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38111A - 伞骨 - Google Patents

伞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38111A
CN104138111A CN201410365840.8A CN201410365840A CN104138111A CN 104138111 A CN104138111 A CN 104138111A CN 201410365840 A CN201410365840 A CN 201410365840A CN 104138111 A CN104138111 A CN 1041381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st
bone
inner sleeve
umbrella frame
articulated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658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38111B (zh
Inventor
吕孙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YUYA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吕孙宝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吕孙宝 filed Critical 吕孙宝
Priority to CN20141036584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381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38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81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381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81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伞骨,上巢、中巢和下巢由上至下依次设于中棒上,且中巢与中棒固定连接,上巢和下巢套设于中棒上且与中棒滑动连接;内拉骨一端与上巢枢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骨的一端部枢接;第一主骨一端与中巢枢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骨枢接;内支骨一端与下巢枢接,另一端与第一主骨的中部枢接;上巢与下巢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当上巢与下巢固定连接时,下巢推动上巢沿中棒运动以打开或收起伞骨;当上巢从下巢上拆下时,下巢沿中棒运动以通过内支骨控制第一主骨绕第二枢接部旋转以及控制内拉骨绕第一枢接部旋转。本发明提供的伞骨可以将伞面收容于伞骨内部,使得用户在收伞后不必捆绑伞面,简化了收伞过程。

Description

伞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伞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伞骨。
背景技术
折叠伞一般由伞柄、伞骨和伞面构成。现有的折叠伞的伞面上通常设有一条伞带,以便在收伞时将伞面捆绑起来。由于用户每次收伞时,都需要捆绑一次伞面,收伞过程较为繁琐。尤其当伞面被雨水打湿后,用户捆绑伞面时手会被弄湿,或者在较为寒冷的季节使用时,用户捆绑伞面的过程非常冻手,不便于用户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折叠伞收伞过程较为繁琐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伞骨,该伞骨包括中棒、上巢、中巢、下巢、第一主骨、第二主骨、内拉骨和内支骨,其中,
所述上巢、中巢和下巢由上至下依次设于所述中棒上,且所述中巢与所述中棒固定连接,所述上巢和下巢套设于所述中棒上且与所述中棒滑动连接;
所述上巢上设有第一枢接部,所述内拉骨一端与所述第一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的一端部枢接;
所述中巢上设有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主骨一端与所述第二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枢接;
所述下巢上设有第三枢接部,所述内支骨一端与所述第三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主骨的中部枢接;
所述上巢与所述下巢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当所述上巢与所述下巢固定连接时,所述下巢推动所述上巢沿所述中棒运动以打开或收起所述伞骨;当所述上巢从所述下巢上拆下时,所述下巢沿所述中棒运动以通过所述内支骨控制所述第一主骨绕所述第二枢接部旋转以及控制所述内拉骨绕所述第一枢接部旋转。
优选地,所述伞骨还包括中拉骨和第三主骨,其中,所述中拉骨一端与所述第一主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主骨枢接;所述第三主骨还与所述第二主骨枢接。
优选地,所述内拉骨包括第一子内拉骨、第二子内拉骨和子内支骨,所述子内支骨上依次设有第四枢接部、第五枢接部和第六枢接部,其中,
所述第四枢接部与所述第一子内拉骨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一子内拉骨的另一端与所述上巢枢接;
所述第五枢接部与所述第二子内拉骨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二子内拉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一端枢接;
所述第六枢接部与所述第一主骨的中部枢接,设所述内支骨的与所述第一主骨枢接的一端为内支骨第一端,所述第六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内支骨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下巢包括内套和套设于所述内套外侧的外套,所述内套与外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枢接部设于所述外套上;
