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30412B - 白蚁诱杀专用药剂 - Google Patents

白蚁诱杀专用药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30412B
CN104430412B CN201410655651.4A CN201410655651A CN104430412B CN 104430412 B CN104430412 B CN 104430412B CN 201410655651 A CN201410655651 A CN 201410655651A CN 104430412 B CN104430412 B CN 1044304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te
medicament
ant
ivermectin
sulfluram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556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30412A (zh
Inventor
钱掌清
郭建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XIANG TERMITE CONTROL OFFICE
Original Assignee
TONGXIANG TERMITE CONTROL OFFI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XIANG TERMITE CONTROL OFFICE filed Critical TONGXIANG TERMITE CONTROL OFFICE
Priority to CN20141065565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3041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430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304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304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304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白蚁诱杀专用药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氟虫胺1‑8%、氟虫氰1‑8%、伊维菌素0.1‑1.5%、阿维菌素0.5‑1.5%、氮酮1‑4%、蚁巢粉0.1‑1.5%、滑石粉80‑95%。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将氟虫氰、氟虫胺与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复配在一起,可加强白蚁反应敏感性,阻止抗药能力,提高防治效果;2)克服现有药剂对野外药物降解快的缺陷,增强了对白蚁种群体整体的灭杀效果;3)与单剂相比,四种单剂组合可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剂量小,节约应用成本;4)本发明药剂可完全替代现有市场上出现的白蚁毒杀剂,且无环境污染,使用安全。

Description

白蚁诱杀专用药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白蚁防治药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白蚁诱杀专用药剂。
背景技术
白蚁是世界五大害虫之一,属营巢居生活的社会性昆虫,习性怕光,长期生活于所筑巢及蚁路的黑暗环境中,组织严谨,分工精细,破坏力十分强大。能蛀食全部植物,部分动物来源物质,同时,其体内分泌的蚁酸,还会腐蚀钢筋,使混凝土变性。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1、对建筑物的破坏,特别是对砖木结构、木结构建筑的破坏,白蚁隐蔽在木结构内部破坏或破坏其承重部位,往往造成房屋突然倒塌,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由于其扩散力强,群体大,破坏迅速,在短期内既能造成巨大损失。2、对堤坝的破坏:在我国南方,许多江河、水库上建有土坝,这些土坝往往栖居着白蚁群体,它们在堤坝内,密集营巢,迅速繁殖,蚁道四通八达,有些蚁道甚至穿通堤坝的内外坡,当汛期水位升高时,常常出现管漏险情,甚至造成塌堤垮坝。这就是所谓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3、对农作物、林木及园艺作物的危害:白蚁可以危害甘蔗、花生等农作物,尤其对甘蔗的危害十分严重。另外,白蚁对林木、果树等的危害也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另外,白蚁还能危害图书、文物、织物、武器、账册、地下电缆等,造成重大损失。
