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43325A - 由小潜艇组合成的大航母 - Google Patents

由小潜艇组合成的大航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43325A
CN104443325A CN201410470960.4A CN201410470960A CN104443325A CN 104443325 A CN104443325 A CN 104443325A CN 201410470960 A CN201410470960 A CN 201410470960A CN 104443325 A CN104443325 A CN 1044433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craft carrier
aircraft
carrier
deck
submar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7096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正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47096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43325A/zh
Publication of CN1044433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4332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千海分身万海合龙化身机动切水航母,其特征在于在万千海域甲乙海区共有两艘航母(各由千艘小型潜艇闪电合龙而成),甲乙航母相距百里,你隐我现,互为化身(甲航母在甲海区闪电分身为小潜艇之前,乙航母早已在乙海区由小潜艇合龙显身)(舰载机从甲航母飞到乙航母作化身机动)(虽然航母真身笨如蜗牛,但化身一次机动百里,化身十次机动千里)。本发明为超长跑道(不需弹射器)。本发明为超大甲板(舰载机数量翻番)。本发明为切水甲板(可供两栖艇或补给船沿切水坡道直上直下)。本发明为漏水甲板(可以化风浪于无形)。本发明分身艇个头小(超深潜,超静音,难侦测)。本发明只需造小潜艇不需造大航母(造的是小潜艇得到的却是大航母)。

Description

由小潜艇组合成的大航母
本发明涉及一种千海分身万海合龙化身机动切水航母,其特征在于在万千海域甲乙海区共有两艘航母(各由千艘小型潜艇闪电合龙而成),甲乙航母相距百里,你隐我现,互为化身(甲航母在甲海区闪电分身为小潜艇之前,乙航母早已在乙海区由小潜艇合龙显身)(舰载机从甲航母飞到乙航母作化身机动)(虽然航母真身笨如蜗牛,但化身一次机动百里,化身十次机动千里)。本发明为超长跑道(不需弹射器)。本发明为超大甲板(舰载机数量翻番)。本发明为切水甲板(可供两栖艇或补给船沿切水坡道直上直下)。本发明为漏水甲板(可以化风浪于无形)。本发明分身艇个头小(超深潜,超静音,难侦测)。本发明只需造小潜艇不需造大航母(造的是小潜艇得到的却是大航母)。 
现有航母只有真身没有分身,目标太大。现有航母只有真身没有分身,航速太慢。现有航母只能靠真身机动(不能靠化身机动),由于真身航行太慢,故机动速度太慢(慢如蜗牛),换句话说,现有航母不仅无法分身成小潜艇,而且无法由小潜艇合龙成大航母,故现有航母无法实现超视距快速机动(无法实现化身机动),无法让舰载机一口气从东半球飞到西半球(无法让航母的机动速度达到舰载机的机动速度)。现有最大航母(如美国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其实不大,因为它只能容纳不过百架战机,舰载机数量无法达到几百架甚至上千架(舰载机数量无法做到在现有基础上数量翻番),无法形成超强战斗力。现有大航母吃水深,无法在浅海航行,适航范围、攻击距离、攻击精度大打折扣。现有航母甲板高悬,甲板四周并没有切入水下,无法供两栖潜艇或补给舰船直上直下。现有航母个头太小,无法“在没有弹射器的条件下”利用超长跑道让舰载机直接起飞(即现有航母跑道太短,必须借助弹射器才能让舰载机起飞,即使弹射器再先进也只能算是“最无奈发明”,因为弹射器只能助推轻型战机,无法助推重型战机,或只能助推指定型号特殊战机,无法助推所有型号普通战机,即无法象陆上机场或海上机场那样不依靠任何弹射器也能起降所有型号的战机,战机类型,来者不拒)(如空中加油机、轰炸机、战斗机、直升机、反潜机、巡逻机通通可以起降)。现有航母个头太小,众多舰载机起降事故和飞行训练事故都是源于甲板太窄,跑道太短。现有航母个头太小,储油量和载弹量再大,也大不过众多潜艇和千架舰载机综合储油量和载弹量。现有潜艇个头太大,无法在深海潜行,无法以超深潜躲避侦测(无法做到“超深潜,超静音,难侦测”)。现有航母因无法借助潜艇分身,无法借助化身机动,故无法采用“千海分身万海合龙海战法”(该战法详见后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缺点的千海分身万海合龙化身机动切水航母,本发明只需造小潜艇不需造大航母(造的是小潜艇得到的却是大航母)(与其说是小潜艇,不如说是“浮力箱”;与其说是“组合小潜艇”,不如说是“组合水密舱”)。既然广阔海洋是上帝赐与人类的宝贵财富,那么人类就应该好好利用茫茫大海的海量胸怀与博大精深冰释一切炸弹甚至小小核弹(海释一切武力威慑甚至核威慑)。本发明将至少涉及以下三大技术特征:一是“千海分身”(借指航母可以分身为众多小型潜艇并隐藏于广阔海洋);二是“万海合龙”(借指隐藏于广阔海洋的众多小型潜艇可以合龙为一艘或多艘超级航母);三是“化身机动”(借指至少有两艘航母可以互为化身,真身与化身相距越远,机动越远)。 
