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91319B - 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91319B
CN104391319B CN201410746506.7A CN201410746506A CN104391319B CN 104391319 B CN104391319 B CN 104391319B CN 201410746506 A CN201410746506 A CN 201410746506A CN 104391319 B CN104391319 B CN 1043913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acquisition
acquisition system
survey line
survey
sc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4650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91319A (zh
Inventor
张宇生
魏寿云
刘存玺
胡超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41074650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913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391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91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913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913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勘探区域目的层不同埋深的地球物理资料,根据所述地球物理资料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离散度;基于地球物理资料中的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基线,根据第一预设规则确定实际测线范围;对所述实际测线范围内的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地表情况分析,基于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和测线范围,根据第二预设规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弯线;确定所述地震资料采集系统弯线上的炮检点坐标;根据所述炮检点的基线与弯线形成地震资料采集系统。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可以满足复杂山地地表区地震资料采集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震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地震勘探是指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技术人员利用地震观测系统可以采集地震勘探数据。地震观测系统一般可以包括地震波的激发点(即炮点)、地震波接收点以及地震波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确定对地震勘探的所获取的数据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复杂山地地表区,例如,碳酸盐岩裸露山地区通称喀斯特地貌区,由于该地表起伏剧烈,表层出露岩性岩性变化快多变,表层纵横向速度和厚度变化大,结构极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所采集到的地震资料的有效性,因此,利用常规的地震资料采集系统已无法得到理想的地震采集资料。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以满足复杂山地地表区地震资料采集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包括:获取勘探区域目的层不同埋深的地球物理资料,根据所述地球物理资料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离散度;基于地球物理资料中的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基线,根据第一预设规则确定实际测线范围;对所述实际测线范围内的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地表情况分析,基于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和测线范围,根据第二预设规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弯线;确定所述地震资料采集系统弯线上的炮检点坐标;根据所述炮检点的基线与弯线形成地震资料采集系统。
优选方案中,所述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离散度,包括:根据所述地球物理资料确定各目的层的第一菲涅尔带半径,求得的最浅目的层的第一菲涅尔带半以作为离散度的取值。
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菲涅尔带半径的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R表示第一菲涅尔带半径,H表示目的层的埋深,λ表示有效地震波的反射波长。
优选方案中,所述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包括:理论测网密度,理论道距,理论炮点和检波点的坐标位置。
优选方案中,所述根据第一预设规则确定实际测线范围,包括:将所述基线两侧的小于理论测网密度四分之一的范围作为第一候选测线范围,将所述基线两侧的小于或等于离散度值的二分之一的范围作为第二候选测线范围,比较第一候选测线范围和第二候选测线范围,其中较小的候选测线范围作为实际测线范围。
优选方案中,所述弯线上的炮检点坐标满足下述条件:横向和纵向道距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理论道距的十分之一,纵向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理论道距的十分之一,横向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理论道距的二分之一。
优选方案中,所述地表情况分析包括:高程分析、地表坡地分析、地形脊谷分析和山体阴影分析;相应地,进行所述地表情况分析得到相应的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包括:高度数据、坡度数据、地形脊谷分析数据和山体阴影数据。
优选方案中,所述基于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和测线范围,根据第二预设规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弯线,具体包括:根据所述高度数据、坡度数据、地形脊谷分析数据和山体阴影数据,确定所述基线上的障碍物,在所述基线上包含所述障碍物处设置弯线。
优选方案中,所述在基线上包含所述障碍物处设置弯线,包括:所述弯线的偏移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离散度,并且所述弯线与所述基线的夹角为锐角。
优选方案中,所述在基线上包含所述障碍物处设置弯线,还包括:所述弯线位于所述基线的一侧。
优选方案中,所述地球物理资料包括:地质图、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以及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
