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04920B - 一种梯形生态框架沟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梯形生态框架沟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04920B
CN104404920B CN201410545806.9A CN201410545806A CN104404920B CN 104404920 B CN104404920 B CN 104404920B CN 201410545806 A CN201410545806 A CN 201410545806A CN 104404920 B CN104404920 B CN 1044049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tches
irrigation canals
frame
unit section
filling orif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458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04920A (zh
Inventor
黄燕
程炯
刘晓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al and Soil Sciences of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s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Soi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Soi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Soi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41054580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049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404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04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049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049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5/00Artificial water canals, e.g. irrigation cana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3/00Irrigation ditches, i.e. gravity flow, open channel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梯形生态框架沟渠,包括若干横截面呈梯形的沟渠单元段,所述沟渠单元段依次对接铺设形成引水的沟渠,所述沟渠单元段为密布有若干填充孔的框架结构,各所述填充孔中均填充有填充物。本梯形生态框架沟渠采用框架结构的结构形式,不仅能减少流水对沟渠侧壁和渠底的冲刷,解决传统沟渠固封所带来的沟渠生态环境中物质能量交流受阻的问题,本发明的框架结构形式施工便利,能缩短建筑工期,降低施工工程量,材料用量少,结构稳定抗冲刷,而且能提高沟渠湿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实现对水体污染物的阻挡、降解、吸收、利用,减少排出水体中污染物质,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梯形生态框架沟渠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用于沟渠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梯形生态框架沟渠。
背景技术
为改善农田耕种条件,保障农田灌溉和排涝,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正在我国广大农村实施,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逐步认识到农田水体污染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构建并保持良好的沟渠湿地生态系统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目前,对生态沟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净化机理、种植植物的净化效果等方面,而在沟渠的设计及施工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已发明的生态沟渠因农业面源污染和人地矛盾的区域差异,占地面积大,施工工程量大,耗材多,对施工地环境影响扰动大,受天气影响大,缺乏普遍利用性和持续利用性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施工工程量小,耗材少,对施工地环境扰动小,受天气影响少,可持续利用的梯形生态框架沟渠。