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6656A - 一种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6656A
CN104346656A CN201410549685.5A CN201410549685A CN104346656A CN 104346656 A CN104346656 A CN 104346656A CN 201410549685 A CN201410549685 A CN 201410549685A CN 104346656 A CN104346656 A CN 1043466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ct
transprovincially
value
electrical network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4968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雨
郑厚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State Grid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20141054968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46656A/zh
Publication of CN104346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66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跨省区电网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接收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存入数据库;判断电网模式类型;当为直流模式时,从数据库读取相应的一次性数据,用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减去送端上网电力属性标杆值、电网线路损失数据以及电力属性平衡补偿数据,再乘以输电电量数据;当为交流模式时,从数据库读取相应的一次性数据,用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落端下网电量数据,以及用送端上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送端电量数据,按照交流模式下并网省区对两项乘积的差进行汇总,用汇总后数据减去电网线路损失数据;将最后结果作为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可以有效测定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

Description

一种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结构的调整、完善,出现了跨省区电网工程,建立了跨省区电网。跨省区电网的电能生产地与电能输送目的地位于不同的省区,这种模式有利于解决局部地区能源供应问题,可以解除制约新能源开发的送电瓶颈,减少能源浪费。目前,正在实施、运行的“西电东送”、“沿海地区以电代煤”等举措,将极大优化全国资源配置。跨省区电网建设成为电网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有技术中对跨省区电网研究的难点是二次性数据的测定问题。测定二次性数据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完善整体电网拓扑结构。这里的二次性数据是相对于一次性数据而言的,是对一次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结果。一次性数据直接反映跨省区电网的基本(固有)属性,可以通过相应的采集终端直接进行采集。比如,跨省区电网的电压等级、输电设备及其位置信息、输电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信息、容量大小等等。而二次性数据则需要对一次性数据进行特定的加工,才能获取到有意的信息。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对二次性数据的测定做了研究工作。比如,前苏联针对特高压电网中1100kv、500kv输变电设备,分别从容量参数和成本比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美国针对特高压电网中的1100kv、500kv的输电成本进行比较研究,日本从节约输电设备占地和降低短路电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尽管如此,随着电网结构的复杂化、高度化、系统化,上述这些不同国家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而没有量化的、可操作性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不利于合理分配、调整、优化现有的能源资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及其对应装置,以实现对二次数据的测定。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包括:
接收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将其存入数据库,所述一次性数据能够反映跨省区电网的基本属性,所述基本属性包括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送端上网电力属性、电力属性平衡补偿和电网线路损失,以及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
判断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所述模式类型包括直流模式和交流模式;
当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直流模式时,从数据库中读取与直流模式相应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处理: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减去送端上网电力属性标杆值、电网线路损失数据以及电力属性平衡补偿数据,再乘以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数据;
当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交流模式时,从数据库中读取与交流模式相应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按照如下方式处理: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落端下网电量数据,以及用跨省区电网的送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送端下网电量数据,按照交流模式下并网省区对两项乘积的差进行汇总,用汇总后的数据减去电网线路损失数据,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数据分别体现为落端下网电量数据和送端上网电量数据;
将经过处理后的结果作为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
优选地,当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直流模式时,所述基本属性还包括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所述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以及输电电量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一测定模型进行处理,所述第一测定模型为:
Σ t = 0 N P it × H it - ( f i 0 ( t ) + f 1 it ( g 1 , n ) + f 2 it ( g 2 , r 1 ) + f 3 it ( g 3 , r 2 ) + f 4 it ( g 4 , r 3 ) ) ( 1 + δ ) t = 0
s.t.  δ=m
其中:m为预定目标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Pit为第一测定模型的输出值,Hit为输电电量数据,t为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值,取值范围为0到N,fi0(t)为预设的资源固定消耗值,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测定模型的输出值与其对应的输电电量数据相乘,对全部子网的相乘结果求和,得到第一结果F1