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装置,包括:资料获取模块、测线范围模块、弯线确定模块、弯线炮检点模块和采集系统形成模块;其中,所述资料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勘探区域目的层不同埋深的地球物理资料,根据所述地球物理资料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离散度;所述测线范围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资料获取模块,获取到的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基线,根据第一预设规则确定实际测线范围;所述弯线确定模块,用于对所述测线范围模块确定的实际测线范围内的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地表情况分析,基于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和测线范围,根据第二预设规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弯线;所述弯线炮检点模块,用于确定弯线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地震资料采集系统弯线上的炮检点坐标;所述采集系统形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炮检点的基线与弯线形成地震资料采集系统。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可以在复杂山地地表区通过对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在理论测线的基础上利用弯线的设计避开测线中的障碍,保证获取的勘探资料的有效性,同时,对弯线的范围进行约束,可以保证弯线与理论测线之间的偏移量较小,可以保证获取的勘探资料能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装置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申请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示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可以包括:
S101:获取勘探区域目的层不同埋深的地球物理资料,根据所述地球物理资料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离散度。
所述地球物理资料可以包括:地质图、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Model,DEM)数据以及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等。其中,所述DEM数据的分辨率小于25米。
根据所述地球物理资料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离散度,可以包括:根据所述地球物理资料确定各目的层的第一菲涅尔带半径,求得的最浅目的层的第一菲涅尔带半径可以作为离散度的取值。
所述第一菲涅尔带半径的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R表示第一菲涅尔带半径,H表示目的层的埋深,λ表示有效地震波的反射波长。
S102:基于地球物理资料中的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基线,根据第一预设规则确定实际测线范围。
基于地球物理资料中的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可以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基线。所述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可以包括:理论测网密度为m*m,理论道距为d,理论炮点和检波点的坐标位置等。
所述理论二维测线可以作为地震采集系统的基线。
根据第一预设规则,可以确定实际测线范围。具体可以包括:将所述基线两侧的小于理论测网密度四分之一的范围作为第一候选测线范围,将所述基线两侧的小于或等于离散度值的二分之一的范围作为第二候选测线范围,比较第一候选测线范围和第二候选测线范围,其中较小的候选测线范围可以作为实际测线范围。
所述实际测线范围可以有效地限定测线的设定位置,使得实际测线与理论测线的偏差较小,可以保证采集到的地震数据效果较好且可以通过现有的数字处理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S103:对所述实际测线范围内的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地表情况分析,基于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和测线范围,根据第二预设规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弯线。
根据所述地球物理资料可以进行地表情况的分析。所述地表情况分析可以包括:高程分析、地表坡地分析、地形脊谷分析和山体阴影分析。进行所述地表情况分析可以得到相应的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可以包括:高度数据、坡度数据、地形脊谷分析数据和山体阴影数据。
基于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和测线范围,可以根据第二预设规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弯线。具体地,可以包括:根据所述高度数据、坡度数据、地形脊谷分析数据和山体阴影数据,确定所述基线上的高地、坡地等障碍物,在所述基线上包含所述障碍物处设置弯线,以避开所述障碍物。
在所述障碍物处设置弯线,具体可以包括:所述弯线的偏移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离散度,所述弯线与所述基线的夹角为锐角。
根据第二预设规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弯线还包括:所述弯线位于所述基线的一侧。
通过分析所述高度数据、坡度数据、地形脊谷分析数据和山体阴影数据,可以确定出所述勘探区域的障碍物,从而确定所述基线上的障碍物,在所述障碍物处设置弯线,可以避开所述障碍物,可以保证得到的地震资料具有较高的信噪比。
在设置危险的过程中,通过离散度来限制弯线的偏移距,并限定所述弯线与所述基线的夹角为锐角,可以使得实际测线与所述基线的偏差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这样实际测线形成的地震资料采集系统所采集的地震数据可以利用现有的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限定所述弯线位于所述基线的一侧,可以进一步地保证所述弯线与所述基线的夹角较小。
S104:确定所述地震资料采集系统弯线上的炮检点坐标。
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弯线后,可以确定所述弯线上的炮检点坐标。所述炮检点坐标可以满足下述条件:横向和纵向道距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理论道距的十分之一,纵向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理论道距的十分之一,横向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理论道距的二分之一。
通过上述方法设定弯线出的炮检点坐标,可以保证弯线处的炮检点满足覆盖次数均匀、炮检距均与的要求,从而保证所述地震资料采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有效且信噪比高。
S105:根据所述炮检点的基线与弯线形成地震资料采集系统。
所述确定了炮检点的基线与弯线可以形成地震资料采集系统。
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可以在复杂山地地表区通过对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在理论测线的基础上利用弯线的设计避开测线中的障碍,保证获取的勘探资料的有效性,同时,对弯线的范围进行约束,可以保证弯线与理论测线之间的偏移量较小,可以保证获取的勘探资料能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来介绍本申请的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
以贵州黔南罗甸凹陷地震勘探区域为例,该区域为典型的碳酸盐岩裸露区喀斯特地貌,具有地表碳酸盐岩岩石裸露、山峰林立、溶洞裂缝以及地下暗河发育的特点,传统的地震资料采集系统所采集的地震资料具有次生干扰严重、信噪比低的问题。利用本申请的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方法如下:
根据罗甸探区主要目的层不同埋深的地球物理参数计算各目的层的离散度。可以利用公式(1)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可以如表1所示。