针对白蚁的危害,市场上出现了各种用于白蚁防治的药物,如:氯丹、灭蚁灵、毒死碑、氯代脂肪磺胺药物、乙醇硼酸盐酯醌类等,上述药物中只有氯丹和灭蚁灵的灭治效果好些。而目前国内常用的具有积累性中毒的有机氯杀虫剂及毒性剧烈的砷素剂和有机磷杀虫剂,虽然灭治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更严重的是对环境造成极度污染,部分药剂已被各国政府禁止或即将禁止。鉴于此,市场上出现了采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作为特效杀蚁药剂,与相关助剂配伍而成的用于毒杀白蚁的药剂,该种白蚁毒杀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药剂用量较大,防治对象有限、成本增高,且容易使白蚁产生耐药性,导致最终白蚁的灭杀效果欠佳,限制了产品的长期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采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及氟虫氰、氟虫胺复配在一起作为有效杀蚁粉剂,并对其配制比例及相关助剂进一步进行研究并合理选择,提供一种白蚁诱杀专用药剂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通过一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
所述的白蚁诱杀专用药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氟虫胺1-8%、氟虫氰1-8%、伊维菌素0.1-1.5%、阿维菌素0.5-1.5%、氮酮1-4%、蚁巢粉0.1-1.5%、滑石粉80-95%。
所述的白蚁诱杀专用药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氟虫胺2-6%、氟虫氰2-6%、伊维菌素0.8-1.2%、阿维菌素0.8-1.2%、氮酮1-3%、蚁巢粉0.4-1.2%、滑石粉83-93%。
所述的白蚁诱杀专用药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氟虫胺3-5%、氟虫氰3-5%、伊维菌素1-1.2%、阿维菌素1-1.2%、氮酮1-2%、蚁巢粉0.5-0.8%、滑石粉85-90%。
所述的白蚁诱杀专用药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氟虫胺4%、氟虫氰4%、伊维菌素1%、阿维菌素1%、氮酮2%、蚁巢粉0.5%、滑石粉87.5%。
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配比为重量百分含量。
蚁巢粉制备:白蚁筑在树根或木料内的蚁巢,由白蚁取食后用排泄物、木质纤维和肠胃分泌物之城,采于蚁害处,经分析判定是木质蚁巢,将其放入烘箱内烘干后,用粉碎机粉碎成细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氟虫氰、氟虫胺与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复配在一起,可加强白蚁反应敏感性,阻止抗药能力,提高防治效果;
2)克服现有药剂对白蚁快速击倒的缺点,便于白蚁对药剂的毒力传递,增强对白蚁群体整体的灭杀效果; 3)与单剂相比,四种单剂组合可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剂量小,节约应用成本;
4)本发明药剂可完全替代现有市场上出现的白蚁毒杀剂,且无环境污染,使用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
配方1:氟虫胺4%、氟虫氰4%、伊维菌素1%、阿维菌素1%、氮酮2%、蚁巢粉0.5%、滑石粉87.5%。
配方2:氟虫胺1%、氟虫氰8%、伊维菌素0.5%、阿维菌素1.5%、氮酮1%、蚁巢粉1.5%、滑石粉86.5%。
配方3:氟虫胺6%、氟虫氰2%、伊维菌素1.2%、阿维菌素0.8%、氮酮3%、蚁巢粉0.4%、滑石粉86.6%。
配方4:氟虫胺3%、氟虫氰5%、伊维菌素1%、阿维菌素1.2%、氮酮2%、蚁巢粉0.5%、滑石粉87.3%。
配方5:氟虫胺0.5%、氟虫氰9%、伊维菌素0.1%、阿维菌素2%、氮酮5%、蚁巢粉2%、滑石粉81.4%。
配方6:伊维菌素1%、阿维菌素1%、氮酮2%、蚁巢粉0.5%、滑石粉95.5%。
上述各组成配比,采用常规工艺混合均匀,经检测、分装即可。其中,配方1-4为按照本发明配比组成制备而成,配方5中氟虫胺、氟虫氰、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的含量偏离本发明配方含量,配方6中缺少氟虫氰、氟虫胺成分。
室内试验
对配方1-6的白蚁诱杀专用药剂在室内利用台湾乳白蚁做毒杀效果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试验药剂
本次试验药剂为白蚁诱杀专用药剂配方1-6,由桐乡市白蚁防治所提供,试验前样品被装在盖子已盖好的小玻璃瓶内。
试验方法
2.1试验虫种
本次用于喷粉试验的白蚁为台湾乳白蚁 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试验前用引诱材料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的引诱箱于野外诱集得到,引诱箱被移至室内后,放在温度26±1℃、湿度75±5%的环境中两周,以利白蚁适应室内环境。
试验方法
2.2.1 配方1-6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杀效果
