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60127B - 自发光显示元件 - Google Patents

自发光显示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60127B
CN104460127B CN201410244675.0A CN201410244675A CN104460127B CN 104460127 B CN104460127 B CN 104460127B CN 201410244675 A CN201410244675 A CN 201410244675A CN 104460127 B CN104460127 B CN 1044601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element
liquid crystal
electrode
substrate
alignment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446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60127A (zh
Inventor
徐旭宽
陈建宏
陈宏源
许美琪
庄璧荥
赖柜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olu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nolux Displa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lux Display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lux Displa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60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601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601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601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8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元件,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相对第一基板设置;一电极结构设置于第一和第二基板至少其中之一;和一发光混合层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发光混合层包括一发光材料和一液晶材料。当施加一电压于电极结构时可产生水平电场或垂直电场。一显示元件的电极结构例如包括一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相对第一电极设置,当施加电压于此电极结构时可产生一垂直电场;显示元件还可包括一电子注入层和一空穴传输层。另一显示元件的电极结构例如设置于第一基板的一侧并相对于第二基板,当施加电压于电极结构时可产生一水平电场。

Description

自发光显示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元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自发光显示元件。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如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Display Device,TFT-LCD)、等离子显示装置(Plasma Display Panel,PDP)或有机电激发光显示装置(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OLED)较以往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来得轻薄短小,故已逐渐成为现今常见的平面显示装置。传统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是非自发光的显示器,需要设置背光模块投射光线以达到显示功能,以及置放光学膜材以使光线均匀出光。相较于TFT-LCD,有机电激发光显示装置更具有自发光、轻薄、可挠曲、全彩化、高亮度、低耗电、广视角、高应答速度及制程简单等优点,但是却有发光效率不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显示元件,结合发光材料和液晶材料于同一层,以构成一具有良好发光效率和可产生均匀光形的自发光显示元件。
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显示元件,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相对第一基板设置;一电极结构,设置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至少其中之一;和一发光混合层,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发光混合层包括一发光材料和一液晶材料。其中当施加一电压于电极结构时可产生一水平电场(horizontal electric field)或一垂直电场(verticalelectric field)。
如上述提出的显示元件,还可包括: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相对第一电极设置。发光混合层是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当施加一电压于电极结构时可产生一垂直电场。再者,如上述提出的显示元件还可包括一电子注入层(Electron Injection Layer)形成于第一电极上,一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fer Layer)形成于第二电极上;发光混合层则位于电子注入层和空穴传输层之间。
根据本发明,再提出一种显示元件,其电极结构是设置于第一基板的一侧并相对于该第二基板,且相邻的电极是相隔一间距(spacing),包括一发光材料和一液晶材料的发光混合层是位于电极结构和第二基板之间,其中当施加电压于电极结构时可产生一水平电场。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揭露第一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2为本揭露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3为本揭露第二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4为本揭露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5为本揭露第四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6为本揭露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7A为本揭露第五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7B为本揭露第五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8A为本揭露第六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8B为本揭露第六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9A为本揭露第七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9B为本揭露第七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10A为本揭露第八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10B为本揭露第八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10C为本揭露第八实施例的又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11A为本揭露第九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11B为本揭露第九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11C为本揭露第九实施例的又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12A为本揭露第十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12B为本揭露第十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12C为本揭露第十实施例的又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
