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35334B - 用于在sic接收机中基于后验信息对码字排序的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在sic接收机中基于后验信息对码字排序的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35334B
CN104135334B CN201410197156.3A CN201410197156A CN104135334B CN 104135334 B CN104135334 B CN 104135334B CN 201410197156 A CN201410197156 A CN 201410197156A CN 104135334 B CN104135334 B CN 1041353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 word
information
bit
multiple code
sorting mea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971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35334A (zh
Inventor
徐明光
孙亚崑
H-L·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iwei International Co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arvell Asia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wier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wier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wier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353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53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353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53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7/00Conversion of a code where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given sequence or number of digits to a code where the same, similar or subset of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by a different sequence or number of digi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31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equal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7Decoding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detection operation
    • H04L1/0048Decoding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detection oper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detection of multiuser or interfering signals, e.g. iteration between CDMA or MIMO detector and FEC decod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H04L1/203Details of error rate determination, e.g. BER, FER or W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09Error detection only, e.g. us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codes or single parity b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1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using multiple parity bits
    • H03M13/1102Codes on graphs and decoding on graphs, e.g.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2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convolutional codes, e.g. unit memor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57Turbo codes and de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45Combining techniques, e.g. code combi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在连续干扰消除SIC接收机中基于后验信息对码字排序的系统和方法。提供了用于在连续干扰消除接收机中确定解码顺序的系统和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控制电路来接收多个码字。该方法还包括基于与多个码字关联的后验信息针对多个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计算至少一个排序度量并且基于至少一个排序度量确定解码顺序。