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二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处理结果求和,得到第二结果F2,所述第二测定模型为:
Fi2=f1it(g1,n)+f2it(g2,r1)+f3it(g3,r2)+f4it(g4,r3)
其中:Fi2为针对第i个子网的第二测定模型的输出值;
用于第一结果F1减去第二结果F2,将第一结果F1与第二结果F2的差值作为二次性数据。
优选地,当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交流模式时,所述基本属性还包括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跨省区电网的子网数和输电电量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三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相乘结果求和,得到第三结果F3,所述第三测定模型为:
F i 3 = P t × H t × f 0 i ( t ) Σ i = 1 k f 0 i ( t )
其中:Ht为输电电量数据,f0i(t)为预设的跨省区电网第i个子网的资源固定消耗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取值范围为1到k;Pt通过下述方式得到:
Σ t = 0 N P t × H t - Σ i = 1 k ( f i 0 ( t ) + f 1 it ( g 1 , n ) + f 2 it ( g 2 , r 1 ) + f 3 it ( g 3 , r 2 ) + f 4 it ( g 4 , r 3 ) ) ( 1 + δ ) t = 0
s.t.  δ=m
其中:m为预定目标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取值范围为1到k,t为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值,取值范围为0到N,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二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处理结果求和,得到第四结果,所述第二测定模型为:
Fi4=f1it(g1,n)+f2it(g2,r1)+f3it(g3,r2)+f4it(g4,r3)
其中:Fi4为第二测定模型的输出值,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用第三结果F3减去第四结果F4,将第三结果F3与第四结果F4的差值作为二次性数据。
优选地,在接收到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接收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发送到数据交换平台,由数据交换平台根据预定规则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数据存入数据库。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装置。该装置包括接收单元、数据库、判断单元、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和数据确定单元,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将其存入数据库,所述一次性数据能够反映跨省区电网的基本属性,所述基本属性包括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送端上网电力属性、电力属性平衡补偿和电网线路损失,以及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数据;
所述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所述模式类型包括直流模式和交流模式;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在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直流模式时,从数据库中读取与直流模式相应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处理: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减去送端上网电力属性标杆值、电网线路损失数据以及电力属性平衡补偿数据,再乘以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数据;
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在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交流模式时,从数据库中读取与交流模式相应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按照如下方式处理: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落端下网电量数据,以及用跨省区电网的送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送端电量数据,按照交流模式下并网省区对两项乘积的差进行汇总,用汇总后的数据减去电网线路损失数据,所述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数据分别体现为落端下网电量数据和送端上网电量数据;
所述数据确定单元,用于将经过处理后的结果确定为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
优选地,当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直流模式时,所述基本属性还包括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处理单元、第四处理单元、求积单元和求差单元,其中:
所述第三处理单元,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接收所述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以及输电电量对应的属性值,并采用第一测定模型进行处理,所述第一测定模型为:
Σ t = 0 N P it × H it - ( f i 0 ( t ) + f 1 it ( g 1 , n ) + f 2 it ( g 2 , r 1 ) + f 3 it ( g 3 , r 2 ) + f 4 it ( g 4 , r 3 ) ) ( 1 + δ ) t = 0
s.t.  δ=m
其中:m为预定目标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Pit为第一测定模型的输出值,Hit为输电电量数据,t为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值,取值范围为0到N,fi0(t)为预设的资源固定消耗值,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所述求积单元,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测定模型的输出值与其对应的输电电量数据相乘,对全部子网的相乘结果求和,得到第一结果F1
所述第四处理单元,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接收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对应的属性值,并采用第二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处理结果求和,得到第二结果F2,所述第二测定模型为:
Fi2=f1it(g1,n)+f2it(g2,r1)+f3it(g3,r2)+f4it(g4,r3)
其中:Fi2为针对第i个子网的第二测定模型的输出值;
所述求差单元,用于用第一结果F1减去第二结果F2,将第一结果F1与第二结果F2的差值作为二次性数据。
优选地,当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交流模式时,所述基本属性还包括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五处理单元、第六处理单元和求差单元,其中:
所述第五处理单元,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跨省区电网的子网数和输电电量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三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相乘结果求和,得到第三结果F3,所述第三测定模型为:
F i 3 = P t × H t × f 0 i ( t ) Σ i = 1 k f 0 i ( t )
其中:Ht为输电电量数据,f0i(t)为预设的跨省区电网第i个子网的资源固定消耗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取值范围为1到k;Pt通过下述方式得到:
Σ t = 0 N P t × H t - Σ i = 1 k ( f i 0 ( t ) + f 1 it ( g 1 , n ) + f 2 it ( g 2 , r 1 ) + f 3 it ( g 3 , r 2 ) + f 4 it ( g 4 , r 3 ) ) ( 1 + δ ) t = 0
s.t.  δ=m
其中:m为预定目标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取值范围为1到k,t为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值,取值范围为0到N,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第六处理单元,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二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处理结果求和,得到第四结果,所述第二测定模型为:
Fi4=f1it(g1,n)+f2it(g2,r1)+f3it(g3,r2)+f4it(g4,r3)
其中:Fi4为第二测定模型的输出值,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所述求差单元,用第三结果F3减去第四结果F4,将第三结果F3与第四结果F4的差值作为二次性数据。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数据交换单元,用于在接收到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后,将接收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发送到数据交换平台,由数据交换平台根据预定规则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数据存入数据库。
本发明实施方式在接收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后,根据跨省区电网的不同模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直流模式采取单独处理,对于交流模式采取汇总处理,将处理后的结果确定为二次性数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方式在一次性数据基础上,进行了具体的可量化性测定,从而使测定的结果更准确,更具有实际意义,进而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对跨省区电网的建设、优化和完善提供保证。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其中:
图1为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测定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测定中有关测定模型的一个示意图;
图3为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测定方法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装置实施例的组成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若干示例性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应当理解,给出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进而实现本发明,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公开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参见图1,该图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该流程包括:
步骤S11:接收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将其存入数据库,所述一次性数据能够反映跨省区电网的基本属性,所述基本属性包括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送端上网电力属性、电力属性平衡补偿和电网线路损失,以及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
如前所述,一次性数据是相对二次性数据而言的,一次性数据从基本属性层面描述跨省区电网,往往能够反映跨省区电网的某个局部面的特性,二次性数据则是对一次性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后得到的数据,因此,二次性数据能够从更为全面、深入、准确、前瞻性层面刻画跨省区电网。基于二次数据对一次数据的加工,可以将一次性数据称为原始数据,而将二次型数据称为最终性数据。当然,这里的“原始”与“最终”这对概念也同“一次”与“二次”这对概念一样,主要表明了一种相对和依从关系,并不是在绝对意义上使用。比如,对于所谓“最终”数据(“二次”数据)也可以再进一步进行利用,产生多更多的价值。在跨省区电网中,一次性数据可以表现为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是跨省区电网的投产时间、输电量等数据,当然,这些数据应当是与最终需要的“二次性”数据关联的,在本实施例中,一次性数据可以包括: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送端上网电力属性、电力属性平衡补偿、电网线路损失,以及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等等。在这些一次性数据中,某些数据可能对二次数据的影响较大,可以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在进行数据采集时,采取更精准的采集方式。
步骤S12:判断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所述模式类型包括直流模式和交流模式;如果是直流模式,进入步骤S13;如果是交流模式,进入步骤S14;
跨省区电网的结构通常较为复杂,但大体上可划分为直流模式和交流模式,在不同的电网模式类型下,进行处理以获得二次性数据的方式不同。一般情况下,直流模式的处理方式较为单一、简单,而交流模式则需要考虑全网的情况。针对不同的模式类型,分别按照如下步骤S13、S14的方式处理。
步骤S13:从数据库中读取与直流模式相应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处理: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减去送端上网电力属性标杆值、电网线路损失数据以及电网线路损失数据,再乘以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数据,进入步骤S15;
通过前述判断,在确定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直流模式时,先从预先存入数据库的数据中读取出与直流模式相对应的数据,然后对它们进行处理。在该模式下,针对单个跨省区电网,可以先用落端下网标杆电力属性值减去送端上网标杆电力属性值,得到它们的差值后再从中取出电网线路损失数据,然后再乘以输电电量数据,用公式表示为:
(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送端上网电力属性标杆值-电网线路损失数据-电力属性平衡补偿数据)×输电电量
上式中的电网线路损失数据可以体现为线损,电力属性平衡补偿数据可以体现为电厂分摊电力属性数据、用户分摊电力属性数据等。
步骤S14:从数据库中读取与交流模式相应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按照如下方式处理: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落端下网电量数据,以及用跨省区电网的送端上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送端上网电量数据,按照交流模式下并网省区对两项乘积的差进行汇总,用汇总后的数据减去电网线路损失数据,所述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数据分别体现为落端下网电量数据和送端上网电量数据;
