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81522B - 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81522B
CN104481522B CN201410617896.8A CN201410617896A CN104481522B CN 104481522 B CN104481522 B CN 104481522B CN 201410617896 A CN201410617896 A CN 201410617896A CN 104481522 B CN104481522 B CN 1044815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tum
geolith
basic
lithostratigraphy
digi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1789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81522A (zh
Inventor
赵刚
谭秀成
肖劲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61789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8152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481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815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815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815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9/00Testing the nature of borehole walls; Formation test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samples of soil or well fluids, specially adapted to earth drilling or w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在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操作平台内实现对岩石地层的数字描述,包括:S1:实测基本岩石地层单元;S2:野外实测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统计该地层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出露状况;S3:将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岩石特性及地层单元结构序列图输入“基本单元设置”菜单;S4:将地层厚度、统计该地层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出露状况输入“地层单元输入”菜单;S5:输入图件名、比例尺数据;S6:完成对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地层全部逻辑运算和数字运算,并提供综合地层柱状图完成岩石地层的数字描述。本发明通过有限重复逻辑运算和数字运算,实现了对岩石地层的数字描述。

Description

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
背景技术
实现地质与矿产生产、科学研究工作的定量化与数字化是当前地质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地层研究是地质学的基础,岩石地层是成层岩系的物质基础,所以岩石地层描述是所有地层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中的基础。在传统的岩石地层描述中,地层的岩性特征被逐层描述(地层规范或地层指南),记录的地层资料属于离散型资料。虽然这些资料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录入,但由于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因此在它们之间不可能通过逻辑运算和数字运算实现对岩石地层的数字描述。
上世纪中后期,基于对沉积过程研究的进展,Weimer(1987)概括出横向堆积原理,提出“最大量的沉积岩是由侧向加积作用堆积的,并认为具有成因联系的自然单位在纵向上的堆积起因于基底的下沉作用或压实作用”。肖劲东(1990)提出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概念,认为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是岩石地层内不可再分的最小岩石地层实体。魏家镛(1998)提出基本层序的概念,并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推行上述岩性结构地层描述法则的试验研究。从此在国内开启了地层的岩石与结构相结合的岩石地层描述(张守信,2006)。本发明不同于当前地矿部地质调查局的数字填图系统(RGMAP)与数字剖面系统(RGSECTION),数字填图系统(RGMAP)目前采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发的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作为底层。数字剖面系统(RGSECTION)是基于野外剖面的各类实测数据、岩层分层描述、各种面理和线理产状、采样数据的获取及其岩层厚度计算、剖面数据的组织与管理、剖面图、柱状图的计算机自动成图的GIS系统。本发明以横向堆积原理为基本理论,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为“地层细胞”,建立了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为地层细胞,结合野外地质调查,通过重复逻辑运算和数字运算描述岩石地层的方法。本发明虚拟运算的结论符合野外地质现象,揭示同一岩石地层单元内不同地层记录都源自于同一个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本质,为岩石地层单元的定义提供一种新的定义原则、程序与技术方法,为追索古盆地系统的运动幅度与速率定量描述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可行性。虚拟计算与适度野外地质验证结合的综合地层学工作方法不仅节省了室内外大量重复工作量,还实现了对岩石地层信息的深度挖掘。
本发明的理论依据是横向堆积原理,其具体内容如下:最大量的沉积岩是由侧向加积作用堆积的,具有成因联系的自然单位在纵向上的堆积起因于基底的下沉作用或压实作用。
基于上述原理,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在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RSD)操作平台内,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为地层细胞,通过重复逻辑运算和数字运算实现对岩石地层的数字描述,本发明所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可以是一个以Visual Basic/Visual C语言开发的系统软件,所述的一维空间是地层在垂向加积形成成层岩系的空间方向,本发明的地层单元提供人工输入与计算机随机输入及前述两种输入方式随机交叉输入方式。
它包括以下步骤:
