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8237A - 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放大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 - Google Patents

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放大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68237A
CN104168237A CN201410401558.0A CN201410401558A CN104168237A CN 104168237 A CN104168237 A CN 104168237A CN 201410401558 A CN201410401558 A CN 201410401558A CN 104168237 A CN104168237 A CN 104168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via node
relay system
represent
time sl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0155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68237B (zh
Inventor
刘伟
李建东
刘勤
黄鹏宇
刘朋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di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di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40155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682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68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82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682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82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放大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其实现步骤是:设置系统;源节点S将信号进行预编码后发送;中继节点R1接收信号,将处理的信号发送,中继节点R2在中继系统的下一时隙接收信号;设计中继节点R2的预编码矩阵消除该处的中继间干扰;中继节点R1接收信号;设计中继节点R1的预编码矩阵消除该处的中继间干扰;中继节点R1和中继节点R2分别在中继系统的偶数时隙和奇数时隙发送信号;目的节点D接收信号。本发明避免了现有干扰对齐方法对中继系统的节点天线数的奇偶性限制,并且使系统达到最大自由度。

Description

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放大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更进一步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中的一种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放大转发协议的干扰消除方法。本发明可用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交替中继系统,使系统达到最大自由度。
背景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可以提高频谱效率。中继辅助传输有扩大覆盖范围和提供空间分集的能力。由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中继组成的复合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关注。
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中继组成的复合系统中,半双工中继系统是指中继在同一个时间只能发送信号或者接收信号的系统。因此,系统的容量损耗比较大。为克服这一缺点,交替中继方案吸引了众多研究。交替中继使用多个中继从发送端到接收端依次进行转发。然而,对于交替中继方案,一个固有的缺点就是存在中继间干扰(inter-relay interference,IRI),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性能。中继系统可采用放大转发协议(amplify-and-forward,AF),从而使中继节点对源节点发送的信息进行线性处理,然后再发送到目的节点。
对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放大转发交替中继系统,干扰对齐(interferencealignment,IA)的方法已经被应用于消除中继间干扰IRI。相关文章《AlternateMIMO AF relaying networks with interference alignment:spectral efficient protocoland linearfilter design》由Ki-Hong Park等人于2013年2月在IEEETransactions onVehicular Technology上发表,该方案要求系统必须配置三个中继节点,而系统只能获得3/4M的自由度,其中M为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并且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只能为偶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放大转发协议的干扰消除方法。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思路是,针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放大转发交替中继系统存在的中继间干扰,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的源节点发送混合信号,并在源节点处和中继节点处分别加入级联的预编码矩阵,采用干扰对齐的方法设计预编码矩阵使中继间干扰IRI完全消除。其具体实现步骤包括如下:
(1)设置系统:
(1a)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系统中设置一个源节点S、一个目的节点D和两个中继节点R1和R2,各节点均配置M根天线,M≥2;
(1b)设置中继系统在奇数时隙时,源节点S和中继节点R2发送信号、中继节点R1和目的节点D接收信号;设置在偶数时隙时,源节点S和中继节点R1发送信号、目的节点D和中继节点R2接收信号;
(2)源节点S发送信号:
(2a)将源节点S在当前时隙拟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与源节点S上一个时隙已经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相加,得到和矢量;将和矢量作为源节点S拟发送的混合有用信号矢量;
(2b)用中继系统源节点S的级联预编码矩阵乘以源节点S拟发送的混合有用信号矢量,将相乘后的信号矢量作为源节点S的发送信号矢量发送出去;
(3)中继节点R2接收信号:
(3a)在中继系统的第一个时隙,用中继节点R1接收源节点S发送的信号矢量,得到接收信号矢量yr1(1);
(3b)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用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T1W1乘以接收信号矢量yr1(1),得到中继节点R1在中继系统第二个时隙的发送信号矢量sr1(2);
(3c)中继节点R2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接收信号,接收到信号矢量yr2(2);
(4)消除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
(4a)利用下式,消除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
I M - H 2 0 I M 0 - F 1 V 1 A 1 T 1 = 0
