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83705B - 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83705B
CN104483705B CN201410852329.0A CN201410852329A CN104483705B CN 104483705 B CN104483705 B CN 104483705B CN 201410852329 A CN201410852329 A CN 201410852329A CN 104483705 B CN104483705 B CN 1044837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t point
geophone station
shot
static correction
arri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523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83705A (zh
Inventor
冯发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41085232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837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483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837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83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837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属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将计算的基准面静校正施加到野外拾取的地震初至时间数据体上,得到一个新的地震初至时间数据体,然后在共炮点道集和共检波点道集的正负偏移距上,分别选择划分折射层范围,对该道集正负偏移距上的折射层的初至时间与偏移距进行拟合,得到各地震道的拟合初至时间,然后求取二者的拟合时差,最后对所有检波点和炮点的拟合时差各自进行统计计算,其平均值即为各检波点和炮点的剩余静校正。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不依赖地震处理系统,计算的数据量小,对地震资料信噪比要求不高,便于在现场微机上计算剩余静校正,能够解决过大的剩余静校正。

Description

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剩余静校正是对地震资料所作的校正,用于补偿由高程、风化层厚度以及风化层速度产生的影响,把资料校到一个指定的基准面上。它是一种地震勘探中消除近地表影响从而提高地震反射波成像质量的主要数据处理方法。
现有技术中:
2004年井西利等人公开了一种自适应混合反演剩余静校正的方法,针对剩余静校正问题的非线性特点,分析了已有的线性反演及非线性反演方法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混合反演方法;
2005年李全胜等人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型道的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论述了模型道的构造方法,将剩余静校正问题作为广义线性反问题来求解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
2006年段云卿公开了一种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利用折射波信噪比高的特点,将反射波剩余静校正原理应用于折射波处理,通过交互手段,逐段估算折射波的速度,用合适的速度对地震记录进行线性动校正,在共炮点或共中心点道集上,用相关方法计算各道与模型道时差,再用统计方法计算出各炮点及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
2011年潘树林公开了一种共炮(检)点剩余静校正方法,基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炮点数据集和共检波点数据集分别求取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和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并分别将共炮、检点道集动校正后的叠加道作为模型道与道集内各个道进行互相关,进而求出各个炮、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
针对三维观测系统,上述剩余静校正方法都依赖地震处理系统,即需要在对地震资料进行一定处理后才能应用,所要计算的数据量大,因此对软件和硬件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如需要配置工作站和资料处理系统。由于资料处理中心一般拥有大、中型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强,故上述剩余静校正方法一般可以在资料处理中心进行。而一般情况下,野外现场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较弱,故针对三维观测系统,上述剩余静校正方法无法在野外现场得到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以能够在野外现场或资料处理中心针对三维观测系统进行剩余静校正。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包括:
1)利用表层资料或者大炮初至资料建立表层模型,根据所述表层模型进行基准面静校正;
2)对拾取的每个地震道的初至时间数据施加该地震道对应的炮点和检波点的基准面静校正,生成新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Ts,j,其中,Ts,j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施加基准面静校正后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3)选取检波点,确定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根据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内的炮点生成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确定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所对应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Tr,i,其中,Tr,i表示第r检波点第i炮点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4)选取炮点,生成每个炮点的共炮点道集,确定每个共炮点道集折射层范围内各检波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Δts,j,并将该初至拟合时差作为各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其中,Δts,j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
