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67430B - 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67430B
CN104267430B CN201410522674.8A CN201410522674A CN104267430B CN 104267430 B CN104267430 B CN 104267430B CN 201410522674 A CN201410522674 A CN 201410522674A CN 104267430 B CN104267430 B CN 1042674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thquake
new
incidence angle
formula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2267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67430A (zh
Inventor
陈�胜
欧阳永林
曾庆才
包世海
黄家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52267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674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2674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674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674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674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在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中加入非弹性项后得到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选取能代表区域储层特征的气井和水井建立岩石物理模型;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确定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φ范围和频率fV;根据入射角φ和fV,将地震叠前数据分偏移距叠加并分频处理后,将入射角小于φ和大于φ的数据分别叠加分频后形成两个数据体;在两个数据体上分别读取已知井周围的值后,进行平面交汇并求取能将二者区分开的直线公式;对所述直线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后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采用本发明可以提高复杂储层地震气水预测能力。

Description

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勘探深入及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进步,地震勘探所面临的储层越来越薄、气水关系越来越复杂,地震勘探所面临的难题也由储层预测转向流体预测、“甜点”预测。
目前常用于地震流体识别的技术主要有叠前反演技术、AVO(Amplitude VersusOffset,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技术和吸收衰减技术。叠前反演技术一方面对资料品质要求太过严格,另一方面对气水关系复杂储层适应性较差,而AVO技术和吸收衰减技术均面临着纵向分辨率低,基于AVO技术的地震流体敏感因子存在地震纵横波速度比为一定值这一假设,对越来越多的薄层气层预测精度不高。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不足:
没有新的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确定方案,能够提高复杂储层地震气水预测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用以提高复杂储层地震气水预测能力,该方法包括:
在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中加入非弹性项后得到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
选取能代表区域储层特征的气井和水井建立岩石物理模型;
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确定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φ和频率fV
根据入射角φ和fV,将地震叠前数据分偏移距叠加并分频处理后,将入射角小于φ和大于φ的数据分别叠加分频后形成两个数据体;
在两个数据体上分别读取已知井周围的值后,进行平面交汇并求取能将二者区分开的直线公式;
对所述直线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后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
一个实施例中,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为:
其中,S(f,φ)为入射角φ在f时的振幅;r1(φ)为界面反射系数;f为地震频率;φ为入射角;b为地层模型厚度;Vp2为地层模型储层速度;
加入的非弹性项为:
其中,fR为接收到的地震波主频率;fS为震源点地震波主频率;σS为震源点子波方差;α0为地层吸收系数;t0为0炮检距时的地震双程旅行时;Vrms为均方根速度;X为炮检距的一半,在X远小于;t0Vrms时,近似为一常数;
将非弹性项带入得到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为:
其中,Snew(fR,φ)为入射角φ在fR时的振幅。
一个实施例中,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确定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φ和频率fV,包括:
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含气和含水条件下的已知量r1(φ)、b和Vp2代入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以入射角φ和fR为变量,将计算得到的含气和含水条件下的Snew(fR,φ)进行对比,当二者差值最大时,相应的φ为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相应的fR为对流体敏感的频率fV
