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8571B -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8571B
CN104518571B CN201310453041.1A CN201310453041A CN104518571B CN 104518571 B CN104518571 B CN 104518571B CN 201310453041 A CN201310453041 A CN 201310453041A CN 104518571 B CN104518571 B CN 1045185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ion coil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lectronic equipment
ontology
noumen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530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8571A (zh
Inventor
周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45304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18571B/zh
Priority to US14/221,426 priority patent/US9373975B2/en
Publication of CN104518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85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85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85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6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batter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包括设置有显示单元或输入装置的操作面及与操作面相邻的第一端面,操作面与第一端面相交的边为第一边,其中,操作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电磁感应线圈,设置于壳体内靠近第一端面的第一侧部,电磁感应线圈为柱状,电磁感应线圈的轴心与第一边平行或近似平行。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只有将平板电子设备的正面或背面贴放在充电面板上时,才能对所述平板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只需将靠近面积较小端面的第一侧部放入变化的磁场中,即可实现无线充电的新型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已进入电子产品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新式的电子产品涌入市场,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等,这些电子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为了使用户能持续的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就需要经常给电子产品充电,当前,电子产品充电的一个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即为无线充电技术,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是基于麦克斯韦理论发展起来的。
以平板电子设备为例,当前的无线充电方式为通过充电板为所述平板电子设备无线充电,具体为:
在平板电子设备内部设置一扁平电磁感应线圈,所述扁平电磁感应线圈的轴心与平板电子设备的显示屏所在的正面垂直,所述扁平电磁感应线圈紧贴所述正面或紧贴与所述正面相对的背面。
在充电板内部同样设置一扁平电磁感应线圈,扁平电磁感应线圈的轴心与充电板的充电面垂直,且扁平电磁感应线圈紧贴所述充电面。
当平板电子设备需要充电时,将平板电子设备的所述正面或背面贴放在所述充电板的充电面上,以实现对平板电子设备的充电。
但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采用紧贴平板电子设备正面或背面的扁平电磁感应线圈为电子设备充电,必须将平板电子设备的正面或背面贴放在充电板上,才能实现无线充电。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存在只有将平板电子设备的正面或背面贴放在充电面板上时,才能对所述平板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只有将平板电子设备的正面或背面贴放在充电面板上时,才能对所述平板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设置有显示单元或输入装置的操作面及与所述操作面相邻的第一端面,所述操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交的边为第一边,其中,所述操作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
电磁感应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侧部,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为柱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轴心与所述第一边平行或近似平行。
可选的,所述操作面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壳体上除所述操作面外的其余面的面积。
可选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包括:柱状磁芯和缠绕于所述磁芯侧表面的线圈,其中,沿所述轴心方向所述线圈的缠绕圈数大于等于2。
可选的,当所述操作面为设置有所述显示单元的表面时,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电能存储单元,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其中,当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处于变化的磁场中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能够感应并输出供电电压,以为所述电能存储单元充电。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稳压电路,连接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电能存储单元,用于对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输出的所述供电电压进行稳压处理,以输出稳定的电压为所述电能存储单元充电。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部的表面上;其中,当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可分离的固定在与所述电子设备配套的设备上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相对于所述电子设备配套的设备转动。
可选的,当所述操作面为设置有所述输入装置的表面时,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交变电源,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连接;其中,当所述交变电源为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提供交变电流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能够感应并产生变化的磁场。
可选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部靠近所述操作面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部的操作面上,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的距离小于一第一预设阈值;其中,当与所述电子设备配套的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可分离的固定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相对于所述电子设备配套的设备转动。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系统,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电子系统还包括:
第一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
第二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上;
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可分离的固定在所述第二本体上时,所述第一本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转动;所述第一本体中的第一电磁感应线圈的第一轴心与所述第二本体中的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第二轴心平行或近似平行。
可选的,所述第二本体还包括: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连接;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固定到所述第二本体时,所述定位结构将输出一连接信号,以使所述第二本体内的交变电源基于所述连接信号为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供电;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分离时,所述定位结构将输出一分离信号,以使所述交变电源基于所述分离信号停止为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供电。
可选的,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具体为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具体为能容纳于所述容置槽的容纳端;其中,所述容纳端容置在所述容置槽中时,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至少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和与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不同的第二相对位置。
可选的,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容置槽的距离小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设置于所述容纳端内部,以使得所述容纳端容置在所述容置槽中时,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距离小于第三预设值。
可选的,所述电子系统还包括:第一通信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内,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与所述定位结构的距离小于一第四预设阈值;第二通信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内,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与所述定位结构的距离小于一第五预设阈值;其中,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进行数据收发,所述第一本体能够与所述第二本体进行无线数据通信。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应用于上述电子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本体中的交变电源为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提供交变电流;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基于所述交变电流产生变化的磁场,以使得当所述第一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二本体时,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能够基于所述变化的磁场,感应并输出供电电压,以为所述第一本体中的电能存储单元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将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侧部,并设置所述第一端面不为所述壳体上面积最大的面,即将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置在靠近所述电子设备的面积较小端面的侧部,以使得只要所述电子设备的靠近面积较小端面的第一侧部放入一变化的磁场中时,所述第一侧部中的电磁感应线圈就能感应出供电电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只有将平板电子设备的正面或背面贴放在充电面板上时,才能对所述平板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了一种只需将靠近面积较小端面的第一侧部放入变化的磁场中,即可实现无线充电的新型电子设备。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设置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包括柱状磁芯和缠绕于所述磁芯侧表面的线圈,并设置沿所述轴心方向所述线圈的缠绕圈数大于等于2,即通过增加线圈沿所述轴心方向的缠绕圈数,在保证线圈总圈数的前提下减小了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横截面的最大面积,以使得及时在所述电子设备为超薄电子设备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也能够以轴心平行于所述操作面的形态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内。
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设置当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可分离的固定在所述第二本体上时,所述第一本体中的第一电磁感应线圈的第一轴心与所述第二本体中的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第二轴心平行或近似平行,能使其中基于变化的磁场感应出电压的电磁感应线圈中的磁通量变化速度最快,进而感应出较大的电压。
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在第二本体上设置一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连接到定位结构,来实现只有在第一本体固定到第二本体时,交变电源才对第二本体中的第二电磁感应线圈供电,能实现节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电磁感应线圈的组成示意图;
图3A为电磁感应线圈靠近面积较大的第一端面的示意图;
图3B为电磁感应线圈靠近面积较小的第一端面的示意图;
图4为电磁感应线圈在所述电子设备中的连接示意图一;
图5为电磁感应线圈在底座中的位置示意图;
图6为电磁感应线圈在所述电子设备中的连接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电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第一固定结构为插块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为插槽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第一固定结构为弧形容置端,第二固定结构为弧形容置槽的示意图
图10A为第一固定结构为多边形容置端,第二固定结构为多边形容置槽的示意图一;
图10B为第一固定结构为多边形容置端,第二固定结构为多边形容置槽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只有将平板电子设备的正面或背面贴放在充电面板上时,才能对所述平板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了一种只需将靠近面积较小端面的第一侧部放入变化的磁场中,即可实现无线充电的新型电子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的总体思路如下: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设置有显示单元或输入装置的操作面及与所述操作面相邻的第一端面,所述操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交的边为第一边,其中,所述操作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