图13A绘示铁电液晶在一个螺距间的排列示意图。
图13B绘示在向上电场方向作用下,铁电液晶分子的自发极化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同的示意图。
图13C绘示在向下电场方向作用下,铁电液晶分子的自发极化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同的示意图。
图14A绘示透过施加电信号于实施例的显示元件且其电场方向向上,而产生特定方向的偏极化光的示意图。
图14B绘示透过施加电信号于实施例的显示元件且其电场方向向下,而产生特定方向的偏极化光的示意图。
图15A为本揭露一应用例的一圆偏极化滤波元件的示意图,其对左圆偏极化光进行滤光,其中是应用如图14A所示的显示元件。
图15B为本揭露一应用例的一圆偏极化滤波元件的示意图,其对右圆偏极化光进行滤光,其中是应用如图14B所示的显示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元件,利用发光材料和液晶材料的结合,以构成一自发光性的显示元件。实施例的显示元件,除了无须使用传统液晶显示元件的背光系统作为光源,其发光效率更可明显提升且可产生均匀的光形。实施例的显示元件例如是具有可产生垂直电场或横向电场的电极结构,本发明对此并不限制。
一实施例中,显示元件例如是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相对第一基板设置、一电极结构和一发光混合层(light-emitting combination layer)。其中,电极结构设置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至少其中之一,并在适当施加一电压下可产生一水平电场(horizontal electric field)或一垂直电场(vertical electric field)。发光混合层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发光混合层包括一发光材料和一液晶材料,当所施加于显示元件的电压达到可激发发光材料发光的一操作电压,则发光混合层发光,以提供显示元件光源。因此,实施例的显示元件无须使用传统用的背光系统作为光源。
实施例中,可应用的液晶材料例如是非自组性的液晶例如一般液晶,或是具自组性的液晶例如具周期性结构(具光子晶体特性)的液晶。周期性结构液晶材料可以是非维度周期性结构,例如胆固醇液晶;也可以是维度周期性结构,例如聚合物稳定蓝相液晶、聚合物稳定铁电液晶、或未有聚合物网状结构的铁电液晶等。本发明对于液晶材料的选用并不多作限制,相关技术者可视实际应用的设计条件做相应的选择。
以下参照所附图式详细叙述其中几种实施态样。需注意的是,实施例所提出的结构和内容仅为举例说明之用,本发明欲保护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所述的这些态样。实施例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是用以标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其中,第一~七实施例所例示的显示元件具有可产生垂直电场的电极结构,第八~十实施例所例示的显示元件具有可产生横向电场的电极结构。需注意的是,本发明并非显示出所有可能的实施例。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对结构加以变化与修饰,以符合实际应用所需。因此,未于本发明提出的其他实施态样也可能可以应用。再者,图式已被简化以利清楚说明实施例的内容,图式上的尺寸比例并非按照实际产品等比例绘制。因此,说明书和图示内容仅作叙述实施例之用,而非作为限缩本发明保护范围之用。
<可产生垂直电场的显示元件>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此实施例中,显示元件10是包括一第一电极(first electrode)11、一第二电极(second electrode)12、一电子注入层(electron injection layer)14形成于第一电极11上、一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ferlayer)16形成于第二电极12上、和一发光混合层(light-emitting combination layer)18位于电子注入层14和空穴传输层16之间。其中,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例如是分别形成于一第一基板(未绘示于图中)和一第二基板(未绘示于图中)上。实施例中,发光混合层18至少包括一发光材料181和一液晶材料,且发光混合层18为显示元件10的发光层。
当使用一电压或电流驱动显示元件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耦接),显示元件10会产生电子流与空穴流并传输至发光混合层18,以激发其中的发光材料181使之产生电激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一实施例中,发光材料181例如是有机发光材料。
第一实施例中,是以三维周期性结构液晶-聚合物稳定蓝相液晶(polymerstabilized blue-phase liquid crystal)(具有自组性三维光子晶体结构)-为发光混合层18中的液晶材料。如图1所示,聚合物稳定蓝相液晶(PSBP liquid crystal)包括蓝相液晶(blue-phase liquid crystal)和一聚合物网状结构(polymer network)183N以稳定这些蓝相液晶,而于发光混合层18中形成多个蓝相晶格化液晶区域(BP LC domains)183BPD。
蓝相液晶是一种不需配向膜、且其反应时间为次毫秒等级的液晶材料。相较于一般液晶分子,蓝相液晶其特殊的双扭转柱体结构(Double Twist Cylinder;DTC)更组成独特的晶格型态(Cubic Phase),即具有流体晶格特征(Fluid Lattice),其中BP I、II具立方体对称:BP I为体心立方结构(Body-Centered Cubic;BCC)、BP II为简单立方结构(SimpleCubic;SC),BP III则为等向性(Amorphous,Isotropic),又称雾相(Fog Phase),无晶格特性。BP I、BP II和BP III皆具很高的旋光性,而使蓝相液晶产生双扭转柱体结构,在液晶空间结构中也呈现良好的周期规则性。
由于蓝相液晶存在于胆固醇相与澄清相(Helical-isotropic)间一个很狭窄温度范围(约0.5~2℃)的液晶(依出现温度由低至高而分别定义出BP I、BP II和BP III),在应用上造成极大的不便。而为了改善操作温度范围过窄的缺点,可利用高分子稳定(polymerstabilized)蓝相液晶的技术,以高分子网络将蓝相液晶固定住,以将操作温度范围由原本的1K提升至约60K,成功地拓宽蓝相液晶温度范围,产生稳定的晶格。
在一般液晶显示器的应用上,虽然蓝相液晶显示具有极快的反应速率,但仍需要较高驱动电压与磁滞现象的问题。然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是利用蓝相液晶的周期性排列的特性而增加应用的显示元件的发光效率和使产生的光形更加均匀。因此蓝相液晶并非作为显示液晶之用。实施例中显示元件是利用发光材料181受驱动电压或电流激发后而发光。因此,当实施例的显示元件在发光的电压下操作时,其操作电压可以是仍不足以改变蓝相液晶的状态下的电压,如图1中所示的蓝相晶格化液晶区域183BPD仍然十分稳定地排列,进而稳定地维持它在显示元件中周期性排列的特性。因此,即使反复操作实施例的显示元件,显示元件都可稳定地达到高发光效率和均匀光形。