Description

用于在SIC接收机中基于后验信息对码字排序的系统和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公开按照35U.S.C.§119(e)要求于2013年5月3日提交的第61/819,429号美国临时申请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被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地涉及用于在采用连续干扰消除(SIC)技术的接收机中对码字排序的系统和方法。更具体地,该公开讨论基于后验信息确定解码顺序。
背景技术
公开的技术涉及通信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在具有或者没有重传的通信系统中执行连续干扰消除(SIC)。
在数据传输系统中,期望的是在目的地准确地接收经常被划分成分组的信息。在源或者在源附近的发射机经由信号或者信号矢量发送该源所提供的信息。在目的地或者在目的地附近的接收机处理发射机发送的信号。在通过其发送信息的、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一个或者多个介质可能破坏信号,使得接收机不能正确地重建发射的信息。因此,在给定传输介质的情况下,通过发射机和/或接收机及其相应部件的仔细设计来获得足够的可靠性。
连续干扰消除(SIC)是一种用于改善数据传输系统的性能的技术。根据该技术,与少量破坏(例如,归因于有利信道条件)关联的接收码字在与较大量破坏关联的其它码字之前被解码。从接收信号矢量减去解码的码字的影响以从其它码字中去除由于解码的码字所致的干扰。以该方式,其它码字可以经历较少干扰并且能够实现比没有干扰消除高的信噪比(SNR)。
对码字进行解码的顺序是重要设计考虑。常规SIC方法按照以基于反映长期信道条件或者信道性能(诸如长期信噪比)的信息的顺序对码字进行解码。然而,由于信道和干扰条件可能迅速改变,所以这样的信息可能未准确地反映与(例如,在通信系统的特定子帧中的)特定传输尝试有关的条件。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连续干扰消除接收机中进行解码的方法。接收多个码字,并且基于与多个码字关联的后验信息针对多个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计算至少一个排序度量。另外,基于至少一个排序度量确定用于多个码字的解码顺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使用连续干扰消除对码字进行解码的接收机。该接收机包括被配置用于接收多个码字的控制电路。该接收机还包括被配置用于基于与多个码字关联的后验信息针对多个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计算至少一个排序度量的解码电路。该解码电路还被配置用于基于至少一个排序度量确定用于多个码字的解码顺序。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后验信息包括对数似然比(LLR)信息、互信息和误比特率(BER)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信息。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排序度量还基于与多个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对应的编码速率。
附图说明
将在考虑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具体描述时清楚本公开的以上和其它方面及潜在优点,在整个附图中,相似附图标记指代相似部分,并且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的高级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连续干扰消除(SIC)系统的高级框图;
图3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执行SIC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4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基于后验信息对码字排序的若干示例;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用于在SIC接收机中确定解码顺序的方法的高级流程图;以及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执行这里描述的过程中的任何过程的计算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一般地涉及在潜在地利用重传的传输系统中执行连续干扰消除(SIC)。在一个方面,码字排序可以基于与待解码的码字关联的后验信息。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100的图示。图1的系统包括发射机110、信道160和接收机18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大量传输系统、诸如系统100之间划分待传输的数据,其中每个系统对应于一个并行传输。例如,系统100可以对应于在特定频率范围中承载数据的系统带宽的一部分上(例如,在一个或者多个子载波上)的传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示系统可以代表无线通信系统。在这些实施例中,发射机110可以是无线发射机(例如,无线路由器或者基站),并且接收机180可以是无线接收机(例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持设备)。发射机110和接收机180中所示的部件可以由单个集成电路(IC)实施或者实施为电路板上的分离部件或者实施于可编程逻辑器件上。这些部件可以实施于分离器件或者电路上并且联网在一起。
发射机110可以使用编码器和调制器块来处理C个信息比特序列以产生C个码字。例如,编码器和调制器块102、104和106可以分别处理比特序列101、103和105以输出码字112、114和116。虽然根据二进制数据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可以用非二进制数序列或者包含符号的另一类型的信息替换比特序列101、103和105而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编码器和调制器块102、104和106可以分别包括编码器102a、104a和106a。这些块可以采用纠错或者检错码以对比特序列101、103和105进行编码。例如,编码器102a、104a和106a可以使用卷积码、Turbo码、LDPC码或者其它适当码对比特序列101、103和105进行编码。可以向编码比特添加诸如形式为循环冗余校验(CRC)的检错信息。编码器和调制器块102、104和106还可以分别包括调制器102b、104b和106b以基于任何适当调制方案、诸如正交幅度调制(QAM)、脉冲幅度调制(PAM)或者相移键控(PSK)对与比特序列101、103和105关联的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调制。虽然编码器和调制器块102、104和106被图示为分离块,但是这些块可以被实施为一个或者多个编码器和调制器单元。
码字到流映射器120可以处理编码器和调制器块(例如,编码器和调制器块112、114和116)输出的C个码字以输出S个流。这些S个流由编码值x1[m]至xS[m]代表,其中m是与传输实例关联的传输索引。可以在时域中或者在频域中或者其任何组合中定义传输实例。在一些实施例中,m可以指在时域中发送的符号的索引。在一些实施例中,m可以代表子载波的索引。所有S个流x1[m]至xS[m]可以被统一地指示为S×1流矢量x(m),使得:
x(m)=[x1[m],...,xS[m]]T
可以向MIMO预编码器150中输入流x1[m]至xS[m]。MIMO预编码器150可以将流x1[m]至xS[m]映射到发射值其中T是发射天线的数目,并且T≥S。这些发射值可以被分组到T×1矢量x~(m)中,其在下文将被称为发射矢量其中:
可以使用线性预编码操作来执行从流矢量x到发射矢量的该映射。例如,MIMO预编码器150可以通过将流矢量x(m)乘以T×S预编码矩阵P来生成发射矢量使得:
可以选择预编码矩阵P以实施某些传输方案。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选择预编码矩阵P,使得跨多个发射天线发送相同数据流x1[m]的多个副本以改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该冗余性导致能够使用接收的副本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副本以在接收机处重建发射信号的更高可能性。备选地,可以选择预编码矩阵以并行发射多个数据流以诸如增加通信链路的可实现的数据速率。可以采用各种技术、诸如闭环空间复用或者其它形式的波束成形。