电磁感应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侧部,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为柱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轴心与所述第一边平行或近似平行。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将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侧部,并设置所述第一端面不为所述壳体上面积最大的面,即将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置在靠近所述电子设备的面积较小端面的侧部,以使得只要所述电子设备的靠近面积较小端面的第一侧部放入一变化的磁场中时,所述第一侧部中的电磁感应线圈就能感应出供电电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只有将平板电子设备的正面或背面贴放在充电面板上时,才能对所述平板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了一种只需将靠近面积较小端面的第一侧部放入变化的磁场中,即可无线充电的新型电子设备。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在实施例一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充电板或与平板电脑配套使用的底座等电子设备,在本实施例中不再一一列举。
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101,所述壳体101包括设置有显示单元或输入装置的操作面102及与所述操作面102相邻的第一端面103,所述操作面102与所述第一端面103相交的边为第一边104,其中,所述操作面102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端面103的面积;
电磁感应线圈105,设置于所述壳体101内靠近所述第一端面103的第一侧部106,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为105柱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轴心与所述第一边104平行或近似平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面102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壳体上除所述操作面外的其余面的面积。结合操作面102上设置有显示单元或输入装置的特征,也就是说,当所述电子设备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时,所述操作面102为设置有显示单元的正面;当所述电子设备为与平板电脑配套使用的底座时,所述操作面102为设置有键盘或触控板的正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在电子设备中的位置及连接关系及所述电子设备在充电时的固定方式。
首先,介绍电磁感应线圈105。
请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电磁感应线圈的组成示意图,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包括:
柱状磁芯201和缠绕于所述磁芯侧表面的线圈202,其中,沿所述轴心方向203所述线圈202的缠绕圈数大于等于2。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柱状磁芯201可以为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任意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不再一一列举,所述磁芯201为导磁材料。
具体来讲,设置沿轴心方向203的线圈缠绕圈数大于等于2,即通过增加线圈202沿所述轴心方向203的缠绕圈数,在保证线圈总圈数的前提下减小了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的横截面的最大面积,以使得即使在所述电子设备为超薄电子设备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也能够以轴心平行于所述操作面102的形态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内。
接下来,介绍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在电子设备中的位置及连接关系。
下面将分所述电子设备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和所述电子设备为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配套使用的底座两种情况来介绍所述线圈105在电子设备中的位置及连接关系,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电子设备可以且不限有以下两种结构。
第一种,电子设备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时。
当电子设备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时,所述操作面102为设置有显示单元的正面,所述第一端面103可以为与正面相邻的任一窄长形侧面,所述电子设备的操作面102的四条边均可以为所述第一边104;
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在所述电子设备中的位置请参考图3A-3B,图3A为电磁感应线圈靠近面积较大的第一端面的示意图;图3B为电磁感应线圈105靠近面积较小的第一端面的示意图。
如图3A-3B所示,不用将所述电子设备的操作面102或与操作面102相对的背面整体放置到充电板上,只需将所述电子设备靠近所述第一端面103的第一侧部106放置到一变化的磁场301中,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就能够感应并输出供电电压。
进一步,请参考图4,图4为电磁感应线圈在所述电子设备中的连接示意图一,为了能将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感应出的供电电压存储起来以供电子设备长时间使用,如图4所示,当所述操作面102为设置有所述显示单元的表面时,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电能存储单元401,位于所述壳体101内部;
其中,当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处于变化的磁场中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能够感应并输出供电电压,以为所述电能存储单元401充电。
继续参考图4,为了防止电磁感应线圈105产生的供电电压的电压值波动损坏电能存储单元401,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稳压电路402,连接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与所述电能存储单元401,用于对所述电磁感应线圈401输出的所述供电电压进行稳压处理,以输出稳定的电压为所述电能存储单元401充电。
第二种,电子设备为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配套使用的底座。
当电子设备为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配套使用的底座时,所述操作面102为设置有键盘或触控板的正面,所述第一端面103可以为与正面相邻的任一窄长形侧面,所述电子设备的操作面102的四条边均可以为所述第一边104;