根据一实施例,制作时可将发光材料181和混有蓝相液晶的紫外光固化型聚合物单体进行混合。接着将此混合物以适当速率加热(例如0.01~5℃/min或其他范围),直到蓝相液晶具有光学等向性后,再以紫外光的曝光机(例如具有功率为1~20毫瓦mW)对此混合物曝光(例如约1至15分钟),使单体交联以形成聚合物网状结构183N以固定蓝相液晶。但以上说明并不代表本发明所有可能实施的制造方法。本发明对制作方式并不特别限制,实际应用时可对相关步骤做适当地修饰和变化,而制得实施例的发光混合层18。
另外,实施例中,显示元件还可包括一电子注入材料、或包括一空穴注入材料、或同时包括两者,以提高元件性能。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图2中,显示元件10’同样包括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电子注入层14、空穴传输层16和一发光混合层18。而于此实施的发光混合层18除了发光材料181和液晶材料(如聚合物网状结构183N可稳定蓝相液晶,而形成多个蓝相晶格化液晶区域183BPD),更包括一电子注入材料185和一空穴注入材料187,使更多的空穴和电子能在混合材料层18产生,进而降低能障。一实施例中,电子注入材料185和空穴注入材料187两种材料,不限制地,例如是以规则或不规则的颗粒或其他形状,和发光材料181呈均匀地或无规则地分布。
第二实施例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此实施例中,显示元件20是包括一第一电极21、一第二电极22、一电子注入层(electron injection layer)24形成于第一电极21上、一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fer layer)26形成于第二电极22上、和一发光混合层(light-emitting combination layer)28位于电子注入层24和空穴传输层26之间。其中,发光混合层28至少包括一发光材料281和一液晶材料,且发光混合层28为显示元件20的发光层。
当使用一电压或电流(不限制使用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驱动显示元件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耦接),显示元件20会产生电子流与空穴流并传输至发光混合层28,以激发其中的发光材料281使之产生电激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一实施例中,发光材料281例如是有机发光材料。
第二实施例中,是以一维周期性结构液晶-铁电液晶(Ferroelectric liquidcrystal,FLC)283-作为发光混合层28中的液晶材料。
铁电液晶(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FLC)是少数铁电性材料具有流体状态的。铁电液晶分子在垂直于分子长轴方向上具有偶极矩,其分子长轴方位相对于层的法线方向,以倾斜一固定角度为一定方向的配向排列,而自发极化也在一定的方向上分布着。铁电液晶在此种具有特殊的倾斜角的层列液晶相(tilt smectic phase)的排列状态下具有永久的电偶极,这些微观的电偶极会指向同一个方向(自发极化现象)形成巨观的自发极化方向(Ps)而具有铁电性。在层间,铁电液晶分子以其两倍倾斜角度为其顶角的圆锥体状分布着,如此使得层与层之间在一定的方向上依序的旋转成螺旋状结构。当外加电场时,自发分极会随着电场方向的改变而呈现出双稳定性(bistability),也就是外加电场得到的配列状态在无外加电场后仍可保持不变,也因为这样特殊的机制,使得铁电式液晶具有快速光电转换的效应。如图3所示,铁电液晶283分子所在的虚拟圆锥体表面又称等能面(Equal energy),当外加电场时,铁电液晶的偶极矩可反转,将顺着电场方向在圆锥体表面上偏转。
实施例中,具有永久偶极矩(Permant Dipole Moment)的铁电液晶283其层列是沿着X方向排列,如图3所示,以具有较低能阶。
另外,第二实施例中可使用没有聚合物稳定的铁电液晶,亦可使用聚合物稳定铁电液晶(polymer stabilized FLC)。本发明对此并不多作限制。聚合物稳定铁电液晶例如是包括一铁电液晶和一聚合物网状结构以稳定这些铁电液晶。
在此实施例中,发光混合层28中的铁电液晶283其层列特性是呈现稳定的一维周期性排列,且显示元件在发光的操作电压下操作都不会改变此周期性排列。因此,即使反复操作实施例的显示元件,显示元件都可稳定地达到高发光效率和均匀光形。
同样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显示元件还可包括一电子注入材料、或包括一空穴注入材料、或同时包括两者,以提高元件性能。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图4中,显示元件20’同样包括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电子注入层24、空穴传输层26和一发光混合层28。而于此实施的发光混合层28除了发光材料281和铁电液晶283,更包括电子注入材料285和空穴注入材料287,使更多的空穴和电子能在发光混合层28产生,进而降低能障。一实施例中,电子注入材料285和空穴注入材料287两种材料,不限制地,例如是以规则或不规则的颗粒或其他形状,和发光材料281呈均匀地或无规则地分布。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的显示元件的结构请参照前述第一、第二实施例,但是选用胆固醇液晶(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作为第三实施例发光混合层中的液晶材料。
胆固醇液晶,具有自组性一维光子晶体结构,其在当无外加电场时呈现平面螺旋型(Planar texture)或者是混乱短距螺旋(Focal Conic Texture),此种螺旋周期的特性可使应用的显示元件的发光效率增加和产生光形更加均匀。在一般液晶显示器的应用上,若将胆固醇液晶置于超过某临界值的强电场(例如施以几十伏特的电压)中,其螺旋状结构将被解旋。由于实施例中显示元件是利用发光材料181受驱动电压或电流激发后而发光,因此当实施例的显示元件在发光的电压下操作时,其操作电压仍不足以改变使胆固醇液晶的螺旋状结构的状态。即使反复操作实施例的显示元件,胆固醇液晶都具有稳定结构,而使显示元件长时间达到高发光效率和均匀光形的改善。
第四实施例
虽然上述实施例和相关图示是以显示元件具有电子注入层和空穴传输层作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
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此实施例中,显示元件30是包括一第一电极31、一第二电极32相对第一电极31设置、和一发光混合层(light-emittingcombination layer)38位于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之间,发光混合层38至少包括一发光材料381和一液晶材料,且发光混合层38为显示元件30的发光层。第四实施例中是以聚合物稳定蓝相液晶为例作绘示(图5、6),但实施例并不限制于此。本发明可应用具有自组性结构的液晶或非自组性结构的液晶为发光混合层38的液晶材料。
同样的,第四实施例中的显示元件中,其发光混合层还可包括一电子注入材料、或一空穴注入材料、或两者兼具,以提高元件性能。以下是以两者兼具的应用搭配图示做说明。
图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图6中,显示元件30’同样包括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相对第一电极31设置、和一发光混合层38位于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之间。做为显示元件30’的发光层的发光混合层38除了发光材料381和液晶材料,更包括电子注入材料385和空穴注入材料387,进而降低能障。一实施例中,电子注入材料385和空穴注入材料387两种材料,不限制地,例如是以规则或不规则的颗粒或其他形状,和发光材料381呈均匀地或无规则地分布。
虽然上述实施例是以自组性结构的液晶为例作绘示(图1-6),但实施例并不限制于此。实际应用本发明时,自组性和非自组性结构的液晶都可应用,与发光材料混合后所形成的发光混合层都能构成实施例的自发光的显示元件。因此本发明对液晶材料的选用并不多作限制,相关技术者可视实际应用的设计条件做相应的选择。以下实施例是佐以非自组性结构的液晶做发光混合层的液晶材料所例示的图示做相关说明。
