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48859A - 一种油气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气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48859A
CN104548859A CN201410846692.1A CN201410846692A CN104548859A CN 104548859 A CN104548859 A CN 104548859A CN 201410846692 A CN201410846692 A CN 201410846692A CN 104548859 A CN104548859 A CN 1045488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oil
oil gas
temperature
compression refrig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4669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48859B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84669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488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48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88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488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88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12Heat utilisation in combustion or incineration of wast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气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用冷凝回收装置对油气进行冷凝,得到冷凝油和未被冷凝的剩余油气;采用焚化装置对剩余油气进行焚化,产生温度>700℃的高温气体和温度<80℃的低温气体;将高温气体直接或间接作为驱动冷凝回收装置启动制冷的动力,以形成剩余油气的流通回路;将低温气体直接排空。本发明的油气处理方法,直接利用高温气体作为驱动冷凝回收装置启动制冷的动力驱动冷凝回收装置启动制冷,从而基本平衡上述冷凝回收装置为冷凝回收油气而消耗的用于制冷的能量,使得油气处理成本低;采用焚化装置将剩余油气焚化,使得尾气排放清洁度高;采用冷凝回收装置得到冷凝油,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油气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气处理方法,主要用于码头油气回收处理,属于油气回收处理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石油及其产品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的轻烃组分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在油品生产、储运和销售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一部分轻质液态组分汽化,混入到大气中形成油气。以码头油品转运为例,油气一般是在将油品从存储容器转移到接收容器的过程中产生的。接收容器的内部空间在接收油品之前被空气占据,油品从存储容器输入到接收容器的过程中,一部分油品挥发进入位于接收容器内部空间的空气中成为油气,未挥发的油品逐渐占据接收容器的内部空间,并驱赶油气从接收容器的排气口向外排出。如果任凭油气在空气中自然散逸,不仅会产生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现在国内外常用的处理油气的方式是油气回收(Vapor Recovery)和油气焚烧(Vapor Combustion)两种方式。
国内普遍采用油气回收(Vapor Recovery)的处理方式,具体的方法有:冷凝+吸附法(也常称为冷凝+碳吸附法)、硅胶+活性炭吸附法+贫油吸收法(国际上常用活性炭吸附法+贫油吸收法)、膜+吸附法等;然而采用上述回收方法回收油气存在技术缺陷,首先,从油气中回收得到的油品价值往往低于在回收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费、材料消耗费(如碳吸附中昂贵的碳的定期更换)和一次性投资设备的折旧成本,也就是说采用上述回收方法对油气进行回收的成本大于收益,因此国内大多数现有的油气回收设备都处于弃之不用的状态,任凭油气向大气中随意排放;其次,上述回收方法难以回收油气中所含的甲烷、乙烷之类的轻烃气体,导致油气回收不彻底,排放不达标,油气回收后的尾气仍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国外(如美国)普遍采用油气焚烧的处理方式,具体方法是设置能够将油气直接燃烧掉的地面火炬,这种方法能够将绝大部分的油气彻底燃烧掉,因而排放清洁度高,能够达到很高的排放标准。然而缺点在于:需要在油气与地面火炬之间的码头安全单元(Dock Safety Unit)配置氧分析仪等昂贵仪器,并需配置油气增浓相关的一系列仪器和设备,成本较高;而且为保证油气在管道的输送过程中始终保持高于爆炸上限的170%而需要加入额外的天然气,这些天然气在美国的价格很低,但在中国的价格却很高(大约是美国的5-7倍),进一步提升了油气处理成本;因此如果直接将油气燃烧的处理方式用于中国,则成本太高,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中国专利文献CN102350079A公开了一种油气回收利用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连接的采用开启式制冷压缩机的冷凝式油气回收装置01和燃气发动机组02。