其中,IM表示M×M维单位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F1表示从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V1表示信道矩阵H2与信道矩阵F1的列向量所张成的子空间的交集,A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A1的维度是M×M,T1表示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1的维度是M×M;
(4b)将V1=H2A1=F1T1代入到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H2A1B1+F1T1W1H1中,得到V1B1+V1W1H1,其中,V1表示信道矩阵H2与信道矩阵F1的列向量所张成的子空间的交集,V1的维度是M×M,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F1表示从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中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1的维度是M×M,A1和B1分别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预编码矩阵,A1和B1的维度均是M×M,A1B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B1=-β1H1,β1表示源节点S的功率控制因子,T1和W1分别表示中继节点R1的预编码矩阵,T1和W1的维度均是M×M,T1W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W1=α1IM,α1表示中继节点R1的功率控制因子,H1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
(4c)判断中继节点R1的功率控制因子与源节点S的功率控制因子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执行步骤(4d),否则,执行步骤(4e);
(4d)用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W1乘以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H1,将其乘积的负矩阵作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B1,实现H2A1B1+F1T1W1H1=0;通过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预编码矩阵A1、B1和中继节点R1的预编码矩阵T1、W1的设计消除中继节点R2的中继间干扰,其中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A1和B1分别表示源节点S在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A1和B1的维度均是M×M,A1B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F1表示从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1和W1分别表示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1和W1的维度均是M×M,T1W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H1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
(4e)比较中继节点R1的功率控制因子和源节点S的功率控制因子,取其中小的值作为参数γ1进行预编码矩阵设计,将参数γ1与M维单位矩阵的乘积作为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W1,将参数γ1与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H1相乘,将得到乘积的负矩阵作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B1,实现H2A1B1+F1T1W1H1=0;通过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预编码矩阵A1、B1和中继节点R1的预编码矩阵T1、W1的设计消除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其中,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A1B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A1和B1的维度均是M×M,F1表示从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1W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T1和W1的维度均是M×M,H1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
(5)中继节点R1接收信号:
(5a)将中继节点R2的级联预编码矩阵T2W2乘以接收到的信号矢量yr2(2),得到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矢量,将得到的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矢量发送出去;
(5b)在中继系统的第三个时隙,用中继节点R2的级联预编码矩阵乘以接收信号矢量,得到中继节点R2在中继系统的第三个时隙的发送信号矢量sr2(3);
(5c)中继节点R1在中继系统的第三个时隙接收信号,接收到信号矢量yr1(3);
(6)消除中继节点R1处的中继间干扰:
采用与步骤(4)中消除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相同的中继间干扰消除方法,消除中继节点R1处的中继间干扰;将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T1W1乘以接收到的信号矢量yr1(3),得到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矢量;
(7)中继节点发送信号:
中继节点R1和中继节点R2分别在中继系统的偶数时隙和奇数时隙发送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矢量;
(8)目的节点D接收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本发明由于使用采用干扰对齐的方法,通过在源节点和中继节点处分别加入级联预编码矩阵,克服现有技术所操作的中继系统只能获得3/4的每个节点天线数的自由度的不足,使得使用本发明操作的中继系统可以达到最大自由度。
第二,本发明通过在源节点和中继节点处分别加入级联预编码矩阵完成干扰对齐,克服了现有技术所操作的中继系统必须配置三个中继才能完成干扰对齐的不足,使得使用本发明操作的中继系统只需配置两个中继节点,减少中继系统的配置成本。
第三,本发明对中继系统节点天线数的奇偶性没有要求,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使用基于干扰对齐的方法只能工作在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天线数为偶数条件下的不足,使得使用本发明操作的中继系统的工作条件不受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天线数的奇偶性的限制,从而对中继系统中节点天线数的配置要求更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效果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本发明的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1,设置系统。
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系统中设置一个源节点S、一个目的节点D和两个中继节点R1和R2,各节点均配置M根天线,M≥2。
设置中继系统在奇数时隙时,源节点S和中继节点R2发送信号、中继节点R1和目的节点D接收信号;设置中继系统在偶数时隙时,源节点S和中继节点R1发送信号、目的节点D和中继节点R2接收信号。
步骤2,源节点S发送信号。
将源节点S在当前时隙拟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与源节点S上一个时隙已经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相加,得到和矢量,将和矢量作为源节点S拟发送的混合有用信号矢量。
在中继系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个时隙,将源节点S发送的信号分别表示为s1
s1=x1=[x11,x12,…,x1i,…,x1M]T
