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0153B - 卧式涡旋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卧式涡旋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60153B
CN104160153B CN201380013233.9A CN201380013233A CN104160153B CN 104160153 B CN104160153 B CN 104160153B CN 201380013233 A CN201380013233 A CN 201380013233A CN 104160153 B CN104160153 B CN 1041601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machine
whirlpool dish
machine casing
movable orbiting
orbiting scro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32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60153A (zh
Inventor
金明均
安基廷
朴益绪
崔泰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200235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41928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160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01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60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01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包括:电机壳体,其中设有驱动电机;主涡盘,联接到该电机壳体的一侧,且具有用于形成压缩室的固定涡卷;绕动涡盘,具有绕动涡卷,且联接到插入且贯穿主涡盘的机轴,该绕动涡盘在进行绕动运动的同时在绕动涡卷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上形成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以及前壳体,密闭地联接到主涡盘。通过这种构造,可以减少部件和装配件的数量,使得制造成本减少。而且,因为机轴插入且贯穿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能够防止绕动涡盘的倾斜。

Description

卧式涡旋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能够应用于车辆的卧式涡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概括而言,压缩机是用于压缩例如制冷剂气体等流体的装置,并且根据压缩流体的方法,可将压缩机分类为回转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涡旋压缩机等等。
涡旋压缩机是一种高效率、低噪音的压缩机,其广泛应用于空调领域。涡旋压缩机的操作方式如下。即,当两个涡盘分别驱使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相对地绕动时,多个压缩室成对地形成在各涡盘的固定涡卷与绕动涡卷之间。由于在压缩室向其中心连续移动的同时,压缩室的容积减少,因此制冷剂被连续地吸入、压缩和排放。
涡旋压缩机的特性可取决于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的形状。虽然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可以具有任意形状,但它们通常为易于加工的渐开线形状。渐开线指的是与缠绕在具有任意半径的基础圆上的线绳在解绕时其一端所绘出的轨迹对应的曲线。由于使用渐开线,涡卷具有均匀的厚度且因而具有恒定的容积变化系数。因此,为了获得符合要求的压缩比,必须增加涡卷的圈数。然而这会导致压缩机的尺寸增大。
图1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结构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根据现有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包括:主框架2和副框架3,沿水平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在机壳1的内部空间11中;驱动电机4,安装在主框架2与副框架3之间,用以产生旋转力;以及机轴(crankshaft,曲轴)5,形成在驱动电机4的转子42的中心并贯穿主框架2以联接到绕动涡盘7,从而将驱动电机4的旋转力传递到绕动涡盘。