再者,本发明亦可因应各种实际应用的显示元件的设计,例如对于像素电极具有狭缝(slit)的多视域垂直配向(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MVA)显示元件、或在电极上具有突起物(protrusions)结构的显示元件,可借由配向膜的设置,或透过于配向膜中混合分布导电物等方式,来改善显示元件的发光均匀度,进而提高发光效率。
第五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的显示元件是设置配向膜、或设置分布有导电物的配向膜,来改善显示元件的发光均匀度,进而提高发光效率。
图7A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图7A中,显示元件40包括一第一电极41形成于第一基板S1上、一第二电极42形成于第二基板S2上、一第一配向膜41P设置于第一电极41上、一第二配向膜42P设置于第二电极42上、和一发光混合层(light-emitting combination layer)48位于第一配向膜41P和第二配向膜42P之间。其中。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为整面的电极,例如由氧化铟锡制作(full ITO)。
实施例中,发光混合层48至少包括一发光材料481和一液晶材料482。液晶材料482可以是自组性和非自组性结构的液晶,第五实施例中是绘示非自组性结构的液晶(即一般液晶)。一实施例中,发光材料481例如是有机发光材料。发光混合层48为显示元件40的发光层。当使用一电压或电流驱动显示元件40时(上下的第一电极41与第二电极42耦接),显示元件40会形成一垂直电场E,并产生电子流与空穴流并传输至发光混合层48,以激发其中的发光材料481使之产生电激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图7B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图7B与图7A中元件相同,但于配向膜中更混合分布有导电物43。一实施例中,例如于第一配向膜41P和第二配向膜42P其中之一、或两者(图7B)都混合分布有多个导电物43。导电物43例如是纳米碳管(carbonnano-tubes)、或是可与选择的配向膜材料进行混合和完成分布的其它导电物。一实施例中,这些导电物43的长轴是实质上朝向第一电极41或第二电极42,如图7B所示。
实际制作时,以纳米碳管为例,是将纳米碳管与配向膜材料先进行均匀混合,再将分散有纳米碳管的混合物涂布至电极上,涂布时并搭配磁铁吸力使具导电性的纳米碳管竖立,即可完成如图7B所示的分布情形。具导电物的配向膜可改善应用的显示元件的发光均匀度,进而提高发光效率。
第六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的显示元件是例示整面电极。第六实施例的显示元件则例示像素电极具有狭缝(slit)的多视域垂直配向(MVA)显示元件,并于MVA显示元件中设置配向膜,配向膜中亦可分布有导电物,可显著改善显示元件整体的发光均匀度以及提高发光效率。
图8A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图8B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图8A、8B中,显示元件40’包括一第一电极41’形成于第一基板S1上、一第二电极42’形成于第二基板S2上、一第一配向膜41P’设置于第一电极41’上、一第二配向膜42P’设置于第二电极42’上、和一发光混合层48位于第一配向膜41P’和第二配向膜42P’之间。其中。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是具有狭缝。配向膜的设置可改善显示元件整体的发光均匀度和提高发光效率。
再者,图8B的显示元件于配向膜中更混合分布有导电物43,例如纳米碳管(carbonnano-tubes)。实施例中,这些导电物43的长轴是呈竖立状态(如实质上朝向第一电极41’或第二电极42’)。分布有导电物43的配向膜可明显改善因电极转角处的尖端放电效应而引起的发光强度不均的问题。
根据多组实验结果证实,电极上沉积有配向膜的显示元件,当发光混合层的发光材料受驱动电压或电流激发后而发光,显示元件的发光均匀度和发光效率确实有明显改善。而多组实验结果亦发现,电极上沉积了分布有导电物(如纳米碳管)的配向膜,显示元件的发光均匀度的改善和发光效率的提升更为显著。
第七实施例
第七实施例则例示整面电极上具有突起物(protrusions)结构的显示元件,并于此显示元件中设置配向膜,配向膜中亦可分布有导电物,可显著改善显示元件整体的发光均匀度和提高发光效率。
图9A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图9B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类似第五实施例,图9A、9B中,显示元件40”包括一第一电极41”形成于第一基板S1上、一第二电极42”形成于第二基板S2上、一第一配向膜41P”设置于第一电极41”上、一第二配向膜42P”设置于第二电极42”上、和一发光混合层48位于第一配向膜41P”和第二配向膜42P”之间。其中。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为整面电极,并在电极上形成突起物。突起物的形状例如是具三角形剖面的突起物451或是具梯形剖面的突起物452或是具(椭)圆形剖面的突起物453或其他形状,本发明对此并没有特别限制,而是视实际应用时的条件所需做设定。第一配向膜41P”和第二配向膜42P”则分别沉积在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上,并覆盖形成于电极上的突起物。再者,图9B的显示元件于配向膜中更混合分布有导电物43,例如纳米碳管(carbon nano-tubes)。实施例中,这些导电物43的长轴是呈竖立状态(如实质上朝向第一电极41”或第二电极42”)。
实施例中,配向膜的设置可改善显示元件整体的发光均匀度和提高发光效率。而分布有导电物43的配向膜可明显改善因突起物尖角处的尖端放电效应而引起的发光强度不均的问题。当发光混合层的发光材料受驱动电压或电流激发后而发光,实施例的显示元件的发光均匀度有明显的改善,发光效率也明显提升。
另外,同样的,对于第五~七实施例中的显示元件中,其发光混合层还可包括一电子注入材料、或一空穴注入材料或是两者兼具;而也可以搭配电子注入层和/或空穴注入层,以提高显示元件的发光性能。
<可产生水平电场的显示元件>
上述实施例是以可产生垂直电场的显示元件作说明(第一~七实施例),但实施例并不限制于此。本发明亦可应用在产生水平(横向)电场的显示元件,如FFS(fringe fieldswitching,边界电场转换)、AFFS(Advanced fringe field switching,进阶边界电场转换)、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转换)、S-IPS(super-IPS,超级平面转换)、AS-IPS(Advanced super-IPS,进阶超级平面转换)、IPS-Pro、AAS(Azimuthal AnchoringSwitching,直向/横向转换)…等类型的液晶显示元件,都可应用。不同型态的显示元件可能有不同的电极结构以达到其特殊的影像呈现效果,例如S-IPS、AS-IPS等显示元件其电极结构具有波浪状图案(chevron pattern)的设计以改善传统IPS显示元件在颜色和对比上的呈现。
需注意的是,以下实施例并非呈现所有可能的实施例,且实施例中所举例的电极结构仅为说明之用,并非仅有态样,因此非限制本发明之用。电极结构的态样是视实际应用的条件所需而做相应的设计和变化。因此,未于本发明提出的具水平电场(包括如前述的垂直电场)的其他显示元件的实施态样也可以应用。
同样地,应用本发明于产生水平电场的显示元件时,自组性和非自组性结构的液晶都可应用,本发明对液晶材料的选用并不多作限制。相关技术者可视实际应用的设计条件做相应的选择。再者,实施例中显示元件是利用发光材料受驱动电压或电流激发后而发光所施加的电压。因此,为使实施例的显示元件的发光材料可发光的操作电压,可能仍不会改变液晶状态而使液晶旋转(也不需达到改变液晶状态的电压)。因此,以下实施例图示中所绘示的液晶是以非旋转状态做例示。
下面实施例是佐以非自组性结构的液晶做发光混合层的液晶材料所例示的图示做具水平电场的显示元件的相关说明。其中,图式已被简化方式呈现以利清楚说明实施例之内容,且图式上的尺寸比例并非按照实际产品等比例绘制。
第八实施例
以下实施例中是以电极结构横向地形成于第一基板S1的一侧为例做说明。