s2=A1B1(x2+x1)
s3=A2B2(x3+x2)
其中,x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第一个时隙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x1i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第一个时隙发送的第i个信号分量,()T表示矩阵转置,A1和B1分别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A1和B1的维度均为M×M,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A1B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x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x2=[x21,x22,…,x2i,…,x2M]T,x2i表示源节点S在第二时隙发送的第i个信号分量,A2和B2分别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奇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A2和B2的维度均为M×M,A2B2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奇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x3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第三个时隙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x3=[x31,x32,…,x3i,…,x3M]T,x3i表示源节点S在第三时隙发送的第i个信号分量,i=1,2,…,M。
用源节点S的级联预编码矩阵乘以源节点S拟发送的混合有用信号矢量,将所得信号矢量作为源节点S的发送信号矢量发送出去。
步骤3,中继节点R2接收信号。
在中继系统的第一个时隙,用中继节点R1接收源节点S发送的信号矢量,得到接收信号矢量yr1(1):
yr1(1)=H1x1+nr1(1)
其中,H1是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x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第一个时隙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nr1(1)表示中继节点R1在中继系统的第一个时隙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号矢量。
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使用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T1W1乘以接收信号矢量yr1(1),得到中继节点R1在中继系统第二个时隙的发送信号矢量sr1(2):
sr1(2)=T1W1H1x1+T1W1nr1(1)
其中,T1和W1分别表示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1W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T1和W1的维度均为M×M,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H1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x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第一个时隙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nr1(1)表示中继节点R1在中继系统的第一时隙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号矢量。
中继节点R2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接收信号,接收到的信号矢量yr2(2):
yr2(2)=H2A1B1x2+(H2A1B1+F1T1W1H1)x1+F1T1W1nr1(1)+nr2(2)
其中,(H2A1B1+F1T1W1H1)x1表示中继节点R2接收到的信号中存在的中继间干扰,H2表示源节点S到第二中继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A1和B1分别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A1和B1的维度均为M×M,A1B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x2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F1表示从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1和W1分别表示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1和W1的维度均为M×M,T1W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H1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x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第一个时隙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nr1(1)表示中继节点R1在中继系统的第一时隙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号矢量,nr2(2)表示中继节点R2在中继系统的第二时隙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号矢量。
由于中继节点R2接收到的信号存在中继间干扰,所以会影响通信质量。必须将中继间干扰消除后,中继节点R2才能将无干扰的信号矢量发送给目的节点D。
步骤4,消除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
(4a)利用下式,消除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
I M - H 2 0 I M 0 - F 1 V 1 A 1 T 1 = 0
其中,IM表示M×M维单位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F1表示从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V1表示信道矩阵H2与信道矩阵F1的列向量所张成的子空间的交集,A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A1的维度是M×M,T1表示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1的维度是M×M。
(4b)将V1=H2A1=F1T1代入到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H2A1B1+F1T1W1H1中,得到V1B1+V1W1H1,其中,V1表示信道矩阵H2与信道矩阵F1的列向量所张成的子空间的交集,V1的维度是M×M,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F1表示从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中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1的维度是M×M,A1和B1分别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预编码矩阵,A1和B1的维度均是M×M,A1B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B1=-β1H1,β1表示源节点S的功率控制因子,T1和W1分别表示中继节点R1的预编码矩阵,T1和W1的维度均是M×M,T1W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W1=α1IM,α1表示中继节点R1的功率控制因子,H1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
(4c)判断中继节点R1的功率控制因子与源节点S的功率控制因子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执行步骤(4d),否则,执行步骤(4e);