在油气03通过冷凝式油气回收装置01时,大部分油气03变成冷凝液被回收;未被回收的小部分油气继续向前进入燃气发动机组02燃烧,变成烟气04排出。燃气发动机组02燃烧油气后产生动力,带动冷凝式油气回收装置01中的开启式制冷压缩机运转;上述燃气发动机组02还能带动小型发电机发电,发出的电供冷凝式油气回收装置01中的风机等其他小功率机电设备利用。该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技术方案虽然声称能够利用冷凝式油气回收装置将大部分的油气冷凝回收,并将不能被冷凝回收的油气燃烧变成烟气排出,还能够利用燃气发动机燃烧油气所产生的动力驱动开启式制冷压缩机运转,然而由于其存在以下诸多技术缺陷,导致上述技术方案难以在现实中推广应用;1.现实中油气浓度和流量都可能不稳定,特别是对于码头油气回收来说,油汽的流量和浓度是波动巨大的——在向油舱中加油的初始阶段油汽的流量极小,浓度极低(低于体积比的1%)而在向油舱加油的尾期,油汽流量极小但是浓度极高(高于体积比的60%),这些都会使燃气发动机无法维持持续正常运转;燃气浓度稳定是燃气发动机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之一,而现实中油气浓度多变,较低的油气浓度可能无法带动燃气发动机正常运转,而较高的油气浓度则容易导致排放污染大,忽高忽低的油气浓度,很可能会造成燃气发动机无法使用;2.燃气发动机的效率很低,一般只有30%左右,而驱动制冷压缩机制冷将大部分的油气冷凝回收需要大量做功,为保证制冷效果,必须大量引入外部能源,造成回收成本大幅提高,出现成本大于收益的窘境;3.燃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导致其在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为保证安全,在容易产生油气的加油站、码头等一般是严格禁烟禁火的,而燃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一般是采用电打火的方式引燃油气工作,这导致存在引燃外部油气的安全隐患。
综上,如何设计一种能够大幅降低油气处理成本,提高排放清洁度,并能产生收益的油气处理方法,是长期困扰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油气处理成本高、排放清洁度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大幅降低油气处理成本,提高排放清洁度,并能产生收益的油气处理方法。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气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采用冷凝回收装置对油气进行冷凝,得到冷凝油和未被冷凝的剩余油气;
采用焚化装置对所述剩余油气进行焚化,产生温度>700℃的高温气体和温度<80℃的低温气体;
将所述高温气体直接或间接作为驱动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启动制冷的动力,以形成剩余油气的流通回路;将所述低温气体直接排空。
在采用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对所述油气进行冷凝之前,先采用碳吸附装置对所述油气进行吸附处理,得到浓度>2000g/m3的高浓度油气,然后再将所述高浓度油气输入到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内部进行冷凝。
在采用所述碳吸附装置对所述油气进行吸附处理后,还得到浓度<25g/m3的低浓度油气,将所述低浓度油气输入所述焚化装置进行焚化。
在采用所述焚化装置对所述剩余油气进行焚化之前,采用所述碳吸附装置对所述剩余油气进行吸附处理,将吸附处理得到的浓度<25g/m3的低浓度油气输入所述焚化装置进行焚化,将吸附处理得到的浓度>2000g/m3的高浓度油气输入所述冷凝回收装置进行冷凝。
将焚化产生的高温气体输入余热发电机组进行发电,使发电产生的电力作为驱动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启动制冷的动力。
将焚化产生的高温气体输入冷凝回收装置,使高温气体本身的热量直接作为驱动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启动制冷的动力。
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包括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和压缩制冷装置,油气在经过所述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之后才能进入所述压缩制冷装置,在所述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中,油气被制冷到-20~-30℃;在所述压缩制冷装置中,油气被制冷到-90~-110℃。
将由所述焚化装置焚化产生的一部分高温气体输入余热发电机组进行发电,使发电产生的电力作为驱动所述压缩制冷装置启动制冷的动力;将另一部分高温气体输入氨吸收制冷装置,使高温气体本身的热量作为驱动氨吸收制冷装置启动制冷的动力。
所述压缩制冷装置包括供所述油气依次穿过的一级压缩制冷装置、二级压缩制冷装置和三级压缩制冷装置;将所述油气输入所述压缩制冷装置后,使用所述一级压缩制冷装置将所述油气降温至-45~-55℃,使用二级压缩制冷装置将所述油气降温至-70~-80℃,使用三级压缩制冷装置将所述油气降温至-90~-110℃。
在采用所述焚化装置对所述剩余油气进行焚化之前,将所述剩余油气从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内部或外部穿过,利用所述剩余油气的低温为输入所述冷凝回收装置的油气进行降温。