一个实施例中,将入射角小于φ和大于φ的数据分别叠加分频后形成的两个数据体为:Snew(fVfar)和Snew(fVnear);其中,Snew(fVfar)为入射角大于φ叠加数据体在fV时的振幅;Snew(fVnear)为入射角小于φ叠加数据体在fV时的振幅;φfar为大于φ的入射角;φnear为小于φ的入射角;
能将二者区分开的直线公式为:
Snew(fVfar)′=aSnew(fVnear)′+c;
式中a、c为常数;Snew(fVfar)′为满足该直线的远道分频振幅,Snew(fVnear)′为满足直线的近道分频振幅。
一个实施例中,对所述直线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后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为:
Fgas=[Snew(fVfar)-c]/[aSnew(fVnear)]。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装置,用以提高复杂储层地震气水预测能力,该装置包括:
修正模块,用于在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中加入非弹性项后得到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
岩石物理模型模块,用于选取能代表区域储层特征的气井和水井建立岩石物理模型;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确定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φ和频率fV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入射角φ和fV,将地震叠前数据分偏移距叠加并分频处理后,将入射角小于φ和大于φ的数据分别叠加分频后形成两个数据体;
直线模块,用于在两个数据体上分别读取已知井周围的值后,进行平面交汇并求取能将二者区分开的直线公式;
地震流体敏感因子模块,用于对所述直线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后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
一个实施例中,修正模块包括:
地震薄层反射公式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为:
其中,S(f,φ)为入射角φ在f时的振幅;r1(φ)为界面反射系数;f为地震频率;φ为入射角;b为地层模型厚度;Vp2为地层模型储层速度;
非弹性项单元,用于加入非弹性项为:
其中,fR为接收到的地震波主频率;fS为震源点地震波主频率;σS为震源点子波方差;α0为地层吸收系数;t0为0炮检距时的地震双程旅行时;Vrms为均方根速度;X为炮检距的一半,在X远小于;t0Vrms时,近似为一常数;
修正单元,用于将非弹性项带入得到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为:
其中,Snew(fR,φ)为入射角φ在fR时的振幅。
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含气和含水条件下的已知量r1(φ)、b和Vp2代入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以入射角φ和fR为变量,将计算得到的含气和含水条件下的Snew(fR,φ)进行对比,当二者差值最大时,相应的φ为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相应的fR为对流体敏感的频率fV
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将入射角小于φ和大于φ的数据分别叠加分频后形成两个数据体:Snew(fVfar)和Snew(fVnear);其中,Snew(fVfar)为入射角大于φ叠加数据体在fV时的振幅;Snew(fVnear)为入射角小于φ叠加数据体在fV时的振幅;φfar为大于φ的入射角;φnear为小于φ的入射角;
直线模块具体用于:
求取能将二者区分开的直线公式为:
Snew(fVfar)′=aSnew(fVnear)′+c;
式中a、c为常数;Snew(fVfar)′为满足该直线的远道分频振幅,Snew(fVnear)′为满足直线的近道分频振幅。
一个实施例中,地震流体敏感因子模块具体用于:
对所述直线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后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为:
Fgas=[Snew(fVfar)-c]/[aSnew(fVnear)]。
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确定的新的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结合了AVO技术和频谱分解技术的优点,将振幅、频率流体预测方法统一到同一公式下且考虑了储层的非完全弹性,地震薄层反射公式的引入克服了二者纵向分辨率低的缺点,大大提高了气水预测精度,在实践中,在碳酸盐岩储层和致密砂岩储层地震气水预测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还需要说明的是,该技术在石川盆地须家河致密砂岩储层气水预测实践中获省部级技术创新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构思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实施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修正模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用以克服目前地震气水预测和流体识别方法中纵向分辨率低、对薄气层预测能力差、对气水关系复杂地区流体识别精度低这些问题,提高复杂储层地震气水预测能力。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的技术方案要点为:
首先推导出对储层厚度、流体类型敏感的地震反射公式,然后对公式进行必要且合理的数学变换推导出地震流体敏感因子。具体的如下:
1)引入Marfur(2001)提出的薄层地震反射公式,保证地震纵向分辨率,对Marfur公式进行合理的修正,加入非弹性项,提高公式精度,得到更精确的振幅-频率-入射角间的关系。
2)以修正后的公式为基础,用实际测井数据建立典型气水关系复杂的薄储层模型,将模型数据带入新公式确定不同类型流体的地震入射角(偏移距)、振幅、频率间的关系,分析总结不同流体之间的地震响应差异。