固定涡盘6固定到主框架2的前方,而绕动涡盘7与固定涡盘6接合以形成两个成对的连续移动的压缩室S。奥德海姆环(Oldham ring,欧丹环)8安装在绕动涡盘7与主框架2之间,使得绕动涡盘7能够绕动而不旋转。
沿径向支撑机轴5的轴接收孔21形成在主框架2的中心部,而沿径向支撑机轴5的主轴承22安装在轴接收孔21中。
固定涡卷62形成一对压缩室S,且固定涡卷62在固定涡盘6的固定盘61的后表面上形成为渐开线形。在固定盘61的一侧表面形成吸入口(未示出)以直接连接到吸入管13,从而能够将制冷剂吸入到压缩室S。排放口63形成在固定盘61的前表面的中心,使得在压缩室S中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能够被排放到机壳1的内部空间11中。在固定涡盘6的前表面设置有排放阀9,用以打开和关闭排放口63以防止制冷剂气体回流。
绕动涡卷72在绕动涡盘7的绕动盘71的前表面上形成为渐开线形,且与固定涡盘6的固定涡卷62一起形成为两个成对的压缩室S。突起部73形成在绕动盘61的后表面的中心。突起部73联接到机轴5以将旋转力从驱动电机4传递到机轴5。沿径向支撑在机轴5与突起部73之间的销轴承74安装在突起部73的内周面上。
未说明的附图标记12表示入口,13表示出口,31表示沿径向支撑机轴4的副轴承,41表示驱动电机4的定子,而51表示油道。
下面将对现有技术的涡旋压缩机的操作进行描述。
亦即,当电能供给到驱动电机4时,机轴5与驱动电机4的转子42一起旋转。因此,绕动涡盘7借助奥德海姆环8在主框架2的上表面上绕动直至一偏心距离为止,且同时,在固定涡卷62与绕动涡卷72之间连续地形成两个(即一对)压缩室S。由于响应于绕动涡盘7的连续的绕动运动,压缩室向其中心移动且其容积减少,制冷剂气体被连续地吸入、压缩和排放。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卧式涡旋压缩机中,主框架2和固定涡盘6独立地安装在机壳1内,这导致部件的数量增多。而且,主框架2和固定涡盘6必须分别被装配到机壳1,这样就增大了装配件的数量,导致压缩机的制造成本提高。
此外,由于机轴5联接到绕动涡盘7的后表面,因此在压缩期间,承受制冷剂的斥力的作用点与承受用以抵消斥力的反作用力的作用点在竖直方向上隔开。因此,绕动涡盘7在运转期间倾斜,使振动和噪音增大。特别是对于卧式涡旋压缩机而言,绕动涡盘7受其自重作用而更加倾斜,这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大压缩机的振动和噪音。
解决方案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说明书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其由于减少了部件数量和装配件数量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本说明书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其能够以如下方式克服绕动涡盘倾斜的问题:控制制冷剂的斥力的作用点和对应的反作用力的作用点,使这些力施加到同一部位。
为了实现上述和其它的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这里所体现和概括描述的,提供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其包括:电机壳体,该电机壳体具有一内部空间以供在其中安装驱动电机;主涡盘,联接到该电机壳体的一侧以密封该电机壳体的内部空间,且具有用以形成压缩室的固定涡卷;绕动涡盘,具有绕动涡卷,该绕动涡卷与该主涡盘的固定涡卷接合且联接到插入且贯穿该主涡盘的机轴,该绕动涡盘在进行绕动运动的同时在该绕动涡卷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上形成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以及前壳体,密闭地联接到主涡盘,该前壳体容置该绕动涡盘。
根据具体描述的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其包括:机壳;驱动电机,安装在该机壳的内部空间中,且具有转子;机轴,联接到该转子;主涡盘,联接到该机壳,该主涡盘具有固定涡卷;以及绕动涡盘,具有绕动涡卷,该绕动涡卷与该主涡盘的固定涡卷接合且联接到插入且贯穿该主涡盘的机轴,该绕动涡盘在进行绕动运动的同时在该绕动涡卷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上形成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其中,穿过该绕动涡盘形成有供该机轴插设的轴联接部。