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在所述电子设备中的位置请参考图5,图5为电磁感应线圈在底座中的位置示意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当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需要可分离的固定在所述底座上进行无线充电时,为了使底座能托载所述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的重量,往往将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上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的一侧固定在底座的操作面102上,故为了使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上的电磁感应线圈获得较大的磁通量变化速率,底座中的电磁感应线圈还应尽量的靠近操作面102,如图5所示,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部106靠近所述操作面102的一侧。并设置在靠近所述操作面102上固定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的位置。
进一步,请参考图6,图6为电磁感应线圈在所述电子设备中的连接示意图二,为了能使电磁感应线圈产生变化的磁场,如图6所示,当所述操作面为设置有所述输入装置的表面时,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交变电源601,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连接;
其中,当所述交变电源601为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提供交变电流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能够感应并产生变化的磁场。
在介绍完磁感应线圈105及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05在电子设备中的位置及连接关系之后:
最后,介绍电子设备在充电时的固定方式。
同样,分所述电子设备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和所述电子设备为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配套使用的底座两种情况来介绍。
当所述电子设备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时,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部的表面上;
其中,当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可分离的固定在与所述电子设备配套的设备上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相对于所述电子设备配套的设备转动。
当所述电子设备为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配套使用的底座时,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部的操作面上,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的距离小于一第一预设阈值;
其中,当与所述电子设备配套的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可分离的固定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相对于所述电子设备配套的设备转动。
对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的具体结构及固定方式,由于涉及到匹配的固定结构的配合固定,将在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系统中进行详细介绍。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二中提供了一种电子系统,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当所述操作面为设置有显示单元的表面时的第一本体和当所述操作面为设置有输入装置的表面时的第二本体,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本体可以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平板电子设备,所述第二本体可以为充电板或与平板电脑配套使用的底座等电子设备,在本实施例中不再一一列举。
请参考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电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子系统包括:
第一固定结构701,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702上;
第二固定结构703,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704上;
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702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结构701和所述第二固定结构703可分离的固定在所述第二本体704上时,所述第一本体702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704转动;所述第一本体702中的第一电磁感应线圈705的第一轴心706与所述第二本体704中的第二电磁感应线圈707的第二轴心708平行或近似平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实施例一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705与第一固定结构701位于第一本体702的同一侧部;第二电磁感应线圈707与第二固定结构703位于第二本体704的同一侧部,以使得当第一本体702通过第一固定结构701及第二固定结构703可分离的固定于第二本体704上时,第一电磁感应线圈705与第二电磁感应线圈707的距离小于一预设值,进而使得第一电磁感应线圈705处于第二电磁感应线圈707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中。
对于设置第一电磁感应线圈705的第一轴心706与所述第二本体704中的第二电磁感应线圈707的第二轴心708平行或近似平行,是为了在第一电磁感应线圈705与第二电磁感应线圈707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使第一电磁感应线圈705中能获得第二电磁感应线圈707产生的较大的磁通量变化率。
对于所述第一本体702如何通过第一固定结构701和第二固定结构703可分离的固定在所述第二本体704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
第一种,第一固定结构701为插块结构,第二固定结构703为插槽。
请参考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第一固定结构为插块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为插槽结构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一本体702通过插块结构的第一固定结构701,插入第二本体704的插槽结构的第二固定结构703上,以实现第一本体702与第二本体704的可分离的固定。
第二种,第一固定结构701为容置端,第二固定结构703为容置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结构703具体为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固定结构701具体为能容纳于所述容置槽的容纳端;
其中,所述容纳端容置在所述容置槽中时,所述第一本体702与所述第二本体704至少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和与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不同的第二相对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707与所述容置槽的距离小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705设置于所述容纳端内部,以使得所述容纳端容置在所述容置槽中时,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705与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707的距离小于第三预设值。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第一固定结构701为容置端,第二固定结构703为容置槽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可以具有且不限有以下两种具体结构。
