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17045A - 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17045A
CN104217045A CN201310214734.5A CN201310214734A CN104217045A CN 104217045 A CN104217045 A CN 104217045A CN 201310214734 A CN201310214734 A CN 201310214734A CN 104217045 A CN104217045 A CN 1042170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late
wall
clamping plate
click
perfo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147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泰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 T'AI K'UN BUI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 T'AI K'UN BUI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 T'AI K'UN BUI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 T'AI K'UN BUI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1473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17045A/zh
Publication of CN104217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70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通过一绘图程序绘制,于所述绘图程序中加载一工程设计图,并挂载一自动绘图宏,通过输入各项参数与点选绘制范围,所述自动绘图宏即会自动将所述建筑模具的三维图像绘出,并根据所输入的参数计算建构所述建筑模具所需的材料大小及数量,并可更进一步将所述三维图像汇出成一平面组装图。通过本发明的方法,施工人员得以将所绘出所述建筑模具的平面组装图与所需材料的大小及数量提供给工厂制作,并将制作好的材料送至施工现场,根据所述平面组装图将所述材料组装成所述建筑模具,大量缩短施工时间。

Description

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尤指一种通过一挂载于一绘图程序的自动绘图宏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人拜建筑物所赐,得以脱离穴居生活,并得以遮风挡雨。随着科技的发达,建筑物的结构与功能越趋复杂,且在建造的过程中,施工精准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一般建造建筑物的方法主要先绘出所述建筑物的工程设计图,通过有经验的施工人员,在现场依照所述工程设计图并根据自身的经验判断需要用到的材料数量与规格,而一般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的规格大多为固定规格,若所述建筑物的设计并非刚好为正常规格的材料所能组成,举例来说,所述建筑物具有一长为10米,宽为10米的墙壁,要建构所述墙壁必须要先设置二建筑模板,并于所述二建筑模板之间灌入混凝土以形成所述墙壁,而现场仅有长3米、宽4米的固定规格夹板,光靠所述固定规格的夹板并无法直接拼接出建构所述墙壁所需的建筑模板的大小,需要靠施工人员依现场状况切割所述固定规格的夹板,才能拼接出符合预设墙壁规格的建筑模板,且所述二建筑模板上供连接杆穿设固定的孔洞位置也需依施工现场的状况再进行加工。
然而,现场切割与加工十分耗时耗力,且若施工人员经验不足,容易判断错误,产生加工失败的问题,甚至无法由二维的工程设计图判断转换为三维后所需的材料尺寸、材料的拼接方法及其它施工细节。因此,二维的工程设计图对施工人员来说,是十分复杂难懂的。倘若将二维的工程设计图转换为三维的立体图形,对于施工人员来说,能够轻易了解所述建筑物的三维结构,因此更能够在施工的时候较为精确的判断施工所需材料与细节。
但目前以人工绘图方法将二维平面图绘成三维图像十分耗时耗力,且如容易出错,而以人力通过用计算机软件根据二维工程设计图绘制三维图像所耗的时间仍非常可观,减少的时间有限,因此目前仍无较有效的方式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再者,通过二维的工程设计图并无法预先得知施工所需的材料规格及种类,若在施工现场的现有材料无法配合施工,则必须要在从工厂调度符合规格的材料,如此一来一往之间即延宕了整个施工时间,此类问题在距离工厂较远的施工地点更为明显,若施工地点在内陆甚至离岛,光从工厂运送材料至施工现场,快则一、二日,慢则甚至一、二周,因此现有建造建筑物的施工方法仍具有许多不足处,仍有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解决现有绘制三维建筑模具图式的方法耗时耗力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所述建筑模具用以建构建筑物墙壁,所述建筑模具包含一第一模板,所述第一模板包含多个预设规格的第一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具有一第一夹板厚、一第一夹板宽、以及一第一夹板高,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执行一绘图程序并加载一建筑物的工程设计图(平面图),所述工程设计图至少包含一第一墙线;
挂载一自动绘图宏,所述自动绘图宏具有一输入界面;
输入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于所述输入界面,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有所述建筑物的一楼高、所述第一夹板厚、所述第一夹板宽、以及所述第一夹板高;
