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3457B - 一种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03457B
CN104103457B CN201410296444.4A CN201410296444A CN104103457B CN 104103457 B CN104103457 B CN 104103457B CN 201410296444 A CN201410296444 A CN 201410296444A CN 104103457 B CN104103457 B CN 1041034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pin
triode
circuit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964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03457A (zh
Inventor
王稳忠
郭瑞
朱晓松
王沁军
王亚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29644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0345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034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34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034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34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Relay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包括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和电子节能模块全压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控制电路(013),所述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由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全压AC(DC)‑DC变换电路(04)、全压“智能合闸操作”和低压吸持电路(06)和电压反时限脉宽时间发生电路(07)组成;所述节能模块全压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控制电路(013)由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低通滤波全压AC(DC)‑DC变换电路(011)、多功能分时再启动信号发生和控制电路(012)组成。本发明采用控制电压Us反时限脉动全压起动,宽电压、恒功率输出低压直流吸持和晃电断电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技术。

Description

一种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器电路,具体地说,是一种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
背景技术
在控制电器领域内,接触器、继电器是非常普遍的电器元件。现有的接触器、继电器存在的缺点:吸持状态有90%以上的吸持功率白白浪费,而且是容易引起故障的发热功;释放电压≤70%Us的控制特性;线圈易烧毁、触头易磨损。其中,释放电压≤70%Us的控制特性,是电网晃电发生时引起跳闸断电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上述缺点, 市场上也有很多接触器节电产品和抗晃电产品,但这些产品不具有传统交流接触器、直流接触器产品的优势和优点,因此没有被成套设备选用;已有的抗晃电控制器产品也没有一种被市场公认确定下来,不能满足用户要求。接触器跳闸后,采取(维持流体压力不变的)机械方法,虽然可减少部分经济损失,但破坏了生产的连续性,又带来了人工重新启动流水线的麻烦。因此在保持传统接触器产品优势优点的基础上,克服其缺点、提高其性能、延长其寿命仍然是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产品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包括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和电子节能模块全压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控制电路013,所述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包括: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全压AC(DC)-DC变换电路(04)、全压“智能合闸操作”和低压吸持电路06和起动电压反时限脉宽发生电路07,所述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全压AC(DC)-DC变换电路(04)是由具有短路保护功能全压整流电路01和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组成;所述节能模块全压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控制电路013包括: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低通滤波全压AC-DC变换电路011、多功能分时再启动信号发生和控制电路012,所述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低通滤波全压AC-DC变换电路011由低通滤波AC-DC全压整流电路010和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及电容C9组成。
所述具有短路保护功能全压整流电路01是由PTC热敏电阻Rt,高频吸收电容Co,全桥整流器ZL-1组成,所述PTC热敏电阻Rt的一端接Lo端,PTC热敏电阻Rt的另一端接高频吸收电容Co的一端和整流器ZL-1的一输入端;电容Co的另一端接No端和整流器ZL-1的另一输入端,整流器ZL-1的一输出端是VA端,另一输出端是VA的零参考Da端。
所述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是由高频开关变压器Ta、电阻R0、R1、R2、R3、R4、R5、中、大功率三极管G1、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二极管D3以及电容C2组成,整流后的脉动全电压或直流DC全电压VA和Da端是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的输入端,VA正电压通过保护电阻R0一端同时与中、大功率三极管G1上偏电阻R的一端以及所述开关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I的P1端相连,初级线圈I的P2端接三极管G1的集电极,P1和P2端并联有电阻R;功率三极管G的基极接上偏电阻R的另一端和下偏电阻R的一端,同时功率三极管G的基极连接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G1-b端,还与电阻R一端相连;所述下偏电阻R2的另一端接Da端,电阻R的另一端和电容C一端相连;电容C1另一端接P端,同时P端也是开关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II的P端,P端同时也是开关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II的P4端,P4端又是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一引出端;功率三极管G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4接Da端,三极管G的发射极同时还与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G1-e端相连;开关变压器Ta的次级线圈III的P5端接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3的正极接GND,开关变压器Ta次级线圈III的P8端同时接电容C的一端以及本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的正电压输出端V1端,C的另一端接GND。
所述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由开关变压器Ta初级线圈II的P3和P4端、电阻R6、R7、R8、R9、R10、R11、R12、Rc、Re;三极管Q1、Q2、电容C3、二极管D1、D2、稳压二极管DW和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组成;所述P和P端是开关变压器Ta初级线圈II的两端,P3端的一端同时接电阻R10一端以及二极管D的负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阻R11串联接三极管Q的基极和电阻R12一端,R12另一端接Da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9接P4端,P4端与电容C3、电阻R8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W1的负极端为同一节点;三极管Q1的发射极是所述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G1-b引脚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同时和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还通过电阻Rc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Da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e接Da端,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6接所述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G1-e引出脚,三极管Q2的基极同时通过电阻R7接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1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接稳压二极管DW1的正极;所述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的光耦三极管集电极IC1-c是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引脚,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的光耦三极管的发射极接GND。