可以在发射机110处使用T个发射天线对发射值进行发射。例如,可以通过发射天线152发射在传输期间,可以被信道160所代表的传输介质和加性噪声源z1[m]至zR[m]更改。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160可以是在发射与接收机天线之间的物理空间,该物理空间由于至少随时间变化的多径衰落和阴影效应而阻碍和衰减传送的信号。加性噪声源z1[m]至zR[m]可以例如是环境电磁干扰。在一些场景中,可以将噪声源z1[m]至zR[m]建模为具有零均值的加性白高斯噪声(AWGN)。而且,在许多应用中,信道160可以不随时间变化,这意味着信道的性质在适当时间量程内基本上不变。在实时数据传输系统中,适当时间量程可以是在毫秒范围中。
接收机180可以使用R个接收机天线、诸如接收机天线182来接收信号y1[m]至yR[m]。这些接收信号将统称为第m个接收矢量y(m)或者简称为接收矢量y,其中:
y(m)=[y1[m],...,yR[m]]T
接收机180可以包括任何适当数目的接收机天线,并且因此R可以是至少为S的任何整数。信号y1[m]至yR[m]可以包括来自已经被信道160和噪声源z1[m]至zR[m]衰减和/或破坏的信号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信号的信息。接收机180可以处理接收信号以产生输出比特序列191。接收机180完成的处理可以包括解调和解码。备选地,可以将输出比特序列191引向接收机180外部的解码器(未示出)。解码的信息191可以用来适配接收机180所执行的接收机处理,如以下更具体描述的那样。
由于发射机110的多个发射天线和接收机180的可能多个接收机天线,信道160有时可以称为具有T个输入(来自发射机110)和R个输出(来自接收机180)的MIMO信道或者简称为T×RMIMO信道。由于信道性质,R个接收机天线中的每个接收机天线接收的信号可以基于来自多个发射天线的信号。具体而言,每个接收机天线接收的信号可以是发射天线提供的信号的线性组合。因此,以矩阵形式,第m个接收矢量y(m)可以由下式建模:
其中M是接收的编码符号矢量的总数,y是代表接收机180的R个接收机天线接收的信号的R×1接收矢量,并且是代表信道160对发射矢量的影响的T×R矩阵并且有时可以被称为信道响应矩阵。矢量是包含发射机110的T个发射天线发射的发射值的T×1矢量,并且z是代表加性噪声的R×1信号矢量,其中:
z(m)=[z1[m],...,zR[m]]T
通过将等式1代入等式2中,可以计算将流矢量x与接收矢量y相关的有效传输信道如下:
其中H(m)代表在信道160中使用的实际信道特性并且:
是代表由预编码器150修改的有效传输信道的R×S矩阵。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选择预编码矩阵P,使得使系统的分集增益最大化的有效传输信道H(m)被创建。例如,可以选择预编码矩阵P以改变信道的表观特性,从而有效信道矩阵比实际信道矩阵更接近正交矩阵。预编码矩阵P可以是Givens旋转矩阵、Vandermonde矩阵、Fourier矩阵、Hadamard矩阵或者另一类型的矩阵。
可以将每个码字、例如码字112映射到流的集合,其中c(i)表示与码字i对应的流的总数并且1≤c(i)≤S。换而言之,第i个码字(等价于码字i,或者与索引i关联的码字)可以与流索引集合Si={i1,i2,...,ic(i)}关联,使得来自第i个码字的流矢量xi(m)被表示为:
相似地,可以使用来自流集合Si的流索引来表达与第i个码字对应的信道如下: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机110和接收机180可以采用允许发射机110向接收机180多次发射信息比特101、103或者105的重传协议。例如,发射机110和接收机180可以采用自动重复请求(ARQ)或者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方案。在使用ARQ或者HARQ方案时,接收机180可以包括反向(back)信道发射机115。反向信道发射机115可以可操作用于通过反向信道107向发射机110发送回确认信号。肯定确认信号可以响应于成功传输而由反向信道发射机115发送,而如果传输未成功则可以发送否定或者无确认信号。成功传输是其中接收信号y被接收机180重建和接受的传输。接收机180可以例如在接收机180未在重建的信息中检测到(例如,来自循环冗余校验的)任何错误时接受重建的信息。重建过程可以包括解码、分集组合、信号处理、另一技术或者其组合。
尽管已经主要关于ARQ和HARQ重传协议描述了本公开,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重传协议。例如,传输系统可以采用重复编码和传输协议,其中无论接收机需要的传输数目如何都为传输的每个数据分组发送固定数目的重传。在该情况下,由于可以无需重传请求以实施重传协议,所以可以无需发射机115。
可以将传输定义为传输时间间隔(TTI),并且可以将传输时间t定义为特定TTI的索引。例如,在长期演进(LTE)协议中,子帧可以对应于用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TTI,并且传输时间t可以对应于子帧的标识符(例如t=Subframe_ID)。从在传输时间t发射的多个C个码字之中,C个码字中的每个码字i可以已经由发射机110发射用于不同次数的传输尝试ki。例如,传输时间t可以对应于码字1的第二传输尝试(k1=2)和码字2的第一传输尝试(k2=1)。可以使用函数ti(·)来表达与码字i的第ki个传输尝试对应的传输时间t如下:
t=ti(ki)。
在以下描述中,有时可以省略传输时间ι以简化符号表示。
可以将等式3的系统模型扩展如下以考虑MIMO系统100的重传能力:
其中y是代表接收机180的R个接收机天线在与传输时间t对应的接收时间接收的信号的R×1接收矢量,并且z是代表与传输时间t关联的具有噪声方差的加性噪声的R×1信号矢量。信道H是代表信道160对发射矢量x的影响的T×R矩阵。可以使用信道矩阵(i=1,...,C)来表达信道H,其中每个信道分量代表信道H在时间t在它的第ki个传输尝试之下与码字i对应的部分。也可以使用信道分量hs(m;t)(s=1,...,S)来表达信道H,其中每个信道分量hs(m;t)代表信道H的与在传输时间t发射的流s对应的部分。以下示出信道H的两个表示:
矢量x是包含由发射机110的T个发射天线在传输时间t发射的发射值的T×1矢量如下:
在传输时间t,每个发射值可以对应于传输尝试ki。在以下描述中并且出于示例的目的,可以简单地将x(m;t)表示为x(m)或者x。
可以在相同码字的多个传输尝试期间发射相同发射值。备选地,可以发射不同发射值。例如,在传输尝试k期间发射的码字i的发射值可以不同于在另一传输尝试j期间发射的相同码字i的发射值这例如是在连续传输中使用增量冗余(IR HARQ)时的情况。
一种用于提高MIMO系统、例如图1的系统100的性能的技术是使用连续干扰消除(SIC)。根据该技术,包含由于噪声、干扰或者其它源所致的较少量信号破坏的码字可以在与较大量信号破坏关联的其它码字之前被首先解码。可以从接收信号矢量、例如图1的接收矢量y减去解码的码字对其它码字的影响以去除解码的码字对其它码字的干扰。
可以用多种方式实施SIC。例如,可以实施SIC,使得对所有码字并行解码,从而在每级对一个码字串行解码,或者从而在每级对任何任意数目的码字同时解码。例如,在于2010年4月2日提交的、标题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RECEIVERS USING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ASED ON CYCLE REDUNDANCY CHECK”并且由代理案号MP3606标识的共同未决、共同转让的第13/047,056号美国专利申请中描述用于实施SIC的技术,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下文并且出于示例的目的,本公开将主要讨论串行SIC实现方式。然而,本公开的系统和方法可以适用于SIC的其它实现方式。例如,任何SIC实现方式(例如,串行或者并行)可以使用如下SIC排序,该SIC排序是使用这里描述的技术而生成的。
图2图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执行SIC的系统200的框图。系统200可以包括用于对码字L1,L2,...,LC分别解码的C个解码级1,2,...,C。为了易于图示,仅示出这些级中的4级,并且选择这些级以按照该顺序(即L1=1、L2=2、…、LC=C)分别对应于码字1,2,…,C。然而,如以下将进一步具体说明的那样,可以使用任何希望的码字排序。
除了最后级之外的每级可以包括用于码字i的接收机块和与该码字i关联的干扰消除器。例如,接收机块202和干扰消除器204可以对应于与码字1关联的第一级,接收机块206和干扰消除器208可以对应于与码字2关联的第二级,并且接收机块256和干扰消除器258可以对应于与码字(C-1)关联的第(C-1)级。最后级可以包括与码字C关联的接收机块并且无干扰消除器块、例如接收机块260。虽然图2的接收机和干扰消除器块被图示为分离块,但是这些块可以由单个或者多个集成电路板或者器件实施为一个或者多个部件。
在第一级,接收机202可以基于接收信号矢量y、例如来自图1的接收信号矢量y对码字1进行解码以生成解码码字1。干扰消除器204可以对接收信号矢量y以及接收机202输出的解码码字1进行接收。干扰消除器204可以生成干扰减少的接收信号矢量其中由于码字1所致的干扰被消除。