5)计算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ΔRtj,其中,
ΔRtj表示第j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
n表示在共炮点道集上计算了该检波点单次剩余静校正的炮点个数;
s表示三维测线内炮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在该炮点的共炮点道集上计算了第j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的炮点个数n;
j表示三维测线内检波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从第一条检波点线的第一个检波点到最后一条检波点线的最后一个检波点;
6)对于步骤3)中生成的共检波点道集,确定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折射层范围内各炮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Δtr,i,并将该初至拟合时差作为各炮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其中,Δtr,i表示第r检波点第i炮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
7)计算炮点的剩余静校正量ΔSti,其中,
ΔSti表示第i炮点的剩余静校正;
m表示在共检波点道集上计算了该炮点单次剩余静校正的检波点个数;
i表示三维测线内炮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第一条炮点线的第一个炮点到最后一条炮点线的最后一个炮点;
r表示三维测线内检波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在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上计算了第i炮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的检波点个数m。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针对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选取炮点数据和检波点数据进行剩余静校正,计算的数据量小,便于在现场微机上计算剩余静校正,满足了现场地震资料处理对高精度静校正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维某检波点线的基准面静校正量曲线;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维某检波点线的剩余静校正量曲线;
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维应用基准面静校正的单炮记录;
图3b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维应用剩余静校正的单炮记录;
图4a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维某主测线应用剩余静校正前的剖面;
图4b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维某主测线应用剩余静校正后的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表层调查资料或者大炮初至资料建立表层模型,根据所述表层模型进行基准面静校正。
步骤1)中,所述利用表层调查资料建立表层模型,进行基准面静校正,一般是指采用小折射或微测井法对勘探工区进行表层结构调查,得到各调查点的表层结构数据,采用层间关系系数建立表层模型。在统一定义水平基准面和填充速度后,由建立的表层模型数据计算基准面静校正。
步骤1)中,所述利用大炮初至资料建立表层模型,进行基准面静校正,一般是指先拾取野外生产的大炮初至时间,采用折射反演或层析反演的方法建立表层模型。在统一定义水平基准面和填充速度后,由建立的表层模型数据计算基准面静校正。
所述基准面静校正包括检波点静校正和炮点静校正。
2)对拾取的所有地震道的初至时间数据施加该地震道对应的炮点和检波点的基准面静校正,生成新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数据Ts,j。其中,Ts,j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施加基准面静校正后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步骤2)中,所述的基准面静校正一般是将每一地震道的初至拾取时间加上该地震道对应的检波点的静校正和炮点的静校正。
3)选取检波点,确定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最小炮点线号Sline1和最大炮点线号Sline2,根据最小炮点线号Sline1和最大炮点线号Sline2范围内的炮点生成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确定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所对应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为Tr,i。其中,Tr,i表示第r检波点第i炮点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下面以任一检波点为例,说明确定该检波点所对应的共检波点道集的过程:
首先获取设定的该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偏移值S,然后获取该检波点的检波点线号Rline,最后确定该检波点所对应的最小炮点线号Sline1和最大炮点线号Sline2。其中,Sline1=Rline-S,Sline2=Rline+S。S的取值根据实际的计算需要灵活设定,一般为20。
选取最小炮点线号Sline1和最大炮点线号Sline2范围内的炮点,根据所选取的炮点生成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是在地面上以面的方式进行观测的系统。震源激发炮点和接收点(检波点)按一定关系布设在地面上,得到的地下反射点有规律的分布在一定的面积上,经过三维资料处理后,可以得到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特征。由于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有较多的检波点线,检波点(或炮点)的剩余静校正计算量较大。若将所有检波点都进行剩余静校正,会影响三维剩余静校正的计算速度,进而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维静校正方法无法在野外现场的计算机上得到实际应用。因此,需要对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波点数据进行选择。