所述剩余油气在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内部的输送方向与所述油气在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内部的输送方向相反。
采用RTO或RRTO作为所述焚化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油气处理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油气处理方法,采用冷凝回收装置对油气进行冷凝,将油气中所含的大部分油冷凝成为液体油后回收,将不能被冷凝的剩余油气输入焚化装置内焚化,产生温度>700℃的高温气体和温度<80℃的低温气体,直接利用高温气体作为驱动冷凝回收装置启动制冷的动力,驱动冷凝回收装置启动制冷,从而基本平衡上述冷凝回收装置为冷凝回收油气而消耗的用于制冷的能量,使得本发明的油气处理方法处理油气成本很低;本发明油气处理方法还能得到具有市场价值的冷凝油,因此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本发明的焚化装置能够将剩余油气中所含的油分解成为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使空气升温,产生高温气体;将剩余油气输入焚化装置后,焚化装置能够将剩余油气中绝大部分的油分解成为无污染的无机物,使排放空气中的油含量在100mg/m3以下,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中规定的25g/m3的现行标准排放量,因此排放清洁度极高。
2.本发明的油气处理方法,在将油气输入到冷凝回收装置之前,先将油气输入碳吸附装置进行吸附处理,得到浓度>2000g/m3的高浓度油气,再将油气输入冷凝回收装置,可以大大提供油气浓度,从而提高冷凝回收装置的冷凝回收效率,降低冷凝处理时间,节约成本。
3.本发明的油气处理方法,将油气输入到碳吸附装置后还可以得到浓度<25g/m3的低浓度油气,将这部分油气直接输入焚化装置进行焚化产生热量,好处首先在于减少了输入到冷凝回收装置内部油气的体积,使冷凝回收装置产生的冷能可以充分运用到对浓度>2000g/m3的高浓度油气的冷凝中,因此不仅能够节约冷能,还能提高冷凝效率;其次在于当焚化装置采用RTO时,经碳吸附装置吸附处理得到的低浓度油气还能够满足RTO对于所要焚化的油气的浓度的需求。
4.本发明的油气处理方法,在采用焚化装置对剩余油气进行焚化前,将油气输入碳吸附装置对剩余油气进行吸附处理,不仅可以将没有被充分冷凝的油气再次处理,以得到高浓度油气再次循环进入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和压缩制冷装置进行再次冷凝,提高油气回收率,还可以利用剩余油气的低温对输入到碳吸附装置内部的油气进行降温处理,从而降低冷凝回收装置的制冷压力。
5.本发明的油气处理方法,将焚化产生的高温气体输入余热发电机组进行发电,使发电产生的电力驱动冷凝回收装置启动制冷,将高温气体转化为电能可以为依赖电能制冷的冷凝回收装置(如压缩制冷装置)提供能源。
6.本发明的油气处理方法,将焚化产生的高温气体输入冷凝装置,利用高温气体本身的热量作为直接驱动冷凝回收装置启动制冷的动力,能够避免能量多次转换过程中发生的能量损失,从而提高利用高温气体制冷的利用效率。
7.本发明的油气处理方法,控制油气在进入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之后再进入压缩制冷装置,并使油气在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内部被降温至-20~-30℃,在压缩制冷装置内部被降温至-90~-110℃,能够充分利用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利用高温气体制冷效率高的优势,以及压缩制冷装置制冷温度更低的优势,以在尽可能节约成本的情况下提高油气回收率。将油气最终降温至-90~-110℃,可使油气中所含有油量的92-95%被冷凝成为液体冷凝油回收,提高回收率。
8.本发明的油气处理方法,将压缩制冷装置分为3级的好处在于,使用压缩制冷装置将油气由室温直接降温至-95~-105℃不容易选取合适的制冷剂,将压缩制冷装置分为三级后,在每个制冷阶段制冷剂的可选范围都比较宽,使得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易于实现,且有利于降低成本。
9.本发明的油气处理方法,在采用焚化装置对剩余油气进行焚化之前,将剩余油气从冷凝回收装置内部或外部穿过,利用剩余油气的低温为冷凝回收装置内部的输入油气进行初步降温。由于从压缩制冷装置内部输出的剩余油气温度低至-90~-110℃,直接将其输入到焚化装置不仅浪费低温资源,而且为将其焚化还要耗费焚化装置本身蓄积的热量使其升温,因此充分利用剩余油气的低温去辅助压缩制冷装置降低油气的温度,不仅能够降低压缩制冷装置的制冷压力,还能节约焚化装置内部蓄积的热能,能够大幅度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10.本发明的油气处理方法,采用RTO(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又称蓄热式热力焚化炉)或RRTO(Rotary 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又称旋转蓄热热力焚化炉)作为焚化装置,上述两种焚化装置均对剩余油气中所含的油具有99%的分解率和高达95%以上的热回收率,因此能够将剩余油气中的油充分焚化成为无污染的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后排空,使排放清洁度极高,而且能够充分蓄积热量输出高温气体,为驱动冷凝回收装置制冷提供动力。本发明创造性的将RTO或RRTO用于处理经冷凝回收装置回收后的剩余油气,取得了排放清洁度高、能量利用率高等突出的技术效果。
在本发明中:焚化装置是指采用类似于RTO或RRTO的工作原理,将油气中的油分解成为无机物,释放出能量并使空气升温以生成高温气体的装置。
