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00124A - 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00124A
CN104500124A CN201410733746.3A CN201410733746A CN104500124A CN 104500124 A CN104500124 A CN 104500124A CN 201410733746 A CN201410733746 A CN 201410733746A CN 104500124 A CN104500124 A CN 1045001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model
jet
model tunnel
act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337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00124B (zh
Inventor
吴珂
王立忠
章俊屾
张欣
李增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141073374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001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00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01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001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01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00Ventilation of mines or tunnels; Distribution of ventilating currents
    • E21F1/02Test mode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00Ventilation of mines or tunnels; Distribution of ventilating currents
    • E21F1/003Ventilation of traffic tu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及其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模型隧道与实际隧道的几何比尺为10<λl<22;(2)根据实际隧道的几何形状分段制作并拼接成模型隧道,该模型隧道的一个壁面采用透明材质制成,其他内壁面用砂纸做表贴;(3)在模型隧道的预定位置安装射流喷嘴、背压管以及示踪气体跟踪机构。本发明模型隧道与实际隧道的比例在1:22~1:10之间,在该比例范围内,一方面,模型隧道内的空气流动能够满足自模区特性,模型隧道与实际隧道不仅几何相似,而且流动阻力相似,使得模型隧道能够精确地模拟实际隧道内的通风气流运动和污染物扩散规律;另一方面,试验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试验工作的进行。