3)根据2)所得到的气水地震响应差异,经适当数学变换可以得到新的地震流体敏感因子,新地震流体敏感因子既包含含气储层的AVO信息也包括衰减信息,将含气储层的振幅和频率异常用一个公式表达出来。
图1为主要构思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进行已知井分析,以及井旁地震道分析后,进行时频分解,再进行分频振幅交会后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具体可以包括:由井数据建立储层模型,模型的厚度及储层数据均来自测井数据,将测井数据带入修正后的Marfur公式可求得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φ(偏移距)和频率fV
采集叠前地震数据进行AVO分析以及频谱分析,AVO分析后进行分偏移距叠加,频谱分析后进行频谱分解;利用确定的地震流体敏感因子计算地震流体敏感因子、以及频谱交会、属性映射后即可进行气水识别;具体可以包括:将井旁地震道以入射角φ为界划分成两部分叠加,并通过时频分解求取频率为fV时的振幅,并通过交会图确定公式Snew(fVfar)′=aSnew(fVnear)′+c中的常数项a和c;将整个叠前道集以入射角φ为界划分成两部分叠加,并通过时频分解求取频率为fV时的振幅体,Snew(fVfar)和Snew(fVnear),并根据前面已经确定的常数项a和c计算地震流体敏感因子Fgas=[Snew(fVfar)-c]/[aSnew(fVnear)],以此进行流体识别。
按上述构思,新的地震流体敏感因子气水预测技术结合了AVO技术和频谱分解技术的优点,将振幅、频率流体预测方法统一到同一公式下且考虑了储层的非完全弹性,地震薄层反射公式的引入克服了二者纵向分辨率低的缺点,大大提高了气水预测精度,在碳酸盐岩储层和致密砂岩储层地震气水预测实际应用中取得明显效果。
下面对具体的实施进行说明。
图2为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实施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方案以解决复杂气水关系下薄气层气水预测目的,对薄层地震反射系数公式以非弹性项进行合理修正,并经过进一步数学变换,推导出新的地震流体敏感因子,提高地震气水预测精度。具体的,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在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中加入非弹性项后得到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
实施中,首先对地震薄层反射公式进行修正,原始地震薄层反射系数公式由一均匀各项同性完全弹性模型推导而来,其表达形式为:
其中,S(f,φ)为入射角φ在f时的振幅;r1(φ)为界面反射系数;f为地震频率;φ为入射角;b为地层模型厚度;Vp2为地层模型储层速度。
Marfur公式由完全弹性介质模型下弹性波动方程推导而来,而地层介质是非完全弹性的,地震波能量存在吸收,具有频散特性,地震主频随偏移距(入射角)变化而变化,其表达式为(具体可参考石油大学印兴耀等文献):
其中,fR为接收到的地震波主频率;fS为震源点地震波主频率;σS为震源点子波方差;α0为地层吸收系数;t0为0炮检距时的地震双程旅行时;Vrms为均方根速度;X为炮检距的一半,在X远小于;t0Vrms时,近似为一常数;式中各参数均可有由模型参数得到。
将(2)式带入(1)式,则(1)式可变为:
其中,Snew(fR,φ)为入射角φ在fR时的振幅。
步骤202、选取能代表区域储层特征的气井和水井建立岩石物理模型;
实施中,选取能代表区域储层特征的气井和水井,进行常规岩石物理分析、流体替换,建立典型的岩石物理模型。
步骤203、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确定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φ和频率fV
实施中,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含气和含水条件下的已知量r1(φ)、b和Vp2代入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以入射角φ和fR为变量,将计算得到的含气和含水条件下的Snew(fR,φ)进行对比,当二者差值最大时,相应的φ为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相应的fR为对流体敏感的频率fV
步骤204、根据入射角φ和fV,将地震叠前数据分偏移距叠加并分频处理后,将入射角小于φ和大于φ的数据分别叠加分频后形成两个数据体;
实施中,将入射角小于φ和大于φ的数据分别叠加分频后形成的两个数据体为:Snew(fVfar)和Snew(fVnear);其中,Snew(fVfar)为入射角大于φ叠加数据体在fV时的振幅;Snew(fVnear)为入射角小于φ叠加数据体在fV时的振幅;φfar为大于φ的入射角;φnear为小于φ的入射角。
步骤205、在两个数据体上分别读取已知井周围的值后,进行平面交汇并求取能将二者区分开的直线公式;
实施中,在Snew(fVfar)和Snew(fVnear)两个数据体上分别读取已知井周围的值,将这些进行平面交汇并求取能将二者较明显区分开的直线(图3为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示意图,该直线可以为图3中的中间的黑线):
Snew(fVfar)′=aSnew(fVnear)′+c;
式中Snew(fVfar)′为满足该直线的远道分频振幅,Snew(fVnear)′为满足直线的近道分频振幅,a、c为常数,可由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这样在平面上离这条趋势线越远含气可能性越到,经适当数学变换可以得到新的地震流体敏感因子。
步骤206、对所述直线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后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
实施中,新的地震流体敏感因子既包含含气储层的AVO信息也包括FVO信息,新的地震流体敏感因子:
Fgas=[Snew(fVfar)-c]/[aSnew(fVnear)];
对于任一地震数据体经分偏移距叠前和分频均可得到地震流体敏感因子Fgas,由Fgas值的大小即可预测储层的含流体状况。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装置,由于该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相似,因此该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4为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装置中可以包括:
修正模块401,用于在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中加入非弹性项后得到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
岩石物理模型模块402,用于选取能代表区域储层特征的气井和水井建立岩石物理模型;
第一确定模块403,用于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确定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φ和频率fV
第二确定模块404,用于根据入射角φ和fV,将地震叠前数据分偏移距叠加并分频处理后,将入射角小于φ和大于φ的数据分别叠加分频后形成两个数据体;
直线模块405,用于在两个数据体上分别读取已知井周围的值后,进行平面交汇并求取能将二者区分开的直线公式;
地震流体敏感因子模块406,用于对所述直线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后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
图5为修正模块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修正模块可以包括:
地震薄层反射公式确定单元501,用于确定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为:
其中,S(f,φ)为入射角φ在f时的振幅;r1(φ)为界面反射系数;f为地震频率;φ为入射角;b为地层模型厚度;Vp2为地层模型储层速度;
非弹性项单元502,用于加入非弹性项为:
其中,fR为接收到的地震波主频率;fS为震源点地震波主频率;σS为震源点子波方差;α0为地层吸收系数;t0为0炮检距时的地震双程旅行时;Vrms为均方根速度;X为炮检距的一半,在X远小于;t0Vrms时,近似为一常数;
修正单元503,用于将非弹性项带入得到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为:
其中,Snew(fR,φ)为入射角φ在fR时的振幅。
实施中,第一确定模块具体可以用于:
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含气和含水条件下的已知量r1(φ)、b和Vp2代入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以入射角φ和fR为变量,将计算得到的含气和含水条件下的Snew(fR,φ)进行对比,当二者差值最大时,相应的φ为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相应的fR为对流体敏感的频率fV
实施中,第二确定模块具体可以用于:
将入射角小于φ和大于φ的数据分别叠加分频后形成两个数据体:Snew(fVfar)和Snew(fVnear);其中,Snew(fVfar)为入射角大于φ叠加数据体在fV时的振幅;Snew(fVnear)为入射角小于φ叠加数据体在fV时的振幅;φfar为大于φ的入射角;φnear为小于φ的入射角;
直线模块具体可以用于:
求取能将二者区分开的直线公式为:
Snew(fVfar)′=aSnew(fVnear)′+c;
式中a、c为常数;Snew(fVfar)′为满足该直线的远道分频振幅,Snew(fVnear)′为满足直线的近道分频振幅。
实施中,地震流体敏感因子模块具体可以用于:
对所述直线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后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为:
Fgas=[Snew(fVfar)-c]/[aSnew(fVnear)]。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初始阶段借用了Marfur2001提出的薄层地震反射公式,在引入非弹性项时借用了石油大学印兴耀等提出的地震主频随偏移距(入射角)变化公式。
将非弹性项引入地震薄层反射公式,并经过合理的数学变换的到地震流体敏感因子,将地震振幅、频率随流体和地震入射角变换规律统一到一个公式下,且借助模型正演寻找将不同流体区分开的趋势线,以此趋势线为依据经坐标变换推导出能用地震数据进行气水预测、流体识别的地震流体敏感因子。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中加入非弹性项后得到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
选取能代表区域储层特征的气井和水井建立岩石物理模型;
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确定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φ和频率fV
根据入射角φ和fV,将地震叠前数据分偏移距叠加并分频处理后,将入射角小于φ和大于φ的数据分别叠加分频后形成两个数据体;
在两个数据体上分别读取已知井周围的值后,进行平面交汇并求取能将二者区分开的直线公式;
对所述直线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后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
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为:
S ( f , φ ) = 2 | r 1 ( φ ) s i n ( 2 π b f c o s ( φ ) V p 2 ) | ;
其中,S(f,φ)为入射角φ在f时的振幅;r1(φ)为界面反射系数;f为地震频率;φ为入射角;b为地层模型厚度;Vp2为地层模型储层速度;
加入的非弹性项为:
f R ≈ f S - σ S 2 α 0 t 0 V r m s - 0.5 σ S 2 α 0 X 2 t 0 V r m s = P + GX 2 ;
其中,fR为接收到的地震波主频率;fS为震源点地震波主频率;σS为震源点子波方差;α0为地层吸收系数;t0为0炮检距时的地震双程旅行时;Vrms为均方根速度;X为炮检距的一半,在X远小于t0Vrms时,近似为一常数;
将非弹性项带入得到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为:
S n e w ( f R , φ ) = 2 | r 1 ( φ ) s i n ( 2 πbf R c o s ( φ ) V p 2 ) | ;
其中,Snew(fR,φ)为入射角φ在fR时的振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确定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φ和频率fV,包括:
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含气和含水条件下的已知量r1(φ)、b和Vp2代入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以入射角φ和fR为变量,将计算得到的含气和含水条件下的Snew(fR,φ)进行对比,当二者差值最大时,相应的φ为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相应的fR为对流体敏感的频率fV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入射角小于φ和大于φ的数据分别叠加分频后形成的两个数据体为:Snew(fVfar)和Snew(fVnear);其中,Snew(fVfar)为入射角大于φ叠加数据体在fV时的振幅;Snew(fVnear)为入射角小于φ叠加数据体在fV时的振幅;φfar为大于φ的入射角;φnear为小于φ的入射角;
能将二者区分开的直线公式为:
Snew(fVfar)′=aSnew(fVnear)′+c;
式中a、c为常数;Snew(fVfar)′为满足该直线的远道分频振幅,Snew(fVnear)′为满足直线的近道分频振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直线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后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包括:
Fgas=[Snew(fVfar)-c]/[aSnew(fVnear)]。
5.一种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修正模块,用于在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中加入非弹性项后得到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
岩石物理模型模块,用于选取能代表区域储层特征的气井和水井建立岩石物理模型;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确定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φ和频率fV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入射角φ和fV,将地震叠前数据分偏移距叠加并分频处理后,将入射角小于φ和大于φ的数据分别叠加分频后形成两个数据体;
直线模块,用于在两个数据体上分别读取已知井周围的值后,进行平面交汇并求取能将二者区分开的直线公式;
地震流体敏感因子模块,用于对所述直线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后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
修正模块包括:
地震薄层反射公式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为:
S ( f , φ ) = 2 | r 1 ( φ ) s i n ( 2 π b f c o s ( φ ) V p 2 ) | ;
其中,S(f,φ)为入射角φ在f时的振幅;r1(φ)为界面反射系数;f为地震频率;φ为入射角;b为地层模型厚度;Vp2为地层模型储层速度;
非弹性项单元,用于加入非弹性项为:
f R ≈ f S - σ S 2 α 0 t 0 V r m s - 0.5 σ S 2 α 0 X 2 t 0 V r m s = P + GX 2 ;
其中,fR为接收到的地震波主频率;fS为震源点地震波主频率;σS为震源点子波方差;α0为地层吸收系数;t0为0炮检距时的地震双程旅行时;Vrms为均方根速度;X为炮检距的一半,在X远小于;t0Vrms时,近似为一常数;
修正单元,用于将非弹性项带入得到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为:
S n e w ( f R , φ ) = 2 | r 1 ( φ ) s i n ( 2 πbf R c o s ( φ ) V p 2 ) | ;
其中,Snew(fR,φ)为入射角φ在fR时的振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以岩石物理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含气和含水条件下的已知量r1(φ)、b和Vp2代入修正后的地震薄层反射公式,以入射角φ和fR为变量,将计算得到的含气和含水条件下的Snew(fV,φ)和进行对比,当二者差值最大时,相应的φ为对流体敏感的入射角,相应的fR为对流体敏感的频率fV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将入射角小于φ和大于φ的数据分别叠加分频后形成两个数据体:Snew(fVfar)和Snew(fVnear);其中,Snew(fVfar)为入射角大于φ叠加数据体在fV时的振幅;Snew(fVnear)为入射角小于φ叠加数据体在fV时的振幅;φfar为大于φ的入射角;φnear为小于φ的入射角;
直线模块具体用于:
求取能将二者区分开的直线公式为:
Snew(fVfar)′=aSnew(fVnear)′+c;
式中a、c为常数;Snew(fVfar)′为满足该直线的远道分频振幅,Snew(fVnear)′为满足直线的近道分频振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地震流体敏感因子模块具体用于:
对所述直线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后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包括:
Fgas=[Snew(fVfar)-c]/[aSnew(fVnear)]。
CN201410522674.8A 2014-09-30 2014-09-30 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42674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22674.8A CN104267430B (zh) 2014-09-30 2014-09-30 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22674.8A CN104267430B (zh) 2014-09-30 2014-09-30 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67430A CN104267430A (zh) 2015-01-07
CN104267430B true CN104267430B (zh) 2017-07-07

Family