表1罗甸探区的离散度
从表1可以看出,该勘探地区最浅目的层的第一菲涅尔带半径值为406米,则可以确定该勘探区域的离散度为406米。
假设该地区的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中,测网密度为2千米*2千米,道距为40米。则采用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中的理论测线作为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基线。
根据第一预设规则,将所述基线两侧的小于理论测网密度四分之一的范围作为第一候选测线范围,那么基线两侧500米内形成的范围可以作为第一候选测线范围;将所述基线两侧的小于或等于离散度值的二分之一的范围作为第二候选测线范围,那么基线两侧203米内形成的范围可以作为第二候选测线范围,比较第一候选测线范围和第二候选测线范围,其中较小的第二候选测线范围,即203米,可以作为实际测线范围。
对所述实际测线范围内的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地表情况分析,基于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和测线范围,根据第二预设规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弯线。
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可以对该探区进行高程、坡度和山体阴影数据进行统计,筛选出所述基线上高程较大、爬坡度较大或山体阴影数据较大的弯线位置,在所述弯线位置处,确定弯线。
确定所述地震资料采集系统弯线上的炮检点坐标。所述炮检点坐标可以满足下述条件:横向和纵向道距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理论道距的十分之一,即4米;纵向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理论道距的十分之一,即4米;横向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理论道距的二分之一,即20米。
所述基线与所述弯线形成的地震采集系统可以有效获取该探区的地震资料。
下面介绍本申请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装置实施例。
图2是本申请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装置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图。如图2所示,所述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装置可以包括:资料获取模块201、测线范围模块202、弯线确定模块203、弯线炮检点模块204和采集系统形成模块205。其中,
所述资料获取模块201,可以用于获取勘探区域目的层不同埋深的地球物理资料,根据所述地球物理资料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离散度。
所述测线范围模块202,可以用于基于所述资料获取模块201获取到的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基线,根据第一预设规则确定实际测线范围。
所述弯线确定模块203,可以用于对所述测线范围模块202确定的实际测线范围内的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地表情况分析,基于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和测线范围,根据第二预设规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弯线。
所述弯线炮检点模块204,可以用于确定弯线确定模块203确定的所述地震资料采集系统弯线上的炮检点坐标。
所述采集系统形成模块205,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炮检点的基线与弯线形成地震资料采集系统。
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装置与本申请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实施例相对应,可以实现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效果。
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一个技术的改进可以很明显地区分是硬件上的改进(例如,对二极管、晶体管、开关等电路结构的改进)还是软件上的改进(对于方法流程的改进)。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很多方法流程的改进已经可以视为硬件电路结构的直接改进。设计人员几乎都通过将改进的方法流程编程到硬件电路中来得到相应的硬件电路结构。因此,不能说一个方法流程的改进就不能用硬件实体模块来实现。例如,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就是这样一种集成电路,其逻辑功能由用户对器件编程来确定。由设计人员自行编程来把一个数字系统“集成”在一片PLD上,而不需要请芯片制造厂商来设计和制作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2。而且,如今,取代手工地制作集成电路芯片,这种编程也多半改用“逻辑编译器(logic compiler)”软件来实现,它与程序开发撰写时所用的软件编译器相类似,而要编译之前的原始代码也得用特定的编程语言来撰写,此称之为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HDL),而HDL也并非仅有一种,而是有许多种,如ABEL(Advanced Boolean Expression Language)、AHDL(Altera Hardware DescriptionLanguage)、Confluence、CUPL(Cornell University Programming Language)、HDCal、JHDL(Java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Lava、Lola、MyHDL、PALASM、RHDL(Ruby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等,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VHDL(Very-High-SpeedIntegrated Circuit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与Verilog2。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清楚,只需要将方法流程用上述几种硬件描述语言稍作逻辑编程并编程到集成电路中,就可以很容易得到实现该逻辑方法流程的硬件电路。
控制器可以按任何适当的方式实现,例如,控制器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以及存储可由该(微)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例如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介质、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的形式,控制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微控制器:ARC 625D、Atmel AT91SAM、Microchip PIC18F26K20以及Silicone Labs C8051F320,存储器控制器还可以被实现为存储器的控制逻辑的一部分。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内存中,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短暂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申请可用于众多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系统环境或配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手持设备或便携式设备、平板型设备、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置顶盒、可编程的消费电子设备、网络PC、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包括以上任何系统或设备的分布式计算环境等等。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