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梯形生态框架沟渠,包括若干横截面呈梯形的沟渠单元段,所述沟渠单元段依次对接铺设形成沟渠,所述沟渠单元段为密布有若干填充孔的框架结构,各所述填充孔中均填充有填充物。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沟渠单元段为预制或现浇的混凝土结构件,混凝土结构件的厚度为2~8cm,所述沟渠单元段每两填充孔间框架的宽度为5~10cm。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沟渠单元段的外壁在框架的节点处设有向外垂直伸出的锚钉,所述锚钉为钢筋混凝土锥,锚钉的长度为0.2~0.5米。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沟渠单元段包括渠底框架和倾斜设于所述渠底框架两侧边缘的侧壁框架,所述侧壁框架包括上部框架和位于所述上部框架下方的下部框架,所述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以枯水期水位为界,所述下部框架填充孔的孔径小于上部框架填充孔的孔径。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填充孔为矩形孔或菱形孔或三角形孔或六边形孔。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填充物包括填充于所述上部框架填充孔内的耕作土、填充于所述下部框架填充孔内的空心砖以及填充于所述渠底框架填充孔内的碎石或卵石,所述空心砖为与下部框架填充孔匹配的矩形砖或菱形砖或三角形砖或六边形砖,所述空心砖的空隙中以及渠底框架碎石或卵石间的空隙中填充耕作土。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耕作土上种植挺水植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梯形生态框架沟渠采用框架结构的结构形式,不仅能减少流水对沟渠侧壁和渠底的冲刷,解决传统沟渠固封所带来的沟渠生态环境中物质能量交流受阻的问题,并且能缩短建筑工期,降低施工工程量,减少工程用料,便利、经济、生态。
同时,填充孔内可种植挺水植物,挺水植物为水芹等本土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将植物合理搭配种植,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增加生物量,不仅能有效净化排水水质,还能增加经济收入。
本发明的框架结构形式施工便利,材料用量少,结构稳定抗冲刷,而且能提高沟渠湿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实现对水体污染物的阻挡、降解、吸收、利用,减少排出水体中污染物质,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对应不同形状填充孔的空心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梯形生态框架沟渠,包括若干横截面呈梯形的沟渠单元段1,所述沟渠单元段1依次对接铺设形成沟渠,所述沟渠单元段1为密布有若干填充孔11的框架结构,各所述填充孔11中均填充有填充物。所述沟渠单元段1为预制或现浇的混凝土结构件,混凝土结构件的厚度为2~8cm,所述沟渠单元段1每两填充孔11间框架的宽度为5~10cm。所述沟渠单元段1的外壁在框架的节点处设有向外垂直伸出的锚钉12,所述锚钉12为钢筋混凝土锥,锚钉12的长度为0.2~0.5米。所述沟渠单元段1包括渠底框架13和倾斜设于所述渠底框架13两侧边缘的侧壁框架14,所述侧壁框架14包括上部框架15和位于所述上部框架15下方的下部框架16,所述上部框架15和下部框架16以枯水期水位为界,所述下部框架16填充孔11的孔径小于上部框架15填充孔11的孔径。
其中,所述填充物包括填充于所述上部框架15填充孔11内的耕作土、填充于所述下部框架16填充孔11内的空心砖2以及填充于所述渠底框架13填充孔11内的碎石或卵石,所述空心砖2的空隙中以及渠底框架13碎石或卵石间的空隙中填充耕作土。所述耕作土上种植挺水植物。
根据具体情况,所述填充孔11为矩形孔或菱形孔或三角形孔或六边形孔,所述空心砖2为与下部框架16填充孔11匹配的矩形砖或菱形砖或三角形砖或六边形砖。
实施例1:
自然沟渠中的原有植物使土质沟渠具有一定的抗冲刷能力,但丰水期沟渠水流量增大,对沟渠渠壁和渠底的冲刷增加。针对该区域降水、地形、土质等特点,设计梯形横断面、填充孔11为矩形孔的生态沟渠,用混凝土预制沟渠单元段1,沟渠单元段1上部框架15每两填充孔11间框架的宽度为0.08米,厚度为0.06米,矩形孔的宽度为0.3米,矩形孔的长度为0.8米;沟渠单元段1下部框架16每两填充孔11间框架的宽度为0.06米,厚度为0.06米,矩形孔的宽度为0.2米,矩形孔的长度为0.8米。所述沟渠单元段1的外壁在框架的节点处布置有锚钉3,锚钉3为钢筋混凝土锥,深0.2米。
在沟渠单元段1下部框架16的填充孔11内填充矩形砖,在渠底框架13间填充直径为2~3厘米的卵石或碎石。
在上部框架15、下部框架16填充的空心砖11和渠底框架13填充的卵石的空隙间填充耕作土,耕作土上种植挺水植物。
本梯形生态框架沟渠依原有沟渠的自然状态,用0.5m3小型挖掘机和人工挖掘。沟渠深度为0.8米,沟底宽0.8米,侧壁框架14与渠底框架13的夹角为75度。