Description

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城市绿化减少,交通压力越来越大,交通拥挤已成为我国众多城市的突出问题。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立体使用空间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城市隧道作为地面道路的延伸和补充,因具有易于规划、建设工期短、建设成本低、便于与现有地面交通系统衔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国外已建有的大型城市隧道群如美国波士顿中央大道隧道、日本东京中央环线隧道、法国A86地下道路系统、以及马德里M30隧道群等工程已经作为城市道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进行统一规划,并能与城市内有轨交通、城市地面公路、市区外公路等众多交通系统相互协调工作,在缓解交通压力、节约城市土地、改善区域整体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国内近年来也涌现出大量城市隧道,如上海延安东路隧道,杭州新城隧道,重庆嘉华大坪隧道,以及苏州南环路隧道,等等。
隧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特殊路段,当车辆在隧道内行驶时,排放的废气(如CO、NOx等)、烟雾和扬起的粉尘会在隧道内聚集,不仅影响隧道内通行人员的健康,而且会降低空气能见度,危及行车安全。为了将废气和烟雾等控制在容许的浓度限度内,必须采用机械通风的方法稀释污染物浓度,以维持隧道内的空气环境质量。但城市隧道的通风问题较其它隧道更为复杂。这突出表现为,城市隧道多建在车流量大、人流密度大、建筑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区,废气被隧道“收集”后集中在一个小范围内(如峒口、风塔或排风口等)排放,势必“额外”加重了该局部区域的污染。因此,如何通过高效、合理的通风设计以减小排污口局部区域的环境负担,在确保隧道内空气环境质量的同时,兼顾隧道外的局部区域环境,解决好城市隧道废气排放与大气环境影响、周围区域规划之间的矛盾,是城市隧道通风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比尺模型试验无疑是解决城市隧道通风问题最直观和可靠的方法之一。
申请号为201210104624.9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曲线隧道通风沿程摩擦阻力系数模拟试验方法,该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该方法中提到“选择适当的相似比”,但未给出“适当的相似比”的具体范围,即认为相似比可任意选择。但根据相似原理及大量隧道通风试验的结果,为了确保试验结果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模型隧道除了要与实际隧道几何相似,更要做到动力相似——即流动阻力相似。而要满足流动阻力相似的基本条件就是:模型隧道与实际隧道的空气流动进入“自模区”,且两者的阻力系数相等。显然,并非在任何相似比下流动均能进入自模区。
(2)、该方法中提到“根据相似比选用与原型隧道壁面粗糙度相应的砂纸”,但未给出砂纸的选择方法,这是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为掌握污染物的分布情况,申请号为200910061809.4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公路隧道通风试验装置,使用的示踪气体是CO,这存在以下问题:
(1)、CO具有毒性和可燃性,存在试验人员中毒和爆炸等安全隐患;
(2)、CO是无色、透明气体,不具备使气体流动可视化的功能,从而使得试验人员无法观测到污染物流动的特征和规律;
(3)、CO检测是接触式测量,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扰动流场,影响其检测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利用该方法制作的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与实际隧道不仅几何相似,而且动力相似,能够精确地模拟实际隧道中的气流运动。
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模型隧道与实际隧道的几何比尺为10<λl<22;
(2)根据实际隧道的几何形状分段制作并拼接成模型隧道,该模型隧道的一个壁面采用透明材质制成,其他内壁面用砂纸做表贴;
(3)在模型隧道的预定位置安装射流喷嘴、背压管以及示踪气体跟踪机构。
经本发明研究表明,并非任何几何比尺的模型隧道都能满足流动阻力相似的条件,只有当模型隧道与实际隧道的比例大于1:22时,模型隧道内的空气流动才能满足自模区特性,从而模型隧道与实际隧道不仅几何相似,而且流动阻力相似,使得模型隧道能够精确地模拟实际隧道内的通风气流运动和污染物扩散规律,该试验装置的测试结果才具有可用于分析和指导实际隧道通风问题的实际意义。而如果模型隧道与实际隧道的比例大于1:10,则需要较大的试验场地和试验风机,从而增加试验成本,不利于试验工作的进行。因此本发明中,模型隧道与实际隧道的比例控制在1:22~1:10之间。