这里,在绕动涡盘的后表面和机壳之中的一者上可设置多个销构件,且在另一者上可形成多个销凹部,上述多个销构件可插入上述多个销凹部,以使绕动涡盘能够进行绕动。
在绕动涡盘的后表面与机壳之间可设置环构件,该环构件防止了绕动涡盘的旋转。该环构件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上可分别垂直地形成内周滑动表面和外周滑动表面。这些滑动表面可在径向上分别与多个引导表面滑动接触。这些引导表面可分别设置在机壳和绕动涡盘上。
该第一压缩室可形成在当固定涡卷的内表面与绕动涡卷的外表面彼此接触时产生的两个接触点P1与P2之间。该机轴可包括联接到绕动涡盘的轴联接部的偏心销。这里,α可以为360°(当假定α是由分别连接机轴的偏心销的中心O与两个接触点P1和P2的两条线形成的夹角之中较大的角时,则至少在排放开始之前,α<360°)。
有益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在卧式涡旋压缩机中,形成固定涡盘的主涡盘可位于电机壳体与前壳体之间,以被固定到此二者上。这使得在安装固定涡盘时可以不需要单独的框架,因此减少了部件的数量。此外,通过使用长联接螺栓将电机壳体、主涡盘和前壳体全部联接在一起,可以减少装配件的数量,因而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机轴可插入且贯穿主涡盘的固定涡卷及绕动涡盘的绕动涡卷。这样可以使制冷剂的斥力的作用点和对应的反作用力的作用点能够施加到同一个部位,从而防止绕动涡盘倾斜。通过在固定涡卷的排放侧和绕动涡卷处形成突起和凹入部,可提高第一压缩室的压缩比,且固定涡卷的内端部的厚度可增大。这样可使涡卷强度和防泄漏功能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涡旋压缩机的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组装后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4的卧式涡旋压缩机中的压缩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示出限定了图4的卧式涡旋压缩机中的压缩部的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的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
图7是示出由图6的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形成的最终压缩室的附近区域的放大的横向剖视图;
图8和图9分别为示出图3的卧式涡旋压缩机中的抗旋转构件的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和组装后的剖视图;以及
图10和图11分别为示出图3的卧式涡旋压缩机中的抗旋转构件的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和组装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其中相同附图标记在不同的附图中所指出的部件是相同或相应的部件,且省略多余的说明。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如果对于相关的已知功能或构造的详细说明会造成对本发明主旨的不必要的干扰,则会省略这些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会理解。附图用于协助对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理解,且应理解的是本发明的构思不限于附图。本发明的构思应被认为延伸至附图之外的任何变型、等同物和替代物。
图2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2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组装后的纵向剖视图;图5是示出图4的卧式涡旋压缩机中的压缩部的纵向剖视图。
如这些附图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卧式涡旋压缩机可包括:驱动电机102,安装在机壳101内,用以产生旋转力;主涡盘103,联接到机壳101的一侧(下文中称为前侧)从而形成压缩部并覆盖机壳101;绕动涡盘104,联接到主涡盘103的前侧从而与主涡盘103一起形成压缩部;以及油泵105,安装在驱动电机102的另一侧(下文中称为后侧)用以将机壳101中储存的油供给到压缩部中。
机壳101可包括:两端开放(开口)的电机壳体111,驱动电机102安装在其中;泵壳体112,用以覆盖电机壳体111的后开放端,且油泵安装在该泵壳体中;以及前壳体113,联接到主涡盘103,并覆盖电机壳体111的前开放端,以便将绕动涡盘104容置在其中。
这里,主涡盘103可安装在电机壳体111与前壳体113之间以限定机壳101的一部分。前壳体113可通过联接螺栓115联接到电机壳体113且与电机壳体111隔开主涡盘103的框架部131的厚度的距离,联接螺栓115的长度足以插入且贯穿框架部131,后文将对此详细说明。