本发明的方案是,在万千海域甲乙海区共有两艘切水航母(每艘航母各由千艘小型潜艇闪电合龙而成),甲乙航母相距百里,你隐我现,互为化身(甲航母在甲海区闪电分身为小潜艇之前,乙航母早已在乙海区由小潜艇合龙显身)(舰载机从甲航母飞到乙航母作化身机动)(虽然航母真身笨如蜗牛,但化身一次机动百里,化身十次机动千里)(分身一次逃逸百里,分身十次逃逸千里)。 
方案中,“切水航母”全称是“由着陆甲板与切水甲板组成的航空母台”(该“着陆甲板”位于整个航母甲板的中央或近中央,并露出水面,该“切水甲板”位于整个航母甲板的外围或近外围,并切入水下)(水上甲板与水下甲板连成切水坡道即斜坡甲板)(此处“航空母台”与传统“航空母舰”的共同之处是均能搭载或起降舰载机,不同之处是,“航空母台”不带航行动力或不需航行动力,而“航空母舰”带有航行动力或需要航行动力;“航空母台”真身并不移动,只靠化身机动,而“航空母舰”只有真身没有化身,必须靠真身移动)。方案中,“切水航母”所称“切水”主要是指该航母四周及外围由无数小型潜艇借助不同潜深合龙成“切水坡道”(或称“切水甲板”,即航母甲板四周及外围直接切入水下),这种“切水甲板”好处有五,好处之一是,可供两栖潜艇、护卫舰船或补给舰船以“两栖登陆模式”直上直下(既可从航母上直接开到水面或水下,也可从水面或水下直接开到航母上)(补给速度快,补给无限量);好处之二是,闪电合龙时,该“切水坡道”可方便无数小型潜艇以少量“引子潜艇”为中心直上直下、直进直出、快速合龙成“引子甲板”,再以“引子甲板”为中心直上直下、直进直出、快速合龙成超级航母;好处之三是,可供舰载机盲降,即使舰载机没有完全对准跑道,也能从航母外围的“切水甲板”浅滩处冲上航母中心的着陆甲板;好处之四是,航母虽大,舰载机虽多,但能凭借四面八方“切水坡道”得到水下潜艇或水面舰只源源不断的补给或护卫(即使间谍船也开了上来,但只需借助“闪电分身”,即可化险为夷)(即使航母甲板被炸了一个大洞,也只需更换当前甲板下的一两艘小型潜艇即可,其它甲板仍然会原地不动);好处之五是,可采用“围池合龙法”实现“闪电合龙”(“围池合龙法”是指,先用少量“引子甲板”将未来航母水域围成一个巨型海水池,其它小型潜艇只要从池子下方游进池中就可直接从海水中冒出头来快速合龙,或者其它小型潜艇只要从“切水坡道”冲上“引子甲板”就可直接从池边“跳”进池水快速合龙)(此时跳入水中的与其说是小潜艇,不如说是分段水密舱或浮力箱;与其说是分段水密舱或浮力箱,不如说是分段小甲板)(方案中,“航母甲板”可采用“三种变通设计方案”:第一种变通设计方案是指,不反对将全部航母甲板均切入水下,而成为“浸水航母”“泡水航母”或“漫水航母”甚至“水下航母”;第二种变通设计方案是指,不反对将全部航母甲板均不切入水下,而成为不带切水甲板、不带切水坡道的“超级航母”;第三种变通设计方案是指,不反对将“切水甲板”设计为活动式,需要时才切入水下,表示切水坡度大于零,不需要时浮在水上,表示切水坡度等于零,所谓“设计为活动式”其实只需调整航母甲板外围的小型潜艇位置深浅)(由此可以看出“三种变通设计方案”的主要意思是“切水航母”可以改为“非切水航母”,即航母甲板是不是切入水下对“千海分身、万海合龙、化身机动三大核心技术”而言并不重要,即“是否使用切水技术”不会影响“千海分身、万海合龙、化身机动三大核心技术”)。方案中,“千海”“万海”“万千海域”只是概指,是指甲乙航母既可以在很多海域连续机动(比如战场转移频繁),也可以只在一个海域少作机动(比如战场转移不频繁),还可以只在固定海域不作机动(不需化身)(比如战场未转移),既可以突破岛链远海突袭,也可以只在近海活动。方案中,“甲乙海区”并非是指固定不变的海区,比如,在某一时间,“甲乙海区”可能位于东海之南,在另一时间,“甲乙海区”可能机动到了东海之北(或者,在某一时间,“甲乙海区”可能位于太平洋,在另一时间,“甲乙海区”可能机动到了大西洋)。方案中,“甲乙航母相距百里”也可以写成“甲乙航母相距十里”或“甲乙航母相距三百里”等等,但最好不要写成“甲乙航母相距几千里”(因为这有可能超出了单个战机的最大航程)(总之,甲乙航母到底应该相距多远,要看舰载机加满油最多能跑多远)(甲乙航母相距越远,化身机动距离越远)。方案中,“互为化身”含义之一是指甲乙航母恰似一艘航母,因为接力搭载的是同一批舰载机(该舰载机只是转移了战场,从甲海区飞到了乙海区),且甲海区旧潜艇上的燃油或弹药由乙海区新潜艇得到了重新补给(只要是新潜艇就一定是满油箱和满弹舱)。