并且,模型隧道的其中一个壁面采用透明材质制成,方便试验人员对模型隧道内的空气流动形态或污染物扩散规律进行观察,实现流场可视化。作为优选,所述透明材质为有机玻璃。
模型隧道的其他内壁面采用砂纸作表贴,用砂纸来模拟实际隧道内壁面的粗糙度。作为优选,步骤(2)中,根据实际隧道壁面的材质及特征选择砂纸的当量粗糙度;实际隧道壁面的材质及特征与砂纸当量粗糙度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步骤(3)中,在模型隧道的出口端外接背压管,以实现在不同环境压力下模型隧道内气流运动的模拟。
所述背压管的管径通过式(1)计算:
其中,D表示背压管的管径,米;
所述背压管的长度由式(2)确定:
&Delta; P r = &lambda; &CenterDot; L D &CenterDot; &rho; 2 &CenterDot; V 2 - - - ( 2 ) ;
其中,ΔPr表示背压值;λ表示沿程阻力系数;L表示背压管的长度,米;ρ表示空气密度,取1.2kg/m3;V表示速度,D表示背压管的管径。
通过调节背压管的长度实现模型隧道出口压力的变化,从而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压力组合下进行实验,测试环境压力变化对模型隧道内通风情况的影响。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制作方法制得的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射流喷嘴包括沿模型隧道延伸方向安装的若干个,每一射流喷嘴均包括用于向模型隧道内送风的射流管组以及用于将模型隧道内空气排出的抽气管组;
同一射流喷嘴中,所述射流管组和抽气管组在模型隧道内的开口水平相背设置。
该射流喷嘴用于模拟实际隧道中的射流风机,其尺寸为实际射流风机按几何比尺λl的缩小。通过射流管喷射出的高速气流的射流诱导增压作用,带动整个模型隧道内空气流动,形成沿隧道延伸方向流动的纵向风流。
作为优选,所述抽气管组包括抽气总管以及接入抽气总管的至少两根抽气支管,抽气总管与外置的高压离心风机的进气管相连,抽气支管的进气端伸入模型隧道内;
所述射流管组包括射流总管以及接入射流总管的至少两根射流支管,射流总管与外置的高压离心风机的出气管相连,射流支管的出气端伸入模型隧道内。
作为进一步优选,各抽气支管和各射流支管上均安装有调节阀。通过更改调节阀的开度,确保各射流支管和抽气支管的风量一致(及风速一致)。同时,连接抽气管和射流管的高压离心风机由变频控制器控制,通过调节运行频率使射流支管喷射出不同流速的气体,从而控制模型隧道内的空气流速。
本发明中,所述示踪气体跟踪机构包括:
示踪气体发生单元,其示踪气体出口与模型隧道的入口端相通,以二氧化钛作为示踪气体模拟模型隧道内的污染物运动;
示踪气体检测单元,用于定量获取模型隧道内的污染物浓度分布。
二氧化钛是无毒、不燃、直径约1μm的白色烟粒,不仅能使流动可视化,通过模型隧道的透明壁面即可直接观察示踪气体的流动和扩散规律;而且通过红外光透射原理或图像识别等方式即可获得TiO2微粒在模型隧道内的浓度分布,不必采用接触式检测手段,避免对模型隧道内的流场产生影响。
本发明中,所述示踪气体发生单元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反应瓶、第二反应瓶、第三反应瓶;所述第一反应瓶中装有水,所述第二反应瓶中装有四氯化钛,所述第三反应瓶设有示踪气体输出管;各反应瓶分别通过对应的载气输入管与氮气源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载气输入管分别插入对应反应瓶的液面以下。本发明以N2为载气,从第一反应瓶中携带水蒸气进入第二反应瓶,在第二反应瓶的液面以上空间内与携带TiCL4的N2混合,发生如下反应:
TiCL4+2H2O=TiO2+4HCl。
反应生成的TiO2微粒仍旧被N2带入第三反应瓶中,被第三反应瓶中的N2稀释后,经示踪气体输出管排出,进入模型隧道。
实验表明,以N2为载气时,生成的TiO2微粒的直径小于2μm,做示踪颗粒时可以较精确的反应气体流动形态。
为了进一步控制反应速率,在TiCL4中加入CCl4。另外,CCl4还可以起到溶解固态沉积物与减小烟流流动阻力的作用。
采用TiO2发烟法使气体流动可视化,成功的关键在于示踪气体发生单元产生的烟流质量,烟太淡(即TiO2浓度太低),则烟粒在片光照射下散射光较弱;烟太浓(即TiO2浓度太高),则流线不明显,两者都不利于观察或拍摄流动图像。
因此,作为优选,所述载气输入管上安装有阀门和流量计。通过调节阀门的开度,控制N2的流量,可以调节反应速率和第三反应瓶中TiO2微粒的浓度,以达到合适的示踪效果。
本发明中,所述示踪气体检测单元包括:
安装在模型隧道侧壁上且相互配合的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探测器;
用于接收红外探测器的输出信号并对该输出信号进行处理的数据采集模块。
示踪气体检测单元可以根据需要在模型隧道的多个预设位置上安装。工作时,由红外线发射器发射的红外线穿透烟雾后被红外探测器接收,接收到的信号经数模转换后,经由数据采集模块处理后,就可以得到模型隧道内该处烟雾浓度的数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模型隧道与实际隧道的比例在1:22~1:10之间,在该比例范围内,一方面,模型隧道内的空气流动能够满足自模区特性,模型隧道与实际隧道不仅几何相似,而且流动阻力相似,使得模型隧道能够精确地模拟实际隧道内的通风气流运动和污染物扩散规律;另一方面,试验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试验工作的进行;