电机壳体111、主涡盘103和前壳体113可通过利用多个基准销117以对齐状态联接,这些基准销依次地插入且贯穿在电机壳体111上形成的基准凹部(未示出)和在前壳体113上形成的基准凹部113c,以及在主涡盘103上形成的基准孔131f。
电机壳体111可呈柱形,其两个开放端均可设有用于螺栓联接的联接孔眼111a和111b。端子部114可形成在电机壳体111外周面的一侧上,且电连接到驱动电机102的线圈121a。
驱动电机102可包括:定子121,以冷缩配合或螺栓联接的方式固定到电机壳体111;以及转子122,可旋转地联接到定子121内。定子121可由线圈121a缠绕,机轴125可联接到转子122的中心且用于将旋转力传递到绕动涡盘104。
油道125a可沿机轴125的纵向延伸地形成在机轴125的中心部。油泵105可安装在机轴125的一端(例如后端),用以将泵送壳体112中储存的油供给到机轴125的另一端(例如前端)。油泵105可被实施为具有余摆线齿轮的正容量泵。
在机轴125的前端可形成直径延伸部125b,且该直径延伸部125b插入到设置在轴承引导部107(下文将说明)内的主轴承181中。在直径延伸部125b的端部可形成偏心销125c,且该偏心销125c插入绕动涡盘104(下文将说明)的轴联接部141b。套管185(下文将说明)可联接到轴联接部141b,而销轴承182可联接到套管185中且用以支撑偏心销125c。销轴承182可被合适地实施为滚针轴承,滚针轴承的特征是相比于其直径具有强大的负载承受能力。机轴125的偏心销125c可插入被实施为滚针轴承销轴承182,从而在径向上被支撑。
泵壳体112可形成为前端开放的盖帽形。联接孔112a可形成在泵壳体112的开放端上,且与电机壳体111的后联接孔眼111b对齐。
轴承支撑部112b中安装有用于支撑机轴125的副轴承183,轴承支撑部112b可形成在泵壳体112的中心部内,油泵105可安装在轴承支撑部112b的另一侧上。
出口112c用于引导从压缩部排放且将被引入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出口112c可形成在泵壳体112的一侧。排放管(未示出)可连接到出口112c。
前壳体113可形成为后端开放的盖帽形,可形成有贯穿前壳体113的开放端的多个通孔113a,以与主涡盘103(下文将说明)的多个联接孔131a对齐。
多个第一键凹部113b可凹设在前壳体113内侧的前表面中,奥德海姆环106(下文将说明)的多个第一键162a滑动联接到这些第一键凹部113b中。这些第一键凹部113b可形成为沿径向以180°的间隔延伸。
主涡盘103可包括:形成为板形的框架部131,联接到电机壳体111的前开放端且形成主涡盘103的固定板;以及固定侧涡卷部132,形成在框架部131的前方且与绕动涡盘104(下文将说明)的绕动涡卷142接合以形成第一压缩室S1和第二压缩室S2。固定侧涡卷部132限定固定涡卷。因此,在下文中将固定侧涡卷部132简称为固定涡卷。
框架部131可形成为具有预定厚度的板形,且包括形成在其边缘上的多个联接孔131a,这些联接孔131a与电机壳体111的前联接孔眼111a以及前壳体113的多个联接孔113a对齐,以便将多个联接螺栓115联接到所有这些孔当中。
在框架部131的侧表面上可形成入口131b,且吸入管(未示出)可连接到入口131b。
在框架部131的中心部内可形成轴孔131c,机轴125的前端插入且贯穿该轴孔131c。排放口131d可靠近该轴孔131c形成,使得在压缩室S1和S2中被压缩的制冷剂被朝向电机壳体111排放。排放口131d也可形成在主轴承181(下文将说明)的外径范围之外,以防止其与主轴承181重叠。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涡盘的中心部中可能会形成很大的死容积。因此,排放口131d可优选地形成为尽可能靠近轴孔131c。靠近排放口131d可形成有多个旁通口131e,用以将在压缩室S1和S2中压缩后的一部分制冷剂预先进行分流。
可通过使用多个螺栓116将用于支撑主轴承181的轴承引导部107联接到框架部131的后侧表面。
如图4所示,轴承引导部107可包括:引导体171,形成为柱形;轴接收部172,贯穿引导体171的内周面的中部而形成,且具有供机轴125插入的通孔。引导体171的一端可弯折,以便通过使用螺栓116将其联接到主涡盘103的后侧表面。引导体171可具有对于排放引导部174(下文将说明)而言足够大的面积,以容纳排放口131d和上述多个旁通口131e。
轴承安装部173可形成在轴接收部172的一侧表面上,主轴承181(其被实施为滚珠轴承)插入轴承安装部173。排放引导部174可形成在轴接收部172的另一侧表面,用以将从压缩室排放的制冷剂引导向电机壳体111。
轴承安装部173可形成为圆形,其内径与主轴承181的外径近似相同。
排放引导部174可包括:第一引导通道175,其与由引导体171、轴接收部172以及主涡盘103的后侧表面限定的环形空间对应,并且容纳排放口131d和上述多个旁通口131e;以及第二引导通道176,通过将第一引导通道175的外周面开口而形成,使得引入到第一引导通道175中的制冷剂被排向电机壳体111。第二引导通道176可形成为多个,且以预定间隔沿第一引导通道175的外周面布置。