所述内套顶端设有第一延伸体,所述第一延伸体顶端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上巢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二卡合部,所述内套相对所述外套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固定连接或者使得所述第一卡合部脱离所述第二卡合部。
优选地,所述中巢底端向下延伸有第二延伸体,所述内套设有供所述第二延伸体通过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通孔内设有呈环状设置的按钮,所述内套套设于所述按钮上,所述按钮设有供所述第二延伸体通过的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通孔侧壁设有用于使所述按钮部分裸露于外侧的第三通孔,所述按钮背离所述第三通孔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弹簧;
所述第二延伸体朝向所述第一弹簧的一侧设有用于与所述按钮卡合固定连接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延伸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使所述第一弹簧处于第一压缩状态,直至所述按钮卡合固定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时,所述第一弹簧处于第二压缩状态,所述第一弹簧处于第二压缩状态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弹簧处于第一压缩状态时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内套的外侧壁设有至少一第二导槽,所述外套的内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导槽适配的导块,所述第二导槽设有用于使所述内套和外套相对转动的水平段;或者所述外套的内侧壁设有至少一第二导槽,所述内套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导槽适配的导块,所述第二导槽设有用于使所述内套和外套相对转动的水平段。
优选地,所述中棒外侧壁设有可内收至中棒内部的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延伸体套设于所述中棒上,且所述第一延伸体内侧壁对应所述第一凸块的位置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二凸块抵接以阻碍所述内套向下运动,且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二凸块抵接时,所述伞骨处于内翻状态。
优选地,所述伞骨还包括与所述下巢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用于当所述伞骨处于外翻状态时收容所述伞骨的防水套,所述防水套呈筒状设置,且沿所述中棒滑动;当所述伞骨全部或部分收容于所述防水套内部时,所述防水套与所述下巢分离;当所述伞骨全部位于所述防水套之外时,所述防水套与所述下巢固定连接,以推动所述下巢跟随所述防水套沿所述中棒滑动。
优选地,所述防水套内侧壁的顶部设有凸环;所述下巢包括内套、套设于所述内套外侧的中套、套设于所述中套外侧的外套至少一转子,其中,所述转子上设有转轴、与所述凸环适配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和卡舌,所述内套外侧壁设有用于容置所述转轴的容置槽,所述转轴夹持于所述内套和中套之间,且所述内套和中套侧壁均设有用于容置所述转子的转孔,所述转子在所述转孔内转动;所述中巢底端向下延伸有第二延伸体,所述第二延伸体上设有与所述卡舌适配的卡孔,所述卡舌卡入所述卡孔内以使所述下巢与所述中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枢接部设于所述外套顶端,且所述外套的外侧壁设有用于与所述凸环抵接的第三凸块,当所述凸环与第三凸块抵接时,所述防水套带动所述外套向下运动,并带动所述转子转动以使所述凸环与所述第一卡槽卡合,所述卡舌脱离所述卡孔,且所述第二卡槽卡合于所述中套的卡孔内,所述防水套通过所述凸环与第一卡槽之间卡合固定以带动所述下巢沿所述中棒运动。
优选地,所述外套与内套之间转动连接;所述防水套的内侧壁纵向设有至少一凸条,所述内套外侧壁设有与所述凸条适配的第三卡槽,所述防水套沿所述中棒滑动时,所述凸条位于所述第三卡槽内,所述防水套通过所述凸条与所述第三卡槽之间的配合带动所述内套转动;所述内套顶端设有第一延伸体,所述第一延伸体顶端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上巢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二卡合部,所述防水套带动所述内套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固定连接或者使得所述第一卡合部脱离所述第二卡合部。
本发明提供的伞骨通过将上巢、中巢和下巢由上至下依次设于中棒上,且中巢与中棒固定连接,上巢和下巢套设于中棒上且与中棒滑动连接;并使得内拉骨一端与上巢枢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骨的一端部枢接;第一主骨一端与中巢枢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骨枢接;内支骨一端与下巢枢接,另一端与第一主骨的中部枢接;在收伞时,使得下巢沿中棒向上运动,此时上巢相对于中巢固定不动,与下巢枢接的内支骨带动与该内支骨枢接的第一主骨绕第二枢接部做向上旋转运动,同时带动内拉骨绕第一枢接部做向上旋转运动,直至第一主骨和内拉骨旋转大约180度为止,此时伞骨完成外翻,从而可以将折叠伞的伞面收容于伞骨内部,使得用户在收伞后不必捆绑伞面,简化了收伞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伞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伞骨一实施例中上巢与内拉骨的枢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伞骨一实施例中中巢与第一主骨、以及下巢与内支骨的枢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伞骨一实施例中处于外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伞骨在内翻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伞骨内翻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