方案中,“互为化身”含义之二是指甲乙航母恰似一艘航母,因为绝大多数时候甲乙航母并不同时出现,而是你隐我现,机动频繁时即战场转移频繁时“(甲乙航母)你时而隐身,我时而显身”(感觉象有两艘航母),机动不频繁时即战场转移不频繁时“(甲乙航母)你一直隐身,我一直显身”(感觉只有一艘航母)。方案中,“化身机动”首先是指前一航母分身之前,后一航母早已合龙(甲航母分身之前,乙航母早已准备好)(舰载机才能从甲航母飞到乙航母)(与其说是航母在机动,不如说是舰载机在机动);“化身机动”其次是指航母真身虽然没有移动,但航母化身瞬间移动了百余里甚至上千里(因为航母上搭载的舰载机“在化身机动后”瞬间移动了百余里甚至上千里)(因为甲海区旧潜艇上的空油箱或空弹舱“在化身机动后”变成了乙海区新潜艇上的满油箱或满弹舱)(总之,真身机动慢如蜗牛,化身机动眨眼千里)。方案中,“化身一次机动百里,化身十次机动千里”只是概指,“化身一次机动百里”也可以是机动几里、几十里、几百里或更近或更远;“化身十次机动千里”也可以是机动几百里、几千里、几万里或更近或更远。方案中,“两艘航母”只是概指,既可以是仅有两艘航母,也可以是多艘航母或多个化身(其中可包括仅供空中加油机不断转场的后勤支援小型航母或仅起迷惑作用的“障眼航母”,均由众多小型潜艇闪电合龙而成)。方案中,“闪电合龙”最好是“自动合龙”(不需依靠人工,只需依靠机器手),但也不反对完全是“人工合龙”(完全依靠人工或艇员),也不反对“半自动半人工”(总之,合龙过程自动化程度越高,合龙速度越快,越有利于航母快速机动)(总之,“闪电合龙”有快有慢,一般包括几分钟合龙、几小时合龙或几天合龙)。方案中,“闪电分身”最好是“自动分身”(不需依靠人工,只需依靠机器手),但也不反对完全是“人工分身”(完全依靠人工或海员),也不反对“半自动半人工”(总之,分身过程自动化程度越高,分身速度越快,越有利于航母快速机动)(总之,“闪电分身”有快有慢,一般包括几分钟分身、几小时分身或几天分身)。方案中,“闪电合龙”的具体方法除了上述“围池合龙法”外,至少还包括“引子甲板切水坡道闪电合龙法”及“死记号位梯队跟进合龙法”等三大合龙法(详见后述),且不排拆采用其它合龙法,此外,如果“小型潜艇”属于“有人潜艇”(或属于智能型遥控型“无人潜艇”),则在上述“三大合龙法”中,优先推荐“死记号位梯队跟进合龙法”(详见后述)。方案中,“千艘小型潜艇”也可以写成“百艘小型潜艇”或其它数量,之所以建议采用“千艘小型潜艇”合龙法而不采用“百艘小型潜艇”合龙法,是因为在波涛凶涌的大海,“百艘潜艇航母平台”有可能会随波起舞,动荡起伏,只有“千艘潜艇航母平台”才不会随波逐流,才不会动荡起伏,只有“千艘潜艇航母平台”才会越大越平稳,才会化风浪于无形,或任凭风浪起(由于航母太大且为“漏水甲板”甚至是“动力吸水甲板”或“整体抬高甲板”,即使风浪再大,即使从航母四周灌进再多的海水,都会在远未到达航母甲板中央时就从甲板缝隙漏下去了)(前述“动力吸水甲板”是指每艘小型潜艇都带有吸水器或抽水器,能够在甲板缝隙处或网孔处从上向下吸水或抽水,从而将“自然漏水”变成“动力漏水”,最终将甲板上的积水排入大海)(前述“漏水甲板”既可以是“网孔甲板”“梭开甲板”等等也可以是“暗孔甲板”以增加漏水面积,或者仅仅是甲板与甲板之间留有足够漏水的缝隙)(前述“整体抬高甲板”是指在风高浪急时整体调高潜艇位置,将甲板临时性抬高,好处有二,一是可以扩大甲板下方的漏水空间,防止甲板下方空间太小,防止甲板下方无空间容纳漏水,二是可以凭借高甲板抵挡大风浪)。如果“百艘潜艇航母平台”甚至“千艘潜艇航母平台”无法抵御波涛凶涌海浪或海流,建议采用“双层或多层暗艇密布法”(即在航母平台正下方多加一层或几层小型潜艇,哪怕这些潜艇只是无序杂堆排列,也能化解海流,增加航母平台稳定性)(“双层或多层暗艇密布法”也适用于防备来自航母正下方的偷袭)(除上面提到的化解风浪的方法外,另有“土法防浪法”,即甲板上设有锁孔,停在甲板上的舰载机、两栖艇带有锁钩,只要锁钩与锁孔连上,舰载机、两栖艇即不怕风浪掀翻,也不怕甲板颠簸)(“锁钩与锁孔”也可称“锚钩与锚孔”)。方案中,“千艘小型潜艇”只是概指,具体可以是几十艘、几百艘、几千艘、几万艘或更多或更少,具体数量依小型潜艇大小而异或因化身机动频繁程度而异或因化身机动海域海况恶劣程度而异,虽然小型潜艇个头越大,获得的浮力越大,但单个潜艇机动性会越差(航速也会越慢)或单个潜艇隐蔽性会越差(易被侦测)。方案中,“小型潜艇”的类型多种多样,除优先推荐无人潜艇外,还可以是有人潜艇,机器人潜艇,智能潜艇,遥控潜艇,核动力潜艇,常规动力潜艇,战机空投潜艇,战舰水投潜艇,快艇投放潜艇,岸基投放潜艇,天基投放潜艇,船坞投放潜艇,一去不回潜艇,有去有回潜艇,自毁潜艇;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潜艇,最好设计成能在切水坡道直上直下的“两栖小型潜艇”,以便实现“引子甲板切水坡道闪电合龙法”(即,如果上述“引子甲板”设在未来航母水域四周,则众多两栖小型潜艇将“沿引子甲板切水坡道由外而内闪电合龙”;如果上述“引子甲板”设在未来航母水域中心,则众多两栖小型潜艇将“沿引子甲板切水坡道由内而外闪电合龙”)(上述“引子甲板切水坡道”实际上是由众多深浅不同并连在一起的小型潜艇先期合龙成的一段斜坡甲板,该斜坡甲板一部分露出水面,一部分切入水下,露出水面的部分说明潜艇位置浅,切入水下的部分说明潜艇位置深,调整潜艇位置深浅可调整引子甲板斜坡坡度);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潜艇,最好先把它当成是一个“浮力箱”来理解,其首要作用是支撑起航母甲板(首先要支撑起潜艇自己顶部的甲板),其次是把它当成所有“浮力箱”抱团组合来理解,使支撑力和稳定性倍增(在此,不妨把一百“小型潜艇抱团组合”理解成一百“浮力箱抱团组合”,产生的巨大浮力将超大航母甲板及“舰载机”稳稳地支撑在水上,绝不会象单个小潜艇那样无依无靠漂浮不定)。