梯形生态框架沟渠主要结构建好后,将当地耕作土铺设于上部框架15的填充孔11、下部框架16的空心砖2之间及空心砖2的空隙间和渠底框架13的碎石或卵石间。在上部框架15、下部框架16和渠底框架13的耕作土上播种挺水植物,如茭白,其播种密度为20g/m2
本实施例由自然沟渠改造形成,总长度为1000米,用上述设计、程序和方法施工。
较一般现浇混凝土沟渠施工,本沟渠施工中开挖面小,扰动面积小,减少水土流失可能;
受天气影响小,沟渠单元段1在室内浇筑形成,室外工作时间短,能更好地分工和施工管理,提高施工效率;混凝土使用量少,保障沟渠壁内外的物质能量交流,增加沟渠中有经济价值的生物量,经济环保。
实施例2:
该沟渠位于丘陵地区,原有土质沟渠中的土著植物使土质沟渠具有一定抗冲刷能力,但丰水期沟渠过水量增大,对沟渠壁和渠底的冲刷增加。针对该区域降水、地形、土质等特点,设计梯形横断面、填充孔11为三角形孔的生态沟渠,用混凝土预制沟渠单元段1,厚度为0.06米,所述沟渠单元段1的外壁在框架的节点处布置有锚钉,锚钉为钢筋混凝土锥,深0.2米。
在沟渠单元段1下部框架16的填充孔11内填充三角形砖,在渠底框架13间填充直径为2~3厘米的卵石或碎石。
在上部框架15、下部框架16填充的空心砖2和渠底框架13填充的卵石的空隙间填充耕作土,耕作土上种植挺水植物。
框架沟渠依原有沟渠的自然状态,用1m3小型挖掘机和人工挖掘。沟渠深度为1.5米,沟底宽2.0米,侧壁框架14与渠底框架13的夹角为60度。
梯形生态框架沟渠主要结构建好后,将当地耕作土铺设于上部框架15的填充孔11、下部框架16的空心砖2之间及空心砖2的空隙间和渠底框架13的碎石或卵石间。在上部框架15、下部框架16和渠底框架13的耕作土上播种挺水植物,如水芹。
本实施例由自然沟渠改造形成,总长度为700米,用上述设计、程序和方法施工。
本实施例不仅具有实施例1较其他一般混凝土沟渠的优点,较实施例1,因本实施例位于丘陵地区且过水量较大,采用三角形孔结构,以增加沟渠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减少流水对沟渠壁填充物的冲刷。
实施例3:
该沟渠位于平原地区且靠近村庄,原有土质沟渠中水流较缓,其中的土著植物使土质沟渠具有一定抗冲刷能力。针对该区域降水、地形、土质等特点,设计梯形横断面、填充孔为矩形孔生态沟渠,用混凝土预制沟渠单元段1,沟渠单元段1上部框架每两填充孔间框架的宽度为0.08米,厚度为0.06米,矩形孔的宽度为0.3米,矩形孔的长度为1.0米;沟渠单元段下部框架每两填充孔间框架的宽度为0.06米,厚度为0.06米,矩形孔的宽度为0.2米,矩形孔的长度为1米。所述沟渠单元段1的外壁在框架的节点处布置有锚钉3,锚钉3为钢筋混凝土锥,深0.2米。
在沟渠单元段1下部框架16的填充孔11内填充矩形砖,在渠底框架13间填充直径为2~3厘米的卵石或碎石。
在上部框架15、下部框架16填充的空心砖2和渠底框架13填充的卵石的空隙间填充耕作土,耕作土上种植挺水植物。
本梯形生态框架沟渠依原有沟渠的自然状态,用1m3小型挖掘机和人工挖掘。沟渠深度为1.2米,沟底宽1.5米,侧壁框架14与渠底框架13的夹角为75度。
梯形生态框架沟渠主要结构建好后,将当地耕作土铺设于上部框架15的填充孔11、下部框架16的空心砖2之间及空心砖2的空隙间和渠底框架13的碎石或卵石间。在上部框架15、下部框架16和渠底框架13的耕作土上播种挺水植物,如豇豆。
本实施例由自然沟渠改造形成,总长度为1300米,用上述设计、程序和方法施工。
本实施例的填充物就地取材地采用了当地较多的卵石,降低了沟渠建筑成本,沟渠填充种植土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豇豆,对沟渠壁的水土保持有较好作用,减少了沟渠排水中N、P等富营养物质的排放,增加了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了村民收入。
实施例4:
针对所在区域降水、地形、土质等特点,设计梯形横断面、填充孔为矩形孔的生态沟渠,用混凝土预制沟渠单元段1,沟渠单元段1上部框架每两填充孔11间框架的宽度为0.1米,厚度为0.1米,矩形孔的宽度为0.4米,矩形孔的长度为0.8米;沟渠单元段1下部框架每两填充孔11间框架的宽度为0.1米,厚度为0.06米,矩形孔的宽度为0.2米,矩形孔的长度为0.8米。所述沟渠单元段1的外壁在框架的节点处布置有锚钉3,锚钉3为钢筋混凝土锥,深0.2米。
在沟渠单元段1下部框架16的填充孔11内填充矩形砖,在渠底框架13间填充直径为2~3厘米的卵石或碎石。
在上部框架15、下部框架16填充的空心砖2和渠底框架13填充的卵石的空隙间填充耕作土,耕作土上种植挺水植物。
本梯形生态框架沟渠依原有沟渠的自然状态,用1m3小型挖掘机和人工挖掘。沟渠深度为2.0米,沟底宽2.5米,侧壁框架14与渠底框架13的夹角为60度。
梯形生态框架沟渠主要结构建好后,将当地耕作土铺设于上部框架15的填充孔11、下部框架16的空心砖2之间及空心砖2的空隙间和渠底框架13的碎石或卵石间。在上部框架15、下部框架16和渠底13框架的耕作土上播种挺水植物,如美人蕉。
本实施例由自然沟渠改造形成,总长度为1500米,用上述设计、程序和方法施工。
本实施例的过水量较大,沟渠排水富营养化较为严重,经清除渠底淤泥,用框架混凝土来构筑沟渠结构,用碎石填充沟渠底,用空心砖填充沟渠下部,加速沟渠排水流动,在渠底和渠壁下部种植茭白,促进挺水植物对排水中N、P等富营养元素的吸收,沟渠上部回填耕作土上种植美人蕉等观赏性耐水植物,有利于改善沟渠景观,经改造使本沟渠生态进入良性循环。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所在区域降水、地形、土质等特点,设计梯形横断面、填充孔为三角形孔的生态沟渠,用混凝土预制沟渠单元段1,厚度为0.06米,所述沟渠单元段1的外壁在框架的节点处布置有锚钉3,锚钉3为钢筋混凝土锥,深0.2米。