在第二级,接收机206可以基于干扰减少的接收信号矢量对码字2进行解码以生成解码码字2。干扰消除器208也可以接收来自干扰消除器204的以及接收机206输出的解码码字2。干扰消除器208可以生成干扰减少的接收信号矢量其中通过从干扰减少的接收信号矢量去除码字2的影响来消除由于码字1和2所致的干扰。
与第二级相似,在SIC级i=3,...,C-1的接收机块可以基于干扰减少的接收信号矢量对码字i进行解码。干扰消除器可以输出干扰减少的接收信号矢量其中由于码字1至i所致的干扰被消除。
在最后级,接收机块260可以基于级(C-1)的干扰消除器258输出的干扰减少的接收信号矢量对码字C进行解码。
在图3中图示可以在图2的接收机和干扰消除器块中实施的SIC过程的一个示例。图3是图示用于使用示例性码字排序(L1,L2,...,LC)在传输时间t执行SIC的过程300的流程图。过程300包括要素302-32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图2的接收机块中实施要素312,并且可以在图2的干扰消除器块中实施要素318和320。
在302,确定用于在传输时间t在SIC过程的相应级中对码字进行解码的排序。该排序可以在数学上被表示为:
{1,2,...,C}→Π(t)=(L1,L2,...,LC). 等式(4)
换而言之,C个码字(例如,图1的码字101至105)被映射到排序的C元组或者排序Π。排序Π定义可以在每个SIC级i=1,...,C对码字进行解码的顺序。在图2中所示的示例中,按照该顺序(即Li=i)对码字1至C进行解码。然而,可以使用任何适当排序Π。例如,在于2011年6月20日提交的、标题为“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MIMO)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并且由代理案号MP3697标识的第13/164,111号共同未决、共同转让的美国专利申请中描述用于确定SIC解码排序的一些技术,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在304,可以初始化用于过程300的参数。例如,可以将第一级使用(例如,图2的干扰消除块204接收)的干扰减少的接收信号矢量初始化成接收信号矢量y。此外,可以将用于第一级(例如,图2的接收机202和/或干扰消除器204使用)的有效信道矩阵初始化成有效信道矩阵H(例如,图1的有效信道130)。
在306,确定是否已经对所有C个码字进行解码。如果已经对所有码字进行解码(即t>C),则可以终止过程300。否则,如果存在仍然未解码的任何码字(即1≤i≤C),则可以使用308、310、312、314、316、318和320对码字进行解码。用于对一个码字进行解码的每个迭代可以对应于一个SIC级。
在308,可以对于尚未被解码的码字确定更新的排序。用于留待解码的码字的更新的排序可以不同于在302处推导的排序,因为消除先前解码的码字可能影响留待解码的码字的排序。预期确定剩余码字的更新的排序以提高干扰消除过程的性能、但是以增加的计算复杂性为代价。因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重用在302处推导的初始码字排序并且可以省略308。
在310,选择将在SIC级i解码的码字。例如,可以如在302或者308生成的排序所定义的那样,确定将在SIC级i解码的码字i为Li
在312,可以基于在第i级接收的干扰减少的信号和在第i级的SIC调整的有效信道矩阵对在310选择的码字、例如第Li个码字进行解调和/或解码。该有效信道矩阵对应于用于在索引(i-1)的级尚未被解码的码字的复合信道、即在312使用的特定解调和解码方法可以依赖于接收机实现方式。
在314,可以对于第Li个码字确定可靠性度量。可靠性度量的大值可以指示用高准确程度对第Li个码字进行解码,而可靠性度量的小值可以指示错误作为解码过程的一部分已经被引入的较大可能性。也可以考虑其它形式的可靠性度量而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例如,二元可靠性度量可以指示解码性能是否已经满足阈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计算循环冗余校验(CRC)或者通过确定解码数据是否与在发射机110和接收机180二者处可用的信息、诸如在传输协议中标准化的信息一致来确定这样的二元度量。
在316,可以将在314确定的可靠性度量与预定义阈值比较以便确定解码的第Li个码字是否满足预定义的准确程度。如果认为解码的码字足够可靠,则过程300在318继续解码的码字的消除。否则,如果不认为可靠性度量足够可靠,则过程300可以确定不应消除码字Li、代之以在306继续下一SIC迭代。使消除限于满足可靠性准则的码字可以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提高性能,因为消除不正确解码的码字潜在地妨碍任何后续码字的成功解码。这样的错误传播可能出现,因为消除不正确解码的码字向接收信号中引入附加破坏,这潜在地远超过在执行SIC之前存在的破坏。然而,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尤其在解码一般可靠时,可以省略314和316从而产生减少的计算复杂性。
在318,对发射信号矢量重新编码和调制以生成重建的发射信号矢量通过从用于级i的干扰减少的接收信号矢量消除干扰来生成用于级i+1的干扰减少的接收信号矢量这可以通过从干扰减少的接收信号矢量减去重建的发射信号矢量(即,如与码字Li对应的信道修改)的影响来完成:
在320,可以生成用于具有索引i+1的级的有效信道例如,可以通过删除与用于第Li个码字的信道对应的列来生成
其中A\B表示从矩阵A删除矩阵B的列。
接着,可以再次检查306。可以对下一码字Li+1进行解码(即,i递增成i+1),除非已经对所有码字进行解码,在该情况下可以终止过程300。
虽然过程300描述了使用迭代级的SIC,但是这仅是示例而并不意味着限制或者穷举。这里描述的方法和过程一般地适用于其它SIC表示,包括QR表示。
SIC解码技术的性能可以显著地依赖于与图3中的要素302和308相关地示出的码字的排序。因而,确定解码顺序是SIC接收机的重要组成。期望的是使用准确反映与某个传输尝试关联的信道和干扰条件的信息来确定解码顺序。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可用于确定码字顺序的信息可以限于已经在大量传输尝试内平均的长期信息。例如,信息可以限于长期信噪比或者长期分组错误率(PER)。然而,与在先传输尝试关联的这样的长期信息可能未准确反映与当前传输尝试关联的信道和干扰条件。这可能牺牲解码性能并且促使基于准确反映接收矢量y的信道和干扰条件的后验信息执行SIC解码。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码字排序可以基于接收信号矢量y。例如,对于信息比特101、103和105中的任何信息比特,可以确定概率度量,该概率度量与以接收信号矢量y为条件的、相应信息比特与逻辑零或者逻辑一关联的概率相对应。重要的是,该概率度量反映在接收矢量y给定时的条件概率,因为接收矢量提供用于对信息比特的值进行解码的重要信息。在本公开的下文中,这些条件概率度量被称为后验信息或后验的信息,因为它们反映接收信号的接收后概率度量。
后验信息可以用各种形式来表达并且适用于比特级和符号级度量二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后验信息可以表示为pk,i(t)并且根据下式从接收信号来推导:
其中y(m;t)指接收信号矢量,H(m;t)对应于等效信道,指噪声方差,并且1≤i≤C,1≤k≤D(i)。在等式(5)中,D(i)表示在第i个码字中包含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可以在接收机处估计等效信道和噪声。
相似地,可以在符号级表达后验信息。后验信息可以被表示为pm,s(t)并且由下式给出:
其中1≤s≤S,1≤m≤M(t),并且M(t)表示在第t个TTI中的编码符号矢量的数目。后验信息对应于以接收信号以及信道和噪声统计量为条件的概率度量。然而,后验信息无需必然以概率度量的形式来表达、而是也可以表达为分组错误率(PER)、误比特率(BER)、对数似然比、成功解码的概率或者使用其它适当术语。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验信息可以对应于在接收信号矢量y(m;t)与第i个码字的编码比特之间的互信息。广而言之,互信息可以视为两个随机变量的相互依赖性的度量。例如,如果两个随机变量在统计上独立,则随机变量之一的知识不提供关于另一随机变量的任何信息。这两个变量的互信息因此为零。对照而言,如果两个变量可以根据彼此来确定地推导(例如,在第一随机变量是第二随机变量的确定函数时),则互信息为大,因为随机变量之一传达的所有信息与另一随机变量共享。为了确定SIC解码顺序,可能希望最大化在接收信号矢量y(m;t)与给定的码字的编码比特或者符号之间的互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互信息作为后验信息可以比其它概率度量更可靠。也例如在于2011年6月20日提交的、标题为“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SUCCESSIVE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并且由代理案号MP3697标识的共同未决、共同转让的第13/164,111号美国专利申请中描述互信息度量,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如关于图3中的要素314讨论的那样已经将SIC应用于一个或者多个码字之后重新计算码字的排序。如果执行这样的重新计算,则后验信息可以考虑该消除。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码字排序还可以依赖于后验信息和与码字i关联的编码速率Ri二者。编码速率Ri可以为接收机180所知,因为它是预先确定的或者因为从发射机向接收机传达该编码速率(例如,使用某种形式的控制信令)。考虑码字i的编码速率作为确定解码顺序的一部分是有益的,因为编码速率影响码字能够被正确解码的可能性。例如,假设以相同信噪比接收两个码字并且两个码字中的第一码字具有比第二码字小的编码速率,则应当比第二码字更早地对第一码字进行解码,因为较小编码速率使得能够更可靠解码第一码字。因而,通过比第二码字更早地对第一码字进行解码,更可能的是将对第一码字正确解码并且将正确执行后续对第一码字的干扰的消除。在利用接收信号的后验信息和编码速率二者用于确定解码顺序的实施例中,解码顺序可以在数学上表达为:
Π(t)=g(pk,i,Ri(t);1≤i≤C,1≤k≤D(i)),
其中g(·)是将后验信息pk,i和编码速率Ri映射到解码顺序Π(t)的适当函数。将在本公开中提供用于函数g(·)的各种示例。
如关于图2中的要素302讨论的那样,可以在执行码字的迭代消除之前确定解码顺序。备选地,可以在C个码字中的每个码字的迭代解码之后重新确定码字排序。这样做可以提高解码性能,因为先前码字的消除影响接收信号y(m,t)。因此,与在已经消除一个或者多个码字之后的剩余码字关联的排序可以不同于在将SIC应用于第一码字之前确定的初始解码顺序。然而,这种对解码顺序的计算以更高计算复杂性为代价,因为需要为每个SIC迭代而不是仅一次执行排序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码字排序可以基于考虑与先前传输尝试关联的信息的后验信息。例如,在利用重传协议的传输系统中,先前传输尝试可以包含关于在码字i中包含的信息比特的重要信息,并且因此应当与以后传输尝试关联的信息一起考虑来自先前传输尝试的这样的信息。因而,可以修改等式(5),使得pk,t(t)对应于以当前和先前传输尝试二者为条件的条件概率。可以将当前和先前传输尝试表示为序列τ=ti(1),...,ti(ki),其中i是码字索引,并且ki表示先前解码尝试。涵盖当前和在先传输尝试的后验信息然后变成:
对于1≤i≤C和1≤k≤D(t)。虽然未示出,但是可以在符号级相似地表达涵盖重传尝试的后验信息。
图4示出基于平均的后验信息确定在时刻t的解码顺序∏(t)。对于每个码字,计算并且通过码字的编码速率来归一化平均后验信息以获得:
码字排序410示出П(t)由针对其与要素412a、412b和412c对应的条件被满足的有序的码字索引L1,…,LC的C元组给出。要素412a、412b和412c中的每个要素对应于与码字之一关联的码字级后验信息。具体而言,对要素412a、412b和412c进行排序,从而使得412a对应于具有最大度量的码字、412b对应于具有次大度量的码字并且412c对应于具有最小度量的码字(可能受到约束)。要素412a、412b和412c所提供的排序条件因此保证L1是具有最大后验信息度量的码字的码字索引、L2是次大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用似然比(LLR)的形式表达后验信息。在使用重传的通信系统中,可以计算码字i的第k个编码比特的LLR为:
LLR因此反映码字i的第k个信息比特为逻辑一的概率与所述信息比特为逻辑零的概率之比的对数。因而,LLR的大正值指示信息比特可能为逻辑一。反言之,具有大的量值的负LLR指示信息比特可能为逻辑零。在出于某个原因而未传输码字i的第k个信息比特的情况下,然后可以将LLR(k,i)设置成零,从而反映没有关于所述信息比特的信息在接收机处可用的事实。
在LLR用作后验信息的实施例中,码字顺序可以表达为:
Π(t)=g(LLR(k,i),Ri(t);k=1,...,D(i),i=1,...,C)。
当在比特级定义LLR时,它们可以反映与当前和/或在先传输尝试关联的信噪比以及调制和编码速率的影响。使用LLR来表达后验信息的又一益处是被打孔比特(即,在某个传输尝试中未被传输的编码比特)可以在解码过程中容易地通过将它们的关联LLR设置成零来建模。相似地,可以通过利用组合方法、诸如追踪组合或者增量冗余来组合以往传输尝试的信息与当前传输尝试的信息。这些方法允许与以往和当前传输尝试二者关联的信息由单个LLR表达。最后,即使在未应用SIC时仍然在接收机中频繁使用LLR。因而,接收机可以已经具有用于计算、存储和处理LLR的功能。在这样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希望通过依赖于LLR用于确定解码顺序来重用该功能。
根据先前段落,可以在比特级、也就是按信息比特定义LLR。然而,为了确定解码顺序,可能有必要确定总体上反映与码字对应的信道和干扰条件的度量。可以用各种形式、诸如通过在按信息比特定义的LLR度量内进行平均来获得这样的码字级度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码字的平均LLR量值可以由下式定义:
其中D(i)表示码字i中的信息比特的数目。两个观察促使利用以上度量。首先,LLR的量值用作信息比特为逻辑零或者逻辑一的可能性的指示。LLR的大的量值指示信息比特可能将为逻辑一(如果LLR为正)或者信息比特可能将对应于逻辑零(如果LLR为负)。如果LLR的量值为小,则关于信息比特的信息较不可靠。对于SIC解码,可以对信息比特进行解码的可靠性是感兴趣的信息(但是并非某个比特是否对应于逻辑零或者逻辑一)。因而,LLR的量值反映用于确定码字顺序的重要信息。第二,每码字单个度量便于确定解码顺序的事实促使在码字中的信息比特内计算平均LLR量值。平均LLR量值反映与某个码字中的信息比特的解码关联的平均可靠性。然而,可以考虑其它运算、诸如取码字中的LLR量值的中值。
图4示出基于在等式5中推导的平均的后验信息确定在时刻t的解码顺序Π(t)。码字排序430示出Π(t)由针对其与要素432a和432b关联的条件被满足的有序码字索引L1,…,LC的C元组来给出。元素432a和432b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于与码字之一关联的码字级后验信息。具体而言,元素432a和432b被排序,从而使得412a对应于具有最大度量的码字并且412b对应于具有最小度量的码字(可能受到约束)。元素432a和432b所提供的排序条件因此保证L1是具有最大后验信息度量的码字的码字索引、L2是次大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LLR信息转换成不同度量,并且可以基于该度量而不是基于LLR信息确定解码顺序。例如,基于码字i中的第k个信息比特的LLR,可以使用用于所述信息比特的误比特率:
如同LLR,比特错误概率Pe(k,i)是在比特级定义的并且可能需要被转换成按码字的度量,以便有助于确定解码顺序。例如,可以选择平均误比特率,该平均误比特率对于码字i由下式定义:
在图4中的450示出反映以上度量的码字排序。
取代跨码字中所包含的信息比特进行平均,比特错误概率可以用来确定用于整个码字的成功解码的概率,其由下式给出:
成功译码的概率是按码字定义的并且可以附加地或者备选地用来确定用于SIC解码的解码顺序。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互信息可以用来确定码字排序。对于码字i的第k个信息比特,互信息可以由下式给定:
其中I(X,Y)表示在随机变量X与Y之间的互信息。可以诸如通过下式基于LLR信息计算互信息:
MI(k,i)=I(bk,i;LLR(k,i)) 等式(8)
与码字i的第k个信息比特对应的互信息MI(k,i)可以通过使用以下近似基于与所述信息比特关联的LLR信息来近似:
对于被打孔比特(即,对于未被传输的编码比特),可以将互信息定义为零,这与被打孔比特关联的LLR相似。
在利用互信息用于码字排序的实施例中,可以基于在比特级定义的互信息和码字的编码速率确定排序如下:
Π(t)-g(MI(k,l),Ri(l);k-1,...,D(l),l-1,...,C)。
与后验信息基于LLR信息的实现方式相似,也可能需要将互信息从比特级转换成码字级以便执行码字排序。这可以通过跨码字中的所有信息比特对每信息比特的互信息取平均来执行。这可以在数学上被表达为:
在图4中的470示出反映以上度量的码字排序。备选地,可以通过跨码字中包含的信息比特确定互信息的中值来向码字指派互信息度量。可以再次执行通过码字i的编码速率进行的归一化。可以在数学上将该度量表达为:
在图4中的490示出反映以上度量的码字排序。
与基于LLR的信息相似,互信息可以是按信息比特定义的并且可以考虑信噪比、调制速率和编码速率的影响。类似地,互信息也可以容易地通过将互信息的值设置成零来适应被打孔比特。可以例如通过根据等式6调整等式8中的LLR度量来考虑重传。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使用近似、诸如等式9中所示的近似来从比特级LLR信息推导互信息可能是重要考虑。因而,存储LLR信息作为它的解码过程的一部分的接收机可以更容易地被适配以基于互信息适应码字排序。例如,可以不必分离地存储比特级互信息,因为可以使用近似、诸如等式9中的近似来推导比特级互信息。从实现方式观点来看,这可以有重要益处,因为它回避了对存储比特级LLR信息和比特级互信息二者的需要。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连续干扰消除接收机中确定解码顺序的过程500的高级流程图。接收机180可以通过使用控制电路在502接收多个码字来执行过程500。过程500还包括在504使用控制电路基于后验信息针对多个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计算至少一个排序度量并且在506基于至少一个排序度量确定解码顺序。