所述全压“智能合闸操作”和低压吸持电路06,由小功率三极管Q10、Q11,中、大功率三极管G2、G3、电阻R29、R30 、R31 、R32、RF、高压二极管D8、D10、D11、稳压二极管DW2、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0和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组成,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一端同时接电阻R29一端以及电压V1端,所述电阻R29另一端接三极管Q10的基极、稳压二极管DW2的负极和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0的光耦三极管的集电极,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0的光耦三极管发射极、稳压二极管DW2的正极接GND,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是VDD1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32接三极管Q11的基极,同时通过电容C8接GND;三极管Q1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F接三极管G3的基极,三极管G3的发射极通过二极管D8与接触器线圈KM的A1端相接,二极管D8的正极接三极管G3的发射极,二极管D8的负极接线圈KM的A1端,接触器线圈KM的A2端接GND,二极管D10、D11的正极接线圈KM的A2端,二极管D11的负极接线圈KM的A1端,二极管D10的负极和三极管G2的集电极相接;所述三极管G2的基极和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的G2-b端相接,三极管G2的发射极接Da端;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0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通过限流电阻R30接外来控制电压“+”端,其负极接外来控制电压的“-”端,电阻R31并联在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之间。
所述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是由PNP三极管Q3、Q4、Q5、NPN三极管Q6、电阻R13、R14、R15、R16、R17、R18、R19、R20、高压二极管D4、D5、D6、D7和电容C4组成,所述PNP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V1电压端,同时和电阻R13的一端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14的一端、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PNP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所述PNP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PNP三极管Q的发射极、电阻R14 、R15的一端为同一节点,电阻R14的另一端与PNP三极管Q3的集电极、PNP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阻R13的一端为同一节点;电阻R15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接Da端,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一端与PNP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同时与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为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的引出脚G2-b端;所述PNP三极管Q的基极通过电阻R16和二极管D7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7的负极接NPN三极管Q的集电极,同时与二极管D、D5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通过电阻R17接PNP三极管Q的基极,二极管D的正极通过电阻R18接PNP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NPN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GND,NPN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容C4接GND,NPN三极管Q6的基极接电阻R20的一端,所述电阻R20另一端是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的引出脚b6端。
所述起动电压反时限脉宽发生电路07,是由集成电路IC2、IC、三极管Q7、Q8、Q9、电阻R21 、R22 、R23、R24、R25、R26、R27、R28、低压二极管DZ1-4、DZ5、电容C5、C6、C7组成,所述集成电路IC2的8、4脚接电源VDD1,1脚接GND,5脚通过电容C6接GND,2、6脚与电阻R24的一端和电容C5的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GND,电阻R24的另一端与集成电路IC2的7脚连接,同时与电阻R23的一端相连,电阻R23的另一端接PNP三极管Q7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VDD1,Q7的基极与电阻R21、R22的一端相连,R21的另一端为起动电压反时限脉宽发生电路07的引出脚IC1-C端,与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IC1-C端相接;所述集成电路IC3的16脚接电源VDD1,集成电路IC3的14脚与IC2的3脚相连,集成电路IC3的9脚通过电阻R25接三极管Q8的基极和电阻R26的一端,电阻R26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9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Z5的正极,二极管DZ5的负极与电容C7的一端、电阻R28的一端接IC3的15脚,NPN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GND,集电极通过电阻R27接PNP三极管Q9的基极,PNP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VDD1,IC3的输出2、4、7、10脚分别与低压二极管DZ1-4的正极相连,DZ1-4的负极依次有选择的与所述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的引出脚b6端相连。
所述低通滤波AC-DC全压整流电路(010)由电容C01、C02、电感L01、L02构成的低通滤波器、全波整流器ZL-2和电源总开关K组成,所述电容C01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01、L02的输入端,电感L01、L02的输出端并联在电容C02的两端,并与全波整流器ZL-2的输入端相接,全波整流器ZL-2的输出端分别为正电压VB端和其零电位参考Db端,电源总开关K接在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的应用接线图09的输入端,总开关K控制电压Us的输入或分断。
所述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的应用接线图09中电源输入端Lo、No接控制电压Us,其输出A1、A2端与接触器线圈KM两端的A1、A2相接。
所述多功能分时再启动信号发生和控制电路012由三端稳压集成电路IC5、14脚四或非门集成电路IC6、8脚时基集成电路IC7、14脚双时基集成电路IC8、16脚十进制计数/分频器集成电路IC9、16脚十进制计数/分频器集成电路IC10、手机短信发专用集成电路IC11及外围元件、电阻R33、R34、R35、R36、R37、R38、R39、R40、R41、R42、R43、R44、R45、电容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三极管Q12、Q13、Q14、Q15;低压二极管DZ6、DZ7、DZ8和高压二极管D9和继电器J组成,所述四或非门集成电路IC6的14脚接VDD2,7脚接GND,由4、5、6脚组成的或非门的输入5脚接电压VDD1,6脚接GND端,输出4脚与手机短信发专用集成电路IC11的DS端相接,由1、2、3脚组成的或非门两个输入 1脚接VDD2和2脚接VDD1,其引出端3脚通过电容C11接由8、9、10脚组成的或非门的9脚输入端,同时9脚端通过电阻R33接VDD2端,8脚接VDD2端,同时VDD2端通过电容C10接GND,或非门输出10脚接二极管DZ8的负极,二极管DZ8的正极接集成电路IC的2脚,同时2脚通过电阻R35接VDD2端;所述集成电路IC7的6、7脚与电阻R34、电容C12的一端相接,电阻R34的另一端接VDD2端,电容C12的另一端接GND,IC7的1脚接GND,5脚通过电容C13接GND,4、8脚接VDD2端,3脚输出端与双时基集成电路IC8的电压VDD端14脚连接,同时与16脚十进制计数/分频器集成电路IC9、16脚十进制计数/分频器集成电路IC10的供电VDD端16脚相连,还与手机短信发专用集成电路IC11的VDD供电端相连,IC11的电源负极接GND;所述14脚双时基集成电路IC8的4、10、14脚一端同时接电阻R43的一端以及VDD端连接,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接IC8的1脚、电阻R44的一端,电阻R44的另一端接IC8的2、6脚和电容C16的一端,电容C16的另一端接GND,14脚双时基集成电路IC8的7脚接GND,3脚通过电容C17接GND,11脚通过C18接GND,其12、13脚一端同时接电阻R42一端以及电容C19的一端,电阻R42的另一端和电阻R41的一端接VDD,电容C19的另一端接GND,电阻R41的另一端接IC8的8脚和三极管Q15的集电极,Q15的发射极接GND,Q15的基极通过电阻R40有选择的接IC9的2、4、7、10、1、5、6、9、11脚, Q15的基极通过电阻R40有选择的IC10的3、2、4、7、10、1、5、6、9、11脚,14脚双时基集成电路IC8的9脚输出定时信号电压一端与手机短信发专用集成电路IC11的XF端相连,同时通过电阻R45与三极管Q12的基极和与电容C15一端相连,三极管Q12的发射极和电容C15另一端接GND,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一端接继电器线圈J的一端,同时与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9负极和继电器线圈J的另一端接电压V2端,同时V2与稳压集成电路IC5的输入端1脚相连;所述稳压集成电路IC5的2脚接GND,3脚输出为VDD2端;PNP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VDD,基极接电阻R38的一端,电阻R38的另一端接NPN三极管Q14的集电极,同时与四或非门集成电路IC6的其中一或非门的输入端13脚相连,此或非门的12脚输入端与VDD2相连,此或非门的11脚输出端与集成电路IC9的15脚相连,NPN三极管Q14的发射极接GND;所述集成电路IC10的11脚接二极管DZ6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Z6负极接电阻R39的一端,电阻R39的另一端接NPN三极管Q14的基极和电阻R37的一端,电阻R37的另一端接PNP三极管Q13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Z7的正极,DZ7的负极一端接IC10的15脚和电容C14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接VDD端,所述IC10的15脚接电阻R36一端和电容C14的一端,电阻R36的另一端接GND,IC9、IC10的8、13脚接GND。