图10A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图10A中,显示元件50是包括第一基板S1、第二基板S2、一电极结构形成于第一基板S1的一侧、和一发光混合层58位于第一基板S1和第二基板S2之间。其中电极结构包括多个像素电极(pixel electrodes)51,设置于第一基板S1的第一侧并相对于第二基板S2,且相邻的像素电极51相隔开来。电极结构还包括一共同电极(common electrode)52,设置于第一基板S1的第一侧,且共同电极52是与这些像素电极51分隔设置。其中一电极(如像素电极51)是具有宽度W,而相邻的电极如像素电极51和共同电极52具有一间距(spacing)S。当施加电压于电极结构时可使显示元件产生一水平电场。图10A中更绘示出施加电压于像素电极51(如负电压)和共同电极52(如正电压)时的电场线(electric field lines)LE分布。
实际应用时,共同电极与像素电极可以设置在同一层或不同层,本发明并没有多做限制。而第八实施例中是以共同电极52与像素电极51设置在同一层做例示。
同样地,第八实施例中,为显示元件50发光层的发光混合层58至少包括一发光材料581和一液晶材料582。液晶材料582可以是自组性和非自组性结构的液晶,第八实施例中是绘示非自组性结构的液晶(即一般液晶)。发光材料581例如是有机发光材料。当使用一电压或电流驱动显示元件50时,显示元件会产生电子流与空穴流并传输至发光混合层58,以激发其中的发光材料581使之产生电激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以图10A所示的显示元件50(无配向膜)进行实验,其中上下基板的距离d为3.25μm,电极宽度W和电极间距(spacing)S分别为5μm,发光材料581于发光混合层58(包括发光材料581和液晶材料582)中的添加比例为0.01wt%,并以驱动电压70V(0.458mA,60Hz)激发发光混合层中的发光材料581。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只用照光方式(PAUV-365nm filter,2.2mW/cm2)激发发光材料581,如图10A所示的显示元件所产生的发光均匀度有明显的提升,发光效率也有明显增加。其他多组实验,包括变化电极宽度W和电极间距S的数值和比例、变化发光材料于发光混合层中的添加比例,也证实应用实施例的设计可提升显示元件整体的发光均匀度和发光效率。一实施例中,发光材料于发光混合层中的添加比例例如是约0.01wt%~10wt%;另一实施例例如是约0.01wt%~1wt%。但该数值范围可能因选择的发光材料与液晶材料的不同而可有所调整,因此该数值范围仅作参考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图10B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与图10A不同之处在于,图10B的显示元件50’更设置了配向膜,例如第一配向膜51P形成于第一基板S1上,和第二配向膜52P形成于像素电极51和共同电极52上。当然,也可以仅于电极侧的基板沉积一配向膜,本发明并不多做限制。配向膜的设置可改善显示元件整体的发光均匀度,并提高发光效率。
图10C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又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与图10B不同之处在于,图10C的显示元件50”于电极侧的配向膜(即第二配向膜52P)更混合分布有导电物53,例如纳米碳管。实施例中,这些导电物53的长轴可以是呈竖立状态(如实质上朝向第一基板S1)。分布有导电物53的配向膜可明显改善因电极转角处的尖端放电效应而引起的发光强度不均的问题。
第九实施例
第九实施例的显示元件(例如是一IPS模式的显示元件)与第八实施例的显示元件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在于像素电极与共同电极的位置不在同一层上。图11A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如图11A所示,显示元件60的像素电极61与共同电极62设置在不同层且以一绝缘层69隔开。其余相同元件的叙述请参照第八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图11B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与图11A不同之处在于,图11B的显示元件60’更设置了配向膜,例如第一配向膜61P形成于第一基板S1上,和第二配向膜62P形成于像素电极61上。当然,也可以仅于像素电极61侧沉积一配向膜,本发明并不多做限制。配向膜的设置可改善显示元件整体的发光均匀度和提高发光效率。
图11C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又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与图11B不同之处在于,图11C的显示元件60”于电极侧的配向膜(即第二配向膜62P)更混合分布有导电物63,例如纳米碳管,其长轴可以是呈竖立状态。分布有导电物63的配向膜可明显改善因电极转角处的尖端放电效应而引起的发光强度不均的问题,显著改善显示元件整体的发光均匀度和提高发光效率。
第十实施例
与第九实施例的显示元件类似的,第十实施例的显示元件(例如是一AFFS模式的显示元件)的像素电极与共同电极的位置都不在同一层上。但第九实施例中像素电极61与共同电极62例如是金属电极;第十实施例中像素电极71为金属电极,而共同电极72则为一透明导电层。
图12A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如图12A所示,显示元件70的像素电极71与共同电极72设置在不同层且以一绝缘层79隔开。其余相同元件则以类似标号标示,且内容请参照第八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图12B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另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与图12A不同之处在于,图12B的显示元件70’更设置了配向膜,例如第一配向膜71P形成于第一基板S1上,和第二配向膜72P形成于像素电极71上。当然,也可以仅于像素电极71侧沉积一配向膜。配向膜的设置可改善显示元件整体的发光均匀度和提高发光效率。图12C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又一显示元件的侧视图。与图12B不同之处在于,图12C的显示元件70”于第二配向膜72P中更混合分布有导电物73,例如纳米碳管,其长轴可以是呈竖立状态。分布有导电物73的配向膜可明显改善显示元件整体的发光均匀度和提高发光效率。
另外,同样的,对于第八~十实施例中的显示元件中,其发光混合层58/68/78还可包括一电子注入材料、或一空穴注入材料、或是两者兼具;而也可以适当设置电子注入层和/或空穴注入层,以提高显示元件的发光性能。再者,实施例的显示元件中若使用金属电极(例如作为资料线/栅极线),则显示元件还可包括一遮光图案层(即,一般所称的黑色矩阵BM)形成于第二基板S2上,以避免显示元件产生不必要的出光效果。
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以下是提出一种可调控偏极化光的显示装置,应用如上述的一种显示元件,达到调整和控制偏极化光的效果。
<应用-调控偏极化光的显示装置>
在此一应用中,是以铁电液晶为上述显示元件的发光混合层中的液晶材料,并搭配适当的其他组件例如延迟片(retarder)和偏振态转换模块(polarization stateswitching module),来达到调整和控制偏极化光的效果。此可控制式发光偏振态的应用技术能减少显示器背光源与偏振片的依赖性,其制程技术简易,且可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大尺寸显示器与挠曲式面板。
在此应用中,当使用一电压或电流驱动如前述的显示元件时,显示元件会产生电子流与空穴流并传输至发光混合层,以激发其中的发光材料使之产生电激发光。而发光混合层中的液晶分子在电场下会带动发光材料产生有序性的排列,同时液晶分子具有非等向折射率ne、no的光学特性,发光材料的电激发光穿透液晶分子,ne与no产生特定方向的偏极化光。再透过改变电场方向以控制偏极化光的偏振方向,例如产生不同光量的两个偏振方向的光线。
一般向列型(nematic)液晶皆为有序性的排列特性,而在此例示的应用中作为发光混合层之中液晶材料的铁电液晶(FLC),由于其排列则平行于层面方向的方位角(azimuthal)呈连续变化的关系,即液晶分子和邻近层的分子在平行于层面方向上差一角度,当液晶分子再度回到相同位置上时,此间距(Pitch)称为一个螺距。请参照图13A,其绘示铁电液晶在一个螺距间的排列示意图。在电场作用下,以正型向列型液晶为例,液晶分子长轴排列将平行于电场方向E,而铁电型液晶分子的自发极化方向(Ps)会与电场同方向。如图13B和图13C所示,其分别绘示在向上电场方向E和向下电场方向E作用下,铁电液晶分子的自发极化方向(Ps)与电场方向相同的示意图。