在沟渠单元段1下部框架16的填充孔11内填充矩形砖,在渠底框架13间填充直径为2~3厘米的卵石或碎石。
在上部框架15、下部框架16填充的空心砖2和渠底框架13填充的卵石的空隙间填充耕作土,耕作土上种植挺水植物。
本梯形生态框架沟渠依原有沟渠的自然状态,用0.5m3小型挖掘机和人工挖掘。沟渠深度为0.6米,沟底宽0.6米,侧壁框架14与渠底框架13的夹角为60度。
梯形生态框架沟渠主要结构建好后,将当地耕作土铺设于上部框架15的填充孔11、下部框架16的空心砖2之间及空心砖2的空隙间和渠底框架13的碎石或卵石间。在上部框架15、下部框架16和渠底框架13的耕作土上播种挺水植物,如水芹。
本实施例由自然沟渠改造形成,总长度为600米,用上述设计、程序和方法施工。
本实施例是灌渠,其过水量较小,为减少混凝土对耕地土地的固化,采用框架沟渠设计。本设计不仅能减少水泥等建筑的使用,而且缩短了施工工期,框架底部和框架下部均填充耕作土,保障了沟渠内外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避免了完全固化沟渠造成的耕地生态系统被分割等生态问题。
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梯形生态框架沟渠,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横截面呈梯形的沟渠单元段,所述沟渠单元段依次对接铺设形成沟渠,所述沟渠单元段为密布有若干填充孔的框架结构,各所述填充孔中均填充有填充物,所述沟渠单元段的外壁在框架的节点处设有向外垂直伸出的锚钉,所述锚钉为钢筋混凝土锥,锚钉的长度为0.2~0.5米,所述沟渠单元段包括渠底框架和倾斜设于所述渠底框架两侧边缘的侧壁框架,所述侧壁框架包括上部框架和位于所述上部框架下方的下部框架,所述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以枯水期水位为界,所述下部框架填充孔的孔径小于上部框架填充孔的孔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形生态框架沟渠,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渠单元段为预制或现浇的混凝土结构件,混凝土结构件的厚度为2~8cm,所述沟渠单元段每两填充孔间框架的宽度为5~1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梯形生态框架沟渠,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孔为矩形孔或三角形孔或六边形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梯形生态框架沟渠,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包括填充于所述上部框架填充孔内的耕作土、填充于所述下部框架填充孔内的空心砖以及填充于所述渠底框架填充孔内的碎石或卵石,所述空心砖为与下部框架填充孔匹配的矩形砖或三角形砖或六边形砖,所述空心砖的空隙中以及渠底框架碎石或卵石间的空隙中填充耕作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梯形生态框架沟渠,其特征在于:所述耕作土上种植挺水植物。
CN201410545806.9A 2014-10-15 2014-10-15 一种梯形生态框架沟渠 Active CN1044049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45806.9A CN104404920B (zh) 2014-10-15 2014-10-15 一种梯形生态框架沟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45806.9A CN104404920B (zh) 2014-10-15 2014-10-15 一种梯形生态框架沟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04920A CN104404920A (zh) 2015-03-11
CN104404920B true CN104404920B (zh) 2016-06-01

Family

ID=52642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45806.9A Active CN104404920B (zh) 2014-10-15 2014-10-15 一种梯形生态框架沟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049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0961A (zh) * 2015-09-29 2015-12-30 李文霞 一种易安装的生态水渠结构
CN105804033B (zh) * 2016-03-29 2017-10-03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体式w型农田生态退水沟渠
CN106978797A (zh) * 2017-05-09 2017-07-25 恩施清江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适用于茶园排水沟渠及其使用方法