本发明采用控制电压Us反时限脉动全压起动,宽电压、恒功率输出低压直流吸持;晃电断电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技术。控制电压Us反时限脉动全压起动技术,减小了触头合闸时的震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宽电压、恒功率输出低压直流吸持技术,使小功率接触器节能≥70%,中、大功率接触器节能≥90%,杜绝了晃电失压≥20%Us而<70%Us引起的跳闸事故;全压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技术,又使接触器晃电失电Us=0或<20%Us跳闸,尽快地实现了再启动,保证了流水线生产的连续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晃电跳闸断电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本发明适用于交流接触器、继电器;直流接触器、继电器交直两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全压整流电路01。
图2是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
图3是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
图4是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全压AC(DC)-DC变换电路04。
图5是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
图6是全压“智能合闸操作”和低压吸持电路06。
图7是起动电压反时限脉宽发生电路07。
图8是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
图9是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的应用接线图09。
图10是低通滤波AC-DC全压整流电路010。
图11是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低通滤波全压ACDC-DC变换电路011。
图12是多功能分时分批再启动信号发生和控制电路012。
图13是节能模块电路全压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控制电路013。
图14是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014。
图15是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直接与接触器匹配应用时的接线图015。
图16是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通过接触器常开辅助触头自锁和手动按钮开关K1、K2控制通断的接线图016。
图17是控制电压Us=220V,50-60HZ相电压时的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014与程序控制器PCL或集散控制系统DCS配合,应用于多台接触器时的接线图0141,0142…。
图18是控制电压Us=380V,50-60HZ线电压时的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014与程序控制器PCL或集散控制系统DCS配合,应用于多台接触器时的接线图0141,01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4所示,一种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和电子节能模块全压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控制电路013,所述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包括: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全压AC(DC)-DC变换电路(04)、全压“智能合闸操作”和低压吸持电路06和起动电压反时限脉宽发生电路07,所述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全压AC(DC)-DC变换电路(04)是由具有短路保护功能全压整流电路01和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组成;所述节能模块全压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控制电路013包括: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低通滤波全压AC-DC变换电路011、多功能分时再启动信号发生和控制电路012,所述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低通滤波全压AC-DC变换电路011由低通滤波AC-DC全压整流电路010和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及电容C9组成。
如图1所示,所述具有短路保护功能全压整流电路01是由PTC热敏电阻Rt,高频吸收电容Co,全桥整流器ZL-1组成,所述PTC热敏电阻Rt的一端接Lo端,PTC热敏电阻Rt的另一端接高频吸收电容Co的一端和整流器ZL-1的一输入端;电容Co的另一端接No端和整流器ZL-1的另一输入端,整流器ZL-1的一输出端是VA端,另一输出端是VA的零参考Da端。
如图3所示,所述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是由高频开关变压器Ta、电阻R0、R1、R2、R3、R4、R5、中、大功率三极管G1、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二极管D3以及电容C2组成,整流后的脉动全电压或直流DC全电压VA和Da端是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的输入端,VA正电压通过保护电阻R0一端同时与中、大功率三极管G1上偏电阻R的一端以及所述开关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I的P1端相连,初级线圈I的P2端接三极管G1的集电极,P1和P2端并联有电阻R;功率三极管G的基极接上偏电阻R的另一端和下偏电阻R的一端,同时功率三极管G的基极连接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G1-b端,还与电阻R一端相连;所述下偏电阻R2的另一端接Da端,电阻R的另一端和电容C一端相连;电容C1另一端接P端,同时P端也是开关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II的P端,P端同时也是开关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II的P4端,P4端又是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一引出端;功率三极管G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4接Da端,三极管G的发射极同时还与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G1-e端相连;开关变压器Ta的次级线圈III的P5端接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3的正极接GND,开关变压器Ta次级线圈III的P8端同时接电容C的一端以及本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的正电压输出端V1端,C的另一端接GND。
如图2所示,所述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由开关变压器Ta初级线圈II的P3和P4端、电阻R6、R7、R8、R9、R10、R11、R12、Rc、Re;三极管Q1、Q2、电容C3、二极管D1、D2、稳压二极管DW和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组成;所述P和P端是开关变压器Ta初级线圈II的两端,P3端的一端同时接电阻R10一端以及二极管D的负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阻R11串联接三极管Q的基极和电阻R12一端,R12另一端接Da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9接P4端,P4端与电容C3、电阻R8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W1的负极端为同一节点;三极管Q1的发射极是所述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G1-b引脚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同时和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还通过电阻Rc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Da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e接Da端,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6接所述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G1-e引出脚,三极管Q2的基极同时通过电阻R7接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1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接稳压二极管DW1的正极;所述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的光耦三极管集电极IC1-c是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引脚,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的光耦三极管的发射极接GND。