通过前述判断,在确定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交流模式时,先从预先存入数据库的数据中读取出与交流模式相对应的数据,然后对它们进行处理。在该模式下,可以先按照跨省区并网省份先进行处理,然后再进行汇总。具体而言,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落端下网电量数据,以及用跨省区电网的送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送端上网电量数据,按照交流模式下并网省区对两项乘积的结果进行作差运算,对作差的结果进行汇总,用汇总后的数据减去电网线路损失数据,用公式表示为:
∑(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落端下网电量数据)-∑(送端电力属性标杆值×送端下网电量数据)-电网线路损失数据
步骤S15:将经过处理后的结果作为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数据。
本实施例在接收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后,根据跨省区电网的不同模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直流模式采取单独处理,对于交流模式采取汇总处理,将处理后的结果确定为二次性数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方式在一次性数据基础上,进行了具体的可量化性测定,从而使测定的结果更准确,更具有实际意义,进而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对跨省区电网的建设、优化和完善提供保证。比如,在获取到二次性数据后,利用二次性数据进行跨省区电网的资产负债分析、损益分析等。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优化,以得到技术效果更好的技术方案。技术方案的优化可以沿着两个方向进行,即直流方向和交流方向。下面进行示例性说明。
对于直流方向,上述基本属性还可以包括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这样,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这些数据输入到第一测定模型中进行处理,第一测定模型为:
Σ t = 0 N P it × H it - ( f i 0 ( t ) + f 1 it ( g 1 , n ) + f 2 it ( g 2 , r 1 ) + f 3 it ( g 3 , r 2 ) + f 4 it ( g 4 , r 3 ) ) ( 1 + δ ) t = 0
s.t.  δ=m
其中:m为预定目标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Pit为第一测定模型的输出值,Hit为输电电量数据,t为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值,取值范围为0到N,fi0(t)为预设的资源固定消耗值,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测定模型的输出值与所述输电电量数据相乘,对全部子网的相乘结果求和,得到第一结果F1
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二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处理结果求和,得到第二结果F2,参见图2所示,所述第二测定模型为:
Fi2=f1it(g1,n)+f2it(g2,r1)+f3it(g3,r2)+f4it(g4,r3)
其中:Fi2为针对第i个子网的第二测定模型的输出值;
用于第一结果F1减去第二结果F2,将第一结果F1与第二结果F2的差值作为二次性数据。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上述第一结果可以理解为输电收入,第二结果可以理解为输电成本,两个求差则可以获知跨省区电网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资源固定消耗值可以是对跨省区电网的固定投资,第一至第四资源函数可以分别看成是对折旧、运维费、财务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的客观化描述。
通过上述优化方式实际上可以得到跨省区电网的运营效果情况,如果该二次数据大于一定阈值,则说明当前进行二次性数据测定的跨省区电网能够较为合理地进行电力资源配置,从而可以为跨省区电网运营机制和输电价传导机制的完善提供支撑工具与决策依据,为跨省区电网健康可持续发展、安全稳定运营奠定基础。
对于交流方向,所述基本属性还包括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三资源耗费,则上述方法实施例还可以包括: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跨省区电网的交流电网数和输电电量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三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相乘结果求和,得到第三结果F3,所述第三测定模型为:
F i 3 = P t × H t × f 0 i ( t ) Σ i = 1 k f 0 i ( t )
其中:Ht为输电电量数据,f0i(t)为预设的跨省区电网第i个子网的资源固定消耗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取值范围为1到k;Pt通过下述方式得到:
Σ t = 0 N P t × H t - Σ i = 1 k ( f i 0 ( t ) + f 1 it ( g 1 , n ) + f 2 it ( g 2 , r 1 ) + f 3 it ( g 3 , r 2 ) + f 4 it ( g 4 , r 3 ) ) ( 1 + δ ) t = 0
s.t.  δ=m
其中:m为预定目标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取值范围为1到k,t为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值,取值范围为0到N,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二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处理结果求和,得到第四结果F4,所述第二测定模型为:
Fi4=f1it(g1,n)+f2it(g2,r1)+f3it(g3,r2)+f4it(g4,r3)
其中:Fi4为第二测定模型的输出值,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用第三结果F3减去第四结果F4,将第三结果F3与第四结果F4的差值作为二次性数据。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再以一个详细实施例进行说明。参见图3,该图示出了本实施例的流程。该流程包括:
步骤S31:将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输入到第一数据库之中,对第一数据库进行更新;
步骤S32:将第一数据库中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交换平台,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将调整的结果存入到第二数据库中;步骤S33:选定当前需要进行测定的跨省区电网的属性;
步骤S34:从第二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利用第一测定模型对当前跨省区电网进行输电电价水平测定;
步骤S35:根据跨省区电网的不同模式类型进行测算,得到二次性数据;
步骤S36:利用二次性数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各种数据分析。
上述内容详细介绍了本发明的跨省区电网的二次型数据的测定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装置实施例。参见图4,该图示出了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装置实施例的组成结构。该装置包括接收单元41、数据库42、判断单元43、第一处理单元44、第二处理单元45和数据确定单元46,其中:
接收单元41,用于接收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将其存入数据库42,所述一次性数据反映跨省区电网的基本属性,所述基本属性包括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送端上网电力属性、电力属性平衡补偿和电网线路损失,以及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
判断单元43,用于判断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所述模式类型包括直流模式和交流模式;
第一处理单元44,用于在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直流模式时,从数据库中读取与直流模式相应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处理: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减去送端上网电力属性标杆值、电网线路损失数据以及电力属性平衡补偿数据,再乘以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数据;
第二处理单元45,用于在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交流模式时,从数据库中读取与交流模式相应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按照如下方式处理: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落端下网电量数据,以及用跨省区电网的送端上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送端上网电量数据,按照交流模式下并网省区对两项乘积的差进行汇总,用汇总后的数据减去电网线路损失数据,所述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数据分别体现为落端下网电量数据和送端上网电量数据;
数据确定单元46,用于将经过处理后的结果确定为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数据。
上述装置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是:接收单元先接收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将其存入数据库,然后,由判断单元判断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经判断,如果当前跨省区电网为直流模式,则触发第一处理单元从数据库中读取与直流模式相应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处理: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减去送端上网电力属性标杆值、电网线路损失数据以及电力属性平衡补偿数据,再乘以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数据;如果当前跨省区电网为交流模式,则触发第二处理单元在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交流模式时,从数据库中读取与交流模式相应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按照如下方式处理: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落端下网电量数据,以及用跨省区电网的送端上网标杆电力属性值乘以送端上网电量数据,按照交流模式下并网省区对两项乘积的差进行汇总,用汇总后的数据减去电网线路损失数据;最后由数据确定单元将经过处理后的结果确定为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数据。本装置实施例同样能够取得前述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言。
上述装置实施例基于各种实际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增加或改变相应的功能组成模块。比如,当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直流模式时,所述基本属性还包括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处理单元、第四处理单元、求积单元和求差单元,其中:
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接收所述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以及输电电量对应的属性值,并采用第一测定模型进行处理,所述第一测定模型为:
Σ t = 0 N P it × H it - ( f i 0 ( t ) + f 1 it ( g 1 , n ) + f 2 it ( g 2 , r 1 ) + f 3 it ( g 3 , r 2 ) + f 4 it ( g 4 , r 3 ) ) ( 1 + δ ) t = 0
s.t.  δ=m
其中:m为预定目标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Pit为第一测定模型的输出值,Hit为输电电量数据,t为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值,取值范围为0到N,fi0(t)为预设的资源固定消耗值,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所述求积单元,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测定模型的输出值与其对应的输电电量数据相乘,对全部子网的相乘结果求和,得到第一结果F1
所述第四处理单元,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接收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值,并采用第二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处理结果求和,得到第二结果F2,所述第二测定模型为:
Fi2=f1it(g1,n)+f2it(g2,r1)+f3it(g3,r2)+f4it(g4,r3)
其中:Fi2为针对第i个子网的第二测定模型的输出值;
所述求差单元,用于用第一结果F1减去第二结果F2,将第一结果F1与第二结果F2的差值作为二次性数据。
再比如,当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交流模式时,所述基本属性还包括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五处理单元、第六处理单元和求差单元,其中:
所述第五处理单元,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跨省区电网的子网数和输电电量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三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相乘结果求和,得到第三结果F3,所述第三测定模型为:
F i 3 = P t × H t × f 0 i ( t ) Σ i = 1 k f 0 i ( t )
其中:Ht为输电电量数据,f0i(t)为预设的跨省区电网第i个子网的资源固定消耗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取值范围为1到k;Pt通过下述方式得到:
Σ t = 0 N P t × H t - Σ i = 1 k ( f i 0 ( t ) + f 1 it ( g 1 , n ) + f 2 it ( g 2 , r 1 ) + f 3 it ( g 3 , r 2 ) + f 4 it ( g 4 , r 3 ) ) ( 1 + δ ) t = 0
s.t.  δ=m
其中:m为预定目标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取值范围为1到k,t为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值,取值范围为0到N,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第六处理单元,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二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处理结果求和,得到第四结果,所述第二测定模型为:
Fi4=f1it(g1,n)+f2it(g2,r1)+f3it(g3,r2)+f4it(g4,r3)