点选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于所述第一墙线上点选一第一墙长起点以及一第一墙长终点,所述第一墙长起点与所述第一墙长终点之间定义出所述第一模板的长度,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为由所述第一模板长度、所述楼高及所述第一夹板厚所包围的区域;以及
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所述自动绘图宏根据所述绘图参数与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计算拼接出所述第一模板所需所述第一夹板数量,并于所述工程设计图的所述第一墙线上绘制所述第一模板的三维图像。
进一步地,所述点选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步骤更包含一于点选所述第一墙长终点后点选所述第一模板方向的步骤。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板包含多个第一穿孔,二左右相邻的所述第一穿孔之间具有一水平间距,二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穿孔之间具有一垂直间距,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一第一穿孔数、所述水平间距、以及所述垂直间距,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步骤更包含于绘制所述第一穿孔的步骤,根据所述第一穿孔数、所述水平间距与所述垂直间距于所述第一模板的三维图像上绘制所述第一穿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穿孔具有一第一孔径,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所述第一孔径。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物具有至少一与所述墙壁垂直相交的梁柱,所述第一模板具有至少一与所述梁柱相应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所述梁柱的数量、以及所述梁柱的梁深,所述点选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步骤更包含下列步骤:
点选一第一缺口起点,于所述第一墙线上点选所述第一缺口起点;以及
点选一第一缺口终点,于所述第一墙线上点选所述第一缺口终点,所述第一缺口起点与所述第一缺口终点之间定义出一梁宽;
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步骤更包含绘制所述第一缺口步骤,根据所述梁深、所述梁宽、所述第一缺口起点、以及所述第一缺口终点于所述第一模板的三维图像上绘制所述第一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板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所述第一开口数量,所述点选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步骤包含下列步骤:
点选所述第一墙长起点;
点选一第一中继点,于点选所述第一墙长起点后于所述第一墙线上点选所述第一中继点;
点选一第二中继点,点选所述第一中继点后于所述第一墙线上点选所述第二中继点;
点选所述第一墙长终点,点选所述第二中继点后点选所述第一墙长终点,所述第一墙长起点、所述第一中继点、所述第二中继点、以及所述第一墙长终点依序排列于所述第一墙线上;
定义所述第一开口步骤,于点选所述第一墙长终点后分别点选所述第一中继点与所述第二中继点,且所述第一中继点与所述第二中继点之间定义出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并输入所述第一开口的起始高度与所述第一开口的高度;
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步骤更包含绘制所述第一开口步骤,根据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所述第一开口的起始高度、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一开口的高度于所述第一模板的三维图像上绘制所述第一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模具包含与所述第一模板平行设置的一第二模板,所述第二模板包含多个预设规格的第二夹板,所述第二夹板具有一第二夹板厚、一第二夹板宽、以及一第二夹板高,所述工程设计图包含与所述第一墙线平行设置的一第二墙线,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更包含步骤:
输入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图参数于所述输入界面,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有所述楼高、所述第二夹板厚、所述第二夹板宽、以及所述第二夹板高;
点选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制范围,于所述第二墙线上点选一第二墙长起点以及一第二墙长终点,所述第二墙长起点与所述第二墙长终点之间定义出所述第二模板的长度,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制范围为由所述第二模板长度、所述楼高及所述第二夹板厚所包围的区域;以及
执行所述第二模板的立体绘图,所述自动绘图宏根据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图参数与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制范围计算拼接出所述第二模板所需所述第二夹板数量,并于所述工程设计图的所述第二墙线上绘制所述第二模板的三维图像。