(4d)用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W1乘以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H1,将其乘积的负矩阵作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B1,实现H2A1B1+F1T1W1H1=0;通过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预编码矩阵A1、B1和中继节点R1的预编码矩阵T1、W1的设计消除中继节点R2的中继间干扰,其中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A1和B1分别表示源节点S在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A1和B1的维度均是M×M,A1B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F1表示从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1和W1分别表示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1和W1的维度均是M×M,T1W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H1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
(4e)比较中继节点R1的功率控制因子和源节点S的功率控制因子,取其中小的值作为参数γ1进行预编码矩阵设计,将参数γ1与M维单位矩阵的乘积作为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W1,将参数γ1与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H1相乘,将得到乘积的负矩阵作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B1,实现H2A1B1+F1T1W1H1=0;通过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预编码矩阵A1、B1和中继节点R1的预编码矩阵T1、W1的设计消除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其中,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A1B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A1和B1的维度均是M×M,F1表示从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1W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T1和W1的维度均是M×M,H1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
步骤5,中继节点R1接收信号。
将中继节点R2的级联预编码矩阵T2W2乘以接收到的信号矢量yr2(2),得到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矢量,将得到的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矢量发送出去。
在中继系统的第三个时隙,用中继节点R2的级联预编码矩阵乘以接收信号矢量,得到中继节点R2在中继系统的第三个时隙的发送信号矢量sr2(3):
sr2(3)=T2W2H2A1B1x2+T2W2[F1T1W1nr1(1)+nr2(2)]
其中,T2和W2分别表示中继节点R2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2和W2的维度均为M×M,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T2W2表示中继节点R2的级联预编码矩阵,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A1和B1分别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A1和B1的维度均为M×M,A1B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x2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F1表示从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1和W1分别表示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1和W1的维度均为M×M,T1W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nr1(1)表示中继节点R1在中继系统的第一个时隙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号矢量,nr2(2)表示中继节点R2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号矢量。
中继节点R1在中继系统的第三个时隙接收信号,接收到信号矢量yr1(3):
yr1(3)=H1A2B2x3+(H1A2B2+F2T2W2H2A1B1)x2+F2T2W2[T1W1nr1(1)+nr2(2)+nr2(3)]
其中,H1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A2和B2分别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奇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A2和B2的维度均为M×M,A2B2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奇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x3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第三个时隙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F2表示从中继节点R2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2和W2分别表示中继节点R2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2和W2的维度均为M×M,T2W2表示中继节点R2的级联预编码矩阵,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A1和B1分别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A1和B1的维度均为M×M,A1B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x2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T1和W1分别表示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1和W1的维度均为M×M,T1W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nr1(1)表示中继节点R1在中继系统的第一个时隙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号矢量,nr2(2)表示中继节点R2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号矢量,nr2(3)表示中继节点R2在中继系统的第三个时隙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号矢量。
步骤6,消除中继节点R1处的中继间干扰。
采用与步骤(4)中消除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相同的中继间干扰消除方法,消除中继节点R1处的中继间干扰;将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T1W1乘以接收到的信号矢量yr1(3),得到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矢量。
步骤7,中继节点发送信号。
中继节点R1和中继节点R2分别在中继系统的偶数时隙和奇数时隙发送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矢量。
步骤8,目的节点D接收信号。
目的节点D在中继系统的第二时隙和第三时隙接收到的信号矢量分别表示为yd(2)、yd(3):
yd(2)=G1T1W1H1x1+G1T1W1nr1(1)+nd(2)