如图6所示,所述全压“智能合闸操作”和低压吸持电路06,由小功率三极管Q10、Q11,中、大功率三极管G2、G3、电阻R29、R30 、R31 、R32、RF、高压二极管D8、D10、D11、稳压二极管DW2、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0和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组成,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一端同时接电阻R29一端以及电压V1端,所述电阻R29另一端接三极管Q10的基极、稳压二极管DW2的负极和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0的光耦三极管的集电极,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0的光耦三极管发射极、稳压二极管DW2的正极接GND,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是VDD1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32接三极管Q11的基极,同时通过电容C8接GND;三极管Q1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F接三极管G3的基极,三极管G3的发射极通过二极管D8与接触器线圈KM的A1端相接,二极管D8的正极接三极管G3的发射极,二极管D8的负极接线圈KM的A1端,接触器线圈KM的A2端接GND,二极管D10、D11的正极接线圈KM的A2端,二极管D11的负极接线圈KM的A1端,二极管D10的负极和三极管G2的集电极相接;所述三极管G2的基极和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的G2-b端相接,三极管G2的发射极接Da端;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0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通过限流电阻R30接外来控制电压“+”端,其负极接外来控制电压的“-”端,电阻R31并联在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之间。
如图5所示,所述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是由PNP三极管Q3、Q4、Q5、NPN三极管Q6、电阻R13、R14、R15、R16、R17、R18、R19、R20、高压二极管D4、D5、D6、D7和电容C4组成,所述PNP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V1电压端,同时和电阻R13的一端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14的一端、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PNP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所述PNP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PNP三极管Q的发射极、电阻R14 、R15的一端为同一节点,电阻R14的另一端与PNP三极管Q3的集电极、PNP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阻R13的一端为同一节点;电阻R15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接Da端,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一端与PNP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同时与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为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的引出脚G2-b端;所述PNP三极管Q的基极通过电阻R16和二极管D7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7的负极接NPN三极管Q的集电极,同时与二极管D、D5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通过电阻R17接PNP三极管Q的基极,二极管D的正极通过电阻R18接PNP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NPN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GND,NPN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容C4接GND,NPN三极管Q6的基极接电阻R20的一端,所述电阻R20另一端是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的引出脚b6端。
如图7所示,所述起动电压反时限脉宽发生电路07,是由集成电路IC2、IC、三极管Q7、Q8、Q9、电阻R21 、R22 、R23、R24、R25、R26、R27、R28、低压二极管DZ1-4、DZ5、电容C5、C6、C7组成,所述集成电路IC2的8、4脚接电源VDD1,1脚接GND,5脚通过电容C6接GND,2、6脚与电阻R24的一端和电容C5的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GND,电阻R24的另一端与集成电路IC2的7脚连接,同时与电阻R23的一端相连,电阻R23的另一端接PNP三极管Q7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VDD1,Q7的基极与电阻R21、R22的一端相连,R21的另一端为起动电压反时限脉宽发生电路07的引出脚IC1-C端,与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IC1-C端相接;所述集成电路IC3的16脚接电源VDD1,集成电路IC3的14脚与IC2的3脚相连,集成电路IC3的9脚通过电阻R25接三极管Q8的基极和电阻R26的一端,电阻R26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9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Z5的正极,二极管DZ5的负极与电容C7的一端、电阻R28的一端接IC3的15脚,NPN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GND,集电极通过电阻R27接PNP三极管Q9的基极,PNP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VDD1,IC3的输出2、4、7、10脚分别与低压二极管DZ1-4的正极相连,DZ1-4的负极依次有选择的与所述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的引出脚b6端相连。
如图10所示,所述低通滤波AC-DC全压整流电路(010)由电容C01、C02、电感L01、L02构成的低通滤波器、全波整流器ZL-2和电源总开关K组成,所述电容C01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01、L02的输入端,电感L01、L02的输出端并联在电容C02的两端,并与全波整流器ZL-2的输入端相接,全波整流器ZL-2的输出端分别为正电压VB端和其零电位参考Db端,电源总开关K接在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的应用接线图09的输入端,总开关K控制电压Us的输入或分断。
如图9所示,所述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的应用接线图09中电源输入端Lo、No接控制电压Us,其输出A1、A2端与接触器线圈KM两端的A1、A2相接。
如图12所示,所述多功能分时再启动信号发生和控制电路012由三端稳压集成电路IC5、14脚四或非门集成电路IC6、8脚时基集成电路IC7、14脚双时基集成电路IC8、16脚十进制计数/分频器集成电路IC9、16脚十进制计数/分频器集成电路IC10、手机短信发专用集成电路IC11及外围元件、电阻R33、R34、R35、R36、R37、R38、R39、R40、R41、R42、R43、R44、R45、电容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三极管Q12、Q13、Q14、Q15;低压二极管DZ6、DZ7、DZ8和高压二极管D9和继电器J组成,所述四或非门集成电路IC6的14脚接VDD2,7脚接GND,由4、5、6脚组成的或非门的输入5脚接电压VDD1,6脚接GND端,输出4脚与手机短信发专用集成电路IC11的DS端相接,由1、2、3脚组成的或非门两个输入 1脚接VDD2和2脚接VDD1,其引出端3脚通过电容C11接由8、9、10脚组成的或非门的9脚输入端,同时9脚端通过电阻R33接VDD2端,8脚接VDD2端,同时VDD2端通过电容C10接GND,或非门输出10脚接二极管DZ8的负极,二极管DZ8的正极接集成电路IC的2脚,同时2脚通过电阻R35接VDD2端;所述集成电路IC7的6、7脚与电阻R34、电容C12的一端相接,电阻R34的另一端接VDD2端,电容C12的另一端接GND,IC7的1脚接GND,5脚通过电容C13接GND,4、8脚接VDD2端,3脚输出端与双时基集成电路IC8的电压VDD端14脚连接,同时与16脚十进制计数/分频器集成电路IC9、16脚十进制计数/分频器集成电路IC10的供电VDD端16脚相连,还与手机短信发专用集成电路IC11的VDD供电端相连,IC11的电源负极接GND;所述14脚双时基集成电路IC8的4、10、14脚一端同时接电阻R43的一端以及VDD端连接,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接IC8的1脚、电阻R44的一端,电阻R44的另一端接IC8的2、6脚和电容C16的一端,电容C16的另一端接GND,14脚双时基集成电路IC87脚接GND,3脚通过电容C17接GND,11脚通过C18接GND,其12、13脚一端同时接电阻R42一端以及电容C19的一端,电阻R42的另一端和电阻R41的一端接VDD,电容C19的另一端接GND,电阻R41的另一端接IC8的8脚和三极管Q15的集电极,Q15的发射极接GND,Q15的基极通过电阻R40有选择的接IC9的2、4、7、10、1、5、6、9、11脚, Q15的基极通过电阻R40有选择的IC10的3、2、4、7、10、1、5、6、9、11脚,14脚双时基集成电路IC8的9脚输出定时信号电压一端与手机短信发专用集成电路IC11的XF端相连,同时通过电阻R45与三极管Q12的基极和与电容C15一端相连,三极管Q12的发射极和电容C15另一端接GND,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一端接继电器线圈J的一端,同时与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9负极和继电器线圈J的另一端接电压V2端,同时V2与稳压集成电路IC5的输入端1脚相连;所述稳压集成电路IC5的2脚接GND,3脚输出为VDD2端;PNP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VDD,基极接电阻R38的一端,电阻R38的另一端接NPN三极管Q14的集电极,同时与四或非门集成电路IC6的其中一或非门的输入端13脚相连,此或非门的12脚输入端与VDD2相连,此或非门的11脚输出端与集成电路IC9的15脚相连,NPN三极管Q14的发射极接GND;所述集成电路IC10的11脚接二极管DZ6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Z6负极接电阻R39的一端,电阻R39的另一端接NPN三极管Q14的基极和电阻R37的一端,电阻R37的另一端接PNP三极管Q13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Z7的正极,DZ7的负极一端接IC10的15脚和电容C14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接VDD端,所述IC10的15脚接电阻R36一端和电容C14的一端,电阻R36的另一端接GND,IC9、IC10的8、13脚接GND。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14所示,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014由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控制电压Us反时限脉动全压起动,宽电压、恒功率输出低压直流吸持;由节能模块电路全压自动分批分时再启动控制电路013控制全压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