在直径为9 cm的培养皿内,移入100头已在室内分离培养2天的台湾乳白蚁工蚁。用万分之一的天平准确称取15mg 药剂,用专门的喷粉工具将粉剂均匀地喷洒在这些工蚁身上,使培养皿内的白蚁均匀地沾上药剂。然后,将白蚁转移至四周垫有3 g细沙(已在40℃干燥箱内处理24小时,且过60目筛并用1 mL蒸馏水湿润)的洁净培养皿内,盖好盖,将培养皿置于温度26±1℃、湿度75±5%的环境中,观察白蚁被药粉击倒和中毒死亡的情况,以不用任何药剂处理的100头台湾乳白蚁工蚁为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检查时,用平头镊子轻触试虫,若触角和足仍然活动但白蚁不能正常爬行则判定为击倒,若试虫身体的所有部分特别是触角和足无任何反应则判为死亡。
配方1-6药剂毒性在台湾乳白蚁群体内的传递效果
在直径为9 cm的培养皿内,移入100头已在室内分离培养2天的台湾乳白蚁工蚁。用万分之一的天平准确称取15mg 药剂,用专门的喷粉工具将药剂均匀地喷洒在这些工蚁身上,使培养皿内的白蚁均匀地沾上药剂。然后,将白蚁转移至四周垫有3 g细沙(已在40℃干燥箱内处理24小时,且过60目筛并用1 mL蒸馏水湿润)的洁净培养皿内,盖好盖,将培养皿置于温度26±1℃、湿度75±5%的环境中,观察白蚁被药粉击倒和中毒死亡的情况,以不用任何药剂处理的100头台湾乳白蚁工蚁为对照。当被喷药剂处理的工蚁的击倒和死亡个体总数达到20%时,将其中15头仍然正常活动的工蚁,转移至另一放有100头台湾乳白蚁工蚁的培养皿(φ9 cm,底部铺有2层湿润滤纸)内饲养观察。当这个培养皿内的白蚁的击倒和死亡个体总数也达到20%时,再将其中15头仍然正常活动的工蚁,转移至另一放有100头台湾乳白蚁工蚁的培养皿(φ9 cm,底部铺有2层湿润滤纸)内饲养观察。如此重复操作,当被移入白蚁的培养皿内的白蚁死亡率小于90%时,结束试验。上述处理过程中,均以不喷任何药粉的100头台湾乳白蚁工蚁为对照,每处理各设3个重复。试验过程中,定时检查培养皿内白蚁的击倒数和死亡数,白蚁被击倒和中毒死亡的判定标准与试验2.2.1相同。
试验结果
3.1 配方1-6药剂对台湾乳白蚁工蚁的击倒和致死活性
试验结果表明,配方1-4药剂对台湾乳白蚁工蚁均具有较强的击倒活性,配方5-6药剂对台湾乳白蚁工蚁的击倒活性弱于配方1-4药剂对台湾乳白蚁工蚁的击倒活性。试验结果见表1。
表1不同处理时间配方1-6药剂击倒台湾乳白蚁工蚁的数量
从表1可以看出,配方1处理的工蚁,处理后30分钟内被击倒的比例少于10%,为5.1%,100%被击倒则需要280分钟,配方2-4处理的工蚁,处理后30分钟内被击倒的比例均大于10%,在处理后200分钟后所有供试个体均被击倒。由于药剂用作白蚁灭治时,需要被喷粉处理的工蚁有较长的存货时间,以便把药粉带回巢内传递给同巢个体,因此,从击倒性这个角度来讲,配方1药剂更适合用于生产上白蚁防治。而配方5-6处理的工蚁,在80分钟后击倒数量不变,说明其药效弱,作用时间短。
从致死性来讲,配方1药剂致死台湾乳白蚁工蚁的速度略快于配方2-4药剂致死台湾乳白蚁工蚁的速度。试验结果见表2。
表2不同处理时间配方1-6药剂致死台湾乳白蚁工蚁的数量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30分钟后,配方1药剂致死的工蚁比例是0.4%,配方2-4药剂致死工蚁比例均是0.2%;处理80分钟后,配方1药剂致死的工蚁比例是35.0%,配方2-4药剂致死的工蚁比例分别为27.6%,25.6%,25.5%;处理290分钟后,配方1-4药剂的致死率分别为98.6%,93.4%,94.7%,94.9%;320分钟后,配方1药剂的致死率为100%,配方2-4药剂100%致死率所用时间为360分钟。而配方5-6药剂,处理80分钟后,致死率均为0.1%,250分钟后致死率分别为30.7%和24.1%,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致死率没有变化,说明配方5-6药剂的药效持续时间较短。
配方1药剂毒性在台湾乳白蚁群体内的传递效果
表3、表4和表5是配方1药剂毒性在台湾乳白蚁群体内接触传递时击倒和致死台湾乳白蚁工蚁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配方1药剂的毒性可在台湾乳白蚁群体内通过接触传递的方式传递一次。
表3 配方1药剂作用不同时间后台湾乳白蚁工蚁的击倒数和死亡数
表4配方1药剂处理工蚁第一次转移后台湾乳白蚁工蚁的击倒数和死亡数
表5 配方1药剂处理工蚁第二次转移后台湾乳白蚁工蚁的击倒数和死亡数
4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配方1-4药剂对台湾乳白蚁工蚁均具有较强的击倒能力和致死活性,相比而言,配方1药剂的击倒能力要差一些,它更适合用于生产上的白蚁灭治工作。在相同的时间里,配方1致死台湾乳白蚁工蚁的比例高一些。
进一步的毒性传递试验结果表明,配方1药剂的毒性可以在台湾乳白蚁群体内传递一次(15只与染毒白蚁相处一段时间的工蚁转移到另外的100只台湾乳白蚁工蚁群体中后,可致这些工蚁全部死亡),说明配方1药剂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野外试验
自从2012年11月2日向嘉兴市科技局申请了《异地引诱白蚁危害房屋建筑防治方法的研究》项目计划后,我所组织课题组人员到桐乡文物保护单位的同福福严禅寺、桐乡凤鸣禅寺;石门丰子恺缘缘堂;高桥三村村周家国村民组农民房;梧桐城区的大发别墅区;中虹天地小区等进行现场踏看,熟悉环境,了解和掌握试验点的白蚁危害历史、白蚁活动种类、蚁害程度等工作内容。
一、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的埋设安装工作