(2)本发明以TiO2微粒作为示踪气体,并且模型隧道的其中一个壁面采用透明材质制成,二氧化钛是无毒、不燃、直径约1μm的白色烟粒,一方面,方便试验人员直接对模型隧道内的空气流动形态或污染物扩散规律进行观察,从而实现流场可视化;另一方面,利用本发明的示踪气体检测单元即可获得TiO2微粒在模型隧道内的浓度分布,不必采用接触式检测手段,避免对模型隧道内的流场产生影响,而且还保证了试验过程中实验人员的安全;
(3)本发明提出了实际隧道壁面的材质及特征与砂纸当量粗糙度的对应关系,根据该对应关系选择相应当量粗糙度的砂纸做表贴,可以更加精确地模拟实际隧道内壁面的粗糙度;
(4)本发明在模型隧道的出口端外接背压管,通过调节背压管的长度实现模型隧道出口压力的变化,从而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压力组合下进行实验,模拟在不同环境压力下模型隧道内气流运动的特征和规律,增大了本隧道通风试验装置的适用范围;
(5)本发明在沿模型隧道延伸方向安装射流喷嘴,在各抽气支管和各射流支管上均安装有调节阀,通过更改调节阀的开度,确保各射流支管和抽气支管的风量一致(及风速一致)。同时,连接抽气管和射流管的高压离心风机由变频控制器控制,通过调节运行频率使射流支管喷射出不同流速的气体,从而控制模型隧道内的空气流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射流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抽气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射流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射流喷嘴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风速传感器和压力计的安装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示踪气体发生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示踪气体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该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的原型是杭州市西湖区紫金港隧道,主隧道全长2150m,A匝道隧道全长704m,接地U型槽长186m;B匝道隧道全长560m,接地U型槽长186m;C匝道隧道全长159m,接地U型槽长130m。主隧道横断面为单箱双室矩型断面,净高5.5m、净宽9.75m,其中安装风机断面结构净高为6.7m。匝道净高与主隧道一致,净宽7.5m,内壁面使用的是粗糙的混凝土表面。
本实施例的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包括主隧道1和匝道2,主隧道1和匝道2均是采用铸铁板(厚度在2mm±0.2mm)通过分段预制、加工拼接而成的,主要由直段11、变截面段12和弯段13这三种部件组装而成。各分段之间采用法兰口连接,连接处加入厚度为4mm的橡胶垫圈以保证气密性,最后用Φ10螺母进行固定并加涂一层玻璃胶。
每个分段都在同一侧留有窗口,通过Φ6内六角螺母加装垫圈并安装有机玻璃15(购自杭州长城机电市场,厚度为4mm),最后采用玻璃胶将其连接处进行密封,其作用是实现气体在隧道模型内的流动可视化。
除安装有机玻璃15的壁面外,各分段的其他三个内壁面均黏贴砂纸,以模拟实际隧道内壁面的粗糙度。本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隧道壁面的材质及特征选择砂纸的当量粗糙度;实际隧道壁面的材质及特征与砂纸当量粗糙度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砂纸当量粗糙度为0.45。
主隧道1和匝道2的结构与实际尺寸相对应,几何比尺为20。其中,直段11为2m长的标准件,主隧道1的横截面尺寸为0.4875m×0.355m,匝道2的横截面尺寸为0.375m×0.355m;弯段13的弧度与实际尺寸一致;变截面段12长度为8m。
主隧道1和匝道2之间通过柔性连接管16连接,以便随时、任意地调整主隧道1和匝道2之间的夹角,满足不同试验需要。
本实施例中,该柔性连接管16采用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制成。并且,柔性连接管16的内表面为光面,以减少柔性连接管16的沿程阻力系数;柔性连接管16内带有螺旋状的钢丝(图中省略),以保证柔性连接管16保持一定的形状;柔性连接管16的长度为匝道2长度的1/16,以减少柔性连接管16对匝道2阻力的影响。
由图1可见,沿隧道延伸方向均匀安装有若干射流喷嘴3,射流喷嘴3的结构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射流喷嘴3包括用于向隧道内送风的射流管组32以及用于将隧道内空气排出的抽气管组31;同一射流喷嘴3中,射流管组32和抽气管组31在隧道内的开口水平相背设置。通过射流管组32喷射出的高速气流的射流诱导增压作用,带动整个隧道内空气流动,形成沿隧道延伸方向的纵向风流。
其中,抽气管组31包括抽气总管311以及接入抽气总管311的至少两根抽气支管312,抽气总管311与外置的高压离心风机4的进气管相连,抽气支管312的进气端伸入隧道内;射流管组32包括射流总管321以及接入射流总管321的至少两根射流支管322,射流总管321与外置的高压离心风机4的出气管相连,射流支管322的出气端伸入隧道内。并且,每一抽气支管312和射流支管322的出气端均安装有风机34,每一抽气支管312和射流支管322上均安装有调节阀33。