如图8所示,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通过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全压AC(DC)-DC变换电路04、起动电压反时限单脉宽时间发生电路07和全压“智能合闸操作”和直流低压吸持电路06控制电压Us反时限脉动全压起动,宽电压、恒功率输出低压直流吸持。
如图4所示,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全压ACDC-DC变换电路04通过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全压整流电路01进行短路保护和隔离与吸收其输入、输出端的高频干扰信号;同时通过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换电路03实现开关电源的宽电压,恒功率输出。
如图1所示,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全压整流电路01中的PTC热敏电阻Rt和电容Co组成具有短路保护功能和高频吸收功能电路,一方面隔离与吸收其输入和输出端的高频干扰信号,另一方面PTC热敏电阻具有其负载短路保护功能。全波整流器ZL-1的作用是把输入的交流AC或直流DC电压变成VA端为正、Da端为零参考电位的直流脉动或直流DC电压。
如图2所示,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中的开关变压器Ta初极线圈II的P3、P4端感应的高频脉宽PWM电压,通过二极管D2和电容C3整流滤波后,在电容C3上形成直流电压,其电压数值等于稳压二极管DW1的稳定值和电阻R7、Re及光耦合器的发光二极管和三极管Q2基极发射极的压降之和。当输入电压Us增加,VA增加,P3、P4端线圈两端感应电压增加,电容C3两端电压增加,三极管Q2的基极偏流增加,三极管Q2对功率开关管G1的基极分流作用增加,同时通过电阻R6流向电阻R4的电流增加,功率开关管G1的发射极电流负反馈作用增加。这样,由于输入电压Us的升高,导致功率开关管C1的基极电流减小和发射极电流负反馈作用增强的双重作用,使通过功率开关管G1的集电极电流减小,从而使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输出电流减小,从而达到稳定输出电压的效果;反之亦然。
如图3所示,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通过开关变压器Ta初级线圈Ⅰ的电流就是三极管G1的集电极电流;当输入直流电压VA通过保护电阻R0,开关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I加至三极管G1的集电极,同时通过上偏电阻R1加至的G的基极时,功率开关三极管G1导通,集电极电流从开关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I的P1端流到P端,根据电磁感应定律:线圈I的同名端P1相对其异名端P2端,线圈Ⅱ的同名端P相对其异名端P4端感应出上正下负的电压,于是正反馈发生:P3端正电压通过电容C和电阻R5加至G1的基极,使G1的工作状态迅速从放大状态进入饱和状态,然后随着电容C1的充电电流减小,功率三极管G的工作状态从饱和区退回到放大区,集电极电流从增长状态变为减小状态,于是开关变压器Ta线圈I和线圈II两端感应电压发生突变,感应出上负下正的电压,此电压瞬间通过电容C和电阻R加至三极管G的基数,使三极管G的基极反偏,因此三极管G迅速截止;同时此电压通过电容C和电阻R、二极管D、电阻R5,向电容C1进行反充电放电,随着电容C反充电放电,功率开关管G1从截止状态又进入放大工作状态,于是,以上所述的正反馈过程又发生,就这样,功率开关管G不断的导通和截止反复循环工作,将电源的电能高速的转换成开关变压器Ta的磁能。当功率开关管G1导通时,电流流过开关变压器Ta的初极线圈I,将电能转换成开关变压器Ta的磁能;当开关功率管G1截止时,由于次极线圈Ⅲ的同名端P5为负电压,这时端P8端正电压通过电容C2和负载及二极管D3向P5端放电,于是贮存在开关变压器Ta中的磁能转变成提供给电容和负载的电能。由于转换频率很高,因此开关变压器的体积是工频变压器的五分之一左右。自动确定工作电压区间功能的实现,靠的是合理确定功率开关管G1的工作电流。
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实现宽电压、恒功率输出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控制电压Us提供给本电路输入端VA和Da之间的全电压较高时,通过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工作原理,实现了本开关电源在80%-130%Us供电压之间的稳压输出特性。当输入电压在20%-80%Us较低电压段时,可以通过设计电路参数使电容C3两端的电压不低于稳压二极管DW1的稳压值,此时电容C3相当于一个稳压电源,通过电阻R9、和三极管Q1的集射极为开关管G1提供一个稳定的偏流,从而实现了输入电压Us在20%-80%Us之间的恒功输出特性。工作过程如下:当功率开关管G1在上偏电阻R1的作用下导通时,开关变压器Ta线圈I的P1、P2之间和线圈Ⅱ的P3、P4之间产生上正下负的正电压,线圈P3端的正电压通过三极管Q1的基极上偏电阻R10、R11为其提供正偏压使Q1导通,于是电容C3两端的正电压通过电阻R9和三极管Q1的集射极为功率开关三极管G1的基极提供一个稳定的偏置电流,从而实现本开关电源的宽电压,恒功率输出特性。
如图6所示,全压“智能合闸操作”和直流低压吸持电路06通过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全压AC(DC)-DC变换电路04提供的低压直流V1,其一路通过电阻R29,稳压二极管DW2,三极管Q10,电容C8组成的稳压电路产生稳压电压VDD1,供相关电子电路正常工作;另一路V1通过三极管为Q11、G3集射极、二极管D8、接触器线圈KM的A1、A2提供吸持工作电流:VDD1电压通过电阻R32给小功率三极管Q11基射极提供偏流,三极管Q11导通,V1电压通过Q11的集射极,经Q11的发射极电流负反馈电阻RF给功率开关三极管G3提供偏流,于是吸持电流由V1电压提供,经功率开关管G3的集射极、二极管D8、接触器线圈KM的A1、A2两端至GND形成回路,为接触器线圈KM提供吸持电流。接触器线圈KM和电阻RF接在三极管Q11和G3的发射极,有利于吸持电流的恒定。线圈KM的起动电流由VA提供:当三极管G2的基极G2-b端有来自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的起动信号时,三极管G2导通。VA电压通过接触器线圈KM的A1至A2端、二极管D10的正极至负极、三极管G2的集射极至Da形成回路,接触器瞬时起动。二极管D11的作用是吸收线圈KM断电时产生的反电动势。光耦器IC0PC817集成电路的作用是为本控制器提供一个外来弱电控制接口,以便此控制器可接受其它智能控制器对其的通断控制。其工作过程如下:当其输入“+”“-”端有弱电控制信号(3-5V)时,发光二极管有电流通过,光耦三极管导通,三极管Q10因为基极接GND而截止,VDD1输出电压为零,单元电路07因无供电而不工作,b6端电压为零,三极管Q6截止,起动功率开关管G2截止,接触器线圈KM无起动电流通过。同时因VDD1输出电压为零,三极管Q11截止,吸持功率开关管G3截止,线圈KM无吸持电流,控制器不工作,因此接触器不工作。反则,本控制器正常工作。
如图5所示,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当三极管Q6的基极有来自b6端的正脉冲电压时,通过电阻R20的限流和电容C4的防干扰,使三极Q6瞬间导通,从而使V1电压通过三极管Q3的射基极、电阻R16、二极管D7、三极管Q6的集射极形成基极偏流,使三极管Q3导通,同理,三极管Q4、Q5也导通,于是VA和V1电压通过三极管Q3-Q5的射集极和电阻R19加至功率开关管G2的基极G2-b端,使G2导通,这样全压VA经过接触器线圈KM的A1、 A2端、功率开关管G2集射极流向Da端形成回路使接触器起动,当来自b6端的正脉冲过后,三极管Q6截止,从而使三极管Q3-Q5截止,于是加至PNP三极Q3发射极的V1电压和通过电子电路等效电阻加至PNP三极管Q3发射极的全压VA被串联的三极管Q3-Q5阻断,因此功率开关三极管G2截止,阻断起动电流。三极管Q3、Q4、Q5的串联是为了提高功率开关管G2基极偏流回路的截止电压,因为全电压VA高达数百伏,有可能通过低截止电压的电子电路施加到直流低压V1和VDD1端,从而起动功率开关管G2。三极管Q3、Q4、Q5相串联,提高了功率开关管G2上偏电流控制支路的耐压,就可以提高起动电路的可靠性。高压二极管D4、D5、D6、D7的作用是为了保证三极管Q3、Q4、Q5射基偏流单向流动,并防止其相互影响;电阻R13、R14、R15是三极管Q3、Q4、Q5的分压电阻,防止三极管Q3、Q4、Q5截止时承受的耐压不均而导致各个击穿。
如图7所示,起动电压反时限脉宽时间发生电路07:时基集成电路IC2NE555的2、6、7脚及外围元件:三极管Q7、电阻R21-R24、电容C5及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1PC817的光耦三极管构成频率随输入电压Us反时限变化的多谐振荡器电路。
工作参数如下:充电时间T1=0.693(RQ7+R23+2R24)C5…… ①
放电时间T2=0.693R24C5…②
振荡周期T=T1+T2=0.693(RQ7+R23+2R24)C5… ③
占空比:D=T1/T…… ④注:RQ7是三极管Q7的等效电阻。