伞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伞骨的内套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伞骨的外套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伞骨的上巢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伞骨的中巢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伞骨的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伞骨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伞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伞骨处于外翻状态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16为本发明伞骨的下巢一实施例中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伞骨的下巢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伞骨的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伞骨的中巢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伞骨另一实施例中处于外翻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伞骨另一实施例中在内翻过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伞骨另一实施例中处于内翻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伞骨另一实施例中处于开伞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伞骨,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伞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该伞骨包括中棒10、上巢20、中巢30、下巢40、第一主骨50、第二主骨60、内拉骨70和内支骨80,其中,
上巢20、中巢30和下巢40由上至下依次设于中棒10上,且中巢30与中棒10固定连接,上巢20和下巢40套设于中棒10上且与中棒10滑动连接;
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伞骨一实施例中上巢与内拉骨的枢接示意图,上巢20上设有第一枢接部21,内拉骨70一端与第一枢接部21枢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骨60的一端部枢接;
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伞骨一实施例中中巢与第一主骨、以及下巢与内支骨的枢接示意图,中巢30上设有第二枢接部31,第一主骨50一端与第二枢接部31枢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骨60枢接;
请再次参照图3,下巢40上设有第三枢接部413,内支骨80一端与第三枢接部413枢接,另一端与第一主骨50的中部枢接;
上巢20与下巢40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当上巢20与下巢40固定连接时,下巢40推动上巢20沿中棒10运动以打开或收起伞骨;当上巢20从下巢40上拆下时,下巢40沿中棒10运动以通过内支骨80控制第一主骨绕第二枢接部31旋转以及控制内拉骨70绕第一枢接部21旋转。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第一枢接部21为两凸设于上巢20外侧壁、且相对设置的凸板,且两凸板上相对设置有枢接孔,内拉骨70可以为一铁丝,且穿过两枢接孔设置,内拉骨70可以绕第一枢接部21旋转大约180度。
参照图3,第二枢接部31为大体呈十字形设置的凹槽,凹槽包括水平部和竖直部,第一主骨50的端部设有枢接孔,将第一主骨50端部放置于凹槽的竖直部内,且使得其枢接孔的轴线方向平行于水平部,通过将轴销(如铁丝)穿过水平部和枢接孔使得第一主骨50固定于凹槽内,由于设有竖直部,因此第一主骨50可以绕第二枢接部31旋转大约180度。
应当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21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设置(例如第二枢接部31的设置方式),只要能使得内拉骨70能绕第一枢接部21旋转大于180度即可。第二枢接部31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设置(例如第一枢接部21的设置方式),只要能使得第一主骨50能绕第二枢接部31旋转大约180度即可。
上述第三枢接部413可以采用类似于上述第一枢接部21、第二枢接部31或其他方式设置,只要能使得内支骨80能够绕第三枢接部413旋转大约90度即可。
上述伞骨的开伞原理如下:
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伞骨处于外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上巢20与下巢40之间未固定连接。首先拉开中棒10,并拉下下巢40,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伞骨在内翻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与下巢40枢接的内支骨80带动与该内支骨80枢接的第一主骨50绕第二枢接部31做向下旋转运动,同时带动内拉骨70绕第一枢接部21做向下旋转运动,直至第一主骨50和内拉骨70旋转大约180度为止,此时伞骨完成内翻,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伞骨内翻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在内翻的过程中,上巢20相对于中巢30固定不动。
然后将上巢20与下巢40之间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方式详见下述实施例),并推动下巢40向上运动,此时上巢20也在下巢40的带动下向上运动,与下巢40枢接的内支骨80带动与该内支骨80枢接的第一主骨50绕第二枢接部31做向上旋转运动,同时带动内拉骨70做向上旋转运动,上巢20带动内拉骨70做向上运动,在内支骨80、内拉骨70和第一主骨50的作用下,第二主骨60也相对第一主骨50转动,从而使得伞骨打开,完成开伞动作。