图14A和图14B,其绘示透过施加电信号且其电场方向分别为向上和向下,而使实施例的显示元件产生特定方向的偏极化光的示意图。其中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的图3相同的元件是沿用相同标号。图14A和图14B中,显示元件是包括一第一电极21形成于第一基板S1上、一第二电极22形成于第二基板S2上、一第一配向膜21P设置于第一电极21上、一第二配向膜22P设置于第二电极22上、和一发光混合层28位于第一配向膜21P和第二配向膜22P之间。其中。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例如是整面的ITO电极,而R代表配向膜的磨刷方向,E代表电场方向。此应用例中的发光混合层28至少包括铁电液晶(液晶材料)和一发光材料。当使用一电压或电流(不限制使用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驱动显示元件时(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耦接),显示元件会产生电子流与空穴流并传输至发光混合层28,以激发其中的发光材料使之产生电激发光。图14A、14B中并未绘示发光材料,关于发光材料的说明请参考前述实施例中,在此不赘述。
此应用例中,是将发光材料混入铁电型液晶中,并注入致如图14A、图14B所示的一液晶盒中,液晶盒间隙例如小于5微米(μm)的结构中,其中液晶盒的配向方式可为光配向方式或摩擦配向方式,而配向方向可为反平行配向或平行配向方式制程;当液晶盒施加一电压的电信号时(电压可为小于20伏特(V)),铁电液晶分子的自发极化方向(Ps)会与电场同方向。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在向上电场E方向和向下电场E方向作用下,铁电液晶分子的自发极化方向(Ps)也分别为向上和向下,使得铁电液晶分子可在基板上达到平面旋转一个θ=90°角的效果。当施加一电信号使发光材料产生电激发光,并借由液晶分子具有非等向折射率(ne、no)的光学特性,使发光材料的电激发光穿透液晶分子,产生特定方向的线偏极化光。
另外,可利用切换电场方向来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以控制偏极化光的偏振方向。例如图14A中利用向上电场方向,可产生不同光分量的两个线偏振方向的光线,其中线偏振方向为45度光线的光分量多于-45度光线的光分量。若切换成图14B中的向下电场方向,则产生线偏振方向为-45度光线的光分量多于45度光线的光分量。由于铁电型液晶分子具有快速反应时间(在毫秒的程度)的特性,可达到快速调控线偏极化光的效果。
再者,于此应用例中,例如是在第二基板上方设置一延迟片,在延迟片上方设置一偏振态转换模块,且偏振态转换模块具有可切换的一第一状态和一第二状态,且偏振态转换模块的切换状态是受应用情况所需而可相应地控制与设定,使其在两状态下切换。透过延迟片和偏振态转换模块的状态,达到控制出射的偏极化光的效果。当如图14A和图14B所产生的线偏极化光,于通过延迟片转成的第一光线在通过偏振态转换模块后,可因偏振态转换模块的状态为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而分别相应地发出具一第一偏振方向或一第二偏振方向的第二光线。
例如,应用例中是加上一片延迟片(例如,四分之一波板)于上述结构,使电致激发光转变成左/右圆两种的偏振光;再利用一双层胆固醇液晶结构(上下两层的胆固醇液晶的排列方向可被独立地控制)作为偏振态转换模块,透过胆固醇液晶的周期性排列特性,使胆固醇液晶同旋性的圆偏振光进行布拉格反射,其可作为一个圆偏滤波片的效果,其中布拉格反射中的反射波长为Δλ=Δn*p=400~700纳米(nm)。透过胆固醇液晶层及四分之一波板的搭配运用,可达到控制圆偏极化光的效果。
图15A和图15B为本发明一应用例的一圆偏极化滤波元件的示意图,其分别可对左圆偏极化光和右圆偏极化光进行滤光。其中,图15A和图15B下方分别应用如图14A和图14B所示的显示元件。
再者,图15A和图15B中,一应用例中的偏振态转换模块例如是一双层胆固醇液晶模块8,例如包括一下层胆固醇液晶结构81和位于上方的一上层胆固醇液晶结构83,且双层胆固醇液晶模块8具有可切换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使通过延迟片转成的第一光线在通过双层胆固醇液晶模块8后可分别出射左旋圆偏振LCP或右旋圆偏振RCP的第二光线。一应用例中,下层胆固醇液晶结构81例如是包括下层基板81S和中层基板82S及其上面的电极811和812、与位于电极811和812之间的一下层胆固醇液晶813。上层胆固醇液晶结构83例如是包括中层基板82S和上层基板83S及其上面的电极831和832、与位于电极831和832之间的一上层胆固醇液晶833。其中,电极812和831例如是形成于中层基板82S的上下两侧。
在此应用例中,在无电场作用于下层胆固醇液晶结构81时,下层胆固醇液晶813是以右旋圆偏振RCP排列,如图15A所示;而在无电场作用于上层胆固醇液晶结构83时,上层胆固醇液晶833例如是以左旋圆偏振LCP排列,如图15B所示。其中上层胆固醇液晶结构83和下层胆固醇液晶结构81的电场是独立作用,使下层胆固醇液晶813和上层胆固醇液晶833的排列方向被分开控制。可应用的实施态样并不仅限于图15A和15B所示的态样。在另一应用例中,在无电场作用于下层胆固醇液晶结构81时,下层胆固醇液晶813是以左旋圆偏振LCP排列;而在无电场作用于上层胆固醇液晶结构83时,上层胆固醇液晶833是以右旋圆偏振RCP排列。
请参照图15A,当施加电压于如图14A所示的电极结构而产生具一第一电场方向(E朝上)的垂直电场时,发光材料因电致激发所发出的光线通过延迟片(四分之一波板)P后,出射的第一光线是具有左旋圆偏振(第一偏振方向)LCP和右旋圆偏振(第二偏振方向)RCP的光线,且左旋圆偏振LCP的光分量大于右旋圆偏振RCP的光分量。并且,使双层胆固醇液晶模块8(偏振态转换模块)在第一状态,即施加一电压为小于100伏特(V)的电场于间隙小于10微米(μm)的上层胆固醇液晶结构83使上层胆固醇液晶833的排列消旋,且无电场施加于间隙小于10微米(μm)的下层胆固醇液晶结构81使下层胆固醇液晶813仍以右旋圆偏振RCP排列。而通过延迟片(四分之一波板)P后所出射的第一光线,其通过双层胆固醇液晶模块8后是相应地出射具左旋圆偏振LCP的第二光线。
请参照图15B,当施加电压于如图14B所示的电极结构而产生具一第二电场方向(E朝下)的垂直电场时,发光材料因电致激发所发出的光线通过延迟片(四分之一波板)P后,出射的第一光线是同样具有左旋圆偏振(第一偏振方向)LCP和右旋圆偏振(第二偏振方向)RCP的光线,但右旋圆偏振RCP的光分量大于左旋圆偏振LCP的光分量。并且,使双层胆固醇液晶模块8(偏振态转换模块)在第二状态,即施加一电压为小于100伏特(V)的电场于间隙小于10微米(μm)的下层胆固醇液晶结构81使下层胆固醇液晶813的排列消旋,且无电场施加于间隙小于10微米(μm)的上层胆固醇液晶结构83使上层胆固醇液晶833仍以左旋圆偏振LCP排列,而通过延迟片(四分之一波板)P后所出射的第一光线,其通过双层胆固醇液晶模块8后是相应地出射具右旋圆偏振RCP的第二光线。
综上所述,实施例所提出的显示元件,为一自发光性的显示元件,无须使用传统液晶显示元件的背光系统作为光源。再者,实施例可应用的显示元件的型态十分广泛,包括产生垂直电场或水平电场的显示元件都可应用。实施例的显示元件,透过发光混合层中液晶材料的特殊结构排列(例如第一~四实施例),可提升显示元件的发光效率和产生均匀光形;但一般液晶材料亦可应用(例如第五~十实施例)。再者,这些实施例的显示元件在发光的电压下操作时,仍不影响这些液晶材料排列的稳定性,而使显示元件的这些优异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再者,实施例的显示元件可借由配向膜的设置、或是在配向膜中更混合分布有导电物等方式,可明显改善显示元件整体的发光均匀度和提高发光效率。
上述实施例中,液晶材料可以是具自组性结构的液晶周期性结构液晶,例如维度的周期性结构液晶(如一维周期性结构的铁电液晶、或三维周期性结构的蓝相液晶)、或非维度(non-dimensional)周期性结构液晶。实施例中,液晶材料也可以是非自组性结构的液晶,即非周期性结构液晶,不具有旋转周期的一般液晶。本发明对此并不多做限制。另外,实施例中,视实际应用时所选择液晶的特性,液晶材料还可包括一聚合物(高分子)网状结构,以稳定液晶材料,形成聚合物(高分子)稳定型液晶。其中几组可应用于实施例的液晶材料是列举如下:例如聚合物稳定蓝相液晶(包括聚合物网状结构以稳定蓝相液晶)、铁电液晶、聚合物稳定铁电液晶(包括聚合物网状结构以稳定铁电液晶)、胆固醇液晶、聚合物稳定胆固醇液晶(包括聚合物网状结构以稳定胆固醇液晶)、无旋转特性的液晶材料、聚合物稳定的无旋转特性的液晶材料等等。总之,本发明对液晶材料的选用并不多作限制,相关技术者可视实际应用的设计条件选择相应的液晶材料,和决定是否选用适当聚合物,以稳定液晶材料和/或分散发光材料之用。