进一步地,所述点选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制范围步骤更包含一于点选所述第二墙长终点后点选所述第二模板方向的步骤。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板包含多个第一穿孔,二左右相邻的所述第一穿孔之间具有一水平间距,二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穿孔之间具有一垂直间距,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所述水平间距、以及所述垂直间距,所述第二模板包含多个开设于所述第二夹板上的第二穿孔,所述执行所述第二模板的立体绘图的步骤包含绘制所述第二穿孔步骤,对应所述第一穿孔定义出所述第二穿孔的位置,并于所述第二模板的三维图像上绘制所述第二穿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穿孔具有一第一孔径,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所述第一孔径,所述第二穿孔具有一第二孔径,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所述第二孔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孔径等于所述第二孔径。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模具包含多个穿设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第二穿孔以固定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的连接杆,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更包含一选取墙厚步骤,于所述第一墙线上点选一墙厚起点,并于所述第二墙线上点选一墙厚终点,所述墙厚起点与所述墙厚终点的连线为所述第一墙线与所述第二墙线之间的最小距离,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步骤更包括一绘制所述连接杆步骤,根据所述墙厚起点与所述墙厚终点定义所述连接杆的长度,于所述第一模板的三维图像的所述第一穿孔位置绘制所述连接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本发明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得以将原本复杂难懂的所述工程设计图,绘制成容易了解的三维图像,并同时令施工人员通过所述第一模板的三维图像与所述第二模板的三维图像即可了解组装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所需的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的规格与数量,方便施工人员加工与组装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的点选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的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的工程设计图。
图5为本发明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的所述第一模板三维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的所述第二模板的三维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的所述第一模板的组装平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第一模板
11 第一夹板
11a 第一夹板
12 第一穿孔
13 第一缺口
14 第一开口
2 工程设计图
21 第一墙线
211 第一墙长起点
212 第一墙长终点
213 墙厚起点
214 第一缺口起点
215 第一缺口终点
216 第一中继点
217 第二中继点
22 第二墙线
221 第二墙长起点
222 第二墙长终点
223 墙厚终点
3 第二模板
31 第二夹板
31a 第二夹板
32 第二穿孔
33 第二缺口
34 第二开口
4 连接杆
S1-S10 步骤
S41-S48 步骤
S51-S55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图4及图5,如图所示:本发明为一种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所述建筑模具用以建构建筑物墙壁(图未示),所述建筑模具至少包含一第一模板1,所述第一模板1包含多个预设规格的第一夹板11,所述第一夹板11具有一第一夹板厚、一第一夹板宽、以及一第一夹板高,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执行一绘图程序并加载一建筑物的工程设计图S1,所述绘图程序可为AutoCAD(Computer Aided Design,CAD),所述工程设计图2至少包含一第一墙线21;
挂载一自动绘图宏步骤S2,所述自动绘图宏具有一输入界面;
输入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至所述输入界面S3,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有所述建筑物的一楼高H、所述第一夹板厚、所述第一夹板宽、以及所述第一夹板高;
点选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S4,于所述第一墙线21上点选一第一墙长起点211以及一第一墙长终点212,所述第一墙长起点211与所述第一墙长终点212之间定义出所述第一模板的长度,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为由所述第一模板长度、所述楼高H及所述第一夹板厚所包围的区域,于点选所述第一墙长终点212后点选所述第一模板1方向,以决定所述第一模板1所面向的方向;
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S5,所述自动绘图宏根据所述绘图参数与所述第一模板1的绘制范围计算拼接出所述第一模板1所需所述第一夹板11的数量,并于所述工程设计图2的所述第一墙线21上绘制所述第一模板1的三维图像,如此即完成了所述建筑模具的三维图像的绘制。
更进一步来说,于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步骤S5中,若所定义出的所述第一模板1长度无法为整数个所述第一夹板11所拼接出来,也就是无法为所述第一夹板的宽度所整除,所述自动绘图宏会将所计算出的第一夹板11的数量无条件舍去小数点,并将剩下的长度定义为所述第一夹板11a的第二长度,并以所述第一夹板11高度作为所述第一夹板11a的高度,另外绘制出另一规格的所述第一夹板11a。