在确定了使用白蚁监测-控制装置、以及以松木为饵料后,开始装置的埋设安装工作。各试验点采用白蚁监测控制装置所在房屋建筑中规划设定的埋放最佳距离与路线,经野外引诱白蚁的测定:房屋建筑内有白蚁危害的,在室外离墙0.5至1米,行距离2至3米埋设白蚁监测-控制装置一套,埋设白蚁装置要沿房屋建筑四周,新建小区内的埋设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可设定为5米一套,绿地每百平米放四套。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埋设概况见表6。
表6 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埋设概况
二、白蚁监测-控制装置诱集白蚁情况
对埋设的白蚁监测—控制装置进行定期检查,记录白蚁诱集情况,见表7:
表7 白蚁监测­­—控制装置诱集白蚁情况表
三、药剂药效情况
选择白蚁出没明显的三个试验点福严禅寺、凤鸣禅寺、高桥镇三村村周家国村民组,进行喷粉试验。将诱集到白蚁的装置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014年3月31日,对实验组进行喷药剂处理,其中,福严禅寺为配方1药剂,凤鸣禅寺为配方2药剂、高桥镇三村村周家国村民组为配方3药剂,而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喷粉15-20天后对装置进行第一次药效检查,喷药剂三个月后进行第二次药效检查,以装置内有无白蚁活体表示,药剂药效见表8。
表8药剂药效汇总表
四、喷药剂装置再次诱集率情况
在施药1个月后,在施药装置边埋设再次引诱装置,进一步检查药物杀灭白蚁整体效果,施药3个月后对再次引诱装置进行检查,对喷药剂的装置采取措施2,其中福严禅寺、高桥镇三村村周家国村民组两个试验点的喷药剂装置进行饵料更换,凤鸣禅寺的喷药剂装置在附近重新埋设安装,20天后检查白蚁再次诱集情况,见表9。
表9白蚁监测­­—控制装置再次诱集白蚁情况表
五、结论
通过在福严禅寺、凤鸣禅寺、高桥三村村周家国村民组三个试验点进行白蚁监测­­—控制装置诱集白蚁、见蚁喷药剂、再次诱集情况的研究,我们发现,喷配方1药剂的装置15-20天后仍有少量白蚁活体存在,喷配方2和配方3药剂的装置15-20天后无白蚁活体存在,喷药剂3个月后,装置内均无白蚁活体存在;喷配方1药剂的装置更换饵料后白蚁再次诱集率均为零,喷配方2的装置重新安装和喷配方3药剂的装置更换饵料后白蚁再次诱集率分别为0.45%和0.61%。由此可见,本发明配方药剂对白蚁的致死活性都较强,但是配方1药剂对白蚁的击倒能力要差一些,因此,更适用于生产上的白蚁灭治。
另外,我们发现,喷药3个月后检查与15-20天后检查相比,对照组白蚁存活率也明显下降,我们分析,可能是由于水分充足,导致湿度过高,白蚁出现转移现象。

Claims (3)

1.白蚁诱杀专用药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氟虫胺2-6%、氟虫氰2-6%、伊维菌素0.8-1.2%、阿维菌素0.8-1.2%、氮酮1-3%、蚁巢粉0.4-1.2%、滑石粉83-9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诱杀专用药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氟虫胺3-5%、氟虫氰3-5%、伊维菌素1-1.2%、阿维菌素1-1.2%、氮酮1-2%、蚁巢粉0.5-0.8%、滑石粉85-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诱杀专用药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氟虫胺4%、氟虫氰4%、伊维菌素1%、阿维菌素1%、氮酮2%、蚁巢粉0.5%、滑石粉87.5%。
CN201410655651.4A 2014-11-18 2014-11-18 白蚁诱杀专用药剂 Active CN1044304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55651.4A CN104430412B (zh) 2014-11-18 2014-11-18 白蚁诱杀专用药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55651.4A CN104430412B (zh) 2014-11-18 2014-11-18 白蚁诱杀专用药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30412A CN104430412A (zh) 2015-03-25
CN104430412B true CN104430412B (zh) 2016-09-07

Family

ID=52877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55651.4A Active CN104430412B (zh) 2014-11-18 2014-11-18 白蚁诱杀专用药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304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8528B (zh) * 2015-05-08 2017-10-13 宜昌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一种白蚁诱杀药剂及制备方法