S1:踏勘,遴选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实测遴选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并绘制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结构柱状图;
S2:踏勘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并判断该段地层内岩石地层单元数是否可数:
(1)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地层厚度大且岩石地层单元数可数,则转入步骤S211:
S211:野外按比例尺逐层描述并实测地层剖面;
S212:打开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输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及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结构柱状图;
S213:按地层顺序以单元为单位逐层输入;
S214:设置图件信息;
S215:初始化生成可供编辑的地层综合柱状图;
S216:编辑完成对岩石地层单元的数字描述;
(2)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大,岩石地层单元厚度小且岩石地层单元数不可数,则转入步骤S221:
S221:野外按比例尺实测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提取岩石地层单元厚度的最大值Xmax与最小值Xmin
S222:打开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输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及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结构柱状图;
S223:输入整段地层总厚度B及岩石地层单元厚度的最大值Xmax与最小值Xmin
S224:计算机随机赋值,计算当前岩石单元地层厚度C,若B-C>Xmin,则由计算机重新随机赋值;若B-C<Xmin,则跳转至步骤S225;
S225:设置图件信息;
S226:初始化生成可供编辑的地层综合柱状图;
S227:验证地层综合柱状图与踏勘是否相符,与踏勘不符则跳转至步骤S223,与踏勘相符则跳转至步骤S228;
S228:编辑完成对岩石地层单元的数字描述。
所述计算当前岩石单元地层厚度C及缺失地层的步骤包括:
SS1:计算机随机赋值K,0<K<1;
SS2:当前岩石单元地层厚度C=Xmin+K(Xmax-Xmin);
SS3:生成上缺失F,F=K(E-C),若E-(C+F)≠0,则转入步骤SS4;若E-(C+F)=0,则转入步骤SS5,其中E为实测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厚度;
SS4:生成下缺失G,G=E-C-F;
SS5:当B-C>Xmin,则转入步骤SS1,否则转入步骤SS6,其中B为随机地层单元剩余厚度,起始时B为整段地层总厚度;
SS6:结束。
所述的一维空间是地层在垂向加积形成成层岩系的空间方向。
具体的,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SS1:实测基本岩石地层单元,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识别并选取基本岩石地层单元;
SSS2:野外实测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统计该地层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出露状况;
SSS3:将步骤SSS1获取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岩石特性及地层单元的结构序列图输入“基本单元设置”菜单;
SSS4:将步骤SSS2所获取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统计该地层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出露状况数据按实测地层单元输入方式或随机地层单元输入方式或两者交叉并用的输入方式输入“地层单元输入”菜单,完成提交;
SSS5:从主页面“地层描述”栏目下拉菜单进入“图件信息”菜单,输入图件名、比例尺数据;
SSS6:从主页面“图件编辑”栏目下拉菜单点击“初始化”功能,系统完成对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地层全部逻辑运算和数字运算,并以提供综合地层柱状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用)1983)的方式完成一维空间岩石地层的数字描述。
所述的地层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出露状况为与基本地层单元对比,显示该单元出现的地层缺失,地层缺失若发生在单元上部即为上缺失,若发生在单元下部即为下缺失。
所述统计该地层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出露状况的步骤采取如下方式:
(1)逐个统计方式:即自下而上逐个实测岩石地层单元的厚度及与基本地层单元对比显示该单元地层缺失部位,地层缺失若发生在单元上部即为上缺失,地层缺失若发生在单元下部即为下缺失;
(2)提取最大值与最小值:野外实地调查提取该地层厚度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中,具有最大地层厚度的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厚度值和具有最小地层厚度的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厚度值。
所述地层单元的输入方式包括:
(1)实测地层单元输入:该输入方式提供一种将实测地层单元逐一输入的方式,将逐个统计方式所取得的数据输入“地层单元输入”菜单;
(2)随机地层单元输入:该输入方式提供一种区间输入的方式,将野外实地调查提取的该段地层厚度及其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中的具有最大地层厚度的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厚度值和具有最小地层厚度的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厚度值输入“地层单元输入”菜单。
(3)实测地层单元输入方式与随机地层单元输入方式交叉输入:
所述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岩石地层特性包括岩性、地层结构、地层厚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岩石地层描述中,通过建立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并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为“地层细胞”,按照一定的规范在野外地质调查获取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及地层剖面数据,通过有限重复逻辑运算和数字运算,实现了对岩石地层的数字描述,替代了在地层描述中大量的重复劳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岩石地层数字描述方法流程图;
图2为实施案例1中盆地亮甲山竹叶状灰岩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地层结构图;
图3为实施案例1中34-41层岩石地层数字描述完成的综合柱状图;
图4为实施案例1中67-82层岩石地层数字描述完成的综合柱状图;
图5为实施案例1中三次重复提交所获得的岩石地层岩性柱状图和地层结构柱状图之一;
图6为实施案例1中三次重复提交所获得的岩石地层岩性柱状图和地层结构柱状图之二;
图7为实施案例1中三次重复提交所获得的岩石地层岩性柱状图和地层结构柱状图之三;