上述伞骨的收伞原理如下:向下拉动下巢40,此时上巢20也在下巢40的带动下向下运动,与下巢40枢接的内支骨80带动与该内支骨80枢接的第一主骨50绕第二枢接部31做向下旋转运动,同时带动内拉骨70做向下旋转运动,上巢20带动内拉骨70做向下运动,在内支骨80、内拉骨70和第一主骨50的作用下,第二主骨60也相对第一主骨50转动,从而使得伞骨折叠起来,如图6所示,此时伞骨处于内翻状态。
然后将上巢20从下巢40上拆卸下来,并推动下巢40向上运动,此时上巢20相对于中巢30固定不动,在下巢40的带动下,与下巢40枢接的内支骨80带动与该内支骨80枢接的第一主骨50绕第二枢接部31做向上旋转运动,同时带动内拉骨70绕第一枢接部21做向上旋转运动,直至第一主骨50和内拉骨70旋转大约180度为止,如图4所示,此时伞骨完成外翻(即完成了收伞过程)。
本发明提供的伞骨通过将上巢20、中巢30和下巢40由上至下依次设于中棒10上,且中巢30与中棒10固定连接,上巢20和下巢40套设于中棒10上且与中棒10滑动连接;并使得内拉骨70一端与上巢20枢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骨60的一端部枢接;第一主骨50一端与中巢30枢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骨60枢接;内支骨80一端与下巢40枢接,另一端与第一主骨50的中部枢接;在收伞时,使得下巢40沿中棒10向上运动,此时上巢20相对于中巢30固定不动,与下巢40枢接的内支骨80带动与该内支骨80枢接的第一主骨50绕第二枢接部31做向上旋转运动,同时带动内拉骨70绕第一枢接部21做向上旋转运动,直至第一主骨50和内拉骨70旋转大约180度为止,此时伞骨完成外翻,从而可以将折叠伞的伞面收容于伞骨内部,使得用户在收伞后不必捆绑伞面,简化了收伞过程。
本实施例中,伞骨包括两个主骨(第一主骨50和第二主骨60),应当说明的是,该伞骨并不局限于两个伞骨,还可以在第二主骨60的端部再增加其他伞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例如,当该伞骨设置三个主骨时,基于上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所述伞骨还包括中拉骨91和第三主骨92(参照图1),其中,所述中拉骨91一端与所述第一主骨50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主骨92枢接;所述第三主骨92还与所述第二主骨60枢接。本实施例中,中拉骨91的一端部与第三主骨92的一端部枢接,中拉骨91的另一端部与第一主骨50的中部枢接(靠近第一主骨50的与第二主骨60枢接的一端),第二主骨60背离内拉骨70的一端部与第三主骨92的中部枢接(靠近第三主骨92的与中拉骨91枢接的一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内拉骨70可以为一根铁丝,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伞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其他实施例中,内拉骨70也可以包括第一子内拉骨71、第二子内拉骨72和子内支骨73,子内支骨73上依次设有第四枢接部731、第五枢接部732和第六枢接部733,其中,
第四枢接部731与第一子内拉骨71的一端枢接,第一子内拉骨71的另一端与上巢20枢接;
第五枢接部732与第二子内拉骨72的一端枢接,第二子内拉骨72的另一端与第二主骨60一端枢接;
第六枢接部733与第一主骨50的中部枢接,设内支骨80的与第一主骨50枢接的一端为内支骨80第一端,第六枢接部733与第二枢接部31之间的距离大于内支骨80第一端与第二枢接部31之间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第四枢接部731和第六枢接部733分别位于子内支骨73的两端部,第五枢接部732位于子内支骨73的中部位置。第一子内拉骨71和第二子内拉骨72可以为一铁丝,子内支骨73可以为铁片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参照图8至图10,图8为本发明伞骨的内套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伞骨的外套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伞骨的上巢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下巢40包括内套41和套设于内套41外侧的外套42,内套41与外套42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枢接部413设于外套42上;
内套41顶端设有第一延伸体411,第一延伸体411顶端设有第一卡合部4111,上巢20设有用于与第一卡合部4111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二卡合部22,内套41相对外套42转动以使第一卡合部4111与第二卡合部22固定连接或者使得第一卡合部4111脱离第二卡合部22。
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体411呈中空状设置,且第一延伸体411套设于中棒10上。中巢30也呈中空状设置,第一延伸体411穿过中巢30后可与上巢20固定连接。
上述第一卡合部4111与第二卡合部22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只要能使得内套41相对于外套42转动时能够将第一卡合部4111卡合于第二卡合部22上或将第一卡合部4111脱离第二卡合部22即可。
例如,第一卡合部4111可以为纵向排列设于第一延伸体411外侧壁上的两凸块,第二卡合部22可以为设于上巢20上的一凸块,推动下巢40沿中棒10运动,并使得第一延伸体411上的两凸块连线中点与上巢20上的凸块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此时转动内套41,并使得上巢20上的凸块位于第一延伸体411上的两凸块之间,从而将第一卡合部4111与第二卡合部22卡合固定连接,当再次推动下巢40运动时,下巢40能够带动上巢20做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