步骤3)中,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检波点的选取方法有多种。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对于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位于地面位置范围内的检波点线,首先按某一检波点线增量(如1至10等)选取检波点线。一般情况下,该检波点线增量为检波点线号的整数倍。然后在选择的检波点线上按某一检波点增量(如1至20等)选择检波点。同时对检波点线指定一个纵向偏移距范围,抽取生成每个检波点的共检波点记录。即在该纵向偏移距范围内,抽取每个炮点包含该检波点的地震道的相关信息(如文件号、炮点桩号、炮点纵坐标、炮点横坐标、该地震道应用基准面静校正后的初至时间),生成共检波点道集,该共检波点道集对应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数据记为Tr,i
检波点线的增量以及检波点的增量,需要根据剩余静校正的计算速度和剩余静校正的精度,结合实际的勘探需求灵活设定,不能过大或过小。
步骤3)中,所述检波点线一般指接收检波点按一定规则沿线均匀布设。
步骤3)中,所述共检波点道集一般是指对于不同的炮点激发,同一检波点接收的所有地震道形成的道集。
步骤3)中,所述确定共检波点道集所对应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一般是指按炮点的地面位置进行顺序排序,抽取该炮记录中含有某指定检波点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按正负炮检距的大小进行排序,得到共检波点道集的初至时间。
4)选取炮点,生成每个炮点的共炮点道集。将每个共炮点道集的相关数据(如检波点桩号、检波点纵坐标、检波点横坐标等)按照检波点线、正负偏移距进行分类,每个分类分别生成一个数据子集,在每个数据子集上根据折射层的变化分别划分出一个折射层的范围,然后对该数据子集折射层范围内的各检波点的偏移距与初至时间进行拟合,得到每个炮点数据子集指定折射层内各检波点的拟合初至时间T/ s,j,拟合前初至时间为Ts,j。然后计算该炮点数据子集内最小绝对值偏移距对应的初至拟合时差,并将其作为该炮点数据子集指定折射层范围内的拟合系统校正时差。即constSsk=T′sk,j|offset=min(abs(offset))-Tsk,j|offset=min(abs(offset)),其中,
constSsk表示炮点S数据子集k的拟合系统校正时差;
T'sk,j|offset=min(abs(offset))表示炮点S数据子集k最小绝对偏移距时检波点j对应的地震道的拟合初至时间;
Tsk,j|offset=min(abs(offset))表示炮点S数据子集k最小绝对偏移距时检波点j对应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最后由此计算每个共炮点道集所有子集指定折射层范围内各检波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Δts,j,并将其作为各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即Δts,j=T′s,j-Ts,j+constSsk,其中,
Δts,j表示炮点s检波点j的单次剩余静校正;
T′s,j表示炮点s检波点j的拟合初至时间;
Ts,j表示炮点s检波点j应用基准面静校正后的地震初至时间;
constSsk表示炮点s检波点j所在炮点数据子集k的拟合系统校正时差。
步骤4)中,所述拟合包括线性拟合和二次曲线拟合。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选取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地面位置范围内的全部炮点。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按照如下方式选取炮点:
对位于地面位置范围内的炮点线,首先按某一设定的炮点线增量(如1至10等)选取炮点线。然后在选择的炮点线上按某一设定的炮点增量(如1至20等)选择炮点。
5)计算检波点剩余静校正:
根据步骤4)中的共炮点道集,对所有共炮点道集进行搜索,对在炮点内计算了该检波点的初至拟合时差进行次数统计,并对初至拟合时差求和,最后计算每个检波点的初至拟合时差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该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
上式中:
ΔRtj:为检波点j点初至拟合时差的平均值,即为该检波点的剩余校正(ms);
n表示在共炮点道集上计算了该检波点单次剩余静校正的炮点个数。
s表示三维测线内炮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在该炮点的共炮点道集上计算了第j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的炮点个数n;
j表示三维测线内检波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从第一条检波点线的第一个检波点到最后一条检波点线的最后一个检波点;
Δts,j表示炮点s检波点j的单次剩余静校正。
6)在由步骤3)生成的所有共检波点道集上按照正负偏移距分别生成一个共检波点数据子集。在每个子集上根据折射速度的大小和范围分别划分出一个折射层的范围,对每个共检波点数据子集上指定折射层范围内各炮点对应的炮检距与初至时间分别进行拟合,得到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子集内各炮点处拟合后的初至时间T/ r,k,每个共检波点道集内各炮点处拟合前初至时间为Tr,k。然后分别计算该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子集最小绝对值正负偏移距对应的初至拟合时差,并将其作为该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子集指定折射层范围内的拟合系统校正时差。即constSrk=T′rk,i|offset=min(abs(offset))-Trk,i|offset=min(abs(offset)),其中,
constSrk表示共检波点r道集数据子集k的拟合系统校正时差;
T′rk,i|offset=min(abs(offset))表示共检波点r数据子集k最小绝对偏移距时炮点i对应的地震道的拟合初至时间;
Trk,i|offset=min(abs(offset))表示共检波点r数据子集k最小绝对偏移距时炮点i对应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最后由此计算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所有数据子集上指定折射层范围内各炮点处的地震道的初至拟合时差Δtr,i,并将其作为各炮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即Δtr,i=T′r,i-Tr,i+constSrk,其中,