然而建构所述墙壁光靠所述第一模板1是不够的,因此,请参阅图1及图6,所述建筑模具更包含一与所述第一模板1平行设置的一第二模板3,于所述第一模板1与所述第二模板3之间灌入混凝土,待所述混凝土凝固后将所述第一模板1与所述第二模板3拆除,所述墙壁即完成。与所述第一模板1相同,所述第二模板3包含多个预设规格的第二夹板31,所述第二夹板31具有一第二夹板厚、一第二夹板宽、以及一第二夹板高。绘制完所述第一模板1的三维图像后,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于所述输入界面输入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图参数S6,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有所述楼高H、所述第二夹板厚、所述第二夹板宽、以及所述第二夹板高;
点选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制范围S7,于所述工程设计图2上点选所述第二模板3的绘制范围,其中所述工程设计图2包含与所述第一墙线21平行设置的一第二墙线22,于所述第二墙线22上点选一第二墙长起点221以及一第二墙长终点222,所述第二墙长起点221与所述第二墙长终点222之间定义出所述第二模板长度,所述第二模板3的绘制范围为由所述第二模板长度、所述楼高H及所述第二夹板厚所包围的区域,并于点选所述第二墙长终点222后点选所述第二模板3方向,以决定所述第二模板3面向的方向;
执行所述第二模板的立体绘图S8,所述绘图宏根据所述第二模板3的绘图参数与所述第二模板3的绘制范围计算拼接出所述第二模板3所需所述第二夹板31数量,并于所述工程设计图2的所述第二墙线22上绘制所述第二模板3的三维图像。
同样地,于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步骤S8中,若所定义出的所述第二模板3长度无法为整数个所述第二夹板31所拼接出来,也就是无法为所述第二夹板31的宽度所整除,所述自动绘图宏会将所计算出的第二夹板31的数量无条件舍去小数点,并将剩下的长度定义为所述第二夹板31a的第二长度,并以所述第二夹板31高度作为所述第二夹板31a的高度,另外绘制出另一规格的所述第二夹板31a。
请参阅图3、图4及图5更进一步来说,于施工时为了确保所述墙壁的形状的均匀性,必须要将所述第一模板1与所述第二模板3相互固定,因此,所述第一模板1具有多个第一穿孔12,所述第二模板3具有多个第二穿孔32,所述建筑模具更包含多个穿设所述第一穿孔12与所述第二穿孔32以固定所述第一模板1与所述第二模板3的连接杆4。本发明将绘制所述第一穿孔12、所述第二穿孔32、以及所述连接杆4的需求同时考虑进去,因此本发明于绘制所述第一模板1与所述第二模板3的三维图像时,可同时将所述第一穿孔12、所述第二穿孔32与所述连接杆4一起绘制,说明如下:
所述第一模板1上的二左右相邻的所述第一穿孔12之间具有一水平间距,二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穿孔12之间具有一垂直间距,于输入所述第一模板1的绘图参数时,将所述第一穿孔12的数量、所述水平间距、以及所述垂直间距一并输入。具体来说,所述第一模板1的立体绘图步骤S5包含下列步骤:
绘制所述第一模板步骤S51;以及
绘制所述第一穿孔步骤S52,所述自动绘图宏根据所述第一穿孔12数量、所述水平间距与所述垂直间距,于所述第一模板1的三维图像上绘制所述第一穿孔12。其中,所述第一穿孔12具有一第一孔径,输入于所述输入界面的所述第一模板1的绘图参数也包含所述第一孔径。
为了方便使用者操作,绘制完所述第一模板1的三维图像后,所述自动绘图宏执行所述第二模板3的立体绘图的步骤S8时,所述自动绘图宏会根据所述第一穿孔12的位置与孔径大小,对应所述第一穿孔12定义出所述第二穿孔32的位置与孔径大小,并于所述第二模板3的三维图像上绘制所述第二穿孔32,所述绘图宏所绘制出的所述第二穿孔32的孔径与所述第一穿孔12相同。
此外,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更包含于所述点选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的步骤S4之前的一选取墙厚步骤S9,先于所述第一墙线21上点选一墙厚起点213,并于所述第二墙线22上点选一墙厚终点223,所述墙厚起点213与所述墙厚终点223的连线为所述第一墙线21与所述第二墙线22之间的最小距离。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步骤S5更包括一绘制所述连接杆步骤S53,根据所述墙厚起点213与所述墙厚终点223定义所述连接杆4的长度,同时也是所述墙壁的厚度,之后于所述第一模板1的三维图像的所述第一穿孔12位置绘制所述连接杆4。
通过上述方法即得以将所述工程设计图2上的墙壁由二维绘制成三维,令施工人员更能轻易了解所述建筑物的结构细节,并决定施工方向。
然而上述方法所绘制出的所述墙壁仅为最简单的实施态样,一般建筑物中更具有多个梁柱(图未示)作为支撑结构,且所述梁柱有可能会与所述墙壁垂直相交,因此,考虑到所述梁柱的位置与尺寸,本发明的所述第一模板1具有至少一与所述梁柱相应的第一缺口13,所述第一模板1的绘图参数包含所述梁柱的数量、以及所述梁柱的梁深,所述点选所述第一模板1的绘制范围步骤S4更包含下列步骤:
点选一第一缺口起点S41,于所述第一墙线21上点选所述第一缺口起点214;以及
点选一第一缺口终点S42,于所述第一墙线21上点选所述第一缺口终点215,所述第一缺口起点214与所述第一缺口终点215之间定义出一梁宽。
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步骤S5更包含绘制所述第一缺口步骤S54,所述自动绘图宏根据所述梁深、所述梁宽、所述第一缺口起点214、以及所述第一缺口终点215于所述第一模板1的三维图像上绘制所述第一缺口13。同样的,于绘制所述第二模板3的三维图像时,所述自动绘图宏也可根据所述第一模板1上的所述第一缺口13的位置与尺寸相对应于所述第二模板3上绘制一第二缺口33。
而除了所述梁柱外,所述墙壁上更有可能具有一用以安装门或窗的开口,考虑到这点,所述第一模板1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口14,所述第二模板3上具有至少一对应所述第一开口14设置的第二开口34,所述第一模板1的绘图参数包含所述第一开口14数量。本发明于所述输入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于所述输入界面的步骤S3时将所述第一开口14的数量一并输入于所述输入界面,且所述点选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步骤S4更包含下列步骤:
点选所述第一墙长起点S43,于所述第一墙线21上点选所述第一墙长起点211;
点选一第一中继点S44,于所述第一墙线21上点选一第一中继点216;
点选一第二中继点S45,于所述第一墙线21上点选一第二中继点217;
点选所述第一墙长终点S46,于所述第一墙线21上点选所述第一墙长终点212,其中所述第一墙长起点211、所述第一中继点216、所述第二中继点217、以及所述第一墙长终点212依序排列于所述第一墙线21上;
定义所述第一开口步骤S47,于点选所述第一墙长终点212后分别点选所述第一中继点216与所述第二中继点217,所述第一中继点216与所述第二中继点217之间定义出所述第一开口14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开口14的位置,点选完所述第一中继点216与所述第二中继点217后输入所述第一开口14起始高度与所述第一开口高度,所述起始高度为自地面算起至所述第一开口14底缘的距离,所述第一开口14高度为所述第一开口14垂直方向的高度;
点选所述第一模板方向S48,点选所述第一模板1方向,以决定所述第一模板1所面向的方向。
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步骤S5更包含绘制所述第一开口步骤S55,所述自动绘图宏根据所述第一开口14长度、所述第一开口14起始高度、所述第一开口14位置、以及所述第一开口14高度于所述第一模板1的三维图像上绘制所述第一开口14。接着同样进行输入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图参数于所述输入界面步骤S6,并更进一步于所述输入界面输入所述第一开口14的数量;点选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制范围步骤S7;以及执行所述第二模板的立体绘图步骤S8,所述自动绘图宏根据所述第一模板1上所述第一开口14的位置与大小于所述第二模板3上对应的位置绘制一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14的第二开口34。
通过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所绘制出的所述第一模板1的三维图像、所述第二模板2的三维图像、以及所述连接杆4皆可再通过一挂载于所述绘图程序的输出宏,将所述第一模板1的三维图像与所述第二模板3的三维图像转换成二维的组装平面图(如图7及图8所示)输出。本发明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更包含步骤:
汇出一组装平面图S10,以所述绘图程序挂载一输出宏,所述输出宏将所述第一模板1的三维图像转换为一第一模板组装平面图,所述第一模板组装平面图包含组成所述第一模板1所需的所述第一夹板11的规格与数量、所述第一穿孔12、所述第一缺口13、以及所述第一开口14的位置与大小(如图7所示),并将所述第二模板3的三维图像转换为一第二模板组装平面图,所述第二模板组装平面图包含组成所述第二模板3所需的所述第二夹板31的规格与数量、所述第二穿孔32、所述第二缺口33、以及所述第二开口34的位置与大小。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得以将原本复杂难懂的所述工程设计图2,绘制成容易了解的三维图像,并同时令施工人员通过所述第一模板1的三维图像与所述第二模板3的三维图像即可了解组装所述第一模板1与所述第二模板3所需的所述第一夹板11与所述第二夹板31的规格与数量,并可更进一步地了解所述第一穿孔12、所述第二穿孔32、所述第一缺口13、所述第一开口14、所述第二缺口33、所述第二开口34的位置与数量,方便施工人员加工所述第一夹板11与所述第二夹板31。且更进一步可以通过所述输出宏将所述第一模板1的三维图像与所述第二模板3的三维图像转换为更容易理解的二维的所述第一模板组装平面图与所述第二模板的组装平面图,施工人员得以通过所述第一模板组装平面图与所述第二模板的组装平面图先于工厂内制造所述第一夹板11与所述第二夹板31,再运送到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再根据所述第一模板组装平面图与所述第二模板的组装平面图将所述第一夹板11与所述第二夹板31组装,节省了施工时间,且即便是经验不足的施工人员,都能按图索骥,轻易完成整所述建筑模具的组装。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所述建筑模具用以建构建筑物墙壁,所述建筑模具包含一第一模板,所述第一模板包含多个预设规格的第一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具有一第一夹板厚、一第一夹板宽、以及一第一夹板高,其特征在于,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执行一绘图程序并加载一建筑物的工程设计图,所述工程设计图至少包含一第一墙线;
挂载一自动绘图宏,所述自动绘图宏具有一输入界面;
输入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于所述输入界面,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有所述建筑物的一楼高、所述第一夹板厚、所述第一夹板宽、以及所述第一夹板高;
点选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于所述第一墙线上点选一第一墙长起点以及一第一墙长终点,所述第一墙长起点与所述第一墙长终点之间定义出所述第一模板的长度,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为由所述第一模板长度、所述楼高及所述第一夹板厚所包围的区域;以及