方案中,“切水航母”从空中俯看最好呈正方形,但也不反对采用长方形或其它异形(虽然超长跑道只需要航母呈长方形,但如果航母呈正方形将使跑道两侧多出足够空间,更有利于舰载机、两栖艇、人员、补给物等的停放或活动,且航母越宽大越有利于防风浪)。方案中,“小型潜艇”的合龙布局可以粗略分为支撑艇、补给艇、发射艇、警戒艇、两栖艇、拼机艇和围堤艇等七部分(该“围堤艇”详见后述“围堤防浪潜艇”),比如共1500艘合龙起来的小型潜艇中,有1000艘作为水下支撑艇(一般为空弹艇)支撑起潜艇顶部的甲板,有300艘轮流上浮变成水上补给艇(一般为带弹艇、轮流补给艇)围绕在航母四周并可以开舱为甲板上的舰载机提供燃油和弹药补给,有200艘警戒艇在航母附近水域担任水下警戒(由此可以看出,“轮流补给艇”可以轮流上浮下潜,轮流艇次有可能由300艘次变成3万艘次,补给潜力无法估量)(上述支撑艇也可全部或部份改为带弹艇即补给艇)(上述“两栖艇”可借助“切水航母甲板”由水下直接开到航母平台上,可以在航母平台上任意机动)(上述“切水航母甲板”一般是指航母最外围甲板,但也可以是航母最内侧甲板,或其它合适位置甲板)(上述“拼机艇”可从水下直接或间接开到航母平台上,多艘“拼机艇”内的“拼机零件”可拼装成一架舰载机,如果是小个头战斗机或小个头无人机则不一定需要多艘“拼机艇”,有可能只需要一艘“拼机艇”,这些拼装而成的舰载机可自动拆分或人工拆分成“拼机零件”后存放于小型潜艇内,重新隐藏于茫茫大海)(上述“拼机艇”并非必需,因为舰载机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转场,比如可通过自飞方式转场,比如从陆地转到海上,从甲航母飞到乙航母,所以舰载机并非一定要通过小型潜艇进行事先拼合与事后拆分)。方案中,“小型潜艇”可大可小,但最好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最好是半倍于、一倍于或两倍于大象个头)(但也不反对更大或更小)(应注意,如果潜艇太大机动性隐蔽性降低,如果潜艇太小浮力及支撑力有限,且载油量载弹量有限),且所有潜艇最好为统一外形统一大小以便模糊哪个是障眼艇哪个是实战艇哪个是空弹艇哪个是实弹艇(除非潜艇功能太特别)。方案中,“小型潜艇”结构设计可以多种多样,“小型潜艇”(尤其是支撑艇)背脊上最好设有可收可放机械臂,并最好设有由机械臂控制的、呈竖立位的平衡翼,该平衡翼由机械臂沿两侧对称展开呈水平位时刚好能充当合龙成航母时的顶部甲板,此外,所有“小型潜艇”均带有“锁扣件”或“连接臂”(该“锁扣件”或“连接臂”只是概指小型潜艇上自带的能在闪电合龙时将相邻潜艇连在一起并且能在闪电分身时便于相邻潜艇彼此分开的各种可分可合连接件,既可以包括简易的人工锁、人工扣、人工臂,也可以包括复杂的智能锁、智能扣、智能臂)。依上所述,如果“小型潜艇”设有水平位顶部甲板,且如果“小型潜艇”属于“有人潜艇”,则该顶部甲板上最好带有可开启可闭合的“通勤口”,可供潜艇人员从潜艇舱通过“通勤口”直接爬到甲板上,或从甲板上通过“通勤口”直接爬到潜艇舱,这样,潜艇人员也可以“兼职”成为航母甲板上的“地勤人员”“空勤人员”,甚至成为“舰载机驾驶员”,这些人员在航母甲板上“干完兼职后”只要记住自己的甲板号(即潜艇号),就可以从甲板上迅速回到自己的潜艇内。综上所述,“小型潜艇”在结构上既可以设计得很复杂,也可以设计得很简单,完全取决于“千艘小艇闪电合龙”及“超级航母闪电分身”对“小型潜艇”的结构要求(因此,“小型潜艇”在结构上并非一定要设有竖立位平衡翼或水平位顶部甲板)。方案中,“小型潜艇”的数量可多可少(以一艘中型航母为例,大致需要由1000艘小型潜艇合龙而成,故总共两艘航母只需2000艘小型潜艇,再加上机动潜艇、障眼潜艇、替换潜艇、补给潜艇、放哨潜艇、围堤潜艇、备用潜艇在内,小型潜艇总量最好不超过一万艘)(这一万艘小型潜艇总投资有可能远小于一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这一万艘小型潜艇总投资有可能远小于十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但威力将胜过一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并胜过十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潜艇,均可以充当“围堤防浪潜艇”,“围堤防浪潜艇”是指由众多两栖潜艇从水下爬到航母甲板上后,在航母甲板的外围围成一圈,恰似“防浪堤”,只需防浪不需防水,因为航母甲板天然具有漏水功能,灌进再多的水都可以漏下去)。方案中,“甲航母在甲海区闪电分身为小潜艇之前,乙航母早已在乙海区由小潜艇合龙显身”也可以改写为“甲航母在甲海区闪电分身为小潜艇之后,在舰载机从甲航母飞到乙航母之前,乙航母早已在乙海区由小潜艇合龙显身”,这一小小的改写进一步延长了航母化身出现的时间间隔,即航母化身不必与航母真身同时出现,真正做到甲乙航母“你隐去之后我才现身”。 