同时,绕动涡盘104可包括:绕动板141,其形成为板形,以与主涡盘103的框架部131共同限定轴承表面;以及绕动侧涡卷部142,形成在绕动板141的后侧上,且与固定涡卷132接合。这里,绕动侧涡卷部142可形成绕动涡卷。因此,在下文中将绕动侧涡卷部142简称为绕动涡卷。
在绕动板141的前表面凹设有第二键凹部141a,这些第二键凹部141a沿径向延伸以使得奥德海姆环160的多个第二键162b能够可滑动地插入其中。这些第二键凹部141a可形成为具有180°的间隔,且与前壳体113的多个第一键凹部113b之间具有近似90°的相位差。
轴联接部141b可贯穿绕动板141的中心而形成,机轴125的偏心销125c插入轴联接部141b。套管185可插入轴接收部141b中。套管185由套管固定构件(例如卡环186)不可拆卸地固定到轴联接部141b,该套管固定构件固定地插入到形成在偏心销125c上的固定槽125d。
销轴承182可联接到套管185,机轴125的偏心销125c插入销轴承182。如前文所述,销轴承182可被实施为滚针轴承。
同时,固定涡卷132和绕动涡卷142可形成为渐开线形。由于使用渐开线(形状),这些涡卷的厚度均匀且因而具有恒定的容积变化量。因此为了获得符合要求的压缩比,必须增加涡卷的圈数。然而,这样会导致压缩机的尺寸增大。因此,根据该示范性实施例,如图6和图7所示,如果假定在固定涡卷132的内表面与绕动涡卷142的外表面接触而产生的两个接触点P1与P2之间形成的压缩室被称为第一压缩室S1,则第一压缩室S1可被形成为使得分别连接在机轴125的偏心销125c的中心O与两个接触点P1和P2之间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角度小于360°,且两个接触点P1与P2的法向量之间的距离l大于0。因此,与渐开线形状的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相比,恰好在排放之前时的第一压缩室S1可具有较小的容积。这样会导致压缩比增大。此外,固定涡卷132和绕动涡卷142的形状可由多个不同直径的圆弧依次连接形成,且最外侧曲线可以是具有长轴和短轴的近似椭圆形。
靠近固定涡卷132的内端部可形成有突起135。突起135可朝向绕动涡盘104的轴联接部141b突出。接触部136可从突起135进一步突出。亦即,固定涡卷132的内端部的厚度可形成为大于其它部位的厚度。这样可提升固定涡卷132的受到最大压缩力的内端部的涡卷强度,由此增强耐久性。
如图7所示,固定涡卷132的厚度可从两个接触点P1和P2中的内接触点P1起始逐渐减少,该接触点P1在排放开始时刻形成第一压缩室S1。详细而言,可形成靠近接触点P1的第一减小部137和连接到第一减小部137的第二减小部138。第一减小部137中的厚度减少率可大于第二减小部138的厚度减少率。在第二减小部138之后,固定涡卷132的厚度可连续地增大一预定部段。
在绕动涡盘140的轴联接部141b可形成凹入部145,该凹入部145与突起135接合。凹入部145的一个侧壁与突起135的接触部136接触,从而可形成第一压缩室S1的一个接触点。
凹入部145的一个侧壁可包括厚度相对地大幅度增大的第一增大部以及连接到第一增大部146且厚度增大率相对低的第二增大部147。它们与固定涡卷132的第一减小部137和第二减小部138对应。可通过将包络线(envelope)向轴联接部141b弯曲来获得第一增大部、第一减小部、第二增大部和第二减小部。因此,形成第一压缩室S1的内接触点P1可位于第一增大部146和第二增大部147,而且在即将排放时第一压缩室S1的长度会缩短。这样可以提高压缩比。
凹入部145的另一个侧壁可以呈弧形。该弧形的直径可由固定涡卷132的端部的涡卷厚度和绕动涡卷142的绕动半径决定。当固定涡卷132的端部厚度增大时,该弧的直径可增大。靠近该弧的绕动涡卷142的厚度可因而增大以确保耐久性。而且,压缩路径可以延长,从而增大第二压缩室S2的压缩比。
这里,凹入部145的中心部可形成第二压缩室S2的一部分。第二压缩室S2可接触凹入部145的弧形壁。当机轴125旋转再多一些时,第二压缩室S2的一端可穿过凹入部145的中心部。
同时,用作引导绕动涡盘104进行绕动运动的抗旋转构件的奥德海姆环106可安装在在绕动涡盘104的前表面与前壳体113的对应的内后表面之间。
如图3和图4所示,奥德海姆环106可包括:环部161,其呈环形;以及多个第一键162a和多个第二键162b,分别形成在环部161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上。与第一键凹部113b类似地,这些第一键162a可形成为具有180°的间隔。与第一键162a类似地,这些第二键162b也可形成为具有180°的间隔。第一键凹部113b和第二键凹部141a可以90°的间隔沿周向以交错方式形成。
同时,密封构件144可设置在绕动涡盘104的前表面上,从而在绕动涡盘104前方形成背压室。为此目的,绕动涡盘104的轴联接部141b的周部上可形成密封突起141c,且该密封突起141c上可形成密封凹部141d,密封构件144插入密封凹部141d。因此,在密封构件144内可形成背压室S3,且背压室S3处于经由机轴125的油道125a引入的油(或排放的气体)所导致的高压环境下。