第一种具体结构,请参考图9,图9为第一固定结构为弧形容置端,第二固定结构为弧形容置槽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第一固定结构701的外表面即第一端面103为平滑曲面,与第二固定结构703的容置槽的底面匹配,第一本体702能够现对于第二本体704转动,第一本体702在相对第二本体704由第一相对位置转动到第二相对位置的过程中,第一固定结构701的外表面上的任一部分均相对于第二固定结构703容置槽的底面转动。也就是说,第一固定结构701的外表面与第二固定结构703容置槽底面是完全匹配的,即当第一本体702与第二本体704固定连接时,第一固定结构701与第二固定结构703完全嵌合,为了方便第一本体702相对于第二本体704转动,第一固定结构701与第二固定结构703的外表面均为平滑曲面,较优的,两者为曲率一致的平滑曲面。
进一步,在第一本体702在第一作用力的作用下相对于第二本体704由第一相对位置转动到第二相对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本体702与第二本体704保持连接;在第一本体702在第一作用力的作用下相对于第二本体704由第一相对位置转动到第二相对位置的过程中,当第一作用力不存在时,第一本体702能够相对于第二本体704保持处于第三角度,第三角度为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的任一角度。
进一步,第一固定结构701内部或表面设置有第一磁力件,第二固定结构703内部或表面设置有第二磁力件,其中,通过第一磁力件与第二磁力件211相互吸附,使得第一本体702能够与第二本体704可分离的固定连接,进而通过第一磁力件与第二磁力件之间的吸附力以及第一固定结构701表面与容第二固定结构703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在第一本体702在第一作用力的作用下相对于第二本体704由第一相对位置转动到第二相对位置的过程中,当第一作用力不存在时,第一本体702能够相对于第二本体704保持处于第三角度。
较优的,第二固定结构703容置槽的底面可以采用橡胶、硅胶等摩擦系数大的材料制成,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第二种具体结构,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图10A及图10B为第一固定结构为多边形容置端,第二固定结构为多边形容置槽的示意图,第一固定结构701为多边形的容置端,能够卡设在第二固定结构703的容置槽中,第一本体702能够通过正面插入或者反面插入第二固定结构703的容置槽,使得第一本体702与第二本体704处于如图10A所示的第一相对位置或者如图10B所示的第二相对位置。
当然,第一固定结构701与第二固定结构703不仅限于以上两种结构,只要第一本体702与第二本体704能实现可分离的固定连接即可,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704还包括:
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703连接;
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702固定到所述第二本体704时,所述定位结构将输出一连接信号,以使所述第二本体704内的交变电源基于所述连接信号为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707供电;当所述第一本体702与所述第二本体704分离时,所述定位结构将输出一分离信号,以使所述交变电源基于所述分离信号停止为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707供电。
具体来讲,在第二本体704上设置一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703连接到定位结构,来实现只有在第一本体702固定到第二本体704时,交变电源才对第二本体704中的第二电磁感应线圈707供电,能实现节能的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系统还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内,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与所述定位结构的距离小于一第四预设阈值;
第二通信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内,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与所述定位结构的距离小于一第五预设阈值;
其中,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进行数据收发,所述第一本体能够与所述第二本体进行无线数据通信。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三中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应用于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系统,请参考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01,所述第二本体中的交变电源为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提供交变电流;
步骤S102,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基于所述交变电流产生变化的磁场,
步骤S103,当所述第一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二本体时,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能够基于所述变化的磁场,感应并输出供电电压,以为所述第一本体中的电能存储单元充电。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和实施例二中电子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一样,所以,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所属技术人员来讲,是可以基于实施例二中的电子系统结构描述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的,所以,就不再结合例子对本实施例中的方法的实现过程进行描述了。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将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侧部,并设置所述第一端面不为所述壳体上面积最大的面,即将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置在靠近所述电子设备的面积较小端面的侧部,以使得只要所述电子设备的靠近面积较小端面的第一侧部放入一变化的磁场中时,所述第一侧部中的电磁感应线圈就能感应出供电电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只有将平板电子设备的正面或背面贴放在充电面板上时,才能对所述平板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了一种只需将靠近面积较小端面的第一侧部放入变化的磁场中,即可实现无线充电的新型电子设备。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设置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包括柱状磁芯和缠绕于所述磁芯侧表面的线圈,并设置沿所述轴心方向所述线圈的缠绕圈数大于等于2,即通过增加线圈沿所述轴心方向的缠绕圈数,在保证线圈总圈数的前提下减小了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横截面的最大面积,以使得及时在所述电子设备为超薄电子设备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也能够以轴心平行于所述操作面的形态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内。
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设置当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可分离的固定在所述第二本体上时,所述第一本体中的第一电磁感应线圈的第一轴心与所述第二本体中的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第二轴心平行或近似平行,能使其中基于变化的磁场感应出电压的电磁感应线圈中的磁通量变化速度最快,进而感应出较大的电压。