虽然本发明超大航母甲板是由无数块局部甲板组合而成,但航母甲板在某一局部范围内不是一定要非常坚固而又平稳(即不是一定要组合得“纹丝不动”)。当舰载机起飞或降落时,在起飞处或降落处的局部航母甲板也许会有起有伏,随飞机波动,但波动幅度或波动影响可以做到忽略不计(这是因为水体是最好的、天然的、可恢复的缓冲物,而不象陆上机场,缺少天然的水体缓冲物,一丝抖动都会伤及地基甚至不可恢复)。换句话说,即使航母甲板波动幅度再大,只要舰载机能够起飞能够降落就行。换句话说,航母甲板局部小幅波动不会影响航母甲板全局大体稳固。换句话说,水上跑道即使被飞机震塌了,也能自动恢复平坦(而不会象陆上水泥跑道那样,一旦震塌不可自动恢复)。换句话说,“波动甲板”正是本发明的一大特点(即航母甲板允许波动、允许颠簸)。与前述“土法防浪法”的适用范围一样,“土法防浪法”不仅适用于化解风浪,同样适用于化解波动、化解颠簸,即同样可以利用“锁钩与锁孔”(或锚钩与锚孔)将航母甲板与甲板上的舰载物死死锁在一起,从而化解航母甲板颠簸。 
虽然本发明“闪电合龙”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各种合龙法中,优先推荐“死记号位梯队跟进合龙法”。为便于叙述或便于理解该合龙法,在此假设未来超大航母甲板为正方形,且假设该正方形甲板“由内而外”由一百圈“小型潜艇”合龙而成,每一圈代表一个梯队(最内圈属于第一梯队,最外圈属于第百梯队)。每次只允许一个梯队合龙,防止百圈同时合龙。第一梯队合龙完成后,才允许第二梯队开始合龙,第二梯队合龙完成后,才允许第三梯队开始合龙,依此类推,直到一百梯队全部合龙(即一百圈潜艇全部合龙)。“死记号位”是指,所有“小型潜艇”均在艇身上刷有清晰可见的潜艇编号(该编号不得重复),第二梯队中任何潜艇必定可以从第一梯队中找到自己的邻居潜艇号位,潜艇操作手(或遥控操作手)只要死死记住该号位,就能操纵潜艇直奔号位快速合龙;依此类推,第三梯队中任何潜艇必定可以从第二梯队中找到自己的邻居潜艇号位,潜艇操作手(或遥控操作手)只要死死记住该号位,就能操纵潜艇直奔号位快速合龙;依此类推,后一梯队中任何潜艇必定可以从前一梯队中找到自己的邻居潜艇号位,潜艇操作手(或遥控操作手)只要死死记住该号位,就能操纵潜艇直奔号位快速合龙。(只有严格遵循不同梯队分批合龙,并严格遵循不同号位对号入座,才能实现有秩序合龙,合龙秩序决定合龙速度)。以上虽以正方形甲板为例,但同样适用于长方形甲板或异形甲板。 
为确保“小型潜艇”能够闪电分身,可采用“梯队跟进分身法”(与“死记号位梯队跟进合龙法”不同的是,最外圈潜艇为第一梯队,最先分身;与“死记号位梯队跟进合龙法”不同的是,不需要死记号位)。此外,且不排拆采用其它分身法。 
本发明能借助小潜艇个头小、潜水深、航速快、噪音低等特性躲避侦测(能抵近敌人近海作战,即使被敌方发现也能借助小个头潜艇迅速逃逸)(即使损失一艇也能迅速补充一艇)。本发明能借助千艘小型潜艇合龙为超大航母平台,成为海上机场(舰载机数量翻番,储油量载弹量翻番)。本发明化身机动能力想多强有多强(航母真身能通过航母化身实现超视距快速机动)(从而让航母的机动速度达到舰载机的机动速度)(甚至航母真身能假借超音速舰载机实现超音速机动)(本发明可凭借两艘航母你隐我现交替机动让舰载机一口气从东半球飞到西半球)。本发明为无动力航母(不靠真身机动,只靠化身机动)。本发明具有超强的重复作战能力,能实现无限波次重复打击(少量损毁潜艇可由无数障眼潜艇替换)(少量燃油或弹药耗尽潜艇可由满油箱或满弹舱潜艇替换)。本发明只需造小潜艇不需造大航母,工程难度远小于传统舰艇(小型军工不考国力,小型军工不求国力,小型军工不拼国力,小型军工强我国力)。本发明不需大型船坞,不需大型龙骨架,生产过程不显眼不声张,保密性强(深山中一条小小生产线,即可大闹海龙宫)。本发明航母平台可大可小(舰载机数量可多可少,储油量载弹量可多可少),既可合龙为轻型航母,也可合龙为超级航母。既可多波次重复打击,也可一次性毁灭打击。由于本发明属超级航母,能以一当十,故航母数量不需要太多,一个国家航母总数居然可以不超过两艘(即两千艘小型潜艇),这两艘航母可以相隔百里(隔海相望),可以如影随行(你隐我现)。本发明所称“分身艇”与“小型潜艇”是同一个意思。本发明即使在远海合龙有难度,在近海合龙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突防突袭奇效(至少可将近海海洋权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发明动用万艘小艇用于超级航母,看似成本巨大,但如果将万艘小艇开发成一艇多能(比如万艘小艇除用于超级航母外,还可以兼作水下监视、水下扫雷、水下声纳、水下浮标、水下探测、水下搜索、深海科考、深海勘探、水下擒敌、水下防御、水下侦探),则成本再大也值得。 