工作过程:控制电压Us增加,VA增加,开关电源功率开关管G1的集电极电流增加,开关变压器Ta线圈I的P1、P2两端、线圈Ⅱ的P3、P4两端感应的电压增加,电容C3上正下负电压增加,流过稳压二极管DW1和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1PC817的发光二极管电流增加,IC1光耦合器的光耦三极管的等效电阻减少,PNP三极管Q7的射集极的等效内阻 RQ7减少,振荡周期T减少。简言之:控制电压Us增加,振荡周期(时间)T减少,反之Us下降,振荡周期(时间)T增加。这样,集成电路IC2(NE555)及外围元件组成的多谐振电路,在通电时产生一个脉宽随输入电压Us成反比例变化的连续脉宽信号,从其3脚输出的高频矩形脉宽电压,输入到十进制计数器/分频器集成电路IC3CD4017的14脚输入端,在其输出端2、4、7、10……脚依次输出一个周期(时间)为T的矩形正单脉冲,矩形单脉冲宽度(时间)T与控制电压Us反时限变化。在实际应用中,从其输出端2、4、7、10…端通过二极管DZ1-DZ4选择依次接入1-4个矩形单脉宽电压,以满足接触器的实际起动要求。集成电路IC3CD4017的16脚接VDD1,8、13脚接地,15脚通过电容C7接VDD1端,并通过R28接GND。电容C7和电阻R28组成RC微分电路是为了保证电路在得电瞬间给15脚一个正脉冲,以便集成电路IC3CD4017清零,清零时其输出3端为正,其余输出端均为零,然后依次在不同的输出端,输出一个周期为T的单脉冲。其9脚接入三极管Q8、Q9及电阻R25-R27、二极管DZ5等元件是为了保证集成电路IC3每次得电时,其输出端2、4、7、10依次只输出一个正矩形脉冲。工作原理如下:IC3(CD4017)得电瞬间微分电路R28C7给15脚一个正脉冲清零,此时IC3(CD4017)依次从2、4、7、10…脚输出一个正脉冲。当输出信号从第9脚输出时,正脉冲信号使三极管Q8和Q9导通,使正电压VDD1通过三极管Q9和二极管DZ5施加于15脚,由于15脚长期处于高电位,使IC3CD4017停止工作。这样就保证了每一次通电,IC3(CD4017)的2、4、7、1输出端只有一个起动信号依次发出。
如图13所示,节能模块电路全压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控制电路013其供电源电路011的工作电压范围设计在85%-130%Us之间。以Us=220V,50HZ为例,当电网终端供电压Us低于190V时,电源变换电路011便停止工作,输出电压V2及VDD2为零,因此分时分批再启动信号发生和控制电子电路012因无供电压而不工作;当Us>190V时,因电源变换电路011正常工作,因而分时分批再启动信号发生和控制电路012,因得电而正常工作,从而实现信号发生和控制功能。工作原理分析如下:若设定接触器已外于正常吸持状态,VDD2=VDD1=5V,IC6(CD4001)1、2、3脚组成的或非门输入脚1、2皆为高电位1状态,其输出3脚为1状态高电位,8、9脚为1状态,8、9、10脚组成或非门的输出10脚为1状态高电位,接成单稳态电路的IC7NE555的2脚为高电位,IC7NE555的3脚输出VDD=0,IC8-IC11电路因供电电压VDD=0而不工作,接触器仍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当接触器因晃电切断供给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的供电,VDD1=0,VDD2=5V还会存在,IC6(CD4001)的1、2、3脚组成的或非门3脚输出端变为0状态低电位,通过电容C11使IC6CD40018、9、10脚组成或非门的10脚输出一个负脉冲,IC7(NE555)的2脚出现一个负脉冲,其3脚输出一个周期TW=1.1R34C12的正脉冲矩形波,其幅度VDD=5V,IC8、IC9、IC10、IC11因得电而工作。IC6-IC11分别完成逻辑高电位判断、定时输出、脉冲发生、分频计数、状态记忆和信息发送等工作,并起动继电器J吸合,给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输入端供电,从而起动接触器;使接触器在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的作用下,进入20%-130%Us的宽电压吸特和节能工作状态,从而杜绝了接触器因电网晃电失压>20%Us而<70%Us引起的跳闸事故。若接触器因晃电失电Us=0或<20%Us而跳闸,还可以自动分时分批延时再启动接触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因电网晃电发生而引起的接触器跳闸断电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IC8-IC9的工作原理如下:IC7NE555的3脚输出正电压VDD=5V时,IC8-IC11因得电而工作,双时基电路IC8(NE556)的1、2、5、6脚接成多谐振电路,其5脚输出一个秒级信号连续方波,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总结,科学确定5脚输出连方波周期在1-5秒内选择确定,通过14脚输入到十进制计数器/分频器IC9、IC10进行计数和分频,在IC9、IC10的19个有效输出脚依次延时一个周期输出单个脉冲矩形波;为了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一个产品出厂时仅确定一个固定延时,只有专业人员可通过调整连线或选择开关改变延时。IC9、IC10延时输出的单脉冲电压,通过电阻R40控制三极管Q15的基极使Q15导通,Q15的集电输出一个负脉冲施加于IC8(CD4017)的8脚,使8、9、11、12脚组成的单稳态电路的9脚输出端产生一个矩形正脉冲:TW=1.1R42C19的5V电压作为IC11的信号发XF控制端的正电压,命令手机短信发电路IC11发出再启动延迟时间等内容的信息,供基站计算机或专业人员手机接受,以便随时掌握晃电发生情况。再启动延时时间信号取自IC6(CD4001)或非门的4脚,从IC11的定时DS端输入。工作过程如下:VDD=0的持续时间等于接触器的释放时间,此信号输入或非门CD40015脚,由于6脚接地,当接触器处于释放状态时,因5、6脚皆为零电位,因此,其输出端4脚为1电位,此正电位持续时间能反应接触器断电时间。IC9、IC10的工作过程分析如下:其VDD供电来自IC7NE555的3脚。其供电周期设计为20个效输出脉冲宽度之和。当IC8、IC9、IC10得到VDD供电进入工作周期时,如前所述,从IC8NE556的5脚输出周期为1秒至5秒的连续方波,通过14脚输入给IC9、IC10CD4017两个计数器/分频器进行计数和分频。首先依次从IC10的3、2、4、7、10、1、5、6、9、11脚分频输出一个单脉冲,其原理是:当IC9、IC10得电,由于IC6(CD4001)的11、12、13脚组成的或非门12、13输入脚皆为高电平,所以或非门的11脚输出端为1状态高电平,IC9CD4017的复位端15脚因为是高电平保持不变,IC9CD4017不工作。而IC10CD4017的复位端15脚由于电阻R36和电容C14的微分作用,使其得电瞬间15脚为高电平又很快进入常态低电平状态,所以IC10先复位到3脚输出高电平,然后依次延迟一个脉宽从3、2、4、7、10、1、5、6、9、11脚输出一个高电位的单个正脉冲。当IC10的11脚输出最后一个正脉冲时,正电压通过二极管DZ6、电阻R39给NPN三极管Q14提供正偏压,Q14导通,Q14集电极为零电位,Q13导通,从而进入正反馈工作过程,使Q13和Q14皆导通。这时三极管Q13集电级的高电位通过二极管DZ7使IC10的15脚复位端经常处于高电位,从而使IC10停止工作。三极管Q14集电级为低电平,使或非门的11脚输出端即IC9的15脚复位端变为低电平,从而使IC9(CD4017)进入计数和分频工作状态,IC9的2、4、7、10、1、5、6、9、11脚依次延迟一个脉宽输出一个高电位脉冲。这样IC10、IC9的相应输出端会依次输出(1-5秒)周期的正脉冲19个。设计IC8ND556多谐振荡电路的不同周期或选择IC10、IC9不同的输出端,可实现不同的延迟时间。
如图11所示,全压低通滤波AC(DC)-DC变换电路011是由低通滤波全压整流电路010、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和电容C9组成。输出V2直流低压GND为其零参考电位,是多功能分时分批再启动信号发生和控制电路012的供电压。
如图10所示,低通滤波全压整流电路010是本控制器总电源Us的输入端。通过电源总开关K接到低通波滤器的输入端,低通滤波输出端的全压LoX1-0和Uo,是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的供电源;Us经过全波整流输出的全压直流脉动或直流电压VB和其零参数电位Db是DC-DC脉宽调制PWM变换电路03的输入电压。
如图9所示,是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作为一个单独产品使用时的接线图。此时其电压输入端LoX1-0、No( X2-0 或X3-0直接与控制电压Us相连,其输出A1、A2端与接触器线圈KM两端A1、A2相接,模块电路的其余引脚不引出或不使用。
如图15所示,是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014直接与接触器匹配使用时的接线图015;使用时,接触器线圈A1、A2端与控制器的A1、A2端相连;电网供电源接在控制器的输入Us两端;输入Us端是相电压还是线电压,要看产品标牌上的说明,不能接错。控制器的Uo和NoX2-0或X3-0输出端短接即可。
如图16所示,是本控制器电路014应用于接触器的接线采用自身辅助常开触头与手动常开起动按钮开关K1并联,辅助常闭触头与手动常闭按钮开关K2并联,然后两者串联完成接触器起动自锁功能,并可以通过手动按钮开关K1、K2实现接触器通断控制的接线方法。此时本控制器的Uo输出端接在接触器常开辅助触头一端,本控制器NoX2-0或X3-0一端接在接触器常闭辅助触头一端;辅助常开触头和辅助常闭触头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
如图17所示,是在220V,50-60HZ供电条件下,输入电压Us=220V的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与程序控制器(PCL)或集散控制器DCS配合使用,应用于多台接触器时的接线圈。控制接触器的台数等于PLC或DCS继电器的路数。这种情况下,本控制器内的节能模块电路全压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电路013因无接入供电而不工作,是由PLC或DCS内的继电器来实现对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的供电控制,延时启动时间由PLC或DCS决定,因此不受电网终端电压变化的影响;但由于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在工作中,所以接触器节能和宽工作电压范围20%-130%Us的特性能得到保证。
如图18所示,是在380V,50-60HZ供电条件下,输入电压Us=380V的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和程序控制器PCL或集散控制器DCS配合使用,应用于多台接触时的接线方法。这时应注意的是:由于PCL或DCS大多数情况下的输入额定电压是220V(相电压),所以两输入电压接线,其中一线应与供电网零线相连接。

Claims (10)