应当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4111还可以为设于第一延伸体411外侧壁上的一凸块,第二卡合部22还可以为纵向排列设于上巢20上的两凸块,推动下巢40沿中棒10运动,并使得上巢20上的两凸块连线中点与第一延伸体411上的凸块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此时转动内套41,并使得第一延伸体411上的凸块位于上巢20上的两凸块之间,从而将第一卡合部4111与第二卡合部22卡合固定连接,当再次推动下巢40运动时,下巢40能够带动上巢20做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
具体地,参照图11,图11为本发明伞骨的中巢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中巢30底端向下延伸有第二延伸体32,内套41设有供第二延伸体32通过的第一通孔(图中未标示);
参照图12,图12为本发明伞骨的按钮的结构示意图,第一通孔内设有呈环状设置的按钮43,内套41套设于按钮43上,按钮43设有供第二延伸体32通过的第二通孔(图中未标示);
第一通孔侧壁设有用于使按钮43部分裸露于外侧的第三通孔414,按钮43背离第三通孔414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弹簧431;
第二延伸体32朝向第一弹簧431的一侧设有用于与按钮43卡合固定连接的第一卡槽321,第二延伸体32穿过第二通孔后使第一弹簧431处于第一压缩状态,直至按钮43卡合固定于第一卡槽321内时,第一弹簧431处于第二压缩状态,第一弹簧431处于第二压缩状态时的长度大于第一弹簧431处于第一压缩状态时的长度。
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按照图1中所建立的XY直角坐标系定义:位于Y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上方(或顶端),位于Y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下方(或底端)。
本实施例中,第二延伸体32呈中空设置,上述第一延伸体411能够穿过第二延伸体32。内套41还具有一套筒部,可以容纳第二延伸体32,即上述第一通孔。在开伞过程中,随着下巢40向上运动,第二延伸体32底端先进入第一通孔内,然后第一弹簧431收缩以使得第二延伸体32能够进入第二通孔内,当第二延伸体32的第一卡槽321与按钮43侧壁对准时,按钮43在第一弹簧431的作用下进入第一卡槽321内,以使得下巢40停止向上运动,并将下巢40与中巢30之间固定,从而完成开伞。当需要将伞折叠时,用户按压按钮43,第一弹簧431被压缩,从而使得按钮43脱离第一卡槽321,然后下拉下巢40以进行后续的收伞动作。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按钮43,使得用户直接通过控制按钮43即可完成开伞和收伞的动作,过程较为简单,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
上述内套41与外套42之间的转动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具体有以下两种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式为:内套41的外侧壁设有至少一第二导槽412,外套42的内侧壁设有与第二导槽412适配的导块(图中未标示),第二导槽412设有用于使内套41和外套42相对转动的水平段。优选地,第二导槽412呈C字型设置。本实施例中,每个内套41的外侧壁设置三个第二导槽412,应当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导槽412的数量不限于三个。
第二种实施方式为:外套42的内侧壁设有至少一第二导槽,内套41的外侧壁设有与第二导槽适配的导块,第二导槽设有用于使内套41和外套42相对转动的水平段。优选地,第二导槽呈C字型设置。本实施例中,每个内套41的外侧壁设置三个第二导槽,应当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导槽的数量不限于三个。
应当说明的是,内套41与外套42的结构不限于以上两种,只要能够使得内套41与外套42之间能够转动,且同时能够阻止内套41与外套42之间上下滑动即可。
进一步地,参照图13,图13为本发明伞骨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中棒10外侧壁设有可内收至中棒10内部的第一凸块11,第一延伸体411套设于中棒10上,且第一延伸体411内侧壁对应第一凸块11的位置设有第二凸块4112,第一凸块11与第二凸块4112抵接以阻碍内套41向下运动,且第一凸块11与第二凸块4112抵接时,伞骨处于内翻状态。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凸块11和第二凸块4112,从而防止当伞骨完成内翻后下巢40继续向下运动,也防止了由于用户用力过大而将伞骨拉坏,提高了伞骨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14,图14为本发明伞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伞骨还包括与下巢40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用于当伞骨处于外翻状态时收容伞骨的防水套100,防水套100呈筒状设置,且沿中棒10滑动;当伞骨全部或部分收容于防水套100内部时,防水套100与下巢40分离;当伞骨全部位于防水套100之外时,防水套100与下巢40固定连接,以推动下巢40跟随防水套100沿中棒10滑动。
本实施例中,当伞骨完成收伞之后,防水套100可将伞骨全部收容于其内部,优选地,防水套100顶端还可以设置一密封盖(图中未标示),防水套100与密封盖螺纹连接,从而当收伞完成后,防水套100和密封盖共同将伞骨收容于其内部,防止了伞面上的雨水流出。
开伞时,可将防水套100沿中棒10向下拖动,以使得伞骨逐渐从防水套100中伸出,由于此时防水套100与下巢40分离,因此下巢40固定不动;直至伞骨全部位于防水套100之外后,将防水套100与下巢40固定连接,然后再下拉防水套100,使得防水套100带动下巢40向下运动,此后的开伞过程与上述伞骨第一实施例中的开伞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收伞原理与上述过程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参照图15,图15为本发明伞骨处于外翻状态时的局部剖视图,防水套100内侧壁的顶部设有凸环101;参照图16和图17,图16为本发明伞骨的下巢一实施例中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发明伞骨的下巢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下巢40包括内套41、套设于内套41外侧的中套43、套设于中套43外侧的外套42至少一转子44,其中,参照图