图8为实施案例2中二叠三叠系界线飞仙关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地层结构图;
图9为实施案例2中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飞仙关组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本发明的理论依据是横向堆积原理,其具体内容如下:最大量的沉积岩是由侧向加积作用堆积的,具有成因联系的自然单位在纵向上的堆积起因于基底的下沉作用或压实作用。
基于上述原理,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在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RSD)操作平台内,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为地层细胞,通过重复逻辑运算和数字运算实现对岩石地层的数字描述,本发明所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可以是一个以VisualBasic/Visual C语言开发的系统软件,所述的一维空间是地层在垂向加积形成成层岩系的空间方向,本发明的地层单元提供人工输入与计算机随机输入及前述两种输入方式随机交叉输入方式。
如图1所示,它包括以下步骤:
S1:踏勘,遴选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实测遴选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并绘制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结构柱状图;
S2:踏勘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并判断该段地层内岩石地层单元数是否可数:
(1)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地层厚度大且岩石地层单元数可数,则转入步骤S211:
S211:野外按比例尺逐层描述并实测地层剖面;
S212:打开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输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及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结构柱状图;
S213:按地层顺序以单元为单位逐层输入;
S214:设置图件信息;
S215:初始化生成可供编辑的地层综合柱状图;
S216:编辑完成对岩石地层单元的数字描述;
(2)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大,岩石地层单元厚度小且岩石地层单元数不可数,则转入步骤S221:
S221:野外按比例尺实测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提取岩石地层单元厚度的最大值Xmax与最小值Xmin
S222:打开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输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及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结构柱状图;
S223:输入整段地层总厚度B及岩石地层单元厚度的最大值Xmax与最小值Xmin
S224:计算机随机赋值,计算当前岩石单元地层厚度C,若B-C>Xmin,则由计算机重新随机赋值;若B-C<Xmin,则跳转至步骤S225;
S225:设置图件信息;
S226:初始化生成可供编辑的地层综合柱状图;
S227:验证地层综合柱状图与踏勘是否相符,与踏勘不符则跳转至步骤S223,与踏勘相符则跳转至步骤S228;
S228:编辑完成对岩石地层单元的数字描述。
所述计算当前岩石单元地层厚度C及缺失地层的步骤包括:
SS1:计算机随机赋值K,0<K<1;
SS2:当前岩石单元地层厚度C=Xmin+K(Xmax-Xmin);
SS3:生成上缺失F,F=K(E-C),若E-(C+F)≠0,则转入步骤SS4;若E-(C+F)=0,则转入步骤SS5,其中E为实测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厚度;
SS4:生成下缺失G,G=E-C-F;
SS5:当B-C>Xmin,则转入步骤SS1,否则转入步骤SS6,其中B为随机地层单元剩余厚度,起始时B为整段地层总厚度;
SS6:结束。
所述的一维空间是地层在垂向加积形成成层岩系的空间方向。
具体的,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SS1:实测基本岩石地层单元,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识别并选取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按比例尺自下而上详尽描述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岩性、地层结构、地层厚度等岩石地层特征并绘制地层单元的地层结构序列图;
在实测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地质调查中所使用的比例尺可以是1:1,1:2,1:5,1:10,1:20,1:30,1:50或其它根据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厚度以及在图示中能够清楚表达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各项特征的比例尺规格;
SSS2:野外实测由步骤SSS1所描述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统计该地层厚度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统计该地层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出露状况;
统计该地层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出露状况的步骤采取如下方式:
(1)逐个统计方式:即自下而上逐个实测岩石地层单元的厚度及与基本地层单元对比显示该单元地层缺失部位,地层缺失若发生在单元上部即为上缺失,地层缺失若发生在单元下部即为下缺失;
(2)提取最大值与最小值:野外实地调查提取该地层厚度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中,具有最大地层厚度的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厚度值和具有最小地层厚度的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厚度值。
SSS3:打开计算机,启动“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1.0版”,将步骤SSS1获取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岩性、地层结构、地层厚度等岩石特征以及绘制的地层单元结构序列图等输入其“基本单元设置”菜单;
SSS4:打开“地层单元输入”菜单,将步骤SSS2所获取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统计该地层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出露状况数据按实测地层单元输入方式或随机地层单元输入方式或两者交叉并用的输入方式输入“地层单元输入”菜单,完成提交;
根据步骤SSS2该菜单提供地层单元出露状况统计方式,本发明提供了两种地层单元的输入方式:
(1)实测地层单元输入:该输入方式提供一种将实测地层单元逐一输入的方式,将逐个统计方式所取得的数据输入“地层单元输入”菜单;