焚化是指将油气分解成为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的方式或过程,包括但不限于燃烧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油气回收利用设备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油气处理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中油气处理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3中油气处理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4中油气处理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中:01-冷凝式油气回收装置,02-燃气发动机组,03-油气,04-烟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油气处理方法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以处理平均油气浓度为550g/ m3(即每立方米的油气中油含量为550g),体积为1000m3的油气为例,提供一种油气处理方法,原理如图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1)将油气输入压缩制冷装置内部,控制压缩制冷装置内部的温度为-90~-110℃,使油气中含有的一部分油被冷凝成为液体冷凝油回收,另一部分不能被冷凝的油随空气从压缩制冷装置内部排出,成为剩余油气;
2)将剩余油气输入RTO焚化,产生约800℃的高温气体和约80℃的低温气体;
3)将上述高温气体输入余热发电机组,使余热发电机组发电并将电力输送至压缩制冷装置,驱动压缩制冷装置启动制冷;将上述低温气体直接排空。
本实施例中,上述压缩制冷装置包括供油气依次穿过的一级压缩制冷装置、二级压缩制冷装置和三级压缩制冷装置。将压缩制冷装置分为3级的好处在于,使用压缩制冷装置将油气由室温直接降温至-95~-105℃不容易选取合适的制冷剂,将压缩制冷装置分为三级后,在每个制冷阶段制冷剂的可选范围都比较宽,易于实现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且有利于降低成本。具体在步骤1)中,一级压缩制冷装置采用R404A作为制冷剂,在电力驱动下将油气降温至-45~-55℃;二级压缩制冷装置采用R14作为制冷剂,在电力驱动下将油气降温至-70~-80℃;三级压缩制冷装置采用R23作为制冷剂,在电力驱动下将油气降温至-95~-105℃。
本实施例选用宁新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RTO作为焚化装置,该焚化装置的热效率≥95%,能够将剩余油气中所含油量的至少95%分解成为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使空气升温,从而产生高温气体。RTO属于蓄热式焚化炉,能够将焚化油气产生的热量蓄积储存在炉体内部,因而热量散失少,能够将焚化产生的热量充分转移至高温气体,并输送给余热发电机组利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选用宁新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RRTO(旋转蓄热式焚化炉)作为焚化装置,可达到基本相同的焚化效果。另外,天津燃洁斯工业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RTO或RRTO也可以使用。
本实施例选用美国厂家TransPacific Energy Inc生产的余热发电机组,该余热发电机组能够充分利用高温气体发电,效率高。
采用本实施例的处理方法,处理1000m3平均油气浓度为550g/m3的油气,可得到511kg的冷凝油,回收率高达93%,且直接排空的低温气体中油含量仅为98mg/m3,远远高于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清洁度极高。
本实施例的油气处理方法,余热发电机组利用RTO输出的高温气体作为动力所产生的电能,基本能够维持压缩制冷装置的正常运转,而上述回收得到的511kg冷凝油即成为受益。由于码头、加油站等场合需要处理的油气体积很大,使用本实施例的油气处理方法,不仅可以将油气处理为清洁度极高的空气排空,避免环境污染,还可以回收大量冷凝油作为受益,因而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当然,当余热发电机组利用高温气体产生的电量不足以驱动压缩制冷装置将其内部温度降低至-95~-105℃时,也可接入少量外接电源以维持压缩制冷装置的正常运转。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在上述步骤1)中,在将油气输入到压缩制冷装置内部之前,还包括将油气依次通过缓冲罐、预冷器的步骤,其中预冷器利用剩余油气的低温使输入到预冷器内部的油气降温。将油气输入压缩制冷装置之前通过缓冲罐有利于缓和现实中油气浓度的突然变化,使得输入到压缩制冷装置内部的油气浓度变化幅度更小,有利于设备的整体运行稳定;将油气输入预冷器内部进行预冷,能够利用剩余油气的低温资源,降低压缩制冷装置的制冷压力。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还可以将由压缩制冷装置输出的油气从压缩制冷装置内部穿过,利用剩余油气的低温为压缩制冷装置内部的油气降温;剩余油气在压缩制冷装置内部的输送方向与油气在压缩制冷装置内部的输送方向相反。