Claims (7)

1.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勘探区域目的层不同埋深的地球物理资料,根据所述地球物理资料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离散度;
基于地球物理资料中的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基线,根据第一预设规则确定实际测线范围;所述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包括:理论测网密度,理论道距,理论炮点和检波点的坐标位置;所述根据第一预设规则确定实际测线范围,包括:将所述基线两侧的小于理论测网密度四分之一的范围作为第一候选测线范围,将所述基线两侧的小于或等于离散度值的二分之一的范围作为第二候选测线范围,比较第一候选测线范围和第二候选测线范围,其中较小的候选测线范围作为实际测线范围;
对所述实际测线范围内的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地表情况分析,基于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和测线范围,根据第二预设规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弯线;所述地表情况分析包括:高程分析、地表坡地分析、地形脊谷分析和山体阴影分析;相应地,进行所述地表情况分析得到相应的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包括:高度数据、坡度数据、地形脊谷分析数据和山体阴影数据;所述基于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和测线范围,根据第二预设规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弯线,具体包括:根据所述高度数据、坡度数据、地形脊谷分析数据和山体阴影数据,确定所述基线上的障碍物,在所述基线上包含所述障碍物处设置弯线;所述弯线的偏移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离散度,并且所述弯线与所述基线的夹角为锐角;
确定所述地震资料采集系统弯线上的炮检点坐标;
根据所述炮检点的基线与弯线形成地震资料采集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离散度,包括:根据所述地球物理资料确定各目的层的第一菲涅尔带半径,求得的最浅目的层的第一菲涅尔带半径作为离散度的取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菲涅尔带半径的计算公式为:
<mrow> <mi>R</mi> <mo>=</mo> <msqrt> <mrow> <mi>&amp;lambda;</mi> <mo>*</mo> <mi>H</mi> <mo>/</mo> <mn>2</mn> <mo>+</mo> <msup> <mrow> <mo>(</mo> <mi>&amp;lambda;</mi> <mo>/</mo> <mn>4</mn>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row>
上式中,R表示第一菲涅尔带半径,H表示目的层的埋深,λ表示有效地震波的反射波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线上的炮检点坐标满足下述条件:
横向和纵向道距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理论道距的十分之一,纵向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理论道距的十分之一,横向偏移量小于或等于理论道距的二分之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基线上包含所述障碍物处设置弯线,还包括:所述弯线位于所述基线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球物理资料包括:地质图、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以及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
7.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资料获取模块、测线范围模块、弯线确定模块、弯线炮检点模块和采集系统形成模块;其中,
所述资料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勘探区域目的层不同埋深的地球物理资料,根据所述地球物理资料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离散度;
所述测线范围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资料获取模块,获取到的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基线,根据第一预设规则确定实际测线范围;所述理论二维地震测线资料包括:理论测网密度,理论道距,理论炮点和检波点的坐标位置;所述根据第一预设规则确定实际测线范围,包括:将所述基线两侧的小于理论测网密度四分之一的范围作为第一候选测线范围,将所述基线两侧的小于或等于离散度值的二分之一的范围作为第二候选测线范围,比较第一候选测线范围和第二候选测线范围,其中较小的候选测线范围作为实际测线范围;
所述弯线确定模块,用于对所述测线范围模块确定的实际测线范围内的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地表情况分析,基于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和测线范围,根据第二预设规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弯线;所述地表情况分析包括:高程分析、地表坡地分析、地形脊谷分析和山体阴影分析;相应地,进行所述地表情况分析得到相应的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包括:高度数据、坡度数据、地形脊谷分析数据和山体阴影数据;所述基于地表情况分析结果和测线范围,根据第二预设规则确定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弯线,具体包括:根据所述高度数据、坡度数据、地形脊谷分析数据和山体阴影数据,确定所述基线上的障碍物,在所述基线上包含所述障碍物处设置弯线;所述弯线的偏移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离散度,并且所述弯线与所述基线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弯线炮检点模块,用于确定弯线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地震资料采集系统弯线上的炮检点坐标;
所述采集系统形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炮检点的基线与弯线形成地震资料采集系统。
CN201410746506.7A 2014-12-09 2014-12-09 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43913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46506.7A CN104391319B (zh) 2014-12-09 2014-12-09 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46506.7A CN104391319B (zh) 2014-12-09 2014-12-09 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91319A CN104391319A (zh) 2015-03-04
CN104391319B true CN104391319B (zh) 2018-02-02

Family