在502,接收多个码字。这些码字可以是在传输时间t被发射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定义传输时间t为特定传输时间间隔(TTI)的索引。例如,子帧可以对应于LTE协议的用于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的TTI,并且传输时间t可以对应于该子帧的标识符(即,t=Subframe_ID)。
在504,基于与多个码字关联的后验信息针对多个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计算至少一个排序度量。例如,可以针对码字i计算排序度量γi(t)。可以基于在传输时间t与码字i关联的信道和干扰条件来确定排序度量。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考虑对数似然比、互信息、误比特率、成功解码的概率或者这些度量的任何组合、基于与码字i的信息比特关联的比特级或者符号级后验信息来确定排序度量γi(t)。在具有重传协议的传输系统中,可以基于在传输时间t接收的码字i并且基于与码字关联的先前传输尝试确定排序度量γi(t)。
在506,基于至少一个排序度量确定用于多个码字的解码顺序。可以将解码顺序Π(t)表示为:
Π(t)=(L1,L2,...,LC),
其中Li表示在第i个步骤被解码的码字的索引。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基于码字的排序度量γi(t)从最高到最低对码字进行排列来确定∏(t)定义的排序。这可以在数学上被表达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SIC解码过程的开始一次计算在506确定的解码顺序。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在每个SIC迭代的开始、即每当已经从接收信号中消除码字时重新计算解码顺序。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执行这里描述的过程中的任何过程的计算设备、诸如图1的系统的部件中的任何部件的框图600。可以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设备600上实施这些系统的部件中的每个部件。在某些方面中,可以在一个计算设备600内包括这些系统的部件中的多个部件。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跨若干计算设备600实施部件和存储设备611。
计算设备600包括至少一个通信接口单元608、输入/输出控制器610、系统存储器603和一个或者多个数据存储设备611。系统存储器603包括至少一个随机存取存储器(RAM602)和至少一个只读存储器(ROM 604)。所有这些单元与中央处理单元(CPU 606)通信以有助于计算设备600的操作。可以用许多不同方式配置计算设备600。例如,计算设备600可以是常规独立计算机,或者备选地,可以跨多个计算机系统和架构分布计算设备600的功能。在图6中,计算设备600经由网络618或者本地网络链接到其它服务器或者系统。
可以在分布式架构中配置计算设备600,其中在分离单元或者位置中容纳数据库和处理器。一些单元执行主要处理功能并且至少包含通用控制器或者处理器和系统存储器603。在分布式架构实施例中,这些单元中的每个单元可以经由通信接口单元608附连到通信集线器或者端口(未示出),该通信集线器或者端口用作与其它服务器、客户端或者用户计算机和其它有关设备的主要通信链路。通信集线器或者端口可以本身具有最小处理能力,从而主要用作通信路由器。多种通信协议可以是系统的一部分、包括但不限于:以太网、SAP、SASTM、ATP、BLUETOOTHTM、GSM和TCP/IP。
CPU 606包括处理器、诸如一个或者多个常规微处理器和一个或者多个补充协处理器、诸如用于从CPU 606分流工作负载的数学协处理器。CPU 606与通信接口单元608和输入/输出控制器610通信,CPU 606通过它们与其它设备、诸如其它服务器、用户终端或者设备通信。通信接口单元608和输入/输出控制器610可以包括用于例如与其它处理器、服务器或者客户端终端同时通信的多个通信信道。
CPU 606也与数据存储设备611通信。数据存储设备611可以包括磁、光或者半导体存储器的适当组合并且可以例如包括RAM 602、ROM 604、闪存驱动、光盘、诸如紧致盘或者硬盘或者驱动。CPU 606和数据存储设备611各自可以例如完全位于单个计算机或者其它计算设备内;或者由通信介质、诸如USB端口、串行端口线缆、同轴线缆、以太网线缆、电话线、射频收发器或者其它相似无线或者有线介质或者前述各项的组合相互连接。例如,CPU 606可以经由通信接口单元608连接到数据存储设备611。CPU 606可以被配置用于执行一个或者多个特定处理功能。
数据存储设备611可以例如存储(i)用于计算设备600的操作系统612;(ii)适于根据这里描述的系统和方法并且具体根据关于CPU 606详细描述的过程引导CPU 606的一个或者多个应用614(例如,计算机程序代码或者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者(iii)可以用来存储程序所需信息的适于存储信息的数据库616。
操作系统612和应用614可以例如以压缩、未编译和加密格式被存储并且可以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从除了数据存储设备611之外的计算机可读介质、诸如从ROM 604或者从RAM 602向处理器的主存储器中读取程序的指令。尽管执行程序中的指令序列使CPU606执行这里描述的过程步骤,但是可以取代用于本公开的过程的实施例的软件指令或者与这些软件指令组合使用硬接线电路。因此,所描述的系统和方法不限于硬件和软件的任何具体组合。
可以提供适当计算机程序代码用于执行与如这里描述的那样确定SIC接收机的解码顺序有关的一个或者多个功能。程序也可以包括程序要素、诸如操作系统612、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设备驱动器”,其允许处理器经由输入/输出控制器610与计算机外围设备(例如,视频显示器、键盘、计算机鼠标等)接驳。
如这里所用术语“计算机可读介质”指提供或者参与提供指令给计算设备600的处理器(或者这里描述的设备的任何其它处理器)用于执行的任何非瞬态介质。这样的介质可以采用许多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非易失性介质和易失性介质。非易失性介质例如包括光、磁或者磁光盘或者集成电路存储器、诸如闪存。易失性介质包括通常构成主存储器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常见形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例如软盘、柔性盘、硬盘、磁带、任何其他磁介质、CD-ROM、DVD、任何其它光介质、打孔卡、纸带、具有孔图案的任何其它物理介质、RAM、PROM、EPROM或者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FLASH-EEPROM、任何其它存储器芯片或者盒或者计算机可从其进行读取的任何其它非瞬态介质。
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参与向CPU 606(或者这里描述的设备的任何其它处理器)输送一个或者多个指令的一个或者多个序列用于执行。例如,可以初始地在远程计算机(未示出)的磁盘上承载指令。远程计算机可以向它的动态存储器中加载指令并且通过以太网连接、线缆线或者甚至使用调制解调器的电话线发送指令。在计算设备600本地的通信设备(例如,服务器)可以在相应通信线上接收数据并且在用于处理器的系统总线上放置数据。系统总线向主存储器输送数据,处理器从该主存储器取回和执行指令。主存储器接收的指令可以可选地在由处理器执行之前或者之后被存储于存储器中。此外,可以经由通信端口接收指令作为电、电磁或者光信号,这些信号是承载各种类型的信息的无线通信或者数据流的示例形式。
尽管这里已经示出和描述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清楚仅通过示例提供这样的实施例。许多变化、改变和替换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想到而未脱离本公开。应当理解可以在实践本公开时采用对这里描述的公开的实施例的各种备选。所附权利要求旨在于限定本公开的范围并且由此覆盖在这些权利要求及其等效含义内的方法和结构。
前文仅举例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并且可以进行各种修改而未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出于示例而非限制的目的呈现本公开的以上描述的实施例,并且本公开仅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20)