实际应用时,实施例的显示元件的电极材料、发光材料、电子注入层和空穴传输层材料的种类/数目并没有特别限制,而电子注入材料和空穴注入材料的种类和数目亦没有特殊限制;可使显示元件达到自发光的各层材料的种类和数目,都可以是本发明的应用态样。
另外,本发明的显示元件其应用范围广泛,例如所提出的其中一应用例所载,实施例的显示元件可搭配适当的其他组件,达到调控偏极化光的效果,此可控制式发光偏振态的应用技术能减少显示器背光源与偏振片的依赖性,且制程简易,适合应用于大尺寸显示器与挠曲式面板。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35)

1.一种显示元件,包括:
一第一基板;
一第二基板,相对该第一基板设置;
一电极结构,设置于该第一基板和该第二基板其中之一或是设置于两者;和
一发光混合层,位于该第一基板和该第二基板之间,该发光混合层包括一发光材料和一液晶材料,其中该液晶材料具有稳定的排列状态或稳定结构状态,
其中当施加一操作电压于该电极结构时可产生一水平电场或一垂直电场,且该操作电压激发该发光材料发光,但该操作电压不改变该液晶材料的所述稳定的排列状态或稳定结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电极结构包括:
一第一电极,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和
一第二电极,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上并相对该第一电极设置,其中该发光混合层位于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之间,
当施加该操作电压于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时可产生该垂直电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材料为一周期性结构液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材料为一蓝相液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材料为一聚合物稳定蓝相液晶,包括蓝相液晶和一聚合物网状结构以稳定该蓝相液晶。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材料为一铁电液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元件,还包括:
一延迟片(retarder),位于该第二基板上方;和
一偏振态转换模块(polarization state switching module),位于该延迟片上方,该偏振态转换模块具有可切换的一第一状态和一第二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延迟片为一1/4波长延迟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偏振态转换模块包括一双层胆固醇液晶结构,具有可切换的该第一状态或该第二状态,使一第一光线通过该偏振态转换模块后可分别出射左旋圆偏振(LCP)或右旋圆偏振(RCP)的一第二光线。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偏振态转换模块中的该第一状态是选自左旋圆偏振光或右旋圆偏振光之一者,该第二状态选自左旋圆偏振光或右旋圆偏振光之另一者。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偏振态转换模块包括:
一上层胆固醇液晶结构以及一下层胆固醇液晶结构,其中该上层胆固醇液晶结构位于该一下层胆固醇液晶结构之上,
其中该上层胆固醇液晶结构具有一上层胆固醇液晶,
该下层胆固醇液晶结构具有一下层胆固醇液晶,
其中在无电场作用时,该上层胆固醇液晶是选自左旋圆偏振(LCP)或右旋圆偏振排列(RCP)之一者,该下层胆固醇液晶是选自左旋圆偏振(LCP)或右旋圆偏振排列(RCP)之另一者,
其中该下层胆固醇液晶和该上层胆固醇液晶的排列方向是独立控制。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材料为一聚合物稳定铁电液晶,包括一铁电液晶和一聚合物网状结构以稳定该铁电液晶。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材料为一胆固醇液晶。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材料为一聚合物稳定胆固醇液晶,包括胆固醇液晶和一聚合物网状结构以稳定该胆固醇液晶。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材料为一非周期性结构液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材料还包括一聚合物网状结构以稳定该非周期性结构液晶。
17.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元件,还包括:
一电子注入层,形成于该第一电极上;和
一空穴传输层,形成于该第二电极上,
其中该发光混合层位于该电子注入层和该空穴传输层之间。
18.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混合层还包括一电子注入材料和一空穴注入材料至少其中之一、或两者兼具。
1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元件,还包括:
一第一配向膜,设置于该第一电极上;和
一第二配向膜,设置于该第二电极上,其中该发光混合层位于该第一配向膜和该第二配向膜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配向膜和该第二配向膜至少其中之一还分布有多个导电物。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导电物为多个纳米碳管。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导电物的长轴实质上朝向该第一电极或该第二电极。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电极结构包括多个像素电极,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一第一侧并相对于该第二基板,且相邻的该多个像素电极相隔一间距,该发光混合层位于该像素电极和该第二基板之间,其中当施加该操作电压于该电极结构时可产生该水平电场。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电极结构具有一波浪状图案。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电极结构还包括:一共同电极,设置于该第一基板的该第一侧,且该共同电极与该多个像素电极分隔设置。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共同电极与该多个像素电极设置在同一层。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共同电极与该多个像素电极设置在不同层,该共同电极与该多个像素电极是以一绝缘层隔开。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共同电极为一透明导电层。
29.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元件,还包括:一第一配向膜,设置于该多个像素电极上,其中该发光混合层位于该第一配向膜和该第二基板之间。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元件,还包括:一第二配向膜,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上,其中该发光混合层位于该第一配向膜和该第二配向膜之间。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配向膜还分布有多个导电物。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导电物为多个纳米碳管。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导电物的长轴实质上朝向该第二基板。