CN108411845A (zh) * 2018-01-30 2018-08-17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果园尾水的生态循环沟渠塘处理系统
CN109098148A (zh) * 2018-09-26 2018-12-28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构建环保水渠的方法
CN109281298B (zh) * 2018-10-22 2020-07-03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一种现浇灌溉渠施工方法
CN112942253A (zh) * 2021-02-02 2021-06-11 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 一种渠道加固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9697A (zh) * 2004-05-19 2005-11-2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农田生态拦截渠道系统
KR101019933B1 (ko) * 2008-06-13 2011-03-08 주식회사신화콘크리트 생태보호형 보강 수로
CN202187330U (zh) * 2011-08-04 2012-04-11 湖北楚峰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混凝土硬化预制拼接式梯形渠槽
CN102900060A (zh) * 2012-11-15 2013-01-3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土工格室型生态沟渠
CN103696407A (zh) * 2013-12-24 2014-04-02 天津市泽宝水泥制品有限公司 装配式混凝土节水槽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04920A (zh) 2015-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04920B (zh) 一种梯形生态框架沟渠
CN103086513B (zh) 一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田n、p利用率的生态沟渠
CN205501932U (zh) 一种新型绿化水利护坡
CN103122641A (zh) 一种边坡加固结构及其加固方法
CN106702980B (zh) 防止沟壁土壤流失的农田生态排水沟渠构建方法
CN210827501U (zh) 一种料场岩质边坡的绿化结构
CN103015382A (zh) 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拦截沟渠
CN102603071A (zh) 拦截水网区设施菜地氮磷流失系统的构建方法
CN103774627A (zh) 灌区防渗型生态渠道的构建方法
CN103233449A (zh) 适用于旱地农田的高效生态拦截沟渠
CN104294829A (zh) 岩质边坡复合式防护结构及方法
CN210049252U (zh) 一种膨胀土边坡二次泥流的防护结构
CN203939035U (zh) 一种改扩建高速公路炭质软岩边坡抗震生态防护系统
CN203782519U (zh) 浅草沟
CN104594445A (zh) 利用等高线水平蓄水槽保水浸润灌溉的方法及其结构
CN105804033B (zh) 一体式w型农田生态退水沟渠
CN104695379A (zh) 生态河道护岸结构
CN203256709U (zh) 适用于旱地农田的高效生态拦截沟渠
CN208056074U (zh) 一种边坡生态防护装置
CN206646448U (zh) 一种适用于农村的减污河岸带
CN106609510A (zh) 一种柔性护坡装置
CN104314057B (zh) 一种u形生态框架沟渠
CN206070498U (zh) 一种处理初期雨水的农田沉水植物生态沟渠
CN208363029U (zh) 一种硬质驳岸生态修复结构
CN108040765A (zh) 一种基于植生盆槽式岩质边坡复绿及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0650 No. 808 Tianyuan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510650 808 Tianyuan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SOIL SCIENCES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ianhe District Tianyuan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650 No. 808

Patentee after: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il,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Tianhe District Tianyuan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650 No. 808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