yd(3)=G2T2W2H2A1B1x2+G2T2W2[F1T1W1nr1(1)+nr2(2)]+nd(3)
其中,G1表示中继节点R1到目的节点D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T1和W1分别表示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1和W1的维度均为M×M,T1W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H1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x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第一个时隙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nr1(1)表示中继节点R1在中继系统的第一个时隙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号矢量,nd(2)表示目的节点D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号矢量,G2表示中继节点R2到目的节点D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2和W2分别表示中继节点R2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2和W2的维度均为M×M,T2W2表示中继节点R2的级联预编码矩阵,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A1和B1分别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A1和B1的维度均为M×M,A1B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x2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nr2(2)表示中继节点R2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号矢量,nd(3)表示目的节点D在中继系统的第三个时隙接收到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号矢量。
上式中,G1T1W1H1x1表示目的节点D接收到的来自中继节点R1的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矢量,G2T2W2H2A1B1x2表示目的节点D接收到的来自中继节点R2的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矢量。由于中继节点R1的预编码矩阵T1只和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平坦衰落信道矩阵H2、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平坦衰落信道矩阵F1有关,且H2、F1与中继节点R1到目的节点D的平坦衰落信道矩阵G1及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平坦衰落信道矩阵H1线性无关,所以G1T1W1H1的秩也是M,即系统达到最大自由度M,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中继节点R2的预编码矩阵T2只与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平坦衰落信道矩阵H1、中继节点R2到中继节点R1的平坦衰落信道矩阵F2有关,且H1、F2与中继节点R2到目的节点D的平坦衰落信道矩阵G2及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平坦衰落信道矩阵H2、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平坦衰落信道矩阵F1线性无关,因此有效信道矩阵G2T2W2H2A1B1的秩为M,即系统达到最大自由度M。
本发明对中继系统的天线数M的奇偶性未做要求,避免了系统的节点天线数在奇偶性方面的限制。
本发明的效果可以通过下面的仿真得到进一步证明。
一、仿真条件:
本发明的仿真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实现,设定中继系统包含一个源节点、一个目的节点和两个中继节点,信道矩阵的元素服从独立同分布的复高斯分布,均值为0,方差为1。
本发明的仿真是在两个不同条件下分别进行了两次仿真,两次仿真的条件设定如下:
仿真条件1:设定中继系统中所有节点的天线数之和分别为10,20,30,40,50;
仿真条件2:设定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分别为2,4,6,8,10。
二、仿真内容与结果:
仿真1:用本发明和现有干扰对齐方法在中继系统的所有天线数之和分别为10,20,30,40,50时,对中继系统获得的自由度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如图2中的(a)所示。
仿真图2(a)的横坐标表示中继系统所有节点的天线数,纵坐标表示中继系统的自由度。图2(a)中以标志的曲线,表示应用本发明操作的中继系统达到的自由度与中继系统所有节点的天线数之间关系的曲线。图2(a)中以标志的曲线,表示应用现有干扰对齐方法操作的中继系统达到的自由度与中继系统所有节点的天线数之间关系的曲线。
从图2中的(a)中可以看出:在中继系统所有节点的天线数相同的条件下,应用本发明操作的中继系统所达到的自由度远高于应用现有干扰对齐方法操作的中继系统所达到的自由度。
仿真2:用本发明和现有干扰对齐方法在中继系统每个节点的天线数分别为2,4,6,8,10时,对中继系统获得的自由度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如图2中的(b)所示。
仿真图2(b)的横坐标表示中继系统每个节点的天线数,纵坐标表示中继系统的自由度。图2(b)中以标志的曲线,表示应用本发明操作的中继系统达到的自由度与中继系统每个节点的天线数之间关系的曲线。图2(b)中以标志的曲线,表示应用现有干扰对齐方法操作的中继系统达到的自由度与中继系统每个节点的天线数之间关系的曲线。
从图2中的(b)中可以看出:在中继系统每个节点的天线数相同的条件下,应用本发明操作的中继系统所达到的自由度远高于应用现有干扰对齐方法操作的中继系统所达到的自由度。
综合上述仿真结果,应用本发明的中继间干扰消除方法,能很好的消除中继系统的中继节点处受到的中继间干扰,避免了系统的节点天线数在奇偶性方面的限制,并且在中继系统部署两个中继节点的条件下使中继系统达到最大自由度。

Claims (1)

1.一种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放大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其步骤包括如下:
(1)设置系统:
(1a)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系统中设置一个源节点S、一个目的节点D和两个中继节点R1和R2,各节点均配置M根天线,M≥2;
(1b)设置中继系统在奇数时隙时,源节点S和中继节点R2发送信号、中继节点R1和目的节点D接收信号;设置在偶数时隙时,源节点S和中继节点R1发送信号、目的节点D和中继节点R2接收信号;
(2)源节点S发送信号:
(2a)将源节点S在当前时隙拟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与源节点S上一个时隙已经发送的有用信号矢量相加,得到和矢量;将和矢量作为源节点S拟发送的混合有用信号矢量;
(2b)用中继系统源节点S的级联预编码矩阵乘以源节点S拟发送的混合有用信号矢量,将相乘后的信号矢量作为源节点S的发送信号矢量发送出去;
(3)中继节点R2接收信号:
(3a)在中继系统的第一个时隙,用中继节点R1接收源节点S发送的信号矢量,得到接收信号矢量yr1(1);
(3b)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用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T1W1乘以接收信号矢量yr1(1),得到中继节点R1在中继系统第二个时隙的发送信号矢量sr1(2);
(3c)中继节点R2在中继系统的第二个时隙接收信号,接收到信号矢量yr2(2);
(4)消除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
(4a)利用下式,消除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
I M - H 2 0 I M 0 - F 1 V 1 A 1 T 1 = 0