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混合层中,若以该发光材料与该液晶材料为一总重量,该发光材料约占该总重量的0.01wt%~10wt%。
35.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混合层还包括一电子注入材料和一空穴注入材料至少其中之一、或两者兼具。
CN201410244675.0A 2013-09-25 2014-06-04 自发光显示元件 Active CN1044601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4598 2013-09-25
TW102134598 2013-09-25
TW103106947 2014-03-03
TW103106947 2014-03-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60127A CN104460127A (zh) 2015-03-25
CN104460127B true CN104460127B (zh) 2017-12-12

Family

ID=52906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44675.0A Active CN104460127B (zh) 2013-09-25 2014-06-04 自发光显示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601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9590B (zh) * 2015-09-12 2021-10-01 兰斯维克托公司 液晶光束控制装置及制造方法
CN107908027B (zh) * 2017-12-06 2022-02-15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10824746A (zh) * 2018-08-10 2020-02-21 咸阳彩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发光显示结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42584A (ja) * 1991-11-21 1993-06-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素子およびビユーフアインダ
CN1366207A (zh) * 2000-11-09 2002-08-28 株式会社东芝 自发光型显示装置
CN1756827A (zh) * 2003-03-06 2006-04-05 默克专利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材料以及包含这些材料的发光器件
CN101572971A (zh) * 2008-05-01 2009-11-04 佩利康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5955B (zh) * 2008-11-28 2017-06-0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光感測器及顯示裝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42584A (ja) * 1991-11-21 1993-06-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素子およびビユーフアインダ
CN1366207A (zh) * 2000-11-09 2002-08-28 株式会社东芝 自发光型显示装置
CN1756827A (zh) * 2003-03-06 2006-04-05 默克专利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材料以及包含这些材料的发光器件
CN101572971A (zh) * 2008-05-01 2009-11-04 佩利康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60127A (zh) 2015-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34223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CN104777693B (zh) 高穿透率psva型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US7843540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101905448B1 (ko) 광학 소자에서 사용하기 위한 스멕틱 α 조성물
Lyu et al. Phase separation of monomer in liquid crystal mixtures and surface morphology in polymer-stabilized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Gim et al. Highly polarized fluorescent illumination using liquid crystal phase
CN107209422A (zh) 光调制元件
He et al. Photoinduced dual-mode luminescent patterns in dicyanostilbene-based liquid crystal polymer films for anticounterfeiting application
CN102077134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7209426A (zh) 光调制元件
CN104460127B (zh) 自发光显示元件
CN103765305B (zh) 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Sasaki et al. Polymer‐Stabilized Micropixelated Liquid Crystals with Tunable Optical Properties Fabricated by Double Templating
CN107209427A (zh) 光调制元件
US11588139B2 (en) 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 emitt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US9376619B2 (en) Fast-switching surface-stabilized liquid crystal cells
TWI545373B (zh) 自發光顯示元件
Lin et al. Electrically modulated optical properties of fluorescent chiral nematic liquid crystals
US9086596B2 (en) Surface-stabilized IPS LCD
Khatun et al. Effect of photonic band gap on photoluminescence in a dye-doped blue phase liquid crystal
Zhang et al. Compartmentalized multistable liquid crystal alignment
CN109471303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iang et al. Image flickering reduction by dimer and polymer stabilization in FF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2393118B1 (ko) 액정표시패널,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액정 조성물
CN104656335B (zh) 聚合物稳定的电抑制螺旋铁电液晶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