1.一种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和电子节能模块全压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控制电路(013),所述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08)包括: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全压AC(DC)-DC变换电路(04)、全压“智能合闸操作”和低压吸持电路(06)和起动电压反时限脉宽发生电路(07),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全压AC(DC)-DC变换电路(04)是由具有短路保护功能全压整流电路(01)和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组成;所述节能模块全压自动分时分批再启动控制电路(013)包括: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低通滤波全压AC-DC变换电路(011)、多功能分时再启动信号发生和控制电路(012),所述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低通滤波全压AC-DC变换电路(011)由低通滤波AC-DC全压整流电路(010)和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及电容C9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短路保护功能全压整流电路(01)是由PTC热敏电阻Rt,高频吸收电容Co,全桥整流器ZL-1组成,所述PTC热敏电阻Rt的一端接Lo端,PTC热敏电阻Rt的另一端接高频吸收电容Co的一端和整流器ZL-1的一输入端;电容Co的另一端接No端和整流器ZL-1的另一输入端,整流器ZL-1的一输出端是VA端,另一输出端是VA的零参考Da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是由高频开关变压器Ta、电阻R0、R1、R2、R3、R4、R5、中、大功率三极管G1、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二极管D3以及电容C2组成,整流后的脉动全电压或直流(DC)全电压VA和Da端是具有自动工作电压区间选择功能的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的输入端,VA正电压通过保护电阻R0一端同时与中、大功率三极管G1上偏电阻R的一端以及所述开关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I的P1端相连,初级线圈I的P2端接三极管G1的集电极,P1和P2端并联有电阻R;功率三极管G的基极接上偏电阻R的另一端和下偏电阻R的一端,同时功率三极管G的基极连接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G1-b端,还与电阻R一端相连;所述下偏电阻R2的另一端接Da端,电阻R的另一端和电容C一端相连;电容C1另一端接P端,同时P端也是开关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II的P端,P端同时也是开关变压器Ta的初级线圈II的P4端,P4端又是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一引出端;功率三极管G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4接Da端,三极管G的发射极同时还与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G1-e端相连;开关变压器Ta的次级线圈III的P5端接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3的正极接GND,开关变压器Ta次级线圈III的P8端同时接电容C的一端以及本脉宽调制(PWM)DC-DC变换电路(03)的正电压输出端V1端,C的另一端接GND。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由开关变压器Ta初级线圈II的P3和P4端、电阻R6、R7、R8、R9、R10、R11、R12、Rc、Re;三极管Q1、Q2、电容C3、二极管D1、D2、稳压二极管DW和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组成;所述P和P端是开关变压器Ta初级线圈II的两端,P3端的一端同时接电阻R10一端以及二极管D的负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阻R11串联接三极管Q的基极和电阻R12一端,R12另一端接Da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9接P4端,P4端与电容C3、电阻R8的一端、稳压二极管DW1的负极端为同一节点;三极管Q1的发射极是所述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G1-b引脚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同时和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还通过电阻Rc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Da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e接Da端,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6接所述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G1-e引出脚,三极管Q2的基极同时通过电阻R7接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1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接稳压二极管DW1的正极;所述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的光耦三极管集电极IC1-c是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引脚,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的光耦三极管的发射极接GND。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压“智能合闸操作”和低压吸持电路(06),由小功率三极管Q10、Q11,中、大功率三极管G2、G3、电阻R29、R30 、R31 、R32、RF、高压二极管D8、D10、D11、稳压二极管DW2、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0和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组成,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一端同时接电阻R29一端以及电压V1端,所述电阻R29另一端接三极管Q10的基极、稳压二极管DW2的负极和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0的光耦三极管的集电极,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0的光耦三极管发射极、稳压二极管DW2的正极接GND,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是VDD1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32接三极管Q11的基极,同时通过电容C8接GND;三极管Q11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F接三极管G3的基极,三极管G3的发射极通过二极管D8与接触器线圈KM的A1端相接,二极管D8的正极接三极管G3的发射极,二极管D8的负极接线圈KM的A1端,接触器线圈KM的A2端接GND,二极管D10、D11的正极接线圈KM的A2端,二极管D11的负极接线圈KM的A1端,二极管D10的负极和三极管G2的集电极相接;所述三极管G2的基极和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的G2-b端相接,三极管G2的发射极接Da端;光耦合器集成电路IC0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通过限流电阻R30接外来控制电压“+”端,其负极接外来控制电压的“-”端,电阻R31并联在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是由PNP三极管Q3、Q4、Q5、NPN三极管Q6、电阻R13、R14、R15、R16、R17、R18、R19、R20、高压二极管D4、D5、D6、D7和电容C4组成,所述PNP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V1电压端,同时和电阻R13的一端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14的一端、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PNP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所述PNP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PNP三极管Q的发射极、电阻R14、R15的一端为同一节点,电阻R14的另一端与PNP三极管Q3的集电极、PNP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阻R13的一端为同一节点;电阻R15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正极接Da端,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一端与PNP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同时与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为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的引出脚G2-b端;所述PNP三极管Q的基极通过电阻R16和二极管D7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7的负极接NPN三极管Q的集电极,同时与二极管D、D5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通过电阻R17接PNP三极管Q的基极,二极管D的正极通过电阻R18接PNP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NPN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GND,NPN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容C4接GND,NPN三极管Q6的基极接电阻R20的一端,所述电阻R20另一端是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的引出脚b6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动电压反时限脉宽发生电路(07),是由集成电路IC2、IC、三极管Q7、Q8、Q9、电阻R21 、R22 