Δtr,i表示共检波点r炮点i的单次剩余静校正,
T′r,i表示共检波点r炮点i的拟合初至时间;
Tr,i表示共检波点r炮点i应用基准面静校正后的地震初至时间;
constSrk表示共检波点r炮点i所在共检波点数据子集k的拟合系统校正时差。
7)计算炮点剩余静校正量:
对所有共检波点道集进行搜索,对在检波点道集内计算了该炮点位置处的初至拟合时差进行个数统计并对拟合初至时差求和,最后计算各炮点的初至拟合时差的平均值作为该炮点的剩余静校正量。
上式中;
ΔSti:为炮点i初至拟合时差的平均值,即为该炮点的剩余静校正(ms);
m表示在共检波点道集上计算了该炮点单次剩余静校正的检波点个数;
r表示三维测线内检波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在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上计算了第i炮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的检波点个数m;
i表示三维测线内炮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第一条炮点线的第一个炮点到最后一条炮点线的最后一个炮点;
Δtr,i表示检波点r炮点i的单次剩余静校正。
8)将由步骤5)和步骤7)得到的检波点剩余静校正和炮点剩余静校正应用于地震资料的处理。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首先将计算的基准面静校正施加到野外拾取的地震初至时间数据体上,得到一个新的地震初至时间数据体。然后在共炮点道集和共检波点道集的正负偏移距上,分别选择划分折射层范围,对该道集正负偏移距上的折射层的初至时间与偏移距进行拟合(线性拟合、曲线拟合等其它数据拟合方式),得到各地震道的拟合初至时间。然后求取二者的拟合时差。最后对所有检波点和炮点的拟合时差各自进行统计计算,其平均值即为各检波点和炮点的剩余静校正。
目前情况下,由于在复杂地区的表层结构较复杂和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三维表层模型建立困难,从而导致基准面静校正精度低,因而无法满足地震资料成像的要求。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提高了野外基准面静校正精度。
同时,当模型精度过低,剩余静校正量较大时,会严重影响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加大资料处理周期。本申请实施例在对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时,对数据进行了选择和分类,提供了剩余静校正的速度,便于在现场微机上计算剩余静校正,从而满足现场地震资料处理对高精度静校正的要求。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二维和三维的地震观测系统存在较大差异,在数据的处理上存在不同。因此传统的二维剩余静校正方法并不能够适用于三维的观测系统。
例如,在对二维的地震观测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时,炮点、检波点都在同一条线上。而在对三维的地震观测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时,炮点、检波点在一个面上。
又如,在三维观测系统中,炮点对应的检波点很多,空间分布较广,并且同一检波点对应的炮点也很多,空间分布范围也较广。并且由于表层的变化,对于同一炮点,对不同检波点线上的检波点的影响可能不一样。同样,对于同一检波点,对于不同空间分布的炮点的影响也不一样。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目标区某三维勘探项目其中某一条检波点线的基准面静校正量图。图2为目标区该检波点线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计算的剩余静校正量图。从图1和图2对比可以看出,基准面静校正的精度较低。而经本申请实施例方法计算的剩余静校正,其高频成分得到恢复,并且十分丰富。
图3a和图3b为目标区应用剩余静校正前后的单炮记录对比。其中,图3a为应用基准面静校正(即应用剩余静校正前),图3b为应用剩余静校正后。从单炮记录对比来看,经过剩余静校正后,单炮初至变得明显光滑,提高了静校正的精度。
图4a和图4b为目标区地震资料的剖面效果。其中,图4a为目标区三维某一条Inline线(主测线)应用剩余静校正前的剖面,图4b为该Inline线(主测线)应用剩余静校正后的剖面。从剖面对比来看,图4a中剖面的信噪比较低、反射波连续性差。图4b中剖面的信噪比得到明显提高,并且中、深层的反射波同相轴得到加强,连续性更好,提高了整个剖面的处理成像质量。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

Claims (14)

1.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利用表层资料或者大炮初至资料建立表层模型,根据所述表层模型进行基准面静校正;
2)对拾取的每个地震道的初至时间数据施加该地震道对应的炮点和检波点的基准面静校正,生成新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Ts,j,其中,Ts,j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施加基准面静校正后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3)选取检波点,确定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根据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内的炮点生成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确定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所对应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Tr,i,其中,Tr,i表示第r检波点第i炮点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4)选取炮点,生成每个炮点的共炮点道集,确定每个共炮点道集折射层范围内各检波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Δts,j,并将该初至拟合时差作为各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其中,Δts,j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
5)计算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ΔRtj,其中,