(2)随机地层单元输入:该输入方式提供一种区间输入的方式,将野外实地调查提取的该段地层厚度及其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中的具有最大地层厚度的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厚度值和具有最小地层厚度的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厚度值输入“地层单元输入”菜单;
(3)实测地层单元输入方式与随机地层单元输入方式交叉输入。
SSS5:从主页面“地层描述”栏目下拉菜单进入“图件信息”菜单,输入图件名、比例尺数据;
SSS6:从主页面“图件编辑”栏目下拉菜单点击“初始化”功能,系统完成对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地层全部逻辑运算和数字运算,并以提供综合地层柱状图的方式完成一维空间岩石地层的数字描述。综合地层柱状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3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用)1983》的要求。
所述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等同于Weimer(1987)所提出的具有成因联系的自然单位,魏家镛(1998)提出的基本层序,是岩石地层学中最小的且不可再分的最小地层实体。
所述的地层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出露状况为与基本地层单元对比,显示该单元出现的地层缺失,地层缺失若发生在单元上部即为上缺失,若发生在单元下部即为下缺失。
实施案例1:对某盆地亮甲山竹叶状灰岩地层的岩石地层的数字描述
步骤(1):完成实测盆地亮甲山竹叶状灰岩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野外地质调查如下:
岩性描述:
38、竹叶状灰岩,个别砾石内见水平层理,个别砾石见氧化圈 0.9m
37、泥质条带灰岩,灰岩层成“藕节状”,见含砾石透镜体 0.9m
36、页岩,下部见含砾石透镜体 1m
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结构如图2所示。
步骤(2):完成盆地亮甲山竹叶状灰岩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统计该地层厚度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的统计如下表。
盆地下奥陶统亮甲山组岩石地层特征统计表(表1) 单位:米
单元编号 I II III S 接触关系 缺失地层
1 0.5 0.4 0.14 1.04 上缺失
2 0.25 0.75 0.24 1.24 冲刷面 上缺失
3 0.06 0.35 0.2 0.61 冲刷面 上下均缺失
4 0.33 0.36 0.36 1.05 冲刷面 异常
6 0.2 0.3 0.03 0.53 冲刷面 上缺失
7 0.72 0.06 0.1 0.88 冲刷面 上缺失
8 0.45 0.5 0.1 1.05 冲刷面 上缺失
9 0.5 1.34 0.02 1.86 冲刷面 上缺失
10 0.62 1.83 0.6 3.05 冲刷面 上缺失
11 0.76 1.06 1.82 冲刷面 上缺失
12 1 0.9 0.9 2.8 整合 正常
13 1.8 1.8 0.4 4 整合 正常
14 1.2 1.1 0.7 3 冲刷面 上缺失
17 0.55 1.4 0.45 2.4 整合 正常
20 2.52 0.36 2.88 冲刷面 上下均缺失
21 2.14 2.2 4.34 冲刷面 上缺失
24 0.5 0.8 1.3 冲刷面 上缺失
25 0.36 1.6 1.96 冲刷面 上缺失
26 0.55 0.25 0.1 0.9 冲刷面 上缺失
27 0.36 0.12 0.48 冲刷面 下缺失
28 0.07 0.1 0.45 0.62 冲刷面 下缺失
29 1.09 0.83 1.92 整合 正常
30 0.6 0.2 0.8 整合 正常
31 0.17 0.23 0.4 冲刷面 下缺失
32 0.93 冲刷面 下缺失
33 2.1 冲刷面 上下均缺失
37 1.1 1.1 冲刷面 下缺失
38 1.05 1.05 冲刷面 下缺失
39 1.05 1.05 冲刷面 下缺失
40 1.06 1.06 冲刷面 下缺失
41 1 0.16 1.16 整合 正常
42 0.45 0.67 1.12 冲刷面 下缺失
43 0.14 0.16 0.3 冲刷面 下缺失
44 0.77 0.77 冲刷面 下缺失
46 1.7 1.4 3.1 冲刷面 下缺失
50 0.33 0.33 冲刷面 上下均缺失
51 0.45 0.45 冲刷面 上下均缺失
52 0.6 0.6 下缺失 上下均缺失
54 0.6 0.6 下缺失 上下均缺失
1.55 0.1 1.65 异常 异常
步骤(3):启动“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1.0版”,将步骤(1)获取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岩性、地层结构、地层厚度等岩石地层特征,绘制地层单元的地层结构序列图等输入“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1.0版”所提供的“基本单元设置菜单”。
步骤(4):表(1)中盆地亮甲山竹叶状灰岩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为88.75米,本实施例中31-41层采用实测地层单元输入结果,第67-82层则采取随机地层单元输入方式。
步骤(5):从“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1.0版”主页面“地层描述”栏目下拉菜单点击“图件信息”栏输入图件名、比例尺数据。
步骤(6):从“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1.0版”主页面“图件编辑”栏目下拉菜单点击“初始化”功能。本实施例中含两种地层单元输入方式,按实测地层单元输入方式完成的实测地层单元输入,其初始化后提供的岩石地层数字化描述所提供的可编辑的岩石地层剖面综合柱状图如图3所示(比例尺1:100,下同)。按随机地层单元输入方式完成的实测地层单元输入,其初始化后提供的岩石地层数字化描述所提供的可编辑的岩石地层剖面综合柱状图如图4所示。图4中由于地层单元的输入由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随机输入,故此其每启动一次随机地层输入菜单并完成提交,其初始化后提交的数字化描述的结果均不同。图4同时还提交了3个3次重复提交所获得的岩石地层岩性柱状图和地层结构柱状图(如图5~7所示),可以看出它们之间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显示出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在组构成层岩系非线性和自相似性特征,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岩石地层在横向上的岩性变化。
实施案例2:对某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岩石地层的数字描述
步骤(1):完成实测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野外地质调查如下:
岩性描述:
2、灰黑色至黄绿色薄层状页岩 5cm
1、青灰色薄层状生物碎屑灰岩 13cm
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结构如图8所示。
步骤(2):完成二叠-三叠系界线飞仙关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统计该地层厚度所包含的岩石地层单元:
步骤(3):启动“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1.0版”,将步骤(1)获取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岩性、地层结构、地层厚度等岩石地层特征,绘制地层单元的地层结构序列图等输入“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1.0版”所提供的“基本单元设置”菜单。
步骤(4):以实测地层单元输入方式完成底层单元输入;
步骤(5):从“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1.0版”主页面“地层描述”栏目下拉菜单点击“图件信息”栏输入图件名,比例尺数据。
步骤(6):从“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1.0版”主页面“图件编辑”栏目下拉菜单点击“初始化”功能,完成对重庆涪陵市二龙口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飞仙关组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结果如图9所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内,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为地层细胞,通过重复逻辑运算和数字运算实现对岩石地层的数字描述,它包括以下步骤:
S1:踏勘,遴选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实测遴选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并绘制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结构柱状图;
S2:踏勘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并判断该段地层内岩石地层单元数是否可数:
(1)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地层厚度大且岩石地层单元数可数,则转入步骤S211:
S211:野外按比例尺逐层描述并实测地层剖面;
S212:打开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输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及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结构柱状图;
S213:按地层顺序以单元为单位逐层输入;
S214:设置图件信息;
S215:初始化生成可供编辑的地层综合柱状图;
S216:编辑完成对岩石地层单元的数字描述;
(2)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大,岩石地层单元厚度小且岩石地层单元数不可数,则转入步骤S221:
S221:野外按比例尺实测基本岩石地层单元所代表的整段地层总厚度,提取岩石地层单元厚度的最大值Xmax与最小值Xmin
S222:打开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输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及基本岩石地层单元的地层结构柱状图;
S223:输入整段地层总厚度B及岩石地层单元厚度的最大值Xmax与最小值Xmin
S224:计算机随机赋值,计算当前岩石单元地层厚度C,若B-C>Xmin,则由计算机重新随机赋值;若B-C<Xmin,则跳转至步骤S225;
S225:设置图件信息;
S226:初始化生成可供编辑的地层综合柱状图;
S227:验证地层综合柱状图与踏勘是否相符,与踏勘不符则跳转至步骤S223,与踏勘相符则跳转至步骤S228;
S228:编辑完成对岩石地层单元的数字描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当前岩石单元地层厚度C的步骤包括:
SS1:计算机随机赋值K,0<K<1;
SS2:当前岩石单元地层厚度C= Xmin+K(Xmax-Xmin);
SS3:生成上缺失F,F=K(E-C),若E-(C+F)≠0,则转入步骤SS4;若E-(C+F)=0,则转入步骤SS5,其中E为实测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厚度;
SS4:生成下缺失G,G=E-C-F;
SS5:当B-C>Xmin,则转入步骤SS1,否则转入步骤SS6,其中B为随机地层单元剩余厚度,起始时B为整段地层总厚度;
SS6:结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维空间是地层在垂向加积形成成层岩系的空间方向。
CN201410617896.8A 2014-11-05 2014-11-05 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4815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17896.8A CN104481522B (zh) 2014-11-05 2014-11-05 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17896.8A CN104481522B (zh) 2014-11-05 2014-11-05 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81522A CN104481522A (zh) 2015-04-01
CN104481522B true CN104481522B (zh) 2017-01-18

Family

ID=52756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1789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481522B (zh) 2014-11-05 2014-11-05 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8152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7567A (zh) * 2003-07-11 2004-02-2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基于便携机的计算机辅助地质调查系统
CN1480892A (zh) * 2002-10-10 2004-03-10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字填图方法
CN101109658A (zh) * 2007-06-25 2008-01-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高光谱矿物填图方法
WO2012175115A1 (en) * 2011-06-21 2012-12-27 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 Computer-based method for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calculation and reservoir navigation
CN104008167A (zh) * 2014-05-30 2014-08-27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一种采用单要素描述地质体的地质图建库模型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0892A (zh) * 2002-10-10 2004-03-10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字填图方法
CN1477567A (zh) * 2003-07-11 2004-02-2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基于便携机的计算机辅助地质调查系统