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所述绘图宏根据所述绘图参数与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计算拼接出所述第一模板所需所述第一夹板数量,并于所述工程设计图的所述第一墙线上绘制所述第一模板的三维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点选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步骤更包含一于点选所述第一墙长终点后点选所述第一模板方向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包含多个第一穿孔,二左右相邻的所述第一穿孔之间具有一水平间距,二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穿孔之间具有一垂直间距,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一第一穿孔数、所述水平间距、以及所述垂直间距,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步骤更包含于绘制所述第一穿孔的步骤,根据所述第一穿孔数、所述水平间距与所述垂直间距于所述第一模板的三维图像上绘制所述第一穿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孔具有一第一孔径,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所述第一孔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具有至少一与所述墙壁垂直相交的梁柱,所述第一模板具有至少一与所述梁柱相应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所述梁柱的数量、以及所述梁柱的梁深,所述点选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步骤更包含下列步骤:
点选一第一缺口起点,于所述第一墙线上点选所述第一缺口起点;以及
点选一第一缺口终点,于所述第一墙线上点选所述第一缺口终点,所述第一缺口起点与所述第一缺口终点之间定义出一梁宽;
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步骤更包含绘制所述第一缺口步骤,根据所述梁深、所述梁宽、所述第一缺口起点、以及所述第一缺口终点于所述第一模板的三维图像上绘制所述第一缺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所述第一开口数量,所述点选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制范围步骤包含下列步骤:
点选所述第一墙长起点;
点选一第一中继点,于点选所述第一墙长起点后于所述第一墙线上点选所述第一中继点;
点选一第二中继点,点选所述第一中继点后于所述第一墙线上点选所述第二中继点;
点选所述第一墙长终点,点选所述第二中继点后点选所述第一墙长终点,所述第一墙长起点、所述第一中继点、所述第二中继点、以及所述第一墙长终点依序排列于所述第一墙线上;
定义所述第一开口,于点选所述第一墙长终点后分别点选所述第一中继点与所述第二中继点,且所述第一中继点与所述第二中继点之间定义出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并输入所述第一开口的起始高度与所述第一开口的高度;
而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步骤更包含绘制所述第一开口步骤,根据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所述第一开口的起始高度、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一开口的高度于所述第一模板的三维图像上绘制所述第一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模具包含与所述第一模板平行设置的一第二模板,所述第二模板包含多个预设规格的第二夹板,所述第二夹板具有一第二夹板厚、一第二夹板宽、以及一第二夹板高,所述工程设计图包含与所述第一墙线平行设置的一第二墙线,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更包含步骤:
输入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图参数于所述输入界面,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有所述楼高、所述第二夹板厚、所述第二夹板宽、以及所述第二夹板高;
点选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制范围,于所述第二墙线上点选一第二墙长起点以及一第二墙长终点,所述第二墙长起点与所述第二墙长终点之间定义出所述第二模板的长度,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制范围为由所述第二模板长度、所述楼高及所述第二夹板厚所包围的区域;以及
执行所述第二模板的立体绘图,所述绘图宏根据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图参数与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制范围计算拼接出所述第二模板所需所述第二夹板数量,并于所述工程设计图的所述第二墙线上绘制所述第二模板的三维图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点选所述第二模板的绘制范围步骤更包含一于点选所述第二墙长终点后点选所述第二模板方向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包含多个第一穿孔,二左右相邻的所述第一穿孔之间具有一水平间距,二上下相邻的所述第一穿孔之间具有一垂直间距,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所述水平间距、以及所述垂直间距,所述第二模板包含多个开设于所述第二夹板上的第二穿孔,所述执行所述第二模板的立体绘图的步骤包含绘制所述第二穿孔步骤,对应所述第一穿孔定义出所述第二穿孔的位置,并于所述第二模板的三维图像上绘制所述第二穿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孔具有一第一孔径,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所述第一孔径,所述第二穿孔具有一第二孔径,所述第一模板的绘图参数包含所述第二孔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径等于所述第二孔径。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模具包含多个穿设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第二穿孔以固定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的连接杆,所述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更包含一选取墙厚步骤,于所述第一墙线点选一墙厚起点,并于所述第二墙线点选一墙厚终点,所述墙厚起点与所述墙厚终点的连线为所述第一墙线与所述第二墙线之间的最小距离,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模板的立体绘图步骤更包括一绘制所述连接杆步骤,根据所述墙厚起点与所述墙厚终点定义所述连接杆的长度,于所述第一模板的三维图像的所述第一穿孔位置绘制所述连接杆。
