以及存储数据的方法
CN203313167U (zh) * 2013-03-29 2013-11-27 重庆本千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数据传输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01289A (zh) 2015-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2733B (zh) 一种基于spi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CN103888441B (zh) 一种应用程序与协议栈之间的信息传输方法及处理装置
CN108282895A (zh)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终端
US6031825A (en) Infrared audio link in mobile phone
CN103914424B (zh) 基于gpio接口的lpc外设扩展方法及装置
CN108132896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4396179A (zh) 用于听觉设备的基于灵活的串行总线的主从数据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CN102420877B (zh) 一种多模式高速智能异步串口通信模块及实现方法
CN101788972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系统与方法
CN102819512A (zh) 一种基于spi的全双工通信装置及其方法
CN105141603B (zh) 通信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9739786A (zh) 一种dma控制器和异构加速系统
CN104601289B (zh) 电子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02207920B (zh) 一种bvci总线到ahb总线的转换桥
CN109344098A (zh) 主从设备间的数据操作方法和装置
CN109669885A (zh) Oled显示驱动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0046050A (zh) 一种核间数据传输的装置和方法
WO2015195790A1 (en)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070016698A1 (en) Memory channel response scheduling
CN105512005B (zh) 控制/远程节点与总线监控节点同步工作的电路及方法
EP4145914A1 (en) Downlink reception triggering method, and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CN103885910B (zh) 多设备在主模式下进行iic通信的方法
CN108462653B (zh) 基于tte的协议控制帧快速发送方法
CN108521416B (zh) 一种ecn板卡
RU175049U9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ОММУНИКАЦИОННЫХ ИНТЕРФЕЙСОВ SpaceW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