CN101109658A (zh) * 2007-06-25 2008-01-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高光谱矿物填图方法
WO2012175115A1 (en) * 2011-06-21 2012-12-27 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 Computer-based method for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calculation and reservoir navigation
CN104008167A (zh) * 2014-05-30 2014-08-27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一种采用单要素描述地质体的地质图建库模型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中的数字剖面系统;张克信;《地层学杂志》;20070430(第2期);第157-164页 *
试论基本岩石地层单元及其应用;肖劲东;《地球科学》;19900330(第2期);第131-13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81522A (zh)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34858A (zh) 一种矿集区尺度区域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系统
CN105510993B (zh) 前陆盆地深埋挤压型复杂膏盐岩层识别和分布预测方法
Lekula et al. Hydrogeological conceptual model of large and complex sedimentary aquifer systems–Central Kalahari Basin
CN111090709A (zh) 一种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大数据地质分析方法
CN110096565B (zh) 一种集成工程地质成果的多源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
Zhu et al. Coupled modeling between geological structure fields and property parameter fields in 3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pace
Miccadei et al. Morphotectonic map of the Aventino-Lower Sangro valley (Abruzzo, Italy), scale 1: 50,000
Räsänen et al. A shift from lithostratigraphic to allo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Quaternary glacial deposits
CN105652341B (zh) 一种考虑古构造影响的快捷定量化古地貌恢复方法
CN102253423A (zh) 基于多源水文地质勘测信息的适宜供水位置智能识别技术
CN105184862B (zh) 一种三维地层模型动态构建方法
CN103377196A (zh) 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岩相古地理资料处理方法
Petrone et 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3D modeling and geotechnical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technical rules for geotechnical design: the case study of the Nola’s logistic plant (southern Italy)
Hou et al. Reconstructing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structures by the Multiple-point statistics method coupled with a deep neural network: A case study of a metro station in Guangzhou, China
Carr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of the Bone Spring Formation (Leonardian), Delaware Basin, New Mexico and Texas: An Interim Report
CN104481522B (zh) 一种在一维空间实现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的方法
Burs et al. Developing a structural and conceptual model of a tectonically limited karst aquifer: a hydrogeological study of the Hastenrather Graben near Aachen, Germany
Cortés-Aranda et al. Late quaternary out-of-sequence deformation in the innermost Kangra Reentrant, NW Himalaya of India: Seismic potential appraisal from 10Be dated fluvial terraces
Froukh Groundwater modelling in aquifers with highly karstic and 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KHC) in Palestine
Cafaro et al. Landslide hazard assessment and judgment of reliability: a geomechanical approach
Han et al. GIS-based regionalization of a karst water system in Xishan Mountain area of Taiyuan Basin, north China
Pasanen et al. 3D geological models to groundwater flow models: data integration between GSI3D and groundwater flow modelling software GMS and FeFlow®
Shen et al.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of loose layers based on stratum development law
Skinner Jr et al. The role of photogeologic mapping in traverse planning: lessons from DRATS 2010 activities
Rogiers et al. Groundwater model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using a combination of cone-penetration tests and borehole da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118

Termination date: 2017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