其中:Fi4为第二测定模型的输出值,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所述求差单元,用第三结果F3减去第四结果F4,将第三结果F3与第四结果F4的差值作为二次性数据。
此外,上述装置实施例还可以包括:数据交换单元,用于接收到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后,将接收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发送到数据交换平台,由数据交换平台根据实际需要(比如,预先设定调整的规则)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数据存入数据库。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测定装置的若干组成部分,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装置中具体化,也可以分属不同的装置、系统之中,只要它们按照上述给出的关系连接在一起,即可确保上述技术目的的实现。比如,为节约成本,将第一处理单元和第二处理单元结合成能同时完成各自功能的一个处理单元。并且,相反地,上文描述的一个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子单元来具体化。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发明方法的操作,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地或备选地,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和/或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
虽然已经参考若干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各方面的划分也不意味着这些方面中的特征不能组合以进行受益,这种划分仅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本发明旨在涵盖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所包括的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

Claims (8)

1.一种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接收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将其存入数据库,所述一次性数据能够反映跨省区电网的基本属性,所述基本属性包括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送端上网电力属性、电力属性平衡补偿和电网线路损失,以及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
判断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所述模式类型包括直流模式和交流模式;
当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直流模式时,从数据库中读取与直流模式相应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处理: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减去送端上网电力属性标杆值、电网线路损失数据以及电力属性平衡补偿数据,再乘以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数据;
当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交流模式时,从数据库中读取与交流模式相应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按照如下方式处理: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落端下网电量数据,以及用跨省区电网的送端上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送端上网电量数据,按照交流模式下并网省区对两项乘积的差进行汇总,用汇总后的数据减去电网线路损失数据,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数据分别体现为落端下网电量数据和送端上网电量数据;
将经过处理后的结果作为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直流模式时,所述基本属性还包括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所述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以及输电电量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一测定模型进行处理,所述第一测定模型为:
Σ t = 0 N P it × H it - ( f i 0 ( t ) + f 1 it ( g 1 , n ) + f 2 it ( g 2 , r 1 ) + f 3 it ( g 3 , r 2 ) + f 4 it ( g 4 , r 3 ) ) ( 1 + δ ) t = 0
s.t.δ=m
其中:m为预定目标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Pit为第一测定模型的输出值,Hit为输电电量数据,t为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值,取值范围为0到N,fi0(t)为预设的资源固定消耗值,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测定模型的输出值与其对应的输电电量数据相乘,对全部子网的相乘结果求和,得到第一结果F1
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二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处理结果求和,得到第二结果F2,所述第二测定模型为:
Fi2=f1it(g1,n)+f2it(g2,r1)+f3it(g3,r2)+f4it(g4,r3)
其中:Fi2为针对第i个子网的第二测定模型的输出值;
用于第一结果F1减去第二结果F2,将第一结果F1与第二结果F2的差值作为二次性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交流模式时,所述基本属性还包括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跨省区电网的子网数和输电电量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三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相乘结果求和,得到第三结果F3,所述第三测定模型为:
F i 3 = P t × H t × f 0 i ( t ) Σ i = 1 k f 0 i ( t )
其中:Ht为输电电量数据,f0i(t)为预设的跨省区电网第i个子网的资源固定消耗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取值范围为1到k;Pt通过下述方式得到:
Σ t = 0 N P t × H t - ( f i 0 ( t ) + f 1 it ( g 1 , n ) + f 2 it ( g 2 , r 1 ) + f 3 it ( g 3 , r 2 ) + f 4 it ( g 4 , r 3 ) ) ( 1 + δ ) t = 0
s.t.δ=m
其中:m为预定目标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取值范围为1到k,t为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值,取值范围为0到N,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二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处理结果求和,得到第四结果F4,所述第二测定模型为:
Fi4=f1it(g1,n)+f2it(g2,r1)+f3it(g3,r2)+f4it(g4,r3)
其中:Fi4为第二测定模型的输出值,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用第三结果F3减去第四结果F4,将第三结果F3与第四结果F4的差值作为二次性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到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接收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发送到数据交换平台,由数据交换平台根据预定规则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数据存入数据库。