未说明的附图标记118表示压力分离板,118a表示气孔,而118b表示油孔。
下文将对具有上述结构涡旋压缩机的操作效果进行描述。
亦即,当对驱动电机102加电时,机轴125可与转子122一起旋转,从而将旋转力传递到绕动涡盘104。
借助绕动涡盘104相对主涡盘103的偏心距,绕动涡盘104可相应地进行绕动,从而在固定涡卷132与绕动涡卷142之间形成连续移动的第一压缩室S1和第二压缩室S2。
通过绕动涡盘104的连续绕动运动,第一压缩室S1和第二压缩室S2在向中心移动的同时其容积可减小。因此,经由入口131b引入每个压缩室S1和S2中的制冷剂可被压缩,并随后经由与内侧的最终压缩室连通的排放口131d排放。
经由排放口131d排放的制冷剂可经由轴承引导部107的排放引导部174流入电机壳体111的内部空间,并经由压力分离板118的气孔118a继续流入泵壳体112,从而经由出口112c被引入冷却循环。
同时,位于机轴125后端的油泵105可运转以将泵壳体112中储存的油泵出。随后可经由油道125a将泵出的油供给到每个轴承。
通过每个轴承可将油部分地回收到电机壳体111中。一些油与多个压缩室中排放的制冷剂一起排放,可由轴承引导部107从制冷剂中分离这些油并随后将其回收到电机壳体111中。由于压力差,油可随后经由压力分离板118的油孔118b流入泵壳体112,由油泵105泵送并且被供给到每个轴承,这样一系列操作可以重复地执行。
这样,形成固定涡盘的主涡盘可位于电机壳体与前壳体之间以被固定到此二者上。这样无需单独的框架就能够安装固定涡盘,因此减少了部件数量。此外,通过使用长联接螺栓将电机壳体、主涡盘和前壳体全部联接在一起,可以减少装配件的数量,因而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机轴可插入且贯穿主涡盘的固定涡卷和绕动涡盘的绕动涡卷。这样可以使制冷剂的斥力的作用点和相应的反作用力的作用点施加到同一个部位,从而防止绕动涡盘倾斜。通过在固定涡卷的排放侧和绕动涡卷处形成突起和凹入部,与具有渐开线形状的固定涡卷和绕动涡卷的涡旋压缩机相比,第一压缩室的压缩比可得到更大的提高。因此,固定涡卷的内端部的厚度可增大,使涡卷强度和防泄漏功能得以提高。
下文将对使用多个销作为抗旋转构件的卧式涡旋压缩机进行描述。
亦即,前述示范性实施例示出了将具有多个键的奥德海姆环用作抗旋转构件。然而,由于奥德海姆环具有多个键,这些键和键凹部必须形成在奥德海姆环和与该奥德海姆环对齐的前壳体和绕动涡盘上。这样会造成加工困难并增加制造成本。此外,由于奥德海姆环的重量较大,且由于奥德海姆环的宽大摩擦面积会需要供给足量的油,使得电机的负载会增加。
考虑到这些缺点,如图8和图9所示,在绕动板的141前表面中可凹设有多个销凹部141e,而多个销构件113d可联接到前壳体113且以绕动方式插入销凹部141e以防止绕动涡盘104旋转。销凹部141e可形成为与销构件113d数量相同。每个销凹部141e的内径可足够大以使销构件113d在其中顺滑地绕动。因此,虽然旋转力是从驱动电机传递到绕动涡盘,但销构件113d可插入销凹部141e,使得销凹部141e可以被销构件113d约束。这样可以使绕动涡盘进行绕动运动而不旋转。
多个环构件148可分别被压配合到多个销凹部141e的内周面,以防止销凹部141e与销构件113d的摩擦导致的磨损。环构件148可由强度不小于销构件113d的材料制成。环构件148也可优选由高耐磨性材料或自润滑材料形成,以加强润滑性能,同时使销构件113d不需要单独供给油。
这里,销凹部可形成在前壳体上,而销构件可形成在绕动涡盘上。然而,考虑到在将环构件装配到销凹部上时会取下环构件,销凹部可更优选为形成在绕动涡盘的前表面上。未说明的附图标记113e表示形成背压室的槽。
这样,由销构件和销凹部实施的抗旋转构件设置在绕动涡盘与前壳体之间,抗旋转构件的结构可得以简化,且绕动涡盘和前壳体的结构也可得以简化。这样会有助于制造绕动涡盘和前壳体以及抗旋转构件,由此减少了绕动涡盘和与抗旋转构件接触的前壳体以及抗旋转构件的制造成本。
而且,抗旋转构件的重量最小化可使电机的负载减小,且销构件与销凹部之间的线性接触可使摩擦面积最小化。由此可见,即使供给较少的油或暂时不供给油,也可以有效防止绕动涡盘的旋转,提高了压缩机的设计灵活性。
同时,抗旋转构件可实施为奥德海姆环(下文中称为环构件),这种奥德海姆是将常规的奥德海姆环去除键而制成。
例如,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绕动涡盘104的前表面和前壳体113的后表面上可分别垂直地形成第一引导表面141f和第二引导表面113f。在环构件165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上可分别形成第一滑动表面165a和第二滑动表面165b,从而可与第一引导表面141f和第二引导表面113f可滑动地接触。
第一引导表面141f和第二引导表面113f可分别设置为多个且彼此垂直。第一滑动表面165a和第二滑动表面165d可分别设置为多个且彼此垂直。