CN201310214734.5A 2013-05-31 2013-05-31 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 Pending CN1042170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14734.5A CN104217045A (zh) 2013-05-31 2013-05-31 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14734.5A CN104217045A (zh) 2013-05-31 2013-05-31 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17045A true CN104217045A (zh) 2014-12-17

Family

ID=52098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14734.5A Pending CN104217045A (zh) 2013-05-31 2013-05-31 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17045A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9612A (zh) * 2004-12-14 2008-05-28 开利公司 用于从实体建模程序导入和导出的系统和方法
JP2008214926A (ja) * 2007-03-02 2008-09-18 Asahi Kasei Homes Kk スリーブ固定治具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9612A (zh) * 2004-12-14 2008-05-28 开利公司 用于从实体建模程序导入和导出的系统和方法
JP2008214926A (ja) * 2007-03-02 2008-09-18 Asahi Kasei Homes Kk スリーブ固定治具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侃楞: "《三维模具标准件库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铸造技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29328A (zh) 基于bim的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法
CN109033671B (zh) 基于Revit的可计算工程量的砌体填充墙模型的建模方法
WO2021128675A1 (zh)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
CN108875177B (zh) 基于bim模型创建单波束测点下内河航道疏浚图形的方法
CN108268707A (zh) 一种基于revit的转运站标准模板绘制方法及转运站构建方法
CN108108543A (zh) 一种鲁班bim技术的二次结构深化设计应用方法
CN109740206A (zh) 一种基于bim的构件式幕墙参数化建模及工程量统计方法
CN103336856A (zh) 一种基于可视化模型的钢结构虚拟预拼装方法
CN106980705A (zh) 基于bim技术的安全防护标准化施工方法
CN109933900A (zh)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施工三维场布建模方法
Farooq et al. Applications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in Electrical Systems Design.
CN112861237B (zh) 一种模块化钢框架建筑结构自动优化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12182727A (zh) 建筑工程的支撑件自动布设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18814A (zh) 基于Revit软件的模板辅助设计工具的软件插件及应用方法
CN103914589A (zh) 一种电力铁塔单线模型快速生成方法
CN111859494A (zh) 一种建筑模型的创建方法、装置及智能终端
CN113392463A (zh) 基于bim技术的模块化建筑设计方法
CN115525955A (zh) 一种特种结构数字化设计产品的智能化生成方法
CN105279797A (zh) 一种三维仓库组件模型建立方法
CN103605866B (zh) 一种配电网工程设计仿真培训系统及方法
CN114036619A (zh) 基于bim的住宅模块化设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3610388A (zh) 基于bim的预制构件设计质量管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9344458A (zh) 基于revit设计软件统计工程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4217045A (zh) 绘制建筑模具的方法
CN116244789A (zh) 选煤厂多专业施工图委托提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302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