18,图18为本发明伞骨的转子的结构示意图,转子44上设有转轴441、与凸环101适配的第一卡槽442、第二卡槽443和卡舌444,内套41外侧壁设有用于容置转轴441的容置槽(图中未标示),转轴441夹持于内套41和中套43之间,且内套41和中套43侧壁均设有用于容置转子44的转孔(图中未标示),转子44在转孔内转动;如图19所示,图19为本发明伞骨的中巢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中巢30底端向下延伸有第二延伸体32,第二延伸体32上设有与卡舌444适配的卡孔322,卡舌444卡入卡孔322内以使下巢40与中巢30固定连接;第三枢接部413设于外套42顶端,且外套42的外侧壁设有用于与凸环101抵接的第三凸块421,当凸环101与第三凸块421抵接时,防水套100带动外套42向下运动,并带动转子44转动以使凸环101与第一卡槽442卡合,卡舌444脱离卡孔322,且第二卡槽443卡合于中套43的转孔内,防水套100通过凸环101与第一卡槽442卡合固定以带动下巢40沿所述中棒10运动。本实施例中,下巢40还包括第二弹簧45,第二弹簧45的底端部分套设于内套41的顶端,第二弹簧45位于中套43内侧,中套43内侧壁的顶端设有一抵接部,且第二弹簧45的顶端与中套43内的抵接部抵接,且第二弹簧45始终处于压缩状态。
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转子44。
具体地,外套42与内套41之间转动连接;防水套100的内侧壁纵向设有至少一凸条(图中未标示),内套41外侧壁设有与凸条适配的第三卡槽(图中未标示),防水套100沿中棒10滑动时,凸条位于第三卡槽内,防水套100通过凸条与第三卡槽之间的配合带动内套41转动;内套41顶端设有第一延伸体,第一延伸体顶端设有第一卡合部,上巢设有用于与第一卡合部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二卡合部,防水套100带动内套41转动以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固定连接或者使得第一卡合部脱离第二卡合部。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凸条,并对于设置两个第三卡槽。
本实施例提供的伞骨的开伞原理如下:
首先拉开中棒10,并下拉防水套100,伞骨逐渐从防水套100中伸出,如图20所示,当防水套100内侧壁的凸环101与下巢40外套42上的第三凸块421抵接时,防水套100带动外套42向下移动,如图21所示,上述凸环101将会与转子44上的第一卡槽442的下侧壁抵接,促使转子44转动,转子44上的卡舌444脱离中巢30下延长体上的卡孔322,同时第一卡槽442卡合凸环101,中套43在第二弹簧45的弹力作用下,将向上运动,并使得中套43上的转孔底端所对应的侧壁卡入转子44的第二卡槽443内部。继续下拉防水套100,由于防水套100与转子44卡合,因此防水套100通过转子44带动下巢40向下运动,如图22所示,直至伞骨完成内翻(内翻过程同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然后转动防水套100,由于防水套100内侧壁上的两凸条分别与两第三卡槽卡合,因此防水套100带动下巢40的内套43转动,并使得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固定连接(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当向上推动防水套100时,下巢40跟随防水套100向上运动的同时,下巢40能够同时带动上巢做向上运动,如图23所示,伞骨逐渐打开(此过程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当中套43顶端与中巢30抵接时,中套43停止向上运动,此时继续向上推动防水套100,则防水套100内侧的凸环101将对转子44施加一向上的作用力,促使转子44转动,凸环101脱离第一卡槽442,同时转子44的卡舌444卡入中巢30下的第二延伸体32上的卡孔322中,从而使得下巢40与中巢30固定连接,完成开伞动作。
上述伞骨的收伞原理与开伞过程相反,具体可参照开伞原理了,在此不再赘述。
应当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内翻状态即为伞骨处于如图6或图22所示的状态,也就是说,此时伞面位于外侧,此状态与现有技术中的伞骨处于折叠状态时类似;外翻状态即为伞骨处于如图4、图14或图20所述的状态,也就是说,此时伞面位于内侧。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伞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棒、上巢、中巢、下巢、第一主骨、第二主骨、内拉骨和内支骨,其中,
所述上巢、中巢和下巢由上至下依次设于所述中棒上,且所述中巢与所述中棒固定连接,所述上巢和下巢套设于所述中棒上且与所述中棒滑动连接;
所述上巢上设有第一枢接部,所述内拉骨一端与所述第一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的一端部枢接;
所述中巢上设有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主骨一端与所述第二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枢接;
所述下巢上设有第三枢接部,所述内支骨一端与所述第三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主骨的中部枢接;
所述上巢与所述下巢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当所述上巢与所述下巢固定连接时,所述下巢推动所述上巢沿所述中棒运动以打开或收起所述伞骨;当所述上巢从所述下巢上拆下时,所述下巢沿所述中棒运动以通过所述内支骨控制所述第一主骨绕所述第二枢接部旋转以及控制所述内拉骨绕所述第一枢接部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伞骨还包括中拉骨和第三主骨,其中,所述中拉骨一端与所述第一主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主骨枢接;所述第三主骨还与所述第二主骨枢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拉骨包括第一子内拉骨、第二子内拉骨和子内支骨,所述子内支骨上依次设有第四枢接部、第五枢接部和第六枢接部,其中,
所述第四枢接部与所述第一子内拉骨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一子内拉骨的另一端与所述上巢枢接;