尽管绕动涡盘104从驱动电机102接收旋转力,环构件165的第一滑动表面165a和第二滑动表面165b与第一引导表面141f和第二引导表面113f可彼此接触且沿垂直方向彼此互相限制。因此,绕动涡盘104可进行绕动运动而不旋转。
即使在这样的结构中,抗旋转构件的简化的结构可有助于其制造,这样会使绕动涡盘和与抗旋转构件接触的前壳体以及抗旋转构件的制造成本减少。而且由于抗旋转构件的重量减少,电机的负载会减小。

Claims (14)

1.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包括:
电机壳体,具有一内部空间以供在其中安装驱动电机;
主涡盘,联接到所述电机壳体的一侧,以密封所述电机壳体的内部空间,且具有用于形成压缩室的固定涡卷;
绕动涡盘,具有绕动涡卷,所述绕动涡卷与所述主涡盘的固定涡卷接合,且所述绕动涡卷联接到插入且贯穿所述主涡盘的机轴,所述绕动涡盘在进行绕动运动的同时,在所述绕动涡卷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上形成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
前壳体,密闭地联接到所述主涡盘,所述前壳体内容置所述绕动涡盘;以及
泵壳体,用以覆盖所述电机壳体的后开放端,且油泵安装在该泵壳体中,
其特征在于,用于引导从压缩室排放且将被引入到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的出口形成在所述泵壳体的一侧,排放管连接到该出口,
其中,在所述主涡盘的面向所述电机壳体的内部空间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有排放口,
其中,轴承引导部连接到所述主涡盘的一侧表面,以及用于支撑所述机轴的所述轴承引导部形成在用于插入轴承的轴承安装部,以及
其中,用以将经由所述排放口排放的制冷剂引导向所述电机壳体的排放引导部形成在所述轴承引导部的侧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中,在所述主涡盘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入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中所述排放引导部包括:第一引导通道,其与限定在所述主涡盘的一个表面上的环形空间对应,并且在其中容纳所述排放口;以及第二引导通道,通过将所述第一引导通道的外周面开口而形成,使得引入到所述第一引导通道中的制冷剂被排向所述电机壳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中,所述电机壳体上沿周向形成有多个联接孔眼,且在所述主涡盘和所述前壳体上分别贯通地形成与所述电机壳体的联接凹部对齐的多个通孔,以及
其中,利用穿过所述通孔插入所述联接孔眼的螺栓,所述主涡盘和所述前壳体被联接到所述电机壳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中,所述电机壳体、所述主涡盘和所述前壳体均以对齐方式设有至少一个基准凹部和至少一个基准孔,以使至少一个基准销插入所述基准凹部和所述基准孔。
6.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包括:
机壳;
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中,且具有转子;
机轴,联接到所述转子;
主涡盘,联接到所述机壳,所述主涡盘具有固定涡卷;以及
绕动涡盘,具有绕动涡卷,所述绕动涡卷与所述主涡盘的固定涡卷接合且联接到插入且贯穿所述主涡盘的机轴,所述绕动涡盘在进行绕动运动的同时在所述绕动涡卷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上形成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
其中,穿过所述绕动涡盘形成有供所述机轴插设的轴联接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前壳体,所述前壳体密闭地联接到所述主涡盘,且在所述前壳体中容置所述绕动涡盘,以及
其中,一密封构件安装在所述绕动涡盘与所述前壳体之间,从而围绕所述轴联接部形成背压室,该背压室中容置所述轴联接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还包括在所述轴联接部的内周面上形成的轴承,用以支撑所述机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中,在所述机轴的前端上形成有偏心销,且一套管插入所述偏心销以便插入到设置在所述轴联接部上的所述轴承,以及
其中,用于沿轴向支撑所述套管的套管固定构件被联接到所述偏心销。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中,沿轴向贯穿所述机轴形成有一油道,该油道与所述背压室联通。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中,一电机壳体密闭地联接到所述主涡盘的一侧表面以限定所述机壳,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电机壳体中,