其中,IM表示M×M维单位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F1表示从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V1表示信道矩阵H2与信道矩阵F1的列向量所张成的子空间的交集,A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A1的维度是M×M,T1表示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1的维度是M×M;
(4b)将V1=H2A1=F1T1代入到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H2A1B1+F1T1W1H1中,得到V1B1+V1W1H1,其中,V1表示信道矩阵H2与信道矩阵F1的列向量所张成的子空间的交集,V1的维度是M×M,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F1表示从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中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1的维度是M×M,A1和B1分别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预编码矩阵,A1和B1的维度均是M×M,A1B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B1=-β1H1,β1表示源节点S的功率控制因子,T1和W1分别表示中继节点R1的预编码矩阵,T1和W1的维度均是M×M,T1W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W1=α1IM,α1表示中继节点R1的功率控制因子,H1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
(4c)判断中继节点R1的功率控制因子与源节点S的功率控制因子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执行步骤(4d),否则,执行步骤(4e);
(4d)用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W1乘以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H1,将其乘积的负矩阵作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B1,实现H2A1B1+F1T1W1H1=0;通过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预编码矩阵A1、B1和中继节点R1的预编码矩阵T1、W1的设计消除中继节点R2的中继间干扰,其中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A1和B1分别表示源节点S在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A1和B1的维度均是M×M,A1B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F1表示从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1和W1分别表示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T1和W1的维度均是M×M,T1W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H1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
(4e)比较中继节点R1的功率控制因子和源节点S的功率控制因子,取其中小的值作为参数γ1进行预编码矩阵设计,将参数γ1与M维单位矩阵的乘积作为中继节点R1的一个预编码矩阵W1,将参数γ1与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H1相乘,将得到乘积的负矩阵作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一个预编码矩阵B1,实现H2A1B1+F1T1W1H1=0;通过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预编码矩阵A1、B1和中继节点R1的预编码矩阵T1、W1的设计消除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其中,H2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M表示中继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天线数,M≥2,A1B1表示源节点S在中继系统的时隙为偶数时的级联预编码矩阵,A1和B1的维度均是M×M,F1表示从中继节点R1到中继节点R2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T1W1表示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T1和W1的维度均是M×M,H1表示源节点S到中继节点R1的M×M维平坦衰落信道矩阵;
(5)中继节点R1接收信号:
(5a)将中继节点R2的级联预编码矩阵T2W2乘以接收到的信号矢量yr2(2),得到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矢量,将得到的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矢量发送出去;
(5b)在中继系统的第三个时隙,用中继节点R2的级联预编码矩阵乘以接收信号矢量,得到中继节点R2在中继系统的第三个时隙的发送信号矢量sr2(3);
(5c)中继节点R1在中继系统的第三个时隙接收信号,接收到信号矢量yr1(3);
(6)消除中继节点R1处的中继间干扰:
采用与步骤(4)中消除中继节点R2处的中继间干扰相同的中继间干扰消除方法,消除中继节点R1处的中继间干扰;将中继节点R1的级联预编码矩阵T1W1乘以接收到的信号矢量yr1(3),得到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矢量;
(7)中继节点发送信号:
中继节点R1和中继节点R2分别在中继系统的偶数时隙和奇数时隙发送无中继间干扰的信号矢量;
(8)目的节点D接收信号。
CN201410401558.0A 2014-08-15 2014-08-15 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放大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 Active CN1041682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01558.0A CN104168237B (zh) 2014-08-15 2014-08-15 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放大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01558.0A CN104168237B (zh) 2014-08-15 2014-08-15 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放大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8237A true CN104168237A (zh) 2014-11-26
CN104168237B CN104168237B (zh) 2017-04-19

Family

ID=51911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01558.0A Active CN104168237B (zh) 2014-08-15 2014-08-15 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放大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6823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5269A (zh) * 2015-10-26 2016-01-1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物理层安全通信中的信能同传中继传输方法
CN107211484A (zh) * 2015-01-16 2017-09-26 梁平 无线系统中的对称和全双工中继器
CN108200627A (zh) * 2017-12-27 2018-06-22 浙江万里学院 一种无线供能虚拟全双工中继传输方法