为保持均匀出风,在射流总管321的弯头处安装有无动力风扇(图中省略)。
射流喷嘴3的作用是模拟实际隧道的射流通风方式,安装时,在主隧道1和匝道2的安装位置上加入橡胶垫圈,并用Φ6内六角螺母固定,固定完成后将调节阀33调节至合适位置后用标签纸记录其位置。
根据原型中射流风机的筒身长度(4m)和直径(0.71m),本实施例中射流支管322和抽气支管312的内径均为0.0355m,相邻射流支管322、相邻抽气支管312之间相距0.2m,射流支管322的出气端、抽气支管312的进气端与隧道顶面之间的距离为0.05m。
高压离心风机4采用台湾升鸿高压离心风机,其主要参数见表2。
表2
高压离心风机4由变频控制器10控制,通过调节运行频率使射流支管322喷射出不同流速的气体,从而控制隧道内的空气流速。
由图1可见,主隧道1和匝道2的出口端外接有背压管5(即为一段管径比主隧道断面小的塑料软管),通过调节背压管5的长度,即可实现整个隧道出口压力的变化,从而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压力组合下进行实验,测试环境压力变化对隧道内通风情况的影响。
背压管5的管径D(米)通过式(1)计算:
背压管5的长度由式(2)确定:
&Delta; P r = &lambda; &CenterDot; L D &CenterDot; &rho; 2 &CenterDot; V 2 - - - ( 2 ) ;
其中,ΔPr表示背压值;λ表示沿程阻力系数;L表示背压管的长度,米;ρ表示空气密度,取1.2kg/m3;V表示速度,D表示背压管的管径。
本实施例中,背压管5的直径为100mm,期望的背压值为20Pa,根据式(2)可以得到背压管5的长度0.7m。
如图3所示,结合图1可见,主隧道1上安装有沿主隧道1长度方向分布的若干组传感器(匝道2上也安装有沿匝道2长度方向分布的若干组传感器),本实施例中,每组传感器包括一个风速传感器7和一个压力计8;其作用是测量隧道内风速、压力的变化。
各风速传感器7和压力计8的采样区域处在主隧道1(或匝道2)断面的中心区域,且同属一组的风速传感器7和压力计8错位布置。本实施例中,中心区域与主隧道1(或匝道2)断面的面积之比为1:9。
由图3可见,风速传感器7和压力计8均是通过固定法兰装置14布设在隧道模型段预留的测试孔位中的,固定法兰装置14通过螺栓与主隧道1(或匝道2)相固定。
安装完成后,将所有的传感器通过LabVIEW软件编写程序与NI-9208型电流输入模块配合进行数据采集。为确保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和精度,利用浙江大学能源与动力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的毕托管测试实验台对本测量系统进行校核和标定。
本实施例中,风速传感器7选用杭州集力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的WD4110系列风速传感器,其产品技术参数为:
最小/最大风速:0~70m/s,精度1%FS;工作温度:0~40℃;
压力计8选用淄博西创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销售的MC2070系列差压变送器,其产品技术参数为:
测量范围:200pa;
长期稳定性:小于0.3%FS/年;
工作温度:-30~70℃。
由图1可见,本实施例的试验装置中还设有示踪气体跟踪机构,该示踪气体跟踪机构包括:
示踪气体发生单元6,其示踪气体出口与主隧道1的入口端相通,以二氧化钛作为示踪气体模拟隧道内的污染物运动;
示踪气体检测单元9,安装在主隧道1和匝道2的多个预设位置上,用于定量获取隧道内的污染物浓度分布。
二氧化钛是无毒、不燃、直径约1μm的白色烟粒,不仅能使流动可视化,通过隧道的透明壁面即可直接观察示踪气体的流动和扩散规律;而且通过红外光透射原理或图像识别等方式即可获得TiO2微粒在隧道内的浓度分布,不必采用接触式检测手段,避免对隧道内的流场产生影响。
由图4可见,示踪气体发生单元6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反应瓶61、第二反应瓶62、第三反应瓶63;第一反应瓶61中装有水,第二反应瓶62中装有TiCL4和CCl4混合液,第三反应瓶63设有示踪气体输出管64;各反应瓶分别通过对应的载气输入管65与氮气源(图中省略)相连通,各载气输入管65上均安装有阀门67和流量计66,且分别插入对应反应瓶的液面以下。
示踪气体的发生过程如下:以N2为载气,从第一反应瓶61中携带水蒸气进入第二反应瓶62,在第二反应瓶62的液面以上空间内与携带TiCL4的N2混合,发生如下反应:
TiCL4+2H2O=TiO2+4HCl。
反应生成的TiO2微粒仍旧被N2带入第三反应瓶63中,被第三反应瓶63中的N2稀释后,经示踪气体输出管64排出,进入主隧道1。
通过调节阀门67的开度,控制N2的流量,可以调节反应速率和第三反应瓶中TiO2微粒的浓度,以达到合适的示踪效果。
由图5可见,示踪气体检测单元9包括:
安装在隧道侧壁上且相互配合的红外线发射器91和红外探测器92;
电源模块93;用于接收红外探测器92的输出信号并对该输出信号进行处理的数据采集模块94。
示踪气体检测单元9可以根据需要在隧道的多个预设位置上安装。工作时,由红外线发射器91发射的红外线穿透烟雾后被红外探测器92接收,接收到的信号经数模转换后,经由数据采集模块94处理后,就可以得到隧道内该处烟雾浓度的数据。

Claims (10)

1.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模型隧道与实际隧道的几何比尺为10<λl<22;
(2)根据实际隧道的几何形状分段制作并拼接成模型隧道,该模型隧道的一个壁面采用透明材质制成,其他内壁面用砂纸做表贴;
(3)在模型隧道的预定位置安装射流喷嘴、背压管以及示踪气体跟踪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材质为有机玻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根据实际隧道壁面的材质及特征选择砂纸的当量粗糙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背压管的管径通过式(1)计算:
其中,D表示背压管的管径,米;
所述背压管的长度由式(2)确定:
&Delta;P r = &lambda; &CenterDot; L D &CenterDot; &rho; 2 &CenterDot; V 2 - - - ( 2 ) ;
其中,ΔPr表示背压值;λ表示沿程阻力系数;L表示背压管的长度,米;ρ表示空气密度,取1.2kg/m3;V表示速度,D表示背压管的管径。
5.利用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制作方法制得的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喷嘴包括沿模型隧道延伸方向安装的若干个,每一射流喷嘴均包括用于向模型隧道内送风的射流管组以及用于将模型隧道内空气排出的抽气管组;
同一射流喷嘴中,所述射流管组和抽气管组在模型隧道内的开口水平相背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管组包括抽气总管以及接入抽气总管的至少两根抽气支管,抽气总管与外置的高压离心风机的进气管相连,抽气支管的进气端伸入模型隧道内;
所述射流管组包括射流总管以及接入射流总管的至少两根射流支管,射流总管与外置的高压离心风机的出气管相连,射流支管的出气端伸入模型隧道内。
8.如权利要求5~7任一所述的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示踪气体跟踪机构包括:
示踪气体发生单元,其示踪气体出口与模型隧道的入口端相通,以二氧化钛作为示踪气体模拟模型隧道内的污染物运动;
示踪气体检测单元,用于定量获取模型隧道内的污染物浓度分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示踪气体发生单元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反应瓶、第二反应瓶、第三反应瓶;所述第一反应瓶中装有水,所述第二反应瓶中装有四氯化钛,第三反应瓶设有示踪气体输出管;各反应瓶分别通过对应的载气输入管与氮气源相连通。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示踪气体检测单元包括:
安装在模型隧道侧壁上且相互配合的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探测器;
用于接收红外探测器的输出信号并对该输出信号进行处理的数据采集模块。
CN201410733746.3A 2014-12-05 2014-12-05 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Active CN1045001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33746.3A CN104500124B (zh) 2014-12-05 2014-12-05 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33746.3A CN104500124B (zh) 2014-12-05 2014-12-05 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00124A true CN104500124A (zh) 2015-04-08
CN104500124B CN104500124B (zh) 2016-06-01

Family

ID=52941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33746.3A Active CN104500124B (zh) 2014-12-05 2014-12-05 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00124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11139A (zh) * 2018-10-29 2019-04-12 同济大学 一种自然通风隧道通风机理试验系统
CN111456795A (zh) * 2020-04-14 2020-07-28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近接连续隧道群通风试验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13482690A (zh) * 2021-08-16 2021-10-08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匝道排风型单匝道公路隧道通风系统风量分配的计算方法
CN113882891A (zh) * 2021-09-08 2022-01-04 江苏瑞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6467A (zh) * 2009-04-24 2009-11-25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一种公路隧道通风试验装置
CN101864978A (zh) * 2010-05-21 2010-10-20 王明年 曲线隧道通风沿程阻力的确定方法
CN102635385A (zh) * 2012-04-11 2012-08-15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曲线隧道通风沿程摩擦阻力系数的模拟试验装置
CN102636328A (zh) * 2012-04-11 2012-08-15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曲线隧道通风沿程摩擦阻力系数模拟试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6467A (zh) * 2009-04-24 2009-11-25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一种公路隧道通风试验装置
CN101864978A (zh) * 2010-05-21 2010-10-20 王明年 曲线隧道通风沿程阻力的确定方法
CN102635385A (zh) * 2012-04-11 2012-08-15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曲线隧道通风沿程摩擦阻力系数的模拟试验装置
CN102636328A (zh) * 2012-04-11 2012-08-15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曲线隧道通风沿程摩擦阻力系数模拟试验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蒋鹏飞等: "雪峰山隧道通风模型实验设计研究", 《中南公路工程》, vol. 31, no. 1, 28 February 2006 (2006-02-28)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11139A (zh) * 2018-10-29 2019-04-12 同济大学 一种自然通风隧道通风机理试验系统
CN111456795A (zh) * 2020-04-14 2020-07-28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近接连续隧道群通风试验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11456795B (zh) * 2020-04-14 2021-10-19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近接连续隧道群通风试验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13482690A (zh) * 2021-08-16 2021-10-08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匝道排风型单匝道公路隧道通风系统风量分配的计算方法
CN113882891A (zh) * 2021-09-08 2022-01-04 江苏瑞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00124B (zh) 201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00007B (zh) 一种湿法脱硫流场的模拟系统及模拟方法
CN102733843B (zh) 一种模拟煤矿掘进巷道瓦斯运移规律的方法以及实验系统
CN104500124A (zh) 一种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0333043B (zh) 一种便捷小型的近地面大气边界层风洞及其在人群风险暴露评估中的应用
CN101914904A (zh) 水利水电工程洞室群火灾模拟实验设备及模拟实验方法
Maurer et al. A mobile wind tunnel for wind erosion field measurements
CN104564122A (zh) 一种带匝道的城市隧道通风试验装置
CN204142609U (zh) 风流-雾滴-粉尘三相介质耦合沉降的实验装置
Al Labbad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effect of urban airflow characteristics on urban air mobility applications
CN110501452A (zh) 基于置障条件下天然气长输管道喷射火研究的实验方法及系统
CN202673321U (zh) 公路隧道新型通风实验模型
CN108760354B (zh) 列车携带火源运行烟气输运的模拟测试方法、系统及介质
CN206627267U (zh) 一种环境模拟标定风洞
CN204405289U (zh) 一种能模拟降雪过程的绿色环保节能风洞
CN111456795B (zh) 一种近接连续隧道群通风试验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09799061A (zh) 一种带有多孔旋转装置的吸式阵风风洞
CN105469683B (zh) 一种街谷型道路交叉口内氮氧化物扩散及分布研究实验模型
Pol et al. Flow patterns at the ends of a street canyon: Measurements from the Joint Urban 2003 field experiment
Zhan et al. Diffusion of vehicle exhaust pollutants in typical street canyons
CN209372357U (zh) 一种带有多孔旋转装置的吸式阵风风洞
White et al. Wind-tunnel studies of variable stack heights for a low-profile building
Furdas et al. The Impact of Wind Flow on Multi-storey Buildings: Experimental Studies
McElroy Dilution of stack effluents
Robins Experimental model techniqu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ispersion of chimney plumes
Michálek et al. Effect of surface roughness on neutral and dense gas dispersion in the BLW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u Ke

Inventor after: Xu Leiting

Inventor after: Zhang Xin

Inventor after: Wang Lizhong

Inventor after: Zhang Zhicheng

Inventor before: Wu Ke

Inventor before: Wang Lizho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Junshen

Inventor before: Zhang Xin

Inventor before: Li Zengzhe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