5.一种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接收单元、数据库、判断单元、第一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和数据确定单元,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将其存入数据库,所述一次性数据能够反映跨省区电网的基本属性,所述基本属性包括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送端上网电力属性、电力属性平衡补偿和电网线路损失,以及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
所述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所述模式类型包括直流模式和交流模式;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在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直流模式时,从数据库中读取与直流模式相应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处理: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减去送端上网电力属性标杆值、电网线路损失数据以及电力属性平衡补偿数据,再乘以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数据;
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在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交流模式时,从数据库中读取与交流模式相应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并按照如下方式处理:用跨省区电网的落端下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落端下网电量数据,以及用跨省区电网的送端上网电力属性标杆值乘以送端上网电量数据,按照交流模式下并网省区对两项乘积的差进行汇总,用汇总后的数据减去电网线路损失数据,所述跨省区电网的输电电量数据分别体现为落端下网电量数据和送端上网电量数据;
所述数据确定单元,用于将经过处理后的结果确定为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直流模式时,所述基本属性还包括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处理单元、第四处理单元、求积单元和求差单元,其中:
所述第三处理单元,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接收所述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以及输电电量对应的属性值,并采用第一测定模型进行处理,所述第一测定模型为:
Σ t = 0 N P it × H it - ( f i 0 ( t ) + f 1 it ( g 1 , n ) + f 2 it ( g 2 , r 1 ) + f 3 it ( g 3 , r 2 ) + f 4 it ( g 4 , r 3 ) ) ( 1 + δ ) t = 0
s.t.δ=m
其中:m为预定目标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Pit为第一测定模型的输出值,Hit为输电电量数据,t为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值,取值范围为0到N,fi0(t)为预设的资源固定消耗值,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所述求积单元,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测定模型的输出值与其对应的输电电量数据相乘,对全部子网的相乘结果求和,得到第一结果F1
所述第四处理单元,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接收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对应的属性值,并采用第二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处理结果求和,得到第二结果F2,所述第二测定模型为:
Fi2=f1it(g1,n)+f2it(g2,r1)+f3it(g3,r2)+f4it(g4,r3)
其中:Fi2为针对第i个子网的第二测定模型的输出值;
所述求差单元,用于用第一结果F1减去第二结果F2,将第一结果F1与第二结果F2的差值作为二次性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跨省区电网的模式类型为交流模式时,所述基本属性还包括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五处理单元、第六处理单元和求差单元,其中:
所述第五处理单元,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跨省区电网的子网数和输电电量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三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相乘结果求和,得到第三结果F3,所述第三测定模型为:
F i 3 = P t × H t × f 0 i ( t ) Σ i = 1 k f 0 i ( t )
其中:Ht为输电电量数据,f0i(t)为预设的跨省区电网第i个子网的资源固定消耗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取值范围为1到k;Pt通过下述方式得到:
Σ t = 0 N P t × H t - ( f i 0 ( t ) + f 1 it ( g 1 , n ) + f 2 it ( g 2 , r 1 ) + f 3 it ( g 3 , r 2 ) + f 4 it ( g 4 , r 3 ) ) ( 1 + δ ) t = 0
s.t.δ=m
其中:m为预定目标值,i为跨省区电网的第i个子网,取值范围为1到k,t为跨省区电网的有效寿命期值,取值范围为0到N,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第六处理单元,用于针对跨省区电网的各个子网将第一至第四资源耗费对应的属性值输入第二测定模型进行处理,对全部子网的处理结果求和,得到第四结果,所述第二测定模型为:
Fi4=f1it(g1,n)+f2it(g2,r1)+f3it(g3,r2)+f4it(g4,r3)
其中:Fi4为第二测定模型的输出值,f1it(g1,n)为第一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一资源耗费值g1与第一资源存续期n倒数的乘积,f2it(g2,r1)为第二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二资源耗费值g2与第一预设系数r1的乘积,第一资源耗费值g1等于第二资源耗费值g2,f3it(g3,r2)为第三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三资源耗费值g3与第二预设系数r2的乘积;f4it(g4,r3)为第四资源耗费函数,函数值为第四资源耗费值g4与第三预设系数r3的乘积;
所述求差单元,用第三结果F3减去第四结果F4,将第三结果F3与第四结果F4的差值作为二次性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数据交换单元,用于在接收到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后,将接收的跨省区电网的一次性数据发送到数据交换平台,由数据交换平台根据预定规则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数据存入数据库。