本发明小型潜艇数量越多越好(最好超过两千艘,少则几千艘,多则上万艘,最多百万艘),本发明小型潜艇数量越多,越有利于采用“千海分身万海合龙海战法”。“千海分身万海合龙海战法”是指,航母不断变换海域(四处点火,攻其不备);航母不断变换海域(脱离战场,逃避打击);航母不断变换海域(千里机动,快速突袭);航母不断变换海域(十招佯攻,一招致命);航母不断变换海域(突破岛链,易如反掌);航母不断变换海域(陆上机场地位突降,海上机场以一当十);航母不断变换海域(依靠本土只能以大搏小,依靠外海才能以小搏大)。“千海分身万海合龙海战法”最让敌人深感头痛的是不知道航母究竟在哪里,不知道危险究竟在哪里,不知道究竟该往哪里用力(即使知道了航母真身处在哪一海域,也无法预知航母化身会出现在哪一海域)。“千海分身万海合龙海战法”最让敌人深感无奈的是即使俘获了单个小艇,也无法知道其真实大用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敌人始终见不到单个潜艇两两组合时的情景,敌人始终猜不到千艘潜艇还能组合成一个超级甲板,更猜不到超级甲板上还能搭载千架战机和重型核弹,敌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偌大机场居然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悄悄合龙又悄悄消失(敌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偌大机场居然就在自己的内海甚至后院甚至内湖悄悄合龙又悄悄消失),敌人即使想到了一切,可是无法面对“小小潜艇跑得太快,盯不准,抓不住,打不了”。敌人即使想到了一切,可是战争早已结束了。 
有了本发明,陆上军用机场可以取消了;有了本发明,陆上军用机场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有了本发明,陆上军用机场一旦被炸,就不愁没有新的海上机场快速代替了;有了本发明,陆上军用机场被炸之前,就不愁没有新的海上机场可供战机提前转移了(不炸战机只炸机场没有用,炸光陆上机场炸不了海上机场没有用,炸掉海上机场炸不了深海潜艇没有用)。因此,本发明即使不用于进攻,也能最大限度保存实力。 
没有本发明,只能依靠本土以大搏小,有了本发明,才能依靠外海以小搏大。有了本发明,陆地面积狭小的传统小国通过向外海无限延伸,也能变成隐性大国,且能身藏不露(传统陆地大国必须警醒)。 
本发明只是在战时才投入使用,与国际海洋法并无冲突之处。或者,可利用国际海洋法中的例外条款得到规避或保护。就象美国绕开国际海洋法在大力缩减军费的同时却投入巨资研发所谓“潜艇航母”“无人机航母”“水下航母”(这些航母的共同特点是,航母装载、释放或回收水下无人潜航器或水下无人机,充斥于海底,抵近别国近海,虽与本发明有本质不同,但如果与本发明作整合研发,可收到奇效,比如一艇多能,一机多用,一箭双雕)。 
本发明能以“切水航母”取代“常规航母”,但并不是一定要以“切水航母”取代“常规航母”,“常规航母”属显性威慑(真真实实威慑),而“切水航母”属隐性威慑(虚虚实实威慑)。换句话说,国家在新推“切水航母”工程的同时,没有必要叫停已经开工的“常规航母”工程。如果既维持十艘“常规航母”庞大舰队,又维持两艘“切水航母”及无数潜艇,非一般小国之国力所能承担(此所谓弱者更弱),却正是传统大国优势之所在(此所谓强者更强)。 
本发明可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战略战术,即和平年代只在某一固定海域大张旗鼓公开透明建一艘“切水航母”,暗地里却隐藏了许多秘密:一定要保证这艘“明面上”的航母永不机动,永不化身;一定要让敌人误认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海上机场而已,大不了炸掉它就行了,但敌人万万没想到它是炸不沉的(因为修复力极强);一定要让敌人误认为“我们前一天已经将那个海上机场全部炸沉了”,但敌人万万没想到那海上机场不是炸沉了而是闪电分身了;一定要让敌人误认为这个海上机场是不能移动的,但敌人万万没想到它化身一次就能机动千里;一定要让敌人误认为这个海上机场造价惊人得不偿失,但敌人万万没想到它只是由几艘小小潜艇合龙而成,或只是由大山深处一个小工厂的小车间的小生产线生产而来。 
本发明可采用“设局诱敌,请君入瓮”战略战术,即,可将“海上机场”演变成“海上战场”(该战场最好由大量智能型遥控型“无人潜艇”闪电合龙而成,当然也可以暂时由大量“有人潜艇”闪电合龙而成),该战场可让敌我双方飞机,大炮,舰艇,人员齐上阵,同场较量,表面上看双方机会平等,实际上战场主动权牢牢控制在我方(表面上看是一个开放的战争平台,实际上敌人是进得去出不来)。待敌我双方在“海上战场”上拼得难解难分时或拼得时机成熟时,我方战斗人员借机溜走(或故意败退),在敌人把“海上机场”当成战利品庆贺胜利时,“海上机场”突然来个“闪电分身”将战场上敌人大量有生力量葬身大海,或突然从百里之外的“化身机场”飞出几支“天兵天将”让敌人猝不及防,或突然从航母四周的“切水坡道”杀出几支“潜兵潜将”让敌人猝不及防。即使敌人中有少量幸存者看到了“真相”,也只能向上司汇报一个天大假象:“本人亲眼看到了战场塌陷!”,却不知道是“事先设局的人为塌陷”(这应了一句老话,“你的眼睛欺骗了你!”)。自始至终,战局由我设,战局由我拆,战局由我控。 