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在第二本体上设置一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连接到定位结构,来实现只有在第一本体固定到第二本体时,交变电源才对第二本体中的第二电磁感应线圈供电,能实现节能的技术效果。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设置有输入装置的操作面及与所述操作面相邻的第一端面,所述操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交的边为第一边,其中,所述操作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
电磁感应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侧部,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为柱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轴心与所述第一边平行或近似平行;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与所述电子设备配套的设备的第一通信单元进行数据收发,以使所述输入装置能够与所述电子设备配套的设备进行无线数据通信;
交变电源,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连接;其中,当所述交变电源为所述电磁感应线圈提供交变电流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能够感应并产生变化的磁场;
第二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部的操作面上,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的距离小于一第一预设阈值;其中,当与所述电子设备配套的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可分离的固定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相对于所述电子设备配套的设备转动;
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连接;其中,当与所述电子设备配套的设备固定到所述电子设备时,所述定位结构将输出一连接信号,以使所述电子设备内的交变电源基于所述连接信号为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供电;当与所述电子设备配套的设备与所述电子设备分离时,所述定位结构将输出一分离信号,以使所述交变电源基于所述分离信号停止为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供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面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壳体上除所述操作面外的其余面的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包括:
柱状磁芯和缠绕于所述磁芯侧表面的线圈,其中,沿所述轴心方向所述线圈的缠绕圈数大于等于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部靠近所述操作面的一侧。
5.一种电子系统,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电子系统包括:
第一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
第二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上;
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和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可分离的固定在所述第二本体上时,所述第一本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转动;所述第一本体中的第一电磁感应线圈的第一轴心与所述第二本体中的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第二轴心平行或近似平行;
定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内,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连接;
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固定到所述第二本体时,所述定位结构将输出一连接信号,以使所述第二本体内的交变电源基于所述连接信号为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供电;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分离时,所述定位结构将输出一分离信号,以使所述交变电源基于所述分离信号停止为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供电;
第一通信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内,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与所述定位结构的距离小于一第四预设阈值;
第二通信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内,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与所述定位结构的距离小于一第五预设阈值;
其中,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与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进行数据收发,所述第一本体能够与所述第二本体进行无线数据通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具体为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具体为能容纳于所述容置槽的容纳端;
其中,所述容纳端容置在所述容置槽中时,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至少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和与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不同的第二相对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容置槽的距离小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设置于所述容纳端内部,以使得所述容纳端容置在所述容置槽中时,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的距离小于第三预设值。
8.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5-7任一所述的电子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本体中的交变电源为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提供交变电流;所述第二电磁感应线圈基于所述交变电流产生变化的磁场,以使得当所述第一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二本体时,所述第一电磁感应线圈能够基于所述变化的磁场,感应并输出供电电压,以为所述第一本体中的电能存储单元充电。
CN201310453041.1A 2013-09-27 2013-09-27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 Active CN1045185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53041.1A CN104518571B (zh) 2013-09-27 2013-09-27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