ID=52158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22674.8A Active CN104267430B (zh) 2014-09-30 2014-09-30 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674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5655B (zh) * 2015-07-17 2018-09-0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自适应敏感因子的扰动方法
CN109425913A (zh) * 2017-08-22 2019-03-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碳酸盐岩储层含气敏感弹性参数优选方法及系统
CN110888181B (zh) * 2018-09-10 2021-10-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流体替换的井中流体因子敏感度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3219531B (zh) * 2020-02-05 2024-05-2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致密砂岩气水分布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82367B2 (en) * 2004-07-02 2006-07-25 Veritas Dgc Inc. Seismic data calibration using crossplotted AVO attributes
CN100349006C (zh) * 2004-12-29 2007-11-1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用波阻抗反演技术确定岩性和流体分布的方法
WO2009154851A1 (en) * 2008-06-18 2009-12-23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Seismic fluid prediction via expanded avo anomalies
CN102830423B (zh) * 2012-08-30 2015-04-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储层流体检测方法和储层流体检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67430A (zh) 2015-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7294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deling anomalous density zones in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N104267430B (zh) 确定地震流体敏感因子的方法及装置
CN110178056A (zh) 利用小波互相关进行虚拟源去噪
CN107817520A (zh) 海相泥页岩地层的压力系数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04316958B (zh) 一种识别不同尺度地层断裂的相干处理方法
CN109143351B (zh) 叠前各向异性特征参数反演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3954999A (zh) 一种适用于低孔隙度砂泥岩地层的横波速度预测新方法
CN107587871A (zh) 确定水平裂缝宽度的方法及装置
CN108196304A (zh) 一种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
CN107179546B (zh) 一种确定速度场的方法及装置
CN107918153B (zh) 一种地震信号相干性高精度检测方法
CN106574980A (zh) 用于地下地质体的岩石性质估计的系统和方法
CN112147677B (zh) 油气储层参数标签数据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04280773B (zh) 利用随炮检距变化的时频谱交汇图预测薄层厚度的方法
CN106772599B (zh) 一种计算地层横波速度的方法及装置
Protasov et al. 3D diffraction imaging attribut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fault and fracture localiz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CN106707345B (zh) 一种角度弹性参数岩性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09521470B (zh)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震反演裂缝密度影响的方法
US2013026207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bsurface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leardi et al.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through target-oriented AVA-petrophysical inversions with spatial constraints
AU2015215969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to remove particle-motion-sensor noise from vertical-velocity data
CN110879413A (zh) 一种射线参数域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及系统
CN105242317B (zh) 一种纵波速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3552624B (zh) 孔隙度预测方法及装置
Zhang et al. Prestack seismic facies-controlled joint inversion of reservoir elastic and petrophysical parameters for sweet spot predi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