综上所述,不管本发明叙述起来如何复杂,但实施起来却非常简单,这是因为,本发明只需造小潜艇不需造大航母(造的是小潜艇得到的却是大航母)。 

Claims (9)

1.一种千海分身万海合龙化身机动切水航母,其特征是,在万千海域甲乙海区共有两艘切水航母(每艘航母各由千艘小型潜艇闪电合龙而成),甲乙航母相距百里,你隐我现,互为化身(甲航母在甲海区闪电分身为小潜艇之前,乙航母早已在乙海区由小潜艇合龙显身)(舰载机从甲航母飞到乙航母作化身机动)(虽然航母真身笨如蜗牛,但化身一次机动百里,化身十次机动千里)(分身一次逃逸百里,分身十次逃逸千里)。
2.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千海分身万海合龙化身机动切水航母,特征是“闪电合龙”的具体方法至少包括“围池合龙法”“引子甲板切水坡道闪电合龙法”及“死记号位梯队跟进合龙法”,且不排拆采用其它合龙法,在“三大合龙法”中,优先推荐“死记号位梯队跟进合龙法”。
3.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千海分身万海合龙化身机动切水航母,特征是“航母甲板”可利用“锁钩与锁孔”(或锚钩与锚孔)实现“土法防浪法”以化解风浪、化解波动、化解颠簸。
4.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千海分身万海合龙化身机动切水航母,特征是“小型潜艇”的合龙布局可以粗略分为支撑艇、补给艇、发射艇、警戒艇、两栖艇、拼机艇和围堤艇等七部分。
5.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千海分身万海合龙化身机动切水航母,特征是航母甲板允许波动、允许颠簸。
6.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千海分身万海合龙化身机动切水航母,特征是“小型潜艇”背脊上设有可收可放机械臂,并设有由机械臂控制的、呈竖立位的平衡翼,该平衡翼由机械臂沿两侧对称展开呈水平位时刚好能充当合龙成航母时的顶部甲板,该顶部甲板上最好带有可开启可闭合的“通勤口”。
7.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千海分身万海合龙化身机动切水航母,特征是“航母甲板”可采用“三种变通设计方案”。
8.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千海分身万海合龙化身机动切水航母,特征是“航母甲板”可以设计成“动力吸水甲板”。
9.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千海分身万海合龙化身机动切水航母,特征是“小型潜艇”数量越多,越有利于采用“千海分身万海合龙海战法”。
CN201410470960.4A 2014-08-25 2014-09-17 由小潜艇组合成的大航母 Withdrawn CN1044433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70960.4A CN104443325A (zh) 2014-08-25 2014-09-17 由小潜艇组合成的大航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175293 2014-08-25
CN201410417529 2014-08-25
CN201410470960.4A CN104443325A (zh) 2014-08-25 2014-09-17 由小潜艇组合成的大航母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43325A true CN104443325A (zh) 2015-03-25

Family

ID=52890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70960.4A Withdrawn CN104443325A (zh) 2014-08-25 2014-09-17 由小潜艇组合成的大航母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4332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39788A (zh) * 2016-02-25 2016-05-04 胡校峰 一种新型水下航母及其作战使用方法