由于从压缩制冷装置内部输出的剩余油气温度低至-90~-110℃,直接将其输入到RTO不仅浪费低温资源,而且为将其焚化还要耗费RTO本身蓄积的热量使其升温,因此充分利用剩余油气的低温去辅助压缩制冷装置降低油气的温度,不仅能够降低压缩制冷装置的制冷压力,还能节约RTO内部蓄积的热能,能够大幅度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作为一种选择,当油气浓度<50g/m3时,可将压缩制冷装置关闭,直接将油气输入RTO,然后将RTO产生的高温气体输入余热发电机组发电,低温气体排空。当油气浓度过低时,启动压缩制冷装置冷凝得到冷凝油的量很少,但成本却很高,因此选用关闭压缩制冷装置,直接将油气输入RTO的处理方式,能够保证在油气浓度很低时,仍能产生收益(电能)。事实上,何时使用这种处理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自由选择,而不必拘泥于上述<50g/m3的具体浓度数值。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油气处理方法,其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改进,如图3所示,区别在于:在步骤1)中,在将油气输入到压缩制冷装置内部之前,先将油气输入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使油气在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内部降温至-20~-30℃,并冷凝得到一部分冷凝油;在步骤3)中,将一部分高温气体输入余热发电机组,使余热发电机组发电并驱动压缩制冷装置启动制冷;另一部分高温气体输入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使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直接利用高温气体的高温制冷。
选用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的好处在于,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能够直接利用高温气体作为动力制冷,没有能量转换造成的能量流失,制冷效率高,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施例的启示下,还可以选用其他能够直接利用高温气体制冷、且制冷效率高的制冷装置。本实施例中的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采用德国厂家mattes engineering生产的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
经本实施例处理的1000m3油气平均浓度为550g/m3的油气,可得到512g的冷凝油,回收率为93%,输出气体的油含量为99mg/m3,远远高于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清洁度极高。
在压缩制冷装置之前设置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的好处在于,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可以直接利用高温气体制冷,无需通过余热发电机组将高温气体转换为电能,制冷效率高,能够减少使用外接电源的情况。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油气处理方法,其是在实施例2基础上的改进,如图4所示,区别在于:还包括碳吸附装置,在步骤1)中,在将油气输入到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之前,先将油气输入碳吸附装置进行吸附处理,得到浓度>2000g/m3的高浓度油气和浓度<25g/m3的低浓度油气,然后再将高浓度油气输入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和压缩制冷装置进行冷凝,产生冷凝油,将低浓度油气输入到RTO内部进行焚化,产生高温气体。
本实施例中的碳吸附装置选用活性炭吸附装置,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碳吸附装置,均可达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经本实施例处理的1000m3油气平均浓度为550g/m3的油气,可得到520g的冷凝油,回收率为94.5%,输出气体的油含量为96mg/m3,远远高于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清洁度极高。
设置碳吸附装置的好处在于,油气经过碳吸附装置的吸附处理之后,能够减少输入到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和压缩制冷装置内部的油气体积,使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和压缩制冷装置产生的冷能可以充分运用到对浓度>2000g/m3的高浓度油气的冷凝中,能够节约冷能,提高冷凝效率,同样处理1000m3平均浓度为550g/m3的油气,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处理时间可节约一半左右。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油气处理方法,其是在实施例3基础上的改进,如图5所示,区别在于:在步骤2)中,在将剩余油气输入RTO之前,先将剩余油气输入碳吸附装置进行吸附处理,得到浓度>2000g/m3的高浓度油气和浓度<25g/m3的低浓度油气,将得到的高浓度油气输入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和压缩制冷装置,将低浓度油气输入RTO进行焚化产生高温气体。
经本实施例处理的1000m3油气平均浓度为550g/m3的油气,可得到522g的冷凝油,回收率为95%,输出气体的油含量为94mg/m3,远远高于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清洁度极高。
将剩余油气输入RTO之前,先将剩余油气输入碳吸附装置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将没有被充分冷凝的油气再次处理,以得到高浓度油气再次循环进入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和压缩制冷装置进行再次冷凝,提高油气回收率,还可以利用剩余油气的低温对输入到碳吸附装置内部的油气进行降温处理,从而降低冷凝回收装置的制冷压力。