CN108847872A (zh) * 2018-06-07 2018-11-20 四川大学 基于凸上界无线供电放大前传中继系统收发器的优化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49643A1 (en) * 2010-04-13 2011-10-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868433A (zh) * 2012-09-10 2013-01-0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多输入多输出y信道中基于天线选择的信号传输方法
CN103441825A (zh) * 2013-09-02 2013-12-1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自适应降低峰值平均功率比的干扰对齐方法
CN103929396A (zh) * 2014-05-08 2014-07-1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Mimo-ofdm系统下行信息数据的处理方法
CN103973352A (zh) * 2014-05-16 2014-08-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宏小区多用户mimo系统下行异构网络的干扰抑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49643A1 (en) * 2010-04-13 2011-10-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868433A (zh) * 2012-09-10 2013-01-0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多输入多输出y信道中基于天线选择的信号传输方法
CN103441825A (zh) * 2013-09-02 2013-12-1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自适应降低峰值平均功率比的干扰对齐方法
CN103929396A (zh) * 2014-05-08 2014-07-1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Mimo-ofdm系统下行信息数据的处理方法
CN103973352A (zh) * 2014-05-16 2014-08-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宏小区多用户mimo系统下行异构网络的干扰抑制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11484A (zh) * 2015-01-16 2017-09-26 梁平 无线系统中的对称和全双工中继器
CN107211484B (zh) * 2015-01-16 2021-05-11 梁平 无线系统中的对称和全双工中继器
CN105245269A (zh) * 2015-10-26 2016-01-1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物理层安全通信中的信能同传中继传输方法
CN105245269B (zh) * 2015-10-26 2018-06-2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物理层安全通信中的信能同传中继传输方法
CN108200627A (zh) * 2017-12-27 2018-06-22 浙江万里学院 一种无线供能虚拟全双工中继传输方法
CN108200627B (zh) * 2017-12-27 2021-07-20 浙江万里学院 一种无线供能虚拟全双工中继传输方法
CN108847872A (zh) * 2018-06-07 2018-11-20 四川大学 基于凸上界无线供电放大前传中继系统收发器的优化方法
CN108847872B (zh) * 2018-06-07 2019-07-30 四川大学 基于凸上界无线供电放大前传中继系统收发器的优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8237B (zh) 2017-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ong et al. Outage performance of double-relay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network with energy harvesting
CN104168237A (zh) 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放大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
Yang et al. Joint relay and antenna selection for full-duplex AF relay networks
CN106656296A (zh) 全双工能量采集中继自适应天线选择传输方法
Shi et al. Analysis on full duplex amplify-and-forward relay networks under Nakagami fading channels
Xia et al. Multi-pair full-duplex amplify-and-forward relaying with very large antenna arrays
CN101924605B (zh) 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两跳协作传输方法
Cavalcante et al. Tensor-based approach to channel estimation in amplify-and-forward MIMO relaying systems
CN103297108B (zh) 一种多源多中继协作网络的上行波束成形方法
CN104022987B (zh) Mimo交替中继系统中基于解码转发的干扰消除方法
CN102857292B (zh) 多用户双向中继传输系统及方法
Fadoul et al. Using amplify-and-forward relay for coverage extension in indoor environments
CN102546127B (zh) Mimo中继系统中的信息处理方法
Agarwal et al. Outage performance of energy harvesting relay-assisted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Nam et al. Throughput analysis of power beacon-aided multi-hop MIMO relaying networks employing NOMA and TAS/SC
Feteiha et al. Cooperative vehicular ad-hoc transmission for LTE-A MIMO-downlink using amplify-and-forward relaying
CN102665226A (zh) 基于df协议的类直放站全双工中继方法
CN103259586A (zh)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多跳协作中继波束成形方法
Upadhyay et al. Joint power and location optimization for analog network coding with multi-antenna sources
CN104066141B (zh) 一种基于全空时网络编码的协同通信方法及系统
Jibukumar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WIPT in multi-hop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Qazi et al.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network coding in wireless systems
Katiyar et al. Power allocation strategies for non-regenerative relay network in Nakagami-m fading channel
Chafnaji et al. Spectral efficiency analysis of multi-pair two-way full-duplex relay systems with direct link
Shukla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incremental hybrid decode-amplify-forward cooperative relaying with relay selection in Nakagami-m fading channe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