ID=52609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46506.7A Active CN104391319B (zh) 2014-12-09 2014-12-09 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913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71136B (zh) * 2016-08-31 2018-08-1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方法
CN112114354B (zh) * 2019-06-21 2024-03-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山地三维地震勘探激发点位优化方法和装置
CN112554876A (zh) * 2019-09-26 2021-03-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地层凹陷区域选取方法及装置
CN113050156A (zh) * 2019-12-27 2021-06-2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沙漠区地震采集检波点优选方法及装置
CN114966856B (zh) 2022-08-02 2022-12-0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基于多频带地震资料的碳封存场址优选方法、系统和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31615A1 (en) * 1997-12-16 1999-06-24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 method and system of simulating and optimizing land seismic operations
CN103823240A (zh) * 2014-03-11 2014-05-28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基于crp的弯线采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31615A1 (en) * 1997-12-16 1999-06-24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 method and system of simulating and optimizing land seismic operations
CN103823240A (zh) * 2014-03-11 2014-05-28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基于crp的弯线采集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优化及应用;张宇生;《勘探技术》;20121231(第3期);第4节 *
基于宽线+折线采集与拟三维处理配套的碳酸盐岩裸露地区地震勘探技术;张春贺;《地球物理学报》;20140131;第57卷(第1期);第3.2.1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91319A (zh) 2015-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hesin et al. Interpretation of geophysical fields in complicated environments
CN104391319B (zh) 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Fedi DEXP: A fast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depth and the structural index of potential fields sources
CN106094029B (zh) 利用偏移距矢量片地震数据预测储层裂缝的方法
CN108369289A (zh) 使用全波场反演点扩展函数分析设计地球物理勘测的方法
Lee et al. Development of a 3D velocity model of the Canterbury, New Zealand, region for broadband ground‐motion simulation
CN109100796A (zh) 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375178B (zh) 一种碳酸盐岩缝洞储层预测方法和装置
CN108614293A (zh) 砂体预测方法及装置
Nixon et al. Connectivity and network development of carbonate-hosted fault damage zones from western Malta
Ni et al. Lineament length and density analyses based on the segment tracing algorithm: a case study of the gaosong field in gejiu tin mine, China
Spicer et al. Structure of the rambler rhyolite, Baie Verte Peninsula, Newfoundland: inversions using UBC-GIF Grav3D and Mag3D
US20160377752A1 (en) Method of Digitally Identifying Structural Traps
CN107831536A (zh) 沙漠地表地震资料处理浮动基准面建立方法
Katz et al. Slope heterogeneity and production results in a steep-sided upper Paleozoic isolated carbonate platform reservoir, Karachaganak Field, Kazakhstan
US992132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employing upward beam propagation for target-oriented seismic imaging
CN107179546A (zh) 一种确定速度场的方法及装置
EA030770B1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адаптивной сейсмической оптики
CN105353406A (zh) 一种生成角道集的方法和装置
Maity et al.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an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 by integrating microseismic, seismic, and well log data
Langenheim et al. Basin geometry and cumulative offsets in the Eastern Transverse Ranges, southern California: Implications for transrotational deformation along the San Andreas fault system
Tran Characterisation and modelling of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s
Aghchelou et al. Lithofacies Estimation by Multi-Resolution Graph-Based Clustering of Petrophysical Well Logs: Case Study of South Pars Gas Field of Iran
Xiong et al. Water inrush analysis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Tunnel based on a 3D simulation of the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Maufroy et al. Travel time inversion from ground level to gallery: protocol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wave seismic signature in a fractured‐porous Urgonian platform at hectometric sca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