CN105284838A (zh) * 2015-09-17 2016-02-03 天峨县平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防治白蚁的农药组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1568C (zh) * 2003-07-01 2007-06-20 德清县白蚁防治研究所 白蚁毒杀粉剂
CN102258061A (zh) * 2010-05-31 2011-11-30 刘川 一种长期、高效白蚁诱饵剂及制造方法
CN103975969A (zh) * 2014-05-30 2014-08-13 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 一种白蚁诱杀剂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30412A (zh) 2015-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81305B (zh) 白蚁诱杀专用粉剂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port of the WHO Informal Consultation on the" Evaluation and Testing of Insecticides", WHO/HQ, Geneva, 7 to 11 October 1996
Tay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alginate hydrogel to deliver aqueous bait for pest ant management
Manzoor et al. Toxicity and repellency of different insecticides against Heterotermes indicola (Isoptera: Rhinotermitidae).
CN103141526A (zh) 含天然除虫菊素和植物精油的植物源杀虫气雾剂及方法
CN112568235B (zh) 一种用于杀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媒介蚊子的展膜油剂卫生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McCalla et al. Biodegradable alginate hydrogel bait delivery system effectively controls high-density populations of Argentine ant in commercial citrus
CN104938528B (zh) 一种白蚁诱杀药剂及制备方法
CN103960260A (zh) 农药组合物
CN102860306B (zh) 白蚁灭治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30412B (zh) 白蚁诱杀专用药剂
Richardson et al. Habitat use and activity of prairie kingsnakes (Lampropeltis calligaster calligaster) in Illinois
Nardi et al. Control of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ier, 1790) according to EU Decision 2007/365/EC in the Marche region (Central‐Eastern Italy)
CN105410013A (zh) 杀虫剂农药复配制剂
CN104430544B (zh) 白蚁诱杀专用复合粉剂
CN101356928B (zh) 一种防治红火蚁的杀虫剂
CN105519611A (zh) 一种纳米型微胶囊生物复方驱鼠剂母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10315A (zh) 一种含啶虫脒和丁硫克百威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及应用
CN105532680B (zh) 一种含三氟苯嘧啶和环氧虫啶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
CN108601346A (zh) 用于二色视动物的驱避剂和引诱剂组合物
CN106900757B (zh) 一种防治农业害虫的苦葛提取物与蛇床子素的杀虫组合物及其用途
Pregoner et al. Determination of knock-down time and level of toxicity of Panyawan (Tinospora rumphii L.) leaf extract against American cockroach (Periplaneta americana)
Sells et al. Impact of cogongrass management strategies on generalist predators in cogongrass‐infested longleaf pine plantations
CN106212495A (zh) 农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994307A (zh) 一种含有环溴虫酰胺和三氟苯嘧啶的杀虫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