1.一种用于在连续干扰消除接收机中进行解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使用控制电路来接收多个码字;
使用所述控制电路基于与所述多个码字关联的后验信息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计算至少一个排序度量,其中所述后验信息包括比特级互信息,并且其中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计算至少一个排序度量包括:基于所述比特级互信息来计算码字级互信息度量,并且基于所述码字级互信息度量来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以及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确定用于所述多个码字的解码顺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后验信息还包括对数似然比(LLR)信息和误比特率(BER)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还基于与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对应的编码速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还包括:
遍及与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关联的信息比特对所述LLR的量值进行平均以获得平均LLR量值;以及
还基于所述平均LLR量值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还包括:
基于比特级LLR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中的比特计算误比特率度量;
遍及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中的所述比特对所述误比特率度量进行平均以获得平均误比特率度量;以及
还基于所述平均误比特率度量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还包括:
基于比特级LLR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计算成功解码的概率;以及
还基于所述成功解码的概率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码字级互信息度量是通过以下之一来计算的:遍及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中的信息比特对所述比特级互信息进行平均或者遍及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中的所述信息比特确定所述比特级互信息的中值;以及
其中基于所述码字级互信息度量来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包括:
通过与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关联的编码速率来归一化所述码字级互信息度量;以及
基于归一化的所述码字级互信息度量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码字之一是重传码字;并且
所述后验信息包括与所述重传码字的先前传输关联的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多个码字中的码字在所述解码顺序中的排行来选择所述码字;
响应于所述选择对所选择的码字进行解码;以及
消除与所选择的码字关联的干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解码确定与所选择的码字关联的可靠性度量;以及
如果所述可靠性度量超过预定义阈值,则消除来自所解码的给定码字的所述干扰。
11.一种用于使用连续干扰消除对码字进行解码的接收机,所述接收机包括:
控制电路,被配置用于接收多个码字;以及
解码电路,被配置用于:
基于与所述多个码字关联的后验信息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至少一个码字计算至少一个排序度量,其中所述后验信息包括比特级互信息,并且其中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计算至少一个排序度量包括:基于所述比特级互信息来计算码字级互信息度量,并且基于所述码字级互信息度量来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以及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确定用于所述多个码字的解码顺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机,其中所述后验信息还包括对数似然比(LLR)信息和误比特率(BER)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收机,其中所述解码电路还被配置用于基于与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对应的编码速率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收机,其中所述解码电路还被配置用于通过以下操作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
遍及与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关联的信息比特对所述LLR的量值进行平均以获得平均LLR量值;以及
还基于所述平均LLR量值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收机,其中所述解码电路还被配置用于通过以下操作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
基于比特级LLR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中的比特计算误比特率度量;
遍及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中的所述比特对所述误比特率度量进行平均以获得平均误比特率度量;以及
还基于所述平均误比特率度量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收机,其中所述解码电路还被配置用于通过以下操作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计算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
基于比特级LLR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计算成功解码的概率;以及
还基于所述成功解码的概率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机,其中所述码字级互信息度量是通过以下之一来计算的:遍及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中的信息比特对所述比特级互信息进行平均或者遍及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中的所述信息比特确定所述比特级互信息的中值;以及
其中基于所述码字级互信息度量来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包括:
通过与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关联的编码速率来归一化所述码字级互信息度量;以及
基于归一化的所述码字级互信息度量而针对所述多个码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字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排序度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机,其中所述多个码字之一是重传码字;并且
所述后验信息包括与所述重传码字的先前传输关联的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机,其中所述解码电路还被配置用于:
基于所述多个码字中的码字在所述解码顺序中的排行来选择所述码字;
响应于所述选择对所选择的码字进行解码;以及
消除与所选择的码字关联的干扰。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收机,其中所述解码电路还被配置用于:
响应于所述解码确定与所选择的码字关联的可靠性度量;以及
如果所述可靠性度量超过预定义阈值,则消除来自所解码的给定码字的所述干扰。
CN201410197156.3A 2013-05-03 2014-05-04 用于在sic接收机中基于后验信息对码字排序的系统和方法 Active CN1041353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819429P 2013-05-03 2013-05-03
US61/819,429 2013-05-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35334A CN104135334A (zh) 2014-11-05
CN104135334B true CN104135334B (zh) 2019-08-09