对于剩余油气低温资源更好的利用方式可以是,先将剩余油气在压缩制冷装置和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内部或外部反向输送,利用剩余油气的低温对压缩制冷装置和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内部进行降温,然后再将剩余油气输入碳吸附装置对输入到碳吸附装置内部的油气进行降温。因为碳吸附装置吸附处理后会产生一部分低浓度油气,这部分低浓度油气最终要输送进入RTO进行焚化,在碳吸附装置内部将油气温度降至过低温度,会消耗RTO内部的热量去使这部分低浓度油气升温,不利于RTO内部热量的蓄积。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2)

1.一种油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采用冷凝回收装置对油气进行冷凝,得到冷凝油和未被冷凝的剩余油气;
采用焚化装置对所述剩余油气进行焚化,产生温度>700℃的高温气体和温度<80℃的低温气体;
将所述高温气体直接或间接作为驱动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启动制冷的动力,以形成剩余油气的流通回路;将所述低温气体直接排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用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对所述油气进行冷凝之前,先采用碳吸附装置对所述油气进行吸附处理,得到浓度>2000g/m3的高浓度油气,然后再将所述高浓度油气输入到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内部进行冷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用所述碳吸附装置对所述油气进行吸附处理后,还得到浓度<25g/m3的低浓度油气,将所述低浓度油气输入所述焚化装置进行焚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用所述焚化装置对所述剩余油气进行焚化之前,采用所述碳吸附装置对所述剩余油气进行吸附处理,将吸附处理得到的浓度<25g/m3的低浓度油气输入所述焚化装置进行焚化,将吸附处理得到的浓度>2000g/m3的高浓度油气输入所述冷凝回收装置进行冷凝。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焚化产生的高温气体输入余热发电机组进行发电,使发电产生的电力作为驱动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启动制冷的动力。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焚化产生的高温气体输入冷凝回收装置,使高温气体本身的热量直接作为驱动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启动制冷的动力。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包括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和压缩制冷装置,油气在经过所述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之后才能进入所述压缩制冷装置,在所述氨吸收余热制冷装置中,油气被制冷到-20~-30℃;在所述压缩制冷装置中,油气被制冷到-90~-1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由所述焚化装置焚化产生的一部分高温气体输入余热发电机组进行发电,使发电产生的电力作为驱动所述压缩制冷装置启动制冷的动力;将另一部分高温气体输入氨吸收制冷装置,使高温气体本身的热量作为驱动氨吸收制冷装置启动制冷的动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制冷装置包括供所述油气依次穿过的一级压缩制冷装置、二级压缩制冷装置和三级压缩制冷装置;将所述油气输入所述压缩制冷装置后,使用所述一级压缩制冷装置将所述油气降温至-45~-55℃,使用二级压缩制冷装置将所述油气降温至-70~-80℃,使用三级压缩制冷装置将所述油气降温至-90~-1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用所述焚化装置对所述剩余油气进行焚化之前,将所述剩余油气从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内部或外部穿过,利用所述剩余油气的低温为输入所述冷凝回收装置的油气进行降温。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油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剩余油气在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内部的输送方向与所述油气在所述冷凝回收装置内部的输送方向相反。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RTO或RRTO作为所述焚化装置。
CN201410846692.1A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油气处理方法 Active CN1045488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46692.1A CN104548859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油气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46692.1A CN104548859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油气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48859A true CN104548859A (zh) 2015-04-29