CN201410549685.5A 2014-10-16 2014-10-16 一种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及其装置 Pending CN1043466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49685.5A CN104346656A (zh) 2014-10-16 2014-10-16 一种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及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49685.5A CN104346656A (zh) 2014-10-16 2014-10-16 一种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及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6656A true CN104346656A (zh) 2015-02-11

Family

ID=52502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49685.5A Pending CN104346656A (zh) 2014-10-16 2014-10-16 一种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4665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3549A (zh) * 2020-06-15 2020-09-2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省间和省内电力市场的模型嵌套与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55402A (zh) * 2012-09-11 2013-01-02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电网经济性评价数据处理系统
CN103236023A (zh) * 2013-03-25 2013-08-07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交直流输电适用范围的获取方法
CN103646286A (zh) * 2013-09-02 2014-03-19 河海大学 一种对智能配电网高效性进行评估的数据处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55402A (zh) * 2012-09-11 2013-01-02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电网经济性评价数据处理系统
CN103236023A (zh) * 2013-03-25 2013-08-07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交直流输电适用范围的获取方法
CN103646286A (zh) * 2013-09-02 2014-03-19 河海大学 一种对智能配电网高效性进行评估的数据处理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广娟 等: ""发电企业上网电价定价模型及其对利润的影响分析"", 《现代电力》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3549A (zh) * 2020-06-15 2020-09-2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省间和省内电力市场的模型嵌套与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11723549B (zh) * 2020-06-15 2023-06-16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省间和省内电力市场的模型嵌套与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onlon et al. Assessing new transmission and energy storage in achieving increasing renewable generation targets in a regional grid
US9118219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rmining an association between nodes and phases via a smart grid
US751950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electrical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Dadkhah et al. Cumulant based stochastic reactive power planning method for distribution systems with wind generators
US2004015841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electrical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CN102509240A (zh) 一种基于多指标多层次的电网投资效益评估方法
CN106779277A (zh) 一种配电网网损的分类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03839108A (zh) 工业企业供配电网节能评估系统和评估方法
CN104573857A (zh) 一种基于智能算法优化组合的电网负荷率预测方法
CN105260846A (zh) 一种电力系统调度策略的合理性评估方法
Rauma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MV/LV on-load tap changer technology as a way to increase LV hosting capacity for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ors
Kersting et al. Load allocation based upon automatic meter readings
Zhang et al. Cycle-life-aware optimal sizing of grid-side battery energy storage
Bhesdadiya et al. Available transfer capability calculation using deterministic methods: A case study of Indian power system
CN103887823A (zh)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微电网并网位置选取方法
CN104158177B (zh) 用于计算10kV电网理论线损的日运行等效平均负载分摊方法
CN105488342A (zh) 一种配电网升压运行项目碳减排量的核算方法
Mendonca et al. Distributed active network management based on locally estimated voltage sensitivity
CN104346656A (zh) 一种跨省区电网的二次性数据的测定方法及其装置
CN108108871A (zh) 风电场群输电设备的选型方法
CN110502804B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过程时变谐波电流评估方法及系统
Elombo et al. Residential load variability and diversity at different sampling time and aggregation scales
Ma et al. Estimating the option value of grid-scale battery systems to distribution network service providers
CN104133188B (zh) 三相四线电能表两相失压时退补电量误差检测方法和系统
CN105046026A (zh) 一种计及节点功率注入和电网拓扑的输电能力评估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00031 Xicheng District West Chang'an Avenue, No. 86,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pplicant after: National Grid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31 Xicheng District West Chang'an Avenue, No. 86,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pplicant before: State Grid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