Family

ID=51807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97156.3A Active CN104135334B (zh) 2013-05-03 2014-05-04 用于在sic接收机中基于后验信息对码字排序的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094029B2 (zh)
CN (1) CN1041353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90938B1 (en) 2014-01-06 2016-11-08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itera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11018795B2 (en) * 2014-09-29 2021-05-25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ding for interference network
WO2016186000A1 (ja) * 2015-05-20 2016-11-24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受信装置
US10965360B2 (en) * 2017-08-23 2021-03-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beam refinement
US11706064B2 (en) * 2018-05-31 2023-07-18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yderabad Method of receiving signal stream and a receiver
US10771122B1 (en) * 2019-05-04 2020-09-08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iscovering codeword decoding order in a seria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IC) receiver us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8374A (en) 1997-08-25 2000-08-2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JP2970656B1 (ja) 1998-06-25 1999-11-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Ds−cdmaマルチユーザ干渉キャンセラ
DE19837426C2 (de) 1998-08-18 2001-12-06 Fraunhofer Ges Forschun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enden von Informationssymbolen mittels einer Mehrzahl von Trägern und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mpfangen von Informationssymbolen
US7209522B1 (en) 2002-12-12 2007-04-24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Blast MIMO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7668125B2 (en) 2003-09-09 2010-02-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transmission for multiple parallel channels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744367B1 (ko) 2004-05-24 2007-07-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가변 윈도우가 적용된 터보 복호화 장치 및 방법
KR20080012434A (ko) 2006-08-03 2008-02-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입력 메시지의 특성을 고려한 복호 장치 및 방법
JP4883091B2 (ja) 2006-11-22 2012-02-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Mimo−ofdm通信システム及びmimo−ofdm通信方法
KR100929850B1 (ko) 2007-04-02 2009-1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간섭 제거 장치 및 방법
EP2015462A1 (en) 2007-06-04 2009-01-14 STMicroelectronics N.V. Beamforming in UWB with dynamic frequency assignment in a distributed network
WO2009114391A1 (en) 2008-03-07 2009-09-1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Partial channel precoding and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for multi-input multi-output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odulation (mimo-ofdm) systems
US8301956B2 (en) 2008-04-07 2012-10-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in a relay channel
US8185798B2 (en) 2008-06-30 2012-05-22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joint detection complexity in a channel-cod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414157B (zh) 2008-07-02 2013-11-01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多輸入多輸出通信的秩及預編碼矩陣測量及報告方法及裝置
WO2010129259A2 (en) 2009-04-27 2010-11-1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Hybrid-qrd-sic and imbalanced mcs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mo
US8335286B2 (en) 2009-08-26 2012-1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decoding order in a MIMO system with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8687751B1 (en) 2010-04-02 2014-04-01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receivers using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ased on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US8634332B2 (en) 2010-04-29 2014-0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ing joint decoding engine in a wireless device
US8630379B1 (en) * 2010-06-23 2014-01-14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IC)
US8687527B2 (en) 2010-09-16 2014-04-01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Low complexity link adaptatation for LTE/LTE-A uplink with a turbo receiver
CN102158311B (zh) * 2011-02-21 2015-09-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优化串行干扰消除顺序的迭代检测方法
GB2501091B (en) 2012-04-11 2014-09-10 Broadcom Corp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calculating a branch metric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35334A (zh) 2014-11-05
US20140327559A1 (en) 2014-11-06
US9094029B2 (en) 2015-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35334B (zh) 用于在sic接收机中基于后验信息对码字排序的系统和方法
US8769352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IC) with retransmissions
US938584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multiple modulation schemes for a single packet
US8019023B2 (en) Low-complexity scalable architecture for concatenation-assisted symbol-level combining
US10880037B2 (en) Error detection using symbol distribution in a system with distribution matching and probabilistic amplitude shaping
CA3073980C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ldpc coded data
US864426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imating a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f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systems
US9178660B2 (en)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constellation rearrangement
EP1753154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rdering retransmissions in an NxM Mimo system
TW202044783A (zh) 接收器、其操作方法、其訊號檢測方法和非暫時性電腦可讀記錄媒體
US9490938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itera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20110320920A1 (en) Coding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uncturing pattern selecting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of
CN104660319B (zh) 一种干扰消除方法及装置
EP2050218A2 (en) Symbol-level combining for mimo systems with harq and/or repetition coding
US806433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aptive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s
CN110098898A (zh) 使用用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的极化码的设备和方法
US20140301509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selection for non-deterministic receivers
US20200295872A1 (en) Modul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1005298B (zh) 信号处理的方法和系统
CN104168088B (zh) 一种基于双重交织的空间调制方法及装置
Khoshnevis Multilevel polar coded-modul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atif et al. Link abstraction for variable bandwidth with incremental redundancy HARQ in LTE
Lukashova et al. Single-User MIMO ML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ing receiver with HARQ-IR protocol
US10291362B2 (en) Enhanced performance hybrid-ARQ
US9225477B1 (en) Significance of retransmission used in subsequent decod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28

Address after: Singapore City

Patentee after: Marvell Asia Pte. Ltd.

Address before: Ford street, Grand Cayman, Cayman Islands

Patentee before: Kaiwei international Co.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28

Address after: Ford street, Grand Cayman, Cayman Islands

Patentee after: Kaiwei international Co.

Address before: Hamilton, Bermuda

Patentee before: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28

Address after: Hamilton, Bermuda

Patentee after: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Address before: Babado J San Mega Le

Patentee before: MARVELL WORLD TRADE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