US14/221,426 US9373975B2 (en) 2013-09-27 2014-03-21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onic system and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53041.1A CN104518571B (zh) 2013-09-27 2013-09-27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8571A CN104518571A (zh) 2015-04-15
CN104518571B true CN104518571B (zh) 2018-08-10

Family

ID=52739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53041.1A Active CN104518571B (zh) 2013-09-27 2013-09-27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373975B2 (zh)
CN (1) CN1045185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00493B1 (en) * 2011-07-18 2015-08-04 Andrew H B Zhou Wearable personal digital device for facilitating mobile device payments and personal use
CN106208278A (zh) * 2016-09-27 2016-12-07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方法
CN109004752A (zh) * 2018-07-17 2018-12-14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电力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045479B (zh) * 2018-10-11 2021-06-01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TWI725435B (zh) * 2019-05-27 2021-04-2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CN114629249A (zh) * 2021-03-08 2022-06-14 松下万宝美健生活电器(广州)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充电装置
CN117767586A (zh) * 2021-03-31 2024-03-2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50297U (zh) * 2011-01-12 2011-11-23 许新根 无线充电器
CN102957214A (zh) * 2011-08-18 2013-03-06 富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79866B1 (en) * 2002-06-10 2018-07-18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lanar inductive battery charger
US7868585B2 (en) * 2006-10-03 2011-01-11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KR100836634B1 (ko) * 2006-10-24 2008-06-10 주식회사 한림포스텍 무선 데이타 통신과 전력 전송이 가능한 무접점 충전장치,충전용 배터리팩 및 무접점 충전장치를 이용한 휴대용단말기
KR20100074595A (ko) * 2008-12-24 2010-07-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1814749B (zh) * 2009-02-20 2013-10-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
JP5459058B2 (ja) * 2009-11-09 2014-04-0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共鳴型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JP5650720B2 (ja) * 2010-03-19 2015-01-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携帯電話機
WO2011156768A2 (en) * 2010-06-11 2011-12-15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hat supports interoperability, and multi-pole magnets for use therewith
US9124105B2 (en) * 2010-12-07 2015-09-01 Bryce Robert Gunderman Wireless charging shelf
JP2013055835A (ja) * 2011-09-06 2013-03-21 Sony Corp 給電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WO2013039501A1 (en) * 2011-09-15 2013-03-21 Intel Corporation Coil techniques
CN103166293A (zh) * 2011-12-09 2013-06-19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式便携式电子装置及无线充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50297U (zh) * 2011-01-12 2011-11-23 许新根 无线充电器
CN102957214A (zh) * 2011-08-18 2013-03-06 富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73975B2 (en) 2016-06-21
US20150091509A1 (en) 2015-04-02
CN104518571A (zh) 2015-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18571B (zh) 一种电子设备、电子系统及无线充电方法
CN106030972B (zh) 耦接线圈系统中的调节滤波器
US9362776B2 (en)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18063615A1 (en) Multiple coils for wireless power
KR20170031509A (ko) 무선 전력 수신기 및 무선 전력 송신기
US20140362510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4951056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US9531213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KR20130018480A (ko) 프린팅 시스템 및 그 무선 데이터 전송 인터페이스의 정렬 구조
CN205407343U (zh) 一种可无线充电和nfc通信的系统
CN102880307A (zh) 无电池无线的鼠标装置
CN203871897U (zh) 一种混合型无线充电装置
CN204633411U (zh) 一种具有充电功能的手机壳
CN103683849A (zh) 具有智能无线充电功能的电源转换器
CN203871896U (zh) 桌面贴合式无线充电器
CN205864081U (zh) 无线充电装置的接收端
US20160246333A1 (en) Stand for Supporting Device in a Plurality of Viewing Angles
CN205646874U (zh) 一种用于手机无线充电的移动电源
CN204230951U (zh) 背盖结构
CN206975558U (zh) 平板电脑
CN104917301A (zh) 一种实现无线充电的电子表结构
CN204759055U (zh) 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腕表设备
CN206075703U (zh) 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台历
CN203520249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8767855U (zh) 一种线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