所述第五枢接部与所述第二子内拉骨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二子内拉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一端枢接;
所述第六枢接部与所述第一主骨的中部枢接,设所述内支骨的与所述第一主骨枢接的一端为内支骨第一端,所述第六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内支骨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伞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巢包括内套和套设于所述内套外侧的外套,所述内套与外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枢接部设于所述外套上;
所述内套顶端设有第一延伸体,所述第一延伸体顶端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上巢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二卡合部,所述内套相对所述外套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固定连接或者使得所述第一卡合部脱离所述第二卡合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伞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巢底端向下延伸有第二延伸体,所述内套设有供所述第二延伸体通过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通孔内设有呈环状设置的按钮,所述内套套设于所述按钮上,所述按钮设有供所述第二延伸体通过的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通孔侧壁设有用于使所述按钮部分裸露于外侧的第三通孔,所述按钮背离所述第三通孔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弹簧;
所述第二延伸体朝向所述第一弹簧的一侧设有用于与所述按钮卡合固定连接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延伸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使所述第一弹簧处于第一压缩状态,直至所述按钮卡合固定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时,所述第一弹簧处于第二压缩状态,所述第一弹簧处于第二压缩状态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弹簧处于第一压缩状态时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的外侧壁设有至少一第二导槽,所述外套的内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导槽适配的导块,所述第二导槽设有用于使所述内套和外套相对转动的水平段;或者所述外套的内侧壁设有至少一第二导槽,所述内套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导槽适配的导块,所述第二导槽设有用于使所述内套和外套相对转动的水平段。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外侧壁设有可内收至中棒内部的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延伸体套设于所述中棒上,且所述第一延伸体内侧壁对应所述第一凸块的位置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二凸块抵接以阻碍所述内套向下运动,且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二凸块抵接时,所述伞骨处于内翻状态。
8.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伞骨还包括与所述下巢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用于当所述伞骨处于外翻状态时收容所述伞骨的防水套,所述防水套呈筒状设置,且沿所述中棒滑动;当所述伞骨全部或部分收容于所述防水套内部时,所述防水套与所述下巢分离;当所述伞骨全部位于所述防水套之外时,所述防水套与所述下巢固定连接,以推动所述下巢跟随所述防水套沿所述中棒滑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伞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套内侧壁的顶部设有凸环;
所述下巢包括内套、套设于所述内套外侧的中套、套设于所述中套外侧的外套至少一转子,其中,
所述转子上设有转轴、与所述凸环适配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和卡舌,所述内套外侧壁设有用于容置所述转轴的容置槽,所述转轴夹持于所述内套和中套之间,且所述内套和中套侧壁均设有用于容置所述转子的转孔,所述转子在所述转孔内转动;
所述中巢底端向下延伸有第二延伸体,所述第二延伸体上设有与所述卡舌适配的卡孔,所述卡舌卡入所述卡孔内以使所述下巢与所述中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枢接部设于所述外套顶端,且所述外套的外侧壁设有用于与所述凸环抵接的第三凸块,当所述凸环与第三凸块抵接时,所述防水套带动所述外套向下运动,并带动所述转子转动以使所述凸环与所述第一卡槽卡合,所述卡舌脱离所述卡孔,且所述第二卡槽卡合于所述中套的卡孔内,所述防水套通过所述凸环与第一卡槽之间卡合固定以带动所述下巢沿所述中棒运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伞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套与内套之间转动连接;
所述防水套的内侧壁纵向设有至少一凸条,所述内套外侧壁设有与所述凸条适配的第三卡槽,所述防水套沿所述中棒滑动时,所述凸条位于所述第三卡槽内,所述防水套通过所述凸条与所述第三卡槽之间的配合带动所述内套转动;
所述内套顶端设有第一延伸体,所述第一延伸体顶端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上巢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二卡合部,所述防水套带动所述内套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固定连接或者使得所述第一卡合部脱离所述第二卡合部。