CN107813916A (zh) * 2017-11-08 2018-03-20 易祖兴 一种水陆两栖军舰的登陆方法
CN109856638A (zh) * 2019-02-28 2019-06-07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特定水下目标自动搜索定位的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39788A (zh) * 2016-02-25 2016-05-04 胡校峰 一种新型水下航母及其作战使用方法
CN105539788B (zh) * 2016-02-25 2018-06-26 胡校峰 一种水下航母
CN107813916A (zh) * 2017-11-08 2018-03-20 易祖兴 一种水陆两栖军舰的登陆方法
CN109856638A (zh) * 2019-02-28 2019-06-07 中国计量大学 一种特定水下目标自动搜索定位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ockwood Sink Em All: Submarine Warfare in the Pacific
Offley Turning the tide: How a small band of allied sailors defeated the U-boats and won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
Sherman Combat Command: The American Aircraft Carriers in the Pacific War
CN104443325A (zh) 由小潜艇组合成的大航母
Edwards Blood and Bushido
Stanford Force Mulberry-The Planning and Installation of Artificial Harbor Off US Normandy Beaches in World War II
Galdorisi et al. Leave No Man Behind: The Saga of Combat Search and Rescue
Tregaskis John F. Kennedy and Pt-109
Hallas Saipan: The Battle that Doomed Japan in World War II
Rose The Ship that Held the Line: The USS Hornet and the First Year of the Pacific War
Konstam The Convoy: HG-76: Taking the Fight to Hitler's U-boats
Lockwood Zoomies, Subs and Zeros
Bright Pain and purpose in the Pacific: true reports of war
Jourdan The search for the Japanese fleet: USS Nautilus and the Battle of Midway
Kaplan Naval Aviation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Lotz Patrol Area 14: US Navy World War II Submarine Patrols to the Mariana Islands
Jung Australia's undersea aerial Armada: the aviation archaeology of World War II flying boats lying in Roebuck Bay, Broome, Western Australia
Pearson The Ohio and Malta: The Legendary Tanker that Refused to Die
Masters Up Periscope!
Wingate The Fighting Tenth
Dudley-Gordon I Seek My Prey in the Waters: The Coastal Command at War
Haskew Aircraft Carriers: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Warships
Gugliotta et al. Swift Boats at War in Vietnam
Conley et al. Cold War Command: The Dramatic Story of a Nuclear Submariner
Jameson Submariners Vc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4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