ΔRtj表示第j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
n表示在共炮点道集上计算了该检波点单次剩余静校正的炮点个数;
s表示三维测线内炮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在该炮点的共炮点道集上计算了第j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的炮点个数n;
j表示三维测线内检波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从第一条检波点线的第一个检波点到最后一条检波点线的最后一个检波点;
6)对于步骤3)中生成的共检波点道集,确定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折射层范围内各炮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Δtr,i,并将该初至拟合时差作为各炮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其中,Δtr,i表示第r检波点第i炮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
7)计算炮点的剩余静校正量ΔSti,其中,
ΔSti表示第i炮点的剩余静校正;
m表示在共检波点道集上计算了该炮点单次剩余静校正的检波点个数;
i表示三维测线内炮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第一条炮点线的第一个炮点到最后一条炮点线的最后一个炮点;
r表示三维测线内检波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在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上计算了第i炮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的检波点个数m;
其中,步骤4)所述的确定每个共炮点道集折射层范围内各检波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Δts,j,包括:
将每个共炮点道集的数据按照检波点线、正负偏移距进行分类,每个分类分别生成一个数据子集,在每个数据子集上根据折射层的变化划分出一个折射层的范围;
对该数据子集折射层范围内的各检波点的偏移距与初至时间进行拟合,得到每个炮点数据子集指定折射层内各检波点的拟合初至时间拟合前初至时间为Ts,j
计算该炮点数据子集内最小绝对值偏移距对应的初至拟合时差,将最小绝对值偏移距对应的初至拟合时差作为该炮点数据子集指定折射层范围内的拟合系统校正时差constSsk
根据constSsk计算每个共炮点道集所有子集指定折射层范围内各检波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Δts,j
其中,constSsk=T′sk,j|offset=min(abs(offset))-Tsk,j|offset=min(abs(offset))
constSsk表示第s炮点数据子集k的拟合系统校正时差;
T′sk,j|offset=min(abs(offset))表示第s炮点数据子集k最小绝对值偏移距时检波点j对应的地震道的拟合初至时间;
Tsk,j|offset=min(abs(offset))表示第s炮点数据子集k最小绝对值偏移距时检波点j对应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Δts,j=T′s,j-Ts,j+constSsk
T′s,j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的拟合初至时间:
Ts,j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施加基准面静校正后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选取检波点,包括:
对于三维观测系统,按照预设的检波点线增量选取检波点线,并在选取的每个检波点线上按照预设的检波点增量选取检波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检波点线增量包括1-10中的任一整数,所述预设的检波点增量包括1-20中的任一整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确定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根据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内的炮点生成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包括:
确定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所述炮点线号范围的最小炮点线号为Sline1,所述炮点线号范围的最大炮点线号为Sline2,其中,Sline1=Rline-S,Sline2=Rline+S,Rline表示该检波点的检波点线号,S表示该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偏移值;
根据所述炮点线号范围内的炮点生成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选取炮点,包括:选取三维观测系统的全部炮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选取炮点,包括:
对于三维观测系统,按照预设的炮点线增量选取炮点线,并在选取的每个炮点线上按照预设的炮点增量选取炮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炮点线增量包括1-10中的任一整数,所述预设的炮点增量包括1-20中的任一整数。
8.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利用表层资料或者大炮初至资料建立表层模型,根据所述表层模型进行基准面静校正;
2)对拾取的每个地震道的初至时间数据施加该地震道对应的炮点和检波点的基准面静校正,生成新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Ts,j,其中,Ts,j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施加基准面静校正后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3)选取检波点,确定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根据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内的炮点生成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确定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所对应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Tr,i,其中,Tr,i表示第r检波点第i炮点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4)选取炮点,生成每个炮点的共炮点道集,确定每个共炮点道集折射层范围内各检波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Δts,j,并将该初至拟合时差作为各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其中,Δts,j表示第s炮点第j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