CN104548859B CN104548859B (zh) 2017-08-25

Family

ID=53066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46692.1A Active CN104548859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油气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4885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6741A (zh) * 2016-08-04 2018-02-13 王建基 VOCs零排放又节能的油气回收工艺技术
CN109939535A (zh) * 2018-12-17 2019-06-28 上海伊尔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二甲苯有机废气治理回收的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2906A (zh) * 2011-12-13 2012-06-27 上海神明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环保式油气回收处理方法及装置
CN202700351U (zh) * 2012-07-23 2013-01-30 淄博泰维润滑油有限公司 废润滑油再生装置尾气处理系统
CN102911703A (zh) * 2012-11-02 2013-02-06 江苏航天惠利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油气回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2906A (zh) * 2011-12-13 2012-06-27 上海神明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环保式油气回收处理方法及装置
CN202700351U (zh) * 2012-07-23 2013-01-30 淄博泰维润滑油有限公司 废润滑油再生装置尾气处理系统
CN102911703A (zh) * 2012-11-02 2013-02-06 江苏航天惠利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油气回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傅绍燕: "《涂装工艺及车间设计手册》", 31 January 2013 *
吴峙山等: "《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标准规范实施手册》", 31 August 1998 *
格林: "《节能住宅》", 31 October 2013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6741A (zh) * 2016-08-04 2018-02-13 王建基 VOCs零排放又节能的油气回收工艺技术
CN109939535A (zh) * 2018-12-17 2019-06-28 上海伊尔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二甲苯有机废气治理回收的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48859B (zh) 2017-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59729B (zh) 利用城市垃圾高温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的方法及其系统
CN105737163B (zh) 基于解耦燃烧的生活垃圾低温热解系统及方法
CN101837365A (zh) 活性炭再生危险废物焚烧一体化方法和系统
CN205235984U (zh) 一种低能耗饱和活性炭再生系统
CN101985557B (zh) 煤物质单燃烧器分解设备
WO2020151571A1 (zh) 热脱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737162A (zh) 基于过程解耦和洗气燃烧的生活垃圾低温热解系统及方法
CN110056882B (zh) 一种基于蓄热式燃烧的熔融盐垃圾处理系统及方法
KR100937214B1 (ko) 폐타이어 재활용 시스템
CN106635074A (zh) 一种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系统和方法
CN203626908U (zh) 一种低温型有机朗肯循环工业锅炉烟气余热发电装置
CN104548859B (zh) 一种油气处理方法
CN107855355A (zh) 一种低温热解脱附油污染土壤修复装置
CN101649782A (zh) 低浓度瓦斯气的燃气轮机的利用方法
CN104548870A (zh) 一种油气处理系统
CN204429047U (zh) 一种油气处理系统
CN203717127U (zh) 一种燃气轮机发电系统
CN207756595U (zh) 一种有机废物清洁利用的发电系统
CN204897829U (zh) 一种煤气、焦油和活性炭的联产系统
CN208727105U (zh) 一种溶剂回收加rto组合式废气处理系统
CN203098053U (zh) 化工富氢气体的收集利用系统
CN101974351A (zh) 规模化固定床生物质气化发电生产工艺及成套设备
CN209368184U (zh) 一种液态危险废物处理系统
CN203330102U (zh) 一种生活垃圾闪蒸矿化处理器箱体
CN107755402B (zh) 城市生活垃圾催化制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