其中,一泵壳体联接到所述电机壳体的另一端,以密封所述电机壳体的内部空间,所述泵壳体容置有设置在所述机轴的端部的油泵,以及
其中,所述电机壳体与所述泵壳体之间安装有具有气孔和油孔的压力分离板。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中,在所述绕动涡盘的后表面和所述前壳体中的一者上设置有多个销构件,且在另一者上形成有多个销凹部,所述多个销构件插入所述多个销凹部,以使所述绕动涡盘能够进行绕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缩机,其中,在每个所述销凹部中均插入有一环构件,所述环构件是由耐磨性比所述销构件更高的材料形成的。
13.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中,在所述绕动涡盘的后表面与所述前壳体之间设置有环构件,所述环构件防止所述绕动涡盘旋转,以及
其中,在所述环构件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上分别垂直地形成内周滑动表面和外周滑动表面,所述滑动表面在径向上分别与多个引导表面滑动接触,所述引导表面分别设置在电机壳体和所述绕动涡盘上。
14.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中,所述第一压缩室形成在两个接触点P1与P2之间,所述接触点P1和P2是由所述固定涡卷的内表面和所述绕动涡卷的外表面彼此接触而产生,
其中,所述机轴包括联接到所述绕动涡盘的轴联接部的偏心销,以及
其中,如果假定α是由分别连接所述机轴的偏心销的中心O与所述两个接触点P1和P2的两条线形成的夹角之中较大的角,则至少在排放开始之前,α<360度。
CN201380013233.9A 2012-03-07 2013-03-07 卧式涡旋压缩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601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2-0023532 2012-03-07
KR1020120023532A KR101441928B1 (ko) 2012-03-07 2012-03-07 횡형 스크롤 압축기
PCT/KR2013/001828 WO2013133635A1 (en) 2012-03-07 2013-03-07 Horizontal type scroll compress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0153A CN104160153A (zh) 2014-11-19
CN104160153B true CN104160153B (zh) 2016-11-30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60154B (zh) 卧式涡旋压缩机
USRE49234E1 (en) Scroll compressor
US9435342B2 (en) Horizontal type scroll compressor
US8876494B2 (en) Compressor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rotary member arrangement using a vane
US10648471B2 (en) Scroll compressor
US10294942B2 (en) Compressor
EP2020578B1 (en) Hermetic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200217316A1 (en) Motor-operated compressor
CN114729638B (zh) 涡旋压缩机
CN104160153B (zh) 卧式涡旋压缩机
CN105247214A (zh) 压缩机
CN105164422B (zh) 旋转式压缩机
WO2010010996A2 (en) Compressor
KR102232270B1 (ko) 전동식 압축기
KR101708307B1 (ko) 밀폐형 압축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11242846B2 (en) Lubricating oil supply apparatus and compressor using lubricating oil supply apparatus
KR20190001069A (ko) 올담링을 구비한 압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30

Termination date: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