5)计算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ΔRtj,其中,
ΔRtj表示第j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
n表示在共炮点道集上计算了该检波点单次剩余静校正的炮点个数;
s表示三维测线内炮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在该炮点的共炮点道集上计算了第j检波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的炮点个数n;
j表示三维测线内检波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从第一条检波点线的第一个检波点到最后一条检波点线的最后一个检波点;
6)对于步骤3)中生成的共检波点道集,确定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折射层范围内各炮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Δtr,i,并将该初至拟合时差作为各炮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其中,Δtr,i表示第r检波点第i炮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
7)计算炮点的剩余静校正量ΔSti,其中,
ΔSti表示第i炮点的剩余静校正;
m表示在共检波点道集上计算了该炮点单次剩余静校正的检波点个数;
i表示三维测线内炮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第一条炮点线的第一个炮点到最后一条炮点线的最后一个炮点;
r表示三维测线内检波点的位置编号,范围为在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上计算了第i炮点的单次剩余静校正的检波点个数m;
其中,步骤6)所述的对于步骤3)中生成的共检波点道集,确定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折射层范围内各炮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Δtr,i,包括:
在由步骤3)生成的所有共检波点道集上按照正负偏移距分别生成一个共检波点数据子集,在每个子集上根据折射速度的大小和范围划分出一个折射层的范围;
对每个共检波点数据子集上指定折射层范围内各炮点对应的炮检距与初至时间分别进行拟合,得到每个共检波点数据子集内各炮点处拟合后的初至时间拟合前初至时间为Tr,i
计算该共检波点数据子集最小绝对值正负偏移距对应的初至拟合时差,将最小绝对值正负偏移距对应的初至拟合时差作为该共检波点数据子集指定折射层范围内的拟合系统校正时差constSrk
根据constSrk计算每个共检波点道集所有子集指定折射层范围内各检波点处的初至拟合时差Δtr,i
其中,constSrk=T′rk,i|offset=min(abs(offset))-Trk,i|offset=min(abs(offset))
constSrk表示第r共检波点数据子集k的拟合系统校正时差;
T′rk,i|offset=min(abs(offset))表示第r共检波点数据子集k最小绝对值偏移距时炮点i对应的地震道的拟合初至时间;
Trk,i|offset=min(abs(offset))表示第r共检波点数据子集k最小绝对值偏移距时炮点i对应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Δtr,i=T′r,i-Tr,i+constSrk
T′r,i表示第r检波点第i炮点的拟合初至时间;
Tr,i表示第r检波点第i炮点施加基准面静校正后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选取检波点,包括:
对于三维观测系统,按照预设的检波点线增量选取检波点线,并在选取的每个检波点线上按照预设的检波点增量选取检波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检波点线增量包括1-10中的任一整数,所述预设的检波点增量包括1-20中的任一整数。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确定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根据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内的炮点生成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包括:
确定每个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范围,所述炮点线号范围的最小炮点线号为Sline1,所述炮点线号范围的最大炮点线号为Sline2,其中,Sline1=Rline-S,Sline2=Rline+S,Rline表示该检波点的检波点线号,S表示该检波点所对应的炮点线号偏移值;
根据所述炮点线号范围内的炮点生成该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选取炮点,包括:选取三维观测系统的全部炮点。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选取炮点,包括:
对于三维观测系统,按照预设的炮点线增量选取炮点线,并在选取的每个炮点线上按照预设的炮点增量选取炮点。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炮点线增量包括1-10中的任一整数,所述预设的炮点增量包括1-20中的任一整数。
CN201410852329.0A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Active CN1044837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2329.0A CN104483705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2329.0A CN104483705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83705A CN104483705A (zh) 2015-04-01
CN104483705B true CN104483705B (zh) 2017-03-08

Family