、R23、R24、R25、R26、R27、R28、低压二极管DZ1-4、DZ5、电容C5、C6、C7组成,所述集成电路IC2的8、4脚接电源VDD1,1脚接GND,5脚通过电容C6接GND,2、6脚与电阻R24的一端和电容C5的一端相连,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GND,电阻R24的另一端与集成电路IC2的7脚连接,同时与电阻R23的一端相连,电阻R23的另一端接PNP三极管Q7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VDD1,Q7的基极与电阻R21、R22的一端相连,R21的另一端为起动电压反时限脉宽发生电路(07)的引出脚IC1-C端,与宽电压、恒功率输出控制电路(02)的IC1-C端相接;所述集成电路IC3的16脚接电源VDD1,集成电路IC3的14脚与IC2的3脚相连,集成电路IC3的9脚通过电阻R25接三极管Q8的基极和电阻R26的一端,电阻R26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9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Z5的正极,二极管DZ5的负极与电容C7的一端、电阻R28的一端接IC3的15脚,NPN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GND,集电极通过电阻R27接PNP三极管Q9的基极,PNP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VDD1,IC3的输出2、4、7、10脚分别与低压二极管DZ1-4的正极相连,DZ1-4的负极依次有选择的与所述全压起动、低压吸持隔离和触发电路(05)的引出脚b6端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通滤波AC-DC全压整流电路(010)由电容C01、C02、电感L01、L02构成的低通滤波器、全波整流器ZL-2和电源总开关K组成,所述电容C01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01、L02的输入端,电感L01、L02的输出端并联在电容C02的两端,并与全波整流器ZL-2的输入端相接,全波整流器ZL-2的输出端分别为正电压VB端和其零电位参考Db端,电源总开关K接在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的应用接线图(09)的输入端,总开关K控制电压Us的输入或分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器用电子节能模块电路的应用接线图(09)中电源输入端Lo、No接控制电压Us,其输出A1、A2端与接触器线圈KM两端的A1、A2相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分时再启动信号发生和控制电路(012)由三端稳压集成电路IC5、14脚四或非门集成电路IC6、8脚时基集成电路IC7、14脚双时基集成电路IC8、16脚十进制计数/分频器集成电路IC9、16脚十进制计数/分频器集成电路IC10、手机短信发专用集成电路IC11及外围元件、电阻R33、R34、R35、R36、R37、R38、R39、R40、R41、R42、R43、R44、R45、电容C11、C12、C13、C14、C15、C16、C17、C18、C19;三极管Q12、Q13、Q14、Q15;低压二极管DZ6、DZ7、DZ8和高压二极管D9和继电器J组成,所述四或非门集成电路IC6的14脚接VDD2,7脚接GND,由4、5、6脚组成的或非门的输入5脚接电压VDD1,6脚接GND端,输出4脚与手机短信发专用集成电路IC11的DS端相接,由1、2、3脚组成的或非门两个输入1脚接VDD2和2脚接VDD1,其引出端3脚通过电容C11接由8、9、10脚组成的或非门的9脚输入端,同时9脚端通过电阻R33接VDD2端,8脚接VDD2端,同时VDD2端通过电容C10接GND,或非门输出10脚接二极管DZ8的负极,二极管DZ8的正极接集成电路IC的2脚,同时2脚通过电阻R35接VDD2端;所述集成电路IC7的6、7脚与电阻R34、电容C12的一端相接,电阻R34的另一端接VDD2端,电容C12的另一端接GND,IC7的1脚接GND,5脚通过电容C13接GND,4、8脚接VDD2端,3脚输出端与双时基集成电路IC8的电压VDD端14脚连接,同时与16脚十进制计数/分频器集成电路IC9、16脚十进制计数/分频器集成电路IC10的供电VDD端16脚相连,还与手机短信发专用集成电路IC11的VDD供电端相连,IC11的电源负极接GND;所述14脚双时基集成电路IC8的4、10、14脚一端同时接电阻R43的一端以及VDD端连接,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接IC8的1脚、电阻R44的一端,电阻R44的另一端接IC8的2、6脚和电容C16的一端,电容C16的另一端接GND,14脚双时基集成电路IC8的7脚接GND,3脚通过电容C17接GND,11脚通过C18接GND,其12、13脚一端同时接电阻R42一端以及电容C19的一端,电阻R42的另一端和电阻R41的一端接VDD,电容C19的另一端接GND,电阻R41的另一端接IC8的8脚和三极管Q15的集电极,Q15的发射极接GND,Q15的基极通过电阻R40有选择的接IC9的2、4、7、10、1、5、6、9、11脚, Q15的基极通过电阻R40有选择的接IC10的3、2、4、7、10、1、5、6、9、11脚,14脚双时基集成电路IC8的9脚输出定时信号电压一端与手机短信发专用集成电路IC11的XF端相连,同时通过电阻R45与三极管Q12的基极和与电容C15一端相连,三极管Q12的发射极和电容C15另一端接GND,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一端接继电器线圈J的一端,同时与二极管D9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9负极和继电器线圈J的另一端接电压V2端,同时V2与稳压集成电路IC5的输入端1脚相连;所述稳压集成电路IC5的2脚接GND,3脚输出为VDD2端;PNP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VDD,基极接电阻R38的一端,电阻R38的另一端接NPN三极管Q14的集电极,同时与四或非门集成电路IC6的其中一或非门的输入端13脚相连,此或非门的12脚输入端与VDD2相连,此或非门的11脚输出端与集成电路IC9的15脚相连,NPN三极管Q14的发射极接GND;所述集成电路IC10的11脚接二极管DZ6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Z6负极接电阻R39的一端,电阻R39的另一端接NPN三极管Q14的基极和电阻R37的一端,电阻R37的另一端接PNP三极管Q13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Z7的正极,DZ7的负极一端接IC10的15脚和电容C14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接VDD端,所述IC10的15脚接电阻R36一端和电容C14的一端,电阻R36的另一端接GND,IC9、IC10的8、13脚接GND。
CN201410296444.4A 2014-08-18 2014-08-18 一种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 Active CN1041034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96444.4A CN104103457B (zh) 2014-08-18 2014-08-18 一种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96444.4A CN104103457B (zh) 2014-08-18 2014-08-18 一种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3457A CN104103457A (zh) 2014-10-15
CN104103457B true CN104103457B (zh) 2017-08-25

Family

ID=51671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96444.4A Active CN104103457B (zh) 2014-08-18 2014-08-18 一种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034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98472B (zh) * 2016-06-25 2018-09-14 宁波市镇海华泰电器有限公司 兼可抑止瞬变电压的单脉冲交流接触器
CN106129961A (zh) * 2016-06-29 2016-11-16 徐州远洋磁性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提供应急照明的用电负荷限制器
CN110112822B (zh) * 2019-05-21 2023-04-28 王稳忠 一种三相双电源及相电压之间互转换不间断供电智能装置
CN117463643B (zh) * 2023-12-28 2024-03-26 四川帝威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退役动力锂电池容量分选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4849A (en) * 1994-04-26 1999-06-22 Kilovac Corporation DC actuator control circuit with voltage compensation, current control and fast dropout period
CN1925085A (zh) * 2005-09-02 2007-03-07 上海扎可电气有限公司 接触器宽电压节能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3457A (zh) 2014-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30996U (zh) 一种反激开关电源电路
CN106655809B (zh) 一种降低电源功耗的方法、自动降低功耗的电源及电视机
CN104103457B (zh) 一种接触器节能抗晃电控制器电路
CN108155812A (zh) 一种交流转换电路
CN201887660U (zh) 低功耗开关电源电路及具有所述电路的空调器
CN205081684U (zh) 反激式微功率开关电源
CN106971922B (zh) 低成本低待机功耗的费控断路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6835006U (zh) 反激式电源电路和用电设备
CN203180781U (zh) 一种无源型微机综合保护装置的储能升压模块
CN204652223U (zh) 一种单端反激式小功率开关电源
CN201282420Y (zh) 高频开关电源装置
CN207835357U (zh) 一种交流转换电路
CN203632566U (zh) 一种用于led驱动的次级反馈高效集成多重保护恒压控制电路
CN203707751U (zh) Rcc过压保护电路
CN202135235U (zh) 一种低功耗待机电路及电视机
CN202257139U (zh) 无待机功耗的智能咖啡机电路
CN2932822Y (zh) 新型开关电源电路
CN205610497U (zh) 一种非周期性开关电源控制器
CN211239326U (zh) 带双保险丝的抗浪涌保护电路
CN209562425U (zh) 一种阻容降压控制电源电路
CN107086769A (zh) 一种配网电源低视在功耗电路
CN203691272U (zh) 单三相宽范围输入开关电源
CN2586276Y (zh) 电子式交流220v开关机构用欠压保护器
CN205622532U (zh) 一种基于sp2605f的开关电源
CN102349801B (zh) 无待机功耗的智能咖啡机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