CN201410365840.8A 2014-07-29 2014-07-29 伞骨 Active CN1041381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65840.8A CN104138111B (zh) 2014-07-29 2014-07-29 伞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65840.8A CN104138111B (zh) 2014-07-29 2014-07-29 伞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38111A true CN104138111A (zh) 2014-11-12
CN104138111B CN104138111B (zh) 2016-02-24

Family

ID=51847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65840.8A Active CN104138111B (zh) 2014-07-29 2014-07-29 伞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3811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9515A (zh) * 2015-02-13 2015-07-29 吕孙宝 具有自动收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CN110025104A (zh) * 2019-04-30 2019-07-19 吕孙宝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25278U (zh) * 1992-05-26 1992-12-23 九和洋伞股份有限公司 超短三节自动伞
CN2614507Y (zh) * 2003-04-18 2004-05-12 刘福田 自动折叠伞结构改良
CN1504138A (zh) * 2002-12-02 2004-06-16 游清泉 收折伞具
CN202760386U (zh) * 2012-07-19 2013-03-06 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 多折伞勾线固定结构
CN204015367U (zh) * 2014-07-29 2014-12-17 吕孙宝 伞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25278U (zh) * 1992-05-26 1992-12-23 九和洋伞股份有限公司 超短三节自动伞
CN1504138A (zh) * 2002-12-02 2004-06-16 游清泉 收折伞具
CN2614507Y (zh) * 2003-04-18 2004-05-12 刘福田 自动折叠伞结构改良
CN202760386U (zh) * 2012-07-19 2013-03-06 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 多折伞勾线固定结构
CN204015367U (zh) * 2014-07-29 2014-12-17 吕孙宝 伞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9515A (zh) * 2015-02-13 2015-07-29 吕孙宝 具有自动收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CN104799515B (zh) * 2015-02-13 2016-08-17 吕孙宝 具有自动收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CN110025104A (zh) * 2019-04-30 2019-07-19 吕孙宝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38111B (zh) 2016-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15367U (zh) 伞骨
CN204763809U (zh) 反折伞具
CN104138111B (zh) 伞骨
CN102599697A (zh) 全自动直骨开收伞
CN105029854A (zh) 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CN205923212U (zh) 直骨双向伞
CN202961085U (zh) 折叠助行车
CN105105445B (zh) 一种反向闭合伞
CN104146459B (zh) 一种强抗风的遮阳伞骨架
CN104799515B (zh) 具有自动收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CN208769241U (zh) 一种便携式折叠床
CN202603859U (zh) 全自动直骨开收伞
CN205143760U (zh) 一种可站立的折叠伞
CN204426959U (zh) 具有自动收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CN106579691A (zh) 一种伞面可调的折叠伞
CN206025450U (zh) 一种便于把握的雨伞
CN204426957U (zh) 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CN106723767B (zh) 一种笔型折叠伞
CN206043694U (zh) 一种折叠伞骨架翻折自动复位结构
CN202496557U (zh) 直骨式全自动开收伞结构
CN205813803U (zh) 一种伞布可伸缩性雨伞
CN206213444U (zh) 一种反向折叠式雨伞
CN204483320U (zh) 一种防丢失的伞套
CN204273479U (zh) 便于收拢的折叠伞
CN205321469U (zh) 自动收缩雨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8

Address after: Room 2303, No.21, Jiahe Road, Siming District,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AMEN YUY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62311 Fujian city of Quanzhou province Nanan City Shi Shan Zhen Shan Er Cun Tan Mei No. 8

Patentee before: Lv Sun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