ID=52758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52329.0A Active CN104483705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837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5300B (zh) * 2015-11-17 2017-12-1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剩余静校正方法
CN106094034B (zh) * 2016-06-06 2018-04-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表层模型驱动道间时差校正方法
CN106842325B (zh) * 2016-12-21 2019-02-01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利用检波点静校正迭代法提高初至波拾取效率及准确率的方法
CN107219554B (zh) * 2017-05-05 2019-04-02 北京大学 陆地地震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量的自动获取方法
CN109581505B (zh) * 2018-10-22 2020-08-1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正演初至波走时剩余静校正方法及系统
CN109581506B (zh) * 2018-12-24 2021-01-05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一种数据驱动的无拉伸动校正方法
CN111435171B (zh) * 2019-01-15 2023-02-28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海底节点地震数据的时钟漂移校正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624655B (zh) * 2019-02-27 2023-02-0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初至波剩余静校正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2241023B (zh) * 2019-07-16 2023-04-2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陆上三维炮点二次定位及定量偏移监控方法和装置
CN112748468A (zh) * 2019-10-30 2021-05-0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三维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11965702B (zh) * 2020-07-21 2023-08-2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地震初至的剩余静校正量处理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2648A (zh) * 2011-03-23 2012-09-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大炮初至的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CN103837895B (zh) * 2014-03-10 2016-09-14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拟合初至波获取短波长静校正量的方法
CN104090301B (zh) * 2014-07-21 2017-08-25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一种求取三维高频静校正量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83705A (zh)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83705B (zh) 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CN101609160B (zh) 一种抗背景噪音强的地震数据初至波自动拾取方法
CN108919354B (zh) 近地表q偏移方法及装置
CN102645670B (zh) 一种基于叠加响应分析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EP2920615A1 (en) Process for creating image gathers
CN104570102B (zh) 一种近地表速度模型与中深层速度模型的融合方法
Amoroso et al. S‐wave identification by polarization filtering and waveform coherence analyses
Wang et al. Seismic signature of an untuned large‐volume airgun array fired in a water reservoir
CN102692648A (zh) 一种基于大炮初至的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CN105954797B (zh) 地震数据的断裂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04199103B (zh) 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03210323B (zh) 处理地震数据的系统和方法
CN107561589A (zh) 一种近地表横波层速度模型建立方法
CN102053260B (zh) 获得地震纵波的方位速度的方法及处理地震数据的方法
CN106154315A (zh) 一种对称均匀的高密度地震采集方法
CN107678057B (zh) 三维地震中确定或优化检波器或设备投入量及排布的方法
CN104297790B (zh) 一种起伏海底地震观测系统中炮检距分布的定量评估方法
CN110501751B (zh) 一种基于多分量梯度数据联合和深度加权的相关成像方法
AU2006237348B2 (en) Method of processing seismic data for AVO or AVOA characterisation
CN105866839B (zh) 基于共姿态道集的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06443791B (zh) 求取倾斜地层或各向异性地层横波剩余静校正量的方法
Eaton et al. Determining microseismic event locations by semblance-weighted stacking
CN104375181A (zh) 一种快速生成三维共检波点初至道集的方法
CN106199705A (zh) 地震勘探采集数据的检测方